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文化之我见散文(整理11篇)由网友“卡布达达达达”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乡野文化之我见散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乡野文化之我见散文
乡野文化之我见散文
时代在向前迈进,人类对各类现象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词汇(短语),由产生,发展到死亡,生命力旺盛的会生存下来。有的词义也在迁移,像老公,在古代是太监,今天演变为妻子对丈夫的称乎。也有好多词汇不停的在产生,像“杜甫很忙”,“爸爸去哪儿了”,“元芳,你怎么看?”“马航去哪儿了”,“你懂得”等等,姑且称作为网络词汇(短语)吧。它有时效性,时间一到,就马上死亡掉。
一些现象也一样,曾经活跃在特定历史中,有鲜活的生命,是那个时代人们遵循的规则,而且是不约而同就遵守,没有人去教,也没有人去颁布规定,自然而然就确定了。
在很早以前,西北有的农村每到端午节,就休息一天,叫做“记雾”,如果谁那天去地里干活会把虫子带到地里。女人坐月子时,万万不能进入其房间,就是进去了,以后就不能到有神像牌位或者祖先牌位的堂屋去,那样会“犯讳”,扰乱家神不得安宁。小孩子晚上常哭不停,时犯了缺“爹娘的煞”,在村里必须重新找个爹娘,作为“干爹干娘”来提携。孩子或者大人们晚上走黑路,如果被啥东西给吓着的话,会心神不宁,要在被吓着的地抓一只蜘蛛,包在纸中“叫魂”,具体内容是“谁谁回来……”,呼应的人则说:“回来了……”,就这样一呼一应,一直到家中,然后把纸包的蜘蛛用红布包住后,在用针缝在衣服领上。“叫魂”必须是母亲来叫,因为母亲身上有种据说是能招魂的因素,随从的人来呼应。孩子到了换牙的年龄阶段,把换掉的牙必须放在门轴的.凹面的窝窝中,说是长出了新牙很坚固,并且不容易在掉,更不能把牙随意扔,要扔就扔到房顶上。天黑了不能大声叫孩子的名字,这样容易让鬼听见。在家盘灶不能把灶门对准房门,因为灶王神跟门神会不断的打架,使家内部不得安宁。给房间安门必须要有门槛,有门槛容易停财。晚上走路要用柴火作照明,因为这是“阳火”,是人用的火,其余的光会被邪气带走。
这些在乡野的一些繁琐行为方式,或者是人们的生活形式,曾经活跃在乡野,也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习惯。虽然抓不住,摸不着,但是确确实实是那时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虽然没人去验证过他的正确性,但是就让人们不由得就会自然而然的去遵守。彰显着无穷的魅力,很神秘,很朴素,很随便,很普及,也很讲不清,道不明,到底有这么一会事吗?没有人去追究,也没有人去证明。
就这样代代相传,复制,翻新,以致到死亡不见踪迹。现在基本上找不到这种痕迹,已经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这个阶段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是这个阶段的人的生活和存在现象。就像易中天教授说的,“文化,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或者说,就是人的‘活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上面的林林总总就可以归为文化现象,登不了文化的大雅之堂,暂且称之为“乡野文化”。
乡野文化对乡村的发展,维系乡村的淳朴民风,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忆起已经消失的乡野文化,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
篇2:乡野坟场散文
乡野坟场散文
我的家乡在平原。一望无际的田野,平展展的土地连陌成片,偶尔有一条乡间小道,也被挤成了狭小的一条线。牛马拉着铁轱辘车,在路上“哐当、哐当”行走。土壤被碾成碎末,飞扬到天空,经年累月,小路陷下去了,越陷越深,像一条条干涸的小河。平原土地是很珍贵的,两旁庄稼地紧贴着路边,没有留下让人行走的地方,更没有人舍得占用宝贵的土地栽树,所以路边也就看不到杨柳成行。在我小时候,孩子们没有太多好玩的地方,只有那些阴森森的坟场,才是最值得冒险一去的地方。
坟场是按姓氏和宗族建立的,所以就叫刘家坟,王家坟,张家坟……坟场的墓丘是按辈份排列的,最早立族的人自然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儿子辈、孙子辈、重孙辈……雁翎样一字儿排下去。哪一家人丁兴旺,坟场也就大一些,其场面也就蔚为壮观。也有小门小户的,稀拉拉只有几个坟头。但是无论坟场大小,都要栽种一些树木,树种也只限于松树、柏树,偶尔也有杜梨树和自生自长的野酸枣树。柳树、杨树在坟场是极少见的,因为有个民谣:坟地栽柳,必定出丑;坟场栽杨,必死爹娘。坟地里虽然没有柳树和杨树,可人还是要死,坟头依然一辈辈排下去,排得长长的,坟场里几乎没给晚辈留下多少空间。
高大的古树上有各种各样的鸟巢,老鸹窝,喜鹊窝绣球般端坐在树桠杈上,成鸟飞来飞去觅食,幼鸟在巢中探出头来“唧唧复唧唧”地叫着。树下的草丛更是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野花开得十分鲜艳俏丽,有蒲公英、刺儿菜、打碗花,狗尾巴草挑起扫帚样的草穗,在微风中摇摆,车前子的叶子贴着地面整齐地铺展开来,极像一朵朵绿色的莲花。蟋蟀鸣叫,蝈蝈歌唱,蚂蚱蹦跳,彩蝶飞舞,吸引着好奇的孩子们。
星罗棋布的坟头前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墓碑。生前身世显赫的人墓碑要高大一些,碑文撰写得也极为讲究,“显考某某公孺大人之墓”,敬立者则是一大串儿孙辈的名字。如果有的话,还要把生前所有的官衔,诰封无一遗漏地写在上面。一般的人家则只是立一不大的`墓碑,写上“先考某某之墓”。当然也有只有坟头没有墓碑的。看来人活在世间的时候不得平等,就是死了之后也要有个等级划分的。
有一次到一个坟场去玩,看到了一座异样的坟墓,坟头不是用土堆起来的,而是由蓝砖砌成拱顶。由于年代已久,蓝砖上一层苔藓,砖缝里钻出了小草。穹顶的下部有一个圆形的口子,一个人爬下来才可以钻进去。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墓和别的不一样。回到家里问妈妈,她告诉我那叫“生祠”,是给活人修的坟墓。在古时候,老年人活到60岁,就被认为是没用的人了,官府要儿女把他们活埋,但是做儿女的哪里能把父母活活埋掉?于是就修建了这样的活人墓,让老人住进去,儿女们天天送水送饭。我就想,即便有儿女送饭,那也够残忍的呀!那是活生生的生命,而且是养育了一大帮子女的父母!母亲说:“老年辈子,人都这么说,可从来没有听说谁家把老人送进活人墓的。”我长大后在书上看到,还真的有“生祠”这件事。《史记》的确有“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的记载。
自从“平坟”开始,坟头很少了,活人墓自然已不可见了。然而近些年在官员和富豪的家乡,“生祠”又开始兴盛起来,不过这种活人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一些暴富起来的人,飞黄腾达的人,为了炫耀门楣,花重金购买墓地,为父母或为自己建造“生祠”,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考究已非古代“生祠”可比,俨然是一处乡间别墅!老百姓看到这些“活人墓”,不免“啧啧”叹气议论一番:“咱活着的老百姓都住不上房子,看人家,人还没死就建好了阴间别墅!”
篇3:乡野回音散文
乡野回音散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苍茫的黄土高原、绵延峻峭的太行山脉、奔腾的汾河水,还有一处处散落于沟沟坎坎里的村庄,一切都静静地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
天空寥廓而高远,青得透彻,蓝得澄净。一群鸽子带着清脆而响亮的哨子,轻灵灵地滑翔在朵朵白云之间,俊逸,洒脱,有如一个个展着双翼的天使。远山、绿树、溪流、河滩上悠闲吃草的牛羊……大自然就是一位极其擅长写意的山水巨匠,随意点染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乡野水墨画卷。
乡野,静谧的乡野。老式的旧水车“吱纽吱纽”,永不停歇地轻吟着一首首古老的歌谣;田野里,纵横交错的一条条水渠就是大地的血脉,源源不断地将清冽冽的泉水送到每一块田、每一垄地。成片的玉米和高粱、吐翠的谷子与豆子,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滋养,郁郁葱葱,拔节生长,只期待着秋风乍起、雁阵南归,就会将饱满的果穗回馈给大地母亲,奉献给那些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
这就是我的家乡,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千年古镇。
每年农历七月,是个短暂的农闲季节,当月十五,也是古镇赶集的日子。照例,是要请外地的剧团唱上三天大戏的。太原晋剧团、大同晋剧团,这些老牌的戏团都是镇子里的常客,甚至像程玉英那样的晋剧大家,也曾以她别有韵味的“嗨嗨腔”在镇子里抖擞过几回。
大戏场位于镇子中央最繁华的地段,戏台座南朝北,左出相,右入将。通常,大戏一天要唱两场。白天的晌午十二点和晚上八点,伴随“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响起,也就预示着大戏就要开场了。正戏开场前,是一定要插上一段“帽子戏”的。“帽子戏”,就是招揽看客的引子。只待戏场里坐满了观众,戏团才会正儿八经开张。“帽子戏”后,正戏多为连本的折子戏,常见的有《杨家将》、《算粮》、《芦花》、《打金枝》等名目。偶尔也有唱现代戏的,只不过,镇子里的男女老幼似乎只对古装戏情有独钟,现代戏实在是没人愿意买账。一来二往,戏团也就渐渐摸出门道,晓得了乡民的口味。
庄户人好客,赶集的日子自然也就成了亲朋好友一年中少有的一次聚会,七大姑八大姨、老叔老舅,只在这个时节才肯挪挪窝。那些头上拧着白羊肚毛巾的老爷子,穿着对襟子花衣裳裹着小脚的老太太,从四乡八邻纷纷赶赴过来,于亲戚家酒足饭饱之后,满嘴喷着酒气,脸也涨得通红,慢悠悠踱到戏场,选择一块有利地形端坐了,一边看戏,一边还不忘与碰到的熟人寒暄几句,唠唠嗑、叙叙旧。
看戏,不同年龄的观众,关注点自然不同。老头与老太太热衷于品评生旦净末丑的功力;而青壮年,却只对戏里那些俊俏的红粉佳人感兴趣;至于一群小屁孩儿,根本无意于听那些角儿咿咿呀呀慢吞吞地唱,无非只是为着凑凑热闹而已。
戏台口下,是清一色的壮年男女,他们身强体壮,有的是力气挤前台。这些个红男绿女,踮着脚、抻着脖子、仰着头,双眼直勾勾盯着台上的演员,生怕稍一分神就会耽误戏里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那样子,颇像由人拽着脑袋、提着脖子的一只只鹅鸭。戏场中间,是老头与老太太的天下,人人屁股下面都立着一支四条腿的板凳。这些板凳,有的只能独坐一人,而大多时候,则是可以连坐五六个人的长凳子。那些年老或半老的男人们,手里几乎都擎着一支长长的烟袋锅,伴随一声声沉闷的咳嗽,他们的唇纷纷离开各色的玛瑙嘴,随即,一团团缭绕的烟雾从口中吐出,乘着风儿渐行袅袅升腾到了空中。烟气弥漫处,也有老妪低声咒骂的,“这群老了不死的,不抽烟能憋死咋的?害得老娘看不清戏不说,还呛得要死!”发完牢骚,老太太们还要来回不停地挥手驱除烟雾,恨不得孙大圣附体,金箍棒一挥,就能彻底扫清妖雾,换得朗朗乾坤。
宽阔的戏场后面,自然成了小商小贩和孩子们的天堂。卖水果的、卖棒棒糖的、卖气球和琉璃蛋的,还有卖针头线脑、钩镰锄耙的,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与台上角儿的唱念做打遥相呼应,活脱脱就是透着烟火味的一场乡野大戏。孩子们三三两两奔跑着穿梭其间,只需从兜里掏出三五角、甚至一二分,就可以买到各色各样风味独特的小吃或称心如意的玩具。五分钱钢G,完全是可以换得一盘灌肠来吃的。脏兮兮的小手在兜里鼓捣半天,捻出一个五分钱的钢G儿,伸手交到卖灌肠的汉子手中。那汉子麻利地从木箱子里取出两对灌肠,大手一翻,将灌肠盛到一个青花瓷盘里,左手持盘,右手拈刀,纵横各划三下,将灌肠切成九块,而后,舀出一勺蒜末,洒到灌肠上,再滴两三点香油,浇上一股陈醋,末了,还不忘取出一根又细又短的竹签,往灌肠上一插,才算可以售出东西了。
男孩子嘴馋,只顾囫囵吞枣喂饱肚子,未及尝到灌肠鲜辣的味道,就已稀里哗啦吃个干净。而素素淡淡的.女孩儿吃灌肠,却是一件很雅致的事儿。她们往往用左手稳稳托着青花瓷盘,右手翘起兰花指,以拇指与食指轻拈竹签,轻轻慢慢地认真扎起一片片斜棱形的灌肠来吃。那样子,就像一位临窗而坐的绣女,三分俏皮,七分婉约,尽显出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
正戏开演了,那锣鼓声、那才子佳人婉转的唱腔经由大喇叭传到空气中,一头撞在场子四周的围墙上,打个旋儿,又轻飘飘飞向半空,只待在半空中悬停够了,才会驾着风一圈一圈地像涟漪一样朝着四方扩散开去。这当口,随意盘坐在镇子的哪一个角落,也都能听到穆桂英挂帅的隆隆战鼓,或听到包拯给嫂嫂赔情道歉的动情倾诉。
这个时节,也是青年男女偷偷相会的时节。戏场里,那些大姑娘、小伙子往往避开熟人,专往陌生人堆里钻。也有聪明的,借着这个机会,也不进戏场,而是牵着手一同下到了大田。大田里没有人,处处都是浓密的青纱帐,只要随便找一处地方,往里一钻,纵是神仙下凡,也难以发现他们的踪迹。
天作屋,地作铺,繁茂的庄稼就是天然的绿色屏障。鸣虫隐匿在丰美的野草间,弹琴鼓瑟,映衬得乡野愈发清幽而宁静。并肩而坐,或头枕双手仰面躺在大田里,眼望空灵而浩远的蓝天与悠悠飘荡的白云,心儿也会随了云彩的脚步不断向高处升腾、升腾,再升腾。拉拉手,说说知心话儿,风柔柔的,话语也柔柔的,露气沾湿衣服,也洇湿了两颗多情的心……
庄户人平常的娱乐方式是既有限又单调,无疑,唱大戏的日子就是庄户人最盛大的节日。“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上唱大戏……”黄口小儿传唱的童谣、老奶奶哄孙儿睡觉的催眠曲,自然也都少不了大戏的影子。
镇子里请剧团唱大戏,无非是为着庆贺丰收的年景。而在民间,还有一个风俗与大戏形影不离。无论谁家的老人故去了,孝儿孝女们是一定要请上几个艺人献唱的。局促的农家小院,向阳的一处角落,搭起一顶临时帐篷,支起锣鼓架子,三五个小生、小旦扮相庄严,整天半夜地轮番上场献艺,直至将老人家送到青山绿水间,送到黄土垄中。这一场场大戏,伴着庄户人来,目送庄户人去,高亢、婉转,将岁月唱成一首缠绵的诗,更唱成了一条奔涌的河。
一年年,一岁岁,一代代庄户人看大戏、品大戏。他们,在大戏里看清了是与非,分辨了忠与奸,分出了美与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戏里的一桩桩、一件件故事,又何尝不是每个庄户人的故事呢?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一天天过去了,黄土高原依然静穆着,只不过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雾霾中。汾河水已然枯竭断流,裸露的河床就像盛宴过后杯盘狼藉的餐桌,正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巨变。古镇的大戏,就像一段陈年往事,慢慢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终变成一幅挂在墙头的旧照,渐行蒙上了丝丝尘灰。古镇里那些白头发、掉光牙的老头和老太太还在执拗地恋着大戏,只要电视与广播里有这样的节目,他们一定是不会放过的,甚至还会瘪着嘴,合着如云的行板,咿咿呀呀跟着哼唱几句。而身强体健的年轻一代,却再也不会挤前台看大戏了,他们奔忙着,只为生计而奔忙着……
篇4:离别乡野散文
离别乡野散文
春节之后大年之前,那股过年的热闹劲仍不时荡漾在脑际,吃山珍,喝美味,走亲串友,人未到先闻鞭炮声。这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或者说成昨天的故事写进了今天的回忆,一切就像被别人安排,可又那么自然。
我是一个文人,文人是最害怕离别的。离别之际,免不了节外生出些古代的“阳关”、“折柳”之类的无端祸事,掉了热泪,伤了感情,最后总是要离开的,正如古文中所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年前,我回了乡野,这个地方是我的根,我骨子里也含些乡野的味道。最熟悉那些黄土了,因为乡野的每条路我都走过;最熟悉那些草木了,因为乡野的`每片林子我都穿梭过。最熟悉那些靠天吃饭的农民了,因为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血缘关系;最熟悉那些山泉溪流了,因为乡野的每滴水都曾养育过我,饮下的水,落下的雨雪都浸润着我的肌肤。
雪是乡野最美,最温暖的风景。每到冬季老家都会下雪,这次也没让我失望。到底还是乡野好,苍天是最眷顾穷人的,冬送雪,春开花,夏迎风,秋收穗。城市可比不了乡野,乡野的处处美景形胜,城市人也只能自渐叹然,追悔莫及了。
除夕当天,本以为会是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至少也应是阴沉天气,没想,却下了雪,这种光景在前些年也只能捕风捉影,或是今年人们给神庙烧了高香,六月飞雪也只能写进传说,或许在轮回中忘记了喝孟婆汤。
起初只是天阴,偶尔零星下几颗雨,我忙着写春联,无暇顾及外面的天气,这几天忙得忘看天气预报了。我家屋多人少,大多去外地打工,因为春运的列车紧张,所以很到的叔伯就在外度年,许多的许多,也就造成了乡野现在的局面——人烟稀少。因为屋舍多,所以我要写的春联就多了,一个人呆在冬天的屋子里,着实有些冷,时而搓搓手,哈哈气,感觉身体像是掉进了大冰窖似的,抖得骨头都快散架了,幸好表弟给我添置了火,这下暖和多了,字也写得工整了。
表弟告诉我:“下雪了!”我连忙停笔收思,奔出了门外,此刻心情就像久别重逢的情人,今年的雪儿还是我回家后第一次光顾,到底还是在年尾到来了,内心说不出地欣喜。雪花如细针,如稻米,如鹅毛,一个个天使在空中跳舞,掉在叶上的堆积,落在手心的融化。多么壮观啊!山河为你尘封,泥路为你敞开,鸟雀为你隐藏,只有我愿做你的红颜,懂得你的孤独。雪儿啊,你再美丽,再多情,别人却不懂欣赏你的舞姿,只当你是过客,却在你到来时成了打了烊的驿站。他们只温存于堆火两旁,你怎么就不多看一眼我这个痴情的种子?我知道,你是来给我们拜年的,来闹家常,可他们不懂,闭门谢客。也许我走了,你都还在,化成了泪,变了晴日。婶娘早就催我快写春联,我说:“不急,再看会儿雪!”
离别的那天,亲人都来送我,这山望那山,背影最终消失在了他们的眼角。我知道,大家都是因为不舍,或许文人更多情一些。奔波几日,终于到了现在的家,远离了乡野,远离了那些纯朴的言语,可始终藏匿在了我内心的根底。昨日与家里通电话,听婶娘说家里又下雪了,还很大,我却无缘了。雪儿啊,你是想留住某人,还是思念某人?此刻,乡野的那山,那水,那路走着一个孤单的背影,雪地映着思念的脚步,泪落在了我的笔下,很美,很甜。
篇5:短篇散文乡野旧梦
短篇散文乡野旧梦
蚊子是夏天最要防着的,它随时随地都可以袭击你,让你遍体鳞伤而又奇痒无比,有种花蚊子一旦叮上你,不喝足血是不肯罢休的,被叮处随即发红发肿,痒得入骨。为对付蚊子,大家安上纱窗,挂上蚊帐,买来蚊香,灭蚊剂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即便如此也没有多少人可以幸免于蚊害,这到底让我忆起了童年时光来。
几十年前的夏日,老濉河畔是没有蚊子的,所以不必担心被蚊虫叮咬,堤上,树下,河滩,院落随处可眠。当夕阳西下,牛羊归圈,最末一缕炊烟消失在暮色中时,老濉河长长的沙堤迎来了纳凉的村民,大家伙儿拉条席子或宽或窄,或新或旧,没有人在意,抑或拉条草帘,拿条床单,摇着蒲扇,三三两两地走上河堤,月亮升起,月光洒满老濉河宽阔的河面时,堤上已经聚满男女老少。
大家就着堤坡,一顺儿铺上席子,草帘,大都以家庭为单位,各据一方块沙堤,或坐或躺,大人们不时唠着家常和白天生产队里的乐事奇闻。孩子们是安静不下来的,一张张席子上跳来跳去,追逐着打闹着,欢笑声,大人的训斥声淹没了哗哗的河水的声音。夏夜的风从水面吹来,送来了习习凉意,劳累一天的大人们一会儿就进入梦乡,一时间鼾声四起,有的如雷,有的如涛,有的持续不断,有的断断续续,和着草虫的鸣叫,潺潺的流水声,奏出和谐美妙的夏夜乡村圆舞曲。躺在席子上,面对幽蓝的星空,无数的星星在眨着眼睛和我们叙谈着牛郎织女的神话,月光清幽照着河堤和堤上乘凉的人们,一片静谧。
想让我们这些孩子安静下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月下讲书,读过私塾的老人,上过高中的秀才,他们的心里装着太多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几乎每晚都会央求他们讲故事,给他们点上一锅旱烟,满嘴胡子的老人吧嗒吧嗒紧吸几口旱烟袋,吐出一缕缕青烟,我们团坐在他的身边,昂着头等着,今天该讲什么了?老人慢条斯理地开口了,岳飞打到朱仙镇了,今天讲穆桂英下山。不行,今天老爷给我讲画皮----我们七嘴八舌地嚷嚷着。老爷爷仍旧吸着烟,烟锅子的火一明一暗的,倒像是聊斋里的鬼火。等我们吵累了,他才干咳几声开始了当晚的故事,三国,水浒,猴子,聊斋,牛郎织女等等,还有很多我们在收音机里听不到的.故事。那时候没有书读,四大名著我们都是听到的。月光下,老爷爷的胡子银亮亮的,一动一动闪着月光,他悠悠的娓娓动听的讲述把我们带到远古,让我们的心飞越时空,飞向浩渺的星空和那轮明月,不禁欢悦起来。听着听着,会有大颗的露珠滴落在脸上,脖子上,凉凉的,那分明是星星落下的感动的泪。
有时碰到闷热的夜晚,一丝风也没有,蝉儿没有因为夜晚的来临而停止歌唱,老濉河似乎也躁动不安,母亲手中的蒲扇不住地扇着,可是我们的汗水还是顺着脊背流淌,这时我们便在大人的带领下,一个猛子扎到老濉河里洗个痛快,水中的圆月一次次被我们撞得粉碎,清癯的水波闪着银光向岸边扩散开去,一波未尽,新的一波又开始跃进。欢笑声,哗哗的水声,知了的叫声交织成午夜濉河交响乐。洗痛快了,我们爬上岸来,湿淋淋的躺在苇席上,席子下是软软绵绵的沙堤,听着老爷爷的故事,不肖一刻钟,我们的眼里的星光便迷离幻化成无数绚丽的彩带,夜深了,我们和老濉河一起沉沉地睡去。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冠洒下斑驳的光影时,我揉揉惺忪的双眼,发现大人们早已起来下地干活了,只留下我们这些孩子,个个裹着床单,蜷缩着身子,活像一只只被逮上岸摆着的龙虾。
现在我还常常在老濉河边走走,但她已经满目疮痍,伤痕累累,整齐宽阔的河堤已被人取土挖的沟壑纵横,被人种上了各色的庄稼,再也找不到一席之地供我纳凉,嘤嘤的蚊子时而袭击着我,让我不敢停留。是老濉河抛弃了我,抑或我们抛弃了老濉河?
童年的纳凉的情景再一次清晰在我的眼前。可再也不能枕着流水声入梦。遗憾地摇摇头,我离开了老濉河,希望某个夜晚老濉河,河堤,星月和讲故事的爷爷再入我梦,梦里再回到老濉河畔。
篇6:乡野随想优美散文
乡野随想优美散文
望着无边的原野,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那是一方心灵的净土,远离了喧嚣,洗尽了铅华。乡村,它以其自身的魅力,让人们怡情于山水,回归于自然,远离城市的浮尘的禁锢,从而去平和地审视自我,追求本真。
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视作落后与愚昧的代名词。破陋的屋顶,狼藉的街巷,陈旧的摆设,挂满蛛网的梁柱,泥泞崎岖坎坷的山路……这似乎是对过去乡村的突出印象。而疲倦的.脸庞,枯槁的形容,满身的灰尘,长满老茧的粗手成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特征。
然而,贫穷与落后并不是乡村的全部,它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乡村孕育了朴实与无华,涵养了果敢与坚韧,寄托了理想与信念,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有人放弃了城市的繁华,走进了山林,走进了乡村。
他们或是被乡村的美景所迷惑,于是,他们开始流连,他们逐渐忘返,他们沉浸于自然所赋予的最本色的美。高山流水,茂林修竹,西风瘦马,古道人家,无不让他们淡忘了宠辱与得失。他们向往大漠之边,山岳之巅;他们追求桃源景致,兰亭雅集;他们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们忘怀于美景,寄情于山水,尽享阳光的沐浴,在内心深处道出了对人生真谛的自我诠释。
他们抑或是出自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这些人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与夙愿来到乡村,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到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尽生平之所学,展自我之所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改变乡村的落后现状。即便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埋没,他们依然是无怨无悔,因为,在融入乡村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挖掘出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了人生的目标。
在改革浪潮的席卷之下,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楼平地而起,鳞次栉比,古朴的中华情韵与现代气息得到了交融。天堑变通途,长虹卧波,让无数的闭塞又滞后的小山村得到了面向世界的机会。联合收割机驰骋在金黄的土地上,一曲曲丰收的奏鸣曲在原野的上空回荡……然而,即便如此,贫穷与落后依然是中国最广大地区乡村的真实写照,大上海的繁华并不代表整个中国的社会面貌,龙的腾飞似乎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阵寒风止住了我的沉思,我看到的依旧是无垠的田野,无瑕的白雪,听到的依然是呼啸的北风,柴门里的犬吠。一个身影再次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他形影匆匆,风尘仆仆,从湖南赶往广东;他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为此,他奋斗了一生,努力了一世。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论断他的成败是非,但他应该是当代青年的楷模,永不褪色的榜样。
这时候,白雪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美丽的柳絮渐渐依偎在了大地的怀抱里。雪层之下,新生开始孕育……
篇7:乡野与田园散文
乡野与田园散文
我想,我是属于乡野与田园的,它应是我精神上的归宿。
不然,为何我每次打开窗户,看到远处连绵的小山和宁静的乡野,总是满怀激动,而渴望扑入她的怀抱呢?
我喜欢这有蓝天的日子,这适合出行。出了酒店,左转,便是通往乡野崎岖的小路。这里,应该属于喧嚣尘世中的净土,与几公里外的繁华工业区不同,这里应该是少有人来。
山脚下,静悄悄的,一只拴着的狗,听到我的脚步声,忙不迭地叫起来,让田间小径显得更加寂寥,倒是不知名的小草,在这潮湿的雨季,蓬勃地生长,它打湿了我的鞋袜,让我有一种赤脚般的亲切感。
这是一个三面环山,而中间是盆地或山谷的地方,两边,零散地分布着几所农舍,门口的老太太,正戴着老花眼镜,认真地侍弄箩筐里茶叶一样的东西。他们与田园有着天然的相近,也许压根就是田园的一部分。
在园子的入口,是搭了藤架的丝瓜或南瓜,正开着黄色的硕大花朵,它们好像有些张扬,不甘寂寞地在绿叶丛中恣意绽放,而一旁的豆角,叶子呢,有点象短剑,顺着细长的木棍,一圈圈、螺旋式地攀爬,它应该还在做着一个未醒的梦。
一畦畦的韭菜,青翠欲滴,旁边,应该是刚被割了一茬,矮矮的,正在努力补齐,一垄垄的红薯,青色的秧子几乎遮盖了地皮,很多叶子上,都有虫噬的斑驳小洞,想来,那些青虫也是幸福的。
花生,应该是这里的贵族吧,它们植根于松软的黄土,沾着雨露,不管不顾地生长,竹竿上,爬满了四季豆,它的花苞,是鲜嫩而淡黄色的,白而颀长的角,从杆子的顶端到地面,很有层次地悬挂着,它们从叶子里裸露出来,似在寻觅阳光,又似在展示自己的丰硕。
一条灌溉用的水渠,正淙淙地流着,可以看到清亮的水,似在唱着田间的歌。渠旁栽种的两行茄子,茄叶,有点象小小的芭蕉扇,叶片的纹路非常清晰,颜色也跟枝条的颜色一致,呈现深褐色,而它的花,白中透紫,跟深绿色的.叶子,形成鲜明对照,又仿佛描了浓浓的眉。
也许是小雨初晴,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乡间才有的芳香,沿着有些湿滑的小路向上,就可以看到山顶上的一湖碧水了,这是一座叫深垅的水库,面积并不算大,但也许是在山里,湖面很清幽,远处是雾岚缥缈的山头,而水库就象藏在山里面的一面镜子,在蓝天下,泛着微微而碧绿的波纹,而在远处,错落有致的农舍,隐隐露出白色的屋顶。
这应是我未来理想的王国了吧,我站在堤坝上,迎着山野吹来的风,看山下农田里,几个带着草帽的农人,肩膀上搭着毛巾,在挥汗耕作,我回想到问路时,他们古铜色的脸膛,沁出的汗滴,他们是清瘦的,脸上有着岁月的刻痕,他们又是沉默不语而深奥的,淳朴里,有着水一般坦然的神情。其实,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头顶着蓝天,脚踏着大地,日复一日,在山野萌发、成长、成熟、沉寂,他们与自然同在,让心灵回归。
下山时,我看到田园里,飞舞着的白蝴蝶,它们在我身边毫不陌生地回旋,久久不愿离开,而我也是一样的心情吧,在我愉悦的内心,我总洋溢着自然归来的满足。
我喜欢在乡野的风里流连,我喜欢听乡间俚语,我喜欢看田园里绿的叶,红的花,青的果,我喜欢嗅着青草与庄稼的气息,领略无边的星月,并融入我的梦里。
篇8:乡野白鹭飞优美散文
乡野白鹭飞优美散文
“两个黄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初读唐代大诗人杜甫这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句,并不能真正体味其明丽的色彩、开阔的画面和深远的意境,只是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儿时在苏北乡间见过的各种各样的鸟儿。那时,苏北乡野的鸟儿特别多,白鹭也是其中一种很常见的一种。在秧池、水田、荷塘边、芦苇滩前翩然起落、踯躅其间、寻鱼找虾的那种全身洁白、举止温文闲雅的水鸟就是白鹭。
白鹭颈长、嘴尖、腿细,体形瘦长,浑身裹满初雪一般高贵的白色羽毛。修长必身轻,身轻则有益于飞翔。“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是《诗经》中记述白鹭高超飞行技术的句子,一个“振”字足见其飞行气势非同一般。白鹭常在晨光熹微中,滑翔于秧池上空,斯时晓雾迷蒙万籁无声,青嫩得令人心醉的秧苗像被牛乳洗过一般,白鹭就在这诗情画意中自由地飞舞,灵巧可爱的身姿或隐或现或露或藏,娴静如出浴的少女。
白鹭喜水,特别是刚犁好的田,灌足了水,银亮亮似一方明镜,天光云影共徘徊,映着金黄的油菜花和已经抽穗的绿色麦浪。这时水田间就有或走动或飞行的白鹭的优美身段了,它们或单腿落地凝然不动,或振翮翩飞悠然自得,或结伴同行情同手足。它们若是倦了,便飞到田埂上、牛背上、树梢上歇一歇。残阳西坠,白鹭便张开雪的翅翼,驮着暮色飞到金色夕光里去了……
白鹭是鸟中的隐士,它们悠然天外,择林而居,洁身自好,从不害人也无损五谷。然而,它又是不设防的'弱者,任何大气水源的污染,任何人类的欺凌,都能将其置于死地。因为白鹭的羽毛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古人喜用它们来装饰服饰,再加上白鹭喜欢群居,因此很容易被人大量捕捉。以至有段时间,在苏北乡间,实属难得一睹白鹭的芳姿。其实,不论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漠漠水田飞白鹭”,白鹭双翅都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喜的是,今天的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通过一系列的保护举措,家乡鸟类的数目已逐渐有所恢复。
白鹭又飞回来了!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家乡骆马湖畔一座绿树掩映的村庄里,便陆续有白鹭光临“安营扎寨”,繁衍生息。那里河湖密布,林木葳蕤,岁岁葱绿,白鹭选择这一方“风水宝地”驻足停留,当作周游地球的驿站和休养生息的乐园,实在是“慧眼独具”。只见成群的白鹭或栖息树杈,或巢中孵蛋,或振翅飞翔,或水中觅食……风姿绰约,美丽动人。特别是村头那一片竹林和白杨树,成了白鹭栖息的天堂。树冠之上,点点白鹭千姿百态,雪片般点缀在黄绿的叶片之间,远远望去,像是白色芙蓉花开在枝头,为乡野增添了飒飒生气,更为人们的生活凭添了诸多诗情画意。
家乡人素有爱鸟、护鸟、赏鸟的雅兴,发现白鹭归来如获至宝,真诚地欢迎,认真地款待。政府为此还专门颁布了通告,并指定有关部门专人管理,鹭鸟栖息地的一草一木都不准擅自动用,更不用说鸟巢、鸟蛋、雏鸟和成鸟了,违反者将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和严厉的处罚。
现在,家乡的白鹭越来越多了……
篇9:乡野的风情散文
乡野的风情散文
■天地风情
站在土地的怀抱里,我有许多种感动。
毕竟中,生生不息了最初的愿望。
是吗?那就是我父母亲相识和初恋的美好地方,和着山野的那一份博大与憨厚情感,繁衍了和我一样诚实无悔的大山里的孩子,生命的希冀。
献出自己的一生,无悔无怨着理想。
有多少的因为和所以,变成了花草。
有多少的如果与假如,充实了天地。
真的,古朴而又充盈着现代的'风情。
美妙,血缘了我和你的那一声强音。
■深入红墙
以万千种的疼痛,深入那道红墙。
比拟之中,含笑着春秋与生命的形象。
赤裸裸的心愿,塑成了高粱和玉米。
在我的心与心的红土里,四季成了风雨所依恋的故事,被阳光所脱去衣裳的美妙,神韵了每一分青春所拥有的欲望,听懂了共同的心跳,和那些生活的万般梦想诗情。
沉思,传情了古老和现代的风情。
阳春三月和九月九的情怀,栩栩如生。
心事重重,浓进了红土的情思,斑痕。
无穷无尽,我向红墙致敬,张灯结彩。
■倾听民谣
所有的韵脚,都押梦着山清水秀。
所有的节奏,都荡满了山情水梦。
所有的内容,都连接着山光水色。
所有的思想,都牵挂着我和你的心愿。
在我和你的心地上轰响,悠悠然然了古色古香的风情,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提炼了一种心愿,在月亮所悬挂的枝头上梦寐以求,伴随着最温馨的呓语,在春花秋月里嬉戏着那些成熟了的身影,丰捻成了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与谷穗,闪亮着他和她的美好心态……
■拜读山风
地久天长,有形和无形了爱的意境。
把一种诚实的心态,交给了大自然。
是吗?默默地眺望着远山,捧来了,
——山风所传送的一声声问候与祝福。
牵出了情,吹来了韵,抚摸着许多种不同的美好光景,还有我和你的心身,更多的是让我在你所抚摸的山野田园和树林里读到了一份份珍贵无比的情信,还有许多感人的诺言,在春秋的大野上收获着许多爱恨。
于是,青春之歌壮美了那一条征程。
于是,我和你携手着每一个春秋,
——拜着那一缕缕山风……
篇10:怀念乡野优美散文
怀念乡野优美散文
我离开乡野已有些时日了,在远离乡野的日子里,我融入这个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的市镇,窝居在方方正正盒子般的房子中。为生活,为生存,我坚持不懈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疲于奔波忙碌,每天都穿行在摩肩接踵、车潮如流的大街小巷中。弹指一挥间,二十年青春岁月,悄悄地从我的身边溜走了,无声无息,一点印迹都不曾留下,唯一让我感知的是,眼角上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皱纹。今夜,夜深人静,无法入眠的我临窗而立,遥望月夜下那座时隐时现的远山,怀念乡野。
回想在乡野生活的日子,那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窝居乡野,我总是把春华秋实的四季,毫不保留地悬挂在家里的门窗上,每天都有山风山雨可以亲近,有朝阳夕辉可以触摸,有椰风稻香可以清心,有蜂飞蝶舞可以欣赏,有鸟语花香可以品味。乡村那一汪水田,从耕耘、播种到收获,都蕴含着浓郁而纯朴的乡土气息。窝居乡野,你可以粗心大意,也可以熟视无睹,但水田里,稻在你不经意间,已经种了一造又一造,秧插了一茬又一茬,谷收了一遍又一遍。等到年关将至,山村辞旧迎新的爆竹响起,你才恍然大悟,感知季节在变更,岁月在漂移。回顾乡野的四季,我想起:春天的乡野,布谷鸟从大山带出一片绿色的春意;夏天的乡野,盘旋空中的“知雨雀”吐出一个湿漉漉的夏思;秋天的乡野,田间啼鸣的秧鸡留下一串金黄色的秋情;冬天的`乡野,远方归来的鸽子衔回一个清爽的冬恋。乡野的魅力,就藏匿在千变万化的时节中,只有用心细细去接触,去感受,才能深刻体会到乡野丰富的内涵。
我生命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乡野的怀抱中度过的。数十年前,当呱呱地降生来到世上的我,首先第一次触摸的,是乡野那一片厚实的土地。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乡野的襁褓中茁壮成长,乡野的风,乡野的雨,乡野的雾,乡野的甘露,一遍遍地浸润着我。我深受乡野的熏陶,滋生出几分乡野独有的、原汁原味的性格。哦,怀念乡野,在乡野窝居的岁月里,我把所有的日子都融入到乡野中,我在春意盎然的时节里看花,在夏日炎炎的月夜中听雨,在秋高气爽的田地中收获,在冬天晨曦的原野上观雾。我吃的是乡野的米,喝的是乡野的水,走的是乡野的路,流的是乡野的血,做的是乡野的梦……面对乡野,我能感受到乡野的博大与精深,感受到乡野的厚实与纯朴。我的身心,流露出对乡野的真情实感,内心涌现出来的,是对乡野的一片崇敬,是对乡野的一片虔诚。在乡野居住的岁月里,我的生活过得简朴而实在,虽然我的日子有些清贫,但乡野给予我的启迪是永恒的,乡野赋予我一个蓬勃向上的进取心,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让我终身受益。
我知道纯净的乡野,没有世俗的勾心斗角,没有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没有官场上争名夺利的你争我抢,没有物欲横流的明枪暗斗,更没有权力争夺时暗藏着的刀光剑影……乡野是一方净土,是一处世外桃源。面对斑驳陆离、充满纷争的都市社会,我思念起纯净的乡野,夜里做梦,我梦见乡野。乡野用清风安抚我,用雨露滋养我,用朝霞陪伴我,用明月呵护我。
怀念乡野,怀念那个“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乡野,那个被层层叠叠的山歌和五谷丰登围绕的乡野,那个总是饱蘸着深情的乡野。乡野哟,给我聪灵,给我厚道,给我简朴,给我活泼,让我能感知到生命的甘醇。乡野是慷慨的,赐我一个朴实、憨厚、宽容和慷慨的性格。怀念乡野,感恩乡野。-->
篇11: 走在乡野路上散文
走在乡野路上散文
走下古旧的青石板小桥, 刚到路口,就遇见了我的牵牛花。
这是一汪干涸了的水洼,水洼中间有一处岸滩,岸滩上野草杂生,秋风一波一波的吹,那些野草随着风起伏,是绿色的浪。卷起的绿潮里,时隐时现出几朵牵牛花,我怦然心动!停住脚步,定睛,我的牵牛花呀,是深蓝的颜色,又晕染着薰衣草的紫,不是天蓝不是海蓝,是蓝紫色,更有了端庄神秘感。若有着岁月沉淀的少妇,一袭蓝紫色长裙,静立在清风拂动的秋草香里,梳理着平素的委屈和忧伤。我想走近去,脚刚一踩到水洼里平整的烂泥,我害怕了,会不会陷进烂泥的沼泽里?我毕竟生活在尘世里,诗情画意的优雅抵不过俗世的稳妥和安然!
那就也以一棵草一朵花的心态面对爱吧,我离那几朵我深爱的蓝紫色牵牛花渐远了。直到今天,我总会在风起的清晨,想起那个干涸的水洼,那个花草乱长的岸滩,牵牛花又开了几朵花呢?
开眼, 小路在脚下一直延伸,消失在遥远的绿色地平线。
在泥土和草木的香里,我自由的什么都不去想,只把心交给田野。
不远处,稻田深处,静默着一间红墙青瓦小屋,我加快脚步走近小屋。小屋的门紧闭,小屋旁边有一个葡萄园,整个院子圈着铁丝栅栏,丝瓜秧,南瓜藤围着栅栏张狂的缠绕,开花,我只能透过一些仅有的缝隙,看见远离垂挂的紫葡萄。顺着小屋旁边绿蔓掩映的小门,我看见一老人在园中摘葡萄。我很想走近院子,享受一下田园生活的气息,于是我对着绿色编织的门缝大声说:“师傅,你这儿卖葡萄吗?”
从繁花绿叶的栅栏里传来老人洪亮而亲切的声音:“卖啊!”
走进园子,迎面扑来一阵儿清凉,沁着草木瓜果的香,弥散!阳光从葡萄架上漏过来,碎金子般洒在园子里,光影斑驳摇曳,使得我想打开照相机的镜头。
老人挑着篮子里的葡萄问我:“要买多少?”
老人白发如雪,目光慈祥,像父亲般温暖。
我一边看园中风景,很随便的问:“师傅,这葡萄多少钱一斤?”
老人小声说:“两块半一斤。”我想园中新鲜的水果总是要比市面上贵吧,我也并不知道市面的价钱,所以我还是保持着我买东西不还价的自然风格。
老人挑了两大串,给我称好,十块钱。我很爽快的把钱付给老人,这时候老人的'目光有几分迟疑,他又从篮子里挑了两串,很和蔼的说:“这两串送给你!”
我看看这两串葡萄比我买的那两串还要大,还要新鲜。心里暖融融的,与葡萄无关。
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市面上这样的葡萄也只有一块钱一斤。但这件事让我更加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善良得到善良,善良交付给善良。
我提着一袋沉甸甸的葡萄,一束秋野的果香,一份厚重的人情味。沿着石子小路向前走,这里,草木安好,天高地阔,这里人心朴拙善良,风和日丽。
我沿着乡野小路,慢慢地走着,狗尾巴草偶然抚着脚面肌肤,有痒痒的温柔,马兰菊像个乖巧的女孩子,扬起笑脸,拉拉我棉布裙角,似问我丛哪里来・・・・・・野花野草随意摇曳生姿弥香,我随意得走,走进一个村庄。
村庄的前面后面都是田野,那些五颜六色的秋花开得,寂静,无声,浓郁的绿色隐没了它的色彩。开眼望,只有一种绿色,无边的慷慨的围绕着村庄铺开远去,更加衬托出村庄的内敛丰盈,淳朴自然!
每户人家,都有丝瓜秧,南瓜藤,牵牛花,各种藤蔓植物,沿着墙根爬到窗棂,沿着篱笆任性缠绕,沿着柿子树爬到枝头;大门口水泥地面晒着玉米棒,草药,酱菜,空气里氤氲着秋天的味道!我走进高高的深巷里,一群在丝瓜架下休憩的鸭子,惊吓得歪歪拽拽乱跑。小巷子深处,风嗖嗖的从屋后小河里吹来,带着水草的腥香,一妇人坐在青石头上择南瓜头,风掀起她薄薄大花布上衣,露出雪白肌肤,她只顾择菜,乡村的女人随意自然不拿捏;一院中,柿子树下水池上摆放着洗好切好的南瓜,那南瓜太阳一样的黄,一群小雀正从小院飞过时,一小媳妇,穿着碎花围裙,给阳台盆花浇水,我好像听到她在和自己言语:“我把花浇了水,再去烧南瓜粥!”马兰菊开败的菜园子里,一老人拿着长竹竿,竹杆梢扎着一块红丝带,正吆喝着一群母鸡牧食,母鸡很听话,不走远,就在菜园子里开败的马兰菊棵里觅食,有的母鸡稍微走远,老人就用竹杆拦回来,我不说话,站着,看菜园子里老人和鸡,看这俗世一副画面的安妥。
此刻,我走在乡野小路上,走进稻花深处,是慢慢的走,这慢里有我对乡野最认真的爱情・・・・・・
★ 犯浑之我见散文
★ 流言之我见美文
★ 幸福之我见议论文
【乡野文化之我见散文(整理11篇)】相关文章:
反省之我见作文900字2022-08-01
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2024-01-21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之我见论文2023-08-03
我愿做一株野草,一岁一枯荣散文2023-08-27
文科教研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2022-05-07
我就是摇钱树小学作文450字2022-08-27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散文2023-07-06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2022-04-29
初中生活之我见600字作文2022-05-06
绚丽人生高中议论文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