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2-11-18 08:08: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共18篇)由网友“dlkhsro”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供大家阅读参考。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篇1:《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2: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篇3:《赠汪伦》教学实录

关于《赠汪伦》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篇4: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释题。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李白这个人一生最喜欢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中,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请您光临,饮酒赏花。”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过了。”李白有些摸不着头脑。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去喝酒的那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并没有责怪汪伦,反而被他的风趣和智慧所打动。

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两人饮酒作诗,脾气相投,成了好朋友。转眼李白要离开桃花潭了,继续他的行程,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汪伦请李白到他家做客,告诉李白他家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可是去了却没有,李白没有恼怒,反而跟汪伦成了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特地踏歌给李白送行。李白就写了一首诗送给王伦。

师:故事只听了一遍你就能够说出它的意思来,听得仔细,说得详细。好!

谁还能再用一两句话简单说一说?

生:汪伦请李白来桃花潭做客,李白来了之后虽然没有看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是他们俩仍然成了好朋友,李白要告辞了,汪伦特地踏歌送行,李白很感动,就写下了《赠汪伦》这首古诗。

师:告辞、踏歌送行这两个词用得好!

师:同学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么?

生:李白是著名的诗人,和杜甫共同称为“李杜”。

生:李白是唐朝诗人,喜欢喝酒和游山玩水。

师:看来你很了解李白,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这是学习的好办法。

生:李白字太白,是浪漫什么……

师:浪漫主义诗人。

(课件出示,认识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

师:了解汪伦吗?

生: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

生:汪伦是泾县县令,卸任后隐居在桃花潭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老师讲的古诗里面说到了。

师:你非常善于听讲。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李白送给汪伦的古诗《赠汪伦》。齐读课题。

师:赠可以怎么记?

生:我在超市里看见奶袋子上面写着“买一赠一”就是这个赠字。

师:善于在生活中识记生字,你是个有心人。

生:我买玩具的时候还赠给我一个小礼物,上面写着“赠品”。

生:赠左边是个宝贝的贝,右边是曾经的曾。

师:说得好,我们赠给别人东西的时候一般都把什么样的东西送给他?

生:自己的宝贝。

师:所以要记住它是个贝字旁。

师:看这个“汪”字怎么记?

生:熟字加偏旁。王加上三点水。

师:能组词么?

生:泪汪汪。

师: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旁。

生:水汪汪,汪汪叫。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大家跟我一起书空。请大家打开本子在本上写两个。

师:伦怎么记呢?

生:熟字换偏旁。轮子的轮车子旁换成单人旁就是汪伦的伦了。

生:老师,这个字师语无伦次的伦。

师:你积累的词真多,好!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上课之前听有的同学说这首诗大家很熟悉了,好,先读一遍我听听吧,注意把自此读准了。

生:齐读。

师:同学们能把古诗读通,但是古诗要读出韵味。怎么才能读出韵味呢?你得了解这首古诗写得是什么,作者写得时候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同学们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了吗?好,考考大家。

师:(课件出示问题,生填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时间是李白乘舟的时候。

师:李白乘舟要怎样的时候?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

师:用诗中原句来说就是~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时。

师:非常正确。

生:地点是桃花潭边。

生:人物是李白和汪伦。

师:事件呢?

生:李白坐船要走,汪伦来送。

师:汪伦是以什么方式来送他的呢?

生:踏歌。

师:好,把这句话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生:事件是李白坐船要走,汪伦踏歌送行。

师:(板书:踏歌送行。)对,这样说话才完整。

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千古不衰的名作。生:齐读全诗。

三、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师:古诗大概描述的意思我们明白了,想写好一首诗,还要写出意境。这首诗里要注意几个意境。

师:(课件出示意境一:“舟”),舟是指什么?

生:小船。

师:回答问题要完整。

生:舟指的是小船。

师:古代的交通工具有什么?

生:古代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小船或者是步行。

师:对。舟字在古诗里出现很多,一方面,古代交通工具还不够发达,没有飞机、公交车、地铁、动车等,人们一般靠马车、步行来活动,舟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快捷的交通工具了;另一方面,它轻快敏捷,常常用于表现诗人洒脱的胸怀,想象一下,古人穿着长袍,手持一卷书或者背一把古剑,那多么英姿飒爽。

师:下面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把舟用在诗句中的。

(课件出示句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李白;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 孟浩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删除了其它三句难度较大的诗句。)

生:读。

师:给“舟”组词。

生:小舟。

生:乘舟。

师:乘怎么记?在哪里见过它?这个字这么深刻的含义,我们定要写会它。拿出本子跟老师写乘舟二字。师示范。

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师:(课件出示第一句),怎么理解这句?

生:李白坐着船就要走的时候。

师:将欲行,是什么意思?

生:就要走。

师:那就把时候去掉。

生:李白乘舟就要走。

师:说得好,理解诗句的时候,就可以这样,用组词连句的方法。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课件出示踏歌)踏歌。认读踏字,跟什么有关?

生:足字旁跟脚有关。

师:看几幅图片,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踏歌”。

(课件出示图片)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即表现了村民的踏歌活动。同时此图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唱歌。

师:还有补充么?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然后手也摇摆唱歌。

师:摇摆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摇摆可以换成舞动。

师:舞动是手的动作,手脚都用的话哪个词更恰当?

生:手舞足蹈。

师:是啊,踏歌手脚都要用,那我们用这一个词就能概括了。谁能再说一说踏歌如何理解?

生:踏歌就是手舞足蹈唱歌。

师:是的,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手舞足蹈动作自由、活泼。《武进旧事·元夕》中有李笃房吟描写踏歌场面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

生:读“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师:是啊,人渐稀少,到了深夜,踏歌声还穿透云霄。再读这句。

师:忽闻在这里怎么理解?

生:忽然听到。

师:你太厉害了,知道闻就是听到的意思。

生:以前学过《春晓》里面有句处处闻啼鸟,老师就说闻是听到的意思。

师:能够把以前学的知识用到学习中去,这是一样重要的能力。你是个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孩子。

师:李白忽然听到什么了?

生:李白忽然听到李白踏歌送行的声音。

师: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请同学们开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有可能汪伦因为有事耽误了所以来晚了。

师:想一想汪伦有可能有什么事能够耽误来送李白呢?

生:有可能他回家去给李白拿自己酿的酒去了。

师:你如何知道他会酿酒?

生:老师开始讲的小故事里说了汪伦用自己酿的酒招待李白。

师:故事听得认真,想象合理。

生:有可能汪伦故意来迟了想让李白先失望后惊喜。

师:对呀,有这个可能。汪伦有可能事先设计好,故意这个时候出现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有可能李白怕汪伦伤心,就没告诉他,后来汪伦知道了才急忙赶来送他。

师:有道理。他们俩一起饮酒作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李白要走了,舍不得汪伦也怕汪伦伤心就没有告诉他。汪伦听别人说的,才匆匆赶来送李白。

生:有可能汪伦叫朋友们一起来送李白所以晚来一会。

师:有这个可能。汪伦自己踏歌怕李白听不到,叫朋友们一起来踏歌送李白。

生:老师,汪伦有没有可能想让李白永远记住他,所以想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送他?

师:是呀,汪伦是李白邀请来的,请李白的时候还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引诱李白,送行的时候方式也一定很特别了。

生:老师,可能汪伦在家里已经请李白喝酒吃饭了,李白说不要送了汪伦就答应了,但是汪伦还是没忍住,又来送了。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想到这么多可能,简直就是一个个的汪伦和李白呀。我没有想到你们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洋溢着热情。多么感人!多么意外!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听出惊喜来了。

生:读。

师: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

师:李白与汪伦在桃花潭边喝酒吟诗,对酒当歌,汪伦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李白,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一段美好时光,转眼间,到了分别的日子了,李白登上小船,汪伦前来送行,他们依依不舍地分别。李白对汪伦说_____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这两句诗怎么理解?(大屏出示)

生:读。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是呀,桃花潭水有这么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还是桃花潭水深?

生:情深。

师:板书:情比水深。

师:(大屏出示此两句)给这两句诗选择一个正确的关联词。体会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与汪伦的友谊之深。

生:读。(课件出示句子:选择哪句最合适。因为桃花潭有千尺深,所以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如果桃花潭有千尺深,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哪一句解释合理?

生: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那我们读一读,体会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之深。

生:读。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有感情。

师:有感情还不够深。

生:深情。

师:对,“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想不想再读读这两句?

生:练读。

师:整首诗我们读过了,理解了诗人诗中包含的感情。整首诗的意思会解释吗?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及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看来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和作者表达的感情了。那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生:听录音,跟读。

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能享受阳光。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带着诗人李白那份深深的情谊,随着音乐一齐来诵读《赠汪伦》。

生:(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摇头晃脑地读。

师:周星冉同学读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呢?他边读边加上自己的手势、动作,摇头晃脑,古人就是这样读诗的。我们也像他一样动起来。

生:读。指名读。

师:古人读诗用的方法是吟唱。下面听一听这首诗的吟诵。大家可以一起跟着吟。(课件出示整首诗的吟唱)

生:吟唱。

师:看,古人能用28个字就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能吟诵、吟唱,方式多种多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古诗吟诵吟唱的视频和音频,学着诵一诵、吟一吟、唱一唱。

四、读李白《将进酒》,感受吟唱,进一步了解李白。

师: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友情之深,李白一生留下的千余首诗中,有六分之一是送别诗,可见李白朋友遍天下,重感情,下面看到大家意犹未尽,再给大家放一首著名吟唱家徐健顺老师吟唱的《将进酒》,我们再领略一下经典吟唱,并且感受李白的另一面,这首诗既表达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是李白的代表作。

生:听,唱。

五、拓展。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之外,老师还找了几首感人肺腑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生:读题目。

师:这么长的题目同学们读得这么流畅,很好。从题目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李白是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这首诗的人物是李白和孟浩然。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这是送别的~

生:地点。

师:人物、地点都有了,那时间呢?我们去读读诗句,找一找时间。

生:读。

生:找到了。时间是烟花三月。

师:善于思考。烟花三月,李白约孟浩然来到黄鹤楼,两个人久别重逢各诉思念之情,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送他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多美的季节!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到充满诗意的黄鹤楼,读一读李白留下的这首诗吧。

生:读。

师:(课件出示第二首《别董大》高适)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董庭兰也在困顿不达的处境之中,所以这首诗前两句非常悲戚。一起读。

生:读前两句。

师:但是后两句去不一样了,诗人以什么来赠别好友?

生:安慰的话。

师:看来你非常喜欢古诗,是不是经常读古诗?

生:是的,我背了70多首了呢。

师:真厉害!你能读出诗人以安慰的话来赠别好友非常了不得。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让大家看到你写的诗,周大诗人,如何?

生:好。

师:是的,最后两句是高适鼓励董庭兰,告诉他——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把整首诗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再看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师:元二是诗人王维的好朋友。他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王维为他送别。我们读一读,思考王维以什么送元二?

生:读。

生:王维以酒送别元二。

生:王维担心元二。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是呀,王维握着元二的手,说:“元二啊,你这一别万里,前途茫茫,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再相见?读。

生:读。

六、再读古诗,感情升华。

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一份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回到李白汪伦送别的时刻,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生:(配乐齐背诵古诗《赠汪伦》)

师:下课了,老师被古人之间深深的友情所打动着,也吟诗一首向大家道别。(课件出示老师自创的诗:老师课罢将欲行,忽闻学生道别声。黄河之水深千尺,不及师生惜别情。)喜欢古诗的同学,可以回去试着写一首。下面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一题)

1、把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自选背诵一首送别诗。

3、尝试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篇5: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公园一校 汤凌飞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白与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故事: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

‘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

师:你说他们俩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

师: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刻又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场面,什么场面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古诗《赠汪伦》。

自学古诗

师:什么场面这样让人感动呢?一起看诗文。(引导出声读三遍。)

师:这首诗有没有生字? (没有)这四句话好不好理解? (好理解)

1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生发散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就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总结出的连词解句法自学诗意,可以结合书后注释,小组学习。

师:谁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汇报诗意)

体会踏歌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告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

2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

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一齐说(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老师放段音乐,谁愿意到前面来踏歌。其他同学看他做得对不对。(放音乐请同学踏节拍)。还想试一首吗?全班同学在座位上踏歌。(一首是找朋友、一首送别)

师:通过尝试,我们都理解了踏歌,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首比较哀婉忧

3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接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还有很多话想对李白说,

4假如你是汪伦,想想此刻,你会对李白唱些什么? (生想象)

师: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如果此刻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

5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生想象)

句式训练

师: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到---—(生接)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课件)

师:1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 (这是一种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师;2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课件)

师:3你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师:不仅关联词语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对句子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宋体会体会?

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

感情朗读和背诵

师:1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

师:2熟读成诵,哪位同学可以背诵。

扩展学习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师: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一种,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说,去想,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就要结束了,汤老师和咱们四年( )班学生也就要分别了,你们舍得离开郑老师吗? (不舍得)想对我说点什么?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大家,为了表达我对大家的情谊,我模仿诗人李白给大家写了一首送别诗,想听吗? (念诗:老师课罢将欲行,忽闻身边惜别声,初春骄阳红胜火,恰似同学送我情。)你们想不想也向李白那样给汤老师写首送别诗呢?或者想想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送别场面,你也试着给朋友或亲人写首诗。

篇6: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好,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的,“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酒还没有酿好,李白突然有事要走,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送过行之后,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不行?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 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掌声响起)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这堂课你这样晃起来,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大雪纷纷地下着,这样的天气,人心里好过吗?(指名问)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师:(板书:酒)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喜欢吗?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回到南京去了,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篇7: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篇8:赠汪伦古诗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如何快速背古诗?

1、理解每句古诗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想句子,并将意思套到古诗里,再读再背。

2、有感情有规律朗读几遍古诗,使它印在脑子里,再背也会快一些。

3、快速朗读几遍古诗,临睡前再读一读背一背。

4、多写几遍古诗,老师常说:“写一遍比背几遍都有效”。

篇9: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李白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赠汪伦》古诗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篇10:古诗《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的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于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一: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的时候,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的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二: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篇11:《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3 懂得珍惜朋友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

2、领会古诗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懂得珍惜朋友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2、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李白的古诗?

3、那你能告诉老师你们都学过哪些呢?

4、老师今天带来两首古诗,请大家大的读出来。(出示PPT)《赠汪伦》、《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古诗,有助于同学们记忆古诗。

二、学习古诗,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谊深

1、诗人李白写过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出示PPT)下面请同学来读课题。

2、一起书空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赠的拼音,我们也把拼音写上,zèng,后鼻音。还有生字“汪”

的`拼音。

师:(PPT介绍)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自由的读古诗,注意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

3、理解诗句。

师:(PPT出示李白)这是谁坐在船上?诗人李白将要做什么呢?是谁来送他?

师:汪伦怎样来呢?请同学们读以下诗句。(PP: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李白将要走了,汪伦怎样呢?

师:他怎样来送别,从哪个字可以中可以看到李白不知道他来的。

师:从“忽”字中可以看出他没有告诉他白,他怎样来呢?

师:解释踏歌。(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老师想请我们班会跳舞的同学出来表演,李白要走了,你用什么方法来李白。

生出来表演。

师:她们踏着歌声来送李白,这时李白的心理会想到什么?(PPT)

师:那他当时的心理想什么?假如我是李白,我心理很感动,汪伦踏着歌跳着舞来了。

师:这时李白想到了什么呢?(PPT示)

师:此时此刻李白想到了什么?

师(板书):水深情更深。

师:请同学们再带着李白对汪伦的情深再读这句诗。

师:同学们自由拼读黑板上的生字。

师:下面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古诗,自由读古诗。

师:请一小老师上来示范读。

师:读得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下面我们学着小老师同桌互读。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下面老师带来了《赠汪伦》的古诗新唱,会唱的跟着唱。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诵读,让古诗的情感层层深入,达到读中悟情的效果。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三、指导写字,学生写字。

1、师:刚刚听到我们班的同学动听的歌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学习的生字宝宝,先来观察它的结构、部首,想想怎样记。

师:在课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汪”字,下面一起来学习“乘”字,说说注意点,它由哪些字组成呢?

师:我们一起书空“乘”、“舟”,边书空边说注意点。

2、生练习写字,师巡视。

3、师生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采用了自主写字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背诵复习巩固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会了这首古诗,现在有谁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吗

2、生背古诗

3、我们还记得这个学期学习的三首古诗吗?

4、一起背古诗。

5、巩固练习。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汪伦的古诗,这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这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多元化诵读古诗,激发孩子阅读记忆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五、总结拓展

1、师:老师还找来了一些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句,我们一起来看看。(PPT)

2、师:假如你的朋友要远行,你们也可以把其中一句诗送给你的朋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句,可以延伸学习积累,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板书设计

李白  赠汪伦

水深

情更深

篇12: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篇13:小学赠汪伦教学实录

小学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

从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我的牵引下开始了日见其深、日见其广的课外阅读。仿佛山泉总要流经秀谷——刚上三年级,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触角探进古典文学的广袤空间:方思佩、夏璇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周楠、江嘉辉、晋申诸男生比赛似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少儿版);汇报课上,沈冠楠声情并茂的《爱莲说》,震住了全班,令一帮要强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孙添于是不甘示弱,打擂似地诵起了“关关雎鸠”,就连程度较差的郑丹东,也在摇头晃脑地唱读《三字经》。所以——这节课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赠汪伦》原本浅显,背诵、理解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剩下的大半节课干什么呢?我当然可以接着往后上,可是,既然课时宽松,既然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需要提升和引导,那么——在“家里”,在自己孩子中间,我且以“完成任务”为起点,和他们一道,乘着李白的扁舟,踏着汪伦的歌声:驶出去,飞起来。

为此,在后面的30分钟,我们——

现场

一、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对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都不能少!(笑声)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离群索居是孤独;抛亲别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间也是一种孤独。孤独滋味最难熬——所以,自古以来,离愁别恨成了文学创作永恒的话题。这样的作品,唐诗中就有不少,谁能背来听听?

学生(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

学生(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学生(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学生有的记得牢些,有的记不清了,于是,当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背诵时,其他孩子努力回忆着,轻轻跟着念。是相对低沉的声音使然,更是诗歌不可言传的感染力使然,念着念着,渐渐的——课堂气氛变得有些低回黯然。

二、讨论:两种人之常情

师:当我们把这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读时,有什么共同感觉?

学生(1):凄凉。依依不舍。

学生(2):悲壮、苍凉。还有些伤感。

师:对。凄凉,辛酸,依依不舍,淡淡忧愁——这是大多数离别文字的基调,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

大家知道,刘晓辉同学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转到上海去了,可是刘晓辉呢,拖了又拖,总也不肯走,为什么?

学生(1):我知道,她不愿意离开这儿的老师和同学,她怕上海的新老师、新同学不喜欢她。

学生(2):老师,昨天我和刘晓辉通电话了,她说她在那里过得很好。

师:我也接到她的信了,薛老师很为她高兴!我早就说过:刘晓辉同学勤勉善良,到哪里都不会缺少友谊,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的。可是,这依然不能减少我们对她的牵挂和思念——为什么?

学生(1):因为她是我们的好朋友。

学生(2):因为她宽容大度,从不斤斤计较,和她在一起,我们特别开心。

学生(3):临走的时候,她爷爷请我们去她家玩了一个晚上。看DVD,唱歌,喝饮料,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都哭了……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感人的友谊——谁说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觉得我的学生最懂友谊了。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们能说说吗?

学生(1):汪燃下课老打我,这学期他终于转学回老家了,我很开心。

学生(2):表哥最不懂礼貌了。一到我家就翻箱倒柜找吃的,还霸占电视,拿着遥控器乱按。他一来,我们全家都头痛!

学生(3):一天晚上,我家来了个客人,是爸爸同事。从6点钟一直坐到10点半,高喉咙大嗓子的,废话那个多!茶喝涨了,上过卫生间,又坐到了沙发上!妈妈恨死啦,警告爸爸:下次再带这种人来家,跟他没完!(笑声)

师:听听,多丢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检讨自己,千万不能像这三位,否则,人见人厌,很可怕,很没面子哦——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的离开使我们感到万分高兴,那说明什么?

学生(1):这人很烦。

学生(2)?他爱欺负人。

学生(3):或者我正忙。

学生(4):或者我有自闭症,根本不好客!(笑声)

师:大家说得很好,也很全面。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投缘的两个人之间是绝对不会为离别而伤心的。伤心什么?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三、扣住“踏歌”,真切体会汪伦的心情。

用事先准备好的磁带播放《小白菜》《红蜻蜓》《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它们分别是凄凉、抒缓和激昂欢快的。经过一番令人捧腹的尝试,学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觉,发现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它是轻松、欢快,令人振奋的。由此可以想见:汪伦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轻松、欢快者;汪伦心情必定也是轻松、欢快的——绝无好友远别“应有”的伤感。

一片笑声中,三两个学生提前退出“踏歌”激起的浪花,面露困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等,再等一等!

四、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

师:如果换作我,看到朋友因为自己离开而高兴,我会很伤心的!可咱们瞧瞧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呵,感觉好着呢!在他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又深厚、又真挚——这中间必定是有原因的,否则,我们可以说李白这人自作多情、恬不知耻啦!(笑声)

学生(1):我觉得李白的感觉是对的。如果汪伦不喜欢李白,就不来送行了。

学生(2):汪伦仰慕李白,所以才特意请他。能结交鼎鼎大名的诗人,他已经感到很荣幸、很满足了。

学生(3):在新华书店,我看到签名售书,场面真火爆。爸爸说,那些人都是追星族。汪伦也是追星族——李白来了,大笔一挥,他也跟着出名了!能不高兴吗?

师:追星族这个比方很有意思。不过我认为汪伦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比起赵薇、谢霆锋的崇拜者,要高明得多,也体面得多。

学生(4):我同意前一个同学说的。是仰慕,不是追星。送李白的时候,《赠汪伦》还没写呢。

学生(5): 老师说过,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汪伦要用快乐的歌声为他送行、为他祝福。

学生(6):李白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离别是常有的事。如果分别一回就伤心一回,那他还怎么云游,怎么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和……和《望天门山》呢?

学生(7):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他们谁也不为离别忧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我原先准备说的许多话都给说了!所以我常讲:给你们上课真轻松、真享福。同时,这也让薛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我得用功再用功,否则,你们就不用我教,也不要我教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在离愁别恨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友情在: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说它是——

学生(1):潇洒。

学生(2):豪放。

学生(3):这就是浪漫!

师:对。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浪漫。它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

所以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当我们读一首好诗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读一颗真诚美丽的心灵,在读一段鲜活生动的世俗人情。世界有多么广阔,人的'心灵就有多么广阔——千万不要以为李白只有乐观豪放的一面。这里是李白的两首死别诗,大家可以借助资料或通过讨论来读懂。我相信,前一首会让你们笑破肚皮,而后一首呢——读了就知道啦(出示预先板书好的内容):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也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于何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学生记录,朗读,议论。教师巡视,有问才答。)

铃声响,下课!(根据课后记录整理)

后记

这节课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本文略去)——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感动,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唤起这股激情。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我们当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当然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但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交会,对于那些蕴涵深刻的美文,我们首先要的是知人论世,是动情。因为对于任何人而言,动情的感悟永远比动脑得来的答案更难忘、更真切、更具孕育性和扩张力——那感悟也许是朦胧的,比不上“分析”来得透彻。但其可贵也正在于朦胧——因为“理解”总是局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之内,而感悟或莫名激动却将人引向无边的未来和无限广阔的空间。

有些老师可以从自己的教学预计到学生能考出多少分,那是我所不能及的“硬功夫”。我所可骄傲的是:一再惊喜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他们由此而来的思辨能力。

由于我的“漫谈”(也有同行斥为“散扯”),学生由《北京的四合院》读到《穆斯林的葬礼》;由《秋天的怀念》读到了《我与地坛》——当然,能这样做的,总是“一些人”,这就足够了,社会的前进总是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整个集体读书境界的提升,也必定要依赖于一部分人的捷足先登。

佛说:自度度人。

这也是我的远航和飞扬。

点评

窦桂梅(北京清华附小语文特级教师)

这是一节有些“另类”的语文课。

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它。我想,这节课给予我的启发就是——教师的素质永远是最重要的。

正如教者所说:“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仍然陷在方法技巧的探索与改进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手段,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新星”,而是那些认准方向、劳作不息的普通教师。

从背景介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是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老农”,她在用文化经营自己的“庄稼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这样,在四季的轮回中,伴随着学习、鉴赏、思维、表达的快乐,学生成长着,幸福着。这种经历和感受,必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薛老师的教学是在传递文化,也是在传递激情。尽管她的力量还很单薄,尽管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都缺乏薛老师这样的内功,但我们在追赶她的时候,已经和她一起去远航,去飞扬了。

最后的整合——薛瑞萍与陈莲根共同备课

李白诗歌《赠汪伦》

一、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看云设计)

二、“飞出去”想象,“沉下去”咀嚼。(陈莲根设计)

(一) 备课思考:

仅举一例,“忽”字:

作为符号语言,“忽”字的词典意义是“突然”、“迅速”等;作为情感语言,“忽”字的含义是伤感中的惊喜。

“忽”的惊喜是瞬时情态,但它连接着前后的情态变化:从“将欲行”的伤感、依依不舍到“忽闻”的惊喜到看到“深千尺”之潭水的欣慰到“不及”的感叹,诗人的心情由低落到高升到平缓,“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之诗歌语言涌动的是诗人起伏不平的心绪。

教师要重视诗歌的语言张力之特征,如诗歌的表层语言显示,诗中只有“离去者”,但诗歌的语言张力已经暗示了“送行者”的存在;如诗歌语言平白如话,但诗歌语言的张力已经蕴涵了深情厚意。

(二、)教学操作: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征,可以从艺术想象入手进入语言咀嚼,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感知“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

1、想象指导: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人与汪伦别离的画面,具体指导要紧扣“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来进行,描写短文(或句子),要求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美感。

把“踏歌声”与“桃花潭”作为别离的背景,写一段描写,以烘托渲染别离的气氛,写出“踏歌声”的轻快,以烘托村民淳朴真挚的感情;写出“深千尺”的徐缓的涌动,以烘托“不及”的深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只要求分别写一个描写句。

把李白与汪伦别离作为特写镜头,写一段描写,以具体生动地再现挚友别离的画面。重点描写李白在“将欲行”、“忽闻”与临桃花潭时的神情、心理,以生动地演绎诗人情感的流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只要求分别写一个描写句。

把回忆汪伦用美酒款待李白的描写插进去,以具体生动地演绎“不及”的深层含义。

2、咀嚼指导:

在想象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诵诗歌(或者教师范读),要求用准确的语调表现诗人情感的起伏涌动。

以“忽”字为例,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

平常我们对“忽”的理解是什么?(词典义)

在本诗中,“忽”字除了“突然”之外,还包含着怎样的心情?

把“忽闻”换成“遥闻”好不好?

“忽”字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

等等。

“忽闻”、“深千尺”、“不及”不再详细介绍。

三、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看云设计)

四、课堂审美活动。(陈莲根设计)

我的初步设想是,搞一个诗句、音乐、美术的组合活动:

1、设计三种不同心境的别离情境(用语言表述);

2、选三个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画面;

3、选三首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音乐歌曲(一首古典民乐、一首现代音乐、一首通俗音乐);

4、选三组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语言材料(三组审美短语、三组诗句、三组朗诵)。

用多媒体的形式,分别展示上述的活动材料,并让学生欣赏感悟上述艺术形式:美术形象、音乐形象、文学形象,然后让学生把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按照心境有机地组合起来,并适当地引导学生简单地说明组合的理由,素质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外做一个有关友情、亲情、乡情等的“诗+画+乐”的幻灯片。

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熏陶,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审美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比较活动。

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

1 同意“沉”之说。可是陈老师在本诗的沉,例如对“忽”“不及”等字的揣摩,似乎超越了小学生的兴趣范围。在教学中实行起来,可能会使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而兴趣,对小学生而言,是第一重要的。

2 同意陈老师重生活轻诗意的批评。在本诗教学里,我的轻浅既是出于对诗本身的理解,也和读过的《李白传》关系很大。从那里我知道,在没有稿费的年代,只会作诗的李白,其实生活得一点不潇洒,经常是听说某对朋友将别,代写离别诗,从而蹭一杯酒喝——估计“万言不值一杯水”就有这个意思。所以,陈老师品出来的别愁,被我个人的、主观的认识给滤掉了。这固然有损于教学的“客观性”,可是若干年后,当大家看到:薛的学生有薛的习气,陈的弟子有陈的风范,那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知人论世有助鉴赏。生活是我们不能超越的艺术之母亲。“春来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这是艾青作品,革命的战斗的诗。少年读之,几乎没有感觉,可是当我做了母亲之后,再读此篇,泪落如雨!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想到写此诗的时候,也就是孟郊远赴微官的时候,诗人已经50岁了,心中的酸楚,何可言哉。有了这样的了解,对于“郊寒”之讥,自然有了公允的看法。

如果是在中学,“生活部分”肯定要简缩;有关诗鉴赏本身的“艺术部分”将增加。

3关于朗读。很高兴,大家的讨论常常“离题”,于是我们从中得到有关诗歌教学和鉴赏的许多教益。干干的意见偏颇得甚。不仅是诗,一切好的文字,都应当是悦耳的;小学的诗歌教学,尤其需要从诵读中培养兴趣和对韵律的感觉。

美国伦比亚大学有一门“大书”课,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那里修习从荷马到《圣经》到《共产党宣言》的所有影响和历史进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的书”。学到《神曲》时候,老师一再强调:在人们精神枯闭的中世纪,这是一部世俗的、“甜美”的诗。和座中学生一样,我大惑不解——因为太多有关地狱、炼狱的描述,其实是恐怖和令人毛骨耸然的。老师请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学生用诗“自己的”语言朗读,于是,大家知道了:她确实是甜美、温柔——因为它的声音。原来。对于种种恐怖景象的描述,是透出但丁对不幸受苦的人们的无限悲悯。

其实表达思想也好、抒发感情也好,大多数情况下,诗歌能做到的,其他文学类型也能做到,可是惟有“声音之美”是诗歌能做得最好的。大家都喜欢的海子的诗,吸引很多人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他的文字、他的声音。《面朝大海》,祝福也好、批判也好,其意义去新鲜远矣,可是普通的意义,经他的语言传达出来,就透着近乎死亡的宁静了!这是声音的魔力使然。不好听,绝对不是好诗。是好诗,就须反复诵读。干干可以因为他的特殊经历而拒绝,可是他也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乐趣。

4在讨论中,关于这首诗值不值得细品,大家谈到各自的看法。我的意见是不必把唐诗神化,不必像梁山好汉见了宋江似的,纳头就拜。作为整体,它是美伦美焕、丰赡渊深的,可是作为具体作品,自有高下优劣之分。使我明白这一点的,是多年前《名作欣赏》上一篇文章《张旭<桃花溪>——坏诗的榜样》。它的作者,是一位西方的汉学家。当然,理性的批评,绝对不是“炮轰**”似的撒泼谩骂,只要批评得对,古人也当惊知己与地下,不胜快乐。

篇14:《赠汪伦》语文教学实录

《赠汪伦》语文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篇15:李白诗《赠汪伦》教学实录

李白诗《赠汪伦》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16:《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先来猜一猜作者的名字。请听好:他是唐朝人,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的主人公…

【点评:激趣引入】

生:(齐答)李白。(笑)

师:李白果真是鼎鼎大名,(板书:李白)老师刚说小朋友就知道了,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李白的哪首诗呢?

生:齐背《静夜思》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白写的另外一首诗。请大家轻轻打开书的第97页,把书按平放好。小手跟我写课题:赠汪伦(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导识字方法)“赠”,遮掉“贝”就是“曾”,我们班姓曾的小朋友可多呢。“汪”,三点水加“王”,“水汪汪”就是这个“汪”字,它还是一个姓氏,这里的汪伦就是一个人的名字。齐读课题。

【点评:联系生活的新颖的识字法】

生齐读。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读好一首古诗有什么要求吗?

生:不加字,不少字,不错字。

生:还要读流利。

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要求还真高!(笑)看来是训练有素。不过,面对一首没有预习过的古诗,老师还是有些担心这些要求能不能做到,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好吗?自我感觉读准确、读流利了就举手。

(板书全诗)

【点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生读。

指名读。

师:真勇敢!你是第一个接受挑战的人!小朋友,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声音很大,但有时候停下来,有点结巴。

师:哪一句?你试试!

生:(大声)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指第一个读的学生)你再试试。

生读此句。

师:进步真大!平时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多读给同桌听听,让他们提提意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还有谁能来试试?

指名读。(读后掌声)

师:你们读得这么投入,我也忍不住想一显身手啦!我读之前有个小小的要求:小朋友仔细听、认真看,老师读得怎么样,和刚才的小朋友读的有什么区别。(用情朗读,读后掌声)

师:怎么样?给点意见嘛!

生:我没有意见,就想表扬您读得好。(笑)您读得很有感情,好像比我们读得慢一些。

师:那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很有感情地读。

师:听了你用情地朗读,下面的小朋友已经跃跃欲试啦,大家一起来尽情地读吧!

生齐读。

师:小朋友,你们朗读时是那样的专注、用心,很让我感动!如果把朗读的练习当成是爬山的话,老师要在山顶为你们插上一面红旗,恭喜大家登上了朗读之峰啦!(板书: )

生:兴高采烈,欢呼雀跃。

师:可别高兴得太早!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着你们呢!一首诗读熟了还不够,还要读懂它。也就是要理解它的意思。(板书: )有信心登上理解之峰吗?

生(齐答):能!

【点评:形象的比喻与板书加上老师的煽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点评:生动鲜活自然的师生交流,凸显出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了师生互相欣赏的最高境界】

师: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俗话说:读诗先读题。“赠汪伦”,“赠”,谁来组个词?

生甲:赠品

生乙:赠送

师:对。“赠”就是送。“赠汪伦”就是说这首诗是送给汪伦的。谁送这首诗给汪伦?

【点评:释题明白易懂】

生:李白。

师:李白为什么要送这首诗给汪伦呢?又是什么时候送的呢?(板书:为什么?何时?)听了我讲的故事,你可能就会明白了。听故事不光要用耳,还要用心,你才能在故事中找到答案。

【点评:抓住学生心理,巧妙地传授学习方法】

师讲述故事:(以下是故事大意,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生平最爱两件事:饮酒、游山玩水。有个叫汪伦的人,会酿美酒,也酷爱吟诗作画。他仰慕李白的才学,一心想与李白结为好友,于是修书一封,信上写:我家附近有万家酒店,有十里桃花,希望您大驾光临。李白见到此信,乐不可支,应邀前往。李白到汪伦的家乡后方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 万家酒店不过是村头的一个名为“万家”的小酒店,十里桃花不过是一条长十里的小溪——桃花溪。但李白由此明白了汪伦的良苦用心。两人言语投机,相见恨晚。汪伦盛情款待李白,李白乐不思蜀。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过了几天,李白要回家了,汪伦踏歌相送。(贴图画:汪伦踏歌送李白)此情此景,令李白深为感动,遂写下这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送给汪伦。请读!

生(齐咏):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点评:有趣的故事由老师娓娓道来,师生的情感都进入高潮,声情并茂的朗读令人动容】

师:听完故事,看着贴图,我觉得你们这一次读得更投入,感情更深切了。那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应该能顺利解决了。李白是什么时候送这首诗给汪伦的?

生:李白要离开汪伦家的时候。

【点评: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且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理解】

师:是呀,“多情自古伤别离”,离别是最能触动情感的瞬间,很多著名的诗都和离别有关系,以后我们会慢慢学到。在这首诗中,哪句点到李白要走了?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用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李白坐着船儿走了。

师:已经走了吗?(指图)

生:还没有,就要走了。

师:说得好。哪个字是代表“走”的意思?

生:“行”。

师:哪个地方表示“就要走”?

生:“将欲行”。(师板书:就要)

【点评:关键词的解析何等的简洁明了】

师:面对好友李白的离去,汪伦舍得吗?

生:舍不得。

师:那他舍不得的表现是什么?或者说离别之时做了些什么?(指图)

生:他跳起了舞。

师:以看图来帮助理解古诗,很好,但汪伦在这儿是踏地作节拍。(师演示)

生:他唱起了歌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告诉我了。

师:你真会思考。其实踏地而歌就是这个地方古时候的一种习俗。人们一边用脚踏地打节拍,一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汪伦踏地而歌送李白,李白事先知道吗?

生沉默。师吟诵:忽闻岸上踏歌声……

生:我知道了,李白之前不知道,因为是他忽然听到的歌声,说明他之前不知道汪伦会来。

师:好一个“忽然听到”,“闻”,听的意思。以前有一句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是同样的用法。(板书:听) 【点评:把学生引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犹如交给了学生一把学习的金钥匙】

【点评:抓住关键的字词,采用晓畅的白话辅之以图片和表演进行讲析,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摒弃了传统教学机械的释词析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真正读懂了古诗】

(面露疑难之色)这就怪了。好朋友要走了,怎么去送人家不事先约好呢?汪伦也真是的!

【点评:自然巧妙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急切):他想给李白一个惊喜!(众笑)

师:有道理,他想用这种方式带给李白一个难忘的`回忆。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生:是不是李白怕他难过,就想一个人悄悄地走。后来汪伦发现了,就赶紧跑过来了。

师:有可能。离别总是叫人伤感的,既然伤心,干脆选择悄悄地去,李白很为朋友着想呢。你的想象可真丰富,老师自愧不如你们!大家再想一想,李白站在船头,即将离去;汪伦站在岸上,踏歌相送,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动的送别图!此时此刻,李白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说(随机抽点)

生甲:汪伦,我真舍不得你!(师点头)

生乙:汪伦,你对我真好!(师作感动状)

生丙:汪伦,我一定会再来看你的,和你一起游山玩水,一起作诗!

师(演汪伦):我一定盛情款待!好山、好水、好歌、好酒,任君挑来任君选!

【点评:不露痕迹的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

生丁:我送一首诗给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众生跟读,笑声、掌声)

师(乐):现买现卖了!老师之前提的问题:李白为什么要送这首诗给汪伦被你一句话给解决了。是呀,面对着对自己情深义重的汪伦,李白泪水涟涟,他低头正好看见清幽的桃花潭水,心想:潭水深,可再怎么深,也比不上汪伦——

生(齐答):对我的情意呀!

师:于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诵情谊的名句送给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齐答):不及汪伦送我情(板书:比不上)

【点评:好一个开放的课堂!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感悟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

师:听着你们的精彩讲述与深情朗诵,老师被深深地打动了!理解之峰的红旗非你们莫属!(画红旗)祝贺你们!

【点评:适时恰当的表扬给学生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充满着激情,李白和汪伦这两个名字,这段深深的友情,已嵌入了我们的脑海。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今天的学习让你懂得了什么?请思考片刻。

生甲: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

生乙:我想,李白与汪伦才认识几天就成了好朋友,有这么深的感情,我们天天在一起,还要争吵,真是不应该。

师(笑):想起昨天与楠鑫吵架的事了?现在后悔了吗?(生不好意思点头)

生丙:我想全班同学都要向汪伦学习,学习他热情地招待朋友,朋友离开的时候,还跑很远来送别,还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要和睦相处……

……

【点评: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思想教育渗透在学习中】

师(动情地):一首小小的古诗,让你们收获了这么多的感悟,老师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很幸福!(板书 )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情感,读诗使人聪慧,孩子们,有空要多读读诗。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这里有一本书:《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有空去书店好好看看!

古诗短小精炼,可内涵都博大精深。很多人将古诗改写成了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和表演的剧本。周三下午是语综课活动时间,到时候我们也来尝试一下故事表演的滋味,好吗?讲故事、表演的内容就是李白与汪伦别离的时刻,要大胆展开想象,设计合理、生动的情节。今天可以提前准备一下。今天的课上到这里,小朋友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造性的大舞台】

教学点评: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态亲切而富有吸引力,能准确把握教材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古诗。教学环节清晰,过渡自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且得以凸显。是一堂鲜活、真实、有效的语文课。

篇17:《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赠汪伦》最新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白与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故事: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

‘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

师:你说他们俩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

师: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刻又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场面,什么场面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古诗《赠汪伦》。

自学古诗

师:什么场面这样让人感动呢?一起看诗文。(引导出声读三遍。)

师:这首诗有没有生字? (没有)这四句话好不好理解? (好理解)

1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生发散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就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总结出的连词解句法自学诗意,可以结合书后注释,小组学习。

师:谁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汇报诗意)

体会踏歌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告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

2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

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一齐说(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老师放段音乐,谁愿意到前面来踏歌。其他同学看他做得对不对。(放音乐请同学踏节拍)。还想试一首吗?全班同学在座位上踏歌。(一首是找朋友、一首送别)

师:通过尝试,我们都理解了踏歌,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首比较哀婉忧

3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接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还有很多话想对李白说,

4假如你是汪伦,想想此刻,你会对李白唱些什么? (生想象)

师: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如果此刻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

5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生想象)

句式训练

师: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到---—(生接)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课件)

师:1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 (这是一种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师;2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课件)

师:3你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师:不仅关联词语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对句子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宋体会体会?

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

感情朗读和背诵

师:1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

师:2熟读成诵,哪位同学可以背诵。

扩展学习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篇18: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模板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古诗《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古诗《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设计意图] 中年级识字教学虽不是重点,但对难记的字教师必须强化,帮助学生记忆。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师:有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有疑问却不知如何表述,或有些问题未能提出时,教师把难点问题留给学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同时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传统的要你学改变为我要学,营造了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4.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古诗《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6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2.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设计意图] 整首诗的学习采用自学——初步理解、释疑——加强理解,诵读——体悟诗情,背诵——积累语言四大步骤,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便于进一步扩展学习。学生汇报时,其他学生边看边听,既培养了认真倾听的习惯,又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

五、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赠汪伦》教学目标

五年级语文实践活动方案: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教案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李白的诗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及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及反思

古诗《赠汪伦》今朝新模式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共18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2023-11-29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评析2023-05-0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2022-05-0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2022-05-07

《赠汪伦》的教学片断赏析2023-04-0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2022-04-30

鲁教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022-12-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023-05-0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2022-04-30

古诗教学的新尝试论文2022-08-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