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健康人格模式与素质教育(精选8篇)由网友“milianwoul”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试论健康人格模式与素质教育,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试论健康人格模式与素质教育
试论健康人格模式与素质教育
健康人格研究是二战以后人本主义学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本主义的健康人格理论是注重发展人的价值、态度、情感的一种理论,尤其提倡培养人的'个性、创造精神,强调人的自我发展.本文对相当庞杂的人本主义健康人格理论做了概括.力图通过借鉴其理论促进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
作 者:石冬明 纳丽娜 作者单位:石冬明(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纳丽娜(内蒙古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B84-O67 G40-O12 关键词:健康人格 人本主义 素质教育篇2:浅谈健康人格的培养
浅谈健康人格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着严峻考验,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呢?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不仅影响教育的发展前景,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包括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两盆同样的花放在两个房间里,一个房间每天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阳光充足,另一个房间每天制造一些噪音,而且阴暗,过一段时间发现播放舒缓、优美音乐且阳光充足的房间里的花长得很茂盛,而另外一个房间里的花生长缓慢,叶子发黄,快枯死了。植物尚且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生长得更好,何况人呢?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营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更不能让他们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感到自卑和恐惧,教师对这些孩子要多关注,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多做一些活动或游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教室要保持整洁、舒适,墙壁上可以贴一些名人名言或字画,让学生耳濡目染,约束言行。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包大揽,有些学生什么都不会做,甚至出现写完作业不知道将笔收回笔袋、红领巾或鞋带开了不会系等现象。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举行穿衣服比赛、系鞋带比赛等,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自理能力,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能吃苦的好习惯。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一样,从未受过苦,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我试着举行登山活动,让学生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克服很多困难的道理,要有坚定的信念。再次,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拖拉拉,在完成当天作业的同时,还要预习新的`知识,多读一些有益的书,陶冶自己的性情。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都会发现班级里总有些学生很有人缘,同学们都愿意和这些学生玩,相反,有些学生则一个朋友也没有,而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这种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他们是在人格方面出了问题,这样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首先,教师要关爱这些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找出问题所在。比如有的学生是因为自私,有的学生是因为多疑、嫉妒,有的学生心胸狭窄,对别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等等。教师应对症下药,早日恢复他们的健康人格。其次,教师要多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比如“我想对你说”“我想和你成为朋友”等,让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心理障碍,增进人际关系。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各种好习惯。
(责任编辑 冯 璐)
篇3:信息素质教育及其模式论文
信息素质教育及其模式论文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包罗。泽考司基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质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信息素质又被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笔者认为,信息素质就是指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技能教育。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交流活动中具有信息道德品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交流和传递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正确处理信息制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与合理开发信息技术,遵守各国信息系统信息传播和使用的各种规定和法律,抵制违法信息行为等等。
3、信息技能教育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分析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创新能力等。当今社会信息量急剧增长,这就需要运用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信息获取能力包括建立和掌握信息源、开发信息源并从中吸取利用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能力主要是对信息加工、整理和利用各种手段(包括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存储、阅读、吸收信息的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就是将原有信息进行搜集、归类、综合、研究,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创新信息,这是深层次的信息加工能力。围绕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技术有:计算机网络、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光盘、多媒体技术等。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利用计算机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
(一)课堂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开设文献检索课
1984年国家教委要求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他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都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检索课的理论知识是讲信息的获取方法、途径和技巧,目的是能够分析问题,找准信息源以及正确地使用信息。通过实践掌握多种中、外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如何获取原始文献,通过开设计算机检索课程,使学生掌握更新、更快获取信息的方法。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主动精神及信息心理素质逐步成熟的过程。
2、信息意识教育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教师在讲授各自的专业课时,注意将信息意识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既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了解各门学科前沿的学术信息和发展趋势,又锻炼他们掌握相应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吸引他们自觉地开发利用信息,提高信息素质。
(二)图书馆教育――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1、开设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专题讲座
讲座的内容大致可分几个方面:
(1)介绍有关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强调信息意识的重要性。
(2)介绍有关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如文献分布、文献收藏范围、图书借阅规则、读者目录设置和使用方法。
(3)介绍书目、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的使用和几种常用的`检索途径,介绍计算机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4)介绍国内外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如信息高速公路热潮等。
2、现场指导
随着多媒体、光盘数据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建设与利用的快速发展,文献检索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过渡到计算机检索,机检已成为文献检索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就必须加强实践训练,使他们切实掌握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及查询方法。图书馆设有电子阅览室,读者可通过光盘或网络,了解最新的知识及研究方向,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并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开展交互式的咨询服务。
3、采取方便读者获取信息的服务措施
如图书馆备有图书馆指南的小册子,印刷有关的宣传品。为读者服务的部门作到室标、架标、导示明显,备有有关本室收藏、分类、排架、检索系统的使用说明书,备有电子文献数据库目录等易于查询信息的资料。
篇4: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坚韧性是一丛能够保护个体免于应激伤害的人格特质,包括承诺、控制和挑战三部分内容.Kobasa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坚韧性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随后的许多研究证实了坚韧性对于健康的主效应,但是坚韧性的调节作用未能得到良好的支持.最后,文章对坚韧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 者:李永鑫 余凌 作者单位:李永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1)余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上海,20)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7(6) 分类号: 关键词:坚韧性 承诺 控制 挑战篇5:人格与人格障碍
由于人格差异,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模式,或者说,人格给个体的行为打上了独特的烙印。人格包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其中性格为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气质俗称“脾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一般较小的特征,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它不能决定人格特征的内容,只能使人的人格带上一定的色彩。
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不但可以预测个体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反应,而且,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患病倾向。例如,近代研究表明,A型行为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被认为是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精神病学临床上,病人的人格不仅决定了他患病后的行为,而且为某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准备了基础。例如,强迫病人常有某种焦虑、刻板、固执、自信不足的精神衰弱人格,癔症病人常有情感不稳、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的表演性格。有时,人格所表现的独特行为方式可能和精神疾病混淆起来,导致论断错误。
人格的差异有不同的程度。有些人的人格较为健全,在面对应激性事件时,依然能够很好应对,
有些人的人格较为脆弱,在应激性事件作用下,易于发生神经症性障碍。对于细小的事情总是忧虑的人,在困难的情境中更容易产生焦虑障碍,而相同的情境对其他人却没有这种影响。如果人格更为脆弱,那么,异常行为可能在没有应激性事件的情况下出现。有时,这种异常行为表现非常明显,以致难以判断这些行为是由于人格还是由于精神疾病所致。
人格和疾病在概念上的区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但这种区分并不都容易。核心在于能否确定行为异常的病程。如果一个人以前行为正常,以后产生了异常行为,他被认为有病。如果他的行为以往和现在一样反常,他被认为可能有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这种区分在行为改变急速显著时容易做到,如急性躁狂症。但在行为改变缓慢不显著时,这种区分就有困难,例如,某些精神分裂症。
由于人们的人格特征存在许多差异,于是就产生了人格类型的概念。C.G.Jung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类。孤僻好静,自负清高、不苟言笑、不善交友、不爱劳动、不肯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对人冷淡、胆小怕羞、生性多疑、多思多虑、怕负责任、有时想入非非、脱离现实,是“内倾”人格的典型特征。而“外倾”的人格特征则与此相反。Kretschmer曾将病人的人格、体型与所患的精神病联系起来研究,提出了所谓“分裂症型”和“情感性循环型”两种。实际上“分裂症型”类似Jung的“内倾型”,“情感性循环型”类似“外倾型”。他认为内倾人格患病多为精神分裂症,而外倾人格多为躁狂抑郁症。
篇6:艺术与人格
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个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应给每一个幼儿提供艺术表现的舞台,鼓励每一个幼儿用多样化的形式去表达对艺术的情怀。着力培养每一个幼儿美的情感、美的心灵,促进每一个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幼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不少有识之士已深深地认识到幼儿整体素质需提升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倡导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着力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情趣,体验审美的愉悦,获取成功的欢乐。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准确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以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呢?
一、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列夫・托尔斯泰强调人们通常都是用艺术去想到传达自己的情感的。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以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情去感染每一名幼儿,去激活幼儿的情绪体验,应以欣赏的眼光、赞赏的态度去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让每一名幼儿的审美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获得精神的享受。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场所的布置,与幼儿一起探究讨论如何创新设计艺术教育活动场所,材料如何收集,环境如何布置,怎样使艺术教育活动的场所更新颖、更别致、更有利于让幼儿获得审美愉悦。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去,去体验大自然的变化无穷,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将艺术教育活动走进幼儿的现实生活,让幼儿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美妙之处,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自然、探索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呼唤,从中发现大自然中蕴藏着的美丽之处,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染力,让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艺术体验。事实上,幼儿一旦有了丰富的审美艺术体验,就自然而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大胆的想象,大胆的探索,大胆的创造,实施艺术教育活动,使审美情绪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二、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
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切忌忽视这种独特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开发利用好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资源去开发幼儿的智力潜能,去启迪幼儿的思维。
比如,在以“猜谜、猜拳”为主题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张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能力,调动自己的认知库存积极主动地去猜谜、猜拳。在“猜谜、猜拳”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锻炼了灵活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了幼儿的智力潜能,使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得到迅速而高效的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表现技能,以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艺术教育活动的独特性,能有效地吸引每一个幼儿去参与,去发现,去创造。比如,在以“探究纸文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幼儿自主或与他人合作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达自己对纸文化的独特情感、独特感悟。鼓励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纸文化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开展纸文化的工艺制作,比如让幼儿进行剪纸、刻纸等,可以让幼儿开展纸文化的研究,举办纸文化探究的手抄报大比拼。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纸文化探究,幼儿们积极参与,探究热情高涨,促进了幼儿大脑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了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
三、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着力发现儿童身上最美好的地方,鼓励儿童大胆创造。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给幼儿以艺术教育活动的自由,鼓励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展开想象的翅膀,努力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
比如,在以“民间陶泥”为主题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地、创新性地用陶泥创作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陶泥艺术作品,如用陶泥制作神舟飞船,制作城市立交桥等现代交通工具与现代化的建筑,用陶泥制作神话人物,并去进一步探究在神话人物身上曾经发生过的美好故事,并将美好的故事与他人进行分享,还应进一步鼓励幼儿创编神话人物可能发生的新故事。诸如此类的艺术教育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四、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教育活动中涉及的艺术作品为幼儿提供了感悟艺术作品魅力的机会。幼儿通过艺术作品的熏陶与感染,有利于幼儿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在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幼儿在“探究纸文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剪纸、撕纸、刺绣、泥塑等艺术教育,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着艺术教育活动的深入推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手部肌肉了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手指的动作与大脑的反应得到进一步的协调,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
【结 语】
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个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应给每一个幼儿提供艺术表现的舞台,鼓励每一个幼儿用多样化的形式去表达对艺术的情怀。着力培养每一个幼儿美的情感、美的心灵,促进每一个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幼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7:《弟子规》中的健康人格
一个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生命教育,全面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因为良好的人生修养以及由人生修养外化而来的文明习惯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从私塾到书院,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或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在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同时,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强化,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偏重德育教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而忽视了人生修养教育。再加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下的拜金主义的泛滥,学生受到社会弥漫的急功近利的物欲风气潜移默化的腐蚀。因此,在大学期间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弟子规》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规》认为学校应教育大学生尽“孝悌”之道。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有利于许许多多的人。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应从“孝”开始。《弟子规》就是从“入则孝,出则悌”开始讲起的。“孝”,首先强调大学生要对父母有一颗恭敬之心,包括在言语上要有分寸,态度上要柔和,行为上要谨慎。当我们大学生心中有了恭敬之心,才能使我们诚意、正心,进而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我们真正懂得了恭敬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时,我们就能够对一切人、事、物自然而然地恭敬,其人生道路也会非常地广阔。其次,教育大学生对父母的孝顺,不仅要体现在情感上,更要体现在理智上。在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时。在情感上要尊重父母的意见,要有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对父母的过失要懂得及时规劝,只有这样才不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正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及“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最后,教导大学生认识到为人子女要对父母的饮食起居备加关心。要常常想到“冬则温;夏则清”及“亲有疾,药先尝”等。
悌,除了指兄友弟恭之外,它还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对长者要恭敬。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情同手足,血浓于水。兄弟姊妹很有可能是陪伴我们一生时间最长的亲人。《弟子规》要求做哥哥姐姐的能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应做到恭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姊妹就能和睦相处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了孝道,这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当出门在外时,也要懂得谦恭有礼,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融人社会及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前,大学生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孝心。以自我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自私。自私像一颗毒瘤,它不仅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而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学校加强对于大学生孝心的培养。让大学生认识到:当我们有了孝心,就能在言行上尊重父母,就会懂得如何去关心体贴父母。当我们有了孝敬之心,就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在劳动中体验父母曾经付出的辛劳,从而对父母油然而生知恩、感恩的心。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因此,学校注重学生的“孝悌”之道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规》认为学校要教育大学生施“仁爱”之心。
《弟子规》里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对于大众要有一颗关怀爱护之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富贵、贫贱、种族、国界等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如今,在搞笑的德育教育中让大学生拥有爱心,学会关心他人,其实也是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弟子规》中又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因此,仁爱之心可以改变一个人,使薄情寡义之人变得有温度和热度,进而使整个社会慢慢地呈现祥和之气,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
三、在学校德育教育教育中,《弟子规》认为学校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
《弟子规》认为,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主体内在的道德需求,并最终成为一种制约人的行动方式。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大学生要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弟子规》教导:“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意思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不能永远行得通,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而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也就是告诉我们今天的大学生要诚实守信,不要脏话、谎话连篇,沾染庸俗市井之气。“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着饮食不如他人,可以不用担心、郁闷。“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称赞自己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时要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可见,《弟子规》里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大学生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在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弟子规又被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
四、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弟子规》认为学校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常生活、学习之中。我们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较多,在家像个小皇帝,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存在诸多不良习惯。那么,如何让现代大学生的行为高雅起来,《弟子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为今天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出了具体的规范。例如,在生活上要“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意思是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适合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分量,不要吃过量。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在行为礼仪上要“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就是指出门时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穿着才整齐。“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等。在讲究卫生上要“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上也要整理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珍惜时间上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读书习惯上要做心到、眼到、口到,即“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非圣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去沾染,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在处事上要“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等。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地去追问。以上规范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抓住今之时光,读圣贤之书,讲究个人生活卫生,拥有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这对今天现实中那些衣帽不整者,奇装异服者,生日宴请、攀比奢华者,浪费青春、不读好书、不求上进者不无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立“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以“习惯教育”为切人口,秉承民族传统,知书达理,自强不息,为成就其成功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根基。
总而言之,《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它是规范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愿中国所有高校,能够以《弟子规》为准则,在教育好大学生的同时也去使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其他人,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大学生心中萌芽生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同时也体会圣贤教育带给整个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篇8:《弟子规》中的健康人格
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观、价值取向及方法论的不同而各异。心理学家从各方面描述健康人格的特征,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描述:
奥尔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七条标准: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罗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五个具体的特征:①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②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③信任自己的感觉;④有自由感;⑤具有极高的创造力。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弗兰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为: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按照这四位心理学家对人格结构的描述,把人格结构概括为五个维度:专注即注意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对自己的认识,情感开放、自由、自主、自控即安全感,负责胜任工作、适应强、生产性满足自己心理需要即社会适应能力。《弟子规》中的心理结构是:孝敬父母、爱兄弟姐妹,惜时勤奋、整洁端庄、稳重大方,负责守信、字正腔圆、见贤思齐、自省自砺、知错就改,心胸宽阔、平等仁爱、贫而乐道、乐于助人、慷慨无私、体贴他人、扬善抑恶、恩长怨短,知行合一、专心致志、房室清洁、笔正心端、爱书敬书、择书而读、自信自强。《弟子规》中与心理学家们研究的注意力维度对应的是专心致志和笔正心端;与家人父母的关系则是处于重重要的位置,首孝悌、与朋友则是平等仁爱、乐于助人、慷慨无私、体贴他人;与对自己的认识相对应的是见贤思齐、自省自砺、知错就改,与安全感相对应的是整洁端庄、稳重大方、贫而乐道;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应的则负责守信、心胸宽阔、扬善抑恶、恩长怨短、知行合一、自信自强。
可以看出,拥有健康人格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点,需要完善人格。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无疑是当下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这些规范,好象高速路上的规则多于普通双向人车混行的公路,但却更平坦,更宽敞,更保障,更高效。我们只要内在的 “足” 不动,注意联合外在的 “足” ,不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思维,废物新用,在很多人认定的“糟粕”中定能汲取心的维生素。培根说:“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行为有了很好的规范,习惯就好了,习惯好了性格就好了,性格好了命运就好了,命运好了幸福就来敲门了。那么,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我们此刻的起心动念开始,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开始!
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金字塔” 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 5%——90% 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 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 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 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 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 75%,教授给别人,知识保留 90%。从《弟子规》中心的第五部分我们知道学习的方法:心眼口三到,要一门深入,计划宽裕,抓紧用功,反复思考,请教师长。苏轼也曾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一个人读终不如有人一起读,由此,我想到了和孩子们一起学弟子规,并在这里分享给大家,请大家指正。
今年三月初开始到六月中旬,每周日上午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十六次,每次两小时。第一节课的前五分钟用于静座,后来逐渐增加到十五分钟。前几次是冥想与弟子规有关系的,后来是孩子们静坐时,我引导孩子们回顾以往弟子分规所学内容。静坐结束后,由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弟子规》的学习。为了维持孩子们的注意力,讲解中穿插与弟子规相关的二至三个小故事。第二节课前半段时间用于孩子们朗读理解所学《弟子规》,接着是孩子们互问互答的形式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生活中与弟子规相类似的情景,带着孩子们做总结。后半段时间则用于孩子们上台演说,和弟子规有关的话题,每人两分钟。第十次正值五一劳动节,我们是在户外的一处公园,孩子们一边捡垃圾,一边观察公园里各种植物,最后讲述“我劳动我快乐”主题活动。第十六次学习先由孩子们主持的课堂活动,孩子们分享了在主持过程中的感受,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辛苦。接着,我给孩子们讲了《纸上谈兵》的故事,讨论,孩子们相互表达原想。最后,总结出自己答问演说争取的积分,领养了一小株他们平日里浇水管理的观音莲。希望这期的学习成为一粒种子,长在孩子们心田,陪着他们一起长大。
★ 教学论文的题目
★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健康人格模式与素质教育(精选8篇)】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试论人格塑造的深层意蕴2023-09-11
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2023-06-05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试论因特网对当代人行为方式的影响2023-01-16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2023-05-28
毕业论文题目2022-08-22
学科教学语文论文题目2023-12-0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