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

时间:2023-05-10 08:20:0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精选10篇)由网友“这个妹妹我见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

篇1: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

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

哲学的语言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语言”也成为心理学一个新的研究雏度.由此,传统心理学“语言缺失”问题的解决获得了新的契机.心理学的`语言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在此基础上,当前的话语心理学及心理学语言形态等问题成为心理学语言转向的集中体现.心理学的语言转向的意义在于心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语言问题”也将成为心理学研究自身的一个发展方向.

作 者:周宁 刘将 ZHOU Ning LIU Jiang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6(5) 分类号:B84 关键词:语言转向   心理学   话语心理学   语言形态  

篇2: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广泛浸透在生活、思想、文化、意识等各领域.在后现代的冲击下,心理学研究也进入了后现代.后现代心理学旨在消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与理论体系,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在后现代的影响下,心理学对自身的方法论、认识论以及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思考,从而使心理学发生了新的转变.

作 者: 刘华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系 刊 名: 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07 “”(12) 分类号: B84 关键词: 后现代   心理学   后现代转向

篇3: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长期以来,我们在历史研究中,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历史的解释只是为了寻找到历史的规律,或者历史的真实。正像英国历史学家乔易斯所说,只要勤于耕耘,将会获得一个应然而坚实的客观性。仔细探究,导致这样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看起来更加依赖于具体、确切的材料,才能进行解释,得出结论;二是自近代,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人们相信,在理性的引导下,我们能够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发现世界的客观真理。也正是在这种本质论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学的具体特性的结合中,历史学家把自己的工作完全等同于发现材料,获得历史的真实,他们也因此而自鸣得意,俨然以历史规律的守卫者和历史未来发展的预言者以及引导者而自居。同样,一旦人们谈起历史学家,便总是赋与了他们认真严谨,承载着探讨人类兴衰和历史规律重任的一种形象。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历史学界,一批历史学家在结构主义、后现代理论、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的促动下,开始反思历史学的上述特性,并且逐渐摆脱了历史学的上述解释模式和内含的这种目的论,开始把历史学和其他学科一样看成为仅是一种叙述。随着这些观点引入我国,现在,人们,特别是年轻的历史学工作者对历史学的这一新认识或许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对这一结论后面的理论展开或者路径取向却所知不多。我们应该知道,在西方历史学家那里,他们通过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路径达到了这样的结论。我认为,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一结论后面的论证远远比知道这一结论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西方历史学理论的变化,思考如何把西方的历史学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解释资源相结合,走出我们自身特色的历史解释道路。

在改变历史学解释模式的多种路径中,语言对历史叙述的作用当是其重要的一种。受到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和福柯的后现代理论的影响,历史学家开始关注语言与历史以及历史的解释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讲,人类的语言或者“话语”并非如镜子那样直接或完全反映着既定的社会实体和意义,相反,语言在自身的配置中生成着意义。这样,人们通过语言所作出的任何解释都只是解释者通过语言的一种“建构”。当历史学家把这样的理论应用于历史学领域时,结论自然非常明朗:正是语言配置和运用使历史学的解释无从再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必然性。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所说,历史只“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

以往,我们总是把历史看成为是叙述一种事实,讲述一个已经发生与存在过的故事,但我们却没有仔细探讨,在我们进行这种研究、展开叙述的时候,我们除了要有对这些材料进行“发现”等主体的活动之外,我们还需要使用语言的配置这样一种重要的工具来进行讲述。一旦这样的活动展开,语言作为独立的功能就自然在发挥着作用,从而就使历史学家使用语言所描写出的历史与原来的“历史”有着不同,历史的结构和叙述具有了多样性,历史学家所“建构”起来的历史不再具有唯一性和必然性。由此,从前被看作为真实的历史现在却变成了仅仅是“一种修辞战略”,历史的故事,就好像事实的陈述一样,“是语言的本质并且有一套论述的规则”。

这种对传统历史学的“颠覆”还只是从历史学家――这个历史解释者的主体的视角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转换一下研究的对象,从历史学家所依赖的历史材料――文本来看,更可以得出上述的结论。当历史学家面对着他所要研究的文本时,他如何处理这个文本,他能够对这个已经有着文本记载者所使用的语言而带来的“意义”保持全部的相信?这里,自然引伸出历史记载者所使用的词语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原来作者所使用的词语。他为什么要使用这一词语而不是另外的词语,他是如何定义这一词语的,以及如何将这一词语具体化的;在当时多种词语并存,也许常常在互相冲突的情况下,为什么这样的一个词语能够成为占居主导地位;是什么机制、什么动力使之形成了“话语霸权”。这样,在历史的进程中,历史的'演变就变成了语言的不断变化,以及围绕语言的编织而展开的过程。按照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说法,形成了“谱系”。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追溯和“解构”这样的谱系,在历史中发现延续,和更重要的“断裂”。

也许如果我们用思想史这样的个案就更能够理解这样的问题,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思想家们所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即使使用相同的一个词语,其定义也许大为不同,甚至格格不入,如“民主”、“自由”等等。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意义有所变化,不同的群体对相同的词语也会作出不同的定义;同时,语言对于意义的多重性也容易造成即使是相同的词语但也存在着不同层面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想理解任何一个思想家的思想的话,我们就必须抓住那些“关键词”(keyword)及其语境,透过这些词语的线索来把握和理解他为什么在这样的语境下来选择这样的词语,以表达他的什么思想,并且反映了社会的什么需要。由此,思想史家认为,政治思想史研究被定义为探究和解释政治语言以及在语言体系和政治体系之间的连接。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与作者一起和在作者所表达的范围内认同作者的词语,去显示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如何自动行使着规定作者想说和如何想说的功能。这样,思想家们所写的思想原著不仅被看成是研究的文本,更是语言的文本。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历史学家实现了对研究对象的彻底转换。思想史要研究的不仅仅是思想家的著作,而且更应该是思想家本身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语言结构。

无论是从历史学家这个主体和历史的研究对象这样的客体来分析,都能够看到语言在历史叙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模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对历史学特性的理解。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不再仅指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而是作为历史叙述者的历史学家的叙述,历史是历史学家主体的自我能动。显然,与过去的研究方法相比,这样的一种研究路径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深化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将过去所忽视的内容提升到可以研究的范围,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以及能够取得大为不同的成果。总之,它开辟了历史研究的又一新方向。因此,西方历史学家将这样的一种历史研究的新变化称之为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

实际上,当代西方历史学家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要在追寻历史的意义。在历史中,意义来自哪里,是材料自己,是文本自身,还是隐含在材料与文本的语言之中,以及历史学家的主体对语言的配置之中。显然,当代历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只能是后者。并且只有在后者之中,我们才能找寻到历史的意义。

如果我们将考察的视野转移到古代的中国的话,在司马迁的《史记》那里,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历史学家的语言运用与历史叙述相结合的良好典范,太史公对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至今仍然让人赞叹。但问题是,这样的历史学传统如何在后来发生了改变,使得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忘记了语言,忘记了语言与意义的密切关连。与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的转向相比,也与我们的历史叙述传统相比,我们现在的历史研究依然在追求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指导下,在历史事实的找寻中,形成了一种僵化而固定的语言模式,或者说“话语霸权”。但历史给我们讽刺的是,这样恰恰遮蔽了历史,影响着历史的解释和意义的发现,阻碍着历史学的发展。

“语言不断地产生意义”,面对着历史的文本,历史学家通过自己“创造”着知识和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发现”;这样,对文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历史学家主体的一次新的“再发明”(reinvent)。面对着这些新的论点,即使在西方历史学界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很多历史学家在“捍卫历史”的旗帜下对上述这些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一些属于后现代历史学阵营的历史学家也坦陈后现代的历史学正“伫立在悬崖边”。但是,不管这场争论的结果如何,对历史的这种新的理解却依然没有停止自己的实践脚步。相反,在经受着激烈的批评和自我的修正之后,后现代史学则愈来愈蔚为浩荡。目前,对在仍然还处在“传统”历史学解释模式的中国来说,难道我们不需要来一场这样的激荡?

篇4:语言转向与当代哲学思潮

语言转向与当代哲学思潮

一、世纪之交西方哲学的危机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甚至哲学家们的社会作用都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和攻击.这一历史情节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当时黑格尔的唯心论遭到普遍攻击,在哲学上取而代之并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是所谓的“科学的自然主义”.但在自然主义之后,哲学家们不但没有找到另一种可以取而代之的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倾向,反而对哲学自身性质产生了更深的怀疑,对哲学发展的前途感到更加渺茫.

作 者:谢红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6) 分类号:B2 关键词: 

篇5:回归真实的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转向

回归真实的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转向

在当代哲学语境中,人的现实性与真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向:从主体心理学转变为存在心理学;从独白的心理学转变为对话的心理学;从本质论的心理学转变为建构论的心理学.只有这样,心理学研究才不会被当代中心话语边缘化,也才能真正树立在社会文化和心理生活中的`权威.

作 者:周宁 ZHOU Ning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思想战线  PKU CSSCI英文刊名:THINKING 年,卷(期): 31(3) 分类号:B84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   人的真实性   心理生活  

篇6:库恩范式论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库恩范式论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库恩的范式论对西方传统文化即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质疑和反叛,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变,同时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库恩范式论从科学哲学内部动摇了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根基--实证主义,也引发了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和诘难;库恩范式论强调真理的'相对性,把科学理解为实践性的参与为多元文化心理学兴起奠定了哲学基础;库恩范式论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反思,将有助于走向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作 者:郑发祥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4)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库恩   范式论   心理学   文化转向  

篇7:心理学考研之“语言”全解析

1、心理词典: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信息。

2、Broca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Wernicke失语病人语量较多,说话滔滔不绝,一般需要制止才能使其谈话停止,但却不能表达意义。Wernicke失语病人,理解言语也有严重困难。总的来看,Wernicke失语的主要特点是理解言语受到损伤。

3、Petersen的实验:Petersen和他的同事们使用PET扫描技术,对人完成语言任务时大脑的活动,作了分析。其逻辑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语言任务,然后,从复杂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中,减去相邻的简单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因此,这种技术能够识别与每个语言成分相联系的大脑活动。

通过血流模式的相减的方法发现:⑴当人们被动地看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枕皮层;⑵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最活跃的区域是颞皮层;⑶说出词这种任务激活了顶皮层的运动区;⑷意义产生(想出一个有关的动词)任务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的后部。

简述视觉词汇的三个假设

一个是直接通达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介假设,认为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第三个假设叫做双通路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间接达到。

词汇歧义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另一类是异音同形异义词;还有一类是同音异形异义词。

简述词汇歧义消解的主要理论

四种典型的模型:多重通达模型、选择通达模型、重排序通达模型和整合模型。

1、多重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语境不能直接影响词汇加工,但可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预期,在一致和不一致的语境中都应该观察到启动效应。

2、选择通达模型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尽管歧义词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通达与语境相一致的意义。选择通达模型预期读者将利用语境来选择歧义词合适的意义,又称依靠语境的模型和歧义词加工的花园路径。

3、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提高合适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因此,不同类型的歧义词上应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模式。

花园中径理论框架

在花园中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心理学考研之“语言”全解析]

篇8: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在人才测评的理论、方法论以及具体方法的背后,隐含着科学心理学的.范式取向.新时期人才测评理论与实践所遭遇的深刻危机,与科学心的理学范式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两大范式的张力,与后现代相互激荡,汇集成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潮流.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对新时期人才测评启发甚多,它召唤人才测评理论基础、方法论及实践的创新,昭示着新时期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作 者: 刘建洲 Liu Jianzhou   作者单位: 上海行政学院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上海,33 刊 名: 心理科学  PKU CSSCI 英文刊名: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8(5) 分类号: B84 关键词: 人文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人才测评   范式转换

篇9:职场心理学:七招简单有效的非语言沟通

4、声调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大家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会场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

恰当自然地运用声调,是顺利交往和销售成功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在激动时自然会有颤抖,表示同情时略为低沉。不管说什么话,阴阳怪气,就显得冷嘲热讽;用鼻音哼声往往表现傲慢、冷漠、恼怒和鄙视,是缺乏诚意的,会引起人不快。

5、礼物

礼物的真正价值是不能以经济价值衡量的,其价值在于沟通了人们之间的友好情意。原始部落的礼品交换风俗的首要目的是道德,是为了在双方之间产生一种友好的感情。同时,人们通过礼品的交换,同其他部落氏族保持着社会交往。当你生日时送你一束鲜花,你会感到很高兴,与其说是花的清香,不如说是鲜花所带来的祝福和友情的温馨使你陶醉,而自己买来的鲜花就不会引起如此愉悦的感受。

在销售过程中,赠送礼物是免不了的,向对方赠送小小的礼物,可增添友谊,有利于巩固彼此的交易关系。那么大概多少钱的东西才好呢?在大多数场合,不一定是贵重的礼物会使受礼者高兴。相反,可能因为过于贵重,反而使受礼者觉得过意不去,倒不如送点富于感情的礼物,更会使销售对象欣然接受。

6、时间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重要人物往往姗姗来迟,等待众人迎接,这才显得身份尊贵。然而,以迟到来抬高身份,毕竟不是一种公平的交往,这常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而影响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往。

赴会一定要准时,如果对方约你7时见面,你准时或提前片刻到达,会体现交往的诚意。如果你8点钟才到,尽管你口头上表示抱歉,也必然会使对方不悦,对方会认为你不尊重他,而无形之中为销售设下障碍。

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的时间观念也有所不同。如德国人讲究准时、守时;如果应邀参加法国人的约会千万别提早到达,否则你会发觉此时只有你一个人到场。有位驻非洲某国的美国外交官应约准时前往该国外交部,过了10分钟毫无动静,他要求秘书再次通报,又过了半个小时仍没人理会他,这位外交官认为是有意怠慢和侮辱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后来他才知道问题出在该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美国人不同,并非有意漠视这位美国外交官。

7、微笑

微笑来自快乐,它带来的快乐也创造快乐,在销售过程中,微微笑一笑,双方都从发自内心的微笑中获得这样的信息:“我是你的朋友”,微笑虽然无声,但是它说出了如下许多意思:高兴、欢悦、同意、尊敬。作为一名成功的销售员,请你时时处处把“笑意写在脸上”。

篇10: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语言输出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语言输出过程

长久以来, 我们都是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问题,语言学研究成果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受其影响,语言结构知识(即语法知识)被认为是二语学习过程(包括听、说、读、写)中最基本的环节.但近年来,一些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发现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大脑语言加工机制都更多地依赖于词汇化的句项而不是语法规则知识.本文是在作者设计执行的一个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故事复述过程,以了解在我国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中,语言结构知识起多大的作用,习惯表达起多大的作用,语言加工机制是基于语法规则还是基于对固定用词格式的记忆.

作 者:王改燕 Wang Gaiyan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5 26(2)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语言加工机制   语法规则   词汇记忆  

英语教师职业素养探讨论文

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春季英语组教研工作计划

学习学校文化呼唤深度构建心得体会

邮轮乘务实习报告

春季向上中学教学工作计划

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

机械维修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我的老师课程教学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课程设置改革论文

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
《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心理学的语言转向考评(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营销总经理助理竞聘演讲稿2022-09-21

高中语文教学视导总结2023-03-15

关于的售后服务工作心得优秀2022-05-06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2022-12-07

论文:面向阳光体育的大学体育管理优化策略2022-12-21

发展性资助项目范文2022-09-16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哪里2023-07-0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2023-11-12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2022-12-03

护理临床带教竞选稿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