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精选10篇)由网友“安恩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关于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但其宗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篇2:茶陵诗派的名词解释
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篇3:茶陵诗派的名词解释
明成化、弘治以后,随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深,官场日益腐朽,社会动荡不安。在严重的内忧外患面前,专以粉饰太平为己任、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台阁体”文风已经无法继续维持,诗坛急需新的诗歌创作理论来指导诗歌的创作与发展。
茶陵诗派的艺术风格
台阁体诗文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格调雅丽雍容,这与其“歌盛世,颂太平”的主题内容有较大关系。茶陵诗派诗歌作品中还有一些遗留有台阁体的气息,显示出雍容平易的风格,如李东阳的《庆成宴,次焦少宰韵・其一》:“旌旗簇拥千人队,衮绣分明五色光”。这类风格的诗歌在茶陵诗派的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与台阁体不同的是他们的诗歌风格不只限于此,而是注入了更多新的因素。茶陵诗派对个人情感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心,使诗歌呈现出清新淡雅和苍凉沉郁两种风格倾向,又由于受李东阳格调说的影响,格律谨严。
(一)清新淡雅
茶陵诗派不再局限于台阁体诗雍容平雅的风格,他们对当时的险恶的仕途感到力不从心,试图寻找心灵的宁静和灵魂的出路,将目光投向下层农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受“野俗说”的影响,创作开始倾向于山林诗宁静淡雅的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少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这些诗歌格调清新自然,意境淡雅,趣味横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
春尽田家郎未归,小池凉雨试衣。
园桑绿罢蚕初熟,野麦青时雉始飞。
――(《茶陵竹枝歌・其七》)
诗人用“小池”“凉雨”“初蚕”“青麦”“野雉”等田园景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恬淡静雅的晚春图,让人读后顿感神清气爽,心灵得到净化。
(二)苍凉沉郁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人民生活的关注,是茶陵诗派诗人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中,有不少是忧国忧民的作品,因其深深的忧虑、无奈的感慨,形成了苍凉沉郁的风格。
李东阳的《白杨行》描写的是荒年百姓的痛苦生活。“路经白杨河,河水浅且浑。居人蔽川下,出没无完。”衣不蔽体的老百姓聚集在又浅又浑的河边,他们“俯首若有得,昂然共腾欢”,只是因为在河边挖掘到了可以吃的东西而高兴。这是多么心酸的一幕,饥饿竟把人折磨到了这种地步!“吾人未沟壑,生意谅斯存”更显得沉重,“微心不盈寸,引此万虑端。”是作者深深的忧虑。整首诗语调低沉,感情沉重,风格苍凉沉郁。 (三)格律谨严
《麓堂诗话》是茶陵诗派的诗歌纲领,其中居核心地位的格调说势必对茶陵诗人的创作起着指导作用。在茶陵诗派的作品中注重讲究声律的和谐、节奏的抑扬顿挫,显示出格律整饬的音乐美。李东阳的乐府诗具有代表性。例如:《三字狱》(卷二):
朋党谪,天下惜,惜不惜,贬李迪。
三字狱,天下服,服不服,杀武穆。
奸臣败国不畏天,区区物论真无权。
崖州一死差快意,遗恨施郎马前刺。
本诗借助音律节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前两句以六个三字短语作为开起,形式上体现了诗歌的对称美,同时以紧迫急切的声响、抑扬顿挫的语调来传达情感上的义愤填膺,这样既符合声律的要求,又加强了主观情感的抒发。
茶陵诗派的历史地位
从《麓堂诗话》和创作实际来看,茶陵诗派从理论到实践都对台阁体进行了反拨,给当时衰微的诗歌注入了新的因素,使诗歌创作朝着正常的轨迹发展。同时在《麓堂诗话》中提出的“宗唐”等主张,对前七子复古思想有铺垫和推动的作用。
篇4:岑参是什么诗派的代表人物
古代诗歌流派有哪些
在文学历史上,如果以创作方法为维度对诗人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等几个流派,其中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最为繁荣。再进行细分,就有山水诗派、田园派、边塞诗派、怪诞诗派、婉约派等等多个诗歌流派。
篇5:闲逸派特点及代表人物高考文学常识
闲逸派特点及代表人物高考文学常识
本文主要结合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准备了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各文学流派特点及代表诗人,这是可能在高考语文考题中出现的'内容,同时,准确理解各个文学流派的内涵特点,也能有助于通过时间段、流派来进行古诗文分析,答好语文答题。
闲逸派
闲逸派是宋朝时的一个词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僧仲殊、朱敦儒、黄裳、周紫芝。这派词人深受晋、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直接承继中唐张志和《渔歌子》等词的传统。他们或情志高洁,酷爱自然,或隐逸远世,保真养性,或受挫避祸、闲放退居,表现了一种特有的闲远超逸之态。就此而言,这派词可称之为逸人之词。
闲逸派诗人随着时代氛围和个人气质、境遇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旷逸、雅逸派。旷逸词派,以闲逸、旷达为主要风格:雅逸词派词人受到晏、欧、周雅词,特别是雅正派词影响,以柔笔雅辞写山川景物,叙宴饮交游,抒闲情逸致,偏重于典雅和藻饰,与旷逸派的自然野趣、超旷飘逸有异。
篇6:豪放派诗人代表人物
辛弃疾
辛弃疾文武双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辛弃疾也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是当之无愧的`豪放词巨擘。
辛弃疾的豪放词气势如虹、悲壮激越,将浅斟低唱、阴柔缠绵的宋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辛弃疾作品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篇7: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及介绍
边塞诗人简介
1、边塞诗派——高适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边塞诗派——岑参
岑参,荆州江陵人,一说南阳人,后徙居江陵,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任封常清幕府判官。
唐代宗时,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故世称“岑嘉州”;后约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3、边塞诗派——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篇8: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
篇9:王维诗田园诗派吗
王维属于山水田园派诗人。
王维简介
(7-761年,一说6—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人,祖籍,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等。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合称“王孟”。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 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人物生平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3]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4]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篇10:哲理诗特点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主要分类/哲理诗
一是没有具体的意象的哲理诗。
这类诗的基本特点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因而人们可以认为这不是上乘的作品。如:“被打倒的/没人同情/击倒他人的/反得一笔可观的奖金”(《世界拳王争霸赛》)。但它毕竟对生活进行提炼,语言简洁,内蕴深刻,也不失为一首哲理诗。
二是含有鲜明意象的哲理诗。
这类诗,之所以倍受赞赏,是因为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系列生动意象。二是含蓄,不露理。
张先生新著《 风动石》里的绝大部分哲理诗,显然已经从无意象到有意象的成功过渡。这对张先生来说,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张先生的哲理诗很鲜明的一个特点,便是从“静”的物象写出“动”思想,表现了诗人对周围的人、情、物、态的浓厚的人文关怀。从作品中,处处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改变生活的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它们往往从一种人们熟视无睹的小事物、小景象中反映出大主题。如《豆芽》:好端端的子儿/无奈被人放进水缸/浸泡几天几夜变成/白发苍苍老头――/长长的胡子/瘦瘦的身材/不像人也不像鬼/ 差强人意被逼/推向市场/可怜巴巴地/出卖形象/兜售青脆。
这首诗,使读者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人们立即联想到被逼 “出卖形象”侵害人权的种种罪恶交易。因此这类哲理诗,往往触及重大社会主题,它的 美学价值已经超越文学,而进入社会学、人类学范畴。当然,有的哲理诗,既不表现惊心动魄的情感,也不表达深不可测的哲理,有的只是表达一种生活情趣,给人们一种美感享受而已。如《翠竹》:别以为我身材苗条/鸟就不买我的账/风老是欺负我/亲一口就跑。
不管怎样,我愿意不厌其烦地强调的还是:哲理诗,首先必须是诗,要具备诗的内质。因此,意象要鲜活,主题要含蓄。尽管张先生某些诗尚停留于“生活注释”之嫌,但总体观,已经写得十分老到了,不少佳作可称之谓“精品”
古代哲理诗/哲理诗 编辑
著名哲理诗鉴赏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题目】《登飞来峰》【诗词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人生哲理诗句/哲理诗 编辑
1.( 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 王之焕《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 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0. 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 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代哲理诗/哲理诗 编辑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 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的确,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之类的观念,是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犹如对正确的哲学命题人们也常常会作出歪曲的解释一样,对于诗,在感受和理解上的偏颇也难以避免。只要是正确地体会诗的原意,我想绝不是叫人们都去做庸碌之辈,而是勉励和提倡那种献身精神,是在宣扬把个人溶入集体事业的革命观念。
只有人民不朽,只有历史永恒,在不朽和永恒中,个人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自己当作泥土”的精神,正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一种追求,岂能对之作歪曲的理解呢?!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 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 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观钱塘江潮》(余亚飞)
钱塘一望浪波连,
顷刻狂澜横眼前;
看似平常江水里,
蕴藏能量可惊天。
【简析】这是一首现代哲理诗,以钱塘江潮为意象,表现了看似平常的钱塘江浪波下,蕴藏着惊天的能量,顷刻间涌起排山倒海的巨浪。意喻看似平常的人会蕴藏巨大的潜力;看似平常的事物后面会蕴藏巨大的力量。
下面是网络产波广泛的几首诗:
《决心》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
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唯一会限制我们的,
是我们自己的决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失去》
最凄凉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爱的那一刻,
而是你还在徘徊,
犹未知道已经失去。
《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默的心,
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炫耀》
不爱了,就别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还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还是对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这种 窘态,
只会深信你从来没有忘记过他。
《句号》
当爱情要完结时,
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当你怀疑是否主动画上句号时,
那表示你根本就拾不得,
也没办法画上这个句号。
每一段情始终会有句号,
句号要来时,
你想挡都挡不住。
《习惯》
爱情一旦成为了习惯,
就会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
《放弃》
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
并不痛苦。
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
那才痛苦。
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
那是更痛苦。
《寂寞》
别因为寂寞而错爱,
别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后悔》
别等到错过后才去后悔,
别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清楚》
或许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时候,
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确最清楚。
《机会》
人一生有许多的机会,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满足目前所拥有的。
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机会,
而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缘》
若是有缘,
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
若是无缘,
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
凡事不必太在意,
更不需去强求,
就让一切随缘吧!
《思念》
思念总是有不得不收藏起来的时刻,
而生命里最舍不得,
藏得总是最深,
且不让人知道。
《淡忘》
一个人受到感情的伤害,
原本是可以慢慢淡忘的,
但如果心里一直念念不忘,
就会使其所受的伤害,
永远难以痊愈。
《你的》
该是你的迟早都会是你的,
若不是你的即使强留也留不住。
《面对》
不想面对他离开,
逃避不是一个好方法,
但却是唯一的办法。
《遗忘》
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遗忘,
那将是很痛苦的事,
别再自寻烦恼,
快把痛苦的事给忘了吧!
《伟大的爱》
学会了与人分享爱,
还必须学会不要紧捉着所爱不放,
最伟大的爱就是做些对所爱的人,
最有利的事,
即使那会令你心疼。
《报复》
最好的报复不是毁掉对方,
更不是毁掉自己,
而是要过的比他幸福和快乐。
《忽略》
人往往都只在乎别人是关心你,
却常常忽略自己,
是否也有关心别人
坚定 但不固执
活泼 但不轻浮
勇敢 但不鲁莽
沉着 但不寡断
机警 但不多疑
豪放 但不粗鲁
单纯 但不幼稚
老实 但不愚蠢
忍让 但不软弱
谨慎 但不胆小
自信 但不自负
自尊 但不自高
自谦 但不自卑
自强 但不自大
自珍 但不自赏
自爱 但不自傲
自责 但不自辱
自知 但不自弃
自立 但不自私
自由 但不自纵
外国哲理诗/哲理诗 编辑
哲理诗(philosophical poem):诗歌与哲学是近邻,诗歌往往含有一定的哲理,这样的诗歌可以被称为哲理诗。
俄罗斯诗人 普希金的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 人生态度,亲切和蔼。蕴含的哲理:面对挫折要正确、乐观的对待它,要 镇静,要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光明的。
Если жизнь тебя обманет,
Не печалься, не сердись!
В день уныния смирись:
День веселья, верь, настанет.
Сердце в будущем живет;
Настоящее уныло:
Все мгновенно, все пройдет;
Что пройдет, то будет мило.
KOBVCS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你不要悲伤,不要生气!
熬过这忧伤的一天:
请相信,欢乐之日即将来临。
心儿生活在未来;
现实却显得苍白:
一切皆短暂,都将过去;
而过去的一切都将可爱。
英国 蒲柏的《人论》就是用双韵体写成的规模巨大的哲学论文,它从 创世主、宇宙一直谈到人性、人类社会、道德和人的快乐,其中心思想是 柏拉图的伟大的生存之链,宇宙万物在此链中各有位置,人处于天使与野兽之间,人只有安于这个位置,才能快乐。人应该坚信上帝,学着看远看全,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合理的:
All nature is but art, unknown to thee;
All chance, direction, which thou canst not see;
All discord, harmony not understood;
All partial evil, universal good:
And, spite of pride, in erring reason’s spite,
One truth is clear: whatever IS, is RIGHT.
(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Man, To Henry St, John, lines 289――294))
整个自然都是艺术,不过你不领悟;/ 一切偶然都是规定,只是你没有看清;/ 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 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 高傲可鄙,只因它不近情理。/ 凡存在的都合理,乃是清楚的道理。( 王佐良译)
布莱克常辨证地看待问题,从《一粒沙》中可看出,诗人认识到事物之间有联系,小东西里有 大宇宙: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William Blake: A Grain of Sand)
从一粒沙看世界,/ 从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 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王佐良 译)
弗洛斯特的诗始于愉悦,终于睿智,具有 新英格兰乡村风味的诗使他荣获“乡村哲学家”的称号。最为人们熟悉的《雪夜林边驻足》揭示了活着的人的责任,即人在结束自己的人生旅程之前,应该完成属于自己的事情(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未选之路》则把人人都经历过的各式各样的“选择”以具体的选择林中小路表达出来。心想没有被选的路“就留待以后的日子再走”(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但又怀疑,路一条条接下去,怎能回到起点选择当初没有选择的那条路(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最后诗人不得不感叹:在人生的岔路口,因选择的不同,所有的差别也就由此造成(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颇有人生哲理性。其他很多诗歌也富含哲理性,如《春潭》:
These pools, though in forests, still reflect
The total sky almost without defect,
And like the flowers beside them, chill and shiver,
Will like the flowers beside them soon be gone,
And yet not out by any brook or river,
But up by roots to bring dark foliage on.
The trees that have it in their pent-up buds
To darken nature and be summer woods―
Let them think twice before they use their powers
To blot out and drink up and sweep away
These flowery waters and these watery flowers
From snow that melted only yesterday.
(Robert Frost: Spring Pools)
春潭虽掩隐在浓密的树林,/ 却依然能映出无暇的蓝天,/ 像潭边野花一样瑟瑟颤栗,/ 也会像野花一样很快枯干,/ 可潭水不是汇进溪流江河,/ 而将渗入根络换葱茏一片。// 把潭水汲入其新蕾的树木 / 夏日将郁郁葱葱莽莽芊芊,/ 但是在他们竭潭枯花之前,/ 不妨先让它们多思考两遍:/ 这 如花的春水和似水的花 / 都是皑皑白雪消融在昨天。( 曹明伦译)
这首诗里,树林中的水潭倒映着整个天空,旁边的花因寒冷而颤栗,潭水不是流入哪条溪流江河,而是渗入树根,换来一片葱茏树荫,它像旁边的花,不久即将枯干消逝。水潭枯了,花谢了,夏日树木却郁郁葱葱了,这都是昨日白雪融化的结果。这里的“雪――水潭――树根――树林”构成一个循环,相互对立的物体有着内在的统一律,一物的消失其实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存在下来了(水被汲进新蕾),这就是宇宙万物的生死循环。诗人从水潭的转换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包含着一些哲理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发现的一种辨证的宇宙观。
[哲理诗特点]
★ 三下乡心得
★ 陆羽与茶经说课稿
★ 诗歌发展
【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2024-02-02
盛唐的山水诗2023-09-18
社区抗灾救灾工作总结2023-03-01
山水诗——《贺新郎·吴江》2022-10-21
红楼梦里的人物名字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三)2022-07-31
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新版」2024-04-06
公司特点范文2023-06-02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考点2023-07-28
钱塘江畔是哪个诗人的2022-04-30
《雨巷》(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