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轶事:临终自如(精选4篇)由网友“琥珀川”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王维轶事:临终自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王维轶事:临终自如
王维轶事:临终自如
王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转尚书右丞。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王维传》)
王维字摩诘,太原(今山东省)人,唐朝 玄宗 开元年间进士。后来累迁至尚书右丞,时人都称他为王右丞。
王维善于作诗绘画,尤其以擅长绘画闻名于世,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画山水,平和深远,云峰石色,绝妙天然,为南宗画派的始祖。
王维天性至孝,事奉母亲崔氏,以「孝」闻名当时,其母笃信佛法,守持斋戒,修习禅定,王维便在蓝田营建一座山庄,供给母亲专心修行,到了其母过世之后,为报答慈母恩德,便布施山庄,兴建佛寺。
王维与其弟王缙,都有过人的才智,兄弟友爱,情义深厚,为当时许多名士所称赞。兄弟俩得力于母教影响,都信奉佛法,平居布衣粗食,生活简朴。
安禄山造反时,王维被虏,自己服药下痢,假装瘖哑,安禄山看重他的才华名望,强迫任他为给事中官职,王维毫无心意事奉伪朝,仍然托词养病,居住在古寺中。后来听说朝臣雷海青尽忠牺牲了,内心非常伤痛,作了一首诗发抒感慨之情。后来贼乱平定,有人议论王维不能以死殉国,应判死罪,所幸肃宗见过他那首记感雷海青尽忠的诗,认为他不忘故主,情有可原。同时又因其弟王缙,当时官任侍郎,情愿舍去官职,为兄赎罪,肃宗特予赦罪,并授他官职。
到了晚年,长斋素食,衣着朴素,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独自静坐,屏除妄念,诵读佛经,修习禅定,怡然自得其乐。
其妻去世以后,王维终身不再娶,三十年中,过独身生活,专志修行。到了临命终时,自知时至,当时因其弟王缙居住凤翔,王维便索取笔来,写信与他告别,又写信给平生亲戚好友,一一辞别,信中谆谆劝勉鼓励亲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以求了脱,慈悲心志,流露其间,书写完毕,便舍笔安详而逝。
——敬录自《历史感应统记语译》
篇2:王维的生平轶事
我们现代人眼中的王维,可能是一个永远居住在辋川的王维,是一个宽衣博袖不食人间烟火的王维,是淡然看辛夷花开落的王维,是披一身月光在幽篁中长啸的王维。或许还有未出阳关的美酒,或许还有重阳佳节的茱萸,以及明月惊鸟,以及石上清泉。然而,这些都只能是管窥长虹,碎波映月,真正的王维,完整的王维,绝非这么简单。我们再从王维生平轶事的点点滴滴,来进一步看一个真实的王维。
王维巧叹“息夫人”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少年时就和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的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等地客居。由于他很有诗名,所以备受王公贵权的器重,经常有机会出入王侯之家。和豪门贵族接触多了,势必就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事,引起一些感慨。据说,王维有一次来到宁王李宪的府上。李宪兴高采烈地告诉他,最近自己又娶了一妾,而且花容月貌,姿色无比。王维心想,李宪家里养着几十个色艺俱佳的宠妓,成天迷恋于酒色,过着奢华而荒淫的生活。他心中还不满足,又娶什么妾,不知谁家之女又被他糟蹋了。
原来,宁王一天出游归来,忽然在街上一家面饼铺里,看见一位绝色的女子,正在帮着丈夫做面饼。李宪一见垂涎三尺,回来后立即打发人去做媒。人家不是已有丈夫了吗?但是宁王看中了,谁敢说个不字?不多久,面饼师傅的妻子就被他霸占过去了。
冬去春来,转眼已过了年。那女子总是双眉紧锁,从来没有一丝笑意。这天,李宪喝了几杯闷酒,来到她身边,问她想不想那个做面饼的丈夫。那女子悲苦万状,默不作声。宁王见她不说话,就派人把她丈夫叫来。虽然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宁王在场,“咫尺天涯”,她有话不敢说,想哭哭不出。当时王维也在场,见此情景,心里暗骂宁王夺人所好,拆散了恩爱夫妻,真是丧尽天良,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人面兽心的宁王,见他们夫妇相见,犹如路人,相对无语,唯有痛苦流泪,不觉放声大笑起来。还要叫王维以此为题,赋诗吟咏。王维心想,何不趁机讥嘲他几句,或许他良心真有发现,放了这良家女子。想到此,他启动诗才,片刻之间便以息夫人为题,挥笔写就了五绝一首: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时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语!
这分明是一首借古喻今之作。息夫人是春秋时期息 侯的夫人,楚文王灭了息国,就霸占了息夫人。息夫人到楚国后虽然生了两个儿子,但她一直不开口说话。楚文王问她为什么不讲话?息夫人深深地叹了口气,终于开口说道:“我是一个妇人,服侍两个男人,不能殉节,还有什么可说的?”这位面饼师傅的妻子和当初息夫人的遭遇相似,于是王维就大胆地将息夫人的故事借来讽谕宁王夺人妻室之事。不仅巧妙恰当,揭露了宁王的丑恶行径,同时也表达了对民女的同情。
凭着王维当时的情况,他只能以笔代情来做武器,嘲讽王公贵族,抒发情志,这种机智敏捷便成了诗人王维的灵魂。
卖药姑娘巧对王维
王维在居士山隐读时,一天偶患小病,去一个药店买药,见柜台里是一位衣着素雅的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的机会,试试这少女的才气。
王维开口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
少女微微一笑说:“宴罢酒酣客‘当归’,请问您抓几钱?”
王维说:“且慢,我二买黑夜不迷途。”
少女说:“‘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
话音刚落,王维说:“三买艳阳牡丹妹。”
少女笑着说:“牡丹花妹是‘芍药’,芍药红今天方到。”
王维听后心中暗喜,佩服这少女才思敏捷,对答如流。
便继续问:“四买出征万里。”少女说:“万里戍边疆是‘远志’。”
“五买百年美貂裘。”少女说:“百年貂裘是‘陈皮’”。
“六买八月花吐蕊。”少女说:“秋花朵朵点‘桂枝’。”
“七买蝴蝶穿花飞。”少女说:“蝴蝶双双归‘香附’。”
对少女这一连串的回答,王维连声称赞:“妙!妙!实在妙!”
篇3: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画评价极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辩画
据传,有一次王维见到别人画的《奏乐图》,看了一会儿不觉发笑,人问为什么发笑?王维指着画说:此画描绘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有好事者集乐工按图演奏,一无差谬。
二、献曲
开元九年,王维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部)到长安应试,踌躇满志,立志要摘取桂冠。忽闻诗人张九皋通过唐公主的途径,已得到取殿试第一的许诺。王维一筹莫展,只得与好友歧王李范(玄宗弟)斟酌,李范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王准备好二件事:一是录其清新隽永的诗作十首;二是自谱琵琶曲一首习熟。五天后为其引见公主。
待到引见之日,李范把王维打扮超凡脱俗,先让其在显著的位置与众乐伎翩翩起舞。王维卓尔不凡的气质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公主向李范探询其人,李范意味深长地说“此人知音也!”,接着让王维奏琵琶,王维弹的就是自已的新作《郁轮袍》(后人有认为此曲是《霸王卸甲》的前身),高超卓绝的精湛技艺令听者无不动容。 公主更是大奇,歧王进一步介绍:“此生非止音律,词学亦无出其右。”王维立即献上诗卷,公主读毕惊骇至极曰:“这些皆我平时吟诵者,原以为古贤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儒衣再晤,升上客座,穷尽贵宾之礼善待也。
当公主悉知王维也是来京赴考的举子时,即曰:“此等才华横溢之士不登榜首,更待何人?”还召试官至第,由宫婢传话下去。主考官当然心领神会。
殿试之上,王维终于“大魁天下”,从此踏上仕途,名扬四海。
三、巨石
据说王维曾为岐王范绘巨石图,虽是疏疏几笔,信手涂抹,却得天然之致,栩栩如生。岐王非常喜欢,不时取出来欣赏,仿佛自己也融入画中游览一般。
一日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只听“轰”的一声,一物冲出屋顶,飞天而去,屋宇俱坏。众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原故,后来见到巨石图的空轴,才明白原来飞走的'是画中的石头。
若干年后,宪宗继位。有高丽的使节来访,对宪宗说:某年某日的大风雨中,神嵩山上飞来奇石。因为上面有王维的印记,知道是大唐的东西,不敢保留,特意遣使臣送返大唐。
宪宗叫人将此石与原画相比,竟然丝毫不差,知道王维画技神妙,连忙派人海内外四处寻访王维墨宝,藏于宫中。又在地上洒了好多鸡血狗血,怕画上的东西再飞走了。
篇4:唐朝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科举状元轶事
唐朝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科举状元轶事
唐朝科举考试时不采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后门。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其风气之盛,甚至成为一种制度。不要说蠢才跃跃欲试,连天才也都颇爱走这个后门。
王维就把关节打通到了岐王那里。然而,诗人张九皋也把关节打通到了公主家里,公主写信给京都的主考官,让他取张九皋为第一名。岐王势力不及公主,就让王维换上华贵的衣服,捧着琵琶随自己一起到公主家去。
酒酣耳热,歌舞升平,公主留意到了长得清秀白晰的王维,岐王就势让王维独奏。王维弹琵琶时技惊四座,连公主也动容了,岐王赶紧趁热打铁,强力推荐王维的诗词文章,王维这才把怀里的文章呈献给公主。公主读了王维的诗,被他的才华震惊了,之后将他请到了客位的首席位置上。
王维俊美飘逸,谈吐潇洒,在座的达官贵人们无不赞叹。此时,岐王才慢慢地道出真相,说今年科考没人举荐王维做第一,王维是不肯参加的,并且听说公主已经举荐了张九皋……于是,公主就把主考官叫到家里,说明了情况。由是,王维一举夺魁。
因《新唐书》没有记载王维的发迹史,所以这个故事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但同类故事在唐代的笔记小说里却比比皆是,比如,陈子昂是怎么成名的?以前,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某天,他在东市买了一张要价百万的胡琴,并招呼大家去他家欣赏佳乐,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琴砸了,再把自己的`文章散发给大家看,于是“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他成名了。而杜牧则完全是因为跟太学博士吴武相熟,他俩去拜访考官崔郾,连蒙带哄,让人家把他录为了第五名。
虽然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这些故事,然而“行卷”之事是有的。这样的考试制度,漏洞百出,很不严肃。但奇怪的是,唐代,尤其是“行卷”风行的盛唐和中唐时期,是杰出诗人纷纷涌现的时代;到了中唐以后,举人以传奇小说行卷,这时候,唐人的小说又开创了一个高峰期。这种主要依靠主考官的眼力、品味、良知和判断力的选士制度,似乎对唐代的文官选取并未造成什么伤害,反而有所裨益。当然,前提是这些走后门之人确实有真才实学。
不过,换作今天,若有人想要恢复这种文采风流、潇洒自如的行卷制度,就显得有些可笑了。虽然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那么几位靠“雷人”作文而被破格录取的,但其人数可谓少之又少,且这个成功是没有可复制性的。在一个一切以分数为标准、充斥着群蝇宵小的时代,与其绞尽脑汁争论如何变革考试制度,不如先解决下考试背后的公平问题!
★ 初二语文春酒
★ 明代的文学常识
【王维轶事:临终自如(精选4篇)】相关文章:
唐代诗人刘禹锡简介2023-03-28
李白的名人轶事2022-09-06
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2023-04-05
诗人李白简介2023-09-28
关于读书活动演讲稿800字2023-12-07
白居易进长安的典故2023-03-05
苏教七年级下语文文学常识2023-03-11
小升初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篇2023-11-21
生平介绍范文2023-02-13
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人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