王安石后期诗歌((锦集10篇))由网友“不加牛奶的咖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王安石后期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王安石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诗歌,是指他在熙宁九年罢相后的创作。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前期诗歌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已经逐渐消退,大量的写景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走上了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注重对仗、用典、声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追求诗歌的艺术美。他博观约取,熔铸前人,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为严羽《沧浪诗话》所标举的“王荆公体”。名作很多,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分护田净绿绕,两山排阀送青来。
又如《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些小诗新颖别致,锤炼甚工,妥贴自然,意境清丽,表现出荆公体的老练圆熟。他的《泊船瓜洲》诗亦很有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比较恰当地指出了王安石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他不仅推动了宋人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后期由于受韩愈、卢同诗的影响,有些作品不免生硬粗糙、喜造硬词、押险韵,对后来也有不良影响。
篇2:王安石诗歌特点
王安石诗歌特点
王安石诗歌“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深的绝句。
一、王安石其人—一代名相坎坷的人生经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荆公。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读书,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北宋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之后历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事、舒州通判等职务,长期的基层任职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政务经验,同时也使他了解到了北宋王朝政治积弊、人民困苦的现状,树立了投身改革为国兴利除弊的理想。宋神宗即位后深受赏识,在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副宰相(参知政事),主政期间王安石颁布施行了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养马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并改革科举考试 ,对北宋王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王安石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富国强兵,在改革的初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性格偏执、用人失察、手段不当,造成在改革中违背民意、虚报成绩、腐化和争权夺利的现象不断发生,加之宋神宗的摇摆不定和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改革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安石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相。
王安石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散文、诗歌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王安石的诗歌,继承了杜甫的“咏今怀古”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宋诗特有的“论事辩理”的特色,同时将自身在政坛荣辱浮沉的人生经历熔铸其中,开创了凄恻中寓悲壮、整饬中显慷慨、婉转中展雄浑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虽兼有悲情与乐观精神,杂糅感性理性成分,出入儒家佛老之间,但为其核心仍是儒家思想的、积极用世的、乐观感性的,这种风格也为其后宋诗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王安石其诗—三重风格熔铸的艺术创造
(1)婉转中展雄浑—咏今怀古的现实主义风貌
如果把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分为早中晚三期的话,早期的王诗有着比较鲜明的模仿杜甫诗歌的痕迹。和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一样,王安石的诗歌创作观也是追求文以致用、诗以载道的,他曾经在文章《上人书》中详细的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他对于当时追求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诗歌流派“西昆派”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在文章《张刑部诗序》曾写道:
“杨(亿)、刘(筠)、以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其属情藉事,不可考据也”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诗歌创作观是主张诗歌反映现实、服务现实的,这和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中百姓疾苦的“三吏”“三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的杜甫是一脉相承的。王安石早期的作品《河北民》就是这类典型的关心民瘼、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作品。
河北民,生近二边 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篇诗歌中通过对政府横征暴敛、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弊政的抨击,但这类作品白描式的描写过于直接,在思想上比较深刻,但艺术性不强,就像“三吏三别”,不算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一样,这类作品在王安石的诗作中不算上乘之作。除了这类直接反映现实的报告文学式的作品,王安石也创作了数量更多的咏史诗,这些作品继承了杜甫《秋兴》组诗、《咏怀古迹》为代表的唐代咏史诗的风格—情景交融、借古喻今,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当今社会环境下作者心情的抒发,对古人往事的咏怀嗟叹实际上是对今人时世的讽喻和劝谏。《金陵怀古》组诗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这首诗不再像《河北民》那样直接描写,而是借古喻今,用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的进取精神和南陈后主陈叔宝因为骄奢淫逸而亡国的往事,委婉的表达对北宋王朝弊政丛生却朝野一派歌舞升平的深深忧虑和对开国君主那样锐意进取精神的呼唤。这与《秋兴》中“昆明池水汉时功”一诗中,杜甫借汉武帝之故事来讽喻唐玄宗征南诏穷兵黩武的时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同样类型的借古喻今的咏史诗还有一首《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这首诗借孟子在争名逐利的年代宣扬“仁政”而无人理解的寂寞来抒发自己主张变法而遭到朝野激烈反对的孤独感,这和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借咏怀楚国宫殿和古人宋玉,来抒发自己的萧条寂寞之感也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这些借古喻今的咏史诗,王安石继承了由《诗经》至杜甫一脉的现实主义文风,以借古喻今的婉转,营造出了历史沧桑的雄浑之气,彰显了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
(2) 整饬中显慷慨—论事辩理的理性主义追求
宋代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和文人官吏化的趋势。宋代的文人有了优越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大量的学术活动和哲学研究得以开展,宋代理学、心学、新学、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哲学流派的产生和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陈亮等大批的哲学家的涌现便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处于哲学大发展的时代大环境中的宋代诗歌便因此也具有蕴含哲理、议论入诗等理性主义的风格。如果说唐诗长于抒情的话,那么宋诗则更长与论理。身处宋代的王安石,其本身就是一个精于学术研究的学者型文人,他在“字学”“古文经学”“礼乐之学”“易学”等学术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像《字说》《三经新义》等一批学术理论著作,开创了“荆公新学”这一新的学术流派,虽然其学术水平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其学术研究者的身份却毋庸置疑。长时期的学术理论研究经历和宋代哲学发展的大气候,使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也打上了厚重的理性烙印。使其具有逻辑性、议论性、哲理性的特点
王诗的逻辑性表现在通过条理清晰的论理来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以条分缕析的整饬之美来抒发胸怀天下、心忧社稷的慷慨咏叹。这种理性主义的追求在王诗中比比皆是,比如下面这三首:
《赐也》
赐也无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
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瓮区区老此身。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这三首是以论理为手段,分别以庄子清净无为而一事无成的观点来驳斥对积极有为的嘲讽,以商鞅的信守诺言来驳斥对变法图强的非议,以汉文帝对贾谊言听计从来反驳君王不用贤才的论断,有理有据,先提出立论,再摆出论据,最后得出结论,以事实来证明论点,可谓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而这三首诗也都是针对别人观点的驳论,《赐也》是针对晏殊《咏上竿伎》一诗的商榷,《商鞅》是对范纯仁“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攻讦的反驳,而《贾生》是对李商隐诗《贾生》的翻案,每首诗都极有针对性,可谓有的放矢。这严密的逻辑性和极强针对性都体现了王安石诗歌的理性主义追求。而这些理性的议论都是为了抒发其对变法坚定不移的信心、奋发有为的雄心、和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君王矢志不渝的忠心。
王诗的议论性表现为以议论入诗,以大量的议论代替叙事和描写,比如《张良》
《张良》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在这首诗里,王安石并没有蹈袭前人,描写张良风采、叙述张良功绩,而是以议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张良故事的不同看法和独到见解。通过发表“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和“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的议论,反驳张良的才能来自黄石老人传书的传说,提出张良是由于天赋异禀、读书历世,自我磨练修养,而终有所成的独特观点;提出了怀才不遇,招人嫉妒的贾谊不如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张良人生境界更高的个人见解。通过这些议论,来表达自己无意功名、不存机心的心怀。
王诗的哲理性体现在,不仅把诗作为抒发个人感情的载体,而且还把诗作为阐发哲理、启迪人心的重要工具。这种哲理性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一些诗歌中有所体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的后两句以议论入诗,阐释了这样一个哲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穿越种种表象与外在的迷雾,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本来面目。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外界的纷扰与迷惑,最终获取真理。通过哲理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坚定变法不为外界非议所动摇的决心。
通过逻辑性、议论性、哲理性的特点我们看到了王诗中的理性主义追求,他的理性主义追求不是单纯的为论理而论理,而是以感情统摄理性,以论理来坚定信心,使理性主义成为其高扬理想信念的有效手段和有力工具。
(3)坎坷中抒情怀— 凄恻悲壮的美学风格
王安石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在熙宁二年(1069年)到熙宁七年(1074年)间他两次拜相、两次罢相,从位极人臣到毁誉参半,既经历过权倾天下、一呼百应的荣耀,也品味过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凄凉。但是就像古语所说的那样“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到沧桑便句工”,正因为有了如此大起大落的复杂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王安石诗歌那凄恻中寓悲壮的独特风格,在看似凄恻清冷的字句下,掩藏着激烈深沉的情感和崇高壮阔的精神,这种风格在王安石的代表作《葛溪驿》中有鲜明的体现: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描写的是王安石从江西前往杭州赴任,因患病滞留馆驿时的情景,作者通过描写缺月、孤灯、鸣蝉、疏桐等景物,抒发羁旅他乡、身染重病时的悲苦、孤寂的心情。但是这种悲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不是万念俱灰的绝望,而是一种悲中有壮、哀而不伤的情感体验。通过“坐”“起”两个动作,表达面对悲苦命运时的挣扎与拼搏,体现了主观想要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身染重病,背井离乡的心境下,作者并未心灰意冷,而是“坐感岁时歌慷慨”,慨叹光阴易逝、壮志未酬,进而生发出时不我待之感;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时节里,作者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起看天地色凄凉”,忧心国事凋敝、人民困苦进而萌生心忧天下之情。诗虽然写自己患病羁旅的悲苦,但在悲苦之中,诗人没有局限于感伤自己的身世,而是依然心忧苍生天下,将自身的悲苦升华为对人民贫困、国家虚弱、政治积弊的深深忧虑和殷殷关切,理想主义的崇高和儒家的家国情怀就从这忧虑与关切中超拔出来,在这凄恻中增添了一抹壮丽的色彩,将生命悲苦的体验与理想主义的崇高熔铸成一曲壮丽的悲歌。
《葛溪驿》中病痛和羁旅触动了王安石悲壮的忧国之情,而他的经历远远不止这些,在他5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他经历了很多不幸。亲人的分别、挚友的离去、政坛的失意,这每一段人生体验,都被他写进诗里。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与妹妹王文分别时所作的《示长安君》和 嘉祐四年(1059年)悼念英年早逝的挚友王令的《思王逢原三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思王逢原三首》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在《思王逢原三首》中,凄冷的秋风吹拂着肃杀的墓园,孤独的蓬蒿随风飘摇,触景生情的王安石心中涌起对英年早逝的挚友深深的怀念,在知音已逝,无人理解的的孤独中,陡然升腾起庐山从天而降移作书案的高迈和湓水滚滚东来,流入酒杯的豪情,凄恻中尽显悲壮。在《示长安君》中,王安石送别妹妹,回忆起朝夕相处的点滴温暖,虽然有分别的感伤,但“寄书应见雁南征”一句中那坚定的态度、自信的语气,更表达了作者奉命出使辽国,肩负国家重任,必将凯旋而归的乐观精神,在分别的凄恻中尽显慨然赴任的悲壮。王安石这一首首凝聚着生命凄恻体验的诗都升腾出一种激荡人心的悲壮之气。
(4)闲澹中寄深情—儒释互补的思想内涵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世家,是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封建士大夫;和中国众多知识分子一样,继承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心境。同时他生活的北宋王朝,是一个佛教兴盛的时代,宋朝对佛教采保护政策,太祖建国后,废除了周世宗的毁佛令。大相国寺、太平兴国寺等寺庙纷纷建立,佛教各个流派的纷纷复兴,特别是禅宗尤其兴盛;《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等大量的禅宗著作纷纷问世。身处于这个时代的王安石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政治失意之后,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他第二次罢相一直到他去世,在江宁钟山, 隐居田园,深入研究佛法,试图通过学习佛法,来获得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宁静。正因如此王安石一生的诗歌创作,都因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闲澹之气,但是王安石根本上还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儒者,佛教思想只是他的补充,主流还是儒家,所以王诗在闲澹之气下掩藏的依然是对生活深情的热爱和对人世深切的关怀,这种旷达乐观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不同于王维和北宋诗僧等人那种超脱了任何感情的空寂落寞的风格。
在王安石的很多山水诗中都体现了这种闲澹中显旷达的儒释互补的风格,比如《江上》和《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江上》一诗中描述了秋云、暮雨、云雾缭绕的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青山的连绵起伏,帆影的时隐时现,构成了闲静淡远的画面,但在着闲静之中却蕴含了希望,看似云遮雾罩无路可寻,但是小船却能穿越重重迷雾,向我驶来,散淡中洋溢着在黑暗中对光明的深情向往和执着寻找光明的乐观主义精神。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一诗写隐居时邻人整洁宁静、草木繁茂、依山傍水的小院,画面宁静而恬淡。但作者没有冷眼旁观的描写景物而是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其间,“常扫”“手自栽”表达了作者对邻人打扫茅屋、种植花木的辛勤劳动的赞赏,“护田”的护字与“送青来”的送字都是对自然的拟人化,将自然中的山水,比作一位用双手护着小孩的母亲,和远道而来送来礼物的友人,情之深切,溢于言表。
王安石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的烙印,忠君为国、积极用事、乐观深情等思想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而正是儒家思想美学风格中的“哀而不伤”“中正平和”“文以载道”才造就了王安石诗歌现实主义的艺术风貌、悲壮的艺术风格和理性主义追求。
篇3:张说《蜀道后期》诗歌鉴赏
张说《蜀道后期》诗歌鉴赏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这“争”字实在下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篇4:张说蜀道后期诗歌鉴赏
张说蜀道后期诗歌鉴赏
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这“争”字实在下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篇5: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
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
哀贤亭
黄鸟哀子车,强埋非天为。
天夺不待老,还能使人悲。
马侯东南秀,鞭策要路驰。
归骨万里州,乃当强壮时。
墓门闭空原,白日无履綦。
苍苍柏与松,浩浩山风吹。
我初羞夷吾,鲍叔亦我知。
终欲往一恸,咏言慰孤嫠。
爱日
雁生阴沙春,冬息阳海澨。
冥冥取南北,岂以食为累。
咨予愁病躯,朴鄙人所戏。
无人治时难,量力当自弃。
岂知塞上霜,飘然亦何事。
高堂已白发,爱日负明义。
悲风吹平原,秣马聊一愒。
含怀孰与语,仰屋思汉喟。
孟母知身从,莱妻耻人制。
一肉傥易谋,万锺非得计。
安丰张令修芍陂
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鱍鱍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八公山
淮山但有八公名,鸿宝烧金竟不成。
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
八功德水
雪山马口出琉璃,闻说诸天与护持。
此水遥连八功德,供人真净四威仪。
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
道力起缘非一路,但知瓢饮是生疑。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跋黄鲁直画
江南黄鹌飞满野,徐熙画此何为者。
百年幅纸无所直,公每玩之常在把。
白沟行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
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
百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
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北山道人曰,美者自美,
吾何为而喜。恶者自恶,
吾何为而怒。去自去耳,
吾何阙而追。来自来耳,
吾何妨而拒。吾岂厌喧而求静,
吾岂好丹而非素。汝谓松死吾无依邪,
吾方舍阴而坐露。
白鸥
江鸥好羽毛,玉雪无尘垢。
灭没波浪间,生涯亦何有。
雄雌屡惊矫,机弋常纷纠。
顾我独无心,相随如得友。
飘然纷华地,此物乖隔久。
白发望东南,春江绿如酒。
白日不照物
白日不照物,浮云在寥廓。
风涛吹黄昏,屋瓦更纷泊。
行观蔡河上,负土私力弱。
隋堤散万家,乱若春蚕箔。
仍闻决数道,且用宽城郭。
妇子夜号呼,西南漫为壑。
白云
英英白云浮在天,下无根蒂旁无连。
西风来吹欲消散,落日起望心悠然。
愿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当檐边。
时来不道能为雨,直以无心最可怜。
白云然师
白首一山中,形骸槁木同。
苔争庵径路,云补衲穿空。
尘土随车辙,波涛信柂工。
昏昏老南北,应谢此高风。
白紵山
白紵众山顶,江湖所萦带。
浮云卷晴明,可见九州外。
肩舆上寒空,置酒故人会。
峰峦张锦绣,草木吹竽籁。
登临信地险,俯仰知天大。
留欢薄日晚,起视飞鸟背。
残年苦局束,往事嗟摧坏。
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
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
少喜功名尽坦涂,那知干世最崎岖。
草庐有客歌梁甫,狗监无人荐子虚。
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
惭君枉盖如平昔,不笑谋生万事疏。
鲍公水
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
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
玉色与饴味,不可他味比。
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
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
临窥若有遇,爱叹无时已。
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
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载化旧颜。
欢嚣满耳不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
陂麦
陂麦连云惨淡黄,绿阴门巷不多凉。
更无一片桃花在,借问春归有底忙。
悲哉孔子没
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後世人。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窗
病与衰期每强扶,鸡壅桔梗亦时须。
空花根蒂难寻摘,梦境烟尘费扫除。
耆域药囊真妄有,轩辕经匮或元无。
北窗枕上春风暖,漫读毗耶数卷书。
北客置酒
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饭随粱饘。
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擘臑槁与鲜。
殷勤勤侑邀一饱,卷牲归馆觞更传。
山蔬野果杂饴蜜,獾脯豕腊如炰煎。
酒酣众史稍欲起,小胡捽耳争留连。
为胡止饮且少安,一杯相属非偶然。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渐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
刳木为舟数丈余,卧看风月映芙蕖。
清香一阵浑无暑,时有惊榔跃出鱼。
北山道人栽松
阳坡风暖雪初融,度谷遥看积翠重。
磊砢拂天吾所爱,他生来此听楼钟。
北山洊亭
西崦水泠泠,沿冈有洊亭。
自从春草长,遥见只青青。
北山暮归示道人
千山复万山,行路有无间。
花发蜂递绕,果垂猿对攀。
独寻寒水度,欲趁夕阳还。
天黑月未上,儿童初掩关。
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
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
宝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
云泉别寺分三径,香山幽人止一瓢。
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员岂辞遥。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往来城府住山林,诸法翛然但一音。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北山三咏其三——道光泉
箨龙将雨绕山行,注远投深静有声。
云涌浴槽朝自暖,虹垂斋镬午还晴。
铜瓶各满幽人意,玉甃因高正士名。
神力可嗟妨智巧,桔槔零落便苔生。
北望
欲望淮南更白头,杖藜萧飒倚沧洲。
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
被召作
荣禄嗟何及,明恩愧未酬。
欲寻西掖路,更上北山头。
迸月
迸月川鱼跃,开云岭鸟翻。
径斜荒草恶,台废治花繁。
碧芜
碧芜平野旷,黄菊晚村深。
客倦留甘饮,身闲累苦吟。
汴水
汴水无情日夜流,不肯为我少淹留。
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
州州人物不相似,处处蝉鸣令客愁。
可怜南北意不就,二十起家今白头。
别方劭秘校
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
别後应相忆,能忘数寄书。
别葛使君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别和甫赴南除
都城落日马萧萧,雨压春风暗柳条。
天际归艎那可望,只将心寄海门潮。
别雷国辅之皖山
侍郎忧国最贤劳,太尉西州第一豪。
家庙比来闻泽厚,公孙今果见才高。
明时尚使龙蛇蛰,壮志空传虎豹韬。
莫厌皖山穷绝处,不妨云水助风骚。
别马秘丞
伯夷恶一世,季也皆乡人。
吾尝论夫子,有似季之伦。
人情路万殊,近世颇荆榛。
唯君游其间,坦坦得所循。
意君诚恺悌,慕向从宿昔。
奈何初相欢,鷁首已云北。
莓莓郊原青,漠漠风雨黑。
冠盖满津亭,君今去何适。
别灊阁
一溪清泻百山重,风物能留邴曼容。
後夜肯思幽兴极,月明孤影伴寒松。
别灊皖二山
乡垒新恩借旧朱,欲辞灊皖更踌蹰。
攒峰列岫应讥我,饱食穷年报礼虚。
别孙莘老
逢原未熟我,已与子相知。
自吾得逢原,知子更不疑。
把手湖上舟,望子欲归时,
茫然乃分散,独背东南驰。
寥寥西城居,邂逅与子期。
鸡鸣入省门,朱墨来纷披。
含意不自得,强颜聊尔为。
会合常在夜,青灯照书诗。
往往并衾语,至明不言疲。
匆匆舍我去,使我当从谁。
送子不出门,我身方羁縻。
我心得自如,今与子相随。
随子至湖上,逢原所尝嬉。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已怀今日愁,更念昔日悲。
相逢亦何有,但有镜中丝。
别皖口
浮烟漠漠细沙平,飞雨溅溅嫩水生。
异日不知来照影,更添华发几千茎。
别谢师宰
阊阖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穷年一马望扶桑,东得省门身辄止。
簿书期会老纷纷,邂逅论心喜有君。
数日未多还舍我,相看愁思乱於云。
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丙申八月作
秋风摧剥利如刀,漠漠昏烟玩日高。
眼看南山露崖窾,心随东水转波涛。
归期正自凭蓍蔡,生理应须问酒醪。
还有诗书能慰我,不多霜雪上颠毛。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北风阁雨去不下,惊沙苍茫乱昏晓。
传闻城外八九里,雹大如拳死飞鸟。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浮云离披久不合,太阳独行乾万物。
谁令昨夜雨霶沱,北风萧萧寒到骨。
病起
稚金敷新凉,老火灺残浊。
桃枝暖淟涊,散发曦晓捉。
烦痾脱然愈,静若遗身觉。
移榻欹独眠,欣佳恐难数。
病起过宝觉
执手乍欣怅,霜毛应更新。
依然旧童子,却想梦前身。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独卧南窗榻,翛然五六旬。
已闻邻杏好,故挽一枝春。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独卧无心起,春风闭寂寥。
鸟声谁唤汝,屋角故相撩。
伯牙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雁
泊雁鸣深渚,收霞落晚川。
柝随风敛阵,楼映月低弦。
漠漠汀帆转,幽幽岸火然。
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
泊姚江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
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
泊姚江
轧轧橹声急,苍苍江日低。
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
泊舟姑苏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不到太初兄所居遂已十年以诗攀寄
一水衣巾翦翠绡,九峰环佩刻青瑶。
生才故有山川气,卜筑兼无市井嚣。
三叶素风门阀在,十年陈迹履綦销。
归荣早晚重携手,莫负幽人久见招。
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擸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仓颉
仓颉造书,不诘自明。
於乎多言,只误後生。
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
蒜山东渡得林丘,邂逅篮舆亦少留。
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
欲营垣屋随穿斸,尚叹尘沙隔献酬。
遥约勾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
曹参
束发河山百战功,白头富贵亦成空。
华堂不著新歌舞,却要区区一老翁。
草端无华滋
草端无华滋,阴气已盘固。
暄妍却如春,岁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贫士终难豫。
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坏户。
草堂
草堂今寂寞,往事翳山椒。
蕙帐空留鹤,萝衣终换貂。
生皆堕天秩,隐或寄公朝。
叠颖何劳怒,东风汝自摇。
草堂一上人
一公持一钵,想复度遥岑。
地瘦无黄犊,春来草更深。
长干释普济坐化
投老唯公最故人,相寻长恨隔城闉。
百年俯依随薪尽,画手空传净戒身。
长干寺
梵馆清闲侧布金,小塘回曲翠文深。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漠漠岑云相上下,翩翩沙鸟自浮沈。
羇人乐此忘归思,忍向西风学越吟。
长垣北
揽辔长垣北,貂寒不自持。
霜风急鼓吹,烟月暗旌旗。
骑火流星点,墙桑亚戟枝。
柴荆掩春梦,谁见我行时。
偿薛肇明秀才桤木
濯锦江边木有桤,小园封植伫华滋。
地偏或免桓魋伐,岁晚聊同庾信移。
朝日一曝背
朝日一曝背,欣然忘夜寒。
樵松煮涧水,既食取琴弹。
弹作南风歌,歌罢坐长叹。
寤彼栖栖者,遗世良独难。
嘲白发
久应飘转作蓬飞,眷惜冠巾未忍违。
种种春风吹不长,星星明月照还稀。
嘲叔孙通
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论。
诸君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车螯
海於天地间,万物无不容。
车螯亦其一,埋没沙水中。
独取常苦易,卫生乏明聪。
机缄谁使然,含蓄略相同。
坐欲肠胃得,要令汤火攻。
置之先生盘,噉客为一空。
蛮夏怪四坐,不论壳之功。
狼籍堆左右,弃置任儿童。
何当强收拾,持问大医工。
车螯二首
车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
壳以无味弃,弃之能久存。
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
又尝怪其壳,有功不见论。
醉客快一噉,散投墙壁根。
宁能为收拾,持用讯医门。
车螯二首
车螯肉之羽,恃壳保厥身。
自非身有求,不敢微启唇。
尚恐擉者得,泥沙常埋墂。
往往汤火间,身尽壳空存。
维海错万物,口牙且咀吞。
尔无如彼何,可畏宁独人。
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豁然从所如,游荡四海滣。
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死生或有在,岂遽得烹燔。
车载板二首
荒哉我中园,珍果所不产。
朝暮惟有鸟,自呼车载板。
楚人闻此声,莫有笑而莞。
而我更歌呼,与之相往返。
视遇若抟黍,好音而睍睆。
壤壤生死梦,久知无可拣。
物弊则归土,吾归其不晚。
归欤汝随我,可相蒿里挽。
车载板二首
鸟有车载板,朝暮尝一至。
世传鵩似鴞,而此与鴞似。
唯能预人死,以此有名字。
疑即贾长沙,当时所遭值。
洛阳多少年,扰扰经世意。
粗闻方外语,便释形骸累。
吾衰久捐书,放浪无复事。
尚自不见我,安知汝为异。
怜汝好毛羽,言音亦清丽。
胡为太多知,不默而见忌。
楚人既憎汝,弹射将汝利。
且长随我游,吾不汝羹胾。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年高汉贾谊,官过楚荀卿。
望古君无憾,论今我未平。
有风吹画翣,无日照佳城。
空复文章在,流传世上名。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人间三十六,追逐孔鸾飞。
似欲来为瑞,如何去不归。
琴樽已寂寞,笔墨尚光辉。
空复平生友,西华岂易依。
陈君式大夫恭轩
恭轩静对北堂深,新斸檀栾一亩阴。
膝下往来前日事,眼中封植去年心。
每怀樽斝沾余沥,独喜弦歌有嗣音。
肯构会须门阀大,世资何用满籯金。
陈桥
走马黄昏渡河水,夜争归路春风里。
指点韦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陈桥市。
杨柳初回陌上尘,烟脂洗出杏花匀。
纷纷塞路堪追惜,失却新年一半春。
陈师道宰乌程县
尝闻太丘长,德不负公卿。
墟暮今千载,昆云亦一城。
本怀深闭蓄,余论略施行。
故自有仁政,能传家世声。
晨兴望南山
晨兴望南山,不见南山根。
草树露颠顶,樛枝空复繁。
铜瓶取井水,已至尚余温。
天风一吹拂,的皪成璵璠。
成字说後与曲江谭君丹阳蔡君同游齐安
据梧枝策事如毛,久苦诸君共此劳。
遥望南山堪散释,故寻西路一登高。
呈陈和叔
毁车为屋仅容身,三岁相要薄主人。
昼寓椁砖常至夜,冬沿沟彴复寻春。
南陔不洎公归里,苍墓垂成我丧亲。
後会纵多无此乐,山林投老一伤神。
呈陈和叔二首
数椽生草覆莓苔,一径墙阴斸雪开。
王吉囊衣新徙舍,杖藜从此为君来。
呈陈和叔二首
数椽庳屋茨生草,三亩荒园种晚蔬。
永日终无一杯酒,可能留得故人车。
呈柳子玉同年
三年不上邺王台,鸿雁归时又北来。
水底旧波吹岁换,柳梢新叶卷春回。
尘沙浂漠凋双鬓,箫鼓匆匆把一杯。
篇6:王安石写的诗歌
王安石写的诗歌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因作此诗。京口与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这一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与顽强的生命力。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一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与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篇7:王安石梅花诗歌赏析
王安石梅花诗歌赏析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篇8:王安石春节的诗歌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诗意: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2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篇9:王安石春风诗歌鉴赏
王安石春风诗歌鉴赏
春风
作者: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树,始觉看花是去年。
春风王安石注音:
yī mǎ chūn fēng běi shǒu yàn ,què yí shēn dé jiù shān chuān 。
yáng fú shù wài cāng jiāng shuǐ ,chén zhǎng yuán tóu yě huǒ yān 。
rì jiè nèn huáng chū zhe liǔ ,yǔ cuī xīn lǜ shāo guī tián 。
huí tóu bú jiàn xīn yí shù ,shǐ jiào kàn huā shì qù nián 。
春风王安石阅读答案:
1)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
(1)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2)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3)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不知道你要的题目.和我写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表骂我
翻译:无
春风王安石字词解释:
①北首,向北。
②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③原,原野。
④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春风王安石赏析:
这首诗写于出使辽国途中,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原属祖国的山川之深厚感情,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首联破题,一○六○年春天,诗人踏上原属于祖国领土的辽国土地,却似乎感到魄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的感觉。李壁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经理(收复)燕山之意,已见此句。”这究竟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从“得”和“旧”两个字看出,“得”是得到,“旧”是“旧有”的省略,即原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此时已经在诗人思想上形成。“且复穹庐(辽国)拜,会向藁街逢(敌国终将被灭)”,“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诗人一边纵马前行,一边这样想。
颔、颈两联写景,刻画细腻精致。颔联写远景:透过一片树林,只见阳光洒在江面上,“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田野上烧荒冒起的烟尘正冉冉升起,在天空中蔓延开来。从句式上来看,这一联和“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多情应笑我”一样是倒装。正常的句式应是“树外阳浮沧江水,原头野火烟尘涨”,这是为了对仗而倒装。颈联写近景: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树绽出了新芽,“漠漠轻黄惹嫩条”,“一枝还引万枝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滋润下,田野也披上了新装,更显得“碧芜平野旷”。
在对“旧山川”一番描绘后,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颇有回味。他似乎在提醒本人,现在脚踏的还是异国的土地,尽管看似家乡,但毕竟不是家乡呵!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篇10:王安石的前期诗歌
王安石的前期诗歌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前后两期诗风有很大差别。前期诗歌主要以杜甫的'创作思想为主导,以关心时事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题材,具有明显的写实精神。
正因为王安石对杜甫的崇拜,所以他在前期的诗歌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自己的政治观,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紧扣当时的时政,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把自己渴望济世匡俗的理想抱负写进了诗中,如《感事》、《河北民》、《收盐》、《读诏书》等诗篇,密切联系现实人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表现了他主张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和博大胸怀。
★ 王安石写的诗歌
★ 王安石的诗歌点评
★ 苏轼《红梅》赏析
★ 长恨歌教学设计
★ 苏轼的介绍
★ 初中历史教案
★ 秦观是哪个朝代的
★ 姚合闲适诗新探
【王安石后期诗歌(锦集10篇)】相关文章:
苏轼的成就介绍2022-04-30
古诗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2023-11-1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2023-08-07
诗人秦观简介2022-12-17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2022-10-16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2023-11-27
采纳岑参怎么读2022-10-25
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嬗变特征的探讨论文2023-04-25
秦观的诗2022-12-19
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