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

时间:2023-06-05 08:00: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锦集9篇)由网友“explorer”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

篇1: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

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

本文从网络文化给当代高校德育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出发,就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这对高校德育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熊媛  作者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G641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德育   机遇  

篇2: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双重效应,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本文就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在观念、内容、方法和队伍方面如何创新,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作 者:张廷俊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刊 名:探索  PKU英文刊名:PROBE 年,卷(期): “”(5) 分类号:G0 关键词:网络文化德育创新  

篇3:试论网络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网络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林乐香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校园文化建设会面临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发展和谐校园文化。

【关键词】网络文化;校园文化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网络文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巨大,也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数字显示受影响最大且数量最多的群体要数青少年学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心理特点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特点

1.全球性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网络把各个不同文明,从不同角度展示在人们面前。今天,西方国家的网络发展同东方国家的网络发展没有大的差别。就某些表现而言,有的东方国家甚至还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纵观文化发展进程,只有网络文化才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观。可以预料,网络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和同步性必将给各种现有的文化带来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2.时效性

网络的时效性优势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铺设面向全球各地的'网络,使经济信息、政治信息、舆论信息、思想教育信息和其他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3.风险性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文化传播媒介,它跨越了地域界线的同时,也跨越了不同民族、宗教、地域所特有的心理背景、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在这种多元文化共存体中,人们自由地,甚至可以不负责地制造、传播、交流和利用各种文化内容。网上无需登记,完全匿名,网络传播是双向交流,自由度高,任何国家都难以对跨国界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超国界监控。

二、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虽然网络文化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艰巨的挑战:

1.价值观念的挑战

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各种思潮、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互联网的特点,又使学生理解信息更加主动,带有很高的自主性,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传统价值观念的权威地位不再坚不可摧。(范文网 )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他们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又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外界的影响,不少人有偏激盲从的弱点。因而大学生很容易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取向紊乱。

2.人生观的挑战

网络产生于美国,网络语言也来自美国;在网络世界里,英语文化处于明显的“霸主地位”,互连网上的英语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所占数量微乎其微。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在全球有3000个,70%以上来自美国,名列世界前茅的站点大都在美国。信息时代的斗争已经从武力较量逐渐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传者头脑就会成为网络的霸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争夺下一代年轻人尤其是高层次的大学生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3.道德观的挑战

网络的使用具有匿名性,每个人都能上网,且不用担心被别人发现其真实身份,因而也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忽视道德规范的约束,很少考虑其网上行为的后果,甚至利用网络作为犯罪工具。例如,在网络上随意的漫骂和攻击屡见不鲜,假话、欺骗习惯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识空前放纵。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造成人们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渗透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网络黑客、网络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等等。这反映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的错误性。

三、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1.先进的网络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新渠道

网络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新渠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胡锦涛指出,要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他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管理好.。

2.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两课”教学。就现在的情况看,“两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日益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网络化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在“两课”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加生动性和提供更多更大的信息量,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气息。这就巩固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3.规范网络文化,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让大学生掌握使用网络的道德规范,并使他们认同规范,在网络交往中,加强道德自律。一个人只有在网络中也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网络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社会和国家才会充满希望。学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办法,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学校要规范网络运行,落实实名注册登记,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

总之,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让网络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成为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

[2]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1).

[3]韦鸿鹏.谭璐.网络交往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负面效应[J].高教论坛.,(2).

[4]王守猛.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负效应及对策[J].求索,2004,(11).

篇4:高校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及对策论文

高校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及对策论文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校网络文化底蕴的形成、特点,及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及时做好网络时代对现代大学生政治思想 教育的对策方案。

关键词: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化,思想教育

一、网络的特点网络最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在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是在于形成长远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有着如下特点:

1.载体新颖性。

2.内容多元共存性。

3.信息传播快捷性与时效性。

4.信息共享平等性与虚拟。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成长方面的影响

互联网现在的日益普及,使网络文化迅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且快速的渗透到了社会各领域,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沟通与交流场所和机会,使大学生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开阔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实现异地的广泛交往,丰富了大学生交友渠道。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实现了平等交友,淡化了身份意识,交流都是以交心讨论式,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都具有直接性和真实性。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学习场所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打破了课堂书本的制约,摆脱了课堂思维的羁绊,能够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最新和最有价值的学习信息、资料及最新的观念,充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网上传播的巨大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个新闻网站更新信息的速度快,无论什么事件发生后一分钟之内能够将其快速报道发布。 3.网络文化拓展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思想空间网络文化形成共享局势,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判断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知识空间和辽阔的视野。网络资源的广阔领域让大学生如虎添翼,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是读者接触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和超越时空性,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家中一日千里,纵览天下奇观。 4.网络文化丰富了现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网络丰富的内容,环境开放,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学生带来便利条件。网络文化没有存在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业余时间的便利条件,缩短了闲暇寂寞时空,有利于陶冶情操。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导致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混乱现代网络文化的渠道宽、接触面广、接触观点多等特点,对现代大学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突。调查所知,将近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喜欢在网络中寻求邂逅。

2.网络文化致使现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模棱两可化由于网络可以虚拟身份在网上参与活动,任意选择信息,随意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的自由度大,远远超过现实社会,而且网络中暗藏大量不健康信息资源。另外加上现在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管理懈怠,极度容易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水准的下降。

三、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双面性,有利也有弊。

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和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积极方面的影响,使现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中的受益者。

(一)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意识,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发展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等。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日常德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高度重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全面的认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法律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渗透到各项校园的活动中,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选择和分辨。

(三)加强管理并监督网上信息一定要加强完善监控网络的体系,安装先进的健康实用软件,务必过滤掉不良的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并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以防为主,以杜绝不良网络信息为最终的要求。加强管理网络信息,切断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与蔓延,营造有底蕴的网络校园环境。

(四)引导现代大学生科学并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资源学校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性,并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关爱现代大学生端正网络态度,合理地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使现代大学生充分了解网络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以及判断信息良锈的能力,能够在现在网络资源中得游刃有余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篇5: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对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改变和重构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方式,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该文在阐释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探究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对策.

作 者:彭晓云 吴月红 PENG Xiao-yun WU Yue-hong  作者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23) 分类号:G434 关键词: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   影响   对策  

篇6:浅谈高校网络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网络文化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继续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式。具体有:扩展并细化研究内容;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为主;对高校类型作出细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伴随校园网络在我国高校的普及,校园的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校园网络文化。研究我国高校网络文化现状,展望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与教育作用。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及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图书馆建设的关系研究方面。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1、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体

研究者基本认同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物,校园网及其相关栏目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师生是参与主体,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如校园BBS、专题网等学习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并由此形成一定的校园风气。

2、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开放、多元性与高时效性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网络化、虚拟化。

(1)虚拟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受性

网络交流表现为主体和对象都不必显现真实身份,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文化跨越时空,具有多元性与最大的自由性,网民可以尽情抒发感受、表达观点、发泄情绪。

(2)多元性与两面性

高校网络文化整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与底蕴的思想、观点,更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但也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等不良信息,网上民意的放大和失真现象严重,这些已成为威胁校园文化安全的新公害。

(3)高时效性

网络传播技术不断改进,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网民数量持续攀升,多对多的网络关联格局已形成,信息来源广、更新及时,搜集信息便捷、及时、迅速。

3、高校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传递校园主流文化,吸引学生学习与展示自我

网络文化信息传递及时、覆盖范围广、资料重访率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强。教育者可以把网络作为宣传阵地,及时传播先进文化。网络教育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特点,网络传播文化的形式多样,网络使用者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而,网络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学习与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

4、高校网络文化发挥作用的性质有赖于使用的恰当程度

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使用网络基本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提供了及时交流的平台,为教育者及时发现与解决学生的问题、监督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了极大便利;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开放性、广泛性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范围,促使学生深入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网络信息的自主交换性和交往的虚拟性,使大学生敢于通过网络进行真实的思想与情感交流,促使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塑造自律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网络中呈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与网络监管的缺失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能使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缺乏考验与辨别力的大学生误入歧途;使自制力弱的学生道德意识弱化;使自制力低、沉溺网络的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减少,人交往能力退化。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德育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

网络文化使高校德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促使德育工作者正视这一挑战,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以增强教育功效,变挑战为机遇。

更新教育观念,健全制度,培养网络文化服务队伍,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监督,保证网络信息所传递思想的主流性与可信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普及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经常性地进行网络使用培训,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德育,加强对学生上网意识和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选择与“慎独”,以增强其道德批判与选择的能力。

(三)增强图书馆内涵建设,发挥引导作用

图书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将会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拥有坚强的后盾。因而,需要坚持“综合化”的网站设计理念进行图书馆建设,构建网站内容时充分尊重用户习惯,突出图书馆网络文化的个性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和受众群体,扩大数字图书馆的辐射范围。

发挥图书馆特有的职能,丰富网上内容。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可以通过对特定网络信息进行智能整合、网页导航、努力扩充网上馆藏资源,主动、积极地向学生,甚至社会提供经过系统开发的有价值信息。通过自建特色数据库和随书光盘,主动推荐热门图书和经典图书,丰富自助知识讲座内容,开办校园读书网站等方式增强图书馆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二、探寻已有研究不足,展望研究未来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过于集中,覆盖面不够

从重要学术网络和普通网络搜集的资料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网络文化的基本理论、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及思政工作的关系等方面,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养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处理、网络影响的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

2、理论性探讨宽泛,实践调研性研究缺乏,推广价值不明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网络文化的正负面影响及对策的探讨着手,研究成果相似程度非常高。实践研究成果发表的仅有几篇,调查范围仅限于少数院校,成果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是推广程度仍然有限。 3、研究对象宽泛,缺乏分类分层研究

多数研究者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类别研究很少,比如对高职网络文化建设研究论文仅有3篇。

(二)研究展望

据相关统计显示,近几年高考考生数量呈迅速下滑之势,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不利因素,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条件趋于多元化,各级各类高校争抢生源的竞争也悄悄升级。提高教育质量,树立良好学校形象,已经成为高校争夺生源的重要因素。适应时代特点,调整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则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竞争力。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校园网络文化对增强高校竞争力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

然而,从教育部提出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以来,相关研究进展较慢,仅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者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特点、影响等基本构成及内容产生共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继续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式。

扩展并细化研究内容。要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养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处理、网络影响的性别差异等问题,使研究内容涵盖与网络文化相关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使研究成果能够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全面指导。

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提供导向;实践研究成果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理论。需要通过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海量网络信息的应对模式、筛选信息的标准与原则、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网络使用习惯及态度;探讨师生的信息需求心理及需求内容的性质与类别,以便为提供吸引师生的网络知识作出指导。

对高校类型作出细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与管理传统、培养目标、师生心理和思想特点等进行细化研究,为同类型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提供系统指导,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工作规范,提高实践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凤瑛,陈玉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12).

[2]王淑芳,王洪欣.网络灰化对高核德育的负面影响众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3).

[3]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7).

[4]李明,杨欢,彭小波.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5).

[5]唐加祥.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9).

[6]孙桂荣.高校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7]李亚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风险问题策论[J].江西社会科学,,(1).

[8]李英,郭双利,王春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9]时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5.

[10]谭富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武汉大学,2005.

[11]鲍丙刚.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D].合肥工业大学,.

篇7: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美术教育 发展提升

【论文内容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精神财富,文章在分析当今高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应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期发展提升。

一、他山之石——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高校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高校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传承发展——当今高校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高校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高校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明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留给我们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全球化,美术教育一定能够更加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当代高校德育管理新路向的论文

当代高校德育管理新路向的论文

积极主动、忘我牺牲,对于组织、团体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但绝不是其生存的根本。仅靠主动奉献只能维持一时,只有制定了合理的制度,才能维持长久。当前大学生“道德滑坡”问题,其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任何期望借助道德教育或道德榜样来改善这种状况的尝试都是不完善的,所以必须老老实实地进行制度变革。在这方面,对制度伦理的思考,将会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制度伦理的含义

在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道德理想无法革除倔强的物质欲望。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这种道德危机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特性有必然联系。市场主体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他人利益不过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所以,追逐利与益,自利性和互利性,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中,构成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当个人利益压倒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时候,个人不顾各种市场规则追逐利益的时候,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危机就产生了。西方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健全市场经济制度;二是实施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可见,制度伦理是作为医治道德问题、道德危机的“药”而被提出来的。

目前,理论界认为制度伦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体现在社会基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中包含的伦理精神与道德价值,包括已经被社会认可的伦理精神、道德价值和规范,强调社会基本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即所谓制度的道德性、制度的道德基础。广义上说,制度就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道德本质上也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制度必然会将某些道德规范纳人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制度的安排来看,制度的设立以一定的道德为前提,道德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同时,制度的道德前提可用于对制度加以道德评价,审视制度是否符合伦理性及符合的程度,这种评价与对个人的道德评价具有相似性。比如用公正、平等、正义等标准审视制度的道德性。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强调依靠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道德行为。纵观人类社会的整个道德演变史,自道德产生以来逐渐有一个走向法律,从个体德行走向伦理的过程。道德的法律化、制度化是道德发展的一个有益的方向。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指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被赋予了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显示的。”

二、伦理视角下当代高校德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道德秩序在某种程度上的无序与混乱,高校群体的道德价值观现状出现了令人担优的情况。解决道德问题,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但首先要靠制度的约束、引导、示范与激励,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当然,在建设适应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共生活伦理和制度伦理时,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德行伦理,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要有所改进与提高川。同时,应当承认过去的德育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是大学生群体以外的人制定的。学校在制定德育规范与德育制度时,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制度制定者看来,学校德育制度要表达的是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的意志和声音,至于学生的意愿,是没有必要考虑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服从制度的义务,而无制定制度的权力。高校学生文化层次比较高,自主意识与参与意识也比同龄人要强。对于关乎自身道德约束的法律与制度,他们有更强烈的参与制度制定的愿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制度的约束。在这种被动的接受中,他们更多的产生的是对制度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管理的效果。

其次,其工作重点是倒置的。传统的高校德育管理制度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上。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许多教师和学校以“管住”学生、不让学生“出事”作为工作的目标。只要学生不“出事”,不影响学校获得荣二誉和奖励就行。

再次,其规定是表面化的,因为学校德育制度所强调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以及所开展的训练活动是学校为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而特地“创作”出来的,虽然计划周密,活动“丰富多彩”,但它们只是学校的德育“创作”,而不是学生的生活,而且这种“炮制”出来的德育管理制度也很少受到广大高校的青睐,更别说将其自觉地作为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

三、高校德育管理中伦理制度化的建议

制度伦理的研究是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管理的新路向,它从人类社会有序化、规范化发展的目标中,揭示制度蕴涵的伦理学意蕴,并致力于把一定的伦理、规范上升到制度层面,借助外部的强制力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既要注重说理教育,又要注重行为训练。

(一)在“内化”中解决好“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制度规范缺乏认识,存在一些错误看法。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形成、利益趋于多元化、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今天,过于强调制度管理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利于成才。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一种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内化”过程中,我们说理的力度不够。德育教学讲授校纪校规内容时,讲条文多,讲道理少。简单停留在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而为什么这样做、有何道理则讲得不透彻。没有很好地把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与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存在“两张皮”现象。这样一方面使德育教学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使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丧失了理性基础。德育教学一定要走出误区,既要向学生讲条文,又要向学生讲明道理,促使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认同和内心体验,进而转化为思想动机和内在动力。

(二)在“外化”中解决好“行”

如果只有对管理制度的.认同,而没有遵守制度的行动,制度的约束也就会落空,更谈不上发挥出德育管理的效力。中国古代教育家一贯主张“穷理”与“笃行”并重。因此,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关键要体现在大学生行为规范上。解决“行”的问题,高校除了严格、科学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外在约束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行为训练。因为,学生的单个行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性质相同的习惯,又可以在行为训练中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化为稳定的个性倾向特征,产生个性意识。所以,深人到学生中去,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抓好其良好行为培养,是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理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保证

要提升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水准,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从不道德的制度到道德的制度,制度本身要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工作者还没有德育制度的概念,更少认识到制度对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价值。班华先生主编的全国师范院校通用教材《现代德育论》出版,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德育制度体系”。作者强调了德育制度对于德育实践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认为“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德育制度现代化与德育思想现代化比起来要更加艰巨”,并指出“建立现代德育制度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上海大学将课堂上手机、bp机发出声响定为二级教学事故。在劝善的同时也要治恶,软调节和硬控制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地发挥抑恶扬善的作用,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高校德育也应该建构起“内柔外刚”、双“管”齐下的模式,把伦理劝导和制度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使大学生明确自己应当胜行的义务、职责,又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对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均有积极作用。

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论证了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预先假定了一种对制度的道德观,因此,在对个人的要求能够提出之前,必须确定正义制度的内容。这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关职责和义务原则应当在对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确定之后再确定。这就是说,人们总是首先选择用于制度的道德原则,然后才能选择用于个人的道德原则―义务和责任。罗尔斯甚至认为,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人品德修养,而是制度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或引起社会成员的怀疑乃至否定。

总之,虽然大学生从小就接受德育,但人性是有缺陷的,人的态意、自私等缺陷是有弹性的,仅仅通过道德说教予以规训、改造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法律等制度化的理性力量最大限度地予以刚性遏制,而制度自身的特点能弥补高校德育不足,有利于大学生德育绩效的提升。

篇9: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浅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四川,637102)

摘  要: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正面引导,加强社会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建立绿色上网通道、青少年网站和加强网络组织建设,实行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相结合,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管,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的诞生而产生的,而且网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推广和普及,围绕网络文化如何对占网民大多数比例的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引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在努力寻求可行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策之前,有必要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作一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1、信息量大。从统计的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技、体育、财经、影视、股票等,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大量网上信息、丰富的'共享资源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便捷,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传播快捷。网络信息的更新是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周期的,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由于信息高效快捷的传递,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也可“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3、环境开放。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不可小觑;在网上,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网上交流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蔽性和神秘性;当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网民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增进了相互了解,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了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观,使人们进入网络就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

[1] [2] [3] [4] [5]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教学论文的题目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
《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论网络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锦集9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试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022-10-21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022-05-06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试论多媒体技术对高校写作教学的影响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