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问一个“为什么”-数学教学不应忽视对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的探讨((共6篇))由网友“嗝蕾丝”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多问一个“为什么”-数学教学不应忽视对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多问一个“为什么”――数学教学不应忽视对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的探讨
多问一个“为什么”――数学教学不应忽视对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的探讨
数学发端于古代人们计数与度量的实际需要。现代的许多数学理论尽管具有非常抽象的形式,但它同时也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深刻反映,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部门,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课,被赋予大量的课时。在大学,不仅理工科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许多文科专业也开设了高等数学。这是数学重要性的体现。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按部就班地讲述教科书上现有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介绍各种计算题和证明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却忽视了与数学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说明和讨论,特别是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0套的一档节目中,嘉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理数多还是无理数多?”有三个答案供在场的学生选择:(A)有理数多,(B)无理数多,(C)一样多。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嘉宾表示了肯定。 这一问题看似浅显,但要真正理解它提出的知识背景,并作较深入的阐述,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与某些数学概念、数学理论赖以成立的基本前提有关,涉及了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限观”,即应该如何看待数学中出现的无限多的对象(如无限多的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的问题。 在数学的研究中,有两种“无限观”。当学生们作“无理数多”的解答时,是根据学过的集合论的有关知识来回答的。集合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的,这种理论建立在一种“无限观”――“实无限”的基础上。所谓“实无限”,即把“无限”作为一个已经完成了的观念实体来看待。在集合论中用N={(n:n是自然数}表示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就是如此。 然而,集合论之前的几千年的数学发展史中,数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另一种无限观――“潜无限”的观念,即把“无限”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又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来看待。把自然数看成一个不断延伸的无穷无尽的序列1,2,3,…,n,…,就是如此。如果采用“潜无限”的观念,“有理数多,还是无理数多?”这一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有理数和无理数都为数无穷,而“无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又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不能加以比较。正如伽利略所说:“‘等于’、‘大于’和‘小于’诸性质不能用于无限,而只能用于有限的数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现在集合论已进入中学和大学的.数学教科书,成为全部经典数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它并非无懈可击。人们已先后发现了一系列的“集合论悖论”,这说明集合论隐含着逻辑矛盾,使用集合论和采用“实无限”观念来研究数学,可能会出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数学理论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学习数学理论如此,对数学方法同样要多思考。初中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学生就接触了公理方法,这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源于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它具有严格、高度概括的特点。然而,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公理而不选另一些呢?公理方法有没有什么限度呢?正是对《几何原本》中公理选择方式的质疑,导致了后来的“非欧几何”的创建;对公理化方法的限度的讨论,则推动了近代的数理逻辑和数学哲学的发展。可见,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多么重要,“问题”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笔者学了多年数学,大学本科读的是数学专业,可是,直到投入程其襄教授门下,就读数理逻辑专业的研究生,才刚刚接触本文前述的那些数学基础问题。记得研一时读的一本英文书中某一节的标题是:“Whatistwo?”(2是什么?),读罢茅塞顿开:原来自然界中有的只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如1把椅子、2张桌子等等,却找不到1、2、…之类的数。自然数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是思维中的对象。看似简单、从小就熟悉的自然数,要真正理解却并不简单。 数学基础是研究数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的学科,它以数学本身为研究对象,考察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赖以成立的背景和条件,探究数学的真理性,涉及一系列数学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包括数学哲学问题。可以这么说,数学基础是让我们在学习或研究数学的时候,对最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再问一个“为什么”。我以为,这将使我们的数学学习或研究有更高的立足点。 笔者近年来承担了版《辞海》和正在编纂的《大辞海》(数学卷)“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分科词条的撰写,深知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的重要性。向公众、特别是高中生和大学生普及一些与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有关的知识,也许会使他们更喜欢数学,同时在学习数学时也多问一个“为什么”。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逻辑学会副会长) <关闭本页>
篇2:多问一个“为什么”-数学教学不应忽视对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的探讨
多问一个“为什么”-数学教学不应忽视对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的探讨
数学发端于古代人们计数与度量的实际需要。现代的许多数学理论尽管具有非常抽象的形式,但它同时也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深刻反映,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部门,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课,被赋予大量的课时。在大学,不仅理工科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许多文科专业也开设了高等数学。这是数学重要性的体现。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按部就班地讲述教科书上现有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介绍各种计算题和证明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却忽视了与数学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说明和讨论,特别是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0套的一档节目中,嘉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理数多还是无理数多?”有三个答案供在场的学生选择:(A)有理数多,(B)无理数多,(C)一样多。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嘉宾表示了肯定。
这一问题看似浅显,但要真正理解它提出的知识背景,并作较深入的阐述,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与某些数学概念、数学理论赖以成立的基本前提有关,涉及了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限观”,即应该如何看待数学中出现的无限多的对象(如无限多的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的问题。
在数学的研究中,有两种“无限观”。当学生们作“无理数多”的解答时,是根据学过的集合论的有关知识来回答的。集合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的,这种理论建立在一种“无限观”――“实无限”的基础上。所谓“实无限”,即把“无限”作为一个已经完成了的`观念实体来看待。在集合论中用N={(n:n是自然数}表示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就是如此。
然而,集合论之前的几千年的数学发展史中,数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另一种无限观――“潜无限”的观念,即把“无限”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又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来看待。把自然数看成一个不断延伸的无穷无尽的序列1,2,3,…,n,…,就是如此。如果采用“潜无限”的观念,“有理数多,还是无理数多?”这一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有理数和无理数都为数无穷,而“无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又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不能加以比较。正如伽利略所说:“‘等于’、‘大于’和‘小于’诸性质不能用于无限,而只能用于有限的数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现在集合论已进入中学和大学的数学教科书,成为全部经典数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它并非无懈可击。人们已先后发现了一系列的“集合论悖论”,这说明集合论隐含着逻辑矛盾,使用集合论和采用“实无限”观念来研究数学,可能会出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数学理论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学习数学理论如此,对数学方法同样要多思考。初中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学生就接触了公理方法,这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源于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它具有严格、高度概括的特点。然而,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公理而不选另一些呢?公理方法有没有什么限度呢?正是对《几何原本》中公
[1] [2]
篇3:人性化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应忽视的教育理念论文
人性化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应忽视的教育理念论文
摘要:教育在本质上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因此学校教育活动应与学生完整的、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学科教育中也应体现人性化教育理念。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数学教学;方法
教育在本质上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因此学校教育活动应该与学生完整的、现实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性”,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人性,即人的本质、本性。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坚持塑造和谐的人性。但人性化教育在我国当下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尤其是数学学科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1人性化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性乃是以自然本性为基础,社会本性为主导的两种本性的有机结合。在自然性方面,应承认人的发展确实有可能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但并不是无限的、完全随心所欲的限制。因为人在初生时的结构与功能都具有未成熟性与潜在性,这就在总体上为人的发展的多种可能提供了人自身的物质方面的保证,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在社会性方面,社会性决定自然性的发展方向、程度及表现方式。人不是靠自己的初始能力,而是靠后天形成的各种社会能力去适应社会环境,得以生存发展的。还应认识到,人不仅有学习能力,还有创造能力;人不仅能认识环境,还能认识自己。
教育能否有益于人性的完善,是人性观与教育观的相关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教育者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马克思主义从当时的现实条件出发,并结合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主张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案及策略。
2当前教育系统正积极调整策略
2。1学校教育的宗旨正在从“教书”向“育人”转变
学校系统地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无疑具有其重大意义,为现代工业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可以断言,不管以后各国的基础教育将如何改革,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基础教育和教师所应该承担的.唯一职责或任务。工业化以来对于知识的无上崇拜,已经使我们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的情感、价值、精神的力量、道德的意义便遭到忽视。
在教育领域,人们已经开始对把人逐渐简约为仅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把学校简约为“职业技术养成所”甚至是“应试教育机器”的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事实上就是要使学生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能力综合发展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2。2日常生活及其经验与传统课程内容受重视的程度正逐渐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最为耳熟能详的要求或教诲,是教学工作必须紧扣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也就是基础教育中所谓的“双基”。这里的所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乃是依据关于未来工业社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的设想,是由教育者规定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是数学学科的表现更为明显,重思维、轻实践,课堂常常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如同快速填鸭。最终结果只能是培养出只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
近年来,教育者已经发现了就此而引出的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能力甚至自理能力弱的问题,正在逐渐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数学学科上,不仅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团体协作,更在新课标的改革中渗透了数学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精神,如加入了更多的情景应用实例,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并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2。3教育教学“鱼”、“渔”兼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
知识经济不仅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甚至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也转变了传统的“文盲”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所谓文盲,不再是没有掌握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能不断更新知识的人。任何人都不能把学习看成是一劳永逸的事。数学教师再也不是刻板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在课堂中时刻注意调控学生学习状态的学习组织者,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总结和应用,以及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回顾,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总之,学校教育之中的数学学科教学的中心已经开始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育学生丰富的人性。但是因为人性教育概念范围的宽广性,而数学课堂教学仍有很繁重的基础教育任务,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渗透人性化教育的思想是我们都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难题。
3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体现人性化教育的方法
3。1改变教学模式,平衡教育重心
第一,要使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向自主地、创造性的学习。
第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上留有思考、反馈的时间,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适时地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结合起来。
第三,充分关注每一名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使他们都有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3。2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容忍学生的失败兼有
首先,应肯定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强化创新对于人对世界的认识、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乃至人的身体素质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乃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最可靠保证。
但是,创新也是一种人的自由活动。作为教育者来说,心态要平和,除了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外,重要的是在学生创新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自由,容忍他们可能出现的失败和错误,切不可急功近利。
例题:已知方程组 的解为负数,求m的
取值范围。
分析:对于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要把一个未知数用其他两个未知数表示出来,但对于未知数的选择可能会有偏差,
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将①式变形为 之后便无从下手,
其原因是对于“方程的解”的内涵掌握不透彻,教师应理解学生的这种理解偏差,只须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品味题意,弄清楚“解为负数”中的解,所指的到底是哪些未知数。这样,引导学生对x和y的值进行研究,应该用m将x和y分别表达出来即可,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不等式的知识自行解题。
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可穿插学生的相互讨论,方法比对,切不可着急上火,为了赶进度,由教师自行解出,硬性塞给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科学素养。真正能使人性化教育落到实处。
3。3注重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基础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应答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那么在数学课程中的情景创设应把握分寸,多用些对自然、环境、人类、民族、社会、家乡乃至师生之间、长幼之间、邻里之间来说具有积极正面引导方向的例子,如植树造林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保护野生动物、回收废弃电池、塑料袋、家乡创卫工作、举行尊老爱幼活动等等,都是非常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身边实例,而以前常用的开关水龙头等实属浪费资源的错误示范,不应再提。
总之,概括地来说,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不仅能使下一代具有充沛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使他们心境平和、眼界开阔,降低心理疾病产生的可能,于国于民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数学学科教育也不能再仅仅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最高目标,而应顺应时代发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应向他们展示真实完整的、生机勃勃的、更具有人性化的丰富生活。
参考文献
1 叶 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 许高厚等。普通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篇4:对中职数学教学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对中职数学教学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作者/奚建东
摘 要: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数学是一门基本而又重要的文化课程。数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还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近些年来中职学校招生人数比较多,学生的层次不同,生源的质量也随之下降。数学教学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也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面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篇5:对中职数学教学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一、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学生方面来说
1.基础薄弱,缺乏兴趣
中职的学生由于在招生时,所针对的生源层次不同,所以学生的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的基础有待加强,这可以从大部分学生的中招成绩中看出来。特别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的数学科目,许多学生都达不到及格的标准。他们渐渐养成了逆反心理,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达到厌恶的程度。
2.学习的方向性不明确
在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在他们的课程里已经增加了专业课,这是与现实和工作更为接近的课程,而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已经不为他们所重视,专业课在他们心中已经代替了基础课的地位。他们不明白学习数学的用处,所以学习的方向性不明确,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数学教学的难度。
3.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大多数的中职学生之所以以前的学习成绩较差,基础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不懂得学习数学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不懂得对学习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对于数学,所采取的就是能避就避、能抄就抄的态度,从不去认真对待。
(二)从教师方面来说
1.教师对中职数学教学的.认识不够,思想上不重视
中职教育的教育目标主要集中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技术和工作理念,增强学生适应工作的综合素质。但是,现在很多的中职教师都是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教学上由于受到学校的影响,对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不重视。在教学的指导中,没有新方法,只是随波追流,对数学的讲述只重视传授知识,却不能将其更好地与现实和专业相结合。
2.缺乏沟通
中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数学本就需要学生专心、专注,但是又比较有难度。学生学不好,使很多教师对教数学比较担心,学生的成绩上不去,教师没有成就感,还有一些学生在课上对教师不理不睬,使得教师对授课丧失了兴趣。同时,数学教材没有得到改进,比较枯燥,所以数学教材需要得到改进。
二、中职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主动关心,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行提升,才能够让他们去发挥自己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教师要学会关爱学生
一些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被教师和家长训斥,也因此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习好数学这门课程。在备课时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法,设计新的备课方案。在课堂上,要采取竞赛、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全面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和成绩要多方面看待,少对学生进行斥责。同时,改变自己的评价方式,应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是否积极,在学习态度上是否上进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而不应该只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单纯的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数学。
3.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所以教育手段也要随之进步,将网络技术融入课堂。学生普遍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所以使用多媒体,首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难以说明白的数学理论简单的化为图片。学生可以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来理解数学理论知识,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学着对新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利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目前的中职学校在数学教学上还存在很多的问
题,并且在整个行业中都比较普遍,所以必须加以控制,并对其进行相当的重视。教师要认真研究自己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法和多媒体技术,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另竹。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09)。
[2]汪洪滢。中职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篇6: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摘 要: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学习小学数学上,也是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重点是培养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有着最直接的体现。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就是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能力不强就会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数学教法 学习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界曾经提出“问题解决”这一观点,所以我国基于问题学习也就效法了美国。 提出新课改实施后计算器随即被引入数学课堂,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再看的过于重要,而是把焦点放在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发现和解决等能力。 小学数学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而存在的,也是日后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 数学对于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作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改的提出问题学习也是当代教学课堂的重要教学理念。
1、“问题学习”的含义
新课改颁布后,“问题学习”是教学理念的形成,它对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问题解决来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所以数学老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上。 对问题学习的理解可以从教育的目的上看,把解决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对于数学问题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把“解决怎会”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作为教学的核心进行拓展,所以数学教学一定要力所能及的发展学生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2、问题学习的有效途径
2.1、老师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没有学习能力就解决不了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进步,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以《平方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学为例。 这一课的教育目标就是要通过学生学习来认识平方单位“米”,并且可以了解到最基本的平方单位的运用。 例如平方米的简单认识。 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来解决一些类似平面图形中遇到的生活应用题,将其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拉进,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授新课前,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物品, 让学生先观察然后估算这些物体的长度, 例如书本、课桌、凳子、黑板等等。 对于前几个,学生比较容易估算,可是操场面积呢? 学生很不容易才知道用厘米来表示。 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的出示“米”一词。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突破中产生了对“米”这一单位的认识。 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出示一些美图 ,例如学校操场占地面积、学校的'占地面积等等,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大面积要用大的面积单位, 所以学生就对平方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一平方米多大呢? 我们可以以黑板为例,学生每天都少不了和黑板接触,他们对黑板面积应该会更清楚, 所以老师要选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诠释平方米的背景。 学生在脑子里勾画出黑板大小,心中对“平方米”也就有了一定的具体概念。老师可以更一步给学生提示在黑板上选择相距 10 厘米的两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延伸,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一平方米。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认识了一平方米,并且了解了它的大小。这种情境设计让学生倍感真实性,对平方米的感觉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平方米的概念,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问题学习是基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重点来引导。 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 所以在课堂中, 老师要把中心放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合作探索能力上进行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延伸。
2.3、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学习
大力推动小组和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共同发展,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把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一些陷阱式的问题,利用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学生学会利用面积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对于团队合作精神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具有一定深度的数学思想的发展。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在这里得到了验证。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对问题的设置要展现出数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给学生留下可以探究的问题,营造出思考的空间, 这样才能真正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缺少问题意识就很难具备问题的解决能力。 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把问题学习的方法给展现出来, 为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基础。
★ 初三学习措施总结
★ 岗前培训总结报告
★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多问一个“为什么”-数学教学不应忽视对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的探讨(共6篇)】相关文章:
考试分析总结2022-05-07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业务经理工作心得2022-05-06
高一制定学习计划的要点2023-03-04
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实效性2023-10-05
文科生的高考复习计划2022-09-23
《谈知识》650字作文2023-04-29
六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论文2023-07-02
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论文2023-02-17
民事程序价值之管见论文2022-08-15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