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方案

时间:2023-09-06 08:10: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驿路梨花》教学方案(锦集15篇)由网友“枍栀”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驿路梨花》教学方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驿路梨花》教学方案

篇1:《驿路梨花》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释题导思: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

时间是三分钟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学生在书上找的当儿,出示幻灯片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 坡陡

林密 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余)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人)

1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5、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板书)

16、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7、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灯片2:间接描写的方式:

①通过别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迹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20、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21、齐读最后一段

2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3、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六、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七、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篇2:《驿路梨花》

教学重点:

1,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人方法。

2, 作者巧妙的构思。

3, 雷锋精神影响。

预习要求:

1,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 给下列字注音。

撵  驿路  陡峭.  竹篾  简陋  悠闲 恍惚  修葺

教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篇3:《驿路梨花》

解释:驿路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哪些是直接写,哪些是间接写?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3,指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精神。

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哪种安排材料的顺序比较好?

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疏导:注意课文的注释 1

解释驿路,驿站

解释题意

板书:

总结并明确:

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茅屋的主人。

明确:

疏导:

一开始就知道茅屋的主人的`好还是最后知道茅屋主人好?

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总结第一课时:

思路,基本内容,雷锋精神就像盛开的梨花,绽放在祖国的边疆,

布置课后作业:

1, 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2, 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倒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的安排材料的顺序;文章的主题;直接写和间接写……

二, 讨论一下一些问题:

1,文章为了吸引读者设置了悬念,找出文中的悬念?

总结,明确:

两次想知道茅屋的主人,三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几次写道梨花?哪一次是实写,哪一次是虚写?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赞美雷锋精神,衬托人物心灵的美好。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茅屋的?茅屋的设施反映了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由远及近  由外到内

4,讨论以诗句结尾的好处

明确:点名中心,赞美雷锋精神。

集体订正

疏导:

1, 查字典,了解什么是悬念?

2, 老师举例说明悬念。

3, 指导学生口头作文,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3题。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一题

三,总结全文,讨论课后思考题。

篇4: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见“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三、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目标1)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研读l-8自然段。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圈点有关词语,并作好点评。)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目标2)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梁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明确:梨花美景。

4、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再谈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今天所学的字词。(A)

2.预习课文未学的内容。(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八、教学后记:

篇5: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3分钟)

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2.提问: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指名回答)

三、学习新课。(目标1、目标2实施过程)

1.学生默读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小屋是什么样子?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

边分析边板书:

草顶竹蔑泥墙

漆黑没灯没人声

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请进”

火塘灰冷竹床简陋

装满水的大竹筒

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

2、教师讲解: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接着文中又用“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 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

3.快速阅读13-27自然段。

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提问: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提问: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他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明确: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

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提问: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瑶族老人从赶马人口中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听到这里,“我”自然深受感动,情积于胸,自然要发之于外,那么,文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呢?

有感情地齐谈第27段。

提问:这样描写梨花美景有何作用?

明确:用梦境中的梨花美景来赞美梨花姑娘的人美心更美。

3.“我们”和瑶族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

提问:“我们”正劳动时,遇到了谁?她是小茅屋的主人吗?

指名朗读28----36自然段。

明确: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

“(年纪)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寥寥数语便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美丽。

提问:“我们”和瑶族老人见到她后,产生了怎样的误会?

明确:都认为她是小屋的真正主人。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面前,深深弯下腰行了个大礼,这些描写表现了瑶族老人对小屋主人的深深感激和敬意。

但是哈尼小姑娘也不是小屋的主人,通过小姑娘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原来是解放军战士修建了小屋(插叙盖房原因),解放军走后,哈尼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经常来照料小茅屋,小姑娘在姐姐出嫁后接手照管这小茅屋。直到这里,关于“小茅屋主人是谁”的所有疑团都-一解开了,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见课后练习题二)

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

4.齐读第37自然段。“

思考:文章结尾再写梨花美景,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再写梨花是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引用诗句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喻意深刻。它喻指雷锋精神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而且雷锋精神之花将开遍祖国大地,常开不败。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四、课堂讨论: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备学生)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立意深刻,构思巧妙,巧设悬念增加文章的波澜。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解放军和梨花始终没有出场,但通过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从侧面表现出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目标3)

3.标题巧妙,富有诗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学的字词。(A)

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B)

3、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段。(C)

七、说课精要: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八、教学后记:

驿路梨花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驿路梨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题记

春天万物复苏,春风绿了江南岸,却不知,驿路梨花开满山。人们走在各种的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我,却钟爱路旁的风景,至于苦苦留恋,忘记了时间。

每天早起晚睡,苦苦追求那一纸成绩又为了什么,每天晚上要拿出一部分时间,看着雪白的试卷,遥望着前路的尽头,思绪飞舞,转念间,想到了那如卷子一般的洁白的如梨花一般的北国的雪啊。没到冬天,已经开始怀旧那几年前的漫天飞雪,像是一朵朵天上的梨花,飘飘然的悠然而落。

忘记了是哪年了,大雪飘飘,路旁堆满了雪,一旁的自行车的车轮,已经被埋住了一半。天空依旧飘着雪,云却是白色的,不同的是,路上只有我一个,在铺满了雪的路上,一深一浅,一重一轻,迈着步子,走啊走啊。

我还记得原来打雪仗时,我故意使坏,在我们班长的脸上扔了一个沙包大的雪团,扔完之后哈哈大笑。现在看来,这根把一只死蜘蛛扔到女生身上并哈哈大笑没什么区别。我清楚地记得这些梨花中承载着我的过去,我的原本的美好,我的最深的记忆。

无意中在一个打开的网站上看到了梨花,我又想到了那纯洁的柔和的纷纷扬扬的美丽的雪。我们每个人都是每天走在两点一线的道路上,从来没变,也许你不会感觉到,也许你感觉到了却没说出来,但总会继续走,我也是。

这种事情只能说说,就像那令我深深思念的洁白的梨花,盛开着,在我的脑海深处,在几年前的那条空无一人的驿路两旁,默默地开着,令我可以想象那时的日子和时光,以及那个早已被钢铁和生活埋没的那时……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尾记

篇7:《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 我在如何 扣住文本 , 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 , 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的设 计问题, 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 思维,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 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 验 , 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精彩有趣的引导是学生准确深 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激活思维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是要表现雷锋精 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 , 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 , 热情歌颂人民群众 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 ,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 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 (无法解答的问题 ) 师生共同探讨” 的课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 我越来越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 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 , 也不在于板书、课件 等形式 , 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练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阅读思维的起点, 问题解决过程就是阅读理解和思维发展 过程。一般而言 , 阅读课堂教学中耗时最多的就是师生围绕文本解读 进行的问答 , 而问答活动的收效如何 , 首先起决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 量。从阅读的本质来看 , 有效的阅读也在于文本激活了读者的主体知 识和情感思维。使读者产生了问题 , 从而进入沉思的过程。可以说 , 一 节阅读课如果没有问题 , 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 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 设计的中枢环节。

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而精彩有趣富 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问题的精心设计。 在本课教学 中 , 首先要理清 ” 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 这个问题。 教学中我想以这个 问题为切入点 , 进而明确本文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 在课堂 教学中 , 首先指明一位学生读一至八自然段 , 请同学思考:“我们在是什 么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 , 学生通过仔细读书就 能形成自己的概括。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问题铺设了台 阶。接着,我请同学默读八至十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 屋的”?通过阅读,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得比较全面, 而且积极性也很 高。这时我意识到,时刻抓住文本就能使学生的读书、思考以及回答 都有的放矢 , 不会天马行空 , 这样就避免盲目浪费时间 , 可见课堂教学 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

问题设计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 有的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脱离学生实际 , 让学生不知从何入手 ,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 , 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目的。 在学习驿路梨花这课时, 如果学生在刚刚弄 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 , 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 路梨花’ 为题 , 有何好处” , 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 , 因此在教学中我这 样提出了几个问题:

1.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

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基础, 学生在回答这道问题时兴趣极高, 但他 们的回答过于肤浅。有的说是“瑶族老人” ,有的说是“梨花姑娘” , 有的说是“哈尼小姑娘” ,有的说是“雷锋叔叔” 。他们的回答都缺乏 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这时我请他们回答为什么这么说, 并提示学生 “你 怎么理解‘主人’的含义” 。经过大家的探讨研究,最终得出令大家 信服的答案:小茅屋的主人是所有建造者和照管者。 看着学生兴趣高 昂的样子,我顺势又给出两道思考题:

2.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几次误会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 文题为何用 ” 驿路梨花 ” 为题,而不以 ” 小茅屋的主人 ” 为题 ? 这样问题就由浅入深, 渐渐过渡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在一种愉 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所设问题应做到准确

设计问题应注意问题准确 , 答案明确 , 切忌模糊不清 , 对学生的回 答不置可否。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 , 应考虑到问题的层次和顺序 , 否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 而逐渐厌烦 , 形成对 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 , 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呢 ? 结合新课改理念 , 我认为 应从学生需要出发 , 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 才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 望。 为此上课前我们应深刻的思考、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 , 正所谓 “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 ,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当然,所有这些要以熟读课文 为基础, 而且要调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 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另外 , 课上还要注意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 这样才 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篇8:《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课堂上我很重视有效的引导。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理清”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教学中我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明确本文的中心:雷锋精神的代代相传。同时也解决了一个新知识点,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设计问题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切忌模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应考虑到问题的层次和顺序,否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逐渐厌烦,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总之,课上还要注意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篇9: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二、学习本文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篇小说,但根据初一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仍按记叙文教学。因此不必象分析小说那样重点放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而应着重放在对有关事物具体生动的描写,反映几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方面。

二、预习时要求学生事先完成课后习题一,填好表格以熟悉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立意、构思、写景、标题等方面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文章线索,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揭示文章主题,明确写景的作用及标题设立的巧妙。

一、检查习过程中字词的掌握情况。(幻灯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⑴ A 驿路( ) B 荆棘( ) C 陡峭( )

⑵ A 竹篾( ) B 简陋( ) C 恍惚( )

⑶ A 麂子( ) B 修葺( ) C 讴歌( )

2.解释下列词语,(本题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讲解,由学生回答)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长:长。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悠闲:闲适自得。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上新课第二十一课《驿路梨花》。

板书课题:二一. 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们到一座深山去玩或到荒无人烟的野外去玩,就在我们玩得十分开心而肚子开始饿起来、腿开始酸起来时,天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这个时候你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有个落脚点,哪怕是一座破旧的小茅屋供休息也好。)要是没有怎么办?(只好露宿山林或野外了。)

刚才我们所说的情况与今天要学的课文《驿路梨花》中的谁的遭遇相似?(我和老余)他们的问题是否得到圆满的解决?(遇到小茅屋美美地过了一夜)通过预习,有谁知道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三、理清文章的线索

⑴提问:谁是小屋的主人?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幻灯出示)板书:

谁是小屋的主人?

人物 所做好事

都 “我”和老余

是 瑶族老人 照料者

主 梨花和梨花妹妹

人 解放军 建造者

归纳: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

⑵提问: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我们?他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可作如下提示:“谁是小屋的主人”这一问题,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明确:提出三次悬念、二次误会。(可依据板书加以归纳。)这样写使得文章层层设疑,又层层误会,于是悬念叠起,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⑶这个故事前后跨越十几年时间,可作者却先讲了现在所发生的事,即我和老余发现茅屋并住宿,再讲茅屋的由来,这种的写作顺序叫什么?(倒叙)在写到梨花姑娘照管房子一事和解放军建造房子一事时,作者也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梨花妹妹之口,侧面加以叙述,这种在原有叙事的基础上,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的写作顺序称为什么?(插叙)文中运用倒叙和插叙把十几年间发生的事贯穿起来,集中于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来写,这样文章内容显得十分集中且曲折生动,富有变化。

四、提示文章中心

讨论:“小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下面我们再一起找找看,小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里面有些什么陈设呢?

1.讨论文中一、二两个写山的段落,看看小屋是在什么样情形下被发现的,从中明白小屋建造的重要意义。

明确: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提示:作者为什么要写山的特点呢?写山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写出了山的高、大、多,陡峭、茂密渲染了山势的险峻,从山的三个特点看,再结合暮色中深山赶路人的特定心情,突出山势的描写,更能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也更加反衬出小屋在这里出现的必要性,方便过路人,给过路人带来希望。

2.作者在写到小屋时,从哪几方面来总写小屋的陈设?

明确:⑴写屋内陈设:大火塘、有“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还有“装满了水”的“大竹筒”。⑵写屋内外贴的告示:门板上有热情的“请进”两字,墙上有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辣子。”

板书:(幻灯出示)

真诚热情

细致周到

屋子里的陈设: 火塘、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装满水的大竹筒

屋内外的告示: “请进”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

盐巴、辣子。”

3.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写小屋的总陈设,这表现了小屋主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写环境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通过写小屋里生活急需品考虑周到,都安排好了,可见小屋主人为人服务,不单真诚热情,而且细致周到,而这,正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表现。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明确写景的作用

讨论:本人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三处出现梨花。(由学生找出并朗读出来)

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我和老余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提示:文中写解放军盖房子,又写梨花和哈尼姑娘主动照料小茅屋,她们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一句道出了思想真谛,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文眼。解放军战士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建造小茅屋-DD这是发扬雷锋精神的表现,梨花和哈尼姑娘受这种精神影响,主动照料小茅屋-DD雷锋精神在进一步光大。

讨论:根据中心,谁来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事先写在黑板上并交代清楚怎么对对子。包括字面相对、结构相同的对子和流水对。本文采用的是宽对)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六、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归纳: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七、作业:完成课后习题二、三、四、五、六、七。

附板书: (幻灯出示,可分成几个版块) 二一.驿路梨花

彭荆风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 A 驿路( ) B 荆棘( ) C 陡峭( )

⑵ A 竹篾( ) B 简陋( ) C 恍惚( )

⑶ A 麂子( ) B 修葺( ) C 讴歌( )

谁是小屋的主人?

人物 所做好事

都 “我”和老余 悬念

是 瑶族老人 照料者 误会 悬念

主 梨花和梨花妹妹 误会

人 解放军 建造者 悬念

真诚热情

细致周到

屋子里的陈设: 火塘、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装满水的大竹筒

屋内外的告示: “请进”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

盐巴、辣子。”

归纳: 驿路梨花 字面上:指驿路上的自然界梨花。

一语双关 实际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以物喻人)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篇10: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短篇小说,颇具典范性。

一、本文歌颂的并非哈尼族姑娘梨花一个人,而是先进人物的群体。解放军战士是小茅屋的建造者;梨花姑娘和他的妹妹是小茅屋的照料者;瑶族老人、“我”、老余等人,既是小茅屋的投宿者,又是照料者。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都乐于为他人服务,他们的行动都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本文正是通过这些人物,歌颂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

二、本文歌颂雷锋精神,不落常套,具有新意。文章没有写人们怎样学习雷锋的事迹和思想,而是写他们在雷锋精神影响下的先进行动。他们的行动从解放军开始,前面的人影响着后面的人,具有传递性。这就写出了雷锋精神的传播过程。

三、从“我”和老余的见闻来看,是顺叙;从小茅屋的产生和为路人服务的过程来看,是倒叙。这就是本文把顺叙和倒叙逆向相迭的巧妙构思。

四、“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谁?”这是贯穿全文的悬念。先是误以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后是误以为那走在前面的哈尼族小姑娘就是梨花,直到最后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正因为这个悬念一次次欲解而未解,再加以误会一次次出现,就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五、本文运用了以花喻人的写法,用梨花暗喻着助人为乐的人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设想

为了贯彻语文教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精神,为国家培养既有献身精神又有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四有”人才;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大力培养创造能力,和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本文教学的总体设想是:

一、本文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甚多,但面面俱到,则会是蜻蜓点水,莫不如集中目标,突出重点,反而效果更佳。从实际出发,拟重点学习写作顺序和悬念的设置。

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智力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使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评析、议论、争辩等活动,领会课文,增长能力。因此,拟组织学生重点研究、讨论下列问题: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本文是顺叙还是倒叙?

3、本文的故事情节为什么引人入胜?

这三个问题研究解决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就领会了。

三、阅读理解一篇作品的过程,应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初,应充分发动学生质疑,而后教师有领导地指导学生解疑,最后由教师讲疑解难。

四、为了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必须重视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和学习运用本文的写法时,要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的阅读分析作业和其他作业。

五、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课前不安排学习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

本文的教学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首先安排学生通读课文。在学生通读之前,向学生提出:认真阅读课文,读后根据你们对课文的理解,给这篇课文拟一个揭示中心思想的标题。读毕,请几名学生拟题。

〈设计意图〉

1、通读全文,了解全貌,是阅读分析的基础。从整体到部分,是阅读的规律。这样安排,是为深入阅读作好准备。

2、安排学生拟标题,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是为了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3、通过拟标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拟出的标题,教师则进行了一次课堂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文的中心思想理解的程度,以决定授课的起点。

二、安排学生速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时间要求)并提出下列要求:

1、出示学习本文应理解和应掌握的词语卡片及单字卡片。即:①陋(背面写lòu)②倚(背面写yǐ)③撵(背面写niǎn)④麂(背面写jǐ)⑤葺(背面写qì)⑥迷茫⑦简陋⑧恍惚⑨修葺⑩修长。提出:读课文时注意前五张卡片上面的字的读音,注意领会后五张卡片上面的词的意思。

2、通过读课文,你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或发现了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请提出来。

读毕,运用单字卡片正音(翻转卡片,诵读记忆),运用词语卡片提问“修葺”、“修长”二词的意思,而后请学生提问题。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速读课文,一是为了进一步作好阅读分析的准备,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三是为了变换阅读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解决难字的读音和容易理解(无需结合课文领会的)且课本上又有注释的词语的解释。

3、通过学生质疑进行课堂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讲疑解难。

4、安排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即是阅读能力的训练。

三、教师提出:谁能够不按照原文的记叙顺序,自己重新安排一种比较合情合理顺序,作简要的复述?

学生复述后,通过不同记叙顺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理解本文顺叙和倒叙逆向相迭巧妙构思。

〈设计意图〉

1、通过复述及其准备过程,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为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再一次作准备。

2、通过这样创造性复述,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完成领会本文巧妙安排记叙顺序的教学任务。

四、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经历了课文所述事情的全过程,你要写一篇题为《驿路茅屋的主人是谁》的简要的带有一点评论性质的报道,你怎么写呢?现在请你把这篇报道口述出来。

学生口述后,通过大家不同看法的述评,组织研究讨论,完成理解解放军战士、梨花姑娘和她的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本文赞颂的是先进人物的群体这一教学任务。

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抓住学生述评的恰当时机,顺势结合语言环境,完成“迷茫”、“简陋”、“恍惚”三个词的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

1、采用口头述评形式,一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分析、发表见解的积极性;二是促使学生理解课文;三是教师进行课堂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种种理解;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述评、讨论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

3、与理解课文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词语,放在阅读课文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去解决,一是为了借助语言环境解词易于理解,二是为了借助词语理解课文便于领会。

五、运用字词卡片,把本节课学的字词复习一遍。

〈设计意图〉

人在识记的20分钟后,仅能保持记忆的58、2%,1小时后则仅能保持44、2%,下课前用一两分钟复习,以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运用字词卡片,复习第一课时学的字词。

〈设计意图〉

人在识记的1天之后,仅能保持记忆的33、7%,第2天上课再次复习以巩固知识。

二、教师提出:雷锋的名字在课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本文是用哪些内容或办法表现雷锋精神的?

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可根据需要作如下的启发:

1、课文对小茅屋的介绍,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2、有人说“文中不只一次提到梨花,标题中也有‘梨花’,这是因为文中有个哈尼族姑娘叫梨花”,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经讨论得出结论:方便过往旅客的深山中的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人们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洁白、美丽的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设计意图

1、这样设计是为了一举完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象征作用,标题的含义,本文从多方面表现雷锋精神的写法这三项教学任务,“浓缩”教学过程,实现精讲。

2、启发提问避免暗示性,而且方式多样化。

三、教师提出:本文的标题以犁花象征雷锋精神,深刻、含蓄而且很美。如果抛开这一点,不去考虑,这篇课文要是以“学雷锋”为题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讨论研究明确:“学雷锋”三个字还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本文所写内容的特点。这篇课文写的是学雷锋,但是没有写学习的过程,而是写学习雷锋精神所做的事情,而且是你影响我,我影响他,一桩好事彼此传递,前后延续。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而且正在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

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判断一个假设标题的可否,这样做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发表见解的积极性;二是为了使学生在争辩中领会本文内容的特色,及其深刻含义。

四、教师提出:假如“我”和同行的老余,住进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经这里的梨花姑娘,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情节的情况下,简要谈谈你们的设想。

学生谈出种种设想后教师提出:这些设想本文的作者不一定没有考虑过,那么他为什么要选定我们读到的那种方案呢?

通过讨论明确:这样写,文章开始不久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谁?”而这个问题后来又两次误测,直到文章结束才得到解答。这样,就紧紧地吸引着读者一口气把故事读完,想知道个究竟,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设计意图

1、学生面对课文这一种情况,分析思考相对的难度比较大。假设出另外几种情况,与课文对照,有了参照物,分析思考就比较容易了,以完成领会本文设悬念、造误会的写法这一教学任务。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五、教师简答学生质疑时已提到,而在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又未能顺便解决的,且又并非离题或过于枝节的问题。

设计意图

1、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只让学生问,教师不解答,其积极性便会挫伤。

2、保证授课突出重点,有条不紊。若不分轻重缓急,学生问什么教师就答什么,势必造成点面不分、被动混乱的局面。

六、巩固知识与能力训练

1、用字词卡片提问第一节课学过的字词。

2、用“迷茫”、“简陋”、“恍惚”作口头造句。

3、口头作文

题目:《原来如此》

要求:学习运用本文的悬念法和误会法。

设计意图

1、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创造条件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在课堂上安排巩固知识和能力训练,是为了不布置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通过口头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篇11: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 篾: 陋: 撵: 麂: 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篇12:《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小说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处作者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点明本文的主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本单元在阅读上要求重点学习略读,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对中华美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这篇诗情画意,精神高尚的小说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将会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梗概。(要求用5分钟时间,略读全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2.厘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各自的含义和作用,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引导学生先略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再细读课文,分析其各自的含义和作用。分析、理解、品味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教学难点)

4.教学方法:略读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小说《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读文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作者彭荆风

2.写作背景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麂(jǐ)子撵(niǎn)走葺(qì)

晶莹(yíng)驿(yì)路竹篾(miè)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师生互动解读文本

教学活动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1.文中的一组人物分别与小木屋有过什么故事?

2.“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学法指导】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需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开始时阅读速度每分钟400字,以后逐步提高。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教学活动二:品读课文,解析构思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学法指导】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教学活动三:细读文章,赏析语言

1.请先略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再细读课文,分析其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2.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找出文中四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小组讨论,明确: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实写,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表达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引用诗句,以花喻人,比喻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升华了文章主题。结构上,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妙处: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五、联系实际积累拓展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交流你的体会和想法。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还体会到了本文精巧的构思。最后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进而理解了本文的主题。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只有让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七、布置作业:

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一间茅屋

两次误会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个悬念。雷锋精神代代传

四处梨花

篇1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2、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释题导思: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时间是三分钟)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学生在书上找的当儿,出示幻灯片1: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 坡陡林密 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余)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族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人)

1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5、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板书)

16、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7、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灯片2:间接描写的方式:

①通过别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迹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20、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21、齐读最后一段

2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3、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六、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七、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八、练习作业语文作业本

篇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yi 蔑miè 陋 lu 撵 niǎn 麂jǐ 葺qì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l)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

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l)“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哦”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l)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

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

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 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篇15:驿路梨花教学反思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 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 我在如何 扣住文本 , 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 , 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的设 计问题, 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 思维,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 验 , 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精彩有趣的引导是学生准确深 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激活思维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是要表现雷锋精 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 , 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 , 热情歌颂人民群众 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 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 (无法解答的问题 ) 师生共同探讨” 的课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 我越来越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 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 , 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 , 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练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阅读思维的起点, 问题解决过程就是阅读理解和思维发展 过程。一般而言 , 阅读课堂教学中耗时最多的就是师生围绕文本解读 进行的问答 , 而问答活动的收效如何 , 首先起决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 量。从阅读的本质来看 , 有效的阅读也在于文本激活了读者的主体知 识和情感思维。使读者产生了问题 , 从而进入沉思的过程。可以说 , 一 节阅读课如果没有问题 , 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 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 设计的中枢环节。

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精彩有趣富 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问题的精心设计。 在本课教学 中 , 首先要理清 ” 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 这个问题。 教学中我想以这个 问题为切入点 , 进而明确本文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在课堂 教学中 , 首先指明一位学生读一至八自然段 , 请同学思考:“我们在是什 么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 , 学生通过仔细读书就 能形成自己的概括。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问题铺设了台 阶。接着,我请同学默读八至十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 屋的”?通过阅读,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得比较全面, 而且积极性也很 高。这时我意识到,时刻抓住文本就能使学生的读书、思考以及回答 都有的放矢 , 不会天马行空 , 这样就避免盲目浪费时间 , 可见课堂教学 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

问题设计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的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脱离学生实际 , 让学生不知从何入手 ,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 , 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目的。 在学习驿路梨花这课时, 如果学生在刚刚弄 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 , 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 路梨花’ 为题 , 有何好处” , 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 , 因此在教学中我这 样提出了几个问题:

1.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

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基础, 学生在回答这道问题时兴趣极高, 但他 们的回答过于肤浅。有的说是“瑶族老人” ,有的说是“梨花姑娘” , 有的说是“哈尼小姑娘” ,有的说是“雷锋叔叔” 。他们的回答都缺乏 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这时我请他们回答为什么这么说, 并提示学生 “你 怎么理解‘主人’的含义” 。经过大家的探讨研究,最终得出令大家 信服的答案:小茅屋的主人是所有建造者和照管者。 看着学生兴趣高 昂的.样子,我顺势又给出两道思考题:

2.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几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 文题为何用 ” 驿路梨花 ” 为题,而不以 ” 小茅屋的主人 ” 为题 ? 这样问题就由浅入深, 渐渐过渡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在一种愉 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所设问题应做到准确

设计问题应注意问题准确, 答案明确 , 切忌模糊不清 , 对学生的回 答不置可否。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 应考虑到问题

的层次和顺序 , 否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 而逐渐厌烦 , 形成对 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 , 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呢 ? 结合新课改理念 , 我认为 应从学生需要出发, 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才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 望。 为此上课前我们应深刻的思考、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 , 正所谓 “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当然,所有这些要以熟读课文 为基础, 而且要调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 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另外 , 课上还要注意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 这样才 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生乐于学的目的。

《驿路梨花》的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品读人物情怀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京改版七上)

小学学雷锋演讲比赛总结

以教师的特长引导学生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兰陵王 周邦彦 翻译-兰陵王 柳 周邦彦

《驿路梨花》教学方案
《《驿路梨花》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驿路梨花》教学方案(锦集15篇)】相关文章: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2024-01-14

记叙文复习反思2023-07-26

记叙文漂亮的结尾的六个方法2023-11-19

仓储经理工作内容和职责2023-03-14

又见梨花开作文700字2023-01-06

小学生作文结尾常用方法2022-06-03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唱脸谱》教学设计2023-07-13

景物描写作用2023-03-01

又见梨花开作文2023-12-06

初一作文写作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