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

时间:2023-12-30 07:38:52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pop96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

篇1: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

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交叉的学科,随着学科本身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提到,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七项最基本能力之一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在医学生中加强医学伦理学临床实践性教育,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既是丰富医学生教育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医学生教育外延的重要途径。

1.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临床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医学伦理学学科组织建设和教育目标达不到临床实践要求

受医疗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医学伦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被重视,但其教育教学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要求,明晰的学科定位和评价体系没有形成,课程内容也与临床实践脱离严重。有调查显示,81家高等医药院校中,15家高校设置有3个5个人文医学教研室;48家高校只设置有1个2个人文医学教研室,还有18家医药院校没有设置人文医学教研室,教学组织设置不健全。课程基本上由公共教学部来承担,其主要任务和目标也被定为提升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这种模糊的学科定位和教育目标严重影响了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学生不明确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精髓,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临床实践的需求,使得医学伦理学教育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1.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理想

医学院校的人文底蕴和综合性大学相比还很薄弱,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师资队伍学历背景比较单一,既有伦理学专业背景,又有医学专业背景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匮乏,参加过相关培训的较少。课程往往由公共教学部或社会科学部的教师担任,教师的专业领域不是医学,对医学发展前沿和医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以把握,因此难免陷人空泛、枯燥的教学模式。

1.3课程建设不规范,未充分结合临床实践

作为核心人文医学课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比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有调査显示,不是所有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伦理学列为专业必修课,开课率和课时量距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在33家接受调查的综合性大学中,医学伦理学平均学时只有27学时,部分高校在20学时以下,个别高校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距离理想目标太远,还不到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医学伦理学学时总数的1/5。要系统讲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原则及范畴、医患关系、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临床科研、医疗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已经比较紧张,教师只能参照教材予以泛泛讲解,无法充分结合临床实践及医疗热点,更谈不上提供实践机会。

1.4忽视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伦理学教学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伦理学“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并反复进行”。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临床实习前期、临床实习中都融人了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医学伦理学知识和临床技巧,大大提高了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实际性,教育效果良好。我国的医学伦理学基本安排在第5学期?第6学期,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在其他临床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中,较少涉及伦理学的内容,甚至某些技术应用中十分尖锐的伦理问题也未有任何涉及。”学生没有接触到临床实践就学习医学伦理学犹如纸上谈兵,味同嚼蜡,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2.加强医学伦理学临床实践教育的探索

医学院校必须将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社会实践各方面结合起来,完善医学生医学伦理学临床实践性教育模式,才能丰富医学伦理学临床实践教育内涵。

2.1明确学科定位和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临床伦理素养

“医学伦理学是人文医学教学的主轴,它贯穿于医学实践各方面的始终,医学的宗旨和医疗职业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准则,无不是医学伦理理念的凝化,医学伦理也是医生的必备品质。”所以应明确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地位,这是医学伦理学的恰当学科定位。应厘清教育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用医学伦理学的方法去解决、分析、评价临床中的问题,这也是其教育和教学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内容:理解并践行“医乃仁术”的医学精髓;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解决医学伦理及法律、社会问题;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用伦理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重视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着力打造一支既有伦理学专业背景,又有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和培训,以提高专业素养。可以聘请德才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教师以及社会知名学者作为外聘教师,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多元化,打破原有的僵化、单调的教学模式。聘请附属医院遴选相对稳定的、临床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临床医师作为兼职教师队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伦理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临床伦理价值决策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扩大教学内容的外延,基本理论内容包括:医学伦理学基本原理和规范,医生职业道德和从业要求、临床伦理原则、沟通技能;在此基础上增加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伦理问题、医疗实践中的实际伦理问题,如器官伦理、生殖遗传伦理、死亡伦理、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除了基本理论内容外,中国传统医德文化、国外医学伦理学发展历史、医院管理伦理学等外围教学内容可以供学生选修或作为教学参考。

具体方法可以是:在课堂教学中,加人现代医学大家和古代名医的生平纪事和学习、求学经历,或者以影片、纪录片形式播放相关视频,组织讨论、情景模拟等,在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同时,学生受到传统医德和职业操守、大家风范的影响,比单纯灌输效果要好。在解剖课程上,形成对尸体捐献者默哀的教学惯例,提倡对生命致以尊重和逝者致以哀思。

在教学方法上,在完善已开展的“案例讨论”、“共同参与式教学”、“视频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以小组为中心的教学和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等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国外目前经常采用的,但不宜照搬,而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有选择地借鉴。着重使用案例教学手段,结合正反案例,大力弘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崇尚科学、谦虚博爱的职业精神,反对缺乏仁爱、唯利是图、麻木不仁的医德沦丧的行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对前沿的医学伦理问题展开学术讨论和研究,这样全方位、全覆盖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使学生“人耳、人脑、人心'

在教学设计上,贯彻伦理情境引人,主要选择具有医学伦理意义的临床情景素材进行教学:

一是在课堂教学上摒弃原有的按教科书讲解理论知识的形式,而要创设具体的医疗情境,把握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引入、分析和回归过程,将医疗情境和教师的分析总结相结合;

二是引入临床具体医疗病例,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素质;

三是恰当把握情境教学的“度”,在引人临床情境时,如何使学生面对真实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对其揭示和分析的度的把握,既不给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又能促进学生尽早体验真实医疗情况,逐步适应医疗环境,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业精神的崇敬。

2.4拓展学习阶段和评价形式,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理论学习阶段和临床阶段的重要衔接环节,通过亲身的诊疗和耐心的沟通,逐步适应医疗环境,体会医学真谛,培养沟通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临床医学伦理通过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和培训,将医学伦理学的价值理论转化为临床伦理规范,对临床实践发挥导向作用和对不道德的医疗进行警示与惩戒,其目的是确保和增进疗效,提高治愈率,以圆满完成救治患者的使命。”

和理论学习的阶段不同,临床实习阶段医学伦理学学习有以下特点:教学场所由单一的课堂转为鲜活生动的医院各科室,教材由传统的课本和幻灯片转为患者和病例,教学方式由教师单纯讲授转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接触患者和病例,在实际诊疗中进行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提出的对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之一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只有在临床阶段才能得到真正的践行和检验。我国学者提出:临床教学中特别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将医学伦理学的自主、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等原则贯穿于临床各科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伦理抉择。

笔者建议,学校和医院科教部门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临床实习医学伦理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作为实习阶段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要求和大纲。

二是丰富和拓展医学伦理实习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医院制度与岗位职责、职业道德;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解决医学伦理相关的法律、社会、医患关系问题;与患者的`情感沟通;临床伦理思维决策与价值判断能力。

三是结合实习生实习中的科室轮转具体情况,要求学生结合各科室的特点,深人了解并领会涉及的不同伦理思想和要求,并完成医学伦理体验每日小结和出科总结。要求学生了解临床问诊、检体、应用辅助检査和药物、手术治疗等过程中的伦理问题,重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完成临床诊治病例伦理总结。

四是临床实习中的医学伦理师资问题。临床带教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可以由临床带教教师和医学伦理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基于医疗情境共同制定伦理实习计划。其中临床带教教师负责选择教学案例,并规定实习生完成伦理体验总结。医学伦理学教师分出一部分教学课时进科,结合理论指导实习生的临床实践,并完成实习生伦理实习作业的评阅。

重视并加强临床实习的管理与监督,还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临床实习的管理和约束。主要方式有:以学生的自我改进完善为目的,注重学生学习经历的评价;通过实习考核手册、床边考核、网上自测等,加强评价结果的分析;及时反馈不足,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5以社会服务为平台,在医疗实践中检验医学伦理学教育成果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和医疗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只有深刻了解所处的社会发展现实和科技发展现状,才能利用伦理学知识更好地指导医疗实践。传统医学伦理学的主要核心内涵是医德修养,是经过历代社会的医学实践逐渐沉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中国医学独特思想的传统社会医者的职业道德。由此可见,传统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基础也是医疗实践。除了医德修养外,当代医学伦理学更涉及到医患关系、医疗科技、生命科学、卫生保健、人类生态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所以,医学伦理学教学应追求知识活化率最大化,加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对实践的应用和指导,强化对医学生伦理应用能力的培养。指导并感化学生始终以“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己任,本着“医者父母心”的职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积极送医送药;关爱弱势群体,竭力助残助幼;进行医疗常识普及,提升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组织社会调查,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学生将所学的医学知识奉献社会的同时深刻理解医学伦理的人文内涵,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

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医学生的伦理实践能力和提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形成用伦理学方法去解决、分析临床实践的能力。医学伦理学临床实践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依靠学校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育人机制才能营造良好的医学伦理教育的机制,切实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质量。

篇2:微博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微博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微博这个新型信息手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其作用能有效创新高效管理服务体系,有助于完善管理服务。如何应用微博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并且把它作为高校管理创新的新手段积极地研究,意义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困境及出路进行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个时代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微博这个信息手段,已经成为新型舆论阵地,一些政府和企事业等都成为他们的一种管理途径。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思路变更,让这一新潮的资源发挥作用,让工作服务能更好地有效开展。作为高校这样的组织机构,承担着公民的教育,各项工作可以通过微博进行教育管理。

一、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显现的问题

1.多元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义有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人们的主流价值观,随着微博这个信息平台的飞速发展,这些新特性影响着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自由、开放和共享等特性是微博的特点,在这样的沟通平台下,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且获取信息便捷,与此同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和互相交融。在新事物的接触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对信息的辨识度低,很容易让一些不良信息影响,冲击主流意识的形成。一些用心不良的人通过微博这样的渠道向学生传递一些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受到这种信息的影响,容易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冲击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

而且微博具有匿名和开放等特性,这就使一些学生可以把现实中的情绪发泄,甚至是发表过激言论,在这种信息平台上,发泄这些不满的情绪,在一定环境下也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世界等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1]。另外,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利用这样的优势可以通过微博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打着普世的口号,利用微博宣传不良信息,欺骗在网大学生。

2.信息在微博上便捷快速的传播使得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难度加大。

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微博渐渐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网络交流平台。这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范围,从而使高校难以充分监控微博网络平台。在数亿信息中寻找辨别可用内容变得困难,对于负面信息屏蔽也变得困难。由于微博这类网络交流平台的出现,使得高校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传播方面,遇到困难。例如有一些高校发生一些不良事故之后,一些好事者发表一些消极的言论误导群众。因为注册微博是开放且匿名的,所以出现了情绪化且不负责任的言论。如果高校对于舆论发展的预测不到位,没有做到在事件发生时和事件发生后进行正确引导,就会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变得难于处理[2]。

3.教学管理与微博教育联系不够密切。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将课件以PPT形式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且在传导PPT时还需要利用移动存储设备进行转移,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微博虽然只能够写140个字,但是其具有的外部链接兼容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途径。虽然学生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开始应用微博的这一功能,但是真正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仍然少之又少,凸显出目前高校教学将微博教育功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的意识较差,教学管理与微博教育联系不够密切,在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挖掘微博的教育功能,切实发挥微博的教学用途。

二、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新兴媒体的出现,对高校舆论阵地提出了新要求。以微博为例,在引导大学生舆论,树立主流价值观、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学平台和危机管理的工具方面提供了一种大众舆论与公共参与的新途径。

1.利用微博引导舆论树立主流价值观。

随着微博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是高校在利用微博的服务享受便捷的同时,不得不接受一些挑战。因此高校在利用微博的同时应该实现对微博进行合理管控,即对于微博的价值多元化及冲击主流价值等方面问题,以控制舆论为手段进行对微博的绝对管控,从而使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更明确。大学生在微博上发表的各项言论,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影响。

在微博应用上,对学生的言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不良言论及时屏蔽并进行正面引导。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和自律意识,使得微博平台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尽管在高校进行思想教育,而微博为其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沟通渠道,但如果在此平台之上缺乏正确的监管引导和管理者的正确声音,就会出现一些混淆视听的传言。所以对于微博动态,校方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转发一些阳光的有利于成长的消息;而对于那些负面言论应该快速处理。

2.加强微博的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高校官方微博的管理人员应注重加大对微博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处理好突发事件对高校带来的冲击。

(1)在加强对微博的管理方面,高校微博的管理人员应该落实以下几点:一是要及时撤销那些不符合发展前景的微博,调整那些长久不更新和内容不合理的微博,使得官方微博保持新鲜性、及时性与合理性。二是应对微博发表的时间合理规划使之适应学生的作息,将固定类型的微博信息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例如将文体类带有娱乐性质的微博消息发布在晚上及周末,将通知类型的微博在早晨上课之前发布,这样使这些信息的发布一方面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使得课堂教育中缺失的教育信息更好地得到弥补,实现教育的多维方式。三是要把握微博的准入机制,严格把控微博的质量和内容使其在源头上被控制,传播积极向上的内容。四是对于官方微博的管理要具备合理性,且必须进行统一管理,不得使管理分散混乱,要建立统一且合理合法的管理运营机制。

(2)为了有效应对微博突发事件,应构建一系列合理的突发事件、运营机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微博降低事态的严重性。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第一时间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与学生沟通,控制舆论导向,一方面可以主动承担责任消解误会使真相大白,将事态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周期使校方和学生的关系更亲密。在学生工作生活中出现疑虑时学校应主动在微博上对其进行帮助并解决问题[3]。例如学生在某一阶段,发生群体性的对学校规定不满之后,校方应尽快寻找自身所欠缺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在微博平台上及时发布相关消息,给出学生合理公正的解决态度和对策。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学生的心理走向,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才能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融洽。

3.将课堂教学与微博教学相融合。

只有课堂上把信息技术的微博平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发挥网络课堂教育作用。课堂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微博这一信息工具,它们之间的融合能有效加强信息化课堂教育,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不断提高二者融合的程度,扩大融合的范围,加深融合的深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者融合之后,我们应该根据教育各项目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构建于微博之上的新型教育教学平台,形成课堂教学新方法及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规划教育设计,它是一种新型的、合适的、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学最终的目标。类似于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模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不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都表现出极大差异性。并且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发育、兴趣爱好等都大不相同。

这将导致对于统一学习模式的学习效果也将不同。对于教师而言,应努力摆脱单一的黑板加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学习方法,通过微博平台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微博反馈的信息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课堂反馈和课后调查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在微博上发起实时投票,搜集学生关于本课的有关信息资料。

这种直观的数据信息可以使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了解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模式[4]。微博同课堂的默契结合,一方面使其激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新态度,并将微博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大大提高其教育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微博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使得教学效果大大增强,并促进教育体系的快速建立,也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终端性能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网络微博等网上通讯工具。在这样的时代特点下,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引入微博这一形式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广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高校正视微博在教育管理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微博的传播特性,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篇3:人文关怀在分娩中的作用与伦理学思考论文

人文关怀在分娩中的作用与伦理学思考论文

分娩是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又是一个较复杂的生理过程,分娩期妇女由于其特殊性,在医护工作中潜在许多风险I其中影响分娩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分娩时的焦虑、紧张情绪可使孕产妇的疼痛阈值降低,对阴道分娩没有信心,以及对阴道分娩应对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剖宫产率高、出血量多、及疼痛程度高等问题。另外,孕产妇对自然分娩知识的缺乏及对剖宫产术的片面认识也是导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而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与需要,认同人的整体性。X#—个人各个层面的需要将尽可能地给予满足,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产科开展人文关怀是当前对于医护工作的要求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6月至6月实施人文关怀式生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6月至206月收治的产妇7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0例,对照组350例。所有产妇胎产式为纵产式头先露,且为单胎妊娠,年龄23~35岁,平均25。8岁;孕周38~42周,平均38。5周;体重60。5~75。1kg,平均69。8kg,人选700名产妇均经产检、超声检查,确认无阴道分娩禁忌症。

1。2处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观察组在给予常规分娩的同时实施人文关怀,其具体措施有:(1)每位产妇人院均有专职护士接待,入院后详细向产妇讲解正常分娩的生理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以及临产时阵发性腹痛的特点等分娩知识,使产妇对正常分娩充分认识;(2)助产师全程陪伴产妇的产程,助产师与产妇的陪伴关系为“朋友”式,根据产程的进展,随时告知产妇进展信息,增加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产房内播放能使产妇放松的轻音乐,讲解放松技巧;正确使用腹压可缩短第2产程,在不断给予产妇鼓励的同时,教会产妇使用腹压的方法。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出血量、疼痛分级及新生儿窒息情况。

1。3产痛评定评定时间

以规律性宫缩开始到胎儿娩出结束;根据产妇疼痛症状依据WHO疼痛分级评定:0级:分娩过程中无疼痛、产妇安静并且配合;I级:分挽过程中轻度疼痛,产妇能够易忍受,并且能够配合;n级:分娩过程中中度疼痛,产妇难忍受,配合欠佳;1D级:分娩过程中重度疼痛,产妇不能忍受,不能配合。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分挽方式及新生儿窒息比较

对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进行统计,观察组350例中剖宫产81例新生儿窒息例数5例,对照组350例中剖宫产143例,新生儿窒息例数14例,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较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笔者比较了2组产妇的产程及出血量,具体数据见表2。表2显示了观察组较对照组第1、第2产程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产妇分娩疼痛的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I级疼痛比率增高,III级疼痛比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在分娩过程中,女性的躯体生理功能及心理功能均有涉及,影响分娩的四大因素包括孕妇的心理因素、产力、产道、胎儿,此四大因素在分娩中起着同等重要的影响。庞炜等实验发现妊娠大鼠接受不良情绪刺激可使其子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其中情绪应激对子代的影响较生理应激更为显著pl。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本研究表明,将人文关怀应用到产妇分娩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缩短了产程,其中第1产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5。1±1。4)hvs(8。2±1。6)h,PC0。05],第2产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48。1±26。0)minvs(73。3±32。0)min,P<0。05]。分娩出血量减少,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186。4±26。2)mLvs(233。8±35。9)mL,P<0。05]。对于疼痛程度,观察组I级疼痛比率较对照组增髙(70。6%vs52。9%,P<0。05),III级疼痛比率较对照组降低(2。6%vs9。4%,P<0。05)。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为观察组顺产率较对照组增高(76。9%vs59。1%,P<0。05),剖宫产率较对照组降低(23。1%vs40。9%,P

3。1知情同意的落实

研究表明,多数孕产妇在待产和分娩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其中见红、假性阵痛、规律性宫缩、胎膜早破等可致孕产妇高度紧张;另有一些产妇因害怕自然分娩带来的疼痛、怕影响日后夫妻性生活质量、害怕影响体型、及害怕挤压孩子的大脑,影响孩子的智商,而主动要求行剖宫产。但剖宫产较自然分娩出血量要多,术后下地活动晚不利于产后恢复,并有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及肠粘膜等并发症的风险。剖宫产可造成母婴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已被许多专家所认同。有报道称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病死率,但剖宫产术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一种手段而非唯一手段。自然分娩是自然、安全、对母婴均有利的分娩方式,可避免剖宫产术后的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Pl。知情同意是当患者的选择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医者应本着既不损害他人、社会,又要使患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原则,让患者真实地了解与病情有关的医疗信息和资料,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解释。本研究在产妇人院后由专职护士接待,通过详细向产妇讲解正常分娩的生理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以及临产时阵发性腹痛的特点等分娩知识。消除患者认识的偏见,同时医护人员不断鼓励产妇并给予肯定,增强产妇信心,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降低、产程缩短、出血量减少、新生儿窒息率降低,明显降低了分娩风险。

3。2无伤害原则的落实

在心理上对分娩疼痛的无限放大是很多产妇紧张的主要原因,而在现实中,产科医生往往对分娩疼痛视为“正常现象”,忽视对产妇的心理疏导。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在达到止痛目的的同时,对产程进展不造成影响,并且既能给予产妇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又不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有利无害原则是医学伦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笔者在产房内播放可使产妇放松的轻音乐,使产妇紧张情绪能够得到舒缓,使得身心平静,进而增加产妇对疼痛的对抗能力。详细向产妇讲解放松技巧,医者用肢体语言帮助产妇肌肉放松,如轻抚紧张部位肌肉使其放松,可使盆底压迫感减轻,进而使疼痛刺激减轻,疼痛阈值降低,提高疼痛耐受性。同时,产妇被激发出来的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和自豪,完全可以战胜分娩的一时痛苦。而此降低产妇紧张、指导放松技巧的方法完全符合医学伦理的有利无害原则。观察结果,在无伤害的情况下,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

3。3对传统生育伦理的传承

生殖技术的进步和分娩方式的转变,在为人类的自我繁衍带来更多医学保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观念的冲突和伦理问题的出现_。其中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所体现出的是对传统生育伦理的打破和颠覆。因产妇对正常分娩的不正确认识及对剖宫产术的片面理解所致的“自我选择”,显然不再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分娩中,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顺产率。使产妇对自然分娩、剖宫产术优缺点更清楚,对自然分娩过程更了解,在真正的明确实情的情况下选择更有利于母婴健康的分娩方式,这有是对传统生育伦理的传承。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融人到分娩中,可以消除广大女性对分娩的恐惧,从而正确的面对分娩,减少不必要的伤害,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顺产率,符合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产时服务模式。

篇4:试论CBS与一般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论文

试论CBS与一般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论文

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Study,CBS)起源于上世纪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而国内开始探究这种教学法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CBS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交叉学科,已经作为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临床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卫生统计学,并且还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批判的观点看待临床问题。运用CBS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我院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2个班为试验组,另外2个班为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05人,对照组68人。

2.教材及教学内容。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家良主编《循证医学》第二版为教材。我们选取3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CBS教学。

3.方法。试验组采用CBS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影响,这4个班的课程又同一位教师授课。①试验组教学方法。准备阶段:在进行案例讨论及理论授课之前,组织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循证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并向学生演示文献检索的方法等,是其掌握获取资源的方法;实施阶段:案例设计、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总结。②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

4.效果评价。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课程结束后当场发放调查问卷,由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问卷的内容包括对课程的认知、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以及试验组对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5.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经编码后再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避免数据录入有误,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进行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

二、结果

1.循证医学基本理念的建立情况。通过CBS教学后,在遇到临床专业问题时试验组学生主要通过查询医学数据库来解决问题(73.5%),而对照组学生大多数选择教科书(5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877,P<0.01);当临床问题遇到相互矛盾的答案时试验组学生选择查询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来解决此问题(88.2%),而对照组学生也会选择研究证据来解决此问题(47.6%),但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选择询问老师或医生(29.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99,P<0.01)。

2.批判性思维建立情况。对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上或者著名专家的.论文,试验组学生认为应对其科学性进行评价有63人,占91.3%,而对照组有73人,占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60,P<0.01);对于一篇专业文章试验组学生认为全面把握,指定其优缺点有14人,占20.6%,大致能看出文章水平高低有30人,占44.1%,对照组学生认为全面把握,指定其优缺点有12人,占11.8%,大致能看出文章水平高低有33人,占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6,P<0.05)。结

3.对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评价。试验组学生中,93.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95.2%的可认为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92.9%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91.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在循证医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CBS教学后,试验组学生中73.5%的人会采用通过查询医学数据库来解决遇到临床专业问题,以及有91.3%的学生会对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上或者著名专家的论文,进行科学性评价。这是因为在循证医学案例教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作为证据支撑,但在这过程中又需要学生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运用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去从大量的文献中寻找那些科学、合理的证据。试验组学生中,95.2%的可认为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91.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此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理念及批判性思维,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钻研能力、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试验组学生中,93.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课程案例教学法能够顺利开展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此过程中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由之前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现在的“循证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

调查结果表明,在试验组中有92.9%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CBS教学法强调团队协作意识,在小组中分工协作,彼此间相互尊重、信任,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彼此相互学习、交流,自身的交际能力有所提升。

篇5: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论文

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论文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

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的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本文拟从幼儿兴趣、思维、需求和发展等角度出发,阐述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和丰富“国学课程”的教育方法。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塑造幼儿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

[引言]《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因此,我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合到幼儿的生活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中去,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

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5]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现将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国学经典作品中童蒙养正。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

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

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

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

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

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篇6:论文: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的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本文拟从幼儿兴趣、思维、需求和发展等角度出发,阐述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和丰富“国学课程”的教育方法。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塑造幼儿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

篇7:论文: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引言]《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因此,我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合到幼儿的生活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中去,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

[正文]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5]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现将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国学经典作品中童蒙养正。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参考文献]

[1],各地幼儿园踊跃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2],全国性普及国学经典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讲座(下)

[5]王建堂.国学与科学.

[6]丰向日.科学理性地看待儿童读经.山西师大学报,(33-5)

篇8:艺术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论文

艺术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论文

【摘要】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幻想能力、实践能力,音美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载体。推广艺术教育的意义,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我校在扎扎实实抓好课堂艺术教学的同时,注意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第二课堂。近几年来,我校开设了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绘画组、书法组、体育队等多个艺术兴趣小组,并把它们列入教育管理体系,做到“三有”“四定”“五性”。“三有”是指“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任务”;“五性”是指“教育的科学性、学习的实践性、训练的系统性、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的个别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准。

一、做好老师的工作

搞好第二课堂的关键在于老师,我校对教师提出了“勤、严、细、实、爱”的总体要求,也对艺术科老师具体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一)在思想上:要热爱教育、热爱艺术、热爱学生,要有敬业、乐业、勤业、静业的精神。我们的老师们不管酷暑严寒,一年四季长期坚持组织训练,做到任劳任怨、诲人不倦。

(二)在业务上:要苦练“说、唱、弹、跳、画、剪”等基本功和教学艺术。

(三)在工作上:要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根据各自的特长,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创造,展现集体无穷的智慧力量。

二、把训练落到实处

在训练工作中,我们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做伯乐,选好苗子,不断充实队伍,防止年龄、技术的断层。我们兴趣小组的成员都是从具有某方面良好艺术素质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年龄和能力等呈阶梯状结构。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施情感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兴趣容易迁移,同时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用艺术来感染他们,用感情来感化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向往美、追求美的激情,也使他们知道艺术的创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队员也刻苦训练,如学生为了做好一个动作、练好一种表情,不断地反复练习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膝盖碰青了、肌肉酸肿了,但他们从未说一声苦。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同一个兴趣小组中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同龄学生又由于智力水平不同,会产生对艺术理解力的不平衡以及基本功、表演技能良莠不齐等问题,面对这些非常复杂棘手的情况,我们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做到“三个结合”,即把阶段性的教育和实际训练结合起来,把后进和培尖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与大课和小课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训练完全是从零开始,从识谱音准到经过老师的千锤百炼,口把口地教、手把手地传,严谨细致、精雕细琢。

三、弘扬发展艺术教育

(一)向社会广泛宣传艺术教育。由于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艺术教育还不理解,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可以了,怕妨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不让他们参加兴趣小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经常家访,耐心向家长们宣传艺术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学校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和规定,不占挪上课时间、开展跟踪补课、定期进行个别成绩检测。事实上,我们学校各兴趣小组的队员都是全面发展的。例如:刚刚毕业的学生中,有的不但在画画、书法、体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全国的重点院校。据统计,我校艺术兴趣小组的学生近几年来考上重点院校的人数不少。实践证明,搞艺术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加强督促检查与鼓励。平时我们注意加强对各种兴趣小组的训练和检查,凡是要演出或是比赛需要加班的,单位都陪同,凡是在比赛中获奖的,我们则大力宣扬及表彰鼓励,激发大家的进取精神。

总之,弘扬发展音美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和美育正是她的灵魂。普及当代中小学音美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的全体国民都真真正正地关心我们的下一代,让孩子们都能乐意接受艺术教育。

篇9: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思考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思考教育论文

相关的思考主要依据以下4点进行讨论:

1. 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中,安东尼?贝茨有以下观点:不同媒体有不同的专长,焦点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运用何种媒体最合适,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有效媒体。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是思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相关认知结构通过“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进行。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由此可见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创立了新的图工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平衡则强调了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

3. 现有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本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

4. 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升学压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能恰当把握各种课程要求所包括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根据以上讨论,总结出对各教育媒体应用的几点粗浅认识,现提出以供大家交流。抛砖引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对于教学难点的知识,建议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难点知识在建构主义认知结构中一般属于“顺应”的`部分,即要求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在学习中学生往往表现为“想不到,理解不了”。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或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具有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无论在表现力、重现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通过创设虚拟情境或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感性认识,为建立新的图式奠定基础。提高学习效果。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尽管如此,仍然不赞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一堂课中,甚至是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中大量堆砌图文、呈现声音、影像等内容,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及考试所要求的知识深度的把握。高中地理必修中,这一部分知识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日出方位的判断、三圈环流等。

2.课程标准中重点知识的教学,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对知识深度的挖掘上。注重对考点的分析,出题者所表现出的意图的分析、考核方向等,并在教学中选择经典的题型对学生进行精讲精练。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作用基本上可以相当。小黑板甚至是用粉笔在课上进行举例的效果与用多媒体技术投放的题目是一致的。当然,二者各有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题目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会比传统教学媒体的更加优越。但传统的教学媒体对于教师的“教”的连贯性却有更大的优势。高中地理必修中,如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分析、交通线区位分析以及区域发展分析等等。

3.课程标准中难度一般但在学科知识体系地位重要的知识,从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平台来看,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搭建平台。但从提高教学效率来说,传统教学媒体由于主要是教师在讲、演、练,所以与教师能很好的融为一体,学生的目光及注意力始终在教师上,从而有利于教师对课标中知识运用的引导。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当然能更好的达到这一目标,但会花去更多的时间,而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时间是宝贵的有限的。在所花费时间相同下二者的差异实质上是学生建构的知识与应对高考能力之间的差异,即知识掌握了与能不能在考场上准确、快速的进行答题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在笔者看来,知识的掌握是完成答题的基础,但要想能在考场上驰骋,获取理想成绩则必然要进行相应题型的训练和与试题同能力要求的模拟讲练。教师在这方面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与教师已结合的浑然一体的传统媒体也就具有了突出的位置。例如高一地理必修中陆地水的分析、矿产等。

4.课程标准中掌握较次要的知识点,由于该部分知识往往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地位不是很重要,同时又不是考核的重点。这时,教师可充分提供一些资源,如网络、相关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相对较少,如高一地理必修中聚落一节。

以上讨论,实质上是受制于我国教育大环境的。我国目前教育的课程设立为学科课程,由于学科课程是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因此就必然存在可能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局限性。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引入了注重学生兴趣、能力培养,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建构主义理论的流行充分反应了这一趋势。因此,本次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对这一教育形势,充分优化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成绩。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分析难免挂一漏万。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篇10:浅谈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与应用论文

浅谈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与应用论文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学院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的的要求。创新能力与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今天在培养人才中的一种探索式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推行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理论;实践;高职教育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逐渐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趋势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

原来的本科院校的高职教育发展迅猛,而且原来的大专院校也有不少向现行的高职方面转变,同时也出现了大批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高职高专学校体现了高职的特点: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高职高专的教学不是按照普通高校那样办,而是根据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方式来确定的,尤其是在实习、实训方面,因此高职高专办学模式区别于以前那种老大专的办学模式。这种新的办学模式正在形成,办得好的学校,都是跟企业有了广泛合作关系,产学研搞得比较好,比如说上海的二工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办得好的高职院校中也成长很快,因此社会的认同度比较前几年有所提高,尤其是沿海地区的高职高专。但同时,我国的高职教育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诸如高职教育应该具有“高等”的性质及“职业”的特征,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高职院校的“高等”或者“职业”不明显、和本科及普通大专界限不清晰等。

二、对高职教育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高等”性和“职业”性。“职业性”缺乏主要存于本科兴办的高职和老大专类高职院校中,这并不代表主流;相反,我国的高职教育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高等性”比较缺乏,即在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同时,不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以致不能很好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基本上都比较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关法规规定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过程中实践课课时不得低于40%,而实际上这里的40%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如果考虑到目前高职办学基本上都是三年制大专,最后一学期基本上都是在校外实习,则这个比例应该是56.67%。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实践方面片面的追求,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几方面的不利影响。

第一,片面注重学生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

第二,理论学习的缺乏,将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

第三,缺乏理论基础的实践将进一步促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 三、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创新能力的思考

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要靠高层次的专职研究人员,更要靠那些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积极和有效参与。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下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改变课程设计中实践课一边倒的倾向,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第二,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他们的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的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与理论(原理)的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有些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则不应该搞实训;其二,需要实训的,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进行考核体系的科学调整。当前的自然科学对实践及实践中的创新考核体系建立的是比较完善的,对社会科学方面的高职教育考核由于其教学成果(学生)的表现难以及时显性化,因而还不是很完备,考虑其结果的滞后性,拟应对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并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

我国高职教育在营造高职院校教职工科研氛围、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成果奖励方面等制度设计问题、教学期间的调整等方面也需要有较大的调整,以适应高职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奇.《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A].中国期刊.-1-25

[2]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大学.2010-6

篇11:载体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载体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基本的师生主客体外,还有一系列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试从教材、多媒体技术和试题三个支撑点的革新,浅析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材编排 多媒体技术 试题设计

一直以来,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该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数学学习载体的教材、多媒体技术与考试测验在观察、实验、内省中,在同伴合作学习的交流碰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应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断革新。

一、教材编排力求“精、新、思”

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载体——教材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开始采取一标多本模式,这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以及多重教育诉求目标的指引下,各套数学教材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受教学信 息论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教材是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媒介。教材编排科学合理与否、所选内容恰到好处与否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

1.素材选择要“精”

所谓“精”指所选材料应当是从众多材料中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每个素材都应当是仔细斟酌、比较后遴选的。小学数学相较其他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言,更为注重基础知识和思维开发,教材中所选素材也普遍较为浅显易懂。但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所选素材优秀与否的标准,除了“易知”以外,更重的砝码是“精”。

教材在传统的教育观里,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宝典。虽然“唯教材论”早已遭到鄙弃,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仍然占有不可捍动的地位。在教材中所编选的每一个例题、每一种解答模式都应该是能经得起多番推敲的。它既源于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高于生活,即便没有太多的定理、定律,但启发思维的萌芽还是存在的。

2.内容编排要“新”

提及对教材编排的创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教材页面的扩大和连环画般的彩色印刷。笔者认为,除了在感官上对编排设计创新之外,内容的创新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辛(Nelson,L.Bossing)将教材组织形式分为: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作为数学教材,应当兼顾逻辑式组织与学生心理式组织。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基本的`逻辑组织从例题到解析,再到练习,层层深入,由易入难是抽象思维形成、建立、巩固、运用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学生好奇、自控力欠缺等心理特征,在教材的编排上面要结合学习心理论通过暗示性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结合色彩的运用,缓解小学生容易产生的视觉疲劳;结合悬念的运用,增强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合鼓励暗示性词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题的设计要引导“思”

练习题一直以来都是教材内容编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对于一门训练抽象思维的学科而言,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应该渗透一些思考的指向性,挖掘小学生探奇和好胜的心理特质。当然,要在教材中太多的体现深层次的思考亦是不现实的。练习题所蕴涵的思考深度可供学生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形成发挥题、攻关题、挑战题等形式,经由教师指导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考的空间。

二、多媒体运用体现“现代化”和“情境化”

小学数学往往是通过直觉、分析、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试题设计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首先,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媒介,具有形象化、直观化、便捷性等诸多优点。教师在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鞭策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图象、色彩、动态画面等多种因素的调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数学情境。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带入情境。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二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教学进行整合,选择有用的相关信息,无疑会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试题设计彰显“创新性”和“人性化”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考试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考好,考出自信,考出乐趣,考出对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情与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版面设计的人文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情

数学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考试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份期盼,一份人文的关怀。因而在试卷的版面设计上首先要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一份关爱,让孩子拿到试卷的那一刹那,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情和真切的关怀。

(1)巧改标题。标题的设置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与情趣,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份轻松与信任,让考试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旅程。试卷各题型名称的变动,需要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善用“移情”,把从学生的视角和心态看待世俗所定义的“真理”,换之以易于亲近而活泼的面孔出现。诸如“快乐ABC”之类,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与老师的距离。

(2)友情激励。美国的一位课程理论家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测评其更大的功能应该是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非对学生的一种“宣判”,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2.呈现方式的情境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脱离了现实问题的原型,只为巩固数学知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编制的。试题内容是纯数学知识或数学模型的,学生对这样的试题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考试的心理仅仅为了应试而考,并为以后难度逐渐提升的数学学习埋下了隐患。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在呼唤有情趣课堂的同时,也同样呼唤有情趣的考试,把枯燥的数学、乏味的计算融入富有生机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充满鲜明具体的形象中,学会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解题思路的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个性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育应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创造型模式上,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开放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解题中释放灵感,飞扬个性,领悟到数学的灵活性、深刻性与鲜明的个性。

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以丰富的内涵催生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解题中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个性之美。

4.解题结果的过程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考性

传统的考试测验通常忽视对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往往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容易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小学生中诱导出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功利主义行为。数学作为一门讲求严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其各中过程和细节都来不得丝毫含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试题编制中,应尽量做到少考或不考单纯的概念、法则及定律等再现型知识的记忆,而将考试的侧重点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此外,考试后老师的评阅标准也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数学试卷不仅要在评阅时要体现分步记分,即便在命题阶段,也应该体现解题结果求得的过程化,适当标注分步记分的标准,引导学生由一知半解做出初步尝试再到深入思考求得。从而在整个过程中习惯并乐于思考,不畏难,不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

[1]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7,(1).

[2]叶时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整合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4).

[3]赵彦雄,薛彩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J].信息技术教育,2006,(4).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一种结合--主义哲学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临床实践与药学教育论文

教育改革范文论文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的论文

关于中医的论文

学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英语中医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的相关论文

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
《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呼吸科实习生心得体会2022-07-13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感悟2023-09-22

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医护合作态度的论文2023-06-26

教学论文研究方向2023-06-06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2022-11-21

食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人文社科类论文2023-10-22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2024-01-28

皮革制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2023-06-06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和译评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