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6 08:09:5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2篇)由网友“cupid65”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 篾: 陋: 撵: 麂: 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驿路梨花 教案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 教案教学设计

一记叙中的抒情

二快速阅读

三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

课时二

学习指导:本文在故事情节上悬念起伏不断,扣人心弦,要注意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本文的写作是以时间顺序兼以历史的倒叙插叙来展开的。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写作材料安排的顺序。

快速阅读的要领是:默读不出声,不回视,用心专一,不是一字一字的阅读,而是成句成段的扫视,记大意,明

确中心。

作者:(速记)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省萍乡市人。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打倒“四人帮”后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学习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给下列的字注音并记住。

驿 篾 麂 葺 荆 Yi mi j q j ng(本网页在拼音处理上显然不令人满意)

记住:“修葺”和“修长”两个词语的意思。

二、整体理解课文

1、填写下表(在下面)(网页处理表格也有不足)

人物 出现次序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1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十年后的一天早晨

瑶族老人 2 专门运粮食  尽力补上,方便  同上,及前天晚上

一群姑娘 3 照管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天,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4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梨花) 5 照料小屋  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她出嫁前

2、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认为谁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为什么?

建造和照料小茅屋者都是主人。因为建造和照料者都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的,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正是本文要突出的中心思想。

3、本文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从上表看全文的写作顺序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却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时间顺序写出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

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是按倒叙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造小茅屋-哈尼族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梨供给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来-“我们”路过住宿。

4、关于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制造了三次悬念,发生了二次误会,请把它们一一找出来。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重难点研究

1、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含义是:(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哥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2、做练习五

(1)暗示翻山的困难。(2)写出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3)写出两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4)写出动作的轻快、欢跃。

3、做练习六,体会寓情玩景的写法。

(1)这里是虚写梨花。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树花和人物梨树花相映生辉。(2)写梨树花的美景衬托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3)这里实写梨树花。它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4)这是结尾实写梨树花。起到点题的作用。引用诗句,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

总之,本文以梨树花象征梨树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树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了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这四句,或通过梦境,或描述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寓对一代新人的情于这些景中的'。

4、做练习八、九

第八题。都是间接描写,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九题。《雷锋的故事》是直接描写雷锋的行动、语言、心理活动等;《驿路梨树花》是间接描写。

小结: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根据意思真空)

1、立意新而深。作者说过:“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作品的新意是作品所揭示的主题的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作者在表达学习雷锋这一主题时却独出心裁。一是作者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运动过程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本文作者敏锐的抓住了事件之间的十几年从未中断的牢固的本质联系,将事例连在一起,揭示了这更有深意的主题。二是作者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来写,把方便旅客住的深山小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的行动,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洁白、朴素的梨树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这就使雷锋精神这种共产主义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结合起来,突破了一般的赞扬雷锋做好事局限,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构思新颖,结构巧妙。作者前后七写“助人为乐”,把这七件事集中到“我们”所见、所闻上(全文用顺叙来写),表现小屋作为助人为乐这种精神的产物给人带来的方便和温暖。来显示人物的美好心灵。又用倒叙交代小屋的建造照料。从时间上看,只是截取发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围绕小屋的主人运用了“设悬-释悬-再出悬”的手法巧制误会,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达到极好的效果。

3、标题巧妙。(参照练习三)

篇3:驿路梨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彭荆风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见“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二、学习字词,指名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订正后,学生每词齐读两遍。

撵(niǎn) 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三、听课文朗读,然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难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可用投影片)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看看哪些是写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写人,二者前后照应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生自读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思考题第l、2题。

1、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2.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可列表说明)

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五、复述课文内容。(可用投影片)

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3.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六、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叙述的人物、事件以及叙述的顺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了准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学的字词。

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一)学习第1-8段。解决第①问。

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明确: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那么,这位热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谁呢?为了找这位古道热肠的小屋主人,还发生几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学生读9----36段。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学生讨论后发言)

明确:应该是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

(三)课文标题是“驿路梨花”,文章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照应题目,喻意深刻。

思考: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思考: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明:作者一语双关,主要是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二、课堂讨论。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在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本课小结。

本文从学习雷锋的!日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驿路梨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插叙及其作用。

(2)了解悬念的设置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速读和复述能力。

3.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雷锋精神世代相传的生命活力,继承发扬这种精神。

教学建议

环境描写具体生动,景物穿插简洁恰当

透过“我”和老余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小小茅屋。茅屋是简陋的:草顶、竹蔑泥墙,门从外扣着,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请进”是主人无声的热情欢迎,表达出对投宿人的真诚的关心,尽管屋内的火塘只有冷灰,但是从那铺着厚厚稻草的大竹床、倚在墙边的大竹筒,竹筒里装满了清凉可口的水,就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诚和周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路人所急需的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这具体而层次井然的环境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小茅屋主人的诚挚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是简笔勾勒,但是手法灵活,富于变化,由于调遣妥贴,所以景尽其用,恰到好处。

起笔描写哀牢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正是西南边陲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为情节的展开创设了环境,并且为盛开的梨花铺设了苍翠的底色。其后写到梨花,读者不难想象,有浓郁的青葱来衬托,她将是何等的亮丽,多么的眩人眼目!

文中三次写到梨花,开头写老余惊喜的叫声“看,梨花!”,引出第一次对梨花的描写:“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描写纯洁的颜色和盛开的姿态,并且点明梨树茂密成林。这是实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衬托。中间有虚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突出梨花香飘四溢的特点,并且把梨花同哈尼小姑娘连在一起,衬托哈尼小姑娘的美丽形象和美好心灵。结尾再实写:“我望着那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照应题目,点明中心,突出梨花的象征意义。对梨花的描写,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建议

课文比较长,让学生进行速读练习。提出明确要求,指导速读方法,提高速读能力。

重点讨论插叙,找出插叙部分,体会插叙的作用。

做复述训练。请几个同学分别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记叙顺序的理解。

结构严谨,情节生动

作品是顺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组织材料。二人傍晚投宿至第二天清晨修屋,中间写到瑶族老人的到来,梨花的妹妹出现。虽然只有一晚一晨,但所叙小茅屋的建造及照管过程却达十几年。把十几年间的故事压缩在极短时间的见闻中,内容丰厚,表述简洁,结构精巧而紧凑。

情节波澜起伏,引人人胜,妙处在于善设悬念。记夕阳西下,“我”和老余为不知在哪里投宿而着急,却在淡淡的月光中发现了无人居住但柴米齐备的小茅屋。二人不免产生疑惑:主人是谁?这是悬念之一。情节在探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推进。“我”和老余有了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赶走了疲劳和饥饿,由衷地感激提供方便的主人。恰在此时,一位瑶族老人出现了,他必是主人无疑,然而老人却否认了。这是悬念之二。老人说出主人是哈x族姑娘梨花,问题有了答案。次日清晨,美丽纯洁的哈尼小姑娘在梨树林中出现,瑶族老人上前以大礼向心中的主人致谢,不料这又是一个误会,她既不是屋主,也并非梨花,作品在此三设悬念。及至小姑娘深情叙说了解放军建造小屋的过程和用心,作者谱就了歌颂发扬雷锋精神的人们的华彩乐章。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与小说的情节,与文中的人物,与美丽的景物,都恰切地融为一体,以此收束,使作品的意境更加优美动人。

思路

小说标题似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它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具有助人为乐精神的梨花姐妹,还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作者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对小茅屋诗情画意的描述,刻画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发扬雷锋精神的一组人物群像,展现了他们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巧妙地穿插了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曲折生动地叙述了小茅屋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群像。

主题

小说通过记叙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篇5: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目的1

教学难点:目的2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兴趣学习

古诗三分钟学习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注音

解释

听写

三、课文学习

(一)解题

1、看注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题目是一个什么词组?作者写的重心在哪一个词上?

3、找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4、这篇文章真的是写自然界那开满枝头、洁白美丽的梨花吗?

5、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按照小说的写作特点,如果哈尼梨花是本文写的主人公的话,那她出场了吗?

6、实际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可不可以称为梨花呢?

7、要解开这个谜,看来需要弄清楚文章究竟在写什么?

(二)阅读,熟悉课文,配合朗读

1、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2、请大家以小屋为线索划分归纳文章段落

3、全文写作以什么为序

4、全文是否用了其它的写作顺序

5、哪些段落是插叙

(三)分层学习

1、学生朗读,复述“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2、小说又是怎样开头的?回忆原来我们学过的小说是否有同样的开头法?你认为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

3、景是静止不动的,但人有感情,我们可以赋予它生命,你认为作者彭荆风是否把这景写活了,何以见得?

4、“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是一个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

我们从预习中知道,有一个叫梨花的姑娘出嫁前照顾小屋,我们假设,如果这个梨花姑娘回娘家特意来照顾小屋,在第二天早晨与我们相遇了,这篇文章的情节又将怎样发展呢?请从第27自然段末尾开始用自已的想法续写完,300字以上。

第二课时

一、字词复习

二、课文学习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让我们也随着老余的电筒去看一看。读课文。

(一)第12自然段的学习

1、阅读、词组

2、房子的主人是谁呢?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猜测,不敢肯定。

(二)瑶族老人给我们讲了谁是房子的主人?

1、分角色朗读

2、梦中的梨花――虚写梨花

主人真的是梨花吗?

(三)房子真正的主人是谁?

1、阅读

2、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吗?

(四)讨论

这房子的真正主人是谁?

建造、照顾房子的人。解放军――梨花姑娘――小姑娘――瑶族老人――我们――……

问:现在让我们再倒过来看题目,题目中的梨花究竟有哪些含义?

1、自然界的梨花

2、哈尼姑娘梨花

3、用美丽梨花象征的雷锋精神

花美、人美、雷锋精神更美

象这种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文章你学过吗?请举例。(《小橘灯》)

问:那么“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

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五)学习对小屋的描写

找出――朗读――评议

(六)课后练习一

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

三、课后练习四,自由讨论

四、作业

篇6: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着(zháo)急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

麂(jǐ)子撵(niǎn)走修葺(qì)花丛(cóng)

晶莹(yíng)避(bì)风驿(yì)路立即(jí)

竹篾(miè)火塘(táng)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尽力补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九、布置作业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课外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篇7:驿路梨花教案

彭荆风

这是谁的房子?(悬念)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梨花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雷锋精神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

篇8: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篇9: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掌握在记叙中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进行抒情的方法。

二.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三.使学生受到共产主义情操的教育,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新人。

教学重点:

四.速读课文

五.研习新课

1.讲读课文第1、2两节。

集体朗读这两节。

提问:这两节文字主要写的什么?找出文中描写山的几个动词。从记叙要素的角度看,这里交代了什么要素?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3-6节。这里作者如何写梨花和梨树林的?是实写还是虚写?有何作用?

“白色”写出梨花的色彩,“开满枝头”写出当时正是春花烂漫,梨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写出梨树林的大小,“花瓣轻轻飘落”写出梨花香飘四溢的特点。这里是实写自然界中的梨花。隐喻着正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梨花出现了,它给人们希望和安慰。因为“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同时也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这自然界中的梨花是用来比喻梨花姐妹的思想品质的,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象征。

3.分析7-11节。

指名读,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家”“家里有什么”。

提问:两个夜行人来到小茅屋看到了什么?

写这些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在屋外,看到的是草顶、竹篾泥墙,门扣着,白木门板上写着“请进”二字。“请进”两字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和诚意,给人以温暖。屋内有火塘,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盛满水的竹筒,墙上有字,柴、米、盐巴、辣子,以及水,竹床,都是过路人食宿所需要的物品。屋主人为过路人考虑得很周全。这正是肋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表现。作者表面上是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人的雷锋精神,所以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学习13~36小节

提问:“我”和老余夜宿小屋,对小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那么这小茅屋的主人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主人是谁呢?

主人应该是位处处为别人着想,充满热情,乐于助人的人。

集体朗读13、14的人。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6-36小节,完成

[理解·分析]一。

讨论:(1)从全文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却又不按时间顺序

篇10: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 篾: 陋: 撵: 麂: 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篇11: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建议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要点】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②表格

人物事件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提示】联系原文分析。

四、课时作业

1.将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参考答案】略

2.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要点】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结尾的抒情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本文所写的各个人物,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4.环境描写,(梨花)烘托或(偏远荒僻)反衬了“雷锋精神”的高尚。

5.“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①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

三、问题探讨(二):叙述手法分析

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要点】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提示】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也叫追叙,是补充交代,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课时作业

1.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略

篇12: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的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京改版七上)

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唱脸谱》教学设计

天上的街市教案教学反思

雾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天上的街市500字读后感

初一语文课的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教育实习教案2022-12-02

《雾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8-28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2024-01-14

以教师的特长引导学生2023-11-19

《驿路梨花》教学方案2023-09-06

雾凇(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4-02-24

雾凇教案2023-06-13

初一作文指导2023-07-31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2023-04-10

8B Unit1复习教案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