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时间:2023-03-25 08:09: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精选18篇)由网友“我要双休”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篇1: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1、激趣,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在和同学、朋友、亲戚分别时,会送对方什么呢?

讨论后,学生回答各式各样:布娃娃、书、笔、几句话等。

2、请生读诗,体会当时的情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教师板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师:刚才的问题,你们解决得非常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幅画吧!(学生们显得很高兴,有的拍手,有的喊出声,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汪伦来送行的情景)

师:老师画了什么?你能根据画面的景物说一句话吗?

生1:汪伦带着很多人来送行。

生2:有人在岸边唱歌,跳舞。

生3:他们在挥手告别……

(通过这样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含义, 为新课铺垫。)

3、讲故事,了解此诗的背景,进一步体会诗的寓意,引出课题。

师:根据画面景物,同学们都说出了非常好的句子。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学生都很高兴)

师讲述: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

师: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生1: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

生2:我们应该向他们两人学习……

(学生听了故事后,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理解了诗的意思,体会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4、学唱诗,培养个性,展现自我。

师:汪伦他喜欢唱歌,他想把这首诗以歌的形式唱出来,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谱而很苦恼,你愿意帮助他编唱这首歌吗?

生用《天仙配》、《找朋友》、《快乐的节日》等曲调来唱,(生特别开心)

(把诗用歌的形式唱出来在课堂教学上并不多见,学生也是刚接触,这一环节的设置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5、学以致用,仿写送别诗。

师:刚才你们学的特别认真,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诗,题目是〈〈赠外婆〉〉。你们现在可以把心理话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赠给你的朋友。比一比谁最能表达自己的心声。

6、师问:今天你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1: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生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生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了一把老师的瘾,使学生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堂课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但课改并不因此而“水土不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依然可以使课堂焕发出强有力的生机活力,还有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篇2:《赠汪伦》教学案例

《赠汪伦》教学案例

《赠汪伦》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李白《赠汪伦》 的教案设计应该怎样写?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诗中描述的“李白”“汪伦”“桃花潭水”“踏歌声”“将欲行”“送我情”等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件和小组合作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李白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理解句子“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我们学校已开展多年了,你在活动中有哪些收获?本学期你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诗文念给同学们听。

(师指名背诵)

师(评点、引入):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寄放心灵的处所。下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赠汪伦》,也许有的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但你们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进行具体的学习。

【设计意图】教学从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展示古诗《赠汪伦》,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并尝试将古诗读正确、顺畅)

师:能够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同学,请站起来读一遍。(抽举手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学生评点)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作点评时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他。

师: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三)解读古诗,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提出问题。

师:通过诵读和背诵,大家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总结在读古诗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

师(出示关键字词):“赠”“忽闻”“踏歌声”“不及”分别是什么意思?

2.介绍“汪伦”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师:唐代诗人李白一生既喜欢作诗,也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曾做过县令,他对李白的才学十分钦佩。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便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是又担心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托人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造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的李白方知“上当受骗”,但是他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兴趣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

3.分组讨论,解读古诗。

(课件演示:诗人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时,好友汪伦在岸边踏步和乐送别的情景)

师:分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忽闻”“踏歌声”等词语的意思?这两个词该怎样读更能传达词的意蕴呢?

师:分小组读诗,看看哪一组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教学通过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和课件展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读懂和读好古诗。

4.理解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师:“深千尺”是什么意思?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不及”是什么意思?

师:“送我情”是什么意思?

篇3:《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

师:诗是要读的,哪位小朋友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李白和汪伦的感情的的确确很深?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把“深千尺”、“不及”读重音。)

师:我听出来了,你觉得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有点深。有没有谁觉得他们的感情还应该深一些呢?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仅指把“深千尺”、“不及”读重音,还把这两个词拉长了音来读:深——千——尺、不——及。)

师:哦,我听出来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原来是这样的深呀!来,我们一起读出来吧!看着我的手势来读!

生根据老师手势(师将手从很高处一直往下伸),将“深”读得重,音拉得长……

篇4:《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

师:李白和汪伦的感情如此深厚,但是细心读读这首诗的前两句似乎有点问题啊。你们读读看是不是有问题。

生读。一会儿功夫有几个举起了手,而且脸上洋溢着发现的喜悦,急于要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那么深,汪伦怎么到李白上船都要走了才来送呢?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读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向你学习。据说李白这次来桃花潭游玩是汪伦请来的。李白在汪伦家住了好几天,汪伦每天以美酒款待,还送钱财给李白花。可见汪伦对李白也是一往情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汪伦这么迟才来送行呢?书上没写,资料也查不到。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大胆地猜一猜,可能有哪些原因?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去买礼物给李白来迟了。

师:嗯,合情合理,有这个可能。就这样想。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昨晚和李白饮酒多喝了几杯,早上睡得太沉了,起来迟了。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想要用这种方法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李白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让李白记住他。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舍不得李白走,很伤心才来迟的。

生:我想还有可能是李白不想麻烦汪伦,就悄悄地走,汪伦才来迟的。

师;刚才几位小朋友都是从汪伦的角度来说的,你能从李白的角度考虑,有创意!

生:也可能是李白在汪伦家住得久了,很不过意,想走,可汪伦又拼命挽留他,他没办法就偷偷地走,结果还是被汪伦发现了。

……

教学片断四:

师:播放桃花潭的画面。

生: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的集直观性、情感性于一体,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来到桃花潭,和李白一起荡船于其中。

评析:

《新课标》对低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点经验,但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 本案例设计时把重点落在读通、读顺、读熟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看图、想像、猜测、表演了解诗的意思,体会汪伦和李白的深厚友情。

那么,本堂课是怎样让古诗教学情趣盎然呢?如何做到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调动内在的情感因素,充满兴趣地朗读,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听听、演演、评评,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上出新意,让古诗教学变得“有情、有趣、有味、有景”呢?

一、诵读,让古诗教学“有情”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诵读,不仅是将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的朗读活动,更是一种美的创造。

如教学片断一中,虽然学生已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知道了 “深千尺”“不及”的意思,但我还是反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在帮助学生获得课文中的.诸多信息,又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了古诗的语言之美,在优美和谐的韵律体验了古诗的声韵之美,在喜怒哀乐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在知、情、意的融合中产生意蕴之美。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还感悟了这首诗意境。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表演,让古诗教学“有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在教学片断二中,我正是借助了有效的情境表演,让学生获得角色体验,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再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诵读多角度、全方位感悟抽象的古诗,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三、猜测,让古诗教学“有味”

古诗理解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猜测法。教学片断三中,对“为什么来迟”这个问题的提出及其答案的猜想,既是孩子们自主发现,又是创造性的释放,又是对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练,还是深入感受汪伦和李白朋友情深的过程,更重要地是让孩子们觉得特别“有味”。

四、多媒体,让古诗教学“有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长时间,要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因此,须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在教学片断四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桃花潭的画面,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学生带入桃花潭中,和李白一起荡船于其中。最后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学生大脑中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景。因为《赠汪伦》这首古诗,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桃花潭水的深,但是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桃花潭,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

在古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将诗中的 “意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情景。使文章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引人入胜。那么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教学将会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

培根曾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都是千古名篇、经典中的经典。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诵读、表演、猜测、多媒体”等手段,让教学变得“有情、有趣、有味、有景”,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篇5:《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

师:现在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刚才的一切,让你不禁脱口而出——

生站起来,双手背在背后朗读诗。

师: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这深情的踏歌,这清澈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离别的情怀,他在心中轻轻地念道——

生深情面伤感地朗读诗。

师:是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会有别离,只要相聚的日子是快乐的,分别时又何必忧伤呢?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地离愁别绪吧——

生洒脱地朗读诗。

篇6:《赠汪伦》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阐述:

《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可见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轻视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古诗意境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我们常常教得一丝不苟,从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到每句诗的意思,再到进行科学准确地诠释 甚至要求学生照搬、照抄、照背参考书对古诗的解释,显得呆板,缺乏生命活力…如此种种发人深省。

《赠汪伦》是语文a版教科书第四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主要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教师如何教好古诗,学生如何学好古诗,怎样让这个民族“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呢?这是从接到上课任务后一直困绕在我脑海里的问题。在我最初的设计中把着力点放在了摒弃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读书感悟和体会情感上。

课堂再现:

篇7: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篇8:赠汪伦古诗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如何快速背古诗?

1、理解每句古诗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想句子,并将意思套到古诗里,再读再背。

2、有感情有规律朗读几遍古诗,使它印在脑子里,再背也会快一些。

3、快速朗读几遍古诗,临睡前再读一读背一背。

4、多写几遍古诗,老师常说:“写一遍比背几遍都有效”。

篇9: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李白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赠汪伦》古诗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篇10:古诗《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的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于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一: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的时候,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的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二: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篇11: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篇12: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背景故事

《赠汪伦》这诗中,蕴涵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汪伦仰慕李白已久,因深知李白好饮酒,喜游历,就为李白捎去一封信,称当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李白听后,欣然前往。结果十里桃花变成了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实际是万氏开的酒楼。李白被汪伦盛情所感动,临别之时,写诗相赠,留下了千古名篇。

当李白走时,汪伦借口没有陪同上船,李白不知,当船要开时仍不见汪伦,心中不免有点伤感,如此盛情相约,见过以后,自己了却了心愿,就不再把客人放在心上。李白正在猜疑,忽然,传来当地流传的民歌,河的两岸站满了送行的村民,一边用脚踏着节奏,一边高唱送别的小调。这样的场景是李白所料不及的,心情激动万分,非常感念汪伦为他如此兴师动众,费尽心机,所以,奋笔疾书,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由衷感叹。这样的解读是有一定依据的`,汪伦能用十里桃花,万家酒楼为由相约,足见他的智谋过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别出心裁的送别形式。

篇13: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篇14:《赠汪伦》教学反思案例

《赠汪伦》教学反思案例

古诗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背诵,但对古诗的背景、诗人的感受是很难理解的。对教师来说古诗教学不好把握,讲解多了,学生不乐意接受,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次的古诗教学,一开课,我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对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意境。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我运用故事引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本次教学中,我还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课堂上我紧紧围绕“离别”这一线索,去渲染、去感受,让学生深深地去体会这离别之情。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

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第一步先自读诗歌,懂得诗歌的大意;第二步进行解词析句再品读;第三步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教学中,我努力的创设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除了读还是读,我通过指名读、引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由难过转为惊喜,再由惊喜转为感动不已,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断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送别是我国古诗一个永恒的话题,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上我还提供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欣赏、感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结合课前收集到的离别诗进行交流,最后我设计了“课外积累,个性飞扬”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节课下来,老师不能平复自己的情感,可惜的是情绪激动的不是那些学生。我不是学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后学生究竟有了怎样的情感。是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了情感的变化,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有了立竿见影的朗读效果。那学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动了?看看学生的表情,听听学生的话语。历史遥远而又不远,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学生应该能够被打动。

篇15: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模板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古诗《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古诗《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设计意图] 中年级识字教学虽不是重点,但对难记的字教师必须强化,帮助学生记忆。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师:有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有疑问却不知如何表述,或有些问题未能提出时,教师把难点问题留给学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同时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传统的要你学改变为我要学,营造了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4.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古诗《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6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2.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设计意图] 整首诗的学习采用自学——初步理解、释疑——加强理解,诵读——体悟诗情,背诵——积累语言四大步骤,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便于进一步扩展学习。学生汇报时,其他学生边看边听,既培养了认真倾听的习惯,又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

五、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篇16:古诗《赠汪伦》教学反思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送别是我国古诗一个永恒的话题,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古诗词诵读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上我提供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自学:《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易水送别》(骆宾王)、《送朱大入秦》(孟浩然)、《送别》(王维)、《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如果再出示以下练习可能就更好了。

设计练习:

1、填空练习: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__________”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含蓄的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行为有行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而高适在《董大别》中用“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寄语远方朋友,表达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同学们也曾经历与老师、同学、亲戚、好友分别, 心中不免依依不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这些送别诗中摘录你最喜欢古诗或名句送给你的老师、同学、亲戚、好友 ,也可以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他。

篇17:古诗《赠汪伦》教学反思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我在教这首诗时从以下做。

一、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于是,紧接着复习,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爽,喜欢亲近大自然,安徽泾县桃花潭的汪伦便诚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当讲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与“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这些内容时,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二、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现在有讲故事时的旁白作范例,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更是如鱼得水。因而,当我出示教学挂图,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哪一个是汪伦并说明理由时,学生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当我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还在领会“忽闻”的基础上添上了这样一段话: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的好朋友汪伦来送我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势引导学生说:“别具一格的邀请,与众不同的送别,深深感动了李白。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后,诗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领会了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比选用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连接诗句意思。

三、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借助故事引路与学生的自学理解,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难度已经不大。因此,我便布置学生结合诗句回忆故事,模仿当时李白吟诗的语气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反复感悟。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对两句诗进行比较,说说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发现叙事是为抒情作准备的,如果没有叙事中的“忽闻” 而受感动,就不会有抒情中的“不及”进行对比。最后他们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会,领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在课前我也布置了大家收集这类诗,这时请同学们将你们所收集的计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学生一起来诵读一首离别诗。

篇18:古诗《赠汪伦》教学反思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反思

《赠汪伦》教学目标

《赠汪伦》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人教版赠汪伦教学设计

李白的诗赠汪伦

《赠汪伦》的教案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于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案例与分析(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古诗赠汪伦》教案2022-04-30

李白赠汪伦的古诗解释2024-01-04

《赠汪伦》教学步骤2022-09-07

小学语文《赠汪伦》教学设计2022-08-15

二年级上册语文《赠汪伦》的教学设计2023-04-14

人教版赠汪伦的表格教学设计2023-01-17

李白《赠汪伦》教学设计2022-07-24

《赠汪伦》教学设计2023-04-12

《赠汪伦》的教学片断赏析2023-04-01

古诗《赠汪伦》今朝新模式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