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语文第二册《12池塘里的叫声》(通用4篇)由网友“carychen198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北师大语文第二册《12池塘里的叫声》,欢迎大家分享。
篇1:北师大语文第二册《12池塘里的叫声》
北师大语文第二册《12池塘里的叫声》
池塘边的叫声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创造等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质疑、讨论、表演与朗读以及讲故事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课前鼓励学生他们查找资料,自主探索科学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爱动手做手工的特点,让学生做青蛙、小鱼的头饰。
.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青蛙和小鱼是怎样成为朋友的?
2、 了解青蛙既可以在水里游又可以在岸上跳,而小鱼只能在水里游。
3、 学会编故事,模仿青蛙的.语调给小鱼讲故事。
4、 熟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
1、 兴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动物,能模仿出它们的叫声吗?
2、 引发学生质疑:
池塘边的叫声是谁发出来的?
三、 初读课文、认字。
1、 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上下文猜字、可以问同桌)
2、 听课文录音,进一步熟悉课文。
3、 检查生字:
4、 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
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老师复述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5、 让学生第二次质疑:
(1) 青蛙的眼睛为什么转了一下(两下)?
(2) 青蛙为什么不怕累,每天都会给小鱼讲故事?
(3) 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
6、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上问题。
7、 指定小组汇报。
8、 分角色朗读课文。
(1) 自愿结合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
(2) 指定小组反馈。
9、 学生表演青蛙给小鱼讲故事。
10、 想一想,填一填。
篇2:语文第二册《池塘边的叫声》的说课稿
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池塘边的叫声》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
《池塘边的叫声》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朋友”为主题。编选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从中体会到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1---6自然段是青蛙和小鱼的对话,而重点就在于此,着重体会青蛙小鱼说话的精神和语气,并知道小鱼离不开水。青蛙能在水里又能在岸上生活的习惯。第7自然段点出池塘边的叫声是青蛙在给小鱼讲故事。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富有情趣。青蛙和小鱼的对话亲切、朴实。尤其是很讲究礼貌用语,这是值得小朋友们效仿的交友之道。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使小读者浮想联翩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规范》结合本单元对话的特点以和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同学如何抓重点词读好对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想象“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鱼看到岸上的事情?”和“青蛙给小鱼讲什么故事”两处发散同学思维和进行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同学礼貌热情、乐于助人的美德。
依据:同学已经具备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但带有提示语的对话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把指导同学进行如何抓重点词读好对话,理解内容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另外,《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置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两处空白为培养同学的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青蛙和小鱼的对话,热情礼貌,是同学获得情感体验、人文素养的好教材。因此,确立为本课的三维目标。
(三)重、难点:
1、重点和依据:基于本班同学在朗读课文时,对感情、语气掌握欠佳,以和同学已有的合作学习方法,把学习抓提示语引导同学读好对话,理解重点词“如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和依据:同学已经掌握了读、问、议、比的学习方法。带提示语的对话初次出现,本着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为原则,把抓住提示语读好对话的`方法教给同学,理解人物的神情,确立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设计:
为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应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多处创设了情境,使同学主动参与,激发同学的兴趣,使同学始终在积极奋发的状态中进行学习。
另外,在同学已有的读、问、议、比的学习方法之上,以重点引导同学如何抓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读好对话,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也是本课的教法之一。
三、说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本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同学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比一比的学习方法,使同学在自由读、练读、指名读、小组读、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进行感悟,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想象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境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朋友”本课是第二课的主体课文,为使达到单元知识整合的目的,要站在一定的知识高度即:让同学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惯,懂得动物的叫声就是动物的语言。设计了让同学先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猜一猜的游戏,然后通过动画进行导课,调动同学学习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结合同学年龄以和认知特点,让同学先读读第一课初读课文后都知道些什么?目的是让同学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培养提炼知识的能力。接下来再读读课文,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同学质疑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语言资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为合作学习,作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三次对话。
本课的重点局部是三次对话。在利用第一次对 话进行方法指导的同时,让同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评读、比读、扮演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力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自然亲和,体悟人性的光辉,相互感受、沟通的快乐、感受心灵契合的愉悦。培养了同学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竞赛竞争的意识。这节低年级的语文课虽然不是地道的识字课,但低年级教学仍然是识字,因而我原则上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形、义学习,同时把识字也有机融合在情感悟之中,融合在读中,以读代讲,品词品句品读,以多种形式的读去充沛调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去感性、去理解字词,并利用真实和模拟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如“打招呼”、“连连”“好奇”和“黄昏”的理解,从而使同学体会到友情的习贵。
2、课中休息。
在同学读懂三次对话的基础上,对小鱼高兴的心情有了很深的感受,巧妙地把文章的第6自然段与课中休息融为一体。借助文章的自身特点捕获契机,让小鱼利用找朋友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快乐的心情,使整个教学不脱离主体,使三维目标的情感目标推到了实处,使同学体验以青蛙和小鱼是朋友,而不是把朋友的关系强加于同学。借此,巧妙地布置了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同学营造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同学帮小鱼想想还有什么方法能看到岸上的事情?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中休息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拓展说话。
在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中,与课文前后照应的特点也就是青蛙答应给小鱼讲故事,看看他的实际行动吧;渗透青蛙对朋友说到做到的好品质,另外在课文结尾又抓住教材自身价值,引发同学学习青蛙“呱、呱”的叫声,拓展说话。猜猜青蛙在给小鱼讲什么故事?充沛开掘同学的思维,大胆展示心灵自由,迸发火热的创新热情。在充溢发明性的活动中,同学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不留痕迹地把人文教育融入语言训练之中,使同学在情感态度上,又一次得到升华。
(四)分角色读课文。
胜利是求知的有力支柱,自信是胜利的动力,为此在学完课文后本课又布置了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的实践活动。目的是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人化整合,进行再创新,使每个同学都力求在不同程度上获得胜利,享受胜利的愉悦和快乐,树立良好的信心。
(五)总结延伸。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又跳出语文学科,站在一个高度进行设计,尊重同学的个性,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在自主的空间中选择为小鱼画画、写字、分角色读课文、提问题、谈收获等。企图在同学质疑的过程中,培养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开发课程资源,自编儿歌让同学阅读,目的在于把语文的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使同学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五、说板书
本课我采用图文结合式板书,先摆好荷叶状生字卡片简笔画画出池塘,从而引导同学理解有水的地方是“池”,水四周是土围成的是“塘”。接着请出池塘里的一对好朋友青蛙和小鱼,通过送青蛙和小鱼回到池塘妈妈的家,使同学自身发现青蛙是两栖动物,学文后让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即青蛙在池塘边给朋友小鱼讲故事“板书”讲故事。这种板书的特点是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同学的注意力,符合低年级同学的认知特点,协助同学将识字、学文、说话、悟情,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微型教学设计。
篇3:北师大版语文上册第12单元《元日》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舒歆妤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l 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 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
作者邮箱: nuonuodou@163.COM
[北师大版语文上册第12单元《元日》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2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认识并能够准确书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尤其是“卑”字。
2.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
3.初步体会散文的美,有感情地朗读。
发展性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受首尾呼应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体谅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教学中,力求体现“谈话导入DD初读感知DD细读品味DD创境表达”的设计思路。
第一步,谈话导入
选择文中学生感兴趣的“铜钱”作为谈话主题,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导入新课时,首先出示铜钱图片,激发学生交流自己所知的积极性,然后小组交流资料,加深学生对铜钱DD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货币的了解。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也参与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铜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为后面的细读中,理解“毽子的铜钱”所蕴涵的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做好铺垫。
第二步,初读感悟
本文篇幅较长,需要有一个初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的环节。同时,让学生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学生初读后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概括时要有时间、有地 点、有人物、有事件,渗透方法的指导。
第三步,细读品味
(一)初步感受老人的形象
对一个人的印象来源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神态的那些语句,说说老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二)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
在学生概括老人给自己留下印象的时候,如果提到老人的外貌特点,就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受老人的“栉风沐雨”,为后面的深入理解做铺垫。如果提到老人的性格特点,就随机质疑:“这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是不是有一点小气?”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细致地读书、深入地思考。进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通过分析“小气”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
尤其是老人的神态描写,是品读的重点。“一声不响”、“笑呵呵”,体现出老人对“我”这个小孩子的喜爱;“马上”“摸摸我的头”“永远不会忘记”,体现出老人的善良。在品词酌句的同时进行创境朗读,感受老人的那份善良。
“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引导学生关注小姑娘的言行,感受她对于老人的同情和体谅。
(三)联系背景深刻体会
再读描写老人第二次给小姑娘山薯的语句。老人没有想到“我”会把喜欢的毽子拆了付给他两个铜钱,他被“我”的做法所感动,感受到了我给他的体谅。“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这一举动既表示了他对“我”的感谢,也又一次体现了他善良。联系老人当时的生活处境,这么大年纪风里来雨里去地在街头卖烤山薯,勉强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拿出两个烤山薯来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进而深刻体会他拥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此时,学生对“铜钱”的价值又会有一个从新的认识。
第四步,创境表达
本课通过对语句的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了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温暖而又感人,加上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老人和小作者真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尤其是老人,“栉风沐雨”的艰辛,无私赠予的慈祥都让人久久难忘。此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空间,让学生以“老人,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说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让情感得到升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得到洗礼。
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的语言质朴,在品读时要抓住一些看似普通实则蕴涵深意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学情分析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要抓住理解的重点,运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
★ 《池塘边的叫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北师大语文第二册《12池塘里的叫声》(通用4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第三册《王冕学画》教案2024-01-18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参考2022-06-0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022-12-15
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介绍2023-04-06
北师大版教材2023-03-03
小学语文第三册《王冕学画》教案22022-10-19
一年级下册课文树林里教案2023-05-03
想飞的乌龟说课稿2023-03-13
春笋的教学反思2023-06-14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