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8篇)由网友“沉醉的第一现场”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乡镇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乡镇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建设调研报告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基本的要求。村容整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围绕这一目标,太要镇以组为单位,对辖区内11个村(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背景
太要镇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处,小秦岭北麓,东与河南省XX市相邻,南与本省XX县接壤。总面积96.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 2969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2320元。XX县启动旨在改善农村环境的“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创建工作后,太要镇作为示范镇率先开展了此项工作。为全面掌握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我们成立了调研组,重点对窑上村、寺底村、南巡村、南歇马村、欧家城村、太要社区等6个村(社区)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随机选了90名村民进行了调查,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
二、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
近年来,太要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先后实施了人畜饮水安全、巷道硬化、绿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现有的生活环境。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环境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还没有形成。此次入户调研,发现我镇大多数村子的“脏、乱、差”现象仍普遍存在,具体问题表现在:
共性方面:
(一)村民环境卫生意识缺乏,垃圾随意丢弃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造成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较差,很多村民仍认为只要自己院门之内干净就行了,对公共区域的卫生漠不关心,具体体现在:1.生活垃圾随处丢弃。很多村民将废弃的饮料瓶、酒瓶、塑料袋、食品包装袋等生活垃圾乱丢在村前道路旁,这些垃圾长年无人处理,一堆就是几米高,有些地方已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和水源污染,严重影响村民生产和生活,更有甚者,将垃圾倾倒在河道中,造成极大地安全隐患。2.建筑垃圾乱堆乱放。这几年,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建房、装修及房屋改造的需求也大了很多,建筑垃圾也随之增多。村民建房时,砖堆、沙堆等建筑材料随处堆放在路边,不仅有碍观瞻,影响卫生,也阻塞了交通,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3.露天厕乱搭乱建。很多村民在房前房后随便用围墙搭建简易厕所,有的不顾他人利益,还从院里引到墙外道边,粪堆乱堆,蚊蝇乱飞,臭气熏天。
(二)环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1.县、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缺乏应有的资金扶持,加之村组经济薄弱,缺乏资金配备环卫人员、设施。太要镇仅镇区和窑上村设有专职保洁人员,其余各村均没有固定的保洁队伍,碰到上级卫生检查,只是临时组织人员打扫卫生,环境卫生整治反弹率高,不能形成长效机制。2.整体规划不一。农村房屋道路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村级道路硬化率低,巷道弯曲,给保洁员的日常清扫工作也增添了难度,垃圾转运车也无法到达,不能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3.排污设施不完善。排水渠修建与道路硬化不配套,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无处排放,造成污水横流。 4.垃圾处理不彻底。对于当前村级垃圾的处理,各村大多采用路面填埋的.处理方式,但是处理的不彻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三)缺乏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运行机制。1.人员管理机制缺失。仅仅依靠村干部和党员搞环境卫生,人单力薄,苦于应付,效果不佳。2.垃圾清运机制缺失。存在只收不清运、不填埋、不焚烧的情况,附近有自然荒沟的村组可就近倾倒,无荒沟的村组只能任由垃圾在垃圾池内散发难闻的臭味,污染公共环境。 3.工作激励机制缺失。没有一个科学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和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
个性方面:
(一)有荒沟作为垃圾倾倒点的村不多。南巡、南歇马、西太渡三个村靠近自然荒沟,大部分村民可就近将垃圾倾倒入沟中。(南巡村10个组;南歇马6个组;西太渡3个组。)
(二)无垃圾倾倒点的村为数不少。98个村民小组中有33个小组无垃圾倾倒点,尤其是欧家城、老虎城、西堡障、太峪口、寺底五个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无力雇佣保洁人员和垃圾清运车辆,只能靠各家各户自行倾倒、填埋垃圾,乱倒垃圾现象也较为严重。(其中,欧家城村6个组无倾倒点;老虎城村7个组无倾倒点;西堡障村3个组无倾倒点;太峪口村有4个组无倾倒点;寺底村4个组无倾倒点。)
(三)有长效保洁机制的村经费不足。窑上村是太要镇唯一设有专职保洁队伍的村子,该村共22名保洁员,其中,11名专职保洁员,主要负责打扫道路及其他公共区域卫生,月工资500元;11名卫生监督员,被称为“巷长”,负责监督各自巷道卫生,月工资60元。全村每月保洁费用支出约6160元。该村的卫生保洁工作机制贴近实际情况,运转良好,基本能满足村民对于环境卫生的需求。但目前存在两大困难,一是没有垃圾清运车;二是村上经费有限,保洁员的工资经常不能及时发放。
(四)镇区所在地基础设施落后。太要村是太要镇区所在地,该村1-5组的卫生区域与镇区重叠,由镇城建所负责垃圾清运,现配有专职环卫工10人,垃圾清运车1辆,每天早晨清扫、拉运。存在的问题有:1、镇区常驻人口较多,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街道路面坑洼不平,下水管道老化堵塞,给环卫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困难。2、城建所每月收取的卫生管理费远不足以支付环卫开支,每月有近5000元的资金缺口。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通过对走访结果的分析,太要镇将92个村民小组按实际情况分成了四类:①附近有荒沟,村民可自行倾倒;②附近有荒沟,但距离稍远,需有人拉运;③附近无荒沟,需垃圾清运车拉运;④镇区卫生。针对这四类情况,太要镇初步拟定了解决方案:
第一类:附近有荒沟。这类小组在太要镇有24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村民自觉性差,没有将垃圾倒入荒沟。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给每个小组设立一名卫生监督员,负责督促各家各户打扫门前卫生,并监督其将垃圾倒入荒沟,预计月工资需300元/人。
第二类:有荒沟,但距离稍远。这类小组在太要镇有36个,需要解决从村民家到荒沟这段距离的垃圾运输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给每个小组设立一名保洁员,负责收集各家垃圾,并拉运至倾倒点,清运工具可定为架子车,由保洁员自行解决,预计月工资需800元/人。
第三类:附近无荒沟。这类小组在太要镇有33个,主要问题是村民无处倾倒垃圾。针对这种情况,需各组自行指定一个垃圾倾倒点,镇上每天派出清运车到各点统一拉运倾倒。依据垃圾日产量和运输距离,33个小组需要2辆垃圾清运车,每车需配司机一名,装卸工两名,预计司机月工资需元/人,装卸工月工资 1500元/人,月油耗2000元/辆,2辆车每月连人带车共需14000元。
第四类:镇区卫生。太要镇镇区环卫工作由镇城建所负责,每月支出13500元,其中,10名保洁员,负责打扫街道及其他公共场所卫生,月工资600元/人,每月共6000元;3名临时工,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月工资500元/人,每月共1500元;垃圾清运采取的是对外大包的形式,每月 4500元,租赁垃圾清运车一辆(卡车),司机1名,装卸工2名;以及水电等其他支出每月1500元。每月资金来源有10个公益性岗位工资,共6000 元,收取商户的卫生管理费2500元,共8500元,资金缺口5000元,现由镇政府垫付。当前,这5000元的资金缺口是最大问题,从长远考虑,还需要设立专项环卫经费。
按照上述方案,太要镇的农村环境卫生月支出状况如下:
四、关于搞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建议
“村容整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加强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就要破解村民环保意识差、垃圾收集清运难度大,环卫基础设施差、环保运行机制缺乏等难题。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各村成立以村支书为组长,部分村干部、群众代表为成员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维护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村组主干道、亮化绿化设施等卫生重点区域,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的保洁负责人,确保环卫工作机制的良好运作,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二)加强宣传,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标语口号、公开信、宣传画册及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在村民中广泛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强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转变生活习惯,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实现经济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保洁队伍的资金帮扶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动人民群众,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各村组可以以集资、募捐等形式获得更多资金和物力的支持,同时也可采取政府出钱,农户出力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加大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四)建立奖惩机制,建成监督检查体系。可以根据需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卫生示范镇、村评选活动,给予适当经济奖励。村上也可以评选出若干卫生模范家庭、卫生模范个人,并予以奖励,以模范的力量感召人,提高村民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篇2:乡镇文化站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文化站建设调研报告
镇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宁波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程度的加深,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地位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起,随着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也由于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乡镇文化站机构职能得以强化,一批设施功能齐全,集娱乐、休闲、健身、广场、图书阅览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继出现。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基层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宁波乡镇文化站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期。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运作方式,在特色文化挖掘、文艺作品创作、文体队伍培育、农民素质提高方面形成了自身亮点,有的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乡镇文化工作与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相适应。
一、市乡镇文化站取得的主要成绩
1、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综合文化中心基本建成。
各乡镇政府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契机,加大文化投入,新建、扩建、改建了一大批文化站舍。XX市还对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功能设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包括相对独立的阅览室、乒乓室、书画室、培训室、排练厅等室内活动场地,以及设施齐全的灯光球场、文化广场(公园)等室外文化活动场地。据统计,目前全市乡镇文化站平均室内文化活动场地1000.2平方米,图书阅览室117.2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地11119.2多平方米,体育场地1614.4平方米。
2、覆盖乡村、网络畅通的群众性业余团队初具规模。
经过几年的努力,XX市业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群众性业余文艺团队网络,规模日趋壮大。各乡镇文化站组建镇村级业余文艺团队1377支,直接参与活动农民群众达5万余人。一是类型结构发生变化。镇村级团队类型逐步打破原有体育健身和舞蹈一统天下的格局,视觉艺术类和文学等其他类型团队数量明显提升,民间艺术团队发展迅速。二是注重辅导培训。各乡镇在培育社区(村落)文艺团队方面十分重视辅导、培训和服务,快速提升基层团队的艺术水平。三是活动成效显著。乡镇业余文艺团队活动次数频繁、演出积极性高,再加上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极大改变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
3、点面结合、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一是以市级示范性活动带动乡镇文化活动开展。XX市民间艺术“一乡一品”评选、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举办,有效引导扶持区域特色文化发展,为全市乡镇、村落文艺队伍及人才提供展示和提升的平台。二是以乡镇特色展示促进乡镇文化活动。在市级示范性文化活动的带动下,各乡镇也主动发掘自身文化资源,创设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样式,相当一部分活动已经成为本乡镇的“文化名片”。三是以传统节庆内涵挖掘开发乡镇文化活动。各乡镇依托“一村一品”开展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有了很大发展,许多民间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不断扩充,不仅在当地颇受群众欢迎,更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四是以文化与经济联袂打造乡镇文化活动。如今的乡镇文化已开始转变单纯当配角的命运,越来越多的地方经济主动寻求文化包装,借助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力达到打响地方经济牌的目的。五是以承办省级、国家级活动提升乡镇文化水平。近年来各乡镇锻炼出了一支过硬的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多次以乡镇为主体承办各类省级、国家级群文活动,将宁波乡镇文化推向了全省、乃至全国的舞台。
4、贴近群众、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锦上添花。
XX市群艺馆充分发挥在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指导和辅导等方面的统筹职能,组织全市文艺创作者,定期编辑出版《群众文艺创作作品专集》,免费发放至基层文化馆、站、社区、村落。,群艺馆共编辑出版了四期《群众文艺创作作品专集》,免费发放到基层文化馆(站)2300余册,受益群众万余人,专集中收录的两个文艺作品还荣获了XX市“五个一”工程奖。除此以外,象山的《半岛新曲》、鄞州的《放歌新农村》、慈溪的《慈溪民间画》作品集、《梨风》,余姚泗门镇的《今日泗门》、奉化西坞的《西坞文化》等一大批紧跟时政、贴近群众、寓教于乐的群众文艺作品集大量涌现,已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文化信息、群众参与活动的重要窗口。
5、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的基层文化站队伍形成合力。
随着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推进,乡镇领导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文化站人员兼职、挪用的现象有所减少。据统计,全市乡镇文化站编制数为221个,实际工作人员中在编137人,外聘67人,其中专职文化干部129人,兼职63人。专职文化干部的增多有效保证了乡镇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从中体现出乡镇政府对文化工作的认可和重视。针对乡镇文化站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江北慈城镇、余姚马渚镇等乡镇政府也开始通过人事考试平台,以公开招考的方式引进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及文化专业人才,在完善基层文化站人才梯队建设格局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二、XX市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经验
(一)科学的发展规划
XX市各级党政部门从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城镇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利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利时机,强化乡镇文化站的服务职能和支点作用,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落实、狠抓考核评估,确保乡镇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XX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XX市文化发展纲要(~)》、《XX市“十五”文化发展规划》,同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XX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纲要》。XX区于在全区各行政村实施涵盖文化软硬件建设的“星光工程”,XX市提出了“文化燎原工程”建设五年规划,镇海、慈溪、奉化等也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划及措施。
(二)有力的经济支撑
XX市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加,各县(市)区政府也陆续制定相关文化补助政策,通过财政直接拨款、配套奖励等方式为乡镇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经济支撑。起,市政府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从原来的250万提高到1000万元。各级政府也根据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提供资金等方面的保障,20XX区区财政就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扶持业余文艺团体开展活动,同时建立一个全区会演的常设性奖项。
(三)创新的文化载体
1、以创建“东海明珠”为依托,提升乡镇文化站设施档次。
XX市抓住创建“东海明珠”工程的有利时机,新增文化设施面积18余万平方米,同时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开展情况,整体纳入东海明珠建设标准,从根本上改善了XX市乡镇文化站的阵地设施条件,提升了档次。
2、以创建村落文化示范点为依托,改善村级文化软硬件环境。
各地在调整行政区划、规划中心镇的同时,村级建设也逐步纳入城镇总体规划。XX市借助村落文化示范点这一创新载体,进一步加大对村级文化的建设力度,使之成为乡镇文化工作的扎实根基和不竭源泉。同时,对村级文化活动、队伍、管理等软件建设的要求和管理考核办法也相继出台。
(四)正确的运作方式
1、政府出资培育文艺团队。
政府在出资改善基层文化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十分注意群众性文艺团队的扶持和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和20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乡一品”和“一村一品”文化项目评选活动,为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向深层次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年XX区实施的文化“星光工程”对业余文艺团队活动作出了明确规定,区政府从2006年起三年内共设补助扶持资金1200万元,并要求各乡镇(街道)按照区政府补助标准1:1以上的资金进行配套补助。XX市2006年也出台了扶持农村(社区)业余文化队伍建设的《办法》,资金扶持从的300万元增长到1360万元。
2、乡镇创新打造文化名片。
各乡镇文化站根据本地区的文化、农业、经济等特色,纷纷开展了名目繁多的文化活动,组建形式多样的特色团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成为本乡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极大提升了乡镇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XX市梁弄镇文化站组建的诗词团队,先后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和“省诗词之乡”称号。慈溪桥头镇以图书馆为主阵地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农民读书活动在该镇已成为时尚,目前注册会员11900个(其中少儿会员2800个),成为桥头农村文化工作的品牌,中央电视台曾多次作过报道。
3、实施面向乡镇辅导培训
XX市自2006年起启动了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市级文化部门每年集中一个月时间,举办全市文化站长培训班、社区文化员骨干培训班、村落文化员骨干培训班,每年都有100多名乡镇(街道)文化站长、100名社区文化员骨干和120名村落文化员骨干接受培训。各县(市)文化职能部门也纷纷通过专题讲座、现场展示、技能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系列培训。
4、采取评先奖优激励办法
一是市文广新局把乡镇文化站工作纳入了对各县(市)区文化工作考核目标,特别是在全国、省、市文化建设先进县(区)的评选中更是强化对乡镇文化站的相关要求,进行严格审核。二是推出一批文化典型和文化名人。和年,XX市先后举行两次“十佳文化站长”评选活动,近五年来还相继开展了XX市“十大文化家庭”、“十佳藏书家庭”等评选活动,一些文化名人和文化典型的推出,极大激发了乡镇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乡镇文化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3: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集贸市场对于启动农村消费、搞活农产品流通、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迫在眉睫。现就贝子府镇集贸市场建设情况,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一、集贸市场建设的现状
贝子府镇现有农村集贸市场6个,分别是贝子府市场、王家营子市场、克力代市场、铁匠营子市场、大哈布齐拉市场、二龙台市场。
贝子府市场位于贝子府镇中心城区,处于国道305线XX县道老宝线交汇处,占地6400平方米,建有阳光棚3个1000平方米,水泥柜台66个198延长米,硬化地面6400平方米,四周为二层商亭,有东西南北四门,北门为正门。每月逢1、4、7为集日(即:1、4、7、11、14、17、21、24、27日)。年交易额近亿元。一直以来,管理不到位,基本上是商户自由经营,有马路市场现象。7月份,镇政府又新征地8004平方米,准备扩建市场。现已成立贝子府市场管理公司,正在筹备规范运行。
王家营子市场位于王家营子村,在县级路老宝线南侧,占地7100平方米,每月逢3、6、9为集日(即:3、6、9、13、16、19、23、26、29日)。没有什么基础设施。无专人管理,商户自由经营,占道经营现象严重。
克力代市场位于克力代村,在国道305线南侧,是原克力代乡建设的禽蛋批发市场,占地29300平方米,每月逢2、5、8为集日(即:2、5、8、12、15、18、22、25、28日)。水泥柜台500延长米。无专人管理,商户自由经营,现在基本不在市场内交易,占道经营现象严重。
铁匠营子市场位于铁匠营子村,没有专门场地,无基础设施,无专人管理,占道经营,每月逢6、10为集日(即:6、10、16、20、26、30日)。
大哈布齐拉市场位于大哈布齐拉村,没有专门场地,无基础设施,无专人管理,占道经营,每月逢3、9为集日(即:3、9、13、19、23、29日)。
二龙台市场位于二龙台村,没有专门场地,无基础设施,无专人管理,占道经营,每月逢3、9为集日(即:3、9、13、19、23、29日)。年交易额在500万左右。
现有集贸市场存在的三种状态:
一是有“市”无“场”。受资金、场地等多种因素影响,附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集贸市场,于是群众自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以马路两侧为依靠的交易场所,尤其在重大节日和蔬菜销售旺季,整个马路两侧被当地群众和周边商贩所占据,形成“马路市场”,如铁匠营子、大哈布齐拉、二龙台三个村的市场就是如此。马路市场伴街道而存,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的交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占用街道公路作为场地来兴市,交通不畅卫生差、形象不佳管理乱,农村消费安全难以保障。
二是有“场”无“市”。由于无专人管理、服务跟不上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建成了市场,但大部分门面及摊位出现空置现象,集贸市场完全没派上用场,形同摆设。蔬菜、肉食、百货、水果等摊点依然常年占据公路两侧,导致出现“有场无市、市场分离”的尴尬局面,克力代、王家营子市场就存在此种情况。
三是有“场”有“市”不规范。贝子府集贸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基本成型,但是管理跟不上,所以虽然有场有市,改善了当地群众的消费环境,拓展了农村消费空间,但是,仍然处于无序经营状态,存在马路市场问题。贝子府镇已经成立了贝子府市场管理公司,正在逐步规范运行。
二、集贸市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这是影响当前农贸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是农村集贸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这对于财政状况普遍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财政对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投入也非常有限。因此,乡镇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来建市场。二是农村集贸市场属于半公益或者说是准公益性的项目,投入大,收益小,而且回收投资时间长,投资难以收回,依靠社会投资或者引进外商投资的难度较大。
(二)布局不合理。乡镇集贸市场有许多都没有规划,有了约定俗成的集日,就有了交易,没有场地就占道经营;还有的虽然盖了房子,圈了地,建了摊位,但场内没有经销活动的人流,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农贸市场缺少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规划。
(三)管理滞后,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市场业主对市场经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贸市场设施如何无所谓,只要市场有人来,能产生效益就可以了,没必要掏腰包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市场无保洁。市场垃圾随意堆放,卫生状况极差。三是市场无管理人员。对乱占道、乱设摊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有的市场摊位成了仓库,货物堆放过多,又不够整齐,影响市场的.总体经营环境。
三、加强集贸市场建设的几项举措
(一)高度重视市场建设。要将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放在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中来加以认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将其列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从服务“三农”的宗旨出发,下大力气改善农村集贸市场条件。
(二)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农贸市场是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农贸市场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快速有序发展。因此,农贸市场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地形地势、基础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布局。贝子府镇将在原集贸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改造规范,拟兴建三大镇级专业市场:一是扩建贝子府集贸市场,在现市场西侧,征地8000平方米,兴建果蔬批发及活畜交易专业市场;二是改建完善王家营子集贸市场,除原交易外功能外,重点打造杂粮杂豆交易专业市场;三是完善克力代集贸市场,除原交易功能外,重点打造禽蛋批发交易专业市场。规范三个村级集贸市场:即规范铁匠营子、大哈布齐拉、二龙台三个市场,争取做到有场地、有设施、有专人管理。
篇4:加强乡镇工商所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乡镇工商所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基础建设是工商工作中基础性最强的一项建设,是整个工商机关的“窗口”建设。如果没有基层基础建设,工商机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工商工作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监管维权便无从谈起;只有基层基础建设搞好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承担起管理和维护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由此显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使工商基层基础建设在市场经济管理中的主力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各级领导机关必须加以重视的。
一、基层工商所基础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虽然各级工商机关在基层基础建设上做了不少努力,也花费了不少心血和精力,但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工商部门行政执法的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工商部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基层基础建设的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
(一)队伍建设问题。
由于受传统体制影响,基层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和结构不合理现象成为当今工商部门走不出去的怪圈。一是主要表现是文化层次低,专业人才极其匮乏。第一学历全日制的大学生凤毛麟角,在职后获得大学文凭的人数虽多,可实际水平教人实在不敢恭维,系统上下写不来,说不出,办不好的人可以说比比皆是。而我们对干部的持续教育培训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干代学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特别在当前市场监管领域范围扩大、监管手段措施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基层教育培训方法简单,内容单调,重形式、轻效果的培训教育弊端就格外突出和明显。二是年龄偏大,无论基层,还是整个系统呈现青黄不接,比例失衡现象严重。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工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执法水平低下,态度粗暴、蛮横,管理漏洞百出,丧失了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执法宗旨。
(二)职能发挥问题。
执法内容片面强调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的把关,淡化培养、扶持、引导等管理服务内容。同时,强化收费、创收行为,只要缴费,一切条件都可以放宽。这种简单的、矛盾的管理方式一直是工商管理执法中难以逾越的鸿沟。另外,在保护名牌、商业欺诈、打击传销、治理商业贿赂、网络营销等工作中,缺少有效手段,辨假识假能力较差,假货长期泛滥,致使不法行为长期存在,从而形成社会对我们工商部门怨声载道,使我们有口难辩。
(三)基层基础建设的硬件问题。
一是办公场所基础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全;二是装备设施陈旧,老化,不能满足工商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信息化建设的装备太少,不能适应拓展执法监管领域的需要。
(四)人手不够的问题。
按照《工商所管理条例》来要求,基层人手都不够。而基层所看起来机构不大,可工作量不小。又要执行上级机关的专项工作的开展、汇报总结,还要对自己辖区监管对象进行巡查、办案,还要协调当地党委、政府等相关单位的外部环境,包括地区精神文明、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党建工作、爱国卫生诸多工作全部落实到基层,使基层工作压力加大。
(五)办公经费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老生长谈的问题,也是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来我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受地域限制,基层工商部门经费严重不足。虽然各级机关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可按每个人头经费下拨的数额仍逐年递减,而工作量逐年递增。两费的收缴和经费的开销正好成倒置的“金字塔”,基层创收最多,花销却最少,头重脚轻。基层领导只好和地区各大企业周旋,讨好,以解燃油、招待、取暖、供电、通讯、网络维护等燃眉之急。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样一来,可想而知我们的公平、公正、严格执法在人情面前何从谈起。可以说,不论基层还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费一天不解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力度、强度、广度必然会打个折扣。
二、强化基层工商所的基础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不断提高认识,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一是认清基层基础建设是工商机关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建设,把基层基础建设当作我们工商工作永恒的主题,不受任何干扰,始终咬住不放、长抓不懈。二是认清基层基础建设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始终坚持中心工作依赖基础建设,基础建设为中心工作服务。正确把握整顿与发展的关系,科学安排服务于管理工作,做到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与管理。三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思想。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自觉剔出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地抓基层基础建设,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把基层基础建设纳入健康轨道,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
其次,要坚持战斗力标准,围绕最大限度挖掘和开发战斗力要素强化基础建设。提高战斗力的首要因素是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队伍素质。新的监管形势必将使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特别是一线监管人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要实现责任区监管,要求干部个个能充当多面手、通才、全才。
客观上,基层工商机关的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不解决这个“瓶颈”,就会造成工商监管中更多的缺位、错位现象。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一要加强学习,着力加强思想道德、业务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二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靠实践积累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三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推行领导职位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制、一般干部的双向选择制,以切实增加竞争压力,保持队伍活力;四要加强如业务能手、执法办案等级等专业队伍的培养与利用;五要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基层工商所个体与整体的两个提高。在现有绩效目标考核办法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如何有效激发基层工商所实现职能转变的激励机制。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提高工商干部队伍素质,为“小局大所、合理分工、科学监管”的有效实施提供根本保障。
再次,要坚持改革创新,使基层基础建设不断走向新的成长期。改革创新是基层基础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后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
篇5:乡镇水利站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水利站是最基层的水利机构,是农村水利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县乡镇水利站生存和发展困难、管理和服务能力薄弱,已经成为我县水利事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对乡镇水利站改革势在必行。
一、**县乡镇水利站现状
(一)乡镇水利站基本情况
**县位于广西西南部,行政管辖有14个乡(镇),目前每个乡镇均设有一个水利站,全县共设有14个水利站,全部有由乡镇政府主管,总编制人数17人,在岗人数15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人,占6.7%,大专学历1人,占6.7%,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15人,占86.7%,50岁以上11人,占60%,40—49岁4人,占 26.7%,30—39岁2人,占13.3%。
(二)乡镇水利站(员)履行职责情况
乡镇水利站职责:主要负责抗旱、防汛,除涝,堤防维修加固养护,水田灌溉,农田基本建设和山区小流域治理等水利水土管理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约有水利工程共978处,其中引水工程529处;蓄水工程211处,包括14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提水工程共有238处。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防汛抗灾任务繁重。因此,乡镇水利站在水利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位臵,发挥了县水利部门职能延伸作用。
首先,水利站发挥了农村水利工程规划实施、建设与管理主力军作用,广大基层水利员立足于水利,扎根于农村,工作在一线,直接与农民打交道,担负着本区域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与组织
施工、小型水利工程和设备岁修、养护、更新、改造计划编制及防汛抗旱工作,与“三农”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作用明显。以来,先后规划编制完成了**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报告和**县农田水利规划报告。协助水利部门完成每年的冬春水利建设以及水利统计工作。
其次,水利站发挥了乡镇政府组织防汛抗旱参谋和助手作用,基层水利站处于防汛抗旱最前沿,基层水利员长期摸爬滚打在抗洪救灾、水利建设第一线。他们最熟悉当地的水情,最了解当地工程的状况,积累了丰富的抗灾除险经验,部分人员还具备了水利专业技术。特别是面对历史罕见的超强台风“黑格比”和209月至4月的秋冬春三季连旱这样百年难遇特大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乡镇水利站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隐患,排除险情,为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水利工程除险加固、运行调度、制定应急预案,指挥防汛抢险当好参谋,夺取了防汛抗旱斗争的重大胜利。
第三,水利站发挥了承担农村安全饮水建设重要保障作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乡镇水利站在农村安全饮水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建成了34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5个城镇供水工程,共解决9038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各乡镇水利站充分发挥了保障作用。
第四,积极贯彻宣传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涉水法律、法规,协助县水利部门调查处理所在乡镇水事纠纷和案件。以来,乡镇水利站协助县水利部门共查处18起水事纠纷,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三)水利站管理体制情况
目前乡镇水利站归各乡镇政府管理,县水利局只是负责业务指导。
(四)水利站经费来源
全县14个乡镇水利站均属全额事业管理单位,由地财政全额拨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32万元,其中公务7.6经费万元,人员工资24.4万元。日常公务经费无其他来源。
(五)水利站日常办公情况
目前,我县14个乡镇水利站均无独立的办公地点,无办公设备。 因没有必要的办公设备(如电脑等),水利工作繁忙时,水利站人员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利工作进度。
(六)水利站人员管理情况
我县乡镇水利站人员均由所在乡镇政府管理。
(七)水利站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乡镇水利站人员工资为财政全额拨款,均没有其他福利待遇。
(八)对水利站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何种方式
目前乡镇水利站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由县水利局负责。但由于经费有限,县水利局每年对乡镇水利站人员的业务培训次数不多。
二、乡镇水利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水利站队伍,表面上看来是在正常运转,但事实上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由于水利站在行政上受当地乡镇政府领导,水利行业主管部门只是在技术上作业务指导,导致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以下几点:一是乡镇水利站有名无实,主要工作是从事乡镇的其他工作,而专门从事水利工作很少,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削弱了服务功能。二是一些乡镇把非专
业人员安臵在水利站,人员配臵不合理,无法开展业务工作。三是多年来乡镇水利站承担了大量的基层水利建设任务,如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水资源开发保护等,这些工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目前对乡镇水利站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并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或市场机制,以致长期以来职能混杂,难以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由于水利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由乡镇政府安排,其工作重心在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上,职工的福利待遇没有得以体现和提高,这就大大降低了职工的积极性,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就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二)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乡镇水利站只有1-2人,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工程设计、施工没有县水利局的支持则无法开展;同时无法在险情发生之初开展抢险技术指导,特别是有水库的乡镇,如全茗镇、龙门乡、昌明乡、雷平镇平均每个水利站人员所管理的水库2座以上,在汛期繁忙时期,人手严重不足,满足不了防汛工作的需要。
(三)办公条件条件差。我县14个乡镇水利站均无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基本办公设备,导致县里布臵的水利工作难于按时按质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作的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中 共**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6号)精神,明确建立了乡镇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面对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服务范围越来越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稳定基层水利队伍,加快乡镇水利
站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理顺乡镇水利的管理体制,将乡镇水利站的主管权交给水利部门,必须进一步明确乡镇水利站是县水利部门的派出机构,属参照公务员单位,便于统一管理、调度,进行优化配臵。
二是进一步做好乡镇水利站人员的定员定编工作。乡镇水利站现有编制人员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议,乡镇水利站配备的人员数量要根据其建设管理服务的区域范围、人口数量、水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规费征收等因素确定。要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各个水利站,使之能正常开展业务工作。
三是进一步做好乡镇水利站定员定编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素质。鉴于目前乡镇水利站人员年龄结构和技术业务日趋老化,不适应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大批的年轻同志加入基层水利队伍,为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须,应当加大培训的力度,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县水利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内部管理,形成水利员培训机制,努力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适应现代水利建设需要。
篇6:乡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
弱。**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
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
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市场拓展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逐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在完善驻地商业街、**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业网点的基础上,开展放心食品、药品、农资进村活动,深化邮政服务“三农”,在各村加快建设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改造规范化“农家店”。提高埠西农民公寓楼小区、杨家巷农民公寓楼小区、**煤矿西山生活区各项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的辐射能力,使市场服务网络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区。
篇7:乡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交通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又是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认为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要拓宽新视野、扩大新领域,今后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三转变一加强”,即:从注重“两率”(通村率、硬化率)转变为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从注重通路转变为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1、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必要性。
首先,农村公路多数是断头路,效益差,等级低。近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只解决了公路通行政村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多数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公路没有贯通联网,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较低。由于农村公路未联网贯通,使农村公路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受到制约,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路网的综合服务水平比较低,路网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金华市共有9203个自然村(不包括行政村所在地),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自然村3041个,等级公路通达率为81,末通公路的有57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74个,山区有200个,需要新建路基796.8公里、路面改造1096.75公里。
人口在100人—200人(含200人)的自然村有2385个,等级公路通达率68.8,未通公路的有74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02个,山区有442个,需要新改建路基1150.4公里,路面改造1324.4公里。其次,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时,周边未通公路的大自然村也出过力、筹过资,还有的无偿或低成本出让了土地,为乡村康庄工程作过贡献。现在行政村所在地通了路,得到了实惠,大多数的农民兄弟都散居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仍然没有通上公路,农民心里不平衡,有怨言。再次,有一部分自然村以前是行政村所在地,近几年“撤、扩、并”以后,成为自然村,这部分村庄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大、居住也相对集中。据统计,金华市行政村是5877个,到年底只有4828个,减少行政村1049个。
2、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
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提高网络化水平的重点是:农村公路网络化可先在平原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引导实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连接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贯通成网,在联网公路建设中,把一些有条件的大自然村作为重要节点,使一些大自然村通过联网公路建设,也能建成水泥路和柏油马路。“量力而行”是指:一方面要加大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的建设,提升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真正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另一方面,山区农村公路由于联网所需建设的公路里程长、投资大、难度大,可以结合需求、建设能力加以考虑。
3、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实施途径。
一是要坚持依靠党委政府、依靠群众,形成合力抓发展。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不能完全采取康庄工程建设模式,因为康庄工程建设任务集中、目标一致,合力很强,很少有矛盾。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的利益主体是不平等的,可能有“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实施的难度大、困难多。因此,必须始终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抓好农村交通工作的关键。“两个依靠”说到底就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在政策上要制定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扶持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在资金上,地方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群众参与就是像在实施康庄工程一样,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的政策,落实在农村公路联网、提升标准工程中的土地调剂、建筑物拆迁等工作,引导老百姓自愿投工投劳、捐资捐物,真正形成一个“上头补一点、财政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的合力办农村交通的良好局面。
二是坚持规划控制为前提。我市早在2015年就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金华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15——2015),在编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农村公路的等级、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选用上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并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是坚持技术指导全过程。通自然村公路建设,交通部门关键是要加强技术指导,做到既加强管理,又不包办代替。特别是要严格控制线位走向,帮助把好公路技术标准,做好测量设计,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等方面的指导。土地调整、房屋拆迁、路基工程等由村自行实施,路面工程可由交通部门组织实施,以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坚持计划调节定指标。今后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要减少计划的刚性、增加计划的柔性,不一定要下达指令性的指标,但必须有一个指导性的计划,注重充分发挥乡镇、村的积极性。
篇8: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落实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月底,国家文化部在佛山召开了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将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今后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新一轮农村文化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而作为图书馆等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位置。
**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下辖开平、台山、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以及新会、蓬江、江海三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属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入名列全省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农村地区,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镇图书馆(文化馆)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全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令人忧虑,主要表现: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断减少,功能日渐萎缩。缺乏长远的规划,或者说地方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图书馆建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省各地开展创建群众文化先进县、区和先进乡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乡镇图书馆建设。
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室)的建设作为“文明村”的硬性指标,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其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如蓬江区荷塘镇图书馆、白石乡文化中心图书馆,新会区双水镇、罗坑镇图书馆,棠下石头乡、五丰村、鹤山共和镇、恩平圣堂、沙湖,开平水口、关氏、司徒美堂、台山海宴华侨农场等为数不少的乡镇图书馆,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如今,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一方面是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导致**市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乡镇图书馆尚未列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缺乏一种保障机制。在各地政府创建群众先进文化县、区和示范县、区的文件中,对乡镇图书馆建设只要求有普及率,没有提出巩固率的要求;
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被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
三是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工作不到位;
四是藏书质量不高。在藏书中有的是东拼西凑发动单位和个人捐献而来,有的是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馆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
六是县(市)图书馆对乡镇图书馆的辅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市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镇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没有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
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全市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
3.增加投入。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入渠道。
4.建立多种办馆模式。乡镇图书馆要以政府办馆为主,社会办馆为辅,但具体而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根据我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可采用下几种办馆模式:一是与企业联合办馆。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馆,图书馆免费为企业职工和本镇农民提供服务。二是社区办馆。如**蓬江区白石乡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把图书馆直接交与社区管理,确保了图书馆的巩固和健康发展。三是利用华侨优势,发动海外乡亲捐资兴办。
篇9: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河南省和洛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精神,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初步建成了一个覆盖区、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层图书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通过对xx区部分乡、村图书室的调研,了解了xx区基层图书室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为洛阳地区基层图书室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意见。
一、xx区基层图书室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成就
城市化进程要求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人口结构的变迁要求图书室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基层图书室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和休闲放松的场所。
2、各级政府对基层图书室的投入,为基层图书室的服务提供了保障。近几年,国家、省、市、区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图书室建设,特别是农家书屋的建设政策,基层图书室在国家农家书屋建设政策下得到了扶持,购买了图书、音像、书架、书柜、阅览桌椅等,大大改善了基层图书室的基础设施。
3、上级图书馆对基层图书室的指导和帮助,支援了基层图书室的基础建设并改善了他们的服务,基层图书室的一部分文献资源来源于上级图书馆的分送。在xx区区图书馆都要为每个馆外服务点定期送书300册。这些举措有利于基层图书室利用上级图书馆资源,为本地读者开展更好的服务。
4、图书室为外来建设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彰显图书室服务的人文关怀在城市化进程中,吉利的外来人口数量迅速扩大,吉利人口不足7万,外来建设者将近一半,为外来建设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不仅能满足外来人员的精神食粮需求,也能维护社会安定和谐、预防犯罪。。
二、读者调查统计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现场走访,掌握了基层图书室的基本情况、藏书情况、运作情况、管理者对图书室认知情况、还获得了读者对图书室的认知情况、利用情况、读者建议等方面的数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馆舍、藏书、管理人员、开放时间、规章制度等基本都符合标准。
三、基层图书室调查分析
(一)图书室基本情况调查
所调查的图书室地理位置均位于村中心,方便读者使用,但是面积总体上偏小,图书室的面积约在40至100平方米之间。所有图书室仅向本村的居民服务。农村图书室由于管理员多为村官大学生并多兼职村内其它工作,开放时间自定。多数图书室每周开放时间为40小时以上,主要提供阅览和外借服务。
(二)图书室藏书量情况调查
基层图书室的总藏书为-6000册左右,人均藏书量约为1本。类型主要为书刊,内容涉及生活百科、农业生产、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其中生活百科和文学作品的借阅率最高,因为乡镇农民都已经向居民转变,所以农业生产方面书刊被借阅的频率不高。图书室提供的信息内容包括政治政策、法律法规、生活百科知识、文学作品、农业生产信息等各个方面,信息丰富全面。图书室的藏书来源包括自身采购、上级图书馆捐助、社会捐助三方面,部分图书室在建成后基本上就没有更新。
(三)图书室运作情况调查
基层图书室工作人员普遍缺少,都为1人,有的还是兼职,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书室的开放时间。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程度不高,不利于图书室日常运作和管理。图书室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主要以新书通报为主,能开展各种读书活动的很少。
四、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领导对基层图书室认识的作用不到位。领导认识不到位,就直接导致图书室的运转经费的缺失甚至没有,从而使图书室的藏量和内部设施得不到改善。
(二)基层图书室在管理方面暂时缺乏统一的标准,管理不够规范。基层图书室管理者,大都是农民,有村委提供低廉的工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由自己的主管意识决定,不按辖区内图书馆制定的标准、规章走。 (三)图书室藏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并且服务单一、利用率低。部分图书室的被动服务,只提供图书借阅,不搞读书活动。
(四)宣传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基层图书室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各级领导对基层图书室的认识,只有认识到基层图书室的重要性,基层图书室的经费问题才能够落实。
(二)结合本地区规划,因地制宜地安排本地区图书室布局。
(三)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实现区内图书室资源共享。开展辖区内图书室资源共享,才能做到互通有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同时,各基层馆室还可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签订图书互换协议,来改善藏书状况,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也能使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图书室管理员素质。培养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基层图书管理员。当今,图书室不光要看藏书量,更要看图书室管理员的服务质量。新农村建设下的基层图书室管理员除了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外,还要具备现代化的服务技能,及时准确地给当地农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解惑答疑等等,担负起“文化传播”使者的责任。因此,图书室应当经常组织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改善和提高现有管理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
(五)加大图书室宣传力度。区域内群众文化需求不一,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读书积极性不高,所以应当加大宣传力度:
(1)由上级图书馆馆牵头,成立读书活动小组,定期下到各个村镇进行“读书宣传”活动;
(2)设立咨询点,把印有区内各图书室位置、开放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的宣传资料送发给当地群众,或者置于图书室内由读者自行取阅,并当场为居民办理借书证件等;
(3)与上级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区内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建立馆外流通服务点的合作关系,由乡镇图书馆出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由公共图书馆配备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项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乡、村图书室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
结束语
在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的带动下,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农村图书室建设正迎来一个新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把握这个机遇,使农村图书室成为新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实实在在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10:乡镇党校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党校建设调研报告
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在过去的岁月,各级党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为党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当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功能萎缩,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境况堪忧。为了摆脱困境,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思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乡镇党校的建设,还乡镇党校应有的颜色。
一、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乡镇党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透过现象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是名存实亡。
部分乡镇党校处境相当尴尬,在硬件方面,仅仅只有一块牌子,根本没有校舍、办公室、桌椅等实实在在能够表明存在的实物,更高层次的诸如教育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室、电子教学设备等就无从谈起了。在软件上,领导机构框架很多仅只存在于红头文件上,任命了校长、副校长等职务,但任命只是挂个名而已,做个摆设,并没有切实履行职责,不仅如此,在有的乡镇甚至因为干部的调整更换,最终导致形式上的存在也消失了;至于师资队伍、学校发展规划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另外,由于党校的现实生存状况,致使乡村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在思想观念当中轻视党校,甚至不知道应该有党校的存在。
二是发展举步维艰。
有的乡镇党校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诸如有领导机构、办公室、教师和课桌椅等,但是一切都属于从属的地位,可有可无。有了只是作个样子应付上级的检查,根本就没有打算在党校的发展上下功夫,没有也不会影响乡镇工作的大局,无关痛痒、不伤大雅。在这些乡镇,党委书记一般会兼任党校的校长,一名党委副书记会兼任党校副校长主抓工作,但是他们会借口乡镇工作繁杂,抓经济工作已经筋疲力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考虑党校的事情;党校的授课教师,需要时就临时在乡镇范围内抽调,在平时根本就不做教师选聘的工作;党校的教学活动场所,需要时就借用乡镇上的会议室,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党校的教室;党校的办公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时是党校的办公室,平时就是其他的办公室;在年终上级要报党校工作总结了,安排人员杜撰一些情况,虚虚实实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要谈党校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等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是发挥作用难。
由于许多乡镇党校形同虚设,处境艰难,导致乡镇党校不能真正发挥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党委尤其是乡镇党委,对于乡镇党校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认识不够透彻,认为乡村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抓生产和抓收入的`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的教育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进行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让党校进行系统的教育。二是乡镇党校发挥职能作用心有余而力不足。党校教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教育的一种,注定党校工作必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抓得不实不牢,很容易导致发育不健全,作用发挥困难的现象发生。一些乡镇把党校教育看得过于简单,搞短期行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需要时临时抽人拨资金搞一下突击,这样一来教育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三是乡镇党校的教学质量低下,作用有限。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影响,乡镇党校配备专职教师的时机尚未成熟,仅仅依靠兼职或聘请的教师来教学,要办好办出特色的难度相当大,因此乡镇党校普遍存在水平业余、教学力量薄弱、培训环境差、学习收获少的情况。
二、认清形势,提高建设乡镇党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建党之初,党校就已经存在,并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其地位和作用勿庸置疑,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校都为我们的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为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在人的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重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趁势发展,缩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人才的问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人才培养上取得先机,在世纪之初党中央作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审时度势,又启动了更大一轮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相继出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明确指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我国对于人才的标准与别国有所区别,除了能力和才干之外,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姓”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而党校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广大的党员和干部在马列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水平和领导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成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备专业知识的党和国家合格的工作人员。因此,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党校工作只能更加重视,不能有任何忽视;只能大大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止步不前。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深刻理解党中央的战略意图,进一步提高建设党校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乡镇党校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校,同样肩负着教育培训乡镇和农村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不仅不能废弃,相反的要加倍的加强建设,突出其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11:乡镇文化站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文化站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银海区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
建设情况:根据有关统计,目前银海区共有4个乡镇, 20xx年以来,自治区和北海市确实加大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投资力度,投资资金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套。目前为止,银海区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乡镇文化站1个。侨港镇文化站被评为自治区一级文化站。
运行情况:目前,银海区已建成乡镇文化站共4个,全部投入正常运行。每一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筑总面积达350平方米以上。都配有图书室、文化共享中心等设施设备。4个文化站共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在编7人。4个文化站都有专门负责人,专职人员有4个,兼职人员7人。文化站每年都有上级下拨5万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资金,此资金用于开展免费开放工作。各镇文化站认真按照自治区文化厅、北海市文化局的有关工作要求和我局下发的《免费开放工作规范》开展工作,完善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免费开放制度,公开了基本服务空间和服务时间,同时设立了免费开放监督电话并派专人负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读者满意率;组织开展演出活动和文体培训及读书活动。通过加强宣传,扩大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的社会影响,树立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良好社会形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公共图书室、文化站的功能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文化设施,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发展成果,推动免费开放工作更好地开展。侨港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成为了社区群众、中小学生及外来养老人员学习阅读的好去处,银滩镇综合文化站成为了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的组织核心。
投入运行的这些乡镇文化站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如银滩镇、侨港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且当地群众非常喜爱文艺活动,加之乡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又有文化志愿者。
第二种情况是开展活动断断续续,缺乏专业人才。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一般,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的经济条件比较差,群众参与程度不十分高,缺少文艺活动指导人员。
二、银海区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严重缺乏专业的宣传文化指导人员。
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区乡镇文化站没有专业的宣传文化指导人员,由于严重缺乏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致使国家和各级投资建设、配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优质文艺活动器材也大部分处于无懂行的人员使用闲置状态。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要配备人员,强化管理,扎扎实实抓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尽快统一配备乡镇文化站的宣传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同时,要组织开展培训,加强队伍管理,理顺管理渠道,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镇文化站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二】
党的xx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xxx”期间,国家和省、市、县用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套的投资就达6800多万元。那么投资这么多钱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究竟建设、运行的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分组深入全市部分县(市、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组织新建或者改扩建,也有部分建成的已经投入运行,但是,在调研中也确实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严重制约着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着国家战略意图的真正实现。
一、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
建设情况:根据有关统计,目前xx市共有162个乡镇(街道办 ,其中有148个乡镇,14个街道办。国家“xxx”规划纲要提出,到“xxx”末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XX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县确实加大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央、省先后给xx市共下达1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国家和省、市、县先后投资6800多万元,用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90个,有47个在建,还有7个正在选址。另外,还有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列入国家、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争取。
运行情况: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的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正常运行的只有31个,占到建成数的三分之一,投入运行的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且当地群众非常喜爱文艺活动,加之乡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又有比较稳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二种情况是开展活动断断续续,没有固定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一般,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且大部分群众不十分喜爱文艺活动,加之这些乡镇领导也不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安排固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三种情况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空架子,既没有基本的开展活动条件,也没有具体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乡村和当地群众经济条件也非常不好,由于这些地方的中青年群众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员,加之当地领导也不够重视此项工作,没有专门或者业余的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二、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乡两级有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家投资加强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高科技技能培训;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农村的各类文化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各种文化遗产、指导群众开展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是,到了县、乡这两级,大部分领导只考虑经济指标的增幅和安全系数,导致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综合文化站至今还没有建成,严重影响了国家战略意图的如期实现。
二是严重缺乏专职或者兼职的指导管理人员。
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90%的没有专职的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有极少部分有的也大多老龄化,或者是乡镇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指定的不懂文艺业务的乡镇干部,根本无法指导管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由于严重缺乏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致使国家和各级投资建设、配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优质文艺活动器材也大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有流失的危险。
三是开展文艺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按照国家“xxx规划”的要求,到去年年底xx市65%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建成,但是,由于建设之初各级既没有考虑指导管理人员的及时配备,更没有考虑落实运行经费,致使建起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大部分由于缺乏运行经费因而不能投入运行,基本形同摆设。
四是投资规模不科学,运行管理不规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市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规划不科学。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场所有余,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等情况。还有就是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有不少县(市、区)的乡镇和当地的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争实施主体、争产权管理。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完全由国家和省、市投资建设的,建设实施主体和产权管理归当地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由国家和省、市、县、乡(镇)共同投资建设的,建设实施主体和产权管理,按照投资数额的大小由投资大的一方负责。xx市的大部分乡镇领导没有掌握国家的有关政策,导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征不了地、选不了址,管理互相扯皮,致使该建的至今还没有完全建起,建起的标识不清楚、管理不规范、活动不开展。缺乏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纳入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并且明确强调要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以经济、政治建设促进文化和社会建设,以文化建设推动经济、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努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配备人员,强化管理,扎扎实实抓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去年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XX】14号),按照文件要求,结合xx实际,市委宣传部初步拿出了贯彻落实中央六部委文件的实施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中央六部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关意见精神,尽快配备县、乡、村三级的宣传文化人员,特别是要尽快统一配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宣传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同时,要组织开展培训,加强队伍管理,理顺管理渠道,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要加大投入,核定经费,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经常化。各级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做到每一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国家投入不少于5万元,省级投入不少于3万元,县级财政不少于1万元,乡、村级投入不少于1万元,要把这些投资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加以落实。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县、乡、村通过进行市场化运作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以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挥最大功效,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12:乡镇文化站建设调研报告
一、银海区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
建设情况:根据有关统计,目前银海区共有4个乡镇, 以来,自治区和北海市确实加大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投资力度,投资资金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套。目前为止,银海区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乡镇文化站1个。侨港镇文化站被评为自治区一级文化站。
运行情况:目前,银海区已建成乡镇文化站共4个,全部投入正常运行。每一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筑总面积达350平方米以上。都配有图书室、文化共享中心等设施设备。4个文化站共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在编7人。4个文化站都有专门负责人,专职人员有4个,兼职人员7人。文化站每年都有上级下拨5万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资金,此资金用于开展免费开放工作。各镇文化站认真按照自治区文化厅、北海市文化局的有关工作要求和我局下发的《免费开放工作规范》开展工作,完善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免费开放制度,公开了基本服务空间和服务时间,同时设立了免费开放监督电话并派专人负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读者满意率;组织开展演出活动和文体培训及读书活动。通过加强宣传,扩大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的社会影响,树立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良好社会形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公共图书室、文化站的功能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文化设施,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发展成果,推动免费开放工作更好地开展。侨港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成为了社区群众、中小学生及外来养老人员学习阅读的好去处,银滩镇综合文化站成为了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的组织核心。
投入运行的这些乡镇文化站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如银滩镇、侨港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且当地群众非常喜爱文艺活动,加之乡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又有文化志愿者。
第二种情况是开展活动断断续续,缺乏专业人才。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一般,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的经济条件比较差,群众参与程度不十分高,缺少文艺活动指导人员。
二、银海区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严重缺乏专业的宣传文化指导人员。
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区乡镇文化站没有专业的宣传文化指导人员,由于严重缺乏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致使国家和各级投资建设、配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优质文艺活动器材也大部分处于无懂行的人员使用闲置状态。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要配备人员,强化管理,扎扎实实抓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尽快统一配备乡镇文化站的宣传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同时,要组织开展培训,加强队伍管理,理顺管理渠道,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13:乡镇党校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党校建设调研报告
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在过去的岁月,各级党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为党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当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功能萎缩,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境况堪忧。为了摆脱困境,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思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乡镇党校的建设,还乡镇党校应有的颜色。
一、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乡镇党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透过现象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是名存实亡。
部分乡镇党校处境相当尴尬,在硬件方面,仅仅只有一块牌子,根本没有校舍、办公室、桌椅等实实在在能够表明存在的实物,更高层次的诸如教育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室、电子教学设备等就无从谈起了。在软件上,领导机构框架很多仅只存在于红头文件上,任命了校长、副校长等职务,但任命只是挂个名而已,做个摆设,并没有切实履行职责,不仅如此,在有的乡镇甚至因为干部的调整更换,最终导致形式上的存在也消失了;至于师资队伍、学校发展规划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另外,由于党校的现实生存状况,致使乡村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在思想观念当中轻视党校,甚至不知道应该有党校的存在。
二是发展举步维艰。
有的乡镇党校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诸如有领导机构、办公室、教师和课桌椅等,但是一切都属于从属的地位,可有可无。有了只是作个样子应付上级的检查,根本就没有打算在党校的发展上下功夫,没有也不会影响乡镇工作的大局,无关痛痒、不伤大雅。在这些乡镇,党委书记一般会兼任党校的校长,一名党委副书记会兼任党校副校长主抓工作,但是他们会借口乡镇工作繁杂,抓经济工作已经筋疲力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考虑党校的事情;党校的授课教师,需要时就临时在乡镇范围内抽调,在平时根本就不做教师选聘的工作;党校的教学活动场所,需要时就借用乡镇上的会议室,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党校的教室;党校的办公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时是党校的办公室,平时就是其他的办公室;在年终上级要报党校工作总结了,安排人员杜撰一些情况,虚虚实实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要谈党校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等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是发挥作用难。
由于许多乡镇党校形同虚设,处境艰难,导致乡镇党校不能真正发挥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党委尤其是乡镇党委,对于乡镇党校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认识不够透彻,认为乡村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抓生产和抓收入的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的教育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进行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让党校进行系统的教育。二是乡镇党校发挥职能作用心有余而力不足。党校教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教育的一种,注定党校工作必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抓得不实不牢,很容易导致发育不健全,作用发挥困难的现象发生。一些乡镇把党校教育看得过于简单,搞短期行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需要时临时抽人拨资金搞一下突击,这样一来教育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三是乡镇党校的教学质量低下,作用有限。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影响,乡镇党校配备专职教师的时机尚未成熟,仅仅依靠兼职或聘请的教师来教学,要办好办出特色的难度相当大,因此乡镇党校普遍存在水平业余、教学力量薄弱、培训环境差、学习收获少的情况。
二、认清形势,提高建设乡镇党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建党之初,党校就已经存在,并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其地位和作用勿庸置疑,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校都为我们的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为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在人的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篇14:乡镇机关效能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机关效能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机关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效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如何增强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机关效能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个重要课题。**市紧密结合乡镇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找准载体,突出特色,有力地推动了乡镇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一、具体做法:“六个举措”激发乡镇活力
1、提升素质,解决能力不适应的问题。
各乡镇以效能建设为载体,以能力培训为抓手,全面提高乡镇干部执政能力。一是思想上激活,使大家积极参与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水平,激发大家刻苦学习、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热情,自觉做到“学习工作化、学习生活化、学习终身化”,解决“学习厌倦”问题。二是业务上充电,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技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解决“本领缺失”问题。三是形式上灵活,坚持集中与分散、辅导与自学、定期学与不定期学相结合,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四是工作上加压,通过驻村指导、挂职锻炼、交流轮岗、蹲点调研等方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解决“学以致用”问题。开江县积极推行干部“学分制”,对干部进行“考学、述学、评学”,激励机关干部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理论、思考问题、干好工作。
2、健全制度,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各乡镇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不断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权责明确、行必落实、违则必究的运行机制。一是建制度。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尝试建立民情登记卡、民情问题消号牌、ab岗工作等制度,用制度规范干部行为。二是明要求。针对农村实际,推出延时服务、预约服务,要求赶场天提前上班、延时下班;对不能当场办理的,填写民情登记卡送相关领导或部门研究后,在规定时限内将办理意见和处理情况反馈给当事人,并由当事人签字评议是否满意,直到满意最后销号。三是重承诺。要求每月初以书面和会议发言的形式,承诺本月工作重点、措施和目标,月末开展“月析月评”,督促工作落实。四是严考核。采取明察暗访、效能投诉、民意测评等方式,加强对乡镇各项工作落实的考核。开江县推行“民心联系卡”,将各乡镇机关干部的职务、联系电话、主要职责印成卡片,发放到群众手中,主动接受监督,充分把考核评议权交给基层群众。
3、转变作风,解决工作不深入的问题。
各乡镇以一线工作法为载体,让“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情感在一线融洽、评价在一线考核”,从而使乡镇机关干部工作更加深入扎实。万源市白沙镇认真开展“民情日记、民情调查、民情分析、民情协调、民情办结”五项工作,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通过乡镇干部进村入户访谈,及时掌握民情,化解民怨,解决民忧。固军乡推行乡干部工作周记制度,乡干部通过走村串户,在指导生产中收集民情,并把每周的工作记录交乡党委查阅审核,督促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
4、公开政务,解决办事不公正的问题。
各乡镇以政务公开为抓手,通过上墙、通报、农民议事厅等方式,推行阳光政务,有力地化解了民怨,破解了发展疑难。开江县新太乡以乡“农民议事厅”为基础,成立了村民议事小组、理财小组、财务审计小组、村务监督小组等相应机构,促进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民的一致拥护。
5、高效便民,解决办事不方便的问题。
以政务中心建设为接点,积极拓展“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内涵,创新开展“两延伸”(政务服务从县级延伸到乡镇,从乡镇延伸到撤并乡、村),实行便民服务全程代办,变群众自办为干部代办、多次办为一次办,实现了群众办事只找一个人、只进一个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人口众多、交通不便的乡镇设立乡镇服务(惠民)中心,在撤并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将计生、民政、国土、建管、工商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中心(代办点),分设窗口,集中办理。万源市长坝乡推行“便民连心卡”,把与群众打交道多的职能部门、驻村干部联系电话统一印制成卡,免费发放给群众,方便群众办事。宣汉县华景镇不仅在已撤乡镇月溪建立村民代办点,还兴办了代办医院,目前正在筹建政务代办中心和流动党员代办服务站。
篇15: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落实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月底,国家文化部在佛山召开了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验交流会,会议将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今后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新一轮农村文化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而作为图书馆等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位置。
**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下辖开平、台山、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以及新会、蓬江、江海三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属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入名列全省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农村地区,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镇图书馆(文化馆)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全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令人忧虑,主要表现: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断减少,功能日渐萎缩。缺乏长远的规划,或者说地方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图书馆建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省各地开展创建群众文化先进县、区和先进乡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乡镇图书馆建设。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室)的建设作为“文明村”的硬性指标,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其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如蓬江区荷塘镇图书馆、白石乡文化中心图书馆,新会区双水镇、罗坑镇图书馆,棠下石头乡、五丰村、鹤山共和镇、恩平圣堂、沙湖,开平水口、关氏、司徒美堂、台山海宴华侨农场等为数不少的乡镇图书馆,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如今,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一方面是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导致**市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尚未列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缺乏一种保障机制。在各地政府创建群众先进文化县、区和示范县、区的文件中,对乡镇图书馆建设只要求有普及率,没有提出巩固率的要求;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被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服务不到位;四是藏书质量不高。在藏书中有的是东拼西凑发动单位和个人捐献而来,有的是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馆建设上,面上做得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六是县(市)图书馆对乡镇图书馆的辅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市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镇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没有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全市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入年度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
3.增加投入。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入渠道。
4.建立多种办馆模式。乡镇图书馆要以政府办馆为主,社会办馆为辅,但具体而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根据我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可采用下几种办馆模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办馆。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馆,图书馆免费为企业职工和本镇农民提供服务。
二是社区办馆。如**蓬江区白石乡与社区紧密结合,把图书馆直接交与社区管理,确保了图书馆的巩固和健康发展。
三是利用华侨优势,发动海外乡亲捐资兴办。海外华
侨众多是我市各地农村的一个有趣特点。旅居海外(含港澳台)乡亲350多万人,他们爱国爱乡,对公益事业更是热心支持,例如,开平司徒司图书馆、关族图书馆、水口镇图书馆等华侨捐建的图书馆多年来一直得到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知识、信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站办站管。购书经费和管理员的报酬由镇文化站负责,文化站对管理员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业绩与报酬挂钩。例如,我市外海镇、潮莲镇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5.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乡镇领导应有超前意识,将他们送到发达地区图书馆学习,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市馆见习,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各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提高乡镇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乡镇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肯投入,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自身发展的后劲比较充足。对这样的乡镇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就可以与其建立图书馆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辅导活动,使其业务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协调,把服务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
建立图书流动站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乡镇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入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建立图书馆流动站的合作关系,由乡镇图书馆出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由公共图书馆配备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项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乡镇图书馆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献数量可多可少,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建立特色文献图书流动站。使其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我馆(**市五邑图书馆)通过建立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参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已经在20多家乡镇建立了图书流动站,文献数量多者3000册,少者300多册,年送书量超过80000册次。
(三)将“全国文化信资源共享工程”与乡镇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
乡镇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其重要原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将为农村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将为农民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乡镇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成果来丰富服务内容,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乡镇馆电子阅览室。而目前乡镇馆建有电子阅览室为数不多,因此,要引导和鼓励乡镇馆创办电子阅览室。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一是电子阅览室本身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乡镇馆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二是通过与“共享工程”省、市分中心联网,使乡镇馆的实际文献数量增大几倍乃至几十、几百倍,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三是可以使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乡镇馆的购书重点,可以放在读者借阅量大的书籍上,如文艺书、少儿书等,使有限的经费得到充分利用,借阅量少的文献如科技型文献可以利用网络提供服务。由于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那些经费投入有困难的乡镇可采用政府与私人合作的方式,由私人投资硬件设备,通过适当收费或其它方式给予补偿。如,江海区礼乐镇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就是由个体老板投资硬件设备,五邑图书馆派技术人员参与规划和设计,并提供“共享工程”的内容。该镇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的建成,受到广大农民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外,对于那些不具备建电子阅览室、上网的乡镇,可以通过最简单的配置(一台投影仪和一套计算机设备),采用非在线方式,由市馆针对农村特点制作不同内容、不同专题的文化信息免费提供给他们。
《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nRC
侨众多是我市各地农村的一个有趣特点。旅居海外(含港澳台)乡亲350多万人,他们爱国爱乡,对公益事业更是热心支持,例如,开平司徒司图书馆、关族图书馆、水口镇图书馆等华侨捐建的图书馆多年来一直得到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知识、信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站办站管。购书经费和管理员的报酬由镇文化站负责,文化站对管理员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业绩与报酬挂钩。例如,我市外海镇、潮莲镇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5.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乡镇领导应有超前意识,将他们送到发达地区图书馆学习,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市馆见习,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各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提高乡镇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乡镇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肯投入,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自身发展的后劲比较充足。对这样的乡镇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就可以与其建立图书馆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辅导活动,使其业务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协调,把服务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
建立图书流动站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乡镇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入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建立图书馆流动站的合作关系,由乡镇图书馆出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由公共图书馆配备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项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乡镇图书馆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献数量可多可少,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建立特色文献图书流动站。使其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我馆(**市五邑图书馆)通过建立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参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已经在20多家乡镇建立了图书流动站,文献数量多者3000册,少者300多册,年送书量超过80000册次。
(三)将“全国文化信资源共享工程”与乡镇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
乡镇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其重要原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将为农村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将为农民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乡镇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成果来丰富服务内容,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乡镇馆电子阅览室。而目前乡镇馆建有电子阅览室为数不多,因此,要引导和鼓励乡镇馆创办电子阅览室。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一是电子阅览室本身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乡镇馆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二是通过与“共享工程”省、市分中心联网,使乡镇馆的实际文献数量增大几倍乃至几十、几百倍,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三是可以使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乡镇馆的购书重点,可以放在读者借阅量大的书籍上,如文艺书、少儿书等,使有限的经费得到充分利用,借阅量少的文献如科技型文献可以利用网络提供服务。由于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那些经费投入有困难的乡镇可采用政府与私人合作的方式,由私人投资硬件设备,通过适当收费或其它方式给予补偿。如,江海区礼乐镇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就是由个体老板投资硬件设备,五邑图书馆派技术人员参与规划和设计,并提供“共享工程”的内容。该镇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的建成,受到广大农民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外,对于那些不具备建电子阅览室、上网的乡镇,可以通过最简单的配置(一台投影仪和一套计算机设备),采用非在线方式,由市馆针对农村特点制作不同内容、不同专题的文化信息免费提供给他们。
《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nRC
篇16:某乡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某乡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镇将如何依据实际,创造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本人提出如下探索与思考。
理性分析**镇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和难点 [大秘书网文章-www.hxlw8.com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
**镇位于竹溪县城东部,是竹溪县东进车城十堰、西出渝陕的重要门户。全镇版图面积192平方公里,辖43个村,乡村户12578户,乡村人口46110人,315省道横贯东西。镇内工业基础雄厚,产值2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13家,沿315省道的平川地带农业发展基础良好,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20全镇工农业总收入实现35442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2780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自然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使**成为竹溪县城的后花园和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高频亮点。
**镇是典型的资源大镇,现有茶园基地2.26万亩,桑蚕基地3500亩,魔芋基地2500亩,板票等干鲜果基地5000亩,蔬菜基地8000亩。同时境内有丰富的板石材资源、建筑用石料资源等,这些资源分别分布于全镇平坝村、二高山村和高山,几乎是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全镇现有通村公路总里程298公里,其中已实施了硬化的通村公路已达41公里。正在施工兴建的水泥硬化路51公里,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公路网络,牢固的交通资源,为**镇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镇又是鄂西特产品加工的重要生产地,以前进茶场为龙头的茶叶加工年产值达1500万元,以漫液、船形湾、阎家坝为主的精细蔬菜产值达3500万元,以沙坝大岭等为主的魔芋年产值达600万元,以塔二湾、小河边等为主的干鲜水果年产值300万元。
以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等,为**镇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境内高山、二高村较多,平坝村较少,部分高山、二高山交通设施等级低,运行质量差,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薄弱,又给我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平添了许多困难,成为我镇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需要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区别对待,全面权衡,最终达到整体推进。
科学设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
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将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
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43个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
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当然**有**的特色,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的实际是平坝村条件基础较好,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我们规划率先对镇内前进村、阎家坝村、**街等12个平坝村,抢先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条件基础稍差的二高山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对高山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创新思维,创造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建街,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地方党委、政府在主导、引导、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建设创造条件,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农村。
1、按城市化理念,经营新型农村,实现统筹发展
集镇与乡村是**发展进步的两只轮子,集镇和乡村的发展是互补式的发展,是比冀双飞式的发展,集镇化应该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集镇化,新农村应该是集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从**集镇与乡村发展情况看,仍然应该坚持“集镇先行、乡村跟进”发展模式,突出**街、阎家坝、前进等村的新农村建设,使中心集镇达到5平方公里,居民达到1万人以上,形成农村中的城市。同时对315省道沿线的洞子沟、胡柳树、黄龙、漫液、康家岭等村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建成沿315省道“20里长街”,形成“一线穿珠式”的新农村格局,对高山二高山则实施依湾就院生态家园式的发展,形成以自然村院为主体的“星罗棋布”式的新农村,进而实现各具特色的统筹发展。
2、按工业化的理念,经营现化农业,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多年来,**镇走的是一条农业支持乡镇工企业发展之路,工企业如今发展势头良好,但传统农业的模式仍占重要比重,**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经营工企业的理念经营现化农业,突出发展以茶叶、蔬菜、魔芋、干鲜果为主导的特色农业,重点兼顾发展粮油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在特色产业上,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走企业化经营之路,在传统的种养业上重点依托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和镇内“新科牧业有限公司”、“顺旺牧业有限公司”的养殖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现化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合理、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打造“品牌劳务”走活劳务输出一盘棋,力争通过农业向工业化转型,传统种养向现化集约方式种养转型,分散型、打工型输出向品牌型知识化转型等实现农业、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
3、按民营业化理念,经营现化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
江苏华西村、江西赣县、嘉鱼官桥8组、竹山、罗家坡等地经验告诉我们,民营化是一条快速致富的法宝和通途,未来五年**镇将按民营化的方式对镇内产业资源、基地资源等进行重组,整合再配置,力求通过发展本地民营大户、产业大户,带动全镇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按民主政治的原则,经营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民主管理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逐步得到巩固,主要是通过“四个还权”,即还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决策权,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权,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全镇形成、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体推进目标。
仓禀实知礼节,只要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1]
篇17: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 .5万人。全镇总面积 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4.7万亩,林地 .5万亩,水田 .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 三农 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 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 2.02亿元,增长 %。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 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 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 .02亿元,比上年增长 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 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 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 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 所中学、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 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 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 两推一选 ,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 两委 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 一肩挑 ,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 两委 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 五统一 (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 三为主 (村务公开以村 两委 、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 一个重点 (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 缺口 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 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 盼富 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 撞钟和尚 、做 太平官 。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就xx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 四改 (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 直选 和村支部 两推一选 制度,完善 一事一议 、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四、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 阳光工程 ,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 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 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篇18:乡镇民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民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在强力反腐、正风肃纪、追责问责新常态下,民政部门已然处于社会的风口浪尖上。从近年来全国民政系统发生的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和事件来分析,加强乡镇民政能力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我们对全区乡镇民政机构履责尽责和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对策建议,供上级民政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区下辖2乡9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 171个村、19个社区,总人口52.34万人,农业人口39.7万。**区城乡差别大、贫富差别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区情决定了民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强烈期盼和需求性。
全区14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均设置了民政办公室,共有民政工作人员39人,平均每个乡镇为2.7人。各乡镇均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按要求民政办要安排1人到中心工作,面上工作力量平均为1.7人。人员情况如下 :
人员构成:公务员21人,民政社工14人,临时工4人;专职民政干部24人,兼职15人,兼职近40%。
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15人,40~50岁的5人,30岁以下的19名。
文化结构:大专及以上文化19人,中专5人,高中15人。
二、问题及成因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三个误区”
1.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由于民政工作“只花钱,不挣钱”,无法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财税收入增长,GDP政绩“出不了彩”,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务的倾向,对民政工作持既重视又忽视,既需要又忽略,既有为又无位的双重观念,造成基层民政部门的地位始终不高,基层民政组织机构建设难以加强。
2.民政做好事出不了问题。大多数乡镇领导认为民政部门是做好事做善事的部门,出不了问题,在力量安排上多是安排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担任民政办主任,在配备民政助理员时,大多安排的是退居二线的老同志。
3.民政资金上级统一安排。由于体制原因,乡镇一级普遍认为民政各项资金都是由上级统一安排,加上大多数乡镇财力紧张,部分乡镇要靠区财政补贴,因此在乡镇财政预算安排上,主动投入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此导致部分乡镇民政办缺钱办事。
(二)工作任务存在“三个偏多”
1.业务工作偏多。一是工作职责多,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民政工作职能职责不断增加和扩大。2010年以来新增加了12项职责和业务工作,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养老服务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龄老人
“幸福津贴”、社会组织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等,以及区政府出台的地方性政策“大病关爱基金”、“关爱困境少年儿童”幸福**阳光基金等。二是服务对象多,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由原来的补缺救助型转向适度普惠型,服务对象急剧增加,民政直接服务对象就达20万人,其中社会救助对象达9.6万人,占总人口18%,且绝大多数分散在偏远的乡村,服务半径更大。
2.兼职工作偏多。全区14个乡镇仅有2个乡镇民政办干部没有兼职,39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中兼职人员为15人,占总数的38%。主要兼职为机关会计、残联、扶贫、人民武装、移民后扶等工作。
3.参与中心工作偏多。基层民政干部在本职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还必须从事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据统计,乡镇民政干部参与的中心工作主要有:三万活动、四心工程、联系村工作、土地确权、精准扶贫、“我为群众办件事”等六大项,中心工作花费时间平均为50—70工作日,有5个乡镇中心工作占到法定工作日的50%(乡镇要求每月到村工作必须达到12天),造成民政干部无力抓主业,本职工作只能靠加班加点完成,质量不高,疲于应付。
(三)队伍建设存在“三个偏低”
1.文化程度偏低。全区39名民政工作人员中,高中文化的就有15人,占总数的近40%。
2.工资待遇偏低。各乡镇的民政社工年收入仅为3万元(含五险),临时用工更低,年收入只有1.5万元—2万元,低于乡镇其他非在编人员收入(乡镇其他非在编人员年收入为3.5万元—4.5万元)。
3.履职能力偏低。大部分乡镇民政办为老少搭配,年龄结构断层。老同志大多年龄大,不懂电脑操作,表格填报审核吃力;年轻同志热情有余,能力不足。总体上,乡镇民政办履职能力偏低,很多工作达不到“精、严、细、实”的要求,工作任务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执行政策规程不严格。
(四)工作保障存在“三个不稳”
1.分管领导不稳定。由于乡镇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多是安排新进班子的年轻同志分管民政,且新近班子的年轻同志变动过于频繁,致使对民政工作情况不熟、研究指导和解决问题不够。据统计,全区分管民政三年以上的分管领导只有3人。
2.干部队伍不稳。一是不愿意干,由于民政工作本身职能职责多,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足,人少事多,任务压力大,风险大,再加上民政干部兼职多、参与中心工作多,本职工作只能靠加班加点完成,十分辛苦,部分同志不愿从事民政工作。二是不安心干,即使被安排到民政工作岗位上,也不安心,找机会找理由,一心想走。据统计,全区39名民政工作人员中,从事民政工作3年以上的'有11人(其中民政社工8人), 5年以上的1人,10年以上的6人。三是留不住人,民政社工待遇偏低,编外人员存在雇佣思想和临时思想,加紧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想办法跳槽。据统计,目前14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存在不安心的现象。
3.经费保障不稳。经费保障水平不平衡,多数乡镇民政工作经费安排不足或没有安排。全区14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民政办,2015年安排民政工作经费 5-6万元的有3个乡镇
,2-3万元的有2个乡镇, 1万元的有3个乡镇,还有6个乡镇没有预算民政工作经费,占42%,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民政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干部思想存在“三个偏大”
1.工作压力偏大。一是基层民政办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人少事多、工作任务压头。二是服务对象范围广、数量多,工作量压头。三是党委政府、社会、服务对象对民政工作的要求高,期望值高,工作要求压头。
2.风险压力偏大。新常态下,一是民政公共服务机构及民政服务对象安全风险大;二是民政资金管理廉政风险大;三是民政政策涉及千家万户,公正、公平难保证,依法行政的追责风险大,乡镇民政干部处于落实政策的第一线,直接责任不可逃避。
3.思想情绪偏大。一是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任务重,要求高,工作繁琐,本职工作还要靠加班加点完成,普遍存在抱怨情绪和消极被动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工作激情和责任心。二是基层普遍反映乡镇其他部门安排专项工作都有专项工作经费,且经费下拨及时,有效推进了工作的进展和完成,但民政部门只安排工作没有经费,加重了基层的抱怨情绪。
(六)工作绩效存在“三个不优”
1.工作效率不优。由于人员素质结构不优,工作效率普遍偏低,制约了民政工作精细化和标准化,以及长期以来粗放式管理,导致民政业务工作质量不高。据统计,在“工作效果自我评价”方面,14个乡镇有60%的认为“一般”。
2.工作质量不优。人少事多,工作量大,另外乡镇还安排其它工作,不得不挤占时间从事民政以外的工作,致使民政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的规范性和规范化建设水平低,致使工作被动应付,质量不优。据统计,70%的乡镇对上级民政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只是一般性的应付和基本完成,30%的乡镇表示没精力抓。
3.工作落实不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乡镇民政办对上级民政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难以落实,有些工作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能完成,有些工作甚至是不了了之。
三、对策及建议
(一)增加人员,配齐配强民政干部。山区县市区山大人稀,根据乡镇规模和工作量配备工作人员,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小乡镇配2—3人,人口在2万人—3.5万人的中等乡镇,配4人,人口在3.5万人以上的大乡镇配5人。由于乡镇编制紧且大量空编,乡镇机关普遍缺人,难以充实民政力量,而公益性岗位是临时救助政策,有三年一换的明确规定。建议省厅争取省政府支持,改公益性岗位人员为社工,采取灵活用工方式或购买服务方式,按全省各乡镇规模及需要补充人员,划拨专项经费,由县市区统一择优招考,从根本上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
(二)保障经费,改善民政工作环境。根据乡镇规模和工作量安排民政工作经费预算,小乡镇安排资金2万元,中等乡镇安排5万元,大乡镇安排7万元。民政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一是乡镇民政干部参加上级民政部门培训和考察学习;二是村干部民政业务培训;三是民政政策宣传经费;四是走村入户、定期核查各种民政对象和救灾的交通费用。资金来源可由乡镇安排一部分、区级民政部门补助一部分、省厅以奖代补补充一部分。
(三)提高待遇,稳定基层民政队伍。鉴于区、乡两级供养负担重,财力不足,民政干部待遇低,尤其是民政社工的待遇低,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建议省厅按乡镇社工每人3—4万元补助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区乡两级财力不足的根本问题,提高民政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保持民政队伍相对稳定性和民政工作的连续性。
(四)加强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加强民政业务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对镇民政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和新上任民政干部培训制度,通过开展系统业务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民政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同时建议省厅加大对基层民政干部的培训力度,把培训范围扩大到乡镇民政助理员,开展民政实务培训和参观考察,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着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民政干部队伍。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信息化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民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在民政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是促进民政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迫切需要。建议省厅要投资开展通用性、兼容性软件的开发,推动信息系统向基层延伸,实现网上申报审批,减轻基层民政工作负担。
(六) 争取重视,纳入党政考核内容。一是争取县级党委政府重视,把民政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与其他工作同安排部署、同检查督办、同考核问责。二是建议省厅市局把基层政权建设和城乡社区建设纳入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是加强村级工作规范和村干部培训。三是统一要求各村(社区)设福利委员,有条件的村设立专职福利委员,减轻乡镇民政办的工作压力,提高基层民政工作水平。
★ 乡镇调研报告
【乡镇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8篇)】相关文章:
乡镇工会的调研报告2023-10-17
乡镇土地确权调研报告2024-01-26
乡镇民政工作调研报告2022-12-17
乡镇党委换届述职报告2022-12-01
农村集镇防洪现状调研报告2022-05-04
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总结2022-06-27
**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情况的调研工作报告2022-11-10
基层单位纪检组织建设调研报告2022-07-16
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调研报告2024-02-26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