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音乐的教学方案(合集13篇)由网友“橘橘双响炮”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音乐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音乐的教学方案
关于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音乐的教学方案
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音乐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3、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学会哼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做出对各部分乐曲的正确分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树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播放维吾尔族、藏族、黎族、瑶族的音乐及画面(教师作相应的舞蹈动作),学生从直观性说出相应的民族。
问:长鼓舞和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
二、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走进瑶族》,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简单介绍盘王节的起源;课件展示曲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欣赏体验
(一)、聆听全曲,感受音乐。
问:①乐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②乐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表达了瑶族人民什么样的心情?
③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得出这样的情感体验?
教师:全曲描绘了瑶族人民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
(二)分段聆听、逐段深入。
①欣赏第一部分
学生根据手上的简谱回答:这段乐曲是什么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速度如何?
②欣赏第二部分
思考:人们唱累跳累的时候会怎样?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③欣赏第三部分
思考:跟第一部分对比有什么异同之处?表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四、知识拓展
课件展示民族管弦乐常见编制、常用民族乐器
五、教学延伸
(一)给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填词并学唱带歌词的主题旋律;
(二)互动交流,分组表演:第一组边唱边打节奏;第二组边唱边跳;第三组吹奏树叶。
(教师做激励性总结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更自信,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总结
学生踏着优美的步伐随着《儋州调声》的音乐结束本课,走出教室。
篇2:瑶族舞曲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篇3:瑶族舞曲音乐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一、播放光碟,幼儿观看。
1、瑶族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都穿什么衣服?
2、全体小朋友学一学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二、欣赏:瑶族舞曲
1、整首欣赏后提问
① 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② 这首乐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2、分段欣赏
第一段(A段):旋律优美柔和,速度较慢,表现了瑶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动感,是瑶族的小朋友在狂欢。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开始得意境。
① 每一段欣赏完后,幼儿了解了旋律后,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② 幼儿进一步了解ABA段落结构的形式。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不要求动作到位,只要能随音乐节奏表现,情绪与乐曲吻合即可。
2、感受瑶族舞曲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感受ABA结构特点。
活动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鉴赏式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幼儿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感受。
通过对瑶族舞曲的学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幼儿热爱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小百科: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篇4:音乐《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各主题音乐,从情感体验入手,分析音乐要素、分析音乐进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2、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钢琴 电脑 多媒体课件 音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我们曾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
2、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师作总结介绍。
3、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认识瑶族。
4、播放瑶族长鼓舞蹈,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
二)、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
1、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2、分主题让学生欣赏。
3、完整全欣赏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4、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
三)、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建议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可能的话,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瑶族的资料(如: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字、图片、音像……),查阅一些有关《瑶族舞曲》的介绍材料,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初听乐曲时,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各主题的'主奏乐器都是什么?学生有可能听出部分内容,而对听不出的内容产生期盼解决的悬念。老师可借此引导深入进行研究和探索。
3、要唱一唱乐曲的音乐主题。至少要唱唱前两个主题。在唱了主题的基础上,解决初听时遗留的问题,并进一步听出前两个主题各出现了几遍?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总之,唱主题要为深入聆听乐曲服务。
4、复听时除解决上述问题外,要引导学生对乐曲内容进行联想想像。对学生的想像要予以鼓励,特别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更要悉心爱护。因此,富有民主气氛的讨论研究是很必要的。
5、对《瑶族舞曲》的主题,可鼓励学生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二)演奏《瑶族舞曲》
1、可与聆听《瑶族舞曲》结合起来,用以熟悉主题;也可以在聆听乐曲之后作参与性的实践活动。
2、如能引导学生提前在课下练习,对节约课上教学时间有利,特别是在教学时间紧的条件下更需如此。
篇5:音乐《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3、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学会哼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做出对各部分乐曲的正确分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树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播放藏族、黎族、瑶族的音乐及画面(教师作相应的舞蹈动作),学生从直观性说出相应的民族。
问:长鼓舞和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
二、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走进瑶族》,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简单介绍盘王节的起源;课件展示曲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欣赏体验
(一)、聆听全曲,感受音乐。
问:①乐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②乐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表达了瑶族人民什么样的心情?
③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得出这样的情感体验?
教师:全曲描绘了瑶族人民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
(二)分段聆听、逐段深入。
①欣赏第一部分
学生根据手上的简谱回答:这段乐曲是什么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速度如何?
②欣赏第二部分
思考:人们唱累跳累的时候会怎样?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③欣赏第三部分
思考:跟第一部分对比有什么异同之处?表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四、知识拓展
课件展示民族管弦乐常见编制、常用民族乐器
五、教学延伸
(一)给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填词并学唱带歌词的主题旋律;
(二)互动交流,分组表演:第一组边唱边打节奏;第二组边唱边跳;第三组吹奏树叶。
(教师做激励性总结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更自信,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总结
学生踏着优美的步伐随着《儋州调声》的音乐结束本课,走出教室。
篇6:音乐活动《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音乐活动《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这首曲子非常优美,由于幼儿平时对少数民族的乐曲接触的太少,所以我选择了它,奥儿夫音乐活动《瑶族舞曲》。曲子表达了瑶族人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还要走亲访友,开展娱乐社交活动,因此设计此活动,让幼儿了解瑶族的民俗风情,感受乐曲的美,并利用奥儿夫的音乐特色我们尝试用嗓音给乐曲伴奏。
活动目标:
1.欣赏ABA形式的.曲子,引导幼儿将乐曲中的节奏转变成用嗓音的表现形式。
2.能与同伴合作演奏.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中欢歌曼舞的气氛。
活动准备:
1.《瑶族舞曲》的音乐磁带,录音机,图谱三张。
2、奥尔夫乐器,低音木琴,铃鼓10个,木鱼10个。
活动过程:
1. 以提问的方式引题。
师:“小朋友,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那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呢?(幼儿回答)那我们是哪个民族呢?(汉族),今天卢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好听的《瑶族舞曲》,仔细听这首曲子有几段,幼儿教案《奥儿夫音乐活动《瑶族舞曲《。
⑴提问:这首歌曲有几段? (三段)
⑵哪两段是一样的啊? (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
2. 欣赏第一段曲子,尝试用不同的嗓音给歌曲伴奏。
师:“以前我们都是用乐器给音乐伴奏,今天我们用一种很好玩的音乐给歌曲伴奏好吗?(好),老师已经把歌曲里的节奏写下来,你觉得用什么嗓音合适?
⑴鼓励幼儿能说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嗓音。
⑵选取最佳的两种用图谱形式给歌曲伴奏。
⑶跟着音乐旋律完整的把第一段用嗓音的形式给歌曲伴奏。
3. 欣赏第二段曲子,鼓励幼儿自己用嗓音给乐曲伴奏。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二段曲子,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嗓音给歌曲伴奏,看看有没有碰到困难?
⑴提问:刚才在欣赏的时候有碰到困难吗?
⑵你希望在第二段用什么嗓音?
⑶选取一种固定的形式给歌曲伴奏。
⑷完整的随音乐伴奏一次。
⑸用乐器伴奏一次。
4. 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第三段和第一段是一样的。
(1)师:“刚才我们都知道曲子的第一段和地三段是一样的,那我用同样的办法给乐曲伴奏好吗?”
(2)跟随音乐完整的用嗓音伴奏一次。
5. 手拿乐器为歌曲完整伴奏一次。
师:“现在我们拿着乐器面向客人老师给歌曲伴奏好吗?”
篇7:瑶族舞曲的幼儿音乐活动方案
关于瑶族舞曲的幼儿音乐活动方案
活动内容:音乐
欣赏:瑶族舞曲(大班)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
2.听辩乐曲的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的不同用相应协调的动作表现出来。
3.尝试进行乐器演奏,感受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相关舞蹈动作的经验学习。有乐器演奏的经验。
2.物质准备:音乐、自制PPT、葫芦丝、音符图谱、三角铁、双响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国庆节好多小朋友都去外地玩了。有去浙江龙游石窟的,有去江苏南通的,还有去湖南长沙的。我们的中国真大呀!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
今天老师要带你去一个感受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呢?一起来看一看哦!
二、观察PPT、欣赏音乐,感知音乐。
1.完整欣赏音乐一遍,教师根据音乐的乐段进行相应的语言描述,帮助幼儿欣赏感知音乐。
2.出示葫芦丝,教师吹奏一段《瑶族舞曲》的旋律,感知葫芦丝的`音色美。知道这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
3.欣赏A段音乐,感受音乐的柔和美。
4.欣赏B段音乐,感受音乐的欢快美。
5.欣赏第三段音乐,听辨第三段和第二段的区别。感知音乐ABA的结构形式。
三、听音乐看图谱,尝试用动作表现音乐。
1.听A段音乐,根据音乐节奏创编相应的动作。
2.听B段音乐,根据音乐节奏创编相应的动作。
3.听第三段音乐,根据音乐节奏创编相应的动作。
4.完整跟音乐进行动作的表演。
四、选择合适的乐器,尝试进行配器演奏。
1.选择适合A段音乐的乐器,并根据图谱进行演奏。
2.选择适合B段音乐的乐器,并根据图谱进行演奏。
3.尝试进行跟音乐合奏。
五、集体合作表演,结束活动。
幼儿集体进行合作表演,结束活动。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这么美的《瑶族舞曲》,以后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瑶族做客呀!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表演区跟着《瑶族舞曲》的音乐表演舞蹈和乐器演奏。
篇8:《西南音乐采风》教学案例与反思
《西南音乐采风》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欣赏舞蹈:藏舞、新疆舞、蒙古舞、朝鲜舞、彝族舞、苗族舞
二,欣赏傣族舞杨丽萍的孔雀舞
1、说说舞蹈中的孔雀:孔雀嬉戏、开屏、饮水、梳洗
2、学跳孔雀舞。用《小孔雀》的音乐做伴奏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小孔雀》
4、说说傣族的音乐特点:柔美婉转
5、集体表演歌舞〈〈小孔雀〉〉,再请学生单独表演
三、用电脑做练习题
把乐器、音乐、舞蹈三类按民族配对。
请学生先展示自己的结果,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
四、欣赏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
现代孔雀舞〈〈碧波孔雀〉〉
反思:
看了这个案例,我觉得计算机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缺的教具。它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也可以更方便教师传授知识。但是我认为前提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不然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所以用计算机上课在高年级比较适合!
这堂课由歌曲〈〈小孔雀〉〉拓展开来,增添了很多相关内容,比如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着重介绍了傣族的音乐特点、舞蹈风格、乐器特色,使课堂十分饱满。这样的教育就是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而是紧跟新课改的步伐,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
这样的课对教师的要求无形中有了很大提高,要想上出好的课就必须随时随地充实自己,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
篇9: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瑶族舞曲》
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瑶族舞曲》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舞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2、用不同的乐器和肢体动作感受乐曲A段中的轻柔和B段的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带
2、纱巾、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场
二、第一次倾听音乐《瑶族舞曲》
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
三、第二次倾听音乐,并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1、出示纱巾让幼儿用甩纱巾来感受音乐中A段的柔美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甩动纱巾
四、第三次倾听音乐用乐器演奏音乐。
1、出示乐器让幼儿自己敲一敲乐器,老师感受乐器中哪种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是柔美,哪些乐器听起来是欢快的。
2、幼儿讨论哪种乐器用在A段,哪种乐器用在B段。
3、幼儿边听乐曲边用乐器表现乐曲中的柔美和欢快
五、第四次倾听音乐,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1、请幼儿说说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表现乐曲,引出用动作表现乐曲的柔美和欢快。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六、活动结束幼儿出室。
活动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篇10:南亚音乐教学方案
南亚音乐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印度电影《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印度)
(展示亚洲地图)印度是我们亚洲南亚地区的音乐。
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地区。(突出印度音乐的重要性)
2、对印度的社会文化做简要介绍
提问抢答的形式:首都、人口、旅游、语言等方面
二、乐器
乐器表演
篇11:小鹿小鹿音乐教学方案
小鹿小鹿音乐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音乐游戏《小鹿小鹿》,能随着歌声有节奏地律动。
2.通过音乐游戏《小鹿小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团结写作,互助互爱的情感。
教学准备:
CAJ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森林里的小鹿,今天,我想邀请大家到森林里去郊游。(课件出示图片,背景音乐《小鹿小鹿》
师: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呀!
(课件逐一出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
师:小动物们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们轻轻拍手为它们伴奏好吗?(教师拍手读两遍歌词,适当做简单律动)
三、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森林游乐园,大家快瞧,是哪个小动物向我们跑来了,哦,原来是小鹿啊,它们对我们说了什么呢?
(听赏并学唱)
四、游戏创编
师:小
鹿说“大家别着急进乐园,我还有要求呢,想进森林公园,你们就要把歌里唱的小鹿是怎样做的跟自己平时玩的游戏结合起来,教给游乐园里的小动物,怎么样,能做到吗?
五、分组展示
师:小鹿说“小朋友们要想到游乐园去和各种小动物做游戏,就要购买门票哦!不过,我们的门票和特别,就是看小朋友能不能跟着老师一起唱会这首歌曲。
(生随师跟琴学唱)
师:好了,现在到我们展演的时候了,有请我们每个组的`小组长上台表演,由小组长告诉大家,你们跟什么小动物玩的什么游戏,下面的小朋友要认真地看,轻轻拍手为他们伴奏,好吗?
六、集体游戏
师:小朋友们玩的游戏可真精彩,学会了这个游戏,下课后可以跟随你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哦!
七、总结下课
(生随音乐走出教室)
篇12:大班音乐教学方案
大班音乐教学方案
大班音乐活动:集体舞《田纳西摇摆舞》
活动目标:
1、学习集体舞,初步掌握固定的动作模式,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2、借助领袖舞蹈的表现模式,努力尝试在XX处独立做出即兴动作。
3、在固定的动作模式中,学习交换舞伴,并享受交换舞伴及与舞伴共舞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了解幼儿对集体舞的经验。
关键概念:单圈、双圈、面向圈上、面向圆心。
2、初步听音乐,了解音乐的`结构。
3、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老狼游戏;照镜子游戏;领袖游戏。
4、乐曲——田纳西摇摆舞。
5、手腕花21个。分两种颜色(11个红色,10个黄色)
活动过程:
1、听音乐玩“老狼游戏”进场,感受并随音乐表达简单的节奏型。
2、单圈玩“照镜子”游戏,了解固定的动作模式。
(1)教师提议玩“照镜子”游戏,并提供“拍拍,扭一扭”的动作模式让幼儿模仿。
(2)教师先引导幼儿提议一动作替换“拍”的动作,再带领全体幼儿练习。
(3)教师先引导幼儿根据基本的动作模式尝试创编、表达,再反馈个别幼儿的动作,随乐带领全体幼儿练习。
(4)邀请几名幼儿轮流做领头人,和全体幼儿随乐玩“照镜子”游戏。
3、双圈玩“照镜子”游戏,尝试两人的配合。
(1)提取幼儿最喜欢的两个动作,集体操练。
(2)站双圈,面对面随乐玩照镜子的游戏。
4、学习交换舞伴。
(1)听语言指令,外圈移动交换舞伴。
(2)听音乐换舞伴。
5、完整随音乐跳双圈集体舞。
(1)师生共同迁移已有经验梳理舞蹈结构。
教师邀请舞伴演示。
幼儿站双圈尝试,了解舞蹈结构。
师:听着音乐,我们可以先(A)……再(B)……再……记住了吗?照镜子时做什么动作?
(2)随乐完整舞蹈。
发现问题(困难)尝试解决。
(3)再次随乐完整舞蹈。
6、客人老师加入,同时间奏加入放松游戏,再次体验参与集体舞的愉悦。
活动延伸:结合网络资料了解田纳西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及民族特色。
大班音乐韵律教案:遇见舞
篇13:学校音乐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内容:
1、歌曲《唱脸谱》。
2、戏曲行当、脸谱。
教学要求:
1、学唱《唱脸谱》通过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了解京剧花脸唱腔和唱法的特点。
2、结合《唱脸谱》的演唱,使学生了解有关戏曲行当、脸谱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脸谱、拖腔等知识;让学生感受下滑音、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三、能力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
3、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
教学难点:
休止符和拖腔处的唱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作品分析:
脸谱:“花脸”是传统戏曲中净角独特的化妆形式。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人物脸部化妆的相对固定的程式化谱式,
教案:
作为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脸谱不仅描画出角色的特定外在形象,而且也体现了角色的内在性格。京剧舞台上,红色表示忠义英勇,如关羽;黑色表示肃穆刚直,如包公、李逵;黄色表示勇猛彪悍,如典韦、黄三太;蓝色表示狰狞残暴,如单雄信;绿色表示粗莽憨直,如马武;白色表示阴险诡诈,如曹操。
《唱脸谱》是一首以脸谱为歌唱题材的歌曲,全曲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京剧中各种人物角色脸谱的特点,旋律朴实、亲切,具有浓郁的京剧韵味,是群众喜欢的“戏歌”。
曲式:全曲有两个段落构成。在A段歌唱开始之前,是一个富有朝气、洋溢着热情的引子,其旋律音调孕育于京剧,有浓郁的京剧韵味。给人以“源于京剧、胜于京剧”的亲切感、新鲜感和时代感。B段旋律更接近于京剧西皮男生歌唱的音调,并且较多地运用了净(花腔)的行腔特点,使其显得朴实、明快、豪爽。最后一个子长达五小节半的拖腔,使情绪发展引向高潮,尤其在fa、mi两音上的长时间延长,更具有磅礴的气势。
行当:是中国传统戏曲中表现某些特定类型角色的专业分工。京剧艺术一般把舞台上的人物依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型。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一)通过课件展示几张脸谱让学生辨认
1、学生自由讨论,并请学生回答。
2、同学们现在回答的不准确没关系,下面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脸谱。
(二)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脸谱的颜色(有白脸、红脸、黑脸、黄脸、绿脸、蓝脸)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一)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
1、(播放视频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及人物。
2、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歌词中都体现出来了)
(二)再次播放歌曲《唱脸谱》,请学生思考问题。
1、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它有那些不同之处?
2、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这首歌带有京剧的韵味)
(三)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跟视频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5、跟学生介绍有关戏曲行当的知识。(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6、分组演唱歌曲,小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一)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二)创作:(背景音乐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一)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二)小结
学校音乐教学活动方案
★ 56个民族有哪些

【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音乐的教学方案(合集13篇)】相关文章: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2024-05-02
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2023-10-05
三月三节日的十种特色美食2023-01-15
初中音乐青春舞曲优秀教案2023-02-12
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的研究综述论文2022-05-18
广西南宁游(一)作文2023-02-11
《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16
红河州导游词介绍2022-07-25
美丽的民俗村寨2023-07-23
贵州导游词介绍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