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散文(通用12篇)由网友“蚊香”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阿婆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阿婆散文
阿婆散文
我的阿婆过世已经十多年了。
我时常想起她,却从来没有梦见她。可就在昨晚,她却像风一样,穿过老家旧堂屋的腰门,在炕的不远处笑吟吟地看着我。我问阿婆,她什么都没有回答我,一直笑着,直到我在漆黑的夜里泪流满面。
阿婆是在她生活的第73个年头去世的。阿婆属羊,是十二生肖中性格最温婉的属相。人们都说属羊的女人命苦,我有些相信。因为在阿婆生活的那个年代,吃吃喝喝都是每天生活的头等大事,除了搞到一家人可以充饥的食物之外,也确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情。
她出生在农村,去世也是在农村。她几乎没有离开过村里那片深厚的黄土——从小到大,从生到死。她唯一出过的一次远门,是在她68岁那年到县城里,那个距村子不足40公里的地方,看望过她的二儿子和小儿子,来看看他们的儿子和女儿。那时候,县城里已经有代步车了,阿婆去哪里,都是决意不肯乘坐这些代步车的,一定要走。不是不累,是舍不得那2块钱。在村里,2块钱的价值不仅仅是2块钱那么多,在黄土地里刨了一辈子的她,又怎么舍得。
阿婆得的是肺气肿,到后来发展到肺心病,常常呼吸困难,走的时候特别辛苦。她是在炕上被病魔整整折磨了一年时间才撒手而去的。起初的时候总是觉得胸闷气短,心口憋得慌,到后来逐渐卧床不起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儿女、亲戚能来探望的人都来了,她也尽量的招呼着每个人,交待伺候的人照顾好来客。
阿婆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女子,也不识字,但她对于社会和人的朴素认识却让我们敬佩不已。她一生养育了5个儿子3个女儿。她觉得子女教育,做人最关键。不要子女做的事,自己先不做,要求子女做的,她力所不能及,就多方鼓励、引导。子女们也在她的影响下,务农的务农、工作的工作,都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人,没有一个“朝钱看”或者追名逐利的“跳弹人”。孙子孙女们也都安安分分,该工作的工作,该读书的读书,也算是对早已去世的阿爷一点安慰和交待了。
阿婆在土地里埋头苦干了一辈子。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饥荒的那阵,阿婆为了抚养几个儿女费尽了心机。大队每年按工分计算下来的粮食,分到家里也没有几斤,供养几个儿女远远不够。大家都缺粮,也都在想办法。队里为了不让劳力们偷吃种地的种子,用大粪把种子搅拌后才在地头分发下去,还派人监督着。即便这样,阿婆也能偷偷地用土和石头把少许种子打磨干净,带回家里给孩子们煮汤喝,多少也能骗住大人小孩发昏的脑袋和饥饿的肚子。那时候,劳动是生活的唯一主题,女性也完全没有享受的权利,以至于在生养的时候都还在田间地头劳作。她性格虽好,却绝不服输。在她去世前的前几年里,虽然重病缠身,动辄呼吸困难,但她还是坚持跟着子女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填炕、扫院、喂牲口、经营菜园子等等这些家里零零碎碎的“脚踏活”她也几乎全包了,没让其他人操过心。
阿爷是退休干部,他去世后阿婆作为家属每月可以领到43块钱的补助。不要小看那43块钱,那些钱完全成了我们这么大家口所有人的救急救难钱。在家庭账目里,每月抚恤金的领取人是她,但是支出人里几乎没有她。她把这些钱抛去必要的开支后,一分一厘的赞起来,积少成多。我在上学的时候,书包、课本、学费等等,就没有少用这笔阿婆用岁月和时间积累起来的金钱。阿爷在弟兄中间排行第五,阿婆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帮孙辈们的“五阿婆”。她性格平和,又懂得哄小孩子,所以很多孙辈们都来她这儿,围着她转。有时候儿女们给她孝敬点罐头、点心什么的,她也总是全部分给来家里的孩子们,她说娃娃们都没吃过,都“孽障”。
那时候农村没什么菜,做得一碗好面、一笼屉馍馍应该就算最好的手艺了。一碗酸菜面、一张炸油饼在我印象里尤为深刻。做酸菜面,都是自己用油菜花苗子炸的,又酸又香。配着手擀的三次面和晒干油炸的苦菊花,新鲜的腌韭菜——那一点油花在清爽的酸汤里飘荡开来,油炸的香和酸爽的香凝结在一起,使劲儿往鼻子里钻,让你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胃口大开。炸油饼也不是我们通常见到那种油圈子,是用死面反复揉搓后压成的薄薄的千层饼,用油反复再三煎过,和点淡淡的青葱,便成了金黄剔透,香脆可口的油饼了。现在,这些美食的味道就只能在脑海的那些褶皱里仔细品味和寻找了。
那时候我坚定的告诉阿婆,你一定要保重好身体,等我工作了、有钱了,我带你去南方看看,坐火车、坐飞机,看看我们先人400多年前居住的地方……那些话犹如一个残忍的讽刺一样,时时折磨着我。我还没有等到参加工作挣到钱,阿婆已经悄然离世了。她去世的时候,我不在身边,正在外地上学。等我赶回来的时候,她已安静地睡在棺材里,等待孝子孝孙们最后的送别。我失声痛哭,泪如雨下。后来,我听说阿婆临别时喊着四叔和我的名字,气绝身亡。几个叔叔伯伯,只有四叔未婚,这是阿婆的心事,到死难以释怀。而我作为几乎一直在她身边长大的长孙,有更多难以启齿的事让她念念不忘。她天不假年,只能这样撒手而去了,一切扯心,都随一缕青烟而散。
阿婆在的时候,我很不听话,总是惹她生气。以至于有一次她恨声说,你一点都不听话,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我很沮丧,既管不住自己好动的天性,又不愿因为好玩惹她生气。正在担心第二天如何向她承认错误,她却在中午放学后为我做了一条美味的鱼。那时候,我觉得阿婆是我最大的避风港,有阿婆在,我做什么都心安理得。她却早早地走了,她的离世,让我的生活变得有些忐忑,做事也不再那么心安理得,心里有时候也有些分神。我终于明白,阿婆一走,阴阳相隔,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如此关心我的人了,我将独自承受孤独、彷徨、难过、委屈,这些无处发泄的情感,又用力逼着我不得不再次深深地想念她……
篇2: 阿婆与粽子散文欣赏
阿婆与粽子散文欣赏
阿婆已经七十多岁了,是村子里会做粽子的高手,不仅因为做的好吃,而且花样也多,每年端午节来临之前,阿婆就要开始很认真准备。
从三月开始,先是收集自家房屋后面竹园的新生的竹叶,当然竹叶都是那种快要脱落却还舍不得离开看着自己一点一滴的包裹着嫩笋,生怕自己的孩子经不起春雨后的拍打,会出什么意外,正如母亲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抚养长大的心情一样。阿婆说“这样的竹叶包出来的粽子好吃,可以包住里面的香味。如果是落下来的竹叶,里面就会有一点苦涩;如果直接剥掉竹叶来用,就会有一种夹杂着竹叶生嫩的味道,也不好吃,所以选竹叶是非常关键的。”等把竹叶收集的差不多了,就是清洗、晾晒、保存了。阿婆会用老头子年轻时打的那口井水来清洗,因为阿婆相信用老伴打的井水来洗竹叶清甜、干净。阿婆会用心的一个一个的清洗这些竹叶,然后把这些竹叶一个一个的整齐的排列着放在簸箕里,小心翼翼的让老头子爬到自家的墙头上晾晒,在这期间阿婆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的要求老头子认真的看着,生怕会被调皮的儿子爬上去给打翻了。
接下来就是糯米的选择了,这是最让阿婆头疼的事。糯米是有讲究的,一定要选择那种放在嘴里咬一下能够听到咯噔一声,用舌尖慢慢品味还有淡淡的余香在口中。所以阿婆总会让老头子在每年收稻子的时候,注意把那些长得饱满的、颗粒大的、看起来很白的放在一片晾晒足够的太阳后,用薄膜袋牢牢地系着放在干燥的地方。
每年在端午节的前两天阿婆就开始动手了。当然,糯米要用温水清洗,所以当阿婆喊老子来烧火的时候,总是在锅后面喋喋不休的唠叨着,火大了、火又小了之类的。这样浸泡着大概两三个小时就差不多了。不过,在这期间,还要把糯米上下翻动一下,让每一粒米都能洗个干净的澡。这些糯米或许因为久未下水的缘故,一看到阿婆要把他们放在水里都欢蹦乱跳的抢着往水里跳,好像害怕要是晚了一步,这些水就会被其他小伙伴弄脏了似的,然后当他们都跳进水里后,懒洋洋的躺在水底,静静地享受着这种轻松的快活。
端午节那天,阿婆会把之前准备好的材料全都拿出来,一个个用心的包裹着他们,这时,最欢魁岸的要数儿子了,小孩子总是围着阿婆转了一圈又一圈的期盼着这些粽子能够快点做好,早一点进入自己馋不可耐的肚子里。
“老婆子,做好了吗?”在下面烧火的老伴也会有迫不及待的问。“我都闻到粽子的香味了,你听着肚子咕咕的直叫呢。”
“就你急,还要再等一会呢,你看我们家娃儿都不急,老老实实烧你的锅!”阿婆总是带着这既有点生气又有点好笑的语气说。
“阿妈,我早就饿得受不了了!快一点吧。我真的着急了。”儿子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帮着父亲说。
“不行,不行,都不能吃!还没好呢。”阿婆闻着浓浓的香味也有点忍不住可是还是要等到起锅才能吃。
“好了,可以吃了!”随着阿婆一声命令,儿子和老伴就顾不得是否烫手“嗖”的伸手抢的了一个急不可耐的剥开粽子,一口咬下去,在嘴里塞得满满的,认真的品味着,意犹未尽。
“小心烫到了!”阿婆看着老伴跟小孩似得,笑哈哈的有点心疼地说。粽子的花样有很多,肉粽子、红枣粽子、绿豆鸭蛋粽、皮牛肉粽、百果粽子、咸香鸡肉粽 、裹蒸粽;还有艾香粽、薄荷香粽、豆沙粽、莲子粽、松仁粽、火腿粽、蛋黄粽等等,每年阿婆都会做几样与众不同的。除了自己留一些吃,还会再给邻居一家分几个,基本做的满满的一锅粽子就这样分的差不多了。所以老头子和儿子抢着吃粽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自从儿子在县城工作结婚之后,老头子也在前几年去世了,阿婆就再也没有做过了。
今年清明的时候,儿子回来给父亲扫墓,跟阿婆聊天时突然说道想吃粽子了,或许只是儿子随口一说,可是,阿婆却深深地记在心底。端午节前的几天,儿子打电话告诉母亲端午节单位会放假,阿婆听了兴奋极了,就赶紧把之前准备好的竹叶,还有在街上买的糯米都洗洗准备再做一下。可是,单位就放假一天,儿子说了又不会回来,怎么办?阿婆犯起难了,要不就给儿子送过去?还能见一见孙子,这都很长时间了没有见到自己的孙子了,也有点想念的',说不定孙子看到这多好吃的粽子也会像儿子小时候一样嘴馋得不得了,阿婆想着想着笑了起来,这笑的是合不拢嘴的。
端午节一大早,阿婆便起来开始做了,或许由于年纪大了,亦或许由于几年没有做了,手脚一点都不灵活了,阿婆开始抱怨自己自己老了,已经没有用了。终于费了大半天才做好,阿婆赶紧趁热全部装进袋子里,把鸡鸭都赶进院里,匆匆的往西边大路上走去,准备坐车去县城儿子的家里。一路上,别提阿婆有多高兴了,因为想着儿子和孙子吃到粽子那种开心的样子,自己也会心里乐呵呵的笑起来,阿婆很久没有笑得这么开心了。
阿婆并没有忘记儿子的地方,尽管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来了,她记得很清楚,儿子结婚那天是她第一次进城,看到这么漂亮的装饰的房子,阿婆和老头子都很开心,也很骄傲儿子终于有出息自己在城里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有这么漂亮的媳妇,儿子有本事了!老两口也是很开心的。
然而,城市的变化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的,特别是对于像阿婆这么大的年纪的老人来说。当阿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儿子的房子时,却让她万分失望了!敲了半天的门,也没听见里面有什么动静,阿婆不知道该怎么办,在门口等了半天,阿婆又不敢出去,这县城那么大,车那么多,该到哪里去找儿子呢?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中午,阿婆hi暗示在儿子的门口等着,突然,外面传来一阵车鸣声,阿婆有点喜出望外,赶紧站起来看了看,然后又失望的坐下,是楼上的。阿婆早饭时没有吃的,午饭更不用说,看着袋子里的粽子,阿婆舍不得吃,手里紧紧地攥着,焦急的等待着。
突然,对面的房子防盗门被打开,从里面走出来一个穿着十分时髦,满头却是银发的老妇人,手里拿着一个垃圾桶上下打量了一下微微一笑,朝门口走了出去。几分钟后,那位老妇人在门口停留了一会,看了看阿婆好奇的说“你好,您找谁呀?”
“哦,好,好,我找我儿子。我是来给我们家娃儿子送粽子的,这不过节了嘛,自己做点粽子给娃儿孙子拿来,也知道人去哪了,等了半天也没有见人影。”
“哦,老姐姐,要不老我们家做一做,说不定您儿子一会就回来了,咱们两个唠唠嗑,这不,家里也就我一个人,闲得无聊,怪孤单的。”老妇人把垃圾桶放下,拉着阿婆朝自己屋里拉去。
“那多不好意思,算了,不进去了,你看你们地板擦的那么干净,我这鞋藏脏,给你们弄脏了还要重新涮,算了,算了,不进去了。”阿婆朝屋里看了看,地板被擦得亮的,又低下头看着自己落满了厚厚的灰尘的鞋子,不好意思地说。
“没事,没事,进来吧,不要紧。”
“不了,不了,真的,我还是站在外面好,你进去忙吧。”阿婆推让着拒绝的说。
“那好吧,你等会。”老妇人转身走进屋里,一会从里面搬出两个凳子,说道“老姐姐,来,不进去,坐个凳子总可以吧?咱们就在这门口聊聊天。”
“好,这样好。”阿婆接过凳子,不好意思的笑着说。
两个老人就这样坐着门口聊了半天,可是尽管如此,阿婆心里还是有些焦虑,眼看着天越来越黑,阿婆不时的朝门外看了一遍又一遍,只有听见门外有一点响动。
阿婆突然站起身来说道,“天也不早了,我该回去了,谢谢你啊!”
“怎么要走啊?说不定你儿子一会就回来了,今晚就别走了,就住在你儿子这,又不是外人。”老妇人劝说道。
“算了,算了,年轻人爱干净,跟他们一起不自在,还有家里面还有一大堆鸡鸭鹅没有喂呢,也该饿坏了,这都一天了。”阿婆起身提了提手里的袋子,有些凉了。
“这又没事,你儿子不让住,住我这里,咱姐妹俩好好地聊聊。”老妇人劝说道。
“哈哈,好好,以后会有机会的,谢谢了,真的,家里鸡鸭饿坏了,我要是不回去,明天家里非要乱翻天不可。我这里是做的粽子,凉了,一会拜托你把这些给我们家娃儿,让他们热一热再吃。我走了!”阿婆脸上是有点失望的,可是,还是笑盈盈的跟老妇人说。
“好,好,我会的。你看,我说你今天别走了,你非要走...”老妇人接过满满一袋子裹得严严实实的粽子,十分的沉重。
阿婆转身走去,此时,路边的路灯开始发黄的亮起来,阿婆渐渐地消失在昏黄的灯光下。
半个小时后,老妇人听到外面穿了一阵说笑声,老妇人朝窗户中望去,是阿婆的儿子儿媳还有孙子回来了,“怎么样儿子,今天在外婆家过得开心吗?”只听一个男的问了问抱在怀里的孩子。
“开心!”小孩子边说边笑的玩弄着手里的玩具。
“快去开门,我都累死了。”妻子有点抱怨的对走旁边抱着孩子的男人说。
老妇人突然推开门没有好气的说“嗨,你妈给你捎的粽子!”
“我妈?粽子?”男人放下怀中的孩子,有点疑惑的接过沉甸甸的袋子说“是什么时候送的?”
“都来一天了,等你们也不见回来,敲门没有见你们人,就坐在楼梯上抱着这粽子。”老妇人有点不耐烦的说。
“走了吗?”男人有点急切的问道。
“走了,有半个小时了,我留了很久,说什么也不留下来,唉...”老妇人说完叹了一口气,转身走进屋里,啪的一声关上门。
男人手里拿着沉甸甸的袋子,眼角有些湿润的走进屋里,女人转过身,看了看,没有说什么。
突然,男人跑出去,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眼泪禁不住啪啪的落了下了,砸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在昏黄的路灯照耀下,是暗淡的;流过嘴角,是苦涩的。
篇3:“大众”阿婆
“大众”阿婆_初中记叙文
爷爷家的院子里,时常能看到一个矮墩墩的身影,那是我们院子里的阿婆。绿色植物的掩映间,总能一眼发现她和蔼的笑脸。因为大半辈子都呆在这里,对每家都熟悉,平时待人亲切温和,所以每个人见到她都会亲切地叫上一声阿婆。久而久之,她便成为院里的“大众”阿婆。
阿婆很老了,老到没几个人清楚她到底多少岁,只知道她年轻时候就来到这个院子里了,给一家人当了四十年的保姆。阿婆原来不是南京人,她的老家在苏北,那里还留下了一个女儿,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因为家里困难才到城里来当保姆的。
爷爷说这个阿婆大概有九十几岁了,我不信,这是有原因的。阿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一直十分健康,她在院子里呆了几十年,对这个地方很有感情,不论盛夏酷暑、还是严冬腊月,每天总会早一次晚一次的在院里背着手溜达溜达,碰见个熟人唠叨唠叨,聊聊天,爽朗的`笑声便会飘得好远好远。阿婆个头虽然矮,但皮肤却是又白又有弹性,小时候见到她就总有想摸摸她脸的冲动。她的脸胖乎乎的,显得特别和蔼可亲,无时不刻荡漾着满足的笑容,使每一个看见她的人都不由自主的露出笑脸,心里变得暖洋洋的。如此无暇又充满活力的笑容,竟是一个饱经岁月的老人所绽放出的。最让我惊叹的是阿婆的双眼,不像有些老人的眼睛显得浑浊暗淡,她的眼睛十分清澈明亮,还水汪汪的,倒更像是一个不涉世事的孩童的双眼,像一潭浅水,宁静温柔。
阿婆是一个很喜欢小孩的人,把每一家的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养,所以经常有家长把孩子交给她照顾。当年我表弟出生时,她还拿出了一百元当彩礼呢!六七年前,我和院里一帮小朋友都还在幼儿园,每天放学了没事干,就一人一辆滑板车,嗖嗖地围着院子狂奔。阿婆她看见一次就说一次:“小乖乖们啊,慢点,慢点唉!小心摔了痛啊!”嘴上是这么说着,可笑容就不知不觉在脸上洋溢着!
阿婆的记性很好,常常给院里人讲以前发生的故事,我也喜欢听故事,阿婆就特别喜欢我。每次见到我,便老远喊着我的小名,招呼我到她身边去。她操着一口浓重口音的家乡话给我讲那个我从未见过面的亲奶奶的事。我十分依恋她那缓缓的、绘声绘色的讲话风格,虽不如播音员字正腔圆,但也颇有韵味,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阿婆来城里以后,一直在一位南大教授家当保姆。教授家有两个孩子,是阿婆一手带大的,直到那两个孩子成家以后,才离开了她。教授一家和阿婆就像半路亲人一样,彼此关爱着对方。正因为这样,直到阿婆老得已经干不动什么家务活的时候,教授一家还是像对待家中老人一样养着她。可以说,前半生贫苦的阿婆,后半生是过得无比幸福的。
六年级后,我好久好久都没有看见阿婆那慈祥的笑脸了,我开始想念那又白又有弹性的脸蛋,那成天上扬着的嘴角,那一个个用浓重口音讲述的故事……拐角处的大树下再没一个和蔼的老人坐在那儿,只有一个思念着她的女孩独自站在树下,呆呆的望着摇摆的树叶,“沙沙,沙沙”就像阿婆讲的故事一样。
直到第二年春天我才知道,阿婆在去年国庆前后回到她女儿身边,静静的走了。像她来时一样不留痕迹,却带走了许多份思念,和无数的回忆。
大家偶尔还会谈起这位曾经的“大众”阿婆,我却时常站在树下,听着那棵粗壮的樟树,发出沙沙,沙沙……樟树啊樟树,你就像阿婆的心,永远年轻。阿婆曾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在你身上我又听见了,感受到了。
远在天堂的阿婆,希望你还记得这个院子。希望你在那里,能生活的更快乐,更幸福!
篇4: 陈阿婆的经营模式的散文
陈阿婆的经营模式的散文
今晚约朋友一起吃火锅,由于天气寒冷便选择了家旁边新开的陈阿婆火锅店。它刚装修的时候耗时两月时间,装修成很是气派,上下两层,全用玻璃装饰,让人看着有一种视觉上的享受,黑红相间装扮。
它刚开业有三个月,每每从它前面过,总是门庭若市,便想着抽空去品尝一下,感受一下气氛。前两天过平安夜和圣诞节人员已经在外排队了,今晚我得提前去,要不没地方坐了,来到门口看还好没多少人等。我要了号,已经排了42号了,现在叫号的`才25号,怎么等呀!我正着急,忽听一服务员过来说,拿号的这边有凳子坐着等一会儿。
我犹豫着是在这边等还是去找朋友玩会儿?忽然一服务员端了一个盘子从上边取出一杯茶说:“让您久等了,请喝杯姜红茶。”我接过茶坐下慢慢品尝,红红的姜糖水喝下去,心里暖烘烘的,真舒服!每个服务员见面都微笑的叫一声:您好!服务员忙的井然有序,你好声不绝于耳,每每从身边经过拿东西都会说一下:“打扰一下!”很温柔的声音,真好听!在这样的气氛里也是一种享受啊!
水没喝完,又有服务员送来油炸玉米花,让免费品尝。时间不长,又送来北京晚报让消费时光,多周到温馨的服务,又有服务员说您的等号卡可以换一听饮料,别忘记了。还没消费就送了这么多,顾客还有什么不愿意给你多掏钱的呀!去吃过几家自助火锅,虽然热情却没这边对顾客如此细致周到的服务。排队等就等,等的让人心焦,等不及只好走人。陈阿婆店就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没多久有位置了,朋友也来了,点菜开火和别的地方都一样,只是到最后酒足饭饱没吃完打包时,服务员把你的东西装好微笑着送到门口,还说欢迎下次光临,这还有什么有不再来的缘由呢,怪不得客源这么多,我是不是也该学学这其中的道理用在自己的经营理念上去呢?
经营理念永远是个值得学习的课题,好的服务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任何人都喜欢温馨的气氛和友善的对待,特别是对商家,这样才能财源滚滚。到每一个服务行业消费,只要说话好听,办事利落,客人是愿意把钱乖乖的掏出来消费的。付过钱后,心里还是美滋滋的,真正做到当上帝的感觉。
篇5: 云髻山美阿婆情深散文
云髻山美阿婆情深散文
在美丽的云髻山下吃过中饭,我们一行人兴致勃勃地奔赴九栋十八井。
这是一个显得非常陈旧沧桑的古建筑群。秋日的斜阳照耀在它斑驳脱落的墙体上,让那些或灰或白或黄或黑的历史陈迹显得越加古朴。
它静静地矗立在村庄里不打眼的处所。村人看到我们一行人开着车沿着窄小的水泥路进来寻访,纷纷从屋里探出头打探究竟,也许他们疑惑我们这群外乡人是迷路了才进入这久久被人遗落的废旧建筑物吧。
的确,这群古老的建筑物与村民们现在所居住的新楼房相比而言,实在是太过破旧了,残垣断壁用来形容它一点不为过。在村民们的眼中,它普通破败得一塌糊涂,就如同路边那些在深秋里落光了树叶的枯枝枯藤一样普通和不起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流转了几百年,而它除了更老更旧之外,似乎没有别的印记和价值能让村民们经常深思和回想。
所以,在村民们眼中,我们这群外乡人的来访显得格外突兀,但在我们自己看来,这次突然的到访又是那样自然,而它――这古老的村落和建筑群,又给了我们非常亲切的体验,非常惊喜的发现。
三两只母鸡在古建筑群外有些杂屑的地上寻找吃食。一些发育不良的花生和着藤蔓被堆砌在狭窄的水泥路边。一辆手扶拖拉机差点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一堆泥沙静静地躺在一栋屋子的墙角下。
进入古建筑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农业要大上”几个大字,这让我想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大干快上”、“农业学大寨”的口号。
跨过一道门槛,就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阿婆正手脚麻利地在天井里教may使用压水井,铁质的摇柄,锈迹斑斑。这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童年时在家乡就是用的这样的水井。may并不知道要想让它把水摇上来,是要先放入一点引水的,就像点燃鞭炮首先要点引线一样的道理。
我们坐在天井里清凉的石板上,看阿婆示范。阿婆摇了几下水井的摇柄后,又挪着小脚非常快速地进入水井旁她居住的屋子,端出来的是一碟金属钵装的花生,非常热情地用客家话招呼我们吃花生。
她如此热情,仿佛我们不吃都是不给她面子,而她的这般热情又让我们深深感慨和感动,因为我们原本不过是一帮与她素不相识的外乡人,贸然地闯入了她的领地,打扰了她的安静,她不光不怪罪,还如此客气热情相待,为我们而忙前忙后,仿佛我们是她久违的亲人,怎不叫我们心生无限感动。
阿婆用我们不甚听得懂的客家话告诉我们,她独自住在这古建筑物里,老伴两年前去世了,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住在外边,且都在广州打工。我从窄小的窗口往阿婆的屋子里探望了一下,漆黑一片,蜘蛛网在窗棂上随风飘动,地上横七竖八地放着一些竹、木,大概是用来生火的,地面上还有一些米糠和谷壳等杂物,应该是用来喂鸡的。屋子里光线实在太差了,让我想起我在乌镇看到的那些原住民的房子,也是这般黑漆漆一片。阿婆的贫穷又让我想起前几次我们扶贫去过的英德舱颍那些贫寒的村民也是住在这般破旧的勉强称得上住处的地方。
阿婆又拉着我们穿过一条过道,来到一个类似于我老家堂屋的屋子里,这里面门的墙壁上有神龛,上面写着山西太原温氏等字样。阿婆张着没了门牙的嘴告诉我,她平时会经常来打扫这间堂屋的卫生,我问她是不是客家人,她说她祖上是从山西太原来的。我想这应该是这个村落里温姓氏族祭祀的祠堂,神龛前摆放着案几,案几上有一些残存的香火和灰烬,还摆放着一些腐烂了的水果,案几下是一堆布满了灰尘的使用过的一次性塑料杯。
我们把先前在路上买的一些水果给阿婆,阿婆二话不说就拿出好些摆放在案几上供神。看到阿婆如此艰难的处境,我们一行人给了她一些钱,希望她能买点好吃的`。
阿婆拉着我回到她住的屋子,在小箩筐里翻找出一个红色塑料袋,执意要把那金属钵里的花生装进塑料袋给我们带回去吃,我说阿婆您自己留着吃吧,但阿婆非常坚持要给我们这群外乡人带点礼物,她又不顾我的劝阻,把箩筐里仅有的一点花生全都装入这个塑料袋。
我想这是阿婆的心意,满满的,我们一行人都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阿婆牵着我的手,像牵着孙女儿一般,我们就这样一老一少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们都笑了,那笑里都是纯真,是感动,感动于我们与这位萍水相逢的阿婆之间的缘分。见到hua哥拿着照相机在四处拍照,我和lily、may都要求他帮我们和阿婆合影留念。阿婆一看到相机,立马扔掉了手中的竹拐棍,没牙的嘴裂得开开的,灿烂地笑着,像是一朵菊花绽放,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年轻和童真。
然后她拉着我们走过田埂,我问她可还种田,她指着田埂边的一小块地告诉我们,那就是她的田。不过她又拉上自己的裤腿,我看到她的膝盖肿得厉害,她说她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不种田了。她告诉我们,她已经八十三岁了,但她的妈妈还健在,已经一百零六岁了,得知此消息,我们连声惊叫,感叹这村庄里山美水美,山水养人,恨不得也变作世外闲人,像李白、王安石等人看到天柱峰时发出要在天柱峰养老一般的感慨。
我们说阿婆很年轻,很爱美,因为她手上还带着两个很漂亮的戒指,阿婆不费劲就听懂了我们的话,马上取下其中一个有着小蝴蝶结的戒指套到may的手指上,笑着说这是以前别人送给她的,是个假的,我们说就算是假的但带着爱美的阿婆手上也显得很漂亮。
在池塘边,我遇到几个正在抓鱼的村民。鱼儿肥美鲜活,在有些脏的池水中跳跃翻腾,但我知道这养的鱼儿几乎都是吃天然植物或水生动物长大,应该是味道非常可口的。鱼儿的个头都很大,看得我们这一帮吃货直流口水。
岸边的一个中年男子告诉我,这个老建筑群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前,村里人都住在里面,八十年代后,村人就陆陆续续把房子修建到了古建筑群外,所以现在里面就只剩下阿婆了。他还告诉我,村里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老少少,都没什么人了。池塘旁边有一个废弃的窑,长着丛丛荒草。
告别了这群打渔人,阿婆拉着我们沿着池塘堤坝往村外走,她说要送送我们。Hua哥和其他拿着照相机的同志都把镜头对准了我们这几个与阿婆走在一起的女同胞,想来这场面也够温馨感人的。
夕阳近了,阿婆把我们送出村外,直到我们上了车,她有些蹒跚的背影才消失在古村落的门槛下。
回来的路上,我们久久无话,感动于这个意外逢着的阿婆,感动于她这颗质朴纯真的心灵。阿婆,我们也许还会再来的,但愿时光保佑您,让您老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篇6:怀念三阿婆的亲情散文
怀念三阿婆的亲情散文
风雨中走来一路跌跌撞撞忍着痛,人还里浮浮沉沉谁懂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回头望,停不下脚步是怎样的沧桑,蓦然回首,童年趣事早已尘封了十几年,留下的是一遍遍美好的回忆!
最难忘的是我奶奶,村子的人都叫她三阿婆,我也喜欢这样叫她,她那慈祥的笑容让人敬慕,她一生热爱劳动,不是砍柴就是种菜,整天忙里忙外,家里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小时候的感觉是啥菜都有的吃,啥点心她都会做,还时不时的将菜和点心送些给其他邻居,特别我们对面的白石小学,老师都很忙,菜主要靠在外买,三阿婆就常常送些菜给她们,老师刚开始还可以接受,后来一定要给三阿婆一点钱才收。
很快我就要去中学读书了,除了周六和周日外,就是三阿婆一个人去菜地,平时我可以帮帮挖地和挑肥,可现在,担子全压在她肩上。那是一个周六,我刚从学校回来,三阿婆显的特别高兴,问我吃饭了没,我说吃了,她还是给我拿出了碗和筷子,说“走了这么远还是再吃点吧”!我一看都是我喜欢吃的菜。说实话,三阿婆做的饭是大家公认的,来我家的人都说三阿婆做的饭特别好吃,她还常和我姐她们说,女人就要会做一手好菜,不然就不会有一个好家,当时我们都不懂是啥意思,但记得很深。
吃完饭我就开始做我的调压和稳压设计,更喜欢将电视和录音机拆来拆去,这都是躲藏着进行的,因为在学校学到物理科,我喜欢这些,当时刚将电路图放好,将电视机盖打开,这时,三阿婆就开门进来了,我一下就惊呆了,三阿婆也吓了一跳。可过了一会,她说“要不要我帮忙”?稍微平静的我还是忐忑不安的说,”奶奶,我想…。看看里面的电路”,三阿婆说,孩子,没事,你拆吧,拆了能装上就好,有时她也来一傍看看,为我打打气,可我还是很紧张,将里面的乔式整流二极管其中一个拆下来,测量了一下再装上去,结果正负极装给反了,装上一开机就发热,一下就烧了,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孩子,没事,不要急,虽然我不懂,但急就做不好事的!
我沉默了很久,这时奶奶过来问我,”怎么了?”
我说“奶奶,我将电视修坏了”?我的眼泪也快要掉下来了。
三阿婆走过来看了看,就说”没事,坏了就放到维修店去修,不要急,先要搞懂才是关键”。
我说”可能是二极管烧了,可我不敢确定”。
“要不你再查查”?三阿婆说,
为此我又仔细检查了几遍,可以确定只有那只二极管烧了,其它没事。我和三阿婆说“奶奶,是二极管烧了”。
三阿婆说“那你就去买一个换上吧”?说着,她就从身上掏出几十元给我。
我说“奶奶,不用你的钱,我身上有零钱,足够了”。
三阿婆说“你的钱要用在读书上,你先拿去买,这电子元件你我也不知道多少钱一个,怕钱不够,不然就会白跑一趟的”。
我默默的接过奶奶的钱,就飞一般的去买二极管去了……。
这事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也深深的`教育了我,几年和奶奶的生活,其实我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从那以后,每每遇到困难我都能从容挺过,都能认真的去对待每一件事,直到现在!我最为遗憾的是没能很好的谢谢我的三阿婆,自工作后就忙这忙那,可生活也许是这样,当自己醒过来的时候,留下的不是后悔的回忆就是内心的谴责,在这儿,我要谢谢三阿婆,没有她也不会有我今天!三阿婆,孙儿想你啊!
篇7:苗寨阿婆诗歌
苗寨阿婆诗歌
贫穷这把刀子
让她无法将老骨头站直
一个始终如一的姿势
熟练的手势
像一个生活的笔者
一遍遍在布机上
穿梭着一页页
风风雨雨的日子
每一段布的间歇处
如同阿婆 贫瘠的'皱褶里
流淌着经纬交错的酸橙汁
铜牛伏在溪边
眼里渗出了泪水
风和氧离子反复嚼着
一条条棉线酸甜苦辣咸
泥土色的杂味
瘦成了一枚干瘪的动词
点燃了一缕烟霞
所有的峰崖纷纷站起
聆听 红辣椒吹着竹叶笛
青花布里的翠花
用吊脚楼原始的苗语
哼唱着阿婆
艰辛贫血的平仄
檀木梳翘首叹息
(后语-----此刻,忘不了阿婆的眼神和姿势,不知道我的笔是继续着,还是放下了。又一次,把质朴的苗寨和惜别捆绑在了一起。)
篇8:阿婆作文600字
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阿婆就住在外婆的隔壁。
记得有一次,我闯了祸,不敢回家,我便躲在阿婆那里。阿婆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把手放在我的头上,我也懂得了阿婆是什么意思。阿婆望着我,和蔼的说:“孩子,你在外面惹了祸了吧。躲在我这里可不是办法,还是回去认过错吧。知错能改才是好孩子啊!”到了晚上,阿婆拉着我的手送我回家。我认了错,一切都平静地结束了。后来,阿婆那儿常常成了我的避风港。
阿婆还会编漂亮的竹筐。她编出来的竹垫,图案漂亮得让你不可思议。有花开富贵,有迎客松……小时候的我,只会傻傻地看着阿婆灵巧的手指在竹片中间穿行,然后就留下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有一次,我提了一只蚂蚱给阿婆看。阿婆说:“我也会做。我帮你再做一只嘛。”我半信半疑:“阿婆,你看了这只蚂蚱就能编啊?”阿婆说:“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阿婆就选了长长的青色的竹篾,三下两下,就给我编了一只假蚂蚱。那只竹蚂蚱坐在地上,像是跃跃欲试跳起来。我说:“一只蚂蚱太孤单了。”这只竹蚂蚱正好我捉到的那只作伴。我对这对真假蚂蚱喜欢得不得了。准备兜着他们玩。
第二天,我从梦中醒来,发现我捉的那只蚂蚱,趁我在熟睡中逃之夭夭了。我很沮丧地告诉阿婆,阿婆安慰我说,它是有腿有脚的,没拴住它肯定要跑呢,就让它回家吧。见我仍然闷闷不乐,阿婆也感觉丢失了小东西,肯定高兴不起来。我再帮你编一只吧。说完,阿婆又用竹篾帮我编了一只蚂蚱。哎,尽管假蚂蚱没有真的好玩。不过她对我的爱心和体贴,让我心里暖和和的。
后来,我和爸妈搬进了一座楼房,住的地方虽然变宽敞额,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没有过去那么淳朴。那时住的虽然是砖做的大平房,那门对门,门挨门的邻居,却是那么朴实自然。刚开始那段时间,我魂不守舍的,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想阿婆她们了吧?”我今后常带你去看看她们。
阿婆,你过得还好吗?我和爸爸会来看你的。
篇9:阿婆情感美文
阿婆情感美文
人来人往,如今的人们多了一份猜忌、一份虚伪。只是,诚信朴实的人越来越少。然而,可以理所当然地接受一切接济的阿婆,却坚持着这份难得的品质。
12月的冬季,南方的城市虽然没有北方的'寒冷,却足以让人唏嘘。雾蒙蒙的天气,使不少人窝在家里头,于是清冷的街道愈加空寂了。
我走在这街头,不由得将衣领子拉了拉,围巾也裹得更紧。乎地,前方一大群衣着华丽的妇女挡住了不大的人行道。我放慢了脚步,不满地呢喃道:“好不无聊啊!有空在这里挡道,还不如回家看儿媳大斗丈母娘去。”我小心翼翼地挤过她们,意外瞥见一抹粗抹布般的衣料,在人群中格格不入。
于是,我又折返回来。只看见那皮包骨的瘦弱身躯蜷缩在一身破烂的衣服中,上边满是补丁。老人的上半身就如虾一般蜷曲着,与下半身快成了90度直角。脚是光着的,给冻成通红色的两颗,更加让人心痛。在她的旁边有一个约摸六七岁的孩子,仅仅穿了一件毛衫。不大的眼睛眨巴着,手中提着一个小桶,里边是两颗虫洞斑斑的包菜。
一个妇女从华丽的手包中取出来一张百元大钞,递给小孩说:“乖乖,收下吧!这菜我要了,不要找零钱了。让奶奶添点衣服吧!”小孩子一听有新衣服穿,高兴地收下了钱。可是,这老人家颤巍巍地把钱再拿起来,塞到妇女手中,结结巴巴地说:“不不不,这钱要不得。这菜菜5块钱,怎么能这样子乱收钱。”
妇女急了,大声说:“哎哟!你这样子怎么过冬啊!可不行!”几番争执,老人还是不肯收下妇女的钱。
我看了看,默默地转身离开。这样一位老人家,可得。
篇10:阿婆说歌词完整
5月20日零点,由陈一发儿演唱的《阿婆说》,独家登陆网易云音乐。继《童话镇》首度合作,接连取得斐然佳绩后,暗杠陈一发儿再次联手,推出《阿婆说》这一经典作品的女声版本。
陈一发儿在女声版本的录音过程中通过很多区别于暗杠演唱版本的唱法设计和变换,尝试对歌曲情绪做了新的角度的.表达。基于对歌曲的深度喜爱,陈一发儿还首次参与到歌曲除演唱外的很多后期制作工作之中,为追求歌曲更加完美的整体呈现,精雕细琢。
篇11:阿婆说陈一发
继《童话镇》首度合作后,暗杠陈一发儿再次联手,推出暗杠经典音乐作品《阿婆说》的女声版本。
《阿婆说》是独立音乐人暗杠的原创作品,创作于10月末。歌词部分由暗杠及暗杠的听众古道背棺人共同完成,演唱、作曲、编曲、器乐演奏、和音编配、录音混音等工作由暗杠独立完成的录音版本2月上线。颇有江南韵味的绵缓旋律,搭配触人心弦的歌词情景,融入暗杠温暖倾诉般的唱腔,引发网友共鸣。
陈一发儿在女声版本的录音过程中通过很多区别于暗杠演唱版本的唱法设计和变换,尝试对歌曲情绪做了新的角度的表达。基于对歌曲的深度喜爱,陈一发儿还首次参与到歌曲除演唱外的很多后期制作工作之中。选在“5.20”这样传统属于情侣的日子来上线《阿婆说》这种关乎亲情和乡音选材的歌曲,用意也是在于唤醒听众,不要忘记对可能不在身边不像恋情般浓烈缠绵的另一种爱也是需要去表达的。
【相关新闻】:陈一发儿新歌《阿婆说》 520网易云音乐独家首播
颇有江南韵味的绵缓旋律,搭配触人心弦引人共鸣的歌词情景,融入暗杠温暖倾诉般的唱腔,该版本一经上线即获得广泛好评,云音乐评论迅速破万,广大听众纷纷在歌曲评论区留下自己和阿婆的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继《童话镇》首度合作,接连取得斐然佳绩后,暗杠陈一发儿再次联手,推出《阿婆说》这一经典作品的女声版本。
陈一发儿在女声版本的录音过程中通过很多区别于暗杠演唱版本的唱法设计和变换,尝试对歌曲情绪做了新的角度的表达。基于对歌曲的深度喜爱,陈一发儿还首次参与到歌曲除演唱外的很多后期制作工作之中,为追求歌曲更加完美的整体呈现,精雕细琢。
选在“5.20”这样传统属于情侣的日子来上线《阿婆说》这种关乎亲情和乡音选材的歌曲,用意也是在于唤醒听众,不要忘记对可能不在身边不像恋情般浓烈缠绵的另一种爱也是需要去表达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阿婆说陈一发歌曲在线试听
2.童话镇歌曲陈一发
3.阿婆说陈一发歌词
4.童话镇陈一发歌曲在线试听
5.童话镇歌曲陈一发mv
篇12:阿婆的煤炉美文
阿婆的煤炉美文
傍晚,我去阿英家里串门,阿英住在单位一栋旧式住宅楼的顶层。我来到楼下的时候,正好一楼的阿婆在楼道里煽风点煤炉,浓浓的烟雾夹杂着一股刺鼻的怪味,弥漫在楼道里,我捂着鼻子,屏住呼吸爬了六层楼,到了阿英家门口的时候,差一点儿就窒息!
阿英开门把我让进屋里,马上又把门关严了。
那天天气很热,被太阳烤热了的屋顶不断地向屋里散发着热气,阿英家里没有装空调,一进门,就像是进了一座大蒸笼!我受不了,要阿英把门打开透透气。门一开,一团烟雾就从外面往屋里扑,阿英马上又把门关严了,朝我苦笑,说:“没办法,捱着吧!”
我问她:“她家总这样吗?”阿英说:“差不多天天是这样。”“你怎么不跟她说一下,让她别在楼道里烧?”阿英说:“我不说。下面二楼三楼离她家更近,熏得更厉害,他们都不说,怎么轮到我去说?”
过了一天,我碰到住二楼的大李,我问他:“一楼的阿婆在楼道里烧煤炉,搞得整个楼道里都乌烟瘴气的',你跟她住得近,应该跟她说一声,让她别在楼道里烧。”大李说:“说了得罪人,我才不去说。我住二楼,紧走几步就到家了,门一关,碍不着我什么事。要说该阿英去说,她要爬六楼,最遭罪的是她。”
住得最高的和最低的都不说,中间几层是什么态度呢?
三楼的小刘说:“大家都是平头百姓,谁听谁呀?说也是白说。这事该当官的去说。当官的不说,要我们说?”
他指的是四楼的王工,王工是车间副主任,大小也算是个官,他怎么不说呢?那天我去车间办事,问他,他哈哈一笑:“都说你是聪明人,我看像个糊涂虫:我是管生产的,还有责任管那种事?楼道里有楼长,这事归楼长管。”
他说得也有道理,既然设了楼长,这事就该楼长管。楼长住五楼,过了几天,我碰到楼长,问他,他说:“楼长算什么官?有职无权,给大家跑跑腿办办事可以,要管事还得靠大家,搞好住宅文明建设人人有责,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管。”
★ 奖与酬散文欣赏
★ 大城小城的散文
★ 繁冗的小城的散文
★ 夜航船的琐记散文
★ 谷雨田螺香散文
★ 爱敲鼓的男孩散文
★ 来盘炒田螺散文
★ 亲情散文《滴水》
【阿婆散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
用生命影响生命生活随笔2023-05-12
生死关头作文2022-08-17
遥望滴水崖散文2023-08-28
情感散文《小巷细雨》2023-06-01
狂人进山抒情散文2023-03-11
高考满分作文:只待蓦然回首2023-06-29
关于路灯的随笔阅读:黑夜行2022-04-30
蓝天不在爱白云散文2022-09-25
白云源记散文2023-06-03
独处守心优美散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