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轻职场妒忌心理(整理7篇)由网友“starsk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如何减轻职场妒忌心理,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如何减轻职场妒忌心理
妒忌这种情绪广义上可定义为因他人胜过自己而产生怨恨,往往伴随着想要夺取或破坏对方优势而产生的忌恨心理,妒忌是最难被发现的一种情感,至少在职场中是这样。因为研究者表示,雇员们在接受调查和问卷时一般拒绝承认他们会妒忌同事。正如沃顿商学院运营和信息管理学教授莫里斯?施韦策(Maurice?Schweitzer)所说,“我们不会轻易表达出妒忌。人们也许会告诉你,他们今天心情很糟。但他们很少会告诉同事自己的妒忌之心。所以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妒忌其实无所不在。”
职场上妒忌之心盛行。当某同事获得更多加薪、得到更大的提升,或是平步青云,某组员分得特定项目里更多的资源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领导,亦或是某一同事口才甚好,文笔超群甚至仅仅只是比其他人更聪明一些,这些人最终都会成为妒忌的对象。
那究竟是什么招致了职场妒忌?人们会如何去应对妒忌?领导们又该如何去处理职场妒忌?心理学家们定义的“恶性妒忌”和“良性妒忌”又有何区别?
■同事间竞争
施韦策(Schweitzer)说,妒忌“无所不在”。但有时经理或领导的行为会加重妒忌心理。例如,举办工作竞赛或发放“每月最佳雇员”奖励。“妒忌之所以产生,是社交媒体和我们喜欢收集比较信息的心理在作怪。”“我们也许觉得工作晋升实属稀松平常,不应该是我们和别人之间的隔阂。但如果晋升发生在周围同事身上,人们就会对这一信息产生更多想法,妒忌之心便油然而生。”
沃顿商学院领导力项目执行主任杰夫?克莱因(Jeff?Klein)说,企业文化如果是以公开某些业绩成果(比如说销售目标、月产量等)为中心的话,那么这个企业也会孕育出妒忌文化。“危险就在于,从职业竞争到人际纷争,人们会处处妒忌他人。”
他还说道,大多数的组织会“通过竞争和合作的动态机制管理不同小组,它们以金钱和人才为目标,也喜欢吸引眼球、获取赞助和其他无形的东西。真是这些竞争导致了妒忌的产生。”
北卡罗纳大学凯南―弗拉格勒商学院教授席穆尔?梅尔瓦尼(Shimul?Melwani)也同意以上观点,她说:“职场妒忌普遍存在。因为很多人和我们一样需要和同事一起在小组里工作。但资源有限,大家互相竞争。事实上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会进行比较。”“如果你和别人在很多方面都很类似,”你很容易就会在这些方面进行比较。
梅尔瓦尼接着说,研究者称妒忌为“最具有破坏性的情绪之一,因为一旦你感到妒忌,就想抢夺别人占有的东西。为此你会超越本应遵守的界限”。这些行为有时是“有害的举动”,包括暗中削弱同事的工作能力,比如说拒绝分享重要数据或是故意提供错误数据或是诋毁同事名誉,在会议中压制对方、散布谣言等。
■生活是不公平的
促使我们做出这些不当举动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之后的补偿心理。因此做出有害行为是为了寻回公平感。
圣地亚哥工商管理学校教授詹妮弗?穆勒(Jennifer?Mueller)曾和别人合著过一篇文章,题为《感知到的不公正将加剧还是减轻与妒忌相关的员工之间怠工行为?》,她和合著人约奇?科恩?卡拉什(Yochi?Cohen-Charash)总结出,更深程度的嫉妒和不公平感事实上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有害行为,特别是那些拥有“强烈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极强和对自身能力很自信的人。
穆勒指出,“设想下你的主管为你的同事加薪,而你却被排除在外,并且你觉得加薪理由并不充分,你会设法打压这位同事,表现出自己的敌意。”对那些自尊心强的人而言,“这是自恋效应的体现,你会觉得加薪加错了人,而且认为自己的表现应当受到奖励,所以应该加给自己,甚至是加更高的数额。”
施韦策(Schweitzer)引入三个因素解释妒忌来源:第一,某人在比较中处于下风,“别人比你表现更好。这时过程公平不公平不重要。即便是公平的过程妒忌依旧滋生。”第二,必须是嫉妒者在乎的领域范畴,比如说职位。“当人们追求事业成功时,他们的身份地位和职场表现直接挂钩。”第三,必须有“比较对象,比如说坐在你隔壁的或者和你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这时妒忌心尤为旺盛。”在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中,拥有类似资历和同等能力的人往往同年进入公司,他们经常被拿来比较。这些都是会滋生妒忌的典型场所。”
一篇题为《更好即是更坏:妒忌和利用欺骗》的论文重点关注了妒忌在协商中产生的影响。施韦策和合著人西蒙?墨兰(Simone?Moran)写到“当嫉妒者的目标对象恰恰和其本人很接近,当嫉妒者遭遇挫折时,当他将这种待遇差异归于不公时,他的妒忌尤为强烈。”
施韦策和合著人詹妮弗?邓恩(Jennifer?Dunn)以及尼科尔?鲁迪(Nicole?E.?Ruedy)在一篇题为《两方面的伤害:社会比较如何伤害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的文章中指出,一些机构还是“希望雇员和那些与自己在职位和薪资上构成竞争关系的同僚合作并信赖彼此”。作者认为,许多机构“会定期对雇员进行评比”,比如说,划分等级或是公开表扬具有特殊贡献的人。该论文引用的一项研究成果估计,超过60%的机构采用了竞争奖励制度。“雇员喜欢拿自己的成就和同事们比较,且不论经理们的正式评估,他们自己私下也会横向比较。”
其他研究者还指出妒忌的其他特点。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教授雷文?汤普森(Leigh?Thompson)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与外部机构相比,在同一机构工作的人们更易产生妒忌心理,
她说,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妒忌隔壁办公室的同事,他不会倾向于与其合作”,这一行为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汤普森接着说道,更重要的是,机构作为一个整体,一旦组员互相妒忌,整个团体都会受到损害,“因为团体的核心在于彼此受益,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北卡罗纳大学的梅尔瓦尼(Melwani)还提到了其他会引发妒忌的因素,包括追求权力和社会地位的欲望。“情商低的人在遇到分歧时往往缺乏寻求折中方案的能力,他们比常人善妒,压制不住妒忌之心。”
梅尔瓦尼说文化也被认为与妒忌密切相关。“一些文化促使人们妒忌。在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他们对个人相当重视。妒忌被认为是带有毁灭力量的情绪。你很少会当面别人表达你对他的妒忌。”在很多其他文化中,包括中东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妒忌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会佩戴邪眼挂件来驱逐消极想法,”她说,她的很多学生“会说在他们国家,他们从来不表示出快乐,因为不想别人妒忌他们。在解读妒忌和妒忌行为上,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妒忌,尽管对职场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但如果雇员能把对成功同事的妒忌转化为激励自己向上的动力,妒忌就是建设性力量。“当人们明确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后,他们就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施韦策说道。“他们也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成为每月之星,获取晋升,圆满成销售业绩。当人们觉得上升机会被剥夺,或者职业前景不明朗时,此时妒忌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梅尔瓦尼认为,雇员对主管的妒忌是一种良性的妒忌。“你的妒忌对象不一定非得是管理者,也可以是和你职位不同的人、比你先加入公司的人,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让你感到尊敬的人。那么你就会觉得,‘我真为他感到高兴,真希望我也能像他这样。’良性的妒忌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汤普森(Thompson)著有《创造性阴谋:突破性合作新法则》一书,他说,如果人们能够摆脱“不良情绪或是跳出原有的成功领域”,他们的妒忌也是良性的。“我们称之为‘自我肯定’。这是在提醒你,你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在一些情况下,妒忌甚至是“警钟”,提醒自己此时的“你还不在事业的巅峰,或是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地挖掘。现在组里有新的高手出现,我必须激励自己积极进取。”
汤普森补充道,我们回到社会比较这一观点上。比如说,与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比较“就是一种向上的社会比较”;而将自己和贫困的群体相比的话,则是“向下比较”。而在“横向比较”中你会受益最多。如果你和组织中某一与你旗鼓相当的人进行比较,“而非与比你级别更高的人比较,你就能找到提高自我的机会。”
■清楚自己的角色
尽管妒忌很难被衡量也更难被压抑,领导仍然有办法逐步减轻一些消极影响。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马修?比德威(Matthew?Bidwell)说道,“最明显的方法就是尽量最大程度地减少团队里的不公平感。”如果组员们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也会造成一些问题。结果可能是大家都感到了强烈的不公平。但是如果人们觉得奖励分配过程基本是透明公平的,妒忌情绪会得到缓解,还能激励组员提高业绩。
克莱因(Klein)建议领导应该强调“一个组织的集体目标,就是雇员们都能够和他人分享并作出贡献。当组员们都只关注自我的团队目标、不太重视整个机构的战略和目标时,妒忌的情绪会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心里想的是‘我们’和‘他们’。而事实上,他们心中应该只有‘我们’。”
克莱因补充道,对许多人来说,竞争具有激励作用,“但我不知道这和组织内部团结也有关系。如果一个组织内的不同组别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外部竞争,不再窝里斗(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不搞内部分裂,人们照样能获得同等的兴奋感、产生同样多的肾上腺素,而且还避免了一些毁灭性后果。”
梅尔瓦尼称那些妒忌自己同事或是中伤过他人的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样让他们感觉更舒服。我们相信他们通过这些途径发泄自己,是因为觉得这样能帮助他们应对妒忌,但事实并非如此。发泄只会让情绪更糟糕”,甚至可能更具毁灭性。从文化范畴上看,组织领导可以通过改变组别和雇员评价方式来改变现状,“比如说,将集体利益最大化,将自我利益最小化。”
穆勒称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管理者要做到“在程序或是个人感情上公平对待雇员”。管理者为雇员加薪可能会招致他人的妒忌情绪,所以他应该将决定加薪的理由解释清楚。“而且理由不能模糊不清,必须有评判的公正标准。”施韦策说,晋升也要采用同样的方式。事实上,只要领导者制定出雇员晋升的明确标准,是可以控制妒忌问题的。
其他专家给出的建议还有:要求公司表现好的职员为其余雇员提供指导,因为后者可能会对前者的成功产生妒忌;建立职位和团队轮岗制,这样没人会觉得自己只能处在一成不变的职位上并对全组发挥着不太重要的作用,并且鼓励那些可能会被嫉妒的同事经常赞扬其他同事。
如果妒忌因为人们的相互比较而产生,那么 、、邻客音和其他网站就是这些人的天堂。“我们彼此联系紧密,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彼此做了什么,尽管这会让我们觉得痛苦。”施韦策说道。“这都是真实的感受。但社交媒体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因为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人与人的比较会更具偏向性。每个人都会自我选择信息。人们喜欢分享自己的成功而非失败。”
施韦策说那些刚面临失业的大学室友不一定会把这件事情传到 上。“那些刚获得了普利策奖或发行了自己的电影或是买了维京烤炉和特斯拉汽车的人才会这么做。这些网站之所以吸引我们,原因就在于,只有比较才能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好”。
比德威又引用了戈尔?维达尔的另一句话:“每次看到朋友获得成功,我就会更加垂头丧气。”从这一点来说,比德威认为:“把时间花在浏览 上面的确是有害而无益。”
建立高效人际关系绝不是“吃吃喝喝”!
职场的成熟是不以自己钟爱的姿态做事
职场中“29岁现象”:是继续打工还是创业?
你的嫉妒心超标了吗?
篇2:如何克服妒忌心理
1、保持“比下有余”的心态。
总有人拥有的比你多,也总有人不如你。妒忌心起时,不妨看看周围那些不如你的人,那么肯定能够感激你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2、不要和别人的长处比较。
妒忌心理往往来源于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心理学家告诫,别人拥有再多也与自己无关。他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名额”减少了,因此不能说明你就成功不了。
3、把握已有的。
不要因为尚未得到的东西妒火中烧。想想自己有些什么,比如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等。将视线转移到“我拥有”,而不是“我想要”,就会找到“富足感”。
4、相信自己。
每个人的能力可能会表现在不同方面,发现自己的特长,明确人生目标,不要因为别人早早取得成功而心灰意冷,甚至轻易改变自己方向,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5、用祝福的心态看待他人。
“眼红”的时候,试着马上改变思路,将妒忌心转换成对他人的美好祝愿。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努力、运气和奋斗,真心祝贺他们,用他们的成功激励自己。
篇3:妒忌的心理
妒忌的心理
妒忌的心理,是吞噬心灵的毒蛇,会断送前途;妒忌的心理,是侵蚀善良的毒剂,慢慢地腐蚀人应有的斗志;妒忌的心理,也是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的白蚁,能毁掉那条人生之路。妒忌成为了人们恨之入骨的东西,所有人都想躲着它,但它还是在心灵中滋生,周瑜如此,曹操亦如此。妒忌的心理,让千千万万个人深受其害。
面对如此可怕的“妒忌”,明朝的黄道周就说过:“妒忌生于利欲,而不生于贤美。”但是,仔细想想,妒忌真的有错吗?其实不然,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运用妒忌,使它成为生活的`动力,向上的决心,那么,它的作用就不可估量了。
关于“妒忌”,是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事。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般,并不算最好,使我很沮丧。当时,班长林文桓的成绩最好,每当我拿着不理想的考卷时,在灯光中努力地做作业时,我都会在心中萌发出一丝丝的羡慕和妒忌:我这么努力了,可总得不到好成绩,林文桓多好呀!学习没付出多大的精力,却能名列榜首,真是的!从那时,妒忌的心理就漂浮在我的心头。不久,我看了一本有关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对数学的执着深深使我折服,而他那从不妒忌别人的精神让我自惭形秽:华罗庚老人小时候虽然数学不好,可是,他仍靠着努力和勤奋,成为数学界的泰斗,我为何不靠勤奋和努力取胜呢?于是,我把“妒忌”转化成了斗志,懂得学习的方法,勤奋努力,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我终于提高了成绩。直到现在,我仍然用“妒忌”,一回回挑战了自我。
面对妒忌的心理,有的人抵制住妒忌,成就了事业;而我,则善加利用,使其成为我奋斗的源泉。面对妒忌的心理,我懂得吸收与善用。
篇4:职场遭人妒忌怎么应对?
职场如战场,你不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很多时候需要面对的是人际关系。而职场里遭人妒忌,可能是最倒霉的一种情况。尤其是女同事之间,很容易因为自己不如他人,又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而产生贬低或者攻击他人的情绪。
面对来自同事的妒忌之心,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工作,需要采用巧妙的方法来化解。
小李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助理,因为聪明能干,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很受部门领导器重。不过,由于处处从领导的思想出发,也得罪了部门的同事。因此,小李遭到了同事们的不少议论,有传言就说小李已经把经理哄得服服帖帖,对小李是特殊对待。
公司老总也听到了这个传言,要求部门经理要公平对待同事。这让部门经理很为难,小李明明就是工作能力强,自己也没有偏袒她。小李知道了这一情况后,就故意将一些私人交际费用发票拿到财务处报销,财务人员很快发现了问题,向部门经理告状,说小李乱报销。部门经理趁机在大家面前批评了小李。
通过这件事,不少同事对小李的妒忌心就减弱了不少,而且部门经理也展现出了不偏不倚的处理态度,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小李采用了出错的方式来化解自己所遭到的嫉妒,这是一种很聪明的方式。小李作为新人,理应出些错误再慢慢成长,但小李的良好表现就遭到了老员工的妒忌,这也导致了传言的产生,而且这一传言还困扰到了领导,可以说小李处在很被动的境地。如果极力澄清,有越描越黑的危险,而犯一个无关痛痒的错误,刚好可以化解众人嫉妒的情绪,在心理上给了他们台阶下,这就能迅速起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所犯的错误不能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也不能故意犯一些原则上的错误,不可为了化解嫉妒而毁了自己的职业前途。
除了用出错的方式来化解嫉妒,还可以采用博取同情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向公司里的“小喇叭”抱怨自己家庭、生活上的不顺利,让同事们觉得你并非完人,也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单身的女白领可以抱怨找不到男朋友,已婚女白领可以抱怨丈夫懒惰等问题。这样经小喇叭一传播,即使无法立刻博得同事的同情,也可以缓和一些同事的嫉妒情绪,不会再处处针对你。
当然,如果可能,还是防患于未然,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人起嫉妒心。
篇5:克服妒忌心理的方法
克服妒忌心理的技巧
1.不要和别人的长处比较。妒忌心理往往来源于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心理学家告诫,别人拥有再多也与自己无关。他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世界的“成功人士名额”减少了,因此不能说明你就成功不了。
2.保持“比下有余”的心态。总有人拥有的比你多,也总有人不如你。妒忌心起时,不妨看看周围那些不如你的人,那么肯定能够感激你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3.把握已有的。不要因为尚未得到的东西妒火中烧。想想自己有些什么,比如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等。将视线转移到“我拥有”,而不是“我想要”,就会找到“富足感”。
4.用祝福的心态看待他人。“眼红”的时候,试着马上改变思路,将妒忌心转换成对他人的美好祝愿。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努力、运气和奋斗,真心祝贺他们,用他们的成功激励自己。
5.相信自己。每个人的能力可能会表现在不同方面,发现自己的特长,明确人生目标,不要因为别人早早取得成功而心灰意冷,甚至轻易改变自己方向,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谈起嫉妒,人们都认为,它造成人才内耗,对社会有巨大的破坏力。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它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事实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嫉妒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嫉妒是推动竞争的一种原动力。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正常人,都魏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但过份地争强好胜,排斥他人,就显得心胸狭窄了。
嫉妒心理的主要特征
1、明显的对抗性的特征
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甚至本关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倒。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2、对等性的特征
嫉妒总是产生在与自己性别、年龄、文化、地位、职务相类似而状况发生了改变的人群身上。大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嫉妒,而教师一般也不会对学生产生嫉妒,就是这个道理。
3、不断发展的发泄性的特征
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三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4、不易察觉的伪装性的特征
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的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
嫉妒心理的原因有三
一、个人强烈的欲望所致。
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强烈欲望。当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和实现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占有欲和排他性;当这种欲望未能实现而别人比自己先实现这种欲望时,便产生一种为自己达不到而憎恨别人的激烈情感。
二、攀比心理。
因为是同学、同事、同行、同龄、同性、同时参加工作且在同一环境中,你上我也得上。而先上的人往往被嫉妒,未上或后上者不服气,这种攀比心理化为嫉妒。
三、品德低下的人会强化嫉妒心理。
社会生活中,也确有少数道德品质恶劣的人,他们采取我不行,你也休想,的处世态度,抢打出头鸟,自己无所为,也不让别人有所为,或看到别人的进步总有点不舒服,甚至制造谣言,有意中伤,极力破坏他人的名声。
篇6:如何与你的妒忌心理讲和?
此文献给患上习惯性妒忌的朋友,妒忌是一种自我折磨的心病,患上它恐怕会破坏你的理性思维,极端后果是自我毁灭,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调整心态,克服妒忌。嫉妒是人的本性,在合理范围内可被视为正常反应。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妒嫉,可能使行动不顾后果,做事缺乏考虑。
这里我找到了一些克服嫉妒的方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有效减少这种否定的情感。停止拿自己与他人比较。
比较你和别人拥有的事物会让你变得很悲哀。当你有辆更漂亮的车或有份更好的工作时,这种类型的比较能满足你的虚荣心,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这种心态最终会让你去留意那些比你拥有更多的人。到了那时,你就不会再感觉良好了。
这世上总有人比你拥有的更多、更好,所以在这场较量中,你不可能“赢”。与他人比,你永远只能一时高兴。
另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是与自己比较。检视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评价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思考自己的经历和规划。这将使你变得更积极,情绪更稳定,因为你不再与他人比较,不会再为他有你无的事情感到嫉妒了。
心理tips:
培养丰富/洒脱的心态
嫉妒常常来自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缺乏”。你觉得嫉妒,也许因为别人得到了你想要的工作或等待的机会,因为你害怕一旦失去它们,你的生活将跌至谷底。
比较自己与他人是这种“缺乏感”的征兆。因为别人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你嫉妒。总是有这种“缺乏感”会扰乱你的想法、感觉和生活。它会引起嫉妒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让你被嫉妒纠缠,并不断强化和持久化这种情绪。为了摆脱这种局限和破坏的心态,你可以让自己洒脱一点,告诉自己,新的机会随时都会有。
总有新的商业机会、新的考试、新的朋友等着你——这种想法能减少你的压力;能让你把上一次失利归咎于自己的失误,而非别人夺走了你的机会。洒脱的心态让你获得内在的情绪自由,并让你更放松更积极,
我相信,培养洒脱的心态在拒绝或克服嫉妒上是最重要的。当你知道这世上机会有很多时,便没什么好嫉妒的了。所以,每当你发现自己又被嫉妒纠缠上时,记得把焦点从“缺乏”转到“丰富”上,你就能洒脱应对了。
承认嫉妒
以洒脱的心态对于克服嫉妒不失有效,但我还是要与你们分享另一条有益的方法,当嫉妒这种负面情绪已影响你一段时间,而你也无法立即摆脱它时,不妨试试。停止与嫉妒斗争,承认它,接受它。这也许听起来有点反常,但当你抵制一种情绪时,往往你却给了它更多的能量。相反,若你接受一种情绪,你便能随意地看待它,停止给它提供能量,最终这种情绪将会消失。方法如下:
(1)承认感觉。承认并跟着感觉走。认真体会你脑中的感觉,别去评判它是对是错。如果你随着它走(对我来说,感觉最终会停留在我的胸口),并认真体会,一两分钟之后,它就消失了。
(2)你的想法和情感不等于你。不要把个人同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等同起来。这意味着你得意识、了解并记住:你不等于你的思想或情感。
(3)你是它们的观察者,它们只是你生活的过客。如果你学着不把思想和情感与自身等同,那么你就不必经常做以上练习。你只需更自发地接受你的想法与感觉,然后等待它们的离去。
(4)想想什么对你有益。我不知道这种分析方法是否对多数人有效。但当我有负面情绪或陷入无意义的行为时,它常常能帮助我走出以上困境。通常,我问自己:什么对我有益?每一次陷入消极想法和行为时,我就会拿这个问题来提醒自己。它总是提醒我正执着的事情是多么无聊。通常我会对自己说:“嘿,我又犯傻了。是时候关注一些有用/好玩/积极的事情了。”
问自己什么有益是个好方法,它能告诉你想法与行为间的差距,激励你丢掉一些无用的负担。
思考嫉妒想告诉你什么
这是一个有趣并行之有效地看待嫉妒的方法。我曾说过:你对世界的想法和感受代表了某一部分的你。
所以思考嫉妒可以帮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比如你的恐惧和对自我的欺骗。想想你对别人的嫉妒又反映了什么。
是害怕被拒绝吗?或担心自己不够好?还是害怕你会失去珍视的一些事/一些人/一部分自己?如果是的话,想想你为什么珍视它们呢?设法透过书、人、网络等找到解决嫉妒的办法。问问自己:嫉妒揭示了什么?怎样才能从嫉妒中获得成长?
篇7: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学生设计了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实践证明,只要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和鼓励。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事实上,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学生心理负担。作为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学生体验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课堂上,对学生异常表现或送去一个眼神,或结合教学内容给予提醒,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减少学生被教师评价的焦虑,正确看待学生及其对自己提出的意见,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通常,学生心理有压抑,往往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同学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来实现心理活动的迁移,在活动中忘却过去,找回无忧无虑的自我。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课余活动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文娱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郊游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意志,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倾诉衷肠和倾听心声,以真挚的友情去帮助朋友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
★ 负能量感言
★ 抑郁症语录负能量
★ 爱情沧桑的说说
★ 面试基本礼仪常识
【如何减轻职场妒忌心理(整理7篇)】相关文章:
竞争感言经典语录精选2023-12-07
理智与情感的天平作文2023-12-18
年轻不应该是这样心情随笔2022-05-07
让你具有好人缘研究报告2023-01-19
上班族不要在办公室聊这些话题2022-05-06
家庭教育误区:情感与理智混淆2022-06-04
心理测试 测你的生活抗压指数有多高2022-06-27
创业前必看的8个步骤2024-02-04
减轻“空虚感”和“失落感”2023-01-24
几种卡通人物职场新人千万不能学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