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时间:2022-10-16 07:44: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精选7篇)由网友“狗狗眼玩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篇1: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诗书之家又见神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六月十二日,洪州府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高城乡双井里一个有着良好文化传统仕的宦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这位呱呱坠地来到人世间的孩子,就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黄庭坚。

分宁黄氏是诗书世家,黄庭坚祖父一辈同族兄弟共十三人,均以学问文章显名,其中有十人考中进士,时称“十龙及第”,名声远扬。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也在仁宗庆历年间登进士第,虽一生仕宦不达,但为人守正不阿,这种品格对黄庭坚有很大的影响。

黄庭坚是家中次子,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zhuān xū)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等弱冠之后,再以“鲁直”为字,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据传满周岁时,家里人让黄庭坚“抓周”,在弓、矢、纸、笔等物件中,小庭坚一手拿起毛笔就不愿放下。幼年时,黄庭坚读书即能一目五行,读过几遍就能默诵,被乡人称作神童。

父亲去世后,他跟随舅父李公择读书。有一天,李公择到家塾来,见到四周堆得到处都是书,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来提问,黄庭坚应对如流,舅父大为惊异,感叹他“一日千里”,前途不可限量。

黄庭坚7岁时就曾作过《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诗题虽平常,但文字却异常老练,不像是7、8岁孩童的口吻。令人感叹的是,幼年黄庭坚对世道虽已有深刻洞察,后来他仍避不开“名利场”的坎坷跌宕。

嘉祐八年(1063年),18岁的黄庭坚以乡试第一名赴京参加翌年的礼部省试,却落了榜。到了治平三年(1066年)的秋天,他再赴乡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庐陵人李询,当他读到黄庭坚诗题《野无遗贤》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一句时,不禁拍案赞叹,认为这个青年假以时日可以名扬四海、冠绝诗坛。黄庭坚于是再拔乡试头名。第二年神宗即位,他终于进士及第,当上了汝州叶县尉。

黄庭坚的政治生涯就此开启,那个芊芊神童,走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刚正不阿的性格

幼年那首《牧童》诗已显示出黄庭坚孤高傲世的性格,进入仕途之后,他的愤世嫉俗也就更加强烈。

神宗年间,黄庭坚连着做了几个县的父母官,他以平易治理地方。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各地可视具体情况决定税额多少,按现在的话讲,这和地方官的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黄庭坚却量力而行,不让老百姓给政府“埋单”。所以黄庭坚主政的县征到的盐税很少,这固然取悦了百姓,却得罪了不少同僚。

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实录》一年后修成,他被提拔为起居舍人,这期间,黄庭坚遭母丧,按惯例回乡守丧三年。丧除后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不想这时,几年前参与编纂的《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被诬蔑成元祐一党,他的《神宗实录》成了证据。章、蔡及其党羽摘录了其中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诽谤。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字狱”的审讯情况。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神宗“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遂被对方视为大不敬之词,要他作出解释。黄庭坚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黄庭坚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甚至连过堂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事后,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被流放去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

从此,一身正气的黄庭坚对官场已不再抱有希望,“山谷道人”的别号也取自这一时期。黄庭坚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年轻时文学创作中的嫉恶如仇,很大程度上被洒脱灵逸取代。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和老师一样好酒的“学士”

说黄庭坚,离不开苏轼,自古就有“苏黄”并称的`美誉。黄庭坚33岁起就与苏轼有了书信来往,常有诗歌唱和,但都不曾见面。直到元祐元年(1086年),41岁的黄庭坚与49岁的苏轼相继入京为官,他们才结束神交的历程。

从这年秋天黄庭坚至京任校书郎,到三年后苏轼被革除龙图阁学士赴杭州任职,苏黄二人在一种畅快的心情和环境中,于政暇时雅集,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

黄庭坚和苏轼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惺惺相惜外,书法也是一样的品味,他们都擅写行楷,只是在风格上大为迥异。有一次,黄庭坚问苏轼,我的字写的如何?苏轼开玩笑说,你的字是“树梢挂蛇”。黄庭坚听后大笑,那您老的字便是“石压蛤蟆”了。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和卷后的黄庭坚跋作一比较,苏字饱满而不失灵逸,而黄字纤细却略带凝重,他们的比喻十分传神。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中最突出的一位,他和苏轼在年龄、仕宦经历、性情上最为接近。而苏黄除了亦师亦友的交情外,和苏轼一样,黄庭坚也一生好酒。

绍圣五年(10),黄庭坚被贬到四川宜宾,自此摆脱朝政,寄情于山水诗酒之中。四川自古是酒的重要产地,在寓居的三年时间里,黄庭坚遍尝宜宾佳酿,写下17篇论酒的诗文,其中最为后世推崇的是《安乐泉颂》和《荔枝绿颂》。

有一日,当地名流廖致平邀好友黄庭坚到家中品“荔枝绿”这种本地酒,他们学晋唐古风,将酒杯置于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由谁献诗一首。当轮到黄庭坚时,他试倾一杯,先闻其香,其香沁人心脾,再观其色,其色碧绿晶莹。黄庭坚顿时兴奋起来,当即吟诗一首《荔枝绿颂》。从此以后,“荔枝绿”声名鹊起,成了进贡朝廷的名品。

黄庭坚还为另一款当地酒“姚子雪曲酒”作《安乐泉颂》,其中有谓“杯色增玉,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蛰”。被黄庭坚高度赞美的这种酒,就是大名鼎鼎的五粮液的前身。

今天,五粮液酒城的安乐泉景区里面屹立着黄庭坚青石雕塑,当地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品酒家”的怀念。

一代书法大家

北宋书家,历来以苏、黄、米、蔡为代表,四大家中,黄庭坚是极特殊的一位。他和蔡襄一样法古,也和苏轼一样创新,黄庭坚的书法展现出了高度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令无数人赞叹、着迷。

黄庭坚早期学习草书十分用力但并不成功,作品都平淡无奇。有一次他与苏轼、钱勰同游京师宝梵寺,黄庭坚应主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轼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他的草字太俗,黄庭坚很不解,钱勰说是他没见过怀素《自叙帖》的原因。黄庭坚自信心受到打击,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暗地里思索着草书技法的突破。

此后,在游黄龙山时,黄庭坚初悟草书真谛。他在道上见船工划桨,整齐的动作激发了黄庭坚的灵感,他寻思如果船工们手里握着的不是木桨,而是毛笔,滔滔的江水就像一大张纸,这些船工在不停的划动中写出的就是无数优美的草字。

这以后,黔南的贬谪生活激发了黄庭坚在草书上的创作灵感。他在《书自草<秋浦歌>后》中说过,这一段时间,平日无事可做,伴随着“幽鸟相语”,开始尝试自己草书技法的变革,于是先后写下了李白《秋浦歌》共15篇。幽雅的环境和李白飘逸的诗作,成为了黄庭坚创作的催化剂,如现存他尺幅最长的草书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就是这一时期以笔墨遣怀的成果。

不久,黄庭坚又被贬为涪州别驾,戎州安置。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到涪陵,他于石扬修处见到怀素《自叙帖》真迹,终于弥补了当初钱勰提到的遗憾。于是黄庭坚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突飞猛进。

尽管在艺术上已经登上高峰,但他的政治命运却与日俱下。在戎州之后,他相继又被贬到鄂州(今湖北武汉鄂城区)和宜州(今广西宜州)。他一贫如洗,在宜州竟然连一间民居也租借不起,最后只能躲进城楼上的一间潮湿而狭窄的小屋,聊以度日。

崇宁四年(11),宜州秋暑很重,连日高温,直到九月三十日晚上才迎来一阵小雨。黄庭坚心情大好,登楼观雨,饮酒作诗。他喝得微微醉,坐在胡床上,把赤着的脚丫伸到栏杆外感受雨滴的清凉。

悠然恍惚间,黄庭坚回头对来访的朋友范寥说了一句,“吾平生无此快也”!那是他最后的日子,不久,一代大家便溘然长逝了。

一颗文星就此陨落,但黄庭坚波澜壮阔的人生,还有用这个人生领悟到的艺术世界,千余年间感动着无数的人。他“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坚定从容,正是今日的俗世最最缺失的精神。

拓展阅读:

篇2: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篇3:诗人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诗人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感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时期,虽国运多艰甚至无力抵御外侮,但文化领域却群星璀灿,黄庭坚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诗书之家又见神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六月十二日,洪州府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高城乡双井里一个有着良好文化传统仕的宦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这位呱呱坠地来到人世间的孩子,就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黄庭坚。

分宁黄氏是诗书世家,黄庭坚祖父一辈同族兄弟共十三人,均以学问文章显名,其中有十人考中进士,时称“十龙及第”,名声远扬。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也在仁宗庆历年间登进士第,虽一生仕宦不达,但为人守正不阿,这种品格对黄庭坚有很大的影响。

黄庭坚是家中次子,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zhuān xū)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等弱冠之后,再以“鲁直”为字,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据传满周岁时,家里人让黄庭坚“抓周”,在弓、矢、纸、笔等物件中,小庭坚一手拿起毛笔就不愿放下。幼年时,黄庭坚读书即能一目五行,读过几遍就能默诵,被乡人称作神童。

父亲去世后,他跟随舅父李公择读书。有一天,李公择到家塾来,见到四周堆得到处都是书,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来提问,黄庭坚应对如流,舅父大为惊异,感叹他“一日千里”,前途不可限量。

黄庭坚7岁时就曾作过《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诗题虽平常,但文字却异常老练,不像是7、8岁孩童的口吻。令人感叹的是,幼年黄庭坚对世道虽已有深刻洞察,后来他仍避不开“名利场”的坎坷跌宕。

嘉祐八年(1063年),18岁的黄庭坚以乡试第一名赴京参加翌年的礼部省试,却落了榜。到了治平三年(1066年)的秋天,他再赴乡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庐陵人李询,当他读到黄庭坚诗题《野无遗贤》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一句时,不禁拍案赞叹,认为这个青年假以时日可以名扬四海、冠绝诗坛。黄庭坚于是再拔乡试头名。第二年神宗即位,他终于进士及第,当上了汝州叶县尉。

黄庭坚的政治生涯就此开启,那个芊芊神童,走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刚正不阿的性格

幼年那首《牧童》诗已显示出黄庭坚孤高傲世的.性格,进入仕途之后,他的愤世嫉俗也就更加强烈。

神宗年间,黄庭坚连着做了几个县的父母官,他以平易治理地方。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各地可视具体情况决定税额多少,按现在的话讲,这和地方官的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黄庭坚却量力而行,不让老百姓给政府“埋单”。所以黄庭坚主政的县征到的盐税很少,这固然取悦了百姓,却得罪了不少同僚。

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实录》一年后修成,他被提拔为起居舍人,这期间,黄庭坚遭母丧,按惯例回乡守丧三年。丧除后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不想这时,几年前参与编纂的《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被诬蔑成元祐一党,他的《神宗实录》成了证据。章、蔡及其党羽摘录了其中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诽谤。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字狱”的审讯情况。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神宗“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遂被对方视为大不敬之词,要他作出解释。黄庭坚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黄庭坚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甚至连过堂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事后,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被流放去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

从此,一身正气的黄庭坚对官场已不再抱有希望,“山谷道人”的别号也取自这一时期。黄庭坚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年轻时文学创作中的嫉恶如仇,很大程度上被洒脱灵逸取代。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篇4:走近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走近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如果要评选北宋中后期的先锋艺术家,在我看来,黄庭坚可能要算得上最好的一位。在那个时代,摆脱苏轼的影响殊非易事,更不要说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黄庭坚作为苏门最年长的弟子,不但在诗文方面别开生面、开宗立派,书法也能不囿于师法,不但度越时辈,还可与古人争胜,真可谓大志者与善学者。

鉴于他在草书上达到的境界异峰突起,远迈时贤,其贡献绍于晋唐,很多人将这位江西诗派的鼻祖看作天才。不过事实上,在北宋时期,艺术天分高于黄庭坚者大有人在,因为满足小成或者分心政事,最终都堙没于时代;黄庭坚则是目标专谨,一步一进,终生修持,以渐悟与顿悟的交替,不断超越自身局限,逐渐抵达澄明之境。天才一词,抵消了黄庭坚上下求索的存在状态及其普世意义。

元丰三年,三十六岁的黄庭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的观点,展示出过人的抱负与高远的追求。这当然不是一时的冲动之论,在整个青年时期,“自成一家”的信念已经贯穿于他的日常生活。

在别处的赠答诗句中,他一再表达这一坚定和果敢的艺术立场:不为牛后人!比如《赠高子勉四首》之一:“妙在和光同尘,事须钩深入神。听它下虎口着,我不为牛后人。”又比如《再用前韵赠子勉》:“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著鞭莫落人后,百年风转蓬科。”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文化高峰时代,这可以看作一种代际之间的“超越焦虑”,其与苏轼“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的感叹,可谓异中有同。

正是这种“不为牛后人”的超越焦虑,引领着黄庭坚在艺术大道上不断精进,这一特质在他的草书探索过程中,更是体现无遗。

据他自述,早年学习周越草书,沾染上“弄笔左右缠绕”的习气,且笔法不熟,笔力软靡,俗气难脱,这种状况直到元祐三年《浣花溪图引》尚有表征。

自元祐初期聚游于苏门,在老师及苏门友人钱勰和王巩等人的批评氛围中,中年的黄庭坚反省到自己草书“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于是暂时地放弃了草书创作。“余少拟草书,人多好之,唯钱穆父以为俗。初闻之不能不慊。已而自观之,诚如钱公语。”对于自视颇高、追求“韵胜”的书家而言,其鄙夷俗书也到了毫发不容的地步,因此他做出了宁可不写草书的选择。虽然态度决绝,但实际上他对古人草法的关注和探究一如既往。

在后期的书论中,黄庭坚一再提到“少近古人”“去古人不远”,明确流露出希冀与古人争胜的心情。这样的思想背景与自我定位,使他在严肃的笔墨锤炼中,逐渐拉开了与同时代书家的距离,进而成为宋代草书的代言人,奏响了盛唐之后沉寂四百余年来草书艺术的又一强音,以独特的面貌雄视千古。

现存书迹中,能看到略早的后期草书已是绍圣二年左右(1095)的作品(《寄贺兰铦诗卷》,黔州),此时的笔墨气象已经大为不同。而这之前的《熙宁帖》(1078前后)、《浣花溪图引》(1088)等作品,正有俗笔不工之虞,一如苏轼的批评说“草书有俗笔”,在这些前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苏门友人批评所产生的缘由。正是在这种求韵与斥俗的氛围中,黄庭坚始终保持着对草书创作的警惕,不轻易落笔,也不轻易示人,直到后来体悟笔法真谛。

“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书自作草后》)。“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草书老杜诗后与黄斌老》)。绍圣四年正月,当苏轼从友人手中看到黄庭坚所作草书后,叹赏不已,以张融“恨二王无臣法” 的典故表达了对其笔法新意的认可。晚年的黄庭坚也曾在《跋此君轩诗》中自负地说:“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

从书体的角度看,黄庭坚处处以其师苏轼为坐标、为参照,力图有所超越并自成一家,他的精进追求与艺术成就,因为坐标本身的高远,以及自己持之不懈的努力而不断达到更新的境地。白政民在博士论文《黄庭坚诗歌研究》中谈到,在诗歌创作方面“黄庭坚虽游于苏门,但他有不为牛后人的气概和求新求变的精神,所以在步武东坡时,能有所趋避,从而自成一家”。其实不仅是写诗,书法方面亦然。

后期草书的气象可以证明,黄庭坚书法成就是有出蓝之胜的。苏轼在惠州时所见黄之草书,还仅仅是其初悟草法的作品,并非高峰期之作,远不能同更后来的《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等书迹相比。可以想象,设若东坡能在世看到《诸》《李》等帖,以其胸襟气度,必将感叹黄为当朝草书之冠。可惜在黄庭坚的晚年,苏门友人已纷纷下世,知交零落,徒添山谷老人曲高和寡的孤独。

早在王安石主政期间,天下士人出于功名心态翕然学王书,跟风者众。而王安石曾评价黄庭坚诗文说:“黄某清才,非奔走俗吏。”显然是颇为赏识的.。黄庭坚没有向政治上如日中天的王荆公走近,而是选择与外放不得志的苏轼订交,显然更多是源于个性与志趣上的投合。至于黄所钟情的书法,王安石也始终只是信手而已,并未投入多大的心力,其水平未臻上乘。以是观之,苏黄的订交,终其一生穷达的轨迹,更多表现出政治立场上的患难与共, 与文学艺术上的惺惺相惜。

作为宋代文坛盟主的苏轼对黄庭坚始终期许很高,甚至还曾戏仿黄庭坚的“山谷体”作诗,苏黄齐名的诗歌与书法成就,也完全印证了苏轼当年的眼力与盛赞。而黄庭坚的交游选择,也充分体现出了他度越时辈的眼力。黄庭坚一生评价苏字艺术成就的文字很多,且大多已成为品评名句,如“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跋东坡墨迹》);“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跋自所书与宗室景道》)等。对于苏字“韵胜” 的深刻理解与体认,相当程度上体现了黄庭坚对书法艺术的卓越认识。

事实上,不论古人今人,只有在真正的、具有永恒价值的高峰面前,努力攀登并力图超越,才能最终成就另一种伟大。

对于师生的成就关系,韩退之一语道出了至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草书而言,黄庭坚已经超出苏轼远甚。晚年的一段跋语,尽管委婉,依然表明他的自我评价已经越出师门,直抵古人,读来令人击节:“建中靖国元年十月,……为邦直作草,颇觉去古人不远。然念东坡先生下世,故今老仆作此无顾忌语。‘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不如今’者,特戏言耳。”(《跋自草与刘邦直》)

好个“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不如今”。大概正是这种自觉的历史意识贯穿于一生的探索,黄庭坚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后世瞩目的,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黄山谷清癯雅脱, 古淡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黄字在南宋已为天下翕然所从,自明清以来又影响了如祝枝山、文徵明、王铎、傅山、八大等众多大家,越来越展现出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

历来有成就的书家,天资才力之外,志向高远,不甘人后, 因此对于自己尊崇的老师,也并不盲从,老师既是学习取法的对象,也是创造立新的潜在对手。苏黄终生不渝的坚贞友谊, 与艺术追求上的分合关系并不矛盾,苏黄交游对彼此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有宋一代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正体现了精英文化传承过程的内在规律与典型意义。

而以苏轼为灵魂人物的苏门,其自由平等的学术风气, 宽松多元的艺术观念,以及作为后学者的黄庭坚对于“自成一家”信念的坚守,对于独立风格的艰辛探索,都给今天的我们,尤其是今天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四、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五、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六、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

篇5:艺术人生作文

《艺术与人生》,看到作文题目我就头疼了,因为我觉得自己一点都不艺术,琴棋书画样样不精,小时候倒是学过绘画和围棋,但都是浮皮潦草,没有哪样有所建树。围棋下成了连五子,绘画画成了信手涂鸦,艺术似乎与我无关。

当我踌躇地和妈妈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妈妈笑了。

妈妈问我:“什么是艺术?”

我说:“艺术就是画画,弹琴,唱歌,跳舞呗。”

妈妈问:“还有吗?”

我思索了一下又说:“那,还有下棋,书法,雕刻,朗诵。”

我说了很多,有些不耐烦了,也很沮丧,因为实在找不出哪样艺术能和我挂上钩,真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的学点艺术。

妈妈看看我说:“我看你就挺艺术的。”

我很纳闷,觉得妈妈在挖苦我。妈妈语重心长地指着花瓶里的鲜花说:“你看,这些花都叫百合,可你能找出两朵花,或者两片叶子完全相同的吗?”

我看着那些花,真的是没有任何两朵是完全相同的。妈妈说:“其实这就是艺术,就像你的存在,没有一个人和你完全相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一种艺术,每个人的语言也都是一种艺术,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有自己的艺术。”

我似懂非懂地问妈妈:“那要是照您这样说,我这次语文才考了78分,也艺术了?”

妈妈说:“没错,你惊吓了所有的人,难道这不和某种艺术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处吗?而这次考试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震撼了你自己,不是艺术吗?”

看我有些似懂非懂。妈妈继续说下去:“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从生到死,每一个阶段都自有其艺术性,你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品?像迈克杰克逊,还是像科比布莱恩特,或许像每一个善良快乐的普通人,都在你平时的艺术加工。”

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是啊,我有什么样的理想,怎么样去努力,这不都是我创造自己,创造艺术的过程吗?我大彻大悟一般地对妈妈说:“谢谢您!今天的谈话很艺术。”

原来艺术不仅仅是琴棋书画,艺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让我们好好享受生活,享受艺术!

篇6:艺术人生作文

萨克斯是一个拥有华丽外观和具有美妙音色的乐器,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吹奏《回家》这首乐曲时,听到那悠扬婉转的旋律,我便被它迷住了。从那一刻起,我决定要好好学习它,将来也要做一个出色的萨克斯手。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一蹴而就,我自然也不例外。萨克斯最重要的就是要练好基本功,通过吹长音和音阶,把气息调得又稳又长,把音阶掌握得熟练而准确。记得我刚开始练习萨克斯时,总是喜欢跟老师学习乐曲,而不喜欢反复练习那枯燥乏味的音阶和长音。由于在家练习得少,结果上课时,吹出的声音不是跑调就是哆哆嗦嗦的。我变得非常急燥,并感到灰心,时常想到放弃。好在我的老师既温和又耐心,他很快发现了我的问题出在思想上,他告诉我:“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终有一天你会登上理想的高峰”,听了老师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是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只看到肯尼基辉煌的一刻,却不知道他台下的艰辛付出。学习需要的是恒心和毅力,不能吃苦耐劳的人,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此后,我在书桌上写下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的座右铭。每当我练习乏力,想要偷懒的时侯,看着书桌上的座右铭,又使我仿佛凭添了无穷的动力,推着我继续默默地坚持下去。

现在我已经取得了萨克斯三级证书。我不奢望自己能成为音乐家,也不苛求能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我只想认真地练习,锻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希望我的一生都有美妙的音乐与我相依相随!

篇7:艺术人生作文

“荣宝斋”在北京可是一个艺术的宝库,那里贮存着很多珍贵的名人字画,当然,也是高手如林,不过,冒牌货也是有的。

我的书法老师,江苏省书法协会的会员, 张建军老师,让我到“荣宝斋”找萧汉,东北人,来帮我刻个章,我激动不已,一大早,就和父母结伴来到了“荣宝斋”,并且找到了萧汉。

他有点小胡子,眼睛炯炯有神,深邃而明亮,声音浑厚,很有慑服力,他打量了我一番,那温暖的眼神,让我有了一种无名的安全感袭上心头,我很放心把章交给萧汉来刻。

一踏进他的工作室,好小好小,似乎只有巴掌大,一个小小的桌子上面堆满了章,一抬头,两个柜子吸引我的眼球,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章,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不经抽了口凉气。

开始选章了,萧汉挑了半天,都没有和我的胃口,有的太长了,有的太单调了,有的不是2寸见方,每个都不符合,不真是否真的是缘分,当他从柜子里随手拿出了一个章,正合我意,它不是太长,灰色的,上面是一条龙,刻工精细,那条龙活灵活现,似乎下一秒钟就会腾空跃起,我不禁欣喜万分。

摸了摸石头,滑滑的,凉凉的,舒服极了!爸爸妈妈也很满意,欣慰地笑了笑,爸爸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女儿的第一枚章,你说刻个什么字体。”“是呀!是呀!我们都不太懂!”妈妈附和道。

“哦——!”萧汉点了点头询问道,“那你写得什么体呢?”“中楷!”我偏着头,暗想:专业的和冒牌的就是不一样,上次出去旅游,刻了个章,问了个名字,几分钟就行了,唉!大师就是不一样呐!最后经过商议定好了之后,我们就先走了,萧汉要刻2天,可我们只剩下1个多小时,就要会如皋了,最后,他邮寄给我,我依依不舍地走了。

回到家不出3天章到了,“潘天泽印”4个工工整整的字令我欣喜万分,我迫不及待印下了章,线条很细,看着很舒服,很有力。

我的艺术人生真在向我招手,我将踏上着条路。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黄庭坚书法

许浑对杜牧诗歌创作的影响

定** 黄庭坚

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

黄庭坚《砥柱铭》翻译

钱塘江畔是哪个诗人的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传》语文阅读及答案

草书屏风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精选7篇)】相关文章:

黄庭坚经典诗句2023-08-14

黄庭坚2023-08-16

苏轼和黄庭坚下棋联句2023-04-08

黄庭坚书法欣赏2022-06-06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翻译及赏析2024-04-04

黄庭坚 砥柱铭2022-11-10

简析黄庭坚的词多样性风格2023-07-25

浅析黄庭坚《幽兰赋》的艺术价值2023-11-10

清明鉴赏 黄庭坚2023-02-21

黄庭坚的资料2023-10-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