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论文(通用12篇)由网友“future”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 论文
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 论文
摘要: 高职日语教学具有其独特之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 ① 端正专业学习思想 ② 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③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④ 贴近社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⑤ 以第二课堂营造日语环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今后的教学规划。
关键词:日语教学;创造性思维;;第二课堂;实践
随着越来越多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出现,综合性大学纷纷试办日语类专业,在高职类学校中也掀起了日语学习的热潮,大批的学生加入了日语学习的行列。面对高校日语教学热的出现,各校对日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也在不断作出调整和创新,力图改变日语教育局限在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其他知识面较欠缺,适用教材少,教学内容过于滞后的现象,将单一的语言文字培养,向着既会日语,又有一定知识面,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能力的方向转变。使所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会日语,还要了解日本国情,具有日本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有的`高校还利用网络同日本一些名牌大学开展远程教学,使同学们可以学习和掌握日本高校中的教学内容和有关的知识信息情报,便于他们更直接地了解日本。
为实现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过程就变得越发关键,特别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日语专业教师,则更需要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和办学特点组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们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让他们形成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毕业就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对此,不管是日语专业教学还是第二外语教学的形式,概莫能外。根据这几年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现高职类日语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诸方面。
1, 端正专业学习思想
在中国,,对日本非常了解的人是少数,特别讨厌和不喜欢日本人的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还不太了解日本。在学日语的学生中,有的可能不是主动报考日语专业,而是命运的安排。但也有更多的人是主动选择学习日语的。因此,掌握学生们学习日语的动机就变得十分必要,调查表明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由:一是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强国,科技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二是日本是亚洲现代化国家的先进者,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受日本的影响大,比如孙中山,鲁迅等,早年都是从日本学成回国的,因而形成了向日本学习的传统。再有就是从经济上考虑,学日语将来好找工作,到日资企业供职,收入高,待遇好。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日语好学而选择日语。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日本,对日本产生感情,就能较客观地看待日本的人和事,在学习上也就会更有动力。
2, 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和合理挖掘尤为重要。在处理教材时,只要抓住了教学重点这个关键,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内容顺序的调换则并不重要了。其实,在教材当中,有些内容可能只要一笔带过,有些内容可能又需要反复练习。这样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删。例如,在《标准日本语》专业选修课程上,教师应强调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那么,在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话部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开口说的机会,而语法解说方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是重点了。同样,在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许多教学活动,也有不适合学生的,教师只能有选择地利用,切不可盲目照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还应
[1] [2]
篇2: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论文
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论文
摘要: 高职日语教学具有其独特之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 ① 端正专业学习思想 ② 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③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④ 贴近社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⑤ 以第二课堂营造日语环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今后的教学规划。
关键词:日语教学;创造性思维;;第二课堂;实践
随着越来越多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出现,综合性大学纷纷试办日语类专业,在高职类学校中也掀起了日语学习的热潮,大批的学生加入了日语学习的行列。面对高校日语教学热的出现,各校对日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也在不断作出调整和创新,力图改变日语教育局限在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其他知识面较欠缺,适用教材少,教学内容过于滞后的现象,将单一的语言文字培养,向着既会日语,又有一定知识面,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能力的方向转变。使所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会日语,还要了解日本国情,具有日本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有的高校还利用网络同日本一些名牌大学开展远程教学,使同学们可以学习和掌握日本高校中的教学内容和有关的知识信息情报,便于他们更直接地了解日本。
为实现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过程就变得越发关键,特别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日语专业教师,则更需要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和办学特点组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们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让他们形成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毕业就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对此,不管是日语专业教学还是第二外语教学的形式,概莫能外。根据这几年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现高职类日语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诸方面。
1, 端正专业学习思想
在中国,,对日本非常了解的人是少数,特别讨厌和不喜欢日本人的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还不太了解日本。在学日语的学生中,有的可能不是主动报考日语专业,而是命运的安排。但也有更多的人是主动选择学习日语的。因此,掌握学生们学习日语的动机就变得十分必要,调查表明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由:一是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强国,科技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二是日本是亚洲现代化国家的先进者,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受日本的影响大,比如孙中山,鲁迅等,早年都是从日本学成回国的,因而形成了向日本学习的传统。再有就是从经济上考虑,学日语将来好找工作,到日资企业供职,收入高,待遇好。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日语好学而选择日语。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日本,对日本产生感情,就能较客观地看待日本的人和事,在学习上也就会更有动力。
2, 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和合理挖掘尤为重要。在处理教材时,只要抓住了教学重点这个关键,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内容顺序的调换则并不重要了。其实,在教材当中,有些内容可能只要一笔带过,有些内容可能又需要反复练习。这样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删。例如,在《标准日本语》专业选修课程上,教师应强调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那么,在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话部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开口说的机会,而语法解说方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是重点了。同样,在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许多教学活动,也有不适合学生的,教师只能有选择地利用,切不可盲目照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们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例如,在教 “自己B介”一课时,我就设计一个“面接”的活动。让学生在假设的面试环境中反复地运用了该课重点句型“私は~~で” ,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然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枯燥的,要求学生们首先必须掌握基础的单词和语法知识,那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存后,就应该启发学生应用,而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而是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的见解。比方说:在讲授“をかける”这样的情景课程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况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运用的功能意念句,然后再通过情景对话来传授打电话时的习惯用语和基本礼节。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经过实践与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等。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而通过竞赛,迅速联想可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通过学唱日语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如在学习日语发音知识时,可以在一定的阶段学唱有代表性的歌曲,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知识也就更加印象深刻。
4,贴近社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以往大学的日语教学,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较多,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和思路不开阔。所以,教学一定要紧密接近社会,接近实际,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下功夫。
学习日语的学生们毕业后多半会就职于日资企业,这就要求在学校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对日企文化也要有所了解。那么,在平常的课堂学习中,则可以多向学生们传授有关日本企业基本礼仪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有规模的日资企业,亲身感受日企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或者让学生利用假期去日企实习,通过现场训练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5,以第二课堂营造日语环境
任何语言的学习,光靠在课堂上就能完全掌握,那是不现实的。在教学当中应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单词听写组、背诵组等,在课后去消化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自行组织背诵组,然后在每周末,将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统计,督促学生背诵复习。另外,可以定期举办日语沙龙,日语角等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甚至可以请一些日企人员参加,让学生和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最直接的了解到日企文化和信息。只有这样,第二课堂才不会形同虚设。
常言道:学无定法,教无定规。对高职类学生的日语教学来说,应改变语言学习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和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的陋习,增加知识的运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走出校园就能游刃有余运用所学知识投身于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戴德忠.日语教学在中国 《人民中国》杂志
篇3:写好演讲稿之管见(教学论文)
写好演讲稿之管见
贵州省普安二中:余永正
一、演讲稿的定义: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说,写作演讲稿是为参加演讲活动所作的准备,从特殊意义上说,演讲稿的写作对演讲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大有裨益。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
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演讲稿的特点:
1、正确性。
所谓正确,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积极向上,有益于人们进步,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
演讲是一种宣传工具,如果演讲稿的观点失去了正确性,演讲就没有了意义,弄不好还会把听众引向歧途.例如:一位企业家在学校演讲时,极力主张“成才靠机遇,发财靠关系”,在学生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而另一位演讲者则提出了不同见解:“机遇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打铁趁热尤为良策。成功总属于不懈奋斗的人”。他的观点给了大家很大鼓励,极受听众欢迎。因此,写演讲稿时,一定要对客观事物准确把握,不可有主观随意性,要大力宣扬真善美,坚决杜绝那些颓废,消极的思想在听众中传播。
2、独到性。
一位作家说过:独创性是美丽的花朵。演讲也是一样,听众对那些新颖,有独到见解的话,会感到茅塞顿开。在一次县残联举办的演讲赛中,一位双腿残疾的人在演讲中讲道:“李白曾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虽不能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但也绝不能让命运扼住我的咽喉!”他新鲜的立意,获得了听众强烈的共鸣,比赛后不少人把此话当成座右铭。
使立意新颖的方法很多,可以老话新说,破旧立新,由此及彼等,都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3、深刻性。
演讲的立意既要新也要深,主题不深刻,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味。比如县委组织的一次《“三个代表”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中,一些人就事说事,只在干一行爱一行,甘为人民做奉献等上面做文章,一般化的立意,让听众感到困乏。而一位中学的老师在演讲中则把内涵向深处挖掘了一步:“三个代表”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放出自己的光彩。
4、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是思想观点要跟上时代的节拍。一位演讲者在《时代的流行色》中讲道:“是千里马就应该嘶风长鸣,是龙种,就应该冲腾飞舞。我们要争当出头鸟,争做弄潮儿,把我们的大智大勇,自觉投入到新时代的大熔炉里去,为中华的再一次腾飞发出光和热。这一观点充分表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因此很有煽动性。赢得了听众的好评。
5、针对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 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 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 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6、有声性
演讲稿是口头传播的文稿,是讲给听众听的,要求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明白如话,说者顺畅上口,听着清楚明白易懂,短时间内能弄明白演讲者的意图。
7、鼓动性。
演讲稿是宣传发动群众的一种有效形式,所以具有鼓动性。理、事、情的交融统一,冷静严肃的层层剖析,高度概括的哲理,生动形象的的叙事,辅之以热情的鼓动、感人的情怀,造成一种感染力极强的氛围。
8、临场性。
演讲稿是供演讲用的,内容要根据听者的反应而随之微调,以适应听众的需要。所以既要有简单的提纲、又要有详细的提纲。在说明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时,要准备几个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以便必要时使用。
9、口语性。
口语性是演讲稿区别于其他书面表达文章和会议文书的重要方面。书面性文章无需多说,其他会议文书如大会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稿等,并不太讲究口语性,虽然由某一领导在台上宣读,但听众手中一般也有一份印制好的讲稿,一边听讲一边阅读,不会有什么听不明白的地方。演讲稿就不同了,它有较多的即兴发挥,不可能事先印好讲稿发给听众。为此,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 常顺畅,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具体要做到:
T把长句改成适听的短句;
T把倒装句改为常规句;
T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加以改换或删去;
T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T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
T把容易误听的词换成不易误听的词。
10、逻辑性。
睿智的演讲者懂得以严密的逻辑力量去打动、征服听众。演讲稿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上。演讲稿若思路不清、没有条理,必将影响主题的表达。因此,写作演讲稿一定要力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才能保证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楚明白。
三、演讲稿的种类:
演讲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型,譬如领导人演讲、竞赛性演讲、论辨性演讲 、竞选演讲、就职演说等。我们从内容性质的不同,把演讲稿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鼓动类。
是指政治家或代表某一权力机构的要员阐述政治主张和见解的演讲稿。各级领导的施政演说,新当选的领导人的就职演说,政治家的竞选演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著名的范例有《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丘吉尔在美国圣诞节的即兴演讲》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等。
◆政治类演讲稿有三大特点:
一是话题的政治性。
这类演讲涉及的往往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政党、民族以及改革、和平与进步等。演讲者要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力求正确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是内容的鼓动性。
这类演讲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通过演讲,让听众了解自己的施政纲领或政治观点,从而获得理解和支持,这是最基本的演讲目的。因此这类演讲,都要具备强烈的鼓动性、感召力和说服力。
三是严谨的逻辑性。
政治鼓动类的演讲稿,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显示出无懈可击的逻辑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口服心服,才能赢得听众的理解和支持。
2、学术交流类。
学术演讲稿是传播、交流科学知识、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的演讲文稿。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学术演讲或学术报告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不仅专业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进行学术演讲,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也要经常参加学术类的活动,也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行。因此,学术演讲稿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
◆学术演讲稿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学术性。
所谓学术性,首先是指讨论的问题是科学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其次,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现象或问题的系统剖析和阐述,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就是对科学问题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见解。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前进,而不是原地踏步。因此,学术类演讲不能泛泛地讲一般的知识,而要有自己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见解。
三是通俗性。
学术演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要涉及到许多有关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和不易被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术语,这样就给听众对演讲的内容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演讲这种口头传播方式稍纵即逝,不能像阅读文章那样反复咀嚼,这样也影响传播的效果。为此,撰稿时要对某些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注解,要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思想教育类。
思想教育类的演讲稿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动态、思想倾向和思想问题,以确切的事实、有力的论证、充盈的感情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励听众为崇高的理想、事业而奋斗。这类演讲稿适用于演讲比赛、主题演讲会、巡回报告等。
◆思想教育类的演讲稿有以下特点:
一是时代性。
思想教育类的演讲稿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现实生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撰写这类演讲稿时,要把握时代精神,如实宣传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
二是劝导性。
思想教育类演讲的目的是劝说、引导、警示,让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为此,演讲者要站在特定的立场上,通过大量详实的材料,具体生动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听众在不自觉中受到感染,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是生动性。
思想教育类的演讲,并不是用抽象的说教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和形象直观的表达,去打动听众,使之自觉自愿地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四、演讲稿的写法:
(一)确定讲题,选择材料。
1.根据演讲活动的性质与目的来确立讲题
所谓讲题,就是演讲的中心话题。演讲稿的撰写必须在一个有社会或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或学术意义的特定问题中展开,否则,将是无的放矢。
演讲者总是根据演讲的性质、目的来确定选题的。若被邀请作学术演讲,就应该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自己掌握的最新的学术信息,这样的话题才最具学术性。如果是在思想教育性的演讲活动上作演讲,就应该针对现实中最新鲜的现象和听众最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就连竞选演说和就职演说,也要能把握住听众的理想和愿望来选题。
2.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
材料是演讲稿的血肉,所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演讲稿的写作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围绕主题筛选材料。主题是演讲稿的思想观点,是演讲的宗旨所在。材料是主题形成的基础,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演讲稿的思想观点必须靠材料来支撑,材料必须能充分地表现主题,有力地支持主题。所以,凡是能充分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材料就应选用,否则就舍弃,要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另外,还要选择那些新颖的、典型的、真实的材料,使主题表现得更深刻、更有力。
其次,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听众的情况。听众的政治素质、社会地位、文化教养,以及心理需求等,都对演讲有制约作用。因而,选用的材料要尽量贴近听众的生活,这样,不仅容易使他们心领神会,而且听起来也会饶有兴味。一般而言,对青少年的演讲应形象有趣,寓理于事,举例要尽量选择他们所崇拜的人和有轰动效应的事;对工人、农民的演讲,要生动风趣、通俗浅显,尽可能列举他们周围的人和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事作例子。而对知识分子的演讲,使用材料则必须讲究文化层次。
(二)精心安排好开头、主体和结尾
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演讲稿,其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结构的基本形态都是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
卡耐基指出,任何形式的演讲,开头总是关键。在演讲开始后的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听众通常就可能决定是否接受演讲,是否听下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问题没有形成固定观点时,常常比较容易接受所遇到的第一个观点,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就演讲的开头而言,它是演讲者留给听众的第一印象,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演讲者能否获得演讲的成功。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万事开头难,怎样才能“旗开得胜”,在演讲的一开头就抓住听众呢?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提问式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 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演讲稿的一开头,闻一多先生便直截了当地连连发问: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刽子手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杀。其中接连的发问,问句中又夹带着感叹句,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一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
从上面的范文,我们不难看到,以提问方式开头,可以马上把听众推进思考的激流,使听众在演讲者问句的攻势面前无暇顾他,不由自主地紧跟演讲者的思路,以期获得答案,从而达到抓住听众注意力的目的。
2、悬念式
在演讲一开始,听众还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提出一个悬念,把听众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使听众带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急切地想听下面的内容。
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演讲中正是采用悬念式开头方法,让听众感到非常奇怪:培养人与“缝鞋垫”、“做西服”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北宋词人李之仪在《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一词中,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词句来表达思念之情。如果是现在,李之仪绝不会再写出“共饮长江水”的词句了,为什么呢?(《我们的后代喝什么?》)
此演讲稿从一首很美的诗词入手,但如此情意绵绵的词句在现在却再也不会写出,为什么呢?悬念的推出,让听众心理上马上产生疑问,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来。原来,我们的长江源头清澈洁净的水,在经过若干城乡后,到了中下游已经是挟带着大量废水和泥沙的污水,这样的水,又有谁还敢让自己的心上人喝呢?听众在恍然大悟、会心一笑的同时,在心理上必然产生巨大的震颤。
3、、揭题式
踏足太空,登陆月球的人们命中注定要留在月球,享有永恒的宁静。尽管这些勇士--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深知自己无生还的希望,但他们相信,人们将从他们的牺牲中获得新的启示。他们为人类最崇高的追求--对真理和理解的追求献出了生命,不仅亲人和朋友会缅怀他们,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也同样如此,甚至于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为敢于闯荡未知宇宙的儿女骄傲。他们巨大的牺牲,激发全世界人们团结如一的思想感情,使各民族之间的感情纽带紧紧联系。(威廉,萨菲尔:《万一登月失败》)
1969年,美国“太阳神11号”升空前,美国政府为这一历史性飞行做了两手准备,这是为假如登月失败写的演讲稿,庆幸的是1969年7月20日,“太阳神11号”登月成功,这篇演讲稿没有公布于众,而是被收入美国国家档案馆中。这篇演讲稿就是采用揭题式,其开头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坦诚直率,让听众马上明了演讲的主题。
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一百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我陶醉了一百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如果我们为这样一个预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说我们祖上也曾阔过”一样,真是脆弱而又可怜。我们不要伟大的预言,我们只要强大的实力,我们不要做睡狮,只要我们觉醒着、前进着,就比做睡着的什么都强!
此演讲稿同样采用揭题式方法开头,一语破题,犹如当头棒喝,既催人清醒,又激人奋发。一开始,就将演讲推向高潮,达到讲者与听者的心灵共鸣。
4、警语式。
孔子屡次自白,说自己没有别的过人之处,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门生公西华听了这两句话便赞叹道:“正惟弟子不能及也。”我们从小就读这章书,都以为两句无奇的话,何以见得便是一般人所不能及呢?我历年来积些经验,把这本书越读越有味,觉得:学不难,不及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却难。孔子特别过人之处和他一生受用处,的确就在这两句话。(梁启超:教育家的自家田地))
这篇演讲稿的开头,利用名人名言开头,立足点高,启迪性强,直接把听众引入沉思,具有精辟凝练的特点。
将名人名言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使老观点穿上新衣服,使其新意盎然,而且还可以增加演讲稿内容的深度,使演讲稿平中见奇,引人入胜。
5、故事式
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秦代的大政治家李斯出身下层,地位卑贱。有一次上厕所,他看见厕所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还时时遭到人和狗的惊扰,由此他想到躲在谷仓的老鼠吃的是金黄的稻谷,住的是敞亮的仓房,一天到晚自由自在,于是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卑贱的地位,经过一番艰苦奋斗,他的确成功了,赢得了“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的美名,达到了“富贵极矣”的地步。但他从此贪恋富贵,患得患失,而对奸臣的胡作非为一再妥协退让,最终落得个全家丧命的可悲下场。(廖济忠:《做个敢于奋斗乐于奉献的人》)
演讲稿的开头使用的故事由于有曲折的情节,具体的人物环境,因而比较容易引起听众的注意。并且听众尤其喜欢听演讲者述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福楼拜曾把他的那篇“遍地黄金”演说了6000多次,获得了好几百万元的收益,其开头就是以自己1870年沿土耳其底格里斯河而下的一个游记,听众都非常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聚精会神地认真听。但讲故事,只是实现演讲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通过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听众引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中,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动声色地溶入到故事中,展开演讲的内容,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才真正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如何写好演讲稿主体部分。
演讲稿的主体,要层层展开,步步推向高潮。所谓高潮,即演讲中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段落。在主体部分的行文上,要在理论上一步步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步吸引听众,在感情上一步步感染听众。要精心安排结构层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推向高潮。
◆如何写好演讲稿的结尾。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呈马鞍型。对于演讲来说,听众最关注的是两端,即开头和结尾,而结尾更能发挥鼓动作用,也更容易被听众记住.结尾如撞钟,撞得好,可以给人警醒,又回味无穷。
1、总结全篇,加深印象。
2、发出号召,促人行动。
3、立言立誓,给人信心。
如:有一位上海老师在山区已经工作30多个年了,不少人劝他:“落叶归根,退了休就回上海大城市去吧。”
他的回答是:“不,我虽不是山里人,但死也要做山里的鬼,我要把余热洒在那块土地上,把我的骨灰留在那个校园里,我最大的心愿是,要看着山里的孩子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
4、以问作结,启发思考。
如:“战胜他人,超越他人也许很难,但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却是能够做到的。用不着多举例,就拿今天来参加演讲大赛的人来说,我们不都是在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吗 ?”
5、巧用名言,让人回味。
如:“最后,让我用马克思的话语来结束我的演讲吧;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结尾要简洁有力,余音绕梁。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言简意赅、余音绕梁的结尾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而松散疲沓、枯燥无味的结尾则只能使听众感到厌倦,并随着事过境迁而被遗忘。怎样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高潮时果断收束,未尽时嘎然而止。”这是演讲稿结尾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演讲处于高潮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注意力和情绪都由此而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收束演讲,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最后印象就特别深刻。演讲稿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对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或以号召性、鼓动性的话收束,或以诗文名言以及幽默俏皮的话结尾。但一般原则是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尾或归纳、或升华、或希望、或号召,方式很多。好的结尾应收拢全篇,卒章显志,干脆利落,简洁有力,切忌画蛇添足,节外生枝。
六、演讲稿草稿的修改:
演讲稿草稿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说,演讲稿不是写成的,而是修改成的。这里具体谈谈修改的内容和方法:
(一)修改的内容。
1、从主题(思想,观点,意向)着手。
首先要看看你确定的主题是否健康、正确。再看看文字是否把你的主题表达出来,是否充分,是否新颖,有无片面性。有时即使主题正确无误,在修改时也会出现一些预想之外的闪光思想和语言,比原来的要深刻和精彩,修改就是弥补和扩展发挥的极好机会。
2、审视结构。
从演讲结构的一般模式看,结构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开头、正文、结尾是比较明确的。修改时主要审视的是正文部分,主题有了变化,结构必须随之变动;即使主题没什么变化,由于起草时只是作为一种构想写出来的,一旦落实在纸面上,成为客观的,反复审视,推敲的文字,就会发现一些毛病,如逻辑性不强,前后位置不当,层次不清,上下文重复,材料和引文用得不是地方,段落衔接不紧密等情况,这都需要重新调整和修改,有时还要“动大手术”。
3、推敲润色语言。
修改演讲稿写作语言的目的,一是减少语言方面的毛病;二是保持演讲语言的特点。在草稿上,由于当时意念完全集中在主题的表现上。事件的陈述等方面,往往无暇顾及语言的运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句子残缺,用词不准,丢字错字等,都需要修改,这是其一;其二,按平时定型的习惯写稿,容易出现书面语言较多的倾向,如句子太长,诗歌化,散文化等等。只有经过修改才能保持演讲语言的特点。
(二)修改的方法。
1、反复修改。
演讲稿修改的方法与一般文章修改方法大致相同,都需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对于比较重要的演讲稿不妨多看,多改它几遍,力求相对的完美无瑕。
2、边讲边改。
边讲边改就是一边讲,一边改。一边改,一边讲,手、口、耳并用。用嘴讲,可以使句子简洁、顺口、有韵味,符合口语特点;用手写,可以去掉口语中罗嗦,重复等毛病,使之精炼、准确,达到文学化的要求;用耳听,可以发现那些纸面上虽然顺畅但听起来费解,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字、句,可以发觉那些意义相近而平仄却不相宜的用语。对这些部分的修改,有助于达到入耳,动听的目的。
修改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绝对满意的时候。如果有条件,就应争取一直修改到演讲之前,有机会就一边讲,一边改,使之更加成熟。反复多次之后,嘴里讲的,手中写的,耳朵听的就会完全统一了。这样上台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临场不慌,即使有临场发挥的成分也能得心应口,不会使结构紊乱。边讲边改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免去念稿,背诵之苦,因为你讲的是你写的,写的也是你讲的,讲熟了也就成为你胸中的东西了。只有这样,你才能神情自若,从容不迫地发挥态势语的效能和作用,同听众进行情感交流,保持演讲的顺畅,提高演讲效果。
总而言之,要写好演讲稿,以上所说的因素都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写演讲演稿的必备要素。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对于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写好演讲稿之管见(教学论文)]
篇4: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之管见
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之管见
石正东在《高教发展与评估》第9期撰文指出,,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成立,通过综合性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活动,对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保证教学资源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职教论坛 PKU英文刊名: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21) 分类号: 关键词:篇5: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管见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管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我国翻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并且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中有效地进行翻译教学的改革.
作 者:李娟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 关键词:翻译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改革篇6:《诗经?七月》教学之管见
《诗经?七月》教学之管见
作者简介:魏琴(1965.07―),女,河北宣化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摘要:本文针对在教学《七月》中遇到的诗句“九月授衣”“同我妇子”“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七月》诗的作者问题也谈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诗经 教学;诗句理解
《七月》是国风中的精华,也是《诗经》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是诗经中最长的一篇,它全面地反映了周朝早期豳地的农业生产情况特别是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农奴充满血泪的艰苦生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劳动人民无休止地劳动,而仍过着衣无着的悲惨生活。暴露了西周初年的社会关系,如实地记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更准确地理解诗所反映的内容,笔者在这里对该诗的部分关键性语句的解释以及该诗的作者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关于几个关键性语句的解释
1.“九月授衣”的.解释
高亨《诗经今注》中说:“授衣,是拿衣服给人穿。农奴的衣服由奴隶主发给”。而朱熹的《诗集注》释为“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此说法和《毛诗》所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衣矣”如出一辙,究竟授衣给谁,均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如果是像高亨所言,由奴隶主授衣于农奴,那农奴们为什么还会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之悲叹呢?张启成在《的作者及其思想》一文中这样说:“‘九月授衣’几句,该作这样的理解,九月里该缝制冬衣了,否则冬月北风其凉,腊月寒气刺骨,农夫们无衣无,又怎么度过一冬呢?”这显然是所谓的“家臣说”的观点。实际上,在半奴隶半封建社会里,农奴受着双重压迫,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农奴主是极其残忍的,根本不可能那样设身处地地考虑农奴们的温饱问题。因而这种解释更是近于荒唐。
我们常讲,理解文章中的字句应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按这种办法去理解“九月授衣”,要比其它几家的解释更切合诗的意旨。因此本人认为,比较可取的是余冠英对“授衣”的解释。他认为“授衣,是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 ,所以这里开始做冬衣。”这种解释更符合《七月》第一章的内容实际。
2.“同我妇子”的理解
“同我妇子”一句,历史上,各家的解释也是有所不同的。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农夫出耕的时候, 周君带着妻子到田头上举行v礼,表示给农夫亲自送饭。” 句中的“v礼”指古代君主送饭菜到田头慰问农民的礼仪。这即所谓的“明王说”。此说法显然亦是不合理的。这是由于残酷剥削农奴的农奴主,整日沉醉在酒色之中还嫌不舒服,怎么可能去田野里去慰问农奴呢?根据《周颂・载芟》中“有其v,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可推知,到农田送饭的是农奴的妻儿,而不是周君的妻儿。香甜地吃着黍的是农奴,也不是田。因为《七月》诗所反映的是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当时,周朝豳地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渡的过程之中,农奴就“享有”奴隶、农民双重身份,虽不像只是作为劳动工具的奴隶那样完全没有人身自由,但也不像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那样自由,所以农奴既有自己的妻室家庭,又必须到农奴主家里干活,没有做与不做的自由。不仅如此,还要在田(田官)监督下劳作。由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诗“妇姑荷箪食,童签证携壶浆,相随响田去,丁壮在南冈”来理解《七月》中的“同我妇子”虽有以今推古之嫌,但也不失为一种最接近原诗原意的理解。
因而,“同我妇子”一句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田看到农奴在田耕作顾不上回家吃饭,而是由其妻儿送饭到田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来从事生产劳动)而感到高兴。
3.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解释
纵观众家的解释,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的理解也是争议颇大。余冠英《诗经选》认为:“女子心里悲伤,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在上古时期,公子可以指男子,也可指女子。而“归”在上古汉语中也没有“回家”之意,而是指“女子出嫁”之意。这里有《诗经・周南・桃之夭夭》中的“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可以为证。再联系上下文意,那“公子”便指“女公子”了。故张启成所谓“桑女们对征夫的思念”就更不那么恰当了。
因而 ,这句应理解为“采桑女心里很伤悲,怕随公子一起嫁出去(一辈子当侍女,而不能嫁给自己心仪之男子)”更为合理。个人认为“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应是桑女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而是无奈地随嫁给奴隶主,任其糟蹋这种心理活动的客观真实反映。
二、从《七月》内容探讨其作者问题
诗言志,《诗经・七月》自然也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铺叙抒写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的。 要谈《七月》的作者问题,自然得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得到接近或者符合真相的答案。
我们先看《七月》第八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饷,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其中的“日”是“日子”之意,“二之日”便是“二月的日子”之意。本章前四句是写农奴们在一年的耕作和打猎之余,要凿冰、要纳冰,为统治者们服役劳动,并跟随大夫们“献羔祭韭”。而本章的后几句则是农奴们要到公堂去为豳公祝寿。试想一想,农奴们一年四季不间歇地耕作,采桑,织布,凿冰……这些劳动,根本不可能自己组织起来去进行劳作,必定有一个人(这个人最起码是属于农奴主所管,而又高于农奴地位的“自由人”)一年四季带领农奴们到田间劳动,分配妇女们缝制衣服,采摘桑叶等活计,再由农奴们集体去干。再者,农奴们从岁寒到年终成年累月无休止地为农奴主耕作,打猎,酿酒,采桑养蚕,纺织,缝裳,凿冰等,劳动成果却都被农奴主剥削殆尽,他们一年四季无休止地劳作,不仅不能有衣避御寒,甚至饭也不能饱食,还得拿瓜壶和叔苴等充饥,而统治者却是丝裳裘袍地喝酒玩乐,温衣饱食。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是天壤之别,在岁寒之时只能无奈地发出“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是农奴们发泄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农奴们怎么可能傻到自行组织起来心甘情愿地祝剥削压榨他们的统治者“万寿无疆”,让他们永远剥削下去呢?此外,在当时,农奴毫无社会地位,统治者怎么会让这些愚民们自行“跻彼公堂”呢?
因而,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田们带领着农奴们前去祝寿,来表示自己对农奴主的效忠之民和讨好之意。并且,我们从其它各章的颂扬语气年,也只能是出自田或者管家之口。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七月》的作者,应该是一位有一定知识水平,又对农奴的悲苦生活寄予无限同情,但又对此无能为力之人。所以说,《七月》的作者既不是农奴集体创作,也不可能是统治都的客观描写,而是由属于“士”这一阶层的管家或者田对当时 社会生活的客观描写。
以上便是笔者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对《七月》中几个问题的一点浅见,不妥之处,还望同仁给予批评指正。(作者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资料
[1]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
[2]高亨注《诗经今注》
[3]朱熹《诗集传》
[4]张启成《的作者及其思想》
[5]范文澜《中国通史》
[6]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7]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篇7:技校政治课教学之管见
技校政治课教学之管见
在技校的`各学科教学中,政治课遭遇了学生的冷落,使得教师教得无劲,针对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阐述了对改革技校政治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作 者:陈小燕 作者单位:云浮市技工学校,广东,云浮,527343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技校政治课教学 教学困境 兴趣篇8: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
现在,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 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考虑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 ;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 。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 题,必须首先反思我们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然而,这是中央的事,小民往往是说不上话的。不过我们也 不能等着,我们也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 水平。这里想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说一点我的看法,向大家请教。
一、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技能?
那还用你说,学生需要听说读写的技能。但是,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族人来说,怎样才能听好、读 好?怎样才能说好、写好?我觉得,重要的是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 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 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二、学生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技能?
要让中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技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做三方面工作:
1.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
3.需要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
其中,第1点是根本;第2点也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开窍;第3点起辅助作用,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老师教, 有利于学生学。
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 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一个高明的、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在第1点的基础上设法让学生知道,一篇 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为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有必要而且是恰到 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第2、3两点应该说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地方。
三、应该怎么讲课文?
讲解课文,不能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应该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 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举例来说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一篇课文。有一次,我恰好在某个中学听一 位老师讲解《祝福》。老师讲得很认真。他首先介绍了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 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他详细说明了鲁迅写《祝福》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他先解释了课文中一些生字 、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 祝福》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最后他给学生分析了几个多重复句。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很认 真、很充分的。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肯定是会有不少收获的。但是,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 我虽没有作调查,但估计收效甚微,获益甚小。事实上,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好好给学 生分析讲解的。譬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我”对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有这样一段描写:
[1] [2] [3] [4]
篇9: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之管见论文
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之管见论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存在于数学家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于学生的创造活动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课堂上充分突显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给予适当的启示以帮助克服困难。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在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a+b)(a-b)=a2-b2时,我用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1)激活原知———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2)经历计算、观察、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得到平方差公式;(3)试用公式,体会归纳公式左右两边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以上这几步都进行很顺利,主要靠学生自学完成,老师没进行多少讲解。但我知道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很好地理解掌握了平方差公式,也许他们对其中的关键点———什么样的项是a,什么样的项是b,还缺乏清楚的认识,对此我变式以下题目(-y-2x)(y-2x):借以启发学生建立自觉的认识。看着变形后的题目,有的同学出现了困惑的表情,继而有的展开了讨论。了解之后,我发现学生在为a是否表示二次式中的第一项而争论,拿不定主意a指的应是y还是-2x。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启示,学生顿悟:“表示的是完全相同的那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油然而生。
二、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
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学习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十分有利。
例如: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A等于90°,∠B、∠D分别是30°和20°。
李师傅量得∠BCD=142°,就判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为什么?说出理由。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主动探究其解题思路,在课堂上展示时竟然出现了4种不同解法,辅助线连接如下图所示:
一道习题的4种解法,学生在课堂上既看到了自己解法的正确性,又欣赏到其他同学的精彩做法,这对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起到一定的领进作用,并对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合理猜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我们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体会真实的问题,得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数学的教学活动成为具有无限乐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数学的兴趣就会充分体现在学习中。例如: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一个大正方形,中间空出的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赵爽弦图”。如果小正方形面积为1,大正方形面积为25,此题易得直角三角形斜边为5,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了两直角边的差为1,设较小直角边为x,则另一直角边为x+1,由勾股定理得x2+(x+1)2=52。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急于解方程,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常见到的勾股数直角三角形,学生将x=3代入方程,口算就将本题解答出来,节约了学习时间,学生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四、良好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本条件
人的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理想以及努力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经常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经常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圆周率”、“海伦—秦九韶公式”、“杨辉三角”、“《九章算术》”……了解数学家的光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产生持久的创造思维的动力。
其次提倡学生勤思与多问。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幼稚,也是他头脑思考的结果,教师也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提问题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问,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篇10:动画艺术教育之管见论文
动画艺术教育之管见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空前提升,传统的动画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动画教育的大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分析,阐述了传统动画教育与思维方式的种种弊端,进而对我国的动画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机遇 挑战 竞争 思维方式 文化传承机遇
一、大时代――中国动画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短短的几年之间全国已有近200家大学开设了动画专业。回望过去,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市场经济环境逐渐形成,按市场化、经济规律办事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中国的入世,各行各业都在逐步与国际接轨,文化教育和信息产业也正面临着挑战。其中艺术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壮大与发展,空间已变得相对有限,那么必然要寻找新的社会需求增长点即新的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空间。而动画教育与动画游戏产业的前景在经历了相当长期的痛苦酝酿之后,很快将要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这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动画产业,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全球动画产业的产值是268亿美元,预计是310亿美元。韩国和日本的动画产业的产值都超过了汽车业。在拥有儿童3.9亿的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动画游戏业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集艺术与科技于一体的动画游戏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青少年最易于接受的文化教育的主体部分,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状态,更关系着未来的文化传承。目前,美国、日本和韩国动画游戏的盛行不仅给中国带来经济的流失更带来传统文化的断层。
韩国和日本因国地狭小,受制于物质化的传统产业发展没有大的空间与前景,转而大力发展不需要消耗物质能源的文化产业。韩国将动画产业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韩国文化振兴院是政府出面组织的非政府组织,设有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论证委员会。他们在各地的办事处分析当地的市场情况,向政府提供建议,政府据此组织企业进行投资。前不久韩国又推出了“卡通振兴5年计划”,决定从今年开始到,将韩国国内卡通市场规模从现在的5万亿韩元增加至10万亿韩元,并将通过国家及民间共同融资亿韩元。可见,韩国政府是非常重视和扶持动画产业的,他们在按照市场规律有步骤有组织地运作。
动画教育与动画游戏产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中国动画发展人才奇缺的矛盾,正是全国艺术院校发展动画教育的历史机遇。中国动画教育办学历史最长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以前,它还是美术系中的一个专业。到了20,正式面向社会招收学生的动画专业院校已达四五十家左右,20达到70家,到初已有200多家。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但同国际上动画产业比较发达的美、日、韩动画教育院校相比,在中国的动画教育院校还是很少。因此,中国动画教育同样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全国的动画教育的现实状况基本如此。
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否健康成熟,看一看该学科教材体系的建设与相关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就可以有一个起码的判断。在目前这种大的环境下,教材从质量上暂不去讲,仅从数量只有有限的几本、并且多数专业教师多是从美术教育转过来的来看,动画知识、技能有待学习提高,教学经验有待总结完善,继而丰富。总体上师资严重匮乏,更谈不上成功的经验了;动画专业教育基础体系远没有形成,更谈不上完善了。而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必然,有空白就需要弥补;不完善,就有机遇。
二、动画教育跑马圈地,发展后劲尚未明晰
动画教育院校风起云涌,以招生数量来跑马圈地,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用扎实的基础工作,从系统工程上做起,并且一切还得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个院校的自身基础条件与特点,认清动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确立符合本身特点的长远发展目标,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国的动画教育从某种角度看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同样也是平等的。任何事业的成功运转都有一个起步、开始、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因此,作为动画教育者要切实从基础一点一滴做起。在目前这一阶段,大多数的动画院校的专业师资只有一到三名,自己培养师资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而且,优秀的师资还需要相当时间的实际创作教学经验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所以,条件如此,事业还不能等待,我们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只有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从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做起,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整合好现有的动画教育资源,逐步确立并完善整个动画教育体系。如果说有竞争,也要分清主次,分清竞争对象。也就是说外国动画与中国动画的竞争、外国动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竞争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而国内院校之间更多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的环境与条件下要保证动画教育的发展后劲,实现国内动画教育院校多赢局面。
三、学院教育与社会实践(产业)的关系
教学是动画艺术专业的主体,科研是教学的翅膀,实践(产业)是教学的试金石。三者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教学自然是其中心环节,一切的活动必然围绕教学而展开。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的,尤其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相当快速的。如果没有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科研和实践的促进,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不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所以教学并不能脱离科研与实践而自行其事,必须有科研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同样,过于注重科研与实践(产业),偏离了以教学为主线的原则,又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变得偏颇狭隘,缺少系统性、普遍性。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了文学、语言、表演、戏剧、舞台、音乐、舞美、灯光等。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有影视的一般属性,又有动画艺术所特有的属性,如动画艺术中的演员不是真人的表演,而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虚拟形象,但其所做的表演又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因此,动画艺术的教学有其自身相对的特殊性,它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这样就要求围绕实践的学习环节更多一些。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都需要有一个从起步、过渡到逐渐成熟,到全面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所希望的是这个过程不要太曲折,太漫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试验,国际影视动画产业大鳄已对中国的影视动画市场虎视眈眈,我们的传统文化势必受到冲击和影响,动画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应进一步加强。
四、中国动画教育与产业的繁荣需要大动画的艺术教育概念
1.传统思维定式的制约。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优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优良的人文传统,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另一方面传统也有制约我们思维方式的弊端,这样说并不是排斥文化传统,而是要提醒我们自己不要被传统所羁绊,裹足不前。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上,动画是一门对想象力和夸张力都有非常高要求的艺术,传统的思维定式制约了想象力和夸张力的发挥。如何突破思维定式,开启思路,这是中国动画人的共同课题,传统的思维定式制约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上,体现在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上,体现在动画教育与产业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专家或学者去研究解决。
2.文化底蕴与视野的制约。一方面,动画相关的资料与信息的缺少,交流渠道不是很通畅,与其他相关的姊妹艺术如音乐、文学、戏曲等的交叉、交融不够。动画艺术生产创作与商业运作环节的连接不充分,动画行业环境氛围有待建立。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从事动画艺术的从业人员在对文学功底的积淀的重要性上存在一定的忽视。动画艺术不仅仅是动画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生命、历史、人文的认知与思考的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上应有意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积淀,同时,相关环节如动画编剧、导演等又与传统电影电视编剧、导演的相互认知与参与上存在断层,也制约了动画艺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急需动画教育去解决的问题。
3.行为方式的制约。有时很多人做事经常爱抱怨,这个条件不具备,那个困难大,没有这个,缺少那个,困难讲了一大堆,缺乏认真对待困难和问题的态度和积极研究怎么利用现有的条件达成目标的求实精神。
五、抓住发展机遇,繁荣中国动画教育
综上所述,抓住目前动画教育与产业在新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时代发展的千载难逢之发展机遇,把我们的动画教育与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动画形式为载体,以动画教育为手段,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不要把问题复杂化。如果我们中国的动画能够认真从以上几个方面逐一落实,认认真真,不急不躁,充分整合与利用好现有资源,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从思维上、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纲挈领,那么动画艺术教育与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再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松林《中国动画学会年会报告》,2003,10
[2]路盛章《从韩归来,中国动画缺什么?》2003,9
篇11:民事程序价值之管见论文
民事程序价值之管见论文
一、价值之一般考察
关于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各都持有不同的看法。罗素认为:“关于‘价值’问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之外。那就是说,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达一个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4]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所谓价值,也就是你所挑选的意义。”[5]美国新实在主义者培里说:“价值是欲望的出项”,[6] “是兴趣对象的任何东西事实上都是具有价值的。”[7]即欲望和兴趣决定价值。前苏联价值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图加林诺夫认为:“价值-这是,人为了满足其需求和利益的需要的东西。”他还说:“价值是一定社会或阶段的人们以及个人所需要的、作为满足其需求和利益的手段的那些物、现象及其特性,也包括规范、目的或理想的种种观点和动机。”[8]他用满足主体需要来界定价值。80年代初以来,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们开始研究价值问题,并对价值提出了多种界定。多数学者赞同用意义来界定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或积极意义。另有不少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价值的不同界定还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合目的性;价值是人类所赞赏、所欲望、所追求、所期待的东西;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实际效益、效果等等。
前述观点上的分歧与多态反映了学者们在对价值的界定,价值的本质问题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分析上述观点,我们仍可以发现,尽管学者们对于价值的本质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存在共识。一是在价值的研究中首先须确定相应的价值主体和客体。因为价值是一个关系的范畴,永远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一种事物好不好,有无价值,是相对于一定的人、一定的主体而言;同一社会现象,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其价值往往不同,如果没有主体就无法作出价值判断;同样如果没有客体,主体就失去了价值评价的对象。正是由于主客体的这种关系,才构成了价值这一范畴。二是价值兼具一元性和多元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的作用不同,主体作出的价值评价就不一样,所以价值具有多元性;而同一客体对同一时空条件下的同一主体的价值评价是一致的,所以价值又具有一元性。由此,在进行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程序法律价值问题;其次,要弄清楚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主体范围问题;再次,要弄清程序价值的内含问题等等。
二、民事程序价值要明确的问题
法哲学家倪正茂指出:“法律价值涉及个人与社会关系、法律与自由关系、法与权利、法的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把法律价值的法理研究与哲理研究加以区别。法律价值的法理探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法的存在意义、目的和作用等问题。从古典自然法学派到新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实用主义法学派、功利主义法学派等等,把法的价值说成是所有社会主体共同享有的正义、公正、自由、平等、权利、秩序、人的尊严等等。这是属于法存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的范畴。严格来看,这属于法理学探讨的范围。”[9]只因为西方法理学和法哲学长期合流,所以在倪正茂著的《法哲学经纬》中的《经篇》中才把这些学派作为法哲学观点来看待。从而我国法学研究者论及的诸多概念,“应作为法律价值的法理学概念来看待。诸如法律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秩序价值’等等,是很难列入法律价值的法哲学范畴的。”[10]
倪正茂又指出:“法律价值的哲理探讨,所要解决的则是界定法律价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以及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对法律价值作出哲理结论。在不同世界观指导下,对法律价值会有不同的结论。唯心主义者认为法律的价值在于表达以‘善’为中心的上帝的旨意,或表达作为宇宙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的‘理性’精神,或显示存在于某个国家的‘绝对理念’、某个民族的‘绝对精神’。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法律的价值在于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或启示经济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或调整社会关系等等。孰对孰错?对者为何而对,错者为何而错。”
在不同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对法律价值也会作出不同的.结论。形而上学考察的结果,就会象彼得。斯坦和约翰。香德所说的那样,就会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论述法的目的与作用,或把法律价值当成一成不变、从来就有、传之永久的固定的东西。辩证考察的结果,就会从整体的角度、有机地、综合地、系统地论述法的目的与作用,并从法律价值的历史发展加以论述,把法律价值的形成发展看成是一种永恒变化的过程。
可能是出于法律价值的法理探讨与哲理探讨的不同,有人认为,‘从理论层次看,法律价值论属于哲学价值论的一个分支。’这样,问题又回到法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去了。如读者所已了解的,笔者不同意法哲学为哲学的分支,当然也不会把法律价值论当做哲学价值论的分支来看待。但是,这不影响我们从哲学价值论得到启示,从而展开法律价值的哲理探索工作。“
这里须明确的是,民事诉讼程序价值所针对的主体不同于民事诉讼主体及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应是能够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者。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理论中,存在着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诉讼主体之分。而关于诉讼主体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关系,存在着等同说与区别说。目前区别说已为大多数学者接受从而成为一种通说。即认为,诉讼主体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诉讼主体同时可以享有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18]区别之处在于诉讼主体具备不同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没有诉讼主体的参加,诉讼将无法进行;二是诉讼主体对诉讼的发生、变更、终结起着决定性或重要的作用。[19]由此可见,根据通说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应该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诉讼第三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应该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过程中,诉讼主体的地位要比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更重要一些,可以说,是诉讼主体者,必定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而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者则未必是诉讼主体。
这里还须明确的另一个概念是程序主体。目前,关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大辩论中,使程序主体的概念凸现出来。所谓的程序主体问题实质上的解决是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和法院谁应居于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即法院裁决所依据的证据资料是否应由当事人提出,判断者应否受当事人主张之约束等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中的通说认为,应当赋予或恢复当事人在程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法院(法官)或陪审团裁决所依据的诉讼资料应由当事人提出,判断者必须受当事人主张的约束。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法官必须始终处于中立的地位,不能过多的干涉当事人的民事程序主体的权利。
而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主体又不同于前述的三个概念,诉讼主体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都只涉及民事诉讼程序进行过程中的主体,而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主体,则不仅限于民事诉讼程序中所涉及的主体。也就是说,民事诉讼程序不仅对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主体存在价值,而且对民事诉讼程序之外的某些主体也具有价值,比如社会、公众等。只是由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及诉讼主体等程序之中的主体与程序的关系要密切些,因此关于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民事诉讼程序内部的主体。另外,由于价值既有一元性又有多元性的特点,就使得对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进行研究时,既要认识到它的多面性,也要认识其对同一主体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其价值所显现的单一性和稳定性。
对诉讼程序价值问题的关注,表明了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界的研究方向已逐渐向纵深发展,人们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具体细枝末节的就事论是,对体制建设及理论体系的精美或完善化境界的一种追求已使学者们注重高屋建瓴式的理性探讨,这也充分体现了大陆法系思维学法学家的一种定式,即由具体到提象,善于并热衷于将对某事物的认识抽象化、理念化。这种追求溯源的研究方向是好的,但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抽象的理论因其抽象而模糊不定、变幻莫测、实在难以把握,那么如果连所要研究的抽象范畴本身的含义都没有搞清,则理论的正本清源的指导作用也就无法实现了,甚至还会因基本理念的错误而影响实践的正常发展。
三、民事程序价值的独立性
如果我们对前述两种分类作一番分析便发现,这两种分类方法并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后一种分法中所说的内在价值即前一种分法中所谓的独立性价值,而前一种分法中所言的工具性价值即后一种分法中所称的外在价值。两种分类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学者们都注意到了程序与实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也注意到了程序在保障实体法实施以外的价值。那么根据哲学上的价值理论,所谓的内在与外在,工具性与独立性的这种分法是否恰当呢?学者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从价值的本质出发,我们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效应、效果等等,由于价值一定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那么从主体的角度而言,客体的作用必然是一种工具性的。
换言之,站在主体的位置来观察,客体就是一种工具。更何况法律对于人类而言就是一种工具。那么再把法律分为工具性与非工具性显然是无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同样,对程序的价值作这种区分也是不规范的。因此笔者认为,程序法价值的性质只有一种即工具性,但不是工具理论认为的是对实体法的工具性,而是程序法对人类的工具性,这个工具的涵义是广义的,既包括对诉讼主体的工具性,又包括对社会,公众的工具性。因为程序法作为一种体系自产生之日起便是独立存在的,或者说它的存在并不依附于实体法,实体法的变化并不对程序这一体系产生直接影响,即程序作为一个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实体法变更的唯一影响仅在于程序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适用实体法时适用变化后的实体法,而程序的基本构架,构成关系却并不因此而变动。进而言之,实体法的变更最主要的是影响判决的结果而非判决的过程。
从程序法与实体法二者关系的角度而言,“无论是从现实中的意义来看,还是作为纯粹的理论问题或者依据历史的事实,我们都可以说诉讼法具有先行于实体法,或者说诉讼具有作为实体法形成母体的重要意义。”[28]而且这种程序中产生实体法的现象并非始自今日。原始社会没有实体法的观念,共同体的代表诉诸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纠纷的所谓审判就是依靠程序……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些现象就是:“程序是实体之母”。[29]从另一角度看,民事诉讼程序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或者说更多的不是恢复及实现实体中预设的权利与秩序,而是彻底地解决纠纷,消灭纠纷。可以说,实现实体法的内容是在程序进行的过程中附带实现的,而不能说这就是程序的最终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些学者所谓的“程序的工具性价值”(指对实体法而言)不过是在程序独立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实际上是程序的独立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将部分与整体、主体与附属物作为同一层面上的概念相提并论,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如前所述,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联,其一客体对不同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是不一样的,价值评价应因主体而宜,即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评价某一特定事物对其价值大小的标准也不一样。对于民事诉讼程序而言,一般认为只有当事人才是程序的主体,享有程序的控制权,故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大小应更多地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进行评价,及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即应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为实现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最大化确定其应达到的价值目标。美国学者罗纳特S .阿姆斯(Robert S.Samm-mens)认为一般的法律程序应当体现如下几种价值:1.程序的参与和控制;2.程序合法性;3.过程安定性;4.人道主义及个人尊严的尊重;5.个人隐私的保护;6.尊重当事人双方的合意;7.程序的公平性; 8.程序的法定法; 9.程序合理性; 10.及时性; [30]另一学者汤姆泰勒(Tom R.Taler )认为评价某一法律程序是否公平的价值标准有:1.程序和决定的参与性;2.结果与过程的一致性;3.执法者的中立性;4.决定和努力的质量;5.纠错性;6.理论性。[31]程序正义作为一种对程序本身的道
篇1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之管见论文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之管见论文
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班集体。因此,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核心,自觉的纪律,正确的舆论,以及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好风气。但是,这样的班集体不会自发产生,必须通过班主任深入细致的工作,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那么,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呢?通过几年来的班主任实践,就此读点个人体会:
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目标的确定不应是班主任的主观想象,而应是反映新时期特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具体规划,这是本班学生的共同要求。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因而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苦教、苦学,尽可能多地让大部分学习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又要根据形势和学生的实际,夯实基础,抓好素质教育,让小部分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很快适应社会需要。当前我所带的初一(3)班原来组织纪律比较松懈,班风不正,学风不浓,由此我们确定,本班的近期目标是扭转班风不正、学风不浓、纪律松懈的局面。
二、选拔和培养积极分子
一个坚强的学生集体,必须拥用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并由他们来担任班干部,组成班集体的核心,这样才能有力地带动全班同学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班主任接到一个班后,就应当了解班里积极分子队伍的情况,选拔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关心集体、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干部,倘若一时还没有这样具备上述条件的学生,可先考虑让那些在学生中有威信,又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当然学习成绩也不能太差),如我班的副班长谢某,他的成绩上学期是中下游,但他在同学中有威信,工作负责,能力还强,我考虑到成绩的暂时落后是可以由他本人的努力赶上的。因此,我找他谈心,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教育他担任班长后,说应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带动全体同学努力学习,使自己的优点得到更好发挥。事实上,本学期他的成绩进步很大,学习成绩跃为中游。应该注意的`是,对积极分子和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要重视培养,严格要求他们支持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搞好学习,维护他们的威信。
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从中发现积极分子,保护积极性,对积极分子要严格要求,又不能过高,只要他要求上进,又有自己的特长,就利用他的“闪光点”。这样积极分子的队伍也会愈来愈大,班集体也就越来越巩固。
三、培养正确的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这是培养班集体的重要手段
上学期,正确的舆论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纪律较差,学风不浓。这种情况,主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针对这一状况,我一方面向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和纪律教育;另一方面,为得到同学支持,我充分发扬民主,召开民主生活会,制定出《教室公约》《寝室公约》《学习制度》等,张贴在黑板两边,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这样就做到了导中有禁,导禁结合。同时,每日通报《教室日志》、每周一小结,对违反规定的,坚持以教育为主,屡教不改的也给予必要的惩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班学风,班风与上学期相比明显变化。班风逐渐正确,学风逐渐浓厚,正确的舆论也逐步树立起来。
★ 论文的格式要求
【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论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
论文表格格式要求2023-06-26
浅析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意义论文2023-09-15
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2023-02-13
结合实际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的思考论文2022-05-07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究论文2024-05-11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23-03-14
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论文2023-03-06
基于服务外包专门用途的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2023-01-27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的方法2022-05-06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