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10 09:21:00 美术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共16篇)由网友“Reflectio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篇1: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摘要: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美术教育功能的肯定与选择。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当前呈现出“各取所需,多元并存”的新格局。通过对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追溯,审视我国现今的小学美术教育,可得出:“多元并存”是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美术教育 价值取向 策略研究

凡事物存在都有其原因,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追溯到美术教育价值的起源,我们不得不谈谈美术的起源。目前对于美术教育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等等,笔者倾向于多元论的起源说。美术最初起源无论是什么原因、什么时间,它必须要建立在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之上。随着美术的发展,为了传承的需要,美术教育应运而生。

一、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与演进。它的存在受到历史的制约,在当时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1.美术技法论。美术教育的起源决定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美术技艺催生了美术教育。所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最初应该归于美术这门技艺的继承,过多于强调美术的技法,而忽视了教育的功能。但是今天的美术技艺,已经不能单单地理解为是美术技艺法、美术技巧或者说是美术技术,它所指代的范围远比这丰富。

2.社会本位论。在班级授课制产生以后,美术教学得以在学校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美术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相联系。这无疑是美术教育发展的进步,但是这一时期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社会目标,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要。

3.工具论。20世纪,工具论广为流传。美术教育被当作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价值取向是对社会本位论的反驳,强调个体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以里德、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

4.本质论。受到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框架来进行教育的影响,本质论代替工具论,成为美术教育新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强调学科本身的价值,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数次的演变,但可惜的是,都没有全面地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本质论同样也遭到了质疑。二、审视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在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和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在现当代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在美术教育中感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审美价值取向。世间万物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美非常重要。小草经过冬日的严寒,冲破土壤,冒出新芽的时候,这呈现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力量,是一种美。当我们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作品来呈现出这种美,是一种创造之美,是一种艺术之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于自然中的事物、社会上的人以及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万物的美的发现,是提高个人审美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以及对于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美与乐趣。

2.教育价值取向。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是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是通过美术技艺之一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体现为美术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来实现教育目的。

3.创新价值取向。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本身是一种发现新异性和创造新异性的事物。艺术是人们感觉和经验的呈现,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世界,逐渐建立对于事物的新经验,将模糊性的概念逐渐清晰和明确。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人创造出来的美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发现新的美、创造新的美的能力。

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探讨,希望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美术教育的起源探讨,从美术与教育的结合探讨。上述三种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孤立的,三者之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不能单纯地区分,追求单一的某一种价值取向;“多元并存”是现今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7),110-112.

[2]徐卉.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J].江苏教育,,(2),29-30.

[3]邓德祥.我国美术教育“西方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得与失[J].美术观察,,(11),116.

[4]孙晓林.课改十年,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0),173.

[5]刘伟.试析人文教育在当前美术教育中的困境[J].艺术教育,2011,(8),114.

篇2: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摘要:“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只有深入理解文本,充分发现和利用文本的语文价值,学透例子,注重实践,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践;语文核心素养

引言

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烦琐的内容分析走向语言实践,二是从单纯的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加强语言实践,实现文本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简化环节,加强读书,守住阅读教学的底线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要求也是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底线。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听说读写,核心是读。唯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学得透彻,才能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所理解[1]。”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中识写生字、理解词句、品味语言、培养语感,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以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看“读味”十足的语文课。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于老师让学生听老师朗读,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学生自发地鼓掌。于老师问为什么给我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真好,读得很投入,读得很有感情。于老师引导:“是呀,这就叫感情朗读。要把自己的感情和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课文。”接下来安排学生按要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还进行了随文识字写字,指导“妻”字要写得稳重大方,“庞”字要写得舒展又紧凑,指导规范书写。并适时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姹紫嫣红”“镢头”等词语的意思,以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练习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栽花赏花,写信教子。由充分读书到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水到渠成。第一课时完成了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于老师在读书充分的基础上,安排大段时间的默读,学习作批注。引导讨论这篇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在旁边作批注,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习惯,进行学习指导。在交流讨论之后,于老师让学生根据本篇课文内容,以“儿子”的身份,给“父亲(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进行有机的读写结合练习。提醒学生书信格式、应对来信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明显。课堂上于老师没有烦琐的分析讲解,没有过分渲染高尔基的父子亲情,也没有过多地分析“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学道理,而是教学内容和形式清清爽爽: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作批注、写一封回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教学,符合年段的课标要求,这些都是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而其他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活动之中。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结合巧妙,达到了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细读文本,品词品句,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我们都懂得,只有真正深刻理解的语言,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储备语言,进而尝试运用,成为积极语言[2]。学以致用是积极语言,学而无用是消极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如《黄鹤楼送别》开头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青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教师的着眼点往往放在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风景如诗如画,多么漂亮,再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等,而忽视了“暮春”“饯行”等具体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讲“暮春三月”,先讲“暮”字的意思:暮,本义是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这里是“晚、将尽”的意思。再联系文中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学生就会理解春天将尽、晚春、春色最胜时节,称为暮春三月。再引申拓展,春天将尽称为“暮春”,秋天将尽称为“暮秋”,人到老年称为“暮年”。这就是抓住词句深层次理解,不是以词解词,是理解的迁移运用,是语言实践。而“饯行”则联系文中“李白举起了酒杯”“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等句子来理解。这里是备下酒食送行,与酒食相关,所以“饯”字是食字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识记字形。这样深入地理解词语和简单地解释词语是不同的。理解词语是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经验,结合具体语境,是已学知识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不是浅表层次的字面解释。教学中把理解字义词义与阅读文本紧密相连,贴近文本,注意引导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积极语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落到了实处,文本的语文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孩子充分地阅读,反复地朗读,字字入目,读进去。在诵读中揣摩、体味具体的字词句段,充分地咀嚼辞章,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想象联想,去再现再造,再读出来,那么字词句段、语言文字就富有了灵动与鲜活。体现在教学上就不会出现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浅层次阅读,而是深耕细作、踏石留印的深层次读书。这样,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才能显现。

三、体会方法,学习表达,在语言实践中学以致用

文本无非是个例子,是学习语言的凭借。教学中要把例子吃深吃透,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举一反三,进行语言实践,学以致用,学习表达。我们要教语文,而不是只教教材。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验和尝试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学习语言,学会表达,因为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动笔,语言思维要静下来,学习运用规范语言。通过写体会写感受,随境而练,进行读写结合小练笔,活学活用语言。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一般有几种形式:一是理解语言,情感提升。学过文章后让学生写一段话,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情景,通过理解、加工、整合、再造,培养语文思维,学用语言,学习表达。二是领悟表达,迁移运用。学习借鉴文章的表达方式,模仿迁移,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包括词语、句式、构段、篇章等,还包括用词、语法、修辞、体裁等。三是随文设计小练笔活动。像学习了《狼和小羊》《麋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设计补白、续写、改写、回信等有机拓展的练笔活动。

结语

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目的。正所谓“赏花容易种花难,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在语言的理解品味、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深刻地感悟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奥妙。让我们在课堂上更多地指导学生朗读品味,直接触摸具体的语言材料,充分地理解体会,深刻地品词析句,积极地引导语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发现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李本友.

[2]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篇3: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及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及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当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生存;发展

1地理环境和民主传统体育的形成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形成的。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所在的环境是十分闭塞的,我国的大部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我国的主要农业是耕作的方式,农牧业并存的格局。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农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断地在发展。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我国的地理环境对民族体育的产生又有许多影响。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促使了我国有近千种民族体育项目,并且各有千秋,在西藏的青藏高原地区流行的是马球,在蒙古族盛行的是摔跤。位于亚热带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长跑等。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例如白族的跳山羊、傣族的跳草垛、满族的骑马射箭等等。

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体育形态,这种体育形态带有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印记。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在封建社会中依靠传统农业的文明文化的发展经过长年累月积累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与我国的文化思想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传统的民组体育思想结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所以,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中就有“礼”的特征,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民族传统体育所关注的就是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精神、形态方面的描述。这些民族的传统运动都主张强调“和谐”,在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中,领悟其中的道理。例如:我国传统体育当中的太极拳等等。

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

每一个民族在审美心理上都反映着这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并且在对与同样事物的理解方面上,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并不是我们的大脑意识形态不同,而是我们民族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与西方民族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结合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经济、文化、政治、地理等各种不同因素发展起来的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从民族体育的角度上看突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从技术上来看,民族体育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善用技巧,以智斗勇的心里;在比赛规则上,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更具有表演特色比起具体的比赛规则,在双方比赛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项目以礼为先,点到为止,反正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格。

4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4.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机关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提高了读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视,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引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繁荣发展。繁荣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法规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法规建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也相继被纳入相关的法规条例中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这些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断完善。

(2)多种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活动。从1984年以来,我国的全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起来,运动会每四年一届,这种传统运动会比赛的体制不仅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且还带动了少数民族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各省市也根据地方特色纷纷开展民族传统体育。

(3)一些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并且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占得比重越来越重要。民族体育也成为发展民生的一种手段,就像湖南凤凰,当地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花鼓、上刀山等,这一些列活动都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4)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被引入学校,进行授课。随着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高校、相关体育部门都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系统,例如传统的武术表演等。

4。2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冷落”态势

尽管政府大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也积极扩宽多条道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现代体育对人们大众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本民族的.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比,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还是十分艰难的,发展前景还不是很乐观。这种“冷落”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将文化好好的保存下去,但正是这种保护,也越说明在这些受到保护的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例如湖南中部地区有一种民间武术叫梅山武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在当地的一些农村,但是到了九十年代这种武术就渐渐的淡出了农民的生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这种拳种就与当地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少,在当地没有发展起来,这样的实例应该值得我们反思。

(2)新生代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发现,少数民族居民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选择传统的民族体育的不到15%。而且在城市健身的居民中,只有少部分的老年群众会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健身,而许多新生代的市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不是十分了解,并且大部分的新生代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现代体育的方式进行健身。目前,许多地区都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只有少部分的老年人坚持传统的民族体育,中年人厌倦传统民族体育,绝大多数青年人不了解传统的民族体育有哪些具体的项目,不知道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未来几十年会不会有更多的传统民族体育会消失在大众的眼中。

(3)学校传统民族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困难。尽管血多学校都纷纷建立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由于专业所受限制,许多项目都不能进行专业教学。在许多当地的中小学,虽然有当地的民族体育,但是由于传统的民族体育所消耗的精力比现代体育更多,不利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好好开诊,更适合发展现代体育项目。

4。3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

(1)政府的主导力度。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政府的行为将会促使事物发展朝着国家建设的争取方向发展。我国政府积极制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政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希望民族传统体育能满足更多的人民大众的生活,能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因此政府才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大力法阵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正因为有了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才会越来越好的发展。

(2)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民族传统的体育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人们更乐于在现代体育事业中寻找共同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余姚改进传统的方式,应该改进新的方式,更符合现代人民所需要的一种方式。

(3)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民族文化也相互融合,其他民族文化也影响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接受优秀的文化而抛弃较差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冲突和融合中相互存在。所以,我们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时应该积极发展民族体育中优秀的部分,对于较差的部分我们应该及时改正或者抛弃。这样才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

(4)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农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式相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建设。这下传统思想深深的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当中,这往往与现代体育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中,这些活动可能带有一定“神”的概念,这些单纯的民族传统活动不具有现代体育活动中的效果,因此这些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不能在高校的课堂上进行开展。这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没有正确价值体系,相比较现代体育缺乏核心的竞争制度和现代体育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系。

5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发展好必须建立正确的民族体育价值体系,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思想建设,才会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

篇4:中日小学美术教育比较分析论文

中日小学美术教育比较分析论文

摘要:日本与我国在文化,历史,经济各方面可谓是同宗同源。这在两国的美术教育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接受并学习外来文化的国家,日本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不断的吸收外来美术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充分的融汇贯通。在现阶段,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并进步的阶段,如何在与其他国家美术教育进行全方面对比的之后,对自身进行改良并创新,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日两国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比较,本文将分别从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异同,最后从中得到有利于对我国今后的美术教育得到发展的启示,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小学美术;教育

一、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之比较

我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颁布的大纲明确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应对这样的指导思想,开展美术课程,就应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是相互关联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等人格的综合素养,对其它学科以及生活有积极的帮助。在当代教育中,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同样的意识到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美术教育在日本,称为小学图画手工课,也称之为造型教育、美术教育或造型美术教育。日本教育部门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体验创造性表现的喜悦中,并应该与其它学科相应的统合整理起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而在日本文部省发布的相关指导资料中明确地阐述了日本学校教育的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与我国美术教育意义一样,日本的小学美术也是培养审美感知、感情、情操的教育学科。两国均认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存在相应的联系,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开展。

二、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比较

根据我国的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我国美术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根据总目标的`设定的要求,我国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通过美术语言和美术教学的表达方式及方法,再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了解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野,丰富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培养人格的健全,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日本文部省关于图画手工课的指导目标是“通过表现以及鉴赏活动,在培养造型性创作的基础的同时,体验到表现的喜悦、培养丰富多彩的情操。”在这样的总目标中,日本美术教育注重培育儿童主体创造的丰富性,而这个总目标也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要依赖的深厚的基石。日本小学图画手工课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关注所有学生的欲望和他们的兴趣个性,而非表现技能效果的高低,使学生们在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创新乐趣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健全个体人格的发展。然而,中日两国所设定总目的都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体性,但在不同的年级的具体教学中又还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中日两个都将小学美术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为分为低、中、高的年级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两国均设定了不一样的具体教学目标。在低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两国都重视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在课程的教材、材料工具上都重视丰富性与多元化,让学生们可以体验到美术色彩造型活动的乐趣。我国在实施的美术教育,倡导能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两国虽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日本更是把之称为造型游戏,把游戏活动作为学习的目的。与小学低年级不同,在中、高年级阶段,我国则会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我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进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掌握,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领对比,对中、高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别,如,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用不同)表达方法表现的能力,使之能运用绘画和立体表现观察到的想象的事物”。高年级则需要加深理解深度,练习规定的主题构思,并要求从实用与审美的角度,能够运用绘画和雕塑的技巧表现等等。日本在此分阶段的目标中,比我国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审美的态度与意识的同时,仍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三、中日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内容之比较

我国的美术课程与其它学科,如:政治、语文、数学等单纯以本学科的知识构建的课程学习不同,而是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所谓的“造型表现”是指倡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创新表现,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主要是指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和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此学习活动中不但要求形成自我的创意意识,还要求关注学习活动的目标与功能。“欣赏评述”领域中则注重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结合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构建,形成审美心理情感。“综合探索”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此学习领域中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几个学习领域,美术跟其它学科领域,以及社会功能等相关的方面综合而来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它注重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发展。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将美术课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的学习阶段,与四个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是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学习教学。

例如:在低年级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我国的美术教师会鼓励学生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展示造型表现的活动,在游戏中体验美术的欢快式教学的乐趣,我国在低年级以游戏方式教学为主,而到了中、高年级则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是相应的。与我国美术学习活动的划分方式不同,日本小学的图画手工课则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部分。在日本的美术教育中,将绘画与制作称为“表现”,而观察则称为“鉴赏”。日本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日本在小学阶段是以“表现”学习领域为中心,“鉴赏”则是伴随着“表现”学习领域进行的。与我国类似的是日本美术课程根据小学各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并从整体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同样的是日本在低年级把造型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把“造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也以此为指导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日本教育也低年级的指导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绘画表现”的具体内容,同样也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然而,日本的教育会根据学生自身、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把握指导内容,进而制定一年的指导计划。这样它会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学校、教师、教材与实际实践教学,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正确选择题材再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美术表现学校的喜悦。在这一点日本比我国做的更好的是,他们更注重学生如何能在学校中体验到真正的学习乐趣,不论哪个学习阶段,用实践教学得到证实。这虽然也是我国的美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并在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与日本相比,我们在理论方面做得同样很出色,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我们需做更好的努力。

四、中日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对我国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虽然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两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差别,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两个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些方面的比较,为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可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下面,在通过中日两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

1、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判断能力,在低年级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那么在高年级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着急的灌输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潜能与兴趣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美术之所以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它所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性质的学科课程,画苹果时,苹果不一定都是圆的,花儿不一定都是红的,避免公式化、概念化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创新能力。

2、更注重学生实际与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我国现代的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然后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应该如此。在日本,教育学者们普通认为,美术教育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好的课堂授课方式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的。

3、更加强吸收国外的优秀学习经验

通过与日本小学美术的比较,分析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异同,我们能更明显的看出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与缺陷。我们现在都在追求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国外的教育文化教育,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引用和学习。

五、结束语

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美术这种学科的育人功能相比于其他的学科尤为突显。通美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人的美感想象,又可以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美术教育,尤其是初级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开阔的眼界以及自己的世界观,从而来培养自身的情操,完成从想象到创造的发展过程产生的质变。将中国美术教育与国外美术教育进行对比,可以直观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自身拥有的优势,既能“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总之,与国外的美术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是为了我国教育事业能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作者:陈少博

篇5:小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价值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价值论文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

古人对美术的功能早有阐述,左丘明提出:“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张彦远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非繇述作”,可以“鉴戒贤愚,怡悦性情”。美术的特点,古人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民间美术是美术的一种形式,也有美术的作用。在现代,也有人认为,民间美术具有宣泄情感或情绪的功能、慰藉精神功能和心理治疗功能等。

二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现状

民间美术是让劳动群众意识表现和审美直觉体现的产物,是劳动群众自己的民间美术实践方式。民间美术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具有思想和早期朦胧的情感方式。大多数的民间美术创作者是社会工作的底层民众,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国原始美术的基本素质,具有永恒的美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价值将民间美术推到审美情趣的边缘,使民间美术逐渐消亡。这一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民间美术的地位正受到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急剧加剧,农村文化与地方文化正在慢慢被侵蚀,许多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有消失的趋势,文化正朝着单一方向发展,我们不得不重视。

2.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民俗活动、民间美术、传统知识和技能。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传统的保持、民族的认同,社区的凝聚和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的反应。

(1)民间美术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成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必须从小学开始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这个方法是最突出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2)民间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精神的结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决定一个民族审美素质的高度。

(3)民间美术是中国视觉美术化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达,是历史的见证,说明勤劳的中国人民追求更好的生活。一般来说,民间美术技法更简单,风格热情开朗,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习。适合小学教学的民间美术类型有民间剪纸、陶艺、绘画、刺绣、灯笼、剪纸等。

三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将民间美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民间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价值,通过民间美术活动的教学,力求使小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察、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改进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健康的发展。小学民间美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寻找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民间美术的功能就是符合教育要求,提供丰富的基础民间美术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得到扩展。小学教育是一个关键时期,小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艺术教育,同时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当我们把隐藏的民间美术挖出来告诉学生,学生很容易接受,很愿意学习。民间美术教学要注重学生多层次的教育。

2.在美术教学中加强民间美术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间美术的魅力,民间美术中存在很多的文化创意,只有在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3.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强民间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也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感是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民族文化的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形成良好的认同感,在每一天的健康生活中,让孩子们表现出自信,有爱心。民间美术教育有助于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形成完美的人格。并且民间美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历与感受,通过审美教育,提高道德和审美的境界,小学生才能养成一个自觉的人格。

四结论

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包括:实用功能价值、审美功能价值、道德价值和伦理价值功能、心理功能和技术功能价值。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应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知识,最终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该重视小学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民间美术的日常教学,让美术教育发挥更大功能。

篇6:幼儿教育价值取向探讨的论文

幼儿教育价值取向探讨的论文

摘要:

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影响幼儿的一生。图画是幼儿最乐于也容易接受的教育媒介。针对幼儿借助心智绘图理论,以图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发挥教育作用,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

幼儿教育;心智绘图;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矫正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对行为准则产生认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是幼儿教师的重要责任。从3岁开始,幼儿即表现出对图画强烈的兴趣,一方面,幼儿对画册、图片等有着强烈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也乐于用笔在任何地方留下痕迹。这种行为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利用幼儿的这种本能,以小人书、儿童绘本等材料给予幼儿提示,使幼儿能够以绘图的形式记录生活行为,并以心智绘图作为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媒介,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更能够事半功倍,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用。

一、以小人书、儿童绘本为媒介实现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1.培养幼儿对“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

严格来说,3~4周岁幼儿还没有分辨好坏生活习惯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小人书或儿童绘本作为引导,首先使幼儿对绘本中的某一事件或人物形成深刻印象,其次加以深度引导,使幼儿对中心事件或人物的生活习惯产生“楷模效应”,从而对幼儿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例如,以《小熊宝宝》绘本作为教育的媒介,在实践中,笔者将《小熊宝宝》绘本中的系列内容转化为生活实际,带领幼儿按照“小熊宝宝”的生活方式,以一周为时间单位,让幼儿在每周都遵守一项《睡觉》《谁哭了》《收起来》《排好队》《刷牙》等系列内容的生活习惯。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心中将施教的主体由教师转化为“小熊宝宝”,这不仅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更能够使幼儿产生“楷模效应”,使幼儿对“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深刻认识,从而为画心智绘图打下基础。

2.引导幼儿用绘画表现好的生活习惯

涂鸦是幼儿的乐趣之一,在幼儿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涂鸦的心理,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教师可引导幼儿参照《小熊宝宝》绘本,将自己认为好的生活习惯画出来,最后由教师一一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可将真正好的生活习惯加以大肆渲染,使幼儿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不对幼儿将生活习惯认识的对错作评价,而是评价他们是否真正用绘画表现出了心里所想,给予幼儿鼓励,并对表达不清晰的幼儿作个别辅导。如此更激发了幼儿用“涂鸦”表现良好生活习惯的兴趣。

3.让幼儿掌握“心智绘图”的画法

当幼儿已经具备了用绘画来表现良好生活习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在实践中,教师可指出某一时间段,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自己在该时间段内应当具有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以早上作为规定的时间段,那么,对于幼儿来说,早上该有哪些好的生活习惯呢?此时幼儿会根据自己对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绘画方法,将《小熊宝宝》绘本中表现的“谁哭了”“我会穿短裤了”“刷牙”等画出来,如此则使幼儿掌握了心智绘图的画法。

二、以心智绘图为媒介实现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心智绘图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伙伴,幼儿教师要让绘画心智绘图成为幼儿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心智绘图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使心智绘图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

1.采用“总结式心智绘图”

总结式心智绘图是在事件发生后,引导幼儿用心智绘图总结某一时间段内自己生活习惯的表现方法。如以一周为单位,周末让幼儿画心智绘图,总结自己在上周遵守了哪些好的生活习惯,又存在哪些坏的生活习惯。这种引导方式有助于幼儿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在以后的成长中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的发生。

2.采用“规划式心智绘图”

规划式心智绘图是在事件发生前,教师引导幼儿用心智绘图的方式规划自己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生活方式。例如,当幼儿以“总结式心智绘图”了解了自己在上周的生活习惯中存在哪些弊端,那么,在下周应当如何避免这些不良行为,如何按照《小熊宝宝》绘本中的行为方式去改变自己,以及改变的措施有哪些?教师都需要让幼儿用绘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引导方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划意识,使幼儿在不断反思中改变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无论是小人书、儿童绘本,还是心智绘图,都是教育联系生活的重要媒介。它们能够对幼儿的思想产生影响,使对错意识模糊的幼儿形成是非观念,继而产生规则意识,从而影响幼儿的未来成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正视小人书、儿童绘本以及心智绘图的价值,是幼儿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丽真.运用“心智绘图”支持幼儿主题建构游戏[J].基础教育参考,(21):49-51.

[2]朱江容.摘要策略与心智绘图对小学低阅读能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之效应干预[D].苏州大学,.

篇7:浅析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价值取向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教育儿童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随着民众安全感的普遍逐年下降,对儿童进行心理安全教育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儿童心理安全教育应以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为价值取向。

安全问题与人类同在。尤其是近年来,一起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一次次性质恶劣的人为灾难接连不断,人们的安全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调查表明不仅我国民众安全感在逐年下降,全世界民众都是这样。成人尚且如此,那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那些自我保护能力、应对外界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不及成年人的青少年儿童肯定更甚!每一次灾难过后,他们所受到的冲击肯定比成人还要强,他们的安全感经受着现实更大的挑战。因此,儿童心理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但,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作何价值取向?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略表拙见。

1安全概念

1.1安全的基本含义

1.1.1语词学意义:中文解释只是从客观事实、结果来论述“安全”,而英文解释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安全感”。

1.1.2逻辑学的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与“安全”词义相近的词语,如安心,安宁,心安理得等,与之词义相对的有:危险,恐惧,害怕,不安全等,不仅习惯用法是如此,几乎每一本汉语字典也都将“安”与“危”相对立,由此,或许我们能更深切地领悟到安全的真正含义。

1.2安全的科学含义

1.2.1生命科学中的“安全”:学会自我保护,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仅要懂安全知识,还要具备安全意识,更要培养安全应对能力。

1.2.2社会学中的“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之稳步快速发展。

1.2.3心理学中的“安全”: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安全是指心理的稳定感和基于现在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也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

由上可见,安全一词不仅在字典里的释义有些出入,在不同学者的眼里,其词义也有不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安全”一词意义的理解也有差别,虽然不是基本涵义的不同,但是各有侧重。在传统文化中,“安全”多指的是人身、物质上的安全,而现代的.“安全”内涵明显扩大,不仅包括人身、物质安全和社会安全,也包括精神安全。精神安全中,最重要也是正日渐成为关注焦点的是心理安全,包括认知安全、情感安全和意志安全。

1.3“心理安全”概念的由来

关于“心理安全”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就提出来了,罗杰斯根据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创造性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但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安全都未受到重视。直到美国9.11事件以后,心理安全才开始受到世界人们的高度关注。

篇8:浅析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价值取向论文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儿童也同样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任何的精神需要都是建立在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其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同样不容忽视。

2.1自然需要

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的自然需要主要体现在生理安全需要,即人身财产安全。可以说人身财产安全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满足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顽强地与当时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虽然没了担忧,但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却并不亚于原始人类。要保障青少年的人身财产安全,不仅要在交通、消防、活动场地、设施安全等方面下功夫,也要在保障校园安全,如校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花大力气;不仅要加强民众安全保护意识教育,而且也要增强法律政策的保障。

2.2社会需要

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的社会需要更集中地体现在群体安全和环境安全上。群体安全中最受关注的是校园安全。据统计,至,全国中小学因设施不当,出现学生因楼道拥堵挤压、被踩死踏伤的事故就达十多起,死、伤中小学生数百人。还有因危房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也多次发生,加上生活设施乱、脏、差而危害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另据团中央、教育部等组织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表明学校已经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校园安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格外重视。此外,生态和环境安全也都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和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也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要满足儿童的社会需要,就要在保证校园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下功夫,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

2.3精神需要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精神的需要。人的精神(意识、心理)由理性、情感、意志三个部分所组成。“人的这三种心理因素、活动和内驱力便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心理安全。

2.3.1认知安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首先是一种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精神的最高层次,“求知”是理性的根本属性。认识的目的是要为人的活动提供依据、尺度、准则和界限。要求得心理安全,必先满足人的认知需要。只有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形成过程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的时候,才能拿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或应对策略,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求得心理安全。

2.3.2情绪/情感安全

情感是人的心理因素的核心部分。不同的情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及人的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不但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消极忧郁的情绪则不但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幼儿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为依恋。鲍尔比曾指出:依恋是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情感纽带关系的倾向,在个体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依恋这种情感的心理背景是安全感,依恋形成以后便成为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安全基地。儿童一旦与他的依恋对象分离,便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即由于安全基地的消失而带来紧张和不安。 情感安全不仅要在追求个体的情感安全上下功夫,也要注意在群体或团体中创设集体的情感安全氛围。此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给交往双方一种安全感,被信任感,使双方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相互的交往活动。

2.3.3意志安全

人还是一种有意志的动物,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勇毅、自制和不屈不挠等精神。无论是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艰难、困苦和险阻,这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要注意培养、锻炼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提出“挫折教育势在必行”的观点。

篇9:浅析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价值取向论文

关于儿童教育的价值取向,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认为教育应该发展健全的人,有认为儿童教育要兼顾前瞻性和后顾性两方面,前者立足于现在、后者注重未来。还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就是使个体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促进人的认识能力、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赋予个体生存的本领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借用熊华生教授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观点,笔者以为,儿童教育在兼顾上述四个方面即儿童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儿童当前生活与其未来成人生活的同时,应当有所侧重,即侧重于儿童的个人发展及其当前生活。儿童的教育应以为儿童提供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促进儿童个体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心理安全教育更应以为他们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维护其心理安全为价值取向。因为,毕竟儿童还小,他们无法肩负社会发展的重任;再者,儿童还只是处于对当前的世界充满未知、充满好奇的时候,在对当前的世界都无法控制、无法预测的前提下,谈何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总之,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安全舒适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要保证儿童的心理安全,绝不能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安全感。这里所谓的安全感,不仅包括对生理安全的体验,也包括心理安全的体验。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前期儿童尤为重要。因此,儿童心理安全教育应着力于帮助儿童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只要有利于提高安全感水平的办法或策略都可以而且应该要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双桥.论人的需要[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1.

[2]叶志平,李卫兵.心理安全同样重要[J].中小学管理,2004.4.

[3]王福显.保障小学生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6.

[4]刘翔平.青少年为什么安全感匮乏[J].北京日报,.3.26.

[5]江琳.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童年[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3.1.

[6]刘宣.国外幼儿园安全教育述评[J].幼教园地,2004.9.

[7]刘世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儿童中心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3].

[8]陈宝祥.试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3].

[9]罗虹苑.安全教育勿忘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02.

[10]李建梅.教师应维护学生的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6.15.

[11]张卫,杨宁,王穗苹.当代西方国家早期儿童教育方案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12]刘宣.国外幼儿园安全教育述评[J].幼教园地,2004.9.□

篇10:舞蹈论文《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的概念

知识舞蹈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舞蹈,知识舞蹈是以知识为动力和导向的舞蹈。也就是说,舞蹈家必须知识化。因此,知识舞蹈关系着舞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创作什么样的作品的大问题。学校培养舞蹈人才,应该从简单型和单一型人才向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转化,毕业后只会跳不会编,对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知识一无所知,这样又如何能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呢?有了知识还必须具有科学头脑去把握信息、提高技能,否则必然落后于别人。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众去捉迷藏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成,是由于某些编导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显然搞出来的节目,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给观众演出一次性就结束了。难怪有些观众认为,舞蹈就是花花绿绿,给歌星伴舞晃晃悠悠,走来走去,没看头。其实并非如此,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好的舞蹈作品是能冶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一种文化,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器,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狂草,这是闻名于天下的。看来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篇11:舞蹈论文《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风骚,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

[1] [2] [3] [4]

篇12: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摘要]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局,甚至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城市化”与“乡土化”的悖论,最终导致农村教育发展陷入“内卷化”的窘境。本文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教育;乡土化;内卷化;城乡一体化

1乡土化与城市化分立: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的力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伴随着农村教育长足进展的同时,“农村教育乡土化”与“农村教育城市化”的二元分野悖论凸显[1]:一是教育功能上的对立。学者们对于农村教育“乡土化”与“城市化”的两种价值取向,反映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想,认为“乡土化”与“城市化”之间不存在缓和的中间状态。二是发展取向上的对立。农村与城市在医疗、教育、卫生、社保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生活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农村更多的却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乡土化”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固守在农村,虽然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却阻碍了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压缩了其个体发展空间,并且有“社会地位再生产”的嫌疑。“城市化”的价值取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学生的人力资本,提高了他们进入城市的可能性,但却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速度,使得农村社会更加衰败,与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不利于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主体意愿上的对立。农村教育的供给主体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他们大多是“乡土化”价值取向的支持者,他们希望农村学生能够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然而,传统农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属于弱势产业,绝大多数农村也处于弱势地位,“乡土化”取向的农村教育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此,农村学生并不愿意继续做农民,并普遍对“乡土化”的农村教育产生不满情绪。对于农村学生及其家庭而言,摆脱农民身份早已成为农村教育的最大动力,他们因此更倾向于“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但农村教育质量差、费用高等诸多问题却使大多数农村学生难以进入大学,再加上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农业生产关联不大,他们逐渐成为徘徊在城乡之间的社会边缘群体。

2城乡二元结构与内卷化: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的逻辑根源与负面影响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走出战争伤痛并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开始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农民与农村汲取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于城市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让农村为城市发展做贡献,这不仅加剧了自古有之的城乡差距,甚至还产生一些歧视农业、歧视农民与歧视农村的思想与做法。改革开放后,我国仍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并鼓励部分城市先富起来,其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具有城市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至此,农村与城市差距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在当前阶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实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对农业、农民与农村从政策与财政上进行大量补助。然而,长期形成的城乡对立结构却并非短时间可以消弭的。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该结构主要由于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断裂,是现代性结构与传统性结构的极端分裂,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极端化[2]。

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二是城乡之间的分割与封闭,而我国农村教育就是在城乡二元对立背景下展开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将会更加繁荣,农村也终将走向消亡,这必然导致农村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对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人财物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学生个人发展与村庄发展间的对立;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分割与封闭也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缺乏交流沟通,造成农村教育在功能上的单一对立。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乡土化”与“城市化”价值取向悖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当前阶段农村教育的“内卷化”现象。农村教育“内卷化”指的是:由于城市教育的压倒性优势或者外部资源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被结构性瓦解或剥离,形成了无法突破的机制壁垒与相对固化的发展模式,致使其在办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变迁过程中出现了渐进式的自我锁定,并且很难自我认知与改变,从而形成了内敛型且发展效能相对低下的状态[3]。

当前阶段,农村教育“内卷化”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内生型“内卷化”,一种是外源型“内卷化”,这两种形态的“内卷化”也都是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而产生的。内生型“内卷化”指的是城乡二元对立背景下,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与城市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在农村教学质量低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方面,最终导致农村学生较高的辍学率与较低的升学率。外源型“内卷化”同样是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下,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竞相模仿城市教育,使得农村教育成为一种物质主义而非自然主义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外部资源投入不足与村庄内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农村教育难以追上城市教育步伐,在学校办学、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中的逐渐陷入“内卷化”状态,最终蔓延到农村教育整体。

3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的消解途径与发展方向

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高速转型时期,这一过程突出的表现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市二三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其实质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因此,按照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服务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逻辑。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一样,我国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实现非农化就业;三是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高。所以,我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服务于以上三点。然而,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也都是由人来推动的,农村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农民身上。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为农村学生与农民服务,不仅要帮助农村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技能以便更好的进入非农产业,从而走出农村到城市或者小城镇居住,还要帮助留守农民更好的从事升级改造后具有现代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最终共同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因此,根据农村劳动力走向,我们可以将农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概括为:一是要将留守农业领域的农民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要为流向城市从事非农领域就业的农民提供知识技能培训,三是为农村学生的升学服务。这样一来,农村教育既包含了“乡土化”的价值取向,又包含了“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二者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合二为一。

4结语

综上,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诸如农村教育质量低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非正式”教育并不规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令人堪忧、农村寄宿学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教育依然任重道远,既要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农民的教育需求,又要解决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还要使农村教育既能够服务于城市又能服务于乡村,但通过政界、学界与社会各界的努力,这些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1):52-57.

[2]蓝建.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J].教育研究,(8):70-75.

[3]徐艳伟.农村教育的内卷化及其破解[J].继续教育研究,(2):38-40

篇13:幼儿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论文

幼儿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论文

摘要:做为教育哲学的重要一部分,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倍受社科界的重视,对其探讨和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很少能看到学者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论述。因此,笔者以本人在幼儿园观察的两则案例来阐述下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应然取向。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教育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事物、现象对其他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意义,这种意义是通过教育对社会、对人所起的作用体现出来的”;[1]“价值取向是内化于人们意识之中的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着所有具体的外在行为准则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使人们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它也是文化的核心”;[2]“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3],是从事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社会、时代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做出选择时的判断标准。学前教育处于各级教育的最基础阶段,这使得人们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一些与其它教育阶段价值取向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幼儿园观察和访谈的案例来分析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并试图指出新世纪学前教育阶段教育价值取向之“应然道路”。

一、以“教学——训斥”为主的规则遵守

案例:09:40,音乐教学活动,托班。

带班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在钢琴声结束时跑向活动室中间的保育员老师,以摸到老师为活动成功的标志。钢琴声响起,当老师弹到快结束时,一个叫WLQ的小女孩迫不及待地就向站在活动室中间的保育员跑去,当她跑到并摸到保育员时音乐声才结束,此时,其他孩子伴着欢呼声一起向中间的保育员老师跑去……

带班老师对着WLQ大声呵斥道:“WLQ,你没长耳朵?怎么没等到音乐声结束就乱跑了。”小女孩没敢看老师一眼,就耷拉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小椅子上。

从侧面看,WLQ没有了先前挂满笑容的小脸,一直无所事事地摸着自己的膝盖,或者挠挠自己的头发,再者就捋其裤子挠自己的腿,总之她没有再融入接下来的活动。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4]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孩子体验到的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在老师的呵斥声中转变成了茫然、不知所措和无聊,甚至是对老师的讨厌和恐惧。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关于儿童的道德和规则研究证明:儿童规则的养成遵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对于幼儿的适应和发展而言,就有了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这三种情况,倘若不加以严格的区分,就会导致规则教育的混乱和效率低下。”[5]教师的规则教育应该做到“从儿童主体角度出发,将规则看成是基于儿童内在需要的一种主体品质,实现儿童规则教育从利他到互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限制到指引的转变”。[6]可是,案例中老师为了自己教学过程的整齐划一,让所有孩子都遵守其随口说出的规则,就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感受和行动的目的就大声呵斥、甚至给孩子实施惩罚。此种不区分规则情况和行为原因、只一味的限制而不加引导外部灌输式规则教育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以“传授——接纳、复述”为主的知识学习

案例背景:09:30,星期四,摩擦起电,中一班。

幼儿们被分成六人一组围着方桌坐,老师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玩个‘魔术’游戏,看看圆珠笔为什么能吸起小纸片。”老师把准备好的纸发给孩子,然后让孩子们按她的示范把纸撕成很小的纸屑;老师拿圆珠笔在头上摩擦了一会儿,让圆珠笔接近纸屑,小纸片被吸起来了。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直接用笔去吸纸片,可没成功。于是,一个幼儿说:“老师的笔能吸纸片,我的不能。”老师走过去和他换了圆珠笔,可他还是吸不起来。老师说:“你们没有在头上摩擦。”孩子们就在头上摩了几下,这次很多孩子的圆珠笔都吸起了纸片,可吸起的时间很短,不像老师的能粘在笔上很久。 老师问:“为什么圆珠笔能吸起纸片?”有孩子说:“在头上弄几下就吸起来了。”老师说:“真聪明。这就是摩擦起电,在头上摩擦几次,笔杆上就产生了电流,就能吸起纸片了。”老师又问:“孩子们,这游戏叫什么啊?”几个孩子说:“摩擦……起电。”好多孩子没有说出来。老师再重复一遍:“摩擦起电。”问:“记住了吗?”孩子们答道:“记住了。”问:“是什么?”答:“摩擦起电。”当孩子们都记住了“摩擦起电”时,老师笑了。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纲要(试行)》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8]从案例中很容易看出老师并没有给孩子们留出足够多的探索时间,当孩子们不能吸起纸片时老师就直接告知“没有在头上摩擦”;老师也没有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只有塑料制的圆珠笔,也没有对圆珠笔进行细分,到底是塑料制的圆珠笔的那一部分摩擦后带上了电流,是笔尖还是笔杆;老师更没有让孩子们尝试从看到的现象中总结知识,而是直接告知了“摩擦起电”的概念,最后以让孩子能记住所传授的科学知识。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以“教师传授——孩子接纳、复述”为主的教育价值取向下,老师很难让孩子体验到科学探索所带来的发现乐趣,更不用说养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框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的幼儿们很显然是不能长久体验到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因为老师已经替他们过快、过早的总结好了科学知识,并把总结好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记住就行了,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科学教育是求真、扬善、达美的圆融统一。其中,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显然,科学教育应该是上述三者的充分彰显和全面拓展,从而达成一个完满的价值实现。”[9]案例中教师这种过分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的教育价值取向,只是科学教育求真目标的极小一部分,而培养孩子们“科学的方法、求知态度和探索兴趣”根本不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扬善和达美的目标,以及三者的圆融统一了。儿童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前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过分追求知识传授,让孩子死记一些远离自身日常经验的知识时,只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注:①笔者-03-31-09:40,星期三,在A园托一班观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王汉澜、马平.浅谈教育的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1.

[2]李韧青.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6.

[3]刘旭东.论教育价值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4][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33、35.

[5]朱细文.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A].《纲要》解读[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5.

[6]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9.

[7]刘慧.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学前教育研究,:5.

[9]钟勇为.科学教育的价值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篇14:贫困地区中学教师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论文

贫困地区中学教师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论文

本文选取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典型的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状况,揭示不同亚群体教师之间价值取向的差异,以便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本研究从黔东南16个县乡镇中随机抽取初中高中教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89份研究采用金盛华(2002)“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所编制的《中国人价值取向问卷》(QuestionnaireofChineseValueOrientation,QCVO)为测量工具,该问卷共40个项目,为6点Likert式,以避免趋中的回答定势包括金钱权利品格公益工作成就从众认同法律规范家族家庭公共利益和人伦前提8个因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4,分半信度为0.648,信效度良好问卷施测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测试时统一指导语采用spss10.0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一、调查结果

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的价值观总体状况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在价值观排序上中学教师把品格公益和公众利益放在靠前的位置,其次是工作成就法律规范家族家庭和人伦前提;金钱权利和从众认同被放在最后在了解了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的价值观总体状况后,进一步比较分析不同亚群体教师的价值取向差异,结果如下

1.性别差异比较以性别为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对价值取向的8个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中学教师在金钱权利和法律规范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金钱权利上男教师(M=3.37)高于女教师(M=3.21)(t=2.349,sig=.019),而在法律规范因素上,则是女教师(M=4.33)得分高于男教师(M=4.17)(t=-2.128sig=.034)

2.年龄差异比较以年龄为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对价值取向8个因素进行ANOV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中学教师在金钱权利品格公益从众认同和人伦前提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F=5.118,Sig=.000;F=2.663,Sig=.032;F=2.432,Sig=.046;F=3.188,Sig=.013)在金钱权利因素上,31~40岁之间的教师得分最高(M=3.60),41岁以上的教师得分最低(M=3.11);在品格公益上,25岁以下的教师得分最低(M=4.96),41岁以上的教师得分最高(M=5.31);在从众认同因素上,25岁以下的教师得分最低(M=3.22),31~40岁的教师得分较高(M=3.55);在人伦前提方面,35岁以上的教师得分最高(M=4.17),而25岁以下的教师得分最低(M=3.70)

3.婚姻状况差异比较以婚姻状况为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对价值取向的8个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在公共利益和人伦前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8.456,Sig=.004;F=10.193,Sig=.001),而且已婚教师(M公=4.82;M人=3.98)在这两个因素上的得分都要高于未婚教师(M公=4.63;M人=3.71)

4.家庭收入差异比较以家庭收入为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对价值取向8个因素进行ANOVA分析,发现在金钱权利(F=3.789,Sig=.001)品格公益(F=2.234,Sig=.038)从众认同(F=2.146,Sig=.046)公共利益(F=3.343,Sig=.003)上,不同家庭收入的教师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收入在700-1000元之间的教师在金钱权利上的得分最低(M=3.16),而家庭收入在1500-元之间的教师得分最高(M=3.85);在品格公益上,家庭收入在150元以下的教师得分最低(M=4.72),而家庭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教师得分最高(M=5.22);在公共利益上,家庭收入在200-350元之间的教师得分最低(M=4.20),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上的教师得分最高(M=4.97)

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强调品格公益和公众利益同时也主张努力工作遵守法律规范,并且看重家庭和人伦尤其在追求民主平等,提倡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提高知识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他们在从众认同上的得分比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贫困地区中学教师没有忽略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和自我个性的发展特别对年龄比较小的教师来说,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后面将对此着重分析此外,贫困地区中学教师在金钱权利因素上的得分最低这可能受到教师职业本身特性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条件过多地追求金钱和权利,因此得分相对较低

二、问题探讨

1.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在金钱权利上男教师高于女教师,这一现象可以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角度来分析,就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来看,应该是“男主外女主内”,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在比较偏僻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男女差异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在给予男性更多的重视的时候,也对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男性要自强自立,要能够养家糊口,因此男性需要得到更多的金钱权利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博得社会的认可和赞扬而在法律规范因素上,则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对于女教师来说,虽然身处相对落后的地区,但是教师职业和本身的知识阅历让她们充分意识到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她们和男性相比相对处于劣势,她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法律和社会规范来保护自己各方面的利益

2.年龄差异统计发现,在品格公益上呈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品格公益上的得分也随之增长这一现象可以从道德发展的角度去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道德水平也在发展,个体越能体会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表现对品格公益越加重视在金钱权利维度上,并没有呈现出规律的变化,31~40岁之间的教师最看重金钱权利,而41岁以上的教师在这方面的得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31~40岁之间的教师面临的压力最大,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也是个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会更加看重金钱权利,希望由此改善生活,证明自我价值而在即将步入中年后期时,个体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和经历,对这些外在的评价标准会不那么看重,反而会更加看重家庭等这一推论在人伦前提因素上得到验证35岁以上的教师确实更加看重人伦前提在从众认同因素上,25岁以下的教师得分最低,31~40岁的教师得分较高这可能是因为25岁以下的教师比较年轻,接受的新思想比较多,更愿意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而31~40岁的教师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关系导向”的中国人社会中,会表现出更多的“顺大流”的行为

3.婚姻状况影响未婚和已婚的教师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公共利益和人伦前提上,均是已婚教师的得分高于未婚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已婚教师已经在婚姻家庭中体会到家庭责任感,会表现出更加注重家庭和孩子这方面的关注也会相对少一些而且这种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可能会泛化开,表现为对国家社会负责任,也就表现为更关注公共利益此外,一般来说,已婚群体的年龄要大于未婚群体,因此年龄在这里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年龄越大,道德发展水平相对完善,也就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公众利益

4.家庭经济状况的部分反向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对个体的价值取向的反向作用,也就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个体反而更加不重视金钱权利,这点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部分证实我们发现家庭收入在700~1000元之间的教师在金钱权利上的得分最低,而家庭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的教师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在贫困地区,人均收入700~1000元的教师属于中等收入水平,他们的经济状况尚属良好,加上教师所处环境相对单纯,比较容易满足,因此对金钱权利的渴求没那么高而那些家庭收入更高的教师来说,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社会更上层的阶级,在比较中也希望能够像收入地位比自己高的个体那样生活,因此,会表现出对金钱权利的渴求在品格公益和公共利益上,不同家庭收入的教师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家庭收入在150元以下的教师得分最低,而家庭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教师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极低的家庭收入,使他们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品格公益和平等和现实生活比较远的东西但具体深入的原因探讨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金盛华,孙娜等.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2):30-34.

[3]辛志勇.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4]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天津市大学生价值取向类型的调查研究.天津师大学报,2000(2):34-37.

[5]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熊春兰.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点更新.中国集体经济,2002(1):36-38.

[8]贾俊民.贫困文化:贫困的贫困.社会科学论坛,(5):68-70.

[9]王兆萍.解读贫困文化的本质.中州学刊,2004(6):173-176.

篇15:新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经济哲学分析论文

新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经济哲学分析论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还是无产阶级同政党行动的思想指南。马克思经济哲学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旗帜。新自由主义所具有的经济哲学理论传统是使之成为一种经济理论主张的重要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

关键词:价值取向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还是无产阶级同政党行动的思想指南。马克思经济哲学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旗帜。新自由主义所具有的经济哲学理论传统是使之成为一种经济理论主张的重要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现。

一、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概述

传统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主要由两大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研究来引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换中,芝加哥学派结合奥地利学派进行了经济学货币理论体系总结,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阵营的主要支柱,他们认为新古典价格理论是经济行为的前提,并认为自由市场有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特权,他们期望经济的运作和发展中避免支持政府的调节,更重要的是强调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行动的自主和理性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下,促进了和谐资本市场的文明建设。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从新自由主义理论看来,都只是一种知识论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波普尔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理论的批判下,其自由性逐渐从个体消极自由转变为了社会的自由和积极,奥尔森认为资本主义国家要完善和保护自由市场,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霸权下,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在不断地实现着国家力量和作用的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于计划经济的指导实行了全面的经济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对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的形成造成了阻碍。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垄断资本保护的同时,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经济竞争优化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广泛性。也充分反映新自由主义无法在实现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的顺利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价值

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价值观对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批判,同时,新自由主义在个人主义方法论上,没有全面肯定自身的理论逻辑,因此哈耶克为了将世界观基础进行提升和强化,重新展开对经验理论传统的梳理。

(一)价值分析方法

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现代社会主义的科学建设,也要归功于马克思的历史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分析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进行阐述,而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理论价值分析的主要方法就是劳动价值经济哲学分析法。劳动价值的体现首先需要个人行动,但是这个个人行动并不是在自由主义理论传统下所指的“个人行动”,并非为利己的经济个人,而是指劳动和实践的一种活动,实现个人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就像黑格尔认为的',人的本质肯定就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实现。真正的个人自由是主体的自由和自觉来完成,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生产力发展使资本主义自由有了物质基础,信仰唤醒个人自由的主体意识,从精神上造就了个人的主体内在,实现了个人的内在信仰和自由。

(二)价值实现基础前提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私有制并不能成为国民经济学的现实基础,而应该以外化劳动作为此基础,将人类社会的吃穿住行等做出基础保障,满足人类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才是实现经济哲学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的基本特性是活动自由、自觉,而劳动是人类的自由本质的体现方式,是实现自我创造、发展和生成的主要活动途径。自我主体的意识形成是通过对象化的劳动将内在与外在对象进行区分而实现的。生命价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由劳动提供条件,实践便体现活动的价值,促进人类永恒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人类价值观形成的客观依据。另外,现代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交换,彼此之间的关系存在异化性,也就是将人和物进行转换,最终通过异化实现人类能力的全面性。全面的生产能力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就要求这种生产能力是具有社会性的劳动,也能同时兼备科学性和一般性,从而具有自然自配活动能力。而不互相依赖的人和物是实现全面性的最好保障,因此,劳动是实现经济哲学价值观的基础前提。

(三)价值观核心观念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劳动价值观念是人类价值目标的最终目的解释,并不是方法论中的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劳动异化是在人类活动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市是否定了劳动活动的发展,但是在进行生产力发展的和经济实力增长的前提下,要完成劳动异化的消灭,实现劳动致富。劳动致富观念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平、公正,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要以人的劳动活动为根本,也就是核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条件是现实中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观念的形成,是促进历史唯物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尽管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理论价值有所对立,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建立需要不同的经济学认识和方法论,只有在激烈的竞争和矛盾中,才能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劳动价值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价值观分析的根本性方法,以劳动观念为核心、劳动活动为基础,实现经济哲学价值观,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形成。

篇16: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以往的美术教学以精讲多练为主要特点,精讲与多练是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美术教学中直接、简单地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对着课本讲解,布置学生对着课本画画,而有些只有用自己的眼睛才能看到的知识,学生就难以掌握了。更多的学生开始依赖教师的眼睛学习知识,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如果美术课只是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就会失去应有的形象化,使学生无法感受到观赏艺术作品时的视觉活动,难以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根据美术课的特点,在练习中学习知识在专业美术学校是可以被应用的,但是要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就较为困难。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部分高年级学生无法完成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美术作业,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关于美术课作业的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拿几份作业进行讲解,指出哪里不好、需要怎样改进。进行作业评讲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教师评讲的内容大同小异,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进行优秀作业评选,结果往往违背了美术教学的规律。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评价标准创作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创造性,为了迎合“优秀”的标准而改变自己的个性,进而封闭了创造意识。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1.在适当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以往的教学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导,这种教学方式是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随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定的情境,针对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行学习,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学生的创造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探讨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快乐,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点

在美术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如果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来,就会极大地影响整个教学的实效性。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所以他们选择积极参与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自身的兴趣以及教师的鼓励等,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要不断总结反思,要从固有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如今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根据自身具备的知识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教师自身要具备教学实效性的意识

教师要具备教学实效性的意识,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预想整个活动实施后产生的效应,以此规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师在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实效意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想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效意识。

5.提倡学生的个性展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得到一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他们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赞美,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对表现欠佳的学生不能严厉批评,而要耐心、适当地引导,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放松的学习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和想象力。

三、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走出以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创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找寻问题的`答案,从而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术真正的内涵与乐趣。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扩展阅读】增强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效率的措施

我们推行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由过去单纯注重传统文化课程转变到现在追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小学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美术知识,拓展学生的美术知识范围,提高审美情趣,能够对美术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对简单事物用美术手法表现出来,为今后美术方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能够学会、能够学好,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提高课堂的效率。就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我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下面一些方法。

一、转变观念,加强重视

对小学美术课程来说,在过去以往的观念之中,我们教师未能给与相当足够的重视。因为多数学生考试的时候是不会考美术,所以我们从观念上就不重视他。在课堂教学时,能省则省,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给学生进行地简单介绍课本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新的概念。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美术课程的观念,要从根本上重视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要确立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美术课程。摆正美术课程的地位,要将美术与其他所有课程放在相同的地位。小学美术教师观念上一定要转变的。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要在我们教师身上改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程对他们个人自身发展的积极重要作用,让学生能够从主观上改变这种现状。从师生两方面上改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好好学习小学美术课程做好思想基础。另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育的过程是教会学生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发主体的客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美术的教学工作中来,让学生学好美术的基本知识。

二、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小学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直接关乎能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对美术这一科目有了兴趣,才能在兴趣的驱动下对美术科目进行深入学习,进而能够将美术学好。小学学生的年龄段是一个人美好的童年时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是活泼爱动,学习兴趣比较强,对新事物的学习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好学生的这些特点来,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也可以有新的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而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如何进行好一堂课,掌握在教师手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个掌控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之后,我们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画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天性,他们可以任意的进行发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的结果往往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兴趣,从而对于课堂的氛围来说就有了保障。

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会主动地运用我们所讲述的方法来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来,这样的效果也会更好。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学的效果就会更佳,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2.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材加板书的运用,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内容并不是十分丰富,而过度的板书会让学生心生倦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带来的效率并不是特别高。

因此,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运用到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新型技术的运用,在课堂上可以更加简便地展示美术作品,同时可以上网展示出更多和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如果在展示作品的时候配上一些轻松舒适的音乐,课堂的氛围就能够得到良好的保证,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有所保证。对小学生来说,动漫之类的影像图片会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话小学生对课堂的感知力会更好,进而保证了教学效率。

3.树立榜样,做好示范。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首先要从自身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教学和学习经验多多地运用起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将自己过去的一些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我们教师身上看到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来的,看到教师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决心,从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美术课程的信心。对于美术初学者来说,在画画和构图过程中,不免会存在着各种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在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检查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细小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地指出,帮助学生从开始养成正确的习惯。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将正确地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时一定要怀着耐心,不厌其烦,保证学生能够学会。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的时候,多用一些各个派别的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赏析,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用这些伟大作家的经典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美术的追求更进一步。

三、教法创新,引导参与

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新的改变,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对小学的学生来来说,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多多的动手,应该是能够更加营造比较好的课堂的氛围。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动手的小活动。在泥塑阶段教学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实际的动手来操作,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领略到美术课程的意义。当然,我们教师应该更多地将课本的教学内容来联系实际的生活,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让小学生参观古代遗留的建筑,山水以及田园风光,将美术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是更加贴近生活,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就能够发现美术的存在。对于每一个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水平和潜力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上也要有相应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通过人性化的要求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作业上面,做到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有着不同的要求,使小学生在美术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美术教学的重视,不断地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发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探索,为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不断努力。

公共管理价值取向问题的审视论文

浅谈中国黑河与俄罗斯布市学前教育差异的论文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思考的论文

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

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论文

论风险投资和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探讨论文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

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论文2023-08-13

酒店论文参考文2022-07-06

人格心理学论文2022-09-12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2023-05-19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2022-08-12

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2024-03-27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2022-04-29

对当前课堂交流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2023-03-26

南京一中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2023-08-09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