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3-10-05 07:24:4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集锦16篇)由网友“cbzc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

篇1: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

关于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将以绩溪火车站为例,分析讨论中小型车站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和谐统一问题,并提出了地域文化和建筑融合的思考,同时还分别对地域文化进行相应的总结概述,讨论了将低于特性融入建筑中的难点之处。

关键词:中小型车站;地域文化论文

一、地域文化和建筑融合的思考

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指的就是不同的地域文化。纵观历史,从古至今每个城市的形成和存在均具备其独具特点的天、地、人的条件。每个城市只有遵循属于城市本身的文化,才可能形成以及发展城市的地域文化。通常情况下,人们所指的地域文化大部分是在特有的地域环境前提之下,具有地域烙印并且和环境相互融合的独特文化。地域文化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大概有以下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地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等等。

(2)人文,主要指的是地域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人们生活的风俗习惯等。

(3)社会环境,包括这一地域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因素以及社会组织制度等相关因素。

2、地域文化和建筑相融合的难处所在

建筑不仅仅只是一个施工过程,它还承载城市独有地域文化,是彰显城市个性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中呈现的越来越少,所以当今我国建筑师们的重要使命就是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和适当的创新实施,同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对于建筑来说,生长于一方水土,就应当具备一方特色。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安徽省的绩溪火车站为例,根据其与徽州存在的源远流长的联系,融合了绩溪徽州千年文化底蕴,车站的正门采用的是古代建筑风格,而上两端和上方采用的则是现代化建筑风格,充分的将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互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形象。

二、中小型车站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和谐统一的表现

1、与当地文化理念之间的和谐统一

以绩溪火车站的规划为例,其主要以“古徽新韵、和谐盛世”为建筑创意,进而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形象。对所在地区的文化理念进行适当的诠释,是小型火车站地域性设计过程中的常用途径,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经常在内部形成和其他地区相互区别的独特文化理念,形成的这些理念可以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可以是对来自四面八方来客的欢迎之情,同时也可以是这一地区人们性格特征等。因此,对小型或者站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相对抽象的内容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2、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

不同建筑所处地区,不同环境特征,均能够产生和体现其环境以及地域性的相关设计理念,从而建造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建筑。不同地区的小型火车站,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对建筑手法进行科学处理,从而使建筑和环境之间和谐统一,自然融合,最终达到最佳的环境效益。因此,在建筑中回应自然环境是体现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途径之一。当前,中小型火车站针对气候环境的回应设计是较为有限的。对地区气候和环境进行应对设计的过车站不是很多,尤其是基地环境因素,缺乏相应的因地制宜设计方面的思考。例如绩溪火车站所在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对火车站室内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这一气候条件。然而火车站室内物理环境和其所在地区周围微气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密联系。在规划和布局上较为合理的火车站,站在微气候的角度对阳光进行科学利用十分关键,同时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其次是,对当地气候进行科学应对,可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的风、光以及热,从而设计出宜人建筑室内物理环境,这就需要工程师对空间的.组合形式和构造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此外,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回应,还需要对自然环境景观等进行科学利用,借助当地的自然风光,让建筑和环境相互融合。上面提到的三种地域性设计方式,经常是人们难以感受到的,但是对于火车站建筑的地域的表达上,属于最为宏观而直接的。

3、选择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材料

对小型货车站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地域特性的途径还有充分利用所处地区的建筑材料。对当地建筑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可以极大的激发当地人的归属感。绩溪火车站的正门采用的传统的建筑材料,青色的砖瓦,充分体现出当地地域特性,而其他部分,使用的则是现代化建筑材料,又展示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小型货车站设计者对建筑进行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当学会就地取材。建筑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极富表现力的,对当地材料的选择可以利用传统材料,同时也可以使用现代材料。

4、固定因素的设计

固定特征因素就是将装饰以及附加物均去掉的建筑的最基本的构建和所围合的空间,它和建筑的本体很接近,又容易被清晰的识别,属于建筑表达意义的重要因素。如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坡屋顶或者西方建筑中的坡屋顶等,即便同样是坡屋顶,但是却能够诠释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小型火车站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在地区的空间组合进行归纳分析,抽象出一个具有地域特性的基本空间类型。通过现代建筑将这种空间类型表现出来,与此同时,让被赋予的现代功能依旧表现出强有力的地域特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个城市的火车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一个城市的门面。因此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既要分析其是否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还要考虑其建筑理念是否迎合当地人文特征。通过对多方面的分析和设计,才能使火车站给人带来强大的地域感。

参考文献

[1]阮如舫,赵晟宇.地铁车站外部空间景观美学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09-112.

篇2:地域建筑文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地域建筑文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有了一定的延伸和进步,在该专业的建筑史论课程中,针对现在教学的状态进行改革进行改革,以此来弥补史论课在新时代发展下的不足。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建筑史论课程上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并且结合了当下该课程的发展变化,用地域视角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在实践中将该课程进行完善,同时也更好的促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设计类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史论课程建筑史论课程;艺术设计;地域视角;改革;实践

1、前言

目前目前,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响下,艺术设计专业也有了新的外延业也有了新的外延,在本学科与社会现状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将该专业中史论课程进行改革,以此来适应建筑类课程的新发展此来适应建筑类课程的新发展,将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促进教学阶段的模块化发展促进教学阶段的模块化发展,并且,可以将课程改革与社会的实际发展结合起来实际发展结合起来,以地域视角来促进课程更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与此同时,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将教学环节进行更好的设置的设置,改善教学中出现的滞后现象。

2、艺术类院校建筑史论课现存的问题

目前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建筑设计专业上的培养类型主要从两种方向出发从两种方向出发,一种是以清华大学等“老八校”作为高校建筑专业的代表筑专业的代表;另一种是以中央美院为主的艺术院校中设置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代表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代表。对于建筑史论课程的设置,各大高校都有一定的'基础课程高校都有一定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综合能力识以及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各大院校在生源以及办学制度上的差异在生源以及办学制度上的差异,艺术类院校在实行理论课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2.1教师教学观念与模式的问题。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大部分的设计类专业教师在进行史论课程时史论课程时,习惯性的用美术观念进行设计指导,将建筑的造型色彩等艺术特征进行强调型色彩等艺术特征进行强调,从而忽视了建筑的设计功能以及经济市场等问题及经济市场等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理论课程就会得不到重视不到重视,学生也会对该课程有一定的轻视,收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影响,认为没有实际用处。

2.2课程教学上的缺陷。从课程教学上来分析从课程教学上来分析,会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史论课程教学中学中,主要内容是以时间作为主线,在年代的延伸中,将从古至今的建筑发展进行讲解至今的建筑发展进行讲解,知识点会呈现出多而散的现象,没有系统的内容有系统的内容,并且,课本的内容较为老旧,没有新的知识进行填充行填充,与该专业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点不符合,学生对于新时代的建筑知识认识不够于新时代的建筑知识认识不够,同时在课程系统构造不协调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3、地域视角下的建筑史论系列课程构建

3.1课程定位。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需要根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理论课程的定位出发以及理论课程的定位出发,将学生的学科专业进行剖析,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安排性的进行课程安排。在史论理论课程中,主要是要将学生的理论基础进行完善理论基础进行完善,加强学生对建筑理论以及历史的认识,并且可以通过学习之后且可以通过学习之后,对本土的建筑文化进行分析,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对历史建筑中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分析,从中分析优点和缺点,并且与该建筑当时的经济文化基础结合起来当时的经济文化基础结合起来,加强对建筑风格的人是,并且可以通过对优秀建筑作品的了解可以通过对优秀建筑作品的了解,加强学生的设计思维养成。

3.2地域建筑文化。主线下的地域建筑文化主线下的“一平台,多补丁”相关课程设置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方向较多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方向较多,其中包括景观设计,场景设计场景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这些专业在理论课程上理论课程上,都需要对建筑史论进行学习,以此来将学生对建筑知识的理论知识进行完善筑知识的理论知识进行完善。课程中主要分为人文视角以及造型美学两大部分造型美学两大部分,在熟悉建筑历史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将本土的建筑风格文化结合起来土的建筑风格文化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应用,与实际的操作应用结合卡里,在史论部分之外还需要将园林园林,家具,传统民居以及城市建筑等方向的知识进行熟悉,以此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完善。

4、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

针对建筑文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针对建筑文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课哦率到学习的认知规律认知规律,将理论课程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进行感受和分析,史论课程在建筑文化的赢下下史论课程在建筑文化的赢下下,需要将造型的美学基础以及建筑的空间组合进行结合建筑的空间组合进行结合,以此来实现多种方式的体验,并且且,可以从中补加“补丁”的学习方法,将史论学习的方法更加完善完善,将史论知识与专项史论进行结合,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理论知识与设计专业的结合实践上促进理论知识与设计专业的结合实践,将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完善化基础完善化。比如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园林的史论知识时,作为教师,可以将代表作品进行展示以将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如北方皇家园林以及江南私家园林等等,用这些代表作品与广西地区的园林进行比较,可以分别从景观的结构图.竖向设计以及对景框景等设计的手法上进行分析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各大园林的地域气候以及经济文化条件进行比较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出项异同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史论课程的知识与专业中的设计思维相结合导学生将史论课程的知识与专业中的设计思维相结合。再比如再比如,在建筑史论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国内外不同风格的建筑大师的代表作进行比较和分析格的建筑大师的代表作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还可以将我国本土的现代建筑进行分析本土的现代建筑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之后分析之后,使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基本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使用图解的方式将建筑大师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可以使用图解的方式将建筑大师的代表作进行分析,从其作品的设计思路以及发展轨迹出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记录品的设计思路以及发展轨迹出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记录。针对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如空间处理以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入手手,将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方案进行熟知,借助于数字软件来进行临摹行临摹,使用软件建模来讲作品的结构重现,将经典案例进行剖析的同时剖析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全方位的对建筑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以此来形成自身的认识以此来形成自身的认识。

5、结论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史论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过程中,需要针对社会中的现状以及该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并且,将艺术设计专业在建筑领域的延伸范围进行完善善,以此来讲该专业的发展趋向以地域视角去看待。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课程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者主要针对课程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同时,结合社会实践和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将教学的内容进行完善,将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开发生的设计思维进行开发,同时,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逐步完善善,促进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更好的与设计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其设计有更有力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支撑,并且,可以不断地促进该专业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震,顾大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建筑历史教学模式整合创新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2).

[2]韩月辉.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5).

篇3:地域建筑研究论文

1、定义和类型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双开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双开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凌世穗.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建筑学报,.(9).

[3]蒋伯宁.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建筑与环境,.(1).

[4]王芳,等.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华中建筑,2006.(10).

【论文关键词】:地域建筑;文化;广东

【论文摘要】:针对现在建筑现状,文章对广东地域建筑进行了介绍。首先从定义入手,对其地域建筑类型进行介绍,再详细介绍了建筑的平面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复兴地域建筑的观点。

篇4:地域建筑文化分析论文

地域建筑文化分析论文

1、巴渝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

巴渝地处山地,地无三尺平,地形坡度较大,用地紧张,建设困难。建筑通常顺应地势依山而建,注重因地制宜和空间利用,巧妙地利用坡地和高差,争取较大建筑空间,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巴渝传统建筑有水平一条街式;一边傍水而筑,一边临崖吊脚或只靠山面呈半边街式;也有依山缠绕式,以梯道为主,背山面河,顺坡而上,如宽大廊桥、长廊街、骑楼街等。

1.1布局形式

巴渝传统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尊重地形地物,很少大挖大填破坏自然地貌,其哲学思想不讲究礼制的约束,而是注重依附自然、顺应自然,寻求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建筑群鳞次栉比,逐级而上,顺应等高线的起伏与走向,与原始自然地貌和谐统一。单体建筑处理灵活多变,以长短不一的脚柱为支撑,减少建筑主体与地面的接触,提高建筑对坡地的适应性。此外,巴渝传统建筑还可附贴于崖壁,与崖壁紧密相联,利用崖壁的承载能力支撑部分建筑荷载,节约材料,增强建筑稳定性。

1.2外观形态

巴渝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加上长江和嘉陵江两江环绕,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等。山地地形起伏有致,体感强,赋予巴渝传统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一种轻盈、灵活的建筑形态。巴渝传统建筑屋面举折,屋顶反翘,呈现出飞升飘逸之势,减轻了因吊脚楼底层架空带来的头重脚轻之感;而出檐深远的檐下通过设置柱廊,形成了一条为过往行人遮风避雨的过道,同时也是联系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建筑色彩以当地原材料本色为主,青瓦白墙,屋架构件通常为栗色。在绿茵植被的环抱之下,鲜明的色彩对比凸显了独特的建筑形象。

1.3结构体系

巴渝传统建筑结构方式主要分为木框架穿斗式、土石墙搁檩式和捆绑连接式3种。木框架穿斗式是继承干栏式梁柱木架承重结构体系的产物,构架组合灵活多变,受力传递明确,各结构构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对山地地形有很强的适应性。土石墙搁檩式直接用柱承接檩椽,梁使用较少,檩椽一端搭在斜坡或峭壁上,另一端搭在用楠木或杉木搭成的架子上,柱脚之间用竹木作横向或三角形固定。捆绑连接式是采用竹木材料捆绑作为房屋构架的一种临时性结构体系,主要应用于沿河一带吊脚楼。捆绑连接方式自由灵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河岸陡坡悬台适应性较强,也可用于修建多层房屋。此外,吊脚楼底层架空的结构体系能有效缓解巴渝地区潮热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通风、防潮、隔热、遮阳问题,在经济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提高建筑舒适度。

2、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巴渝传统建筑所涵盖的尊重生态环境、高效利用空间和降低成本的建筑理念与我国倡导节约土地资源和建造绿色建筑的理念一脉相承,在今天仍可借鉴和运用。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巴渝传统建筑,寻求现代与传统的相通之处,将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中,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能使建筑作品具有更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也十分有意义。

2.1体现环境特征的适应性设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城市大众文化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发生改变,而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自然环境几乎恒定不变。因此,建筑创作可通过对地区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设计来表达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相对于环境气候、建筑材料而言,地形高差是巴渝地区城市建设一个无法逾越的话题,同时也是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筑布局与场地地形条件、周边道路交通情况等有直接关联,因此,应对地形高差采取的设计手法和构筑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注重对场地的高差分析和剖面分析;其次,为提高大型综合体建筑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可将大体量建筑化整为零,使建筑室内外空间和功能相互协调统一。如重庆融汇丽笙酒店,坐落于歌乐山脚下融汇国际温泉城内,场地北靠山,南临河,地形高差达数十米。为保持场地原有地貌特征,减少大挖大填,通过对地形高差和剖面分析,综合朝向、景观因素,最终确定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以及与场地的结合方式。建筑的主要造型部分集中在场地南侧临河的缓坡上,采用层层退台的处理方式沿等高线逐一展开。引用巴渝传统建筑“占天不占地”的建筑思想,通过底层局部架空形成酒店主要出入口。酒店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顺应山体走势,与山体浑然一体,形成山体—建筑—水体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良好景观。

2.2构建独特的城市建筑空间

近来,巴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在不断进步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城市快速发展引起的城市风貌趋同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作为完善和延续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通过整合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山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

2.2.1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化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化即通过建筑的构筑方式在坡地条件下建造出新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可借鉴巴渝传统建筑“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建筑思想,在坡地构筑水平基面,提高单位用地面积使用率。如重庆三峡广场就是利用建筑屋顶形成商业步行街,通过建筑的构筑方式克服地形高差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保证商业建筑面积的同时又获得了更多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除此之外,三峡广场还利用自然水体,结合地形高差,借鉴三峡大坝外在形态,建成半下沉式喷泉广场,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2.2.2建筑内部空间的公共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压力不断增大,城市公共建筑正大步朝着大型化、功能复合化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压力,而且将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室外化,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功能更完善、体系更完整,同时也给商业建筑内部带来更大商业价值。如重庆杨家坪龙湖西城天街,将建筑内部各楼层步行通道与室外不同标高的广场相连,同时将内部步行外廊作为供市民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室外化、公共化。这样,不仅缓解了城市快速化发展带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而且也为商业建筑带来了更多消费人流和商业价值。

2.2.3建筑剖面设计的灵活化

巴渝传统建筑受地形条件约束,建筑规模通常较小。为尽可能地提高狭窄用地的使用价值,在节约土地和方便交通两大主要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布局通常比较紧凑,各功能体往往采用混合模式。商住楼是混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即将办公空间和居住空间相叠合,形成上部居住、下部商业或者办公的模式,有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山地地形复杂地段,建筑用地时常处在两条高差悬殊的城市道路之间,为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常常在不同方向、不同高差处分别设置出入口,通过楼梯或坡道将两块不同标高的地块联系起来,提高山地城市的可达性,同时方便市民出行。

3、结语

一个缺失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城市,将很难在国际化大都市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以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地域建筑文化特征,将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合理、辨证地进行,反对照本宣科式地在现代建筑上简单地扣上大屋顶,或是将传统装饰拼贴式地附加在建筑立面上。地域建筑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前进、更新,设计师应在发掘传统建筑价值的同时,融入现代建筑元素,才能创造出更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巴渝传统建筑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它是我国建筑形式中与自然紧密结合和因地制宜的典范。巴渝地区地形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设计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建筑创作中,只有充分尊重原有场地地形地貌,将地形不利因素转化为景观优势,才能形成与山地和谐对话的基础。同时,充分挖掘传统巴渝建筑文化内涵,在辨析、梳理与评判的基础上汲取精华,融入现代先进文化成就,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才能续起被割断的历史文脉,发扬被泯灭的地域文化,创造出富于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地域建筑和时代风貌。

篇5: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地域建筑文化论文

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地域建筑文化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水平也获得了很大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球化给建筑领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针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建筑设计创作领域,通过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创造出符合各民族人民审美和生活习惯的现代地域建筑,是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

一、地域建筑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未有确切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地域建筑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与其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形成特定关系,并体现地域基本特征的建筑。地域建筑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特征,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它们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数不尽也道不完,正是它们孕育了本地区的建筑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

二、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

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每当人们置身于历史街区或传统村落时,总会觉得非常亲切和温暖,被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所打动,这种强烈的场所感正是由生活在特定的地域街区、建筑和广场中的人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积累发展而来,并形成特定的地域建筑文化环境。它不仅是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种反映,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人们认同和依恋的生活场所。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使得民族和地域文化失去了归属感和凝聚力,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发展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辨证地对待“地域性”与“现代”的问题,如何传承和发展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使其得以再生,已成为促进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地域建筑的适应性

传统地域性建筑历经几千年的沉积,发展到今天,仍然不失其魅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对于地域的适应性。建筑师在进行地域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1)对地域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由于建筑所处的地域的不同,其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也不同,这就要求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2)对地域经济技术的适应性地域建筑总是适应当地的经济条件的,并采用与地域相适应的建造技术及地方性建筑材料,形成一套比较生态的建筑技术。

(3)对地域文化的适应性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现象和产物,是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要素的综合体,理应具有鲜明的.时空和地域特征,这是不同地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必然反映。因此,地域建筑必须适应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才能形成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

2.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策略

新形势下,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还包括保护、传承与创新等多个层面。面对新的创作环境和要求,建筑师不能一味地接受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要理性地学习各个国家优秀的建筑文化,同时注意挖掘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优秀地域建筑文化,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设计者在创作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进行地域建筑的再生。

(1)传统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传统地域建筑都有一些代表当地建筑文化的显著的外观造型特征和当地特有的建筑细部构件,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应将这些重要的地域建筑造型和细部构件在现代建筑中重现,再现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使现代建筑造型具有传统地域建筑的风格和空间形式。例如,传统建筑坡屋顶、青砖灰瓦等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这在各地古建筑保护中是常用的手法。

(2)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再现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这些人类文化的具体精神形式均统归于符号的范畴。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正是通过符号来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者对具有文化特征的建筑符号进行提取、总结,将其具化为一种可识别的图形符号,进而成为地域建筑文化的象征符号,并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结合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加以运用,使这些融入了地域建筑符号的新式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3)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抽象变异传统地域建筑空间及其特征构件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蕴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建筑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一些建筑构件也已经不具有当初的功能,新型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建造技术的更新。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要认真研究传统地域建筑符号,对其进行抽象变异,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对地域建筑进行再设计,创作的新建筑不仅具有现代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4)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现代更新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地域传统建筑的外观符号元素,还要了解这些符号与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内在联系。传统建筑材料及技术许多都是低级的,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短缺,能使用的原材料太少,且价格昂贵。因此,采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来再现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还能创新建筑空间与造型。除此以外,设计者还要注意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不但要再现传统建筑意境,还应满足生活、工作的舒适度。

3.地域建筑文化再生的原则

在现代地域建筑再生创作中,除了要注意的设计策略的应用外,还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把握地域建筑特色,延续传统地域文化的原则;

(2)坚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创作原则;

(3)基于新技术的地域建筑意境再现原则。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在大建设的高潮中,城市中充斥各种现代风格、欧陆风格的建筑,传统地域建筑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各种破坏尽管情况错综复杂,但说到底是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因此,建筑师在设计现代建筑创作时必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真正深入研究地域历史文化,总结地域建筑经验,并用来指导现代城市建设与建筑创作,充分利用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的作用,使中国的现代建筑创作与城市文化走向地域特色发展之路。

篇6:当代文化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表达论文

当代文化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表达论文

摘要:由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导致城市之间出现了文化趋同现象,建筑亦是如此。要想实现某地建筑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与风格,就必须赋予该建筑特定地域文化属性,这样才能实现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根据对徐州铜山区高新区综合展示中心设计进行分析,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材料、经济技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解决了赋予文化建筑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的具体表达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综合展示中心;地域文化属性;当地环境;单体设计;地域材料;经济技术

面对全球文化趋同,地域文化不断消失的现实,设计既要保持建筑的实用与美感,又要体现当代文化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就必须挖掘地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加以表达,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式。下面以徐州铜山高新区为例综合展示中心,加以说明。本地块位于徐州铜山高新区,东至河提路,西至科技路,南邻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北至北横四路,总规划用地面积17635.89m2,东西向长153m,南北向长118m,场地较为平缓,东侧有奎河,环境幽美。经现场勘察,场地西南低东北高,绝对标高在32.3~34m之间,东侧与奎河之间的河堤路,高出场地平均标高大约2m。基地周边都是新建道路,已经通车,地块西侧及北侧为空地,南侧为已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因该楼修建较早,当时预留的停车位数量不能满足现在的停车要求,区政府想在展示中心地块内增加一部分停车位,作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使用。本人作为该项目主创,全程把控项目的设计过程与进度。

1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建筑地域文化属性,一定要与当地环境和谐统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场地与南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场地沿东侧和西侧为同一道路,而且南侧建筑基本左右关于轴线对称,考虑到本项目与该已建建筑的关系,现将本场地单体建筑基本与之关于同一轴线对称。因东侧河堤路高出场地大约两米,可以采用局部应用台阶的方式,解决场地与河堤路的高差问题。还可以与区政府商量,把河堤路旁边的奎河沿岸做成滨水景观,使之与本场地绿化景观连为一体。场地北侧拟建一水池,与东侧奎河相呼应,采用奎河里的鹅卵石砌底。水池里种植部分当地的水景植物,让人观赏。室外硬质铺地采用不同形式的秦砖的样式制造,赋予历史厚重感,水景与周边的硬质铺地及绿化、机动车道等融为一体,既衬托了建筑主体,也丰富场地环境。由于场地西侧为城市次干道,另外三个道路为城市支路,为吸引人流,便于人员疏散,将人行主入口布置在西侧。南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想利用本地块停车位,因本地块不宽裕,可以借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地库出入口,后期将两个地块地下车库连通合用,另在地块南北侧,各设置一个机动车出入口,并在北侧出入口附近设置一地库出入口,为减少机动车出入口对西侧人行出入口的影响,尽量将北侧车行出入口靠近河堤路。在南北侧机动车出入口之间设置一条7m宽双向机动车道,便于行车。为满足停车需求,尽可能将车辆停在地下车库,以减少地面停车位,地面仅设置少量停车位,主要用于临时停车及大巴车停车需求。另采用连廊将展示中心与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连为一体,方便实用。场地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实现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文化建筑地域文化属性设计的关键。

2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徐州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其建筑单体设计可以从人文环境层面着手,赋予其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地域文化的融入并不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照搬照抄,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突破,避免千篇 一律、毫无内涵。形体设计:(1)设计理念的提取“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源于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是古代先哲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天圆地方”就是讲时间和空间。徐州近年出土了不少早期留下的壁和琮,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是方形与圆形的物件。所以,建筑形体取意“天圆地方”,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之中,把建筑造型打造成设计重点,完善高新区城市功能意义,充分发挥展示特性,带动铜山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2)形态的凝练单体造型设计中,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圆形与方形的交叉重叠造型,通过形体变异、局部拉伸与凹进,形成形体变化丰富的雕塑型单体,西侧是人员主要入口,且从单体北侧由西向东设置一个大型室外楼梯,将人流直接引入单体二层。为避免室外楼梯方形的单调,将其与二层的接洽处进行缩短,也成为这一造型元素的收口。在休息平台上设置了花坛,种植当地各个季节开花长叶的花草,不同季节给人不同的体验,也成为展示中心的一个向外展示部分。楼梯与展示中心的接驳处是一个凹进部分,给人先扬后抑的感觉,从这里往建筑内部,是宽敞的室内展示部分,大尺度的镂空中庭,视线可以从上看到下面的展出,中庭周边可以布置仿古休闲座椅,可以作为人们交流的平台。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为呼应天圆地方的主题,设置了圆形的镂空构架,将屋顶设备笼盖在下面。另设置了直升机停机坪,作为紧急疏散用。屋面部分采用屋顶花园,设置花草亭榭桌椅等,为参观者游玩消遣之用。整个屋面方圆兼具,丰富了屋面形态。整个建筑极具雕塑感,大气而不呆板,非常适合展示中心的功能。2.2.3细部设计的人文再现“天圆地方”说的是时间和空间。“圆”主要是穿孔铝板来诠释,而“方”主要是玻璃幕墙及陶板幕墙来表达。穿孔铝板上粗细不同的直线的纵横交错,仿佛是在诉说着历史里的刀光剑影,又或许是在述说着历史与星空,讲述着时间与空间。外立面采用不同的材质,虚实对比强烈,外观上造成不同规则几何图形,让人意犹未尽。其虚实与几何图形造成的室内光影,因时而不同,夜晚从建筑外表皮里透过的灯光,造成的外立面光影也不同。另外,材质颜色的对比也值得考究,圆形外立面不规则白色线形效果,与周边深灰色陶板及白色与浅灰色玻璃幕墙形成对比,色彩丰富而不杂乱,让人回味无穷。西侧作为人行主入口,设置了宽大伸出的大雨棚,预示首层主入口的位置。为呼应天圆地方的主题,雨棚不用传统做法,而是前端用钢结构悬拉,后部支撑在两侧的柱子上,结构计算,受力合理,雨棚上面采用成片的玻璃,玻璃上雕有汉画纹理,夜晚来临,当雨棚上亮起灯光,这里就成为了人文展示的一个两点。建筑作为综合展示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个展品,给人第一印象。所以单体建筑本身的设计,其形体、材质、色彩的选用一定要十分考究,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的搭配要合理。外立面造型的表达上,主要是陶板、陶棍、玻璃幕墙、穿孔铝板。通过对陶板的不同摆放角度,用科学计算法进行排布,使其呈现出不同几何图形的图案,既丰富了外立面造型,也使室内空间获得不同的光影效果。陶棍的使用,主要通过等间距排列,丰富玻璃幕墙效果,避免大面积幕墙千篇 一律。玻璃幕墙通过尺寸变化、颜色变化、横纵向构件的隐现来制造不同的立面效果。立面上白色的不规则线条就是用穿孔铝板来完成,通过大小不同的圆形孔洞来表达,制造商按照这个虚实的纹理来生产。穿孔铝板的纹理,白天从外面看起来图形明了清晰,室内光影效果较好,到了夜晚,室内灯光透过孔隙,呈现的是另一番线形景象。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朝出现的龙形图案,使用于室外走廊吊顶,采用穿孔铝板来表达,传达文化氛围.根据功能设计及流线分析,本单体要设计成一栋高层展示楼,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一二层为城市规划展示中心,二层楼板局部镂空;三四层为企业展示中心;五层为健身中心,局部羽毛球场地,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单体建筑内的功能分区明确,楼电梯组织,流线组织简单合理,公共空间设置仿古休闲座椅,作为休息交流之用,增加人文关怀。根据不同人群设置了不同流线,使得空间组织互不干扰,动静分离。结合徐州当地近几年出土的文物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在游客流线上布置各种石雕,镶嵌在墙上,述说这徐州发生的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在适当位置,抽象简化利用阙的形态,赋予秦砖汉瓦的'造型。用不同形式的秦砖在地上铺砌成不同的图案,结合现代的规划及企业的展示,完美诠释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完美结合。

3地域材料的使用

在提倡“低碳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大环境下,文化建筑不仅要表达地域文化特性,也要表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建筑建造过程中最好能就地取材。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了解当地的建筑市场,了解当地的建筑工艺。地域材料不仅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也影响着地域文化。本项目设计中使用的陶板、陶棍、玻璃幕墙、混泥土及砖块等都是使用当地材料,各种石雕、砖雕、铺砖都是就地取材。

4与经济技术的完美结合

造型中的弧形玻璃幕墙、具有玻璃幕墙及陶板幕墙双层表皮的幕墙的实现,消防救援窗位置的设置、悬挂雨棚造型的设计、梁柱的大小及位置、各专业管井及管线的走向等的合理解决,是这次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都需要现代经济技术的结合。为了更好地设计与表达,提高设计质量与工作效率,不仅需要精细化设计,还需不断地优化各专业图纸,为此,我们引入BIM技术,突破传统的二维表达,运用三维信息解决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为后期施工提供更加精确的技术支持。

5结束语

一个成功的具有地域文化属性的建筑,一定要突出表现其地域文化属性,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在文化逐渐趋同,地域文化逐渐消失的今天实现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徐州铜山高新区综合展示中心设计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实现文化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的方法与途径,希望能够给建筑设计师带去一定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刘贤成.展览馆设计风格及发展方向探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3).

[2]张平,戚静,王晨云.重庆市会议展览馆道路交通一体化设计初探.公路交通技术,138~141.

[3]荣朝晖,顾爱天.图纸之外———临港新城规划展览馆设计.建筑学报,(4):54~55.

[4]吴凡,肖蓝,夏韬.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融合设计研究.建筑学报,,5:92~97.

[5]李天骄,李泽锋.当代文化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研究———以长春规划展览馆设计为例.四川建材,,2:54~55,58.

[6]王馨珏,姚冰,卜立言.城市展览馆设计中的场所精神研究设计.2017,2:114~115.

篇7: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研究的论文

1地域和文化的含义

1.1地域的含义

地域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与范围。

(2)每个地域的内部都包含一定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不同的地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每个地域都具备符合自身的独特文化。

(4)不同的地域之间相互影响。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区域都具备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风俗等。

1.2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包含了有意识形态部分,例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同时也包含了非意识形态,例如,自然科学或是地理环境等。文化主要是由人进行创造的,属于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2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想要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就需要注意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建筑、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等因素,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2整体性原则

设计师在实施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因素,同时根据其客观规律,将园林景观中的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等方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协调性。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1)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历史遗迹的合理建筑和开发,促进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物质以及能源,做好科学规划,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篇8: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研究的论文

3.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创作素材

由于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需要结合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其设计的对象与方式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具备独特性的地域文化便成为了设计师设计园林景观的创作素材,设计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在园林景观中展现出来,提高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设计师如果想要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园林景观,就需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3.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备独特性,能够经过园林景观所展现的美而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思想。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在了解和采纳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化设计手法,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时代性,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的眼球,让游客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对当地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篇9: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研究的论文

4.1对地域传统进行适度保留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保留。在具有历史性和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由于保留传统设计的方法比较简单,同时协调性比较高,效果也比较明显,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度较小,所以,具备较高的利用价值。

4.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其对具备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经过对比将典型的元素符号进行抽取,凸显出当地传统的习俗文化。这样的表达方式需要对元素符号,以及对传统建筑或是民俗文化的重视,这些都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物或是小品等展现出来。

5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有效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还能发扬和继承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添加新的寓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域文化,适度保留地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加上现代设计手法,全面展现出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

篇10:地域文化知识及文化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文化能力的培养目标可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国际视野四个方面。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来华留学生文化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将地域文化知识较好地融入到国际汉语教学中来,培养留学生的文化能力。目前看,这方面工作存在着忽略地域文化知识、没有兼顾大纲要求与留学生兴趣、文化知识教学缺乏当代性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国际汉语教学中,需要采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知识、根据大纲和留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地域文化知识的当代性等措施。

关键词: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02-0098-02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组织编制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14)[1]指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策略、文化能力四方面内容组成……文化能力则是培养学习者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能力,更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元素。”可以看出,通过恰当途径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能力,是开展国际汉语教学、提升留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必要内容。同时《大纲》也将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能力培养目标,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尽可能全面了解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来华留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形成对中国文化正确的认知,从而在文化比较中,形成进一步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笔者将着重探讨在文化知识学习中如何用地域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文化能力。

1当前留学生文化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可以看到,教学中在用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文化能力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下面这些问题。

1.1忽略地域文化知识

虽然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中,研究者也常常论及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但是针对各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却鲜有研究。而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地域文化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因为运用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知识,可以充分发挥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的优势,促进留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传统,从而更为深刻地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达到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进一步促进留学生汉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

1.2没有兼顾大纲要求与留学生兴趣

目前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大纲》的要求和留学生的实际文化兴趣。虽然在《大纲》的各个级别的文化知识培养目标中,都列出了很多富于针对性的文化知识点,但是落实到留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常常存在教师的教学重点和留学生的文化兴趣点不一致的现象。例如,魏崇新通过调查发现,历史文化遗产与传统京味文化是吸引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的主要原因,与自然风景相比,留学生更喜欢、熟悉名胜古迹、胡同、四合院等传统历史遗产,认可度最低的是京剧[2]。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更愿意去接触显性的文化遗存,如古代建筑、名胜古迹等,同时也更愿意体验生活化的文化遗产,感受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而在实际文化知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把重点放在戏曲、朝代等留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的知识点上,因此也无法很好地实现《大纲》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大纲》的一级文化知识目标提出,要让留学生“初步体验中国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部分,如食品、服装等”。如果我们忽略留学生的汉语能力,忽略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生活知之甚少的实情,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就无法达到让留学生真切体验中国物质文化的目的。在二级、三级文化知识目标中,《大纲》分别提到,要使留学生“初步体验中国文化、艺术、节日庆祝等”“基本了解汉语中最常用的成语故事和典故的文化内涵”。经过在中国一个学期以上的学习,留学生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汉语交际能力,也实地体验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并产生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新困惑。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结合地域生活,只是泛泛介绍中国文化中的节日元素,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与留学生实地的体验不相符的情况。同时,如果在介绍典故的文化内涵时,对最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典故采取漠视的态度,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留学生在中国本土学习的优势,留学生也不能真正了解这座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城市,与中国文化的隔膜也无法很快消除。

1.3文化知识教学缺乏当代性

在文化知识教学中,还存在着厚古薄今的倾向。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教材,往往把更多的篇幅放在中国漫长历史的梳理上,对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缺乏全面而生动的介绍,具体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地域文化知识点,就更少涉及了。这就会导致留学生对当代中国缺乏了解,这也阻碍了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的情结。

篇11:地域文化知识及文化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针对来华留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总体来看,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去加以解决。

2.1深入挖掘杭州地域文化知识

要提高对使用地域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适合国际汉语教学的地域文化知识。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人,其中长期生14745人;全省高校留学生共计25964人,其中长期生21398人,可以看到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杭州学习、生活。而杭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加起来,让我们看到,需要深入挖掘适合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教学的地域文化知识,增进在杭留学生对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

2.2根据大纲和留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大纲》的要求和留学生的实际文化兴趣,统筹解决地域文化知识教学问题。上文提及的食品文化、服装文化、文化典故等方面内容,均需要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作出合情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杭州的食物,可以借由教师的讲解,使留学生了解到学校及寝室周边各种风味的餐饮服务,同时带领留学生到超市、菜场实地参观,使留学生对当下杭州最真实的饮食习惯有初步的了解,也为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在杭州学习生活的展开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对有典型意义的杭州美食,如东坡肉、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则可在图片、视频展示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使用外语进行介绍。文化考察途中,也可以安排留学生品尝地道的杭州传统美食。服装同样是生活的必需品。除了带领留学生参观现代购物中心,体验当下中国人的服饰文化以外,传统服饰方面,如何结合杭州最富有特色的、留传至今的丝绸文化,使留学生理解丝绸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对杭州地区、对江南地区的发展,以及对江南形象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在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们也可以看到,杭州丝绸文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基于本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更需要配合丝绸服饰的实物展示,介绍杭州丝绸文化历史,介绍中国文化脉络。从文化典故来看,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苏东坡、虎跑梦泉,等等。在本阶段的汉语学习中,结合图片或现场情境,尽可能地使用留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的《大纲》一至三级汉字,讲解杭州文化典故。这既是对其文化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也能通过语言知识的使用,达到提高其汉语言能力的目的。虽然,根据前文所引用的魏崇新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解和接受上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杭州地域文化典故讲解中,恰当、适量地引入越剧《梁祝》等的内容,也能加深留学生对这些文化典故的印象,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节日风俗来看,留学生在这方面的接触更为直接。经过半年以上的学习,留学生基本都经历了一到两次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前后,根据汉语水平的差异,围绕端午西溪龙舟会,中秋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观赏月景,腊八节腊八粥等杭州节日习俗,开展讲授、讨论活动,有助于留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融入当地民众的节日庆祝中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感。

2.3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当代性

为了避免留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教学中当代性缺乏的倾向,我们需要将体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注入和融合到国际汉语教学中来。杭州文化不仅仅只有历史,而且也有创新,有未来,有世界情怀。当前,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3]。《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也指出,要摆脱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大国战略的对接。因此,国际汉语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杭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的优势,引导留学生关注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富阳硅谷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下城跨贸小镇等与信息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发展样本,引领留学生积极关注互联网应用、信息消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经济发展新态势下的信息经济新话语。用对信息经济新话语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国际汉语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前瞻性,增强较高汉语水平阶段国际汉语教学的国际视野深度,从而与“一带一路”战略形成良性、深入的互动,用充满时代气息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国际视野、文化能力,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互利合作,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解和认同。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本土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国际汉语教学,具有在其他国家进行国际汉语教学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通过采取深入挖掘杭州地域文化知识、根据大纲和留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当代性等措施,可以将传统、现代交织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较好地融入到国际汉语教学实践中去,使留学生既能够接触到杭州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其能更充分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引导留学生接触更为丰富、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让他们对当下中国百姓的生活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同时也积极帮助他们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了解、掌握杭州在信息经济方面的最新发展成果。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再加上其他方面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就能更好地将留学生的文化能力提高到《大纲》所要求的水平上去,并提高留学生的实际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魏崇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以北京高校留学生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5,(2):169—179.

[3]王文,刘英,孙昌卿.发挥浙江在“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重要作用[J].浙江经济,2015,(13):27—29.

篇12:包装艺术设计下地域文化影响研究论文

包装艺术设计下地域文化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商品包装体现了企业、产品的形象,现代包装艺术设计除了保护产品安全流通之外,还要对产品进行宣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赋予鲜明的地域文化,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因此,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逐渐被广泛运用。本文简要的探讨了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影响;消费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包装作为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除了要保证产品安全运输销售之外,还要促进产品的营销。产品包装的成本、环保、吸引力等因素,决定了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如何合理运用地域文化来塑造产品形象,让现代包装成为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当下包装设计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

1、地域文化的概念

由于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独有的语言、习俗、审美、文化等等,我们将其称之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是特定区域内人文与环境的结合,对地区的发展有着传承的作用。

2、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概念

现代包装设计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流通、促进产品的营销为目的,通过图像、色彩、形体、文化、材料等手段来制作产品的包装。现代包装主要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种,产品的工业包装主要是为确保产品的安全运输,产品的商业包装主要以吸引客户消费为目的。作为一个复杂的专业设计概念的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是产品流通销售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包装设计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去购买,更是一个企业、产品的形象。

3、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与设计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设计是文化的体现,而文化是设计表现的基本手段。现代包装设计是为了将保护产品的流通运输,突出产品的优点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单凭产品质量的优劣很难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达到销售的目的。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把地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产品包装风格展现给消费者并区别于其他同类型产品,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使产品具有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地域化等特征。此类型的包装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有利于产品的流通销售,实现企业的盈利。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能传递产品形象和企业文化,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为产品以及企业日后的发展做了品牌的铺垫,满足消费者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需求。

二、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应用

1、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原理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准确表达出产品的地域文化或地方特色,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倡创新精神,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独一无二、易为现代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包装。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以及各个地域都各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准确表达出产品的地域文化特色,让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产品的地域文化,满足消费者对包装的情感需求,并且要具有独特性、代表性,避免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在企业文化信息上产生混淆,尤其是对于一些地域性的特产,更应注意这一点。以黄山头酒的包装为例,企业将其定位为楚文化第一酒,所以在产品的包装上,融入了大量的楚地文化。设计师将黄山头酒瓶身设计为编钟造型,外包装和瓶身的颜色选用了传统的中国红,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完美结合。现今,黄山头酒已成为湖北酒业的代表,这与它在包装上的成功有着必然的关系。在包装产品的材料选择上,要结合产品本地的风俗习惯、产品特性,以凸显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同时考虑材料制作的技术工艺、制作成本、是否环保等问题。其中,若同时能在包装用料上展示地域文化特征将会使产品更具有地域性。比如说,青岛的海产品包装时多在包装上印有大海,这与青岛临海的地域环境有关;景德镇的土产品多用瓷器样式来包装,这与景德镇瓷器在全国中有较大知名度有关;云南的过桥米线包装上多印有竹楼,这与云南的地域建筑文化有关。合理的选择材料还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就像我们不能用景德镇的瓷器去包装海产品一样。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时要尽可能的把制作成本降低,保证产品正常运输流通和达到宣传目的的要求下,控制包装成本就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更好的服务于民。现代包装设计应紧跟时代潮流,引领消费时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审美以及关注热点一直在不断变化,所以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把握流行时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从而让产品顺利销售。在产品的包装形式上,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准确的表达出产品的特性、用途,凸显产品的性质。以“老君眉”茶为例,如果消费者从包装上把“老君眉”茶误认为是玫瑰花茶,那么不管产品设计多么精良,包装多么华丽,没有准确的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性质,就是一个失败的包装。另外在现代包装设计内容上,要注意不同的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表达的含义,结合消费者的.风俗习惯以及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设计产品包装。如回族人不吃猪肉,对猪有忌讳,那么产品包装设计师在设计清真产品包装时就不能用猪的形象;如幼儿多喜欢卡通人物形象,所以在儿童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可采用以漫画、插画等形式来表现。

三、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1、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各国应用现状

传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包装设计,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特的地域文化。我国产品包装设计师要更好地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我国独特的文化,展现和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貌,需借鉴国外先进的包装设计经验,取其精华,融合中华特色地域文化,将其应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日本的现代包装设计一直是各国学习效仿的对象。首先,日本的包装提倡材料的环保性。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为保护仅有的生态资源,国家大力倡导环保,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日本产品包装,大到空调、冰箱,小到毛巾、茶叶,大多都采用可回收的环保材料,这种绿色包装已成为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标志。其次,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严谨性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日本产品包装大多没有浮夸的造型,但无论何种产品都有着严谨性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包装材料虽然朴实,却能通过设计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实现高品质。最后,日本的产品包装不仅很好的融合了现代包装的设计语言,还能赋予包装浓郁地域传统文化。现在日本市场上的产品包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国际时尚语言的包装,另一种是有着浓郁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传统包装。在日本传统包装设计中,日本包装设计师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将日本传统文化用在产品包装上,而是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让消费者一方面能从产品包装中领略到日本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又让日本包装设计走在时尚的前沿,在发扬日本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又使产品包装设计具有时代的特征。欧美的设计引领时尚的发展,欧美各国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审美观点,所以在包装设计风格上各有不同。法国产品的包装展现了法式“浪漫”与“优雅”的包装风格,法国人浪漫的生活和情怀世界闻名。在法国,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具有浪漫元素,例如:法国娇兰,创立于1828年,187年来,法国娇兰为世人带来不断的惊喜,并在世界上同类的产品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顶级的化妆品牌,除了产品质量外,还与它的包装设计有关。对于娇兰而言,每一款产品都有着精致美丽的包装,其包装形式是展现产品灵魂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情绪,创造愉悦,彰显个性品味的体现。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审美观点,法国娇兰的包装将法式的贵族气息和浪漫生活方式的融入到设计的美感中去,使产品的包装成为具有法国特色的时尚风格。德国的包装设计注重包装的严谨性,这与德意志民族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在德国,产品的包装设计更注重实用性,设计常以简练的文字、图形、色彩构成表达出产品的特性,形成了德式包装独有的极简风格。在包装结构设计上,德国人更注重对产品的保护,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造型美观大方又注重实用性的德国现代包装设计,值得我们借鉴,提升我国产品包装设计的严谨性。美国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多元化、多民族的美国倡导自由、轻松的设计理念,所以在包装设计上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幽默感和人性化。美式的诙谐通过电影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变得通俗易懂,他们追求的是可以轻松、自由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这一地域文化特征在包装设计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美国迪斯尼电影里卡通人物形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当消费者看到这些形象在产品包装上出现,会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并会对这一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国内应用现状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用的地域文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这个地区形象的展现。我国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实例有很多,在包装中添加地域文化元素,能更好地展现产品的特色以及当地的文化特征。例如水井坊世纪典藏酒的包装设计为例,在酒的内部设计上,瓶身造型为水井的形象,突出了水井坊的名称,酒瓶底座的包装材料为四川特有的乌木,突出了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征。在酒的外部设计上,外部包装造型为古代编钟形象,且在外部包装材料选择上,采用了青铜合金,整个外部包装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来设计包装。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现代包装设计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部按照别国的模式来设计中国特色产品的包装,应结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观点,将中国地域文化体现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上。

四、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人文与环境的积累沉淀。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图形、材料以及文化的运用,都深刻体现了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最醒目的体现。地域文化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温暖、祥和,过节团圆时中国人民都会张灯结彩,整个国家沉浸在红色的氛围中。但在欧洲国家,红色代表着恐怖、血腥,是不吉利的颜色。所以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结合当地风俗、审美来进行包装色彩的选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运用最能直观地展示产品形象。图形的设计包括企业形象设计以及包装上的图案设计,经典的图形设计可以使消费者更容易记住所要购买的产品品牌。比如,消费者对海尔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两个小男孩的图形标志,在海尔的标志图形设计中加入剪纸等传统民间工艺的元素,能准确展示出中国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包装材料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生态资源日渐匮乏,全世界都在倡导环保,倡导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在选择包装材料时,既要考虑材料加工成本,又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能更好的突出地域特征,如云南的特产的包装材料多为竹子,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公认的竹类种质资源大省,用当地的竹子作为特产的包装既能体现云南的地域文化,又符合人们提倡的环保主题。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融入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正统、稳重,所以中国人较含蓄、沉稳。西方文化讲究自由、浪漫、平等,所以西方的设计热情且富有创造力。产品包装设计师需要利用地域文化的侧重点,设计出具有地域特点的产品包装,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五、结语

地域文化可以通过色彩、图形、材料等方面融入现代包装设计。在我国,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仅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更应该结合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中国特色产品的包装还应肩负起活化传统工艺与地方产业的使命,包装设计需将传统工艺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包装。

参考文献

[1]张杰,张伟.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美术馆.(02).

[2]陈欢.探讨地域文化在宁波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作家,(04).

篇13:从楚文化研究浅谈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论文

从楚文化研究浅谈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论文

内容提要:楚文化研究只是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都离不开考古学的成果。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对其所在地的经济社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地的地域文化研究在弘扬地域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注意剖析本地区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一面,提升区域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楚文化地域文化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下历史形成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圈,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等等。中华文化就是由众多地域文化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系统。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采用近代科学方法对地域文化开展研究也很早就已出现。如楚文化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地域文化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还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与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五十年代,在长沙一地,就发现有楚墓200多座。

自1960年代到1970年代,在湖北江陵县有计划地开展了对楚国遗址和墓葬的发掘,在望山楚墓中出土了越王勾践剑、竹简、人骑骆驼铜灯等。尤其是对楚郢都纪南城和雨台山500余座楚墓的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在雨台山出土的器物有4200余件,著名的如虎座飞鸟、鸳鸯形漆豆、竹制天平衡杆、砝码等。江陵天星观一号是楚封君的大型墓葬,发掘的遗物有2400余种,对研究楚国的封君制度有重要的价值。对纪南城的发掘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城址的面积、建筑布局有了基本的了解,有宫殿区、制陶、冶铸作坊区等,并大致确定了其存废的年代。接着在湖北当阳、襄阳、宜城等地也发现了不少楚国墓葬和遗址,当阳赵家湖楚墓群发掘了自西周晚期到战国中晚期的中小型楚墓近300座,使人们对春秋楚墓的分期有了系统的.认识。

特别是湖北随县擂鼓墩的战国曾侯乙墓及随枣地区近百座曾国墓葬的发掘、湖北大冶县铜绿山发现的周代铜矿遗址,把对楚文化的考古推向高潮。仅曾侯乙墓就出土了15000余件青铜器、漆木器、金器、玉器等随葬品,仅青铜器的重量就有10余吨。其中有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青铜编钟等礼乐器,轰动了世界,改变了人们对先秦时期我国南方地域文化的传统观念。大冶铜绿山遗址从1973年起经过多次发掘,清理出采矿井巷近500条,出土了用于采掘、装载、照明、排水、提升的生产工具和多种器物,证明铜绿山遗址至晚在西周时已开始开采,而年代上限,很有可能一直上溯至商代晚期。使人们摸清了先秦时期铜矿开采和冶炼的情况,并推动了我国“矿冶考古”新型学科的成立。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使人们对楚文化的内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各个相关学科纷纷加入到楚文化的研究之中,各地先后成立了楚文化研究会,对楚文化的渊源、楚都的地望、楚墓的考古学特征、’楚国的物质文化成就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如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大量精美的丝织品,有绢、绨、纱、罗、绮、锦、绦、组等各种各样类型,反映了楚国丝织工艺在当时所达到的高度。在湖北潜江龙湾发掘了l号放鹰台宫殿遗址,被认为是楚章华台遗址,从而对楚国的大型宫殿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在湖北荆门挖掘的战国楚墓包山大冢,出土了大批竹简,为深入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通过几十年来所挖掘的数千座楚国墓葬和遗址,对楚文化的认识已由模糊趋于清晰,对楚文化的要素、特征已有系统的认识,考古学的成果为楚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全面繁荣。

楚文化研究只是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都离不开考古学的成果。如蜀文化就是在新津宝墩、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后重新认识到它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地域文化是区域的精神内核,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催生了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潮,并将地域文化的研究与现实问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某一历史时段延伸到对一个地域从古至今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探索,力求形成区域的独特文化氛围,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增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对其所在地的经济社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地的地域文化研究在弘扬地域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注意剖析本地区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一面,为建立健康创新的地域文化开辟道路。

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凝聚力,它在塑造本地人文精神的同时,也是在塑造着本地区人的素质,从而对本地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浙江温州地区资源贫瘠,但它能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当地的重商传统和注重功利的人文精神分不开,与温州人四海为家,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创立家业的地域文化精神分不开。挖掘本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提升区域的文化内涵,培养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各地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特别是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也愈来愈重要。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了现实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如湖北在开展荆楚文化研究时,就强调要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创立知名品牌。利用荆楚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因而地域文化的研究已不仅限于考古或历史学领域,而是不断拓展,成为一个涵盖多学科的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篇14:地域文化生成下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式论文

地域文化生成下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式论文

1引言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辖的瑶族聚居县,地处桂中东部大瑶山,东邻蒙山县,东北接荔浦县,西邻泉州市,西北邻鹿寨县,南部与桂平、平南县毗邻,西南与武宣县相接。县城金秀镇是山城,森林覆盖率87.3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瑶山具有丹霞地貌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规划用地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北部的金秀林场。金秀县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人口14.73万,有瑶、壮、苗、侗等少数民族11.45万,瑶族占总人口34.8%。,国家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金秀县确立了“林业立县”的方针。根据“林业立县”的精神,依托自然资源、生态与民族文化优势,拟建金秀生态博物园项目,将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规划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展示独特的动植物种群;规划综合考虑园区与周边林场的关系,分析园区物种迁徙路径与周边林场物种的交流方式,留出物种迁徙与交换廊道;把握地域文化特点与场地特征,传承当地瑶族文化传统;新建筑形式反映地域特点,折射瑶族民居特点;在保护性建设的进程中完善总体风貌格局,挖掘功能潜力,充实文化内涵。

2规划范围与用地特点

规划研究范围102公顷,规划范围位于用地中小区环形公路内,约13公顷。规划用地为山沟—山坳特征。

3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

用地划分为五个功能分区:小区环形公路内为公共服务区、观赏区,环形公路外布局为一般种植区、特色树木种植区和珍贵树木种植区。小区环形公路内,观赏区位于北部,公共服务区结合园区主入口位于南部。公共服务区新建筑包括园区大门、管理用房、游客服务中心、职工宿舍、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特色餐饮中心、配套宾馆。观赏区结合游客活动特点,散布休闲场所和公厕。用地交通系统依托小区环形公路,在南边衔接对外的二级公路,在西北接有林区道路。环形公路内的公共服务区与观赏区有南北两个出入口,南端为主要出入口,配有集散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用地内顺应地形布置步行系统,靠近中心冲沟的部位结合植物观赏布置走向自由的步行栈道。

4公共服务区建筑空间形态及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

金秀有“天下瑶都”之称。费孝通先生称:“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南部公共服务区的新建筑布局借鉴瑶族山地聚落形态。世代居住的大山是形成、保存和延续瑶族文化的自然基础,由此培育了居山游耕的生产生活方式。依山傍水是瑶族聚落选址的特点。陈寅恪先生指出:“凡聚众据险者,欲久支岁月,及给养能自给自足之故,必择险阻而又可以耕种,及有水源之地,其具备此二者之地,必为山顶平原及溪涧水源之地,此又自然之理。”聚落选址首先考虑利用地势加强防卫。古代金秀瑶族房屋常依山而建,以茅草覆顶,称为“依山结茅”。瑶族聚落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关系和等级秩序。聚落内道路依山就势走向灵活,房屋多顺道路和溪流旁布置;单体建筑朝向自由,无整齐排列,顺应地形不拘于正南北向。瑶族聚落中心明显,常以宗族祠堂和门楼为中心展开,与戏台、风雨桥、井、凉亭、各种庙共同形成聚落公共空间。村民活动广场由建筑、山水、步行路、树木、地形等要素包围,界面实虚结合,有硬质的,也有软质的。据此,公共服务区的新建筑体现顺应地形的特点。建筑朝向灵活,创造富于变化的空间,周边山地景观借入园内。谷底冲沟在雨时汇成溪流,规划将溪流引入公共服务区,成为景观要素。瑶族村落的村口预示聚落空间序列的展开,公共服务区南端园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宾馆共同组成“村口”的主要建筑物。前部为入口广场和停车场;内部的大瑶山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如同聚落的祠堂,作为中心,并参与围合空间序列。

5公共服务区的两种设计思路

公共服务区在规划用地南部集中布置,设计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方案。

(1)方案一为集中布置方案,借鉴瑶族聚落,体现了依山就势的灵活布置。各功能用房为独立建筑,组成两层次的空间序列,第一层次为“村口”,包括园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和配套宾馆,前面为入口广场和停车场。过了大门和服务中心进入第二层次,包括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管理用房、职工宿舍、特色餐饮中心。这些新建筑和引入的溪流、周边山水、步行道、树木、地形等围合成自由的广场空间。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是这个层次的主要建筑。过了这一层次则进入以软质界面为主的观赏区。

(2)方案二为东西向带型方案,空间序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村口”,过广场后向西进入一个步行商业街的两层次序列。职工宿舍、配套宾馆(以客栈的形式)、特色餐饮中心(以步行街旁店铺的形式),融入商业街两侧,西端为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与对面建的戏台共同作为西端节点主要建筑。商业街和两端的广场为瑶族民俗活动提供场所。

6建筑选型

瑶族是多族源民族,建筑为适应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呈现多风格,新建筑选型参考瑶族民居,从中提取特征要素,将传统形式转译成当代形式,简化传统样式适应当代材料做法。

6.1筒子房的平面形式

新建筑的设计借鉴筒子房的平面布局。瑶族每户家庭人口不多,三五开间的房屋是瑶宅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平面构成形式:一种以单座房屋为基本单位,另外一种以天井院为基本单位。单座民居的平面是小进深的简单平面,适合依山就势建造。三开间主屋和牲口屋、杂屋、书房、披屋搭接后,削弱了平面的对称性,还有不少异型空间,再如兰溪瑶族民居在院落形体组合上不突出某一部分,构图无明确中心,顺应自然地形。金秀现存的`茶山瑶筒子房依当地环境条件选择了干栏形式,一般进深6米左右,面宽约20米。木柱支撑瓦屋顶和青砖墙,具有屋深、门多、墙高的特点。勾蓝瑶人独特的地域条件与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出庄屋这种建筑形式。在山多田少地区,勾蓝瑶人在离村寨十多千米外的地方另辟农庄。为解决种田路远的问题,在农庄里修建第二个家——庄屋,也属筒子房的形式,由十来间独立的居住小单元串联而成,类似现在的集体宿舍。多个庄屋组成院落,只有一个庄门进出,到夜晚关闭。每到农忙时,负责耕作的男性搬到庄屋居住,留守家中的女性送衣食到庄屋,缓解了农耕劳动强度,减少了每天往返的行程。庄内的几十人白天外出劳作,到了夜晚在一起聚会。园区新建职工宿舍和配套宾馆,借鉴了庄屋的类型。

6.2一些构件细部特征

瑶族民居坡顶举架不高,所以坡顶不陡,坡顶角度普遍在10o~20o。新建筑继承缓坡顶的特点,同时为便于开天窗,并增强坡顶的表现力,采用错坡顶的形式,并在矮坡上设三角形的老虎窗以增强屋顶层次。出挑的阁楼和吊阳台是瑶族房屋的特色。茶山瑶房屋的卧室在阁楼上,大门外上方阁楼处伸出小吊脚楼,是闺女的绣房,恋人从大门旁爬上吊脚楼与姑娘谈情说爱,当地称这种恋爱方式为“爬楼”。新建筑设计在外观上多为二层房屋,上层采用出挑阁楼和吊阳台相结合的方式。花蓝瑶人从事水稻生产和山里土产加工,产生了与此种生产活动相对应的建筑要素。为晾晒粮食和农副产品,每家每户建有晒台。晒台的位置不固定,变化较大,有的对正屋,有的在院外依地形另建。晒台以竹木支撑,台面用本地山竹铺平,用竹条整齐、平整地捆在一起。晒台下的空间可作他用,用作牛栏、猪圈,或堆放杂物。后来由于使用新材料,晒台发生了变化,有的用红砖或水泥砖砌,水泥成面,更经久耐用。园区新设计的“晒台”可以作为瞭望台和观景平台。瑶族建筑的底座部分不突出,屋身常拔地而起。但在梯田环境中,聚落好比托起于波浪之中,梯田是整个聚落的“底座”。新建筑结合平台和花坛在底部设类似梯田形式的底座。

6.3景观建筑选型

北部珍贵特色动植物观赏区的步行道系统采用对园区自然生态干扰少的仿木材料的栈道、栈桥的方式。栈道和栈桥在主要观景点扩大成平台,栈道形式也因循梯田曲线。南方山地民居常有吊脚楼这种架空房屋形式,具有地面通风防潮的作用。架空层常饲养牲畜,堆放杂物。这样处理山地建筑的基础,最少接触地基,使建筑具有轻巧的结构形式。园区新建筑的设计中体量小的建筑物采用这种形式。瑶寨在溪水上架设的桥梁,有些由巨大的桥墩、木构桥身和凉亭组成,凉亭里设有长凳,供人歇息凭眺。瑶胞做农活往返歇息,能遮风避雨,名为风雨桥或凉桥。设计风雨桥联系冲沟两侧的步行道,游人可以在此休憩观赏。形式采用吊脚楼的方式。

7结语

独特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瑶族人民独特的聚居方式,考察分析由此形成的传统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式特点,是在当地进行新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

篇15: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论文

文化的差异性在于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文化的民族性差异也体现为地域性特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当地特有的文化。地域文化是从人们的生活中浓缩出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至今。建筑为人们提供了区别于自然环境且专属于人类的生活空间。建筑装饰设计是一种文化标志,当地的风土人情都会在建筑装饰设计中体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文化中也会被不断地注入时代元素。在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建筑装饰设计要保留地域文化色彩,设计师要使地域文化体现在建筑装饰设计上。

一、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要体现地域文化

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人们通过解读当地的建筑风格就可以有所了解。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设计师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合理运用地域文化,可对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城市环境条件的角度而言,建筑装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地质条件、人文环境等。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冬季较为寒冷,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就要注重保暖问题;沿海城市距离海岸线比较近,就要考虑到防潮问题。建筑要适应环境而建,特别是当地的地形、地貌,设计师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都要有所考虑,以使建筑与当地环境高度融合。建筑装饰设计要与环境具有融合性,除了自然环境之外,更要考虑人文环境。因此,设计师要考虑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城市建筑装饰设计更注重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考虑到城市中每一个地段的使用价值及其所需要发挥的功能,还要确保建筑与环境协调,这就要求设计师综合考虑建筑外形、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建筑色彩等,选择合适的技术处理方式,以设计出富有时代气息且不失地域特点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

1.建筑装饰设计要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建筑装饰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建筑装饰设计要符合人的需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装饰设计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点,要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当地环境协调。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要选择民俗文化浓厚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构造,特别是建筑的细部装饰,要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特点,使建筑空间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符,使建筑既有足够的使用功能,还蕴含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

2.建筑装饰设计要体现人文精神

地域文化通过人文精神体现出来。人们在地域中生活,从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到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地域文化逐渐产生并在社会发展中积淀为文化习俗,这些对建筑装饰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地域文化更具有代表性。中国建筑装饰设计要保持地域性,凸显文化性,赋予建筑人文精神。建筑装饰设计人员要想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要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地域特色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促进现代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文化的创新。地域文化是传统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建筑装饰设计也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有所改变。设计师要想使地域文化延续下去,就要在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继承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并运用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运用了民族文化元素,又以变体和重构的方式,使建筑装饰设计具有创新性,其自身独特的设计风格得以体现。

三、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影响

1.城市建筑装饰设计应用本土材料

建筑装饰设计要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包括气候、地形、建筑材料等。建筑装饰设计所使用的材料都来自当地,本土化的建筑装饰材料必然渗透着地方文化元素。如,竹子在中国的部分地区生长,这些地区的建筑往往会以竹子为材料进行装饰设计。虽然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多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但是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依然会首选本地材料,以使现代化建筑不失地域性特点。地域文化讲究亲近自然,目前人们倡导绿色建筑,这就需要建筑装饰设计人员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选择装饰材料,一方面很好地表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符合建筑装饰设计绿色化、生态化的要求。如,一些建在长城脚下的竹屋就是根据长城所在山坡的坡度而建,这些竹屋与连绵起伏的长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道风景线。这些竹屋无论是在材料的选用上,还是在建筑设计手法上,都将地域文化很好地体现出来。

2.城市建筑装饰设计要适应地方气候环境

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要想使建筑使用者感到舒适,就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气候环境特点。如,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设计师就要注重装饰的保温功能。设计师要确保室内日照充足,保证室内空间的温度适中,还要注意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和房屋之间的距离,避免相互之间出现投影而影响光照,确保建筑采光良好。东北地区的建筑普遍都有保温层,所选用的保温板要薄厚适中,而且对楼房建筑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此外,设计师还要考虑到当地的风向,保证室内通风良好。

3.城市建筑装饰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民俗文化

城市建筑装饰设计要应用地域性文化元素,要使建筑装饰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民俗文化。这种体现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求设计师充分理解地方文化,设计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感的建筑空间环境,以构建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空间。设计师还要对当地的名胜古迹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整理,总结其造型规律,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构造符号化并运用于建筑装饰设计,使所设计出的建筑造型具有地域风格。如,香山饭店的建筑设计就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点。香山饭店是现代化建筑,而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建筑造型时,将地方民族艺术融入其中,设计造型极为简洁,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点。这种地域文化的应用使香山饭店这一现代化建筑体现出了民族特点,中国气韵浓厚。特别是建筑的连续性空间设计,契合了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

结语

随着城市建筑装饰设计的国际化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更加引人注目。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凝固的文化,透过建筑装饰设计,人们可以理解建筑设计者的思想。建筑的地域特点不仅体现在建筑、环境的融合与充分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各种特殊要求上,还体现在地域文化上。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应注重地域文化,使技术与情感能够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1]付云松,金永超,蒋正跃.对中国建筑方针的再认识.中外建筑,(6).

篇16: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论文

[3]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表达.四川建筑,2011(2).

[4]付云松,金永超,蒋正跃.吸纳与融合——地域文化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探究.中外建筑,2014(1).

地域建筑文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基于寒冷地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关于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个人总结

另类的公交站台经典美文

成都安检实习报告

项目竣工庆典致辞

西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铁路客运产品设计优化与创新论文

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
《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集锦16篇)】相关文章: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2023-08-26

春节期间城市管理保障工作实施方案2022-05-06

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研究论文2023-09-03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研究论文2023-10-28

关于城市的读后感2023-09-27

黄姚写生实习报告2023-08-30

广州地铁砂土层液化判别论文2022-10-06

写生实习报告怎么写2022-12-04

我与高铁的故事满分作文精选2024-02-09

假期会计实习报告2023-04-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