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实录(整理19篇)由网友“Helen”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挑山工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篇1: 挑山工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明白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必须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你们看这幅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
生: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
生: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
师:对!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
师:孩子们,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生: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
师:用“弯弯曲曲、崎岖”这样的词语很准确。
生: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师:你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生:我想到挑山工很辛苦。
师:你是个感觉敏锐的孩子!
生:我觉得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师:你真棒!你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你必须是个体贴他人的人。
师: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貌吗?
生:他穿着红背心,黑色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他的皮肤黑黑的,挑着担子,弯着腰,低着头。
师:如果你的描述再注意一下顺序就好了。
生: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师:“黝黑”这个词用在这位挑山工身上很贴切。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生:第七段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七段
师:谁还想读?
生2:读
师: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我觉得这种处理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就应是吃力的,不会很快。
生: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就应慢点读。
师:你真细心,会学习!下面大家来试试,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
师: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第七段
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关联词。
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大家很聪明,能不能根据第一段课文的资料用别的关联词来说说你读第一段的收获呢?
生:如果挑山工不走折尺形的线路,就无法担着重物上山。
生:既然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那他登山走的路程就肯定比游人要远。
师:关联词的使用使我们的逻辑更严密,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
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
生:挑山工很艰辛。
生:挑山工很辛苦!
生:对挑山工的同情!
生:对挑山工的敬佩!
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必须比不上游人吧?
一生回答:是!(众生笑齐答不是)
师:课文中的作者有一个疑问在那一段表达出来了?
生:课文第五段说了这个问题。
师: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
(各小组争先恐后举手。师指名一组读。)
师:课文哪儿又这个谜揭开了?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
生轻声读课文
生: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师:为什么这句话给你印象很深?
生:它告诉我一步一步走,还要抓紧时间,我平时经常边做作业边玩,浪费时间。
师: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你有勇气,我也看到了你改正的决心了,好!
生:“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
师:你的理解真棒!
师:课文第五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书)
师:(分两行板书游人/挑山工,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游人”后写道: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又一学生补充:随便、高兴怎样就怎样。一位学生在“挑山工”后面写道:踩实、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
师:咱们黑板上有的句子长了,能不能改改或者换个词呢?
生:“高兴怎样就怎样”和前面的“随便”是一个意思,能够不要。
师:同意他说的意见吗?
(众生表示同意,师擦去后一句。)
生:“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能够换成“坚持不懈”。
师:学以致用,好。你能来写吗?
(生上台写)
生:“踩实”让我想到了学习要踏实,能不能再写个“踏实”呢?
师:好!你来写吧!
生:我想能够补充一个词:抓紧时间。
师:好!上来写吧!
生:挑山工应对陡峭的山路,没有害怕,还“一个劲儿往前走”,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真棒!你想写上“勇敢”是吗?
(生点头上台写)
师:你们从挑山工几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中明白了这么多,真不错!下面大家看作者的表现。读!
(生齐读第六段第一句)
师: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生:“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还有“意味深长”?
师:谁来帮忙他解答这个疑惑?
生:“心悦诚服”是指真的打心里服气或佩服。“意味深长”大概是说意思很丰富。
师(面向刚才提问的学生):明白了吗?能勇敢提问的孩子也是值得表扬的。
师:关于这句话,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明白“包蕴”就是包含的意思。
生:也就是说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生:我想“意味深长的哲理”指的就应是挑山工的特点: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你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这幅画。
生:不对,是指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认为是指画中挑山工表现出来的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此刻有A、B、C三中答案了,大家认为哪个最完整?
生(笑齐答):C!
师: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众生思考,静无声。
师:请大家想想,写在课文25页图的下面。
生动笔写。
(两分钟后)师:谁来读读自己的座右铭?
生: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
掌声起
生: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
掌声起
生:应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掌声起
生:水弱吗?不!它的坚持不懈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大家写得真好!回去用纸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贴在床头或书桌上,好吗?
生齐答
师:这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下课!
课后评析: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用心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齐,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
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好处。
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资料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用心性个性高。
篇2: 挑山工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但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二、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潜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个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什么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构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如何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明白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必须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你们看这幅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
生: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
生: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
师:对!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
师:孩子们,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生: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
师:用“弯弯曲曲、崎岖”这样的词语很准确。
生: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师:你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生:我想到挑山工很辛苦。
师:你是个感觉敏锐的孩子!
生:我觉得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师:你真棒!你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你必须是个体贴他人的人。
师: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貌吗?
生:他穿着红背心,黑色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他的皮肤黑黑的,挑着担子,弯着腰,低着头。
师:如果你的描述再注意一下顺序就好了。
生: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师:“黝黑”这个词用在这位挑山工身上很贴切。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生:第七段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七段
师:谁还想读?
生2:读
师: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我觉得这种处理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就应是吃力的,不会很快。
生: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就应慢点读。
师:你真细心,会学习!下面大家来试试,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
师: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全班齐读第七段
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关联词。
(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大家很聪明,能不能根据第一段课文的资料用别的关联词来说说你读第一段的收获呢?
生:如果挑山工不走折尺形的线路,就无法担着重物上山。
生:既然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那他登山走的路程就肯定比游人要远。
师:关联词的使用使我们的逻辑更严密,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
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
生:挑山工很艰辛。
生:挑山工很辛苦!
生:对挑山工的同情!
生:对挑山工的敬佩!
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必须比不上游人吧?一生回答:是!(众生笑齐答不是)
师:课文中的作者有一个疑问在那一段表达出来了?
生:课文第五段说了这个问题。
师: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各小组争先恐后举手。师指名一组读。)
师:课文哪儿又这个谜揭开了?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生轻声读课文
生: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师:为什么这句话给你印象很深?
生:它告诉我一步一步走,还要抓紧时间,我平时经常边做作业边玩,浪费时间。
师: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你有勇气,我也看到了你改正的决心了,好!
生:“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
师:你的理解真棒!
师:课文第五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指名上黑板板书)
师:(分两行板书游人/挑山工,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游人”后写道: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又一学生补充:随便、高兴怎样就怎样。一位学生在“挑山工”后面写道:踩实、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
师:咱们黑板上有的句子长了,能不能改改或者换个词呢?
生:“高兴怎样就怎样”和前面的“随便”是一个意思,能够不要。
师:同意他说的意见吗?(众生表示同意,师擦去后一句。)
生:“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能够换成“坚持不懈”。
师:学以致用,好。你能来写吗?(生上台写)
生:“踩实”让我想到了学习要踏实,能不能再写个“踏实”呢?
师:好!你来写吧!
生:我想能够补充一个词:抓紧时间。
师:好!上来写吧!
生:挑山工应对陡峭的山路,没有害怕,还“一个劲儿往前走”,我觉得他很勇敢。
篇3: 挑山工教学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攀登的情景。
师:这些挑山工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到达顶点,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样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点评:多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引发了学生对文章资料的极大关注,调动了他门主动参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读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由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挑山工是帮忙游人挑东西的人。
生2:挑山工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3:挑山工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多一倍。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吗?
生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生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生3: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不比游人慢?
生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师:第5个问题,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就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我们先“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中解决。
[点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老师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用心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三、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教学第一部分
师:“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
生:边读边画出描述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师: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回答。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师:好,大家能把挑山工走的路线图画出来吗?
生:能。
师:指名到黑板上画,其它同学在座位上画。
生: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画的都不错,谁能把你的线路图拿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讲解。
师: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样。
生:“沉甸甸”读得比较平淡。
师: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样读?
生:重读“沉甸甸”。
师: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
生:读“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重读“多一倍”。
生:再读一遍。
师:很好,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点评:透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透过表情朗读,将学生的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师:学生们,刚才读的很不错,奖励你们一段录像。
师:(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实况录像)看完后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挑山工穿着红背心。
生2:看到挑山工一向在登山。
生3:看到泰山十分陡。
生4: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构成的路。
……
[点评:运用现代多媒体,帮忙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师:按常理来说,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就应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群众朗读。
师:我怎样听不出作者觉得“奇怪”?再好好读一读这句话。
“腾云驾雾”不是在腾云驾雾,是慢悠悠的,该怎样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第一段。
[点评: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师: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这部分资料呢?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①找出描述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②找出描述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③几次相遇,相遇的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④用“D”画出挑山工说的话。
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把你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1:第一组:读、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生2:第二组: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生3:第三组:叙述和挑山工的三次相遇。
生4:第四组:读挑山工说的话。
师: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生:默读重点段,画出重点词语
师:你从挑山工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生2: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生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点评: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了扎实的语文基本潜力训练。]
3、教学第三部分
师: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这样的画?
生:群众读“在徒走的似乎没有尽头的……”
师;展示图画。
师:谁能把画中的资料读出来。
师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的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他的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师:范读。
生:比赛读、推荐读。
师: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把这幅送给同学们,你们需要他吗?
生:需要
师:需要什么?请在图画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
生:需要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点评:指导感情朗读,首先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透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读各种构成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送画”的构成,启发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师:挑山工的话蕴涵着哲理,挑山工的精神富有很深的启迪作用,请联想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生1:龟兔赛跑。
生2:笨鸟先飞。
生3:身边同学透过勤奋学习而之后居上的故事……
师:挑山工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怎样的启示呢?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
生:写读后感
[点评:语文不仅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延伸、应用。]
五评价,总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明白了挑山工为什么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2:我明白了挑山工说的话的含义。
生3:我明白了作者画画的目的是什么。
……
师:期望同学们把挑山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留在心中,用在学习和生活上。
五、扩展性阅读
这天,老师把自读课本中《普通小站》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点评:一节好课的结束,就应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即让学生走进新文本,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比游人
担子沉甸甸负荷轻装上阵
折尺形路线直上直下
比游人多一倍路程比挑山工少一倍
先到结果后到
一个劲儿往前走原因东看西玩
精神大家都需要
总评: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到达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
1、在激趣多媒体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丰姿。
2、以课件演示,范读,导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为感悟方式,在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
3、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攻克了重点、难点,把教学一举推向**。
4、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地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篇4: 挑山工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但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2.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潜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个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什么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构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如何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明白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必须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你们看这幅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
生: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
生: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
师:对!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
师:孩子们,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生: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
师:用“弯弯曲曲、崎岖”这样的词语很准确。
生: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师:你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生:我想到挑山工很辛苦。
师:你是个感觉敏锐的孩子!
生:我觉得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师:你真棒!你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你必须是个体贴他人的人。
师: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貌吗?
生:他穿着红背心,黑色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他的皮肤黑黑的,挑着担子,弯着腰,低着头。
师:如果你的描述再注意一下顺序就好了。
生: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师:“黝黑”这个词用在这位挑山工身上很贴切。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生:第七段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七段
师:谁还想读?
生2:读
师: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我觉得这种处理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就应是吃力的,不会很快。
生: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就应慢点读。
师:你真细心,会学习!下面大家来试试,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
师: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第七段
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关联词。
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大家很聪明,能不能根据第一段课文的资料用别的关联词来说说你读第一段的收获呢?
生:如果挑山工不走折尺形的线路,就无法担着重物上山。
生:既然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那他登山走的路程就肯定比游人要远。
师:关联词的使用使我们的逻辑更严密,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
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
生:挑山工很艰辛。
生:挑山工很辛苦!
生:对挑山工的同情!
生:对挑山工的敬佩!
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必须比不上游人吧?
一生回答:是!(众生笑齐答不是)
师:课文中的作者有一个疑问在那一段表达出来了?
生:课文第五段说了这个问题。
师: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
(各小组争先恐后举手。师指名一组读。)
师:课文哪儿又这个谜揭开了?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
生轻声读课文
生: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师:为什么这句话给你印象很深?
生:它告诉我一步一步走,还要抓紧时间,我平时经常边做作业边玩,浪费时间。
师: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你有勇气,我也看到了你改正的决心了,好!
生:“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
师:你的理解真棒!
师:课文第五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书)
师:(分两行板书游人/挑山工,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游人”后写道: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又一学生补充:随便、高兴怎样就怎样。一位学生在“挑山工”后面写道:踩实、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
师:咱们黑板上有的句子长了,能不能改改或者换个词呢?
生:“高兴怎样就怎样”和前面的“随便”是一个意思,能够不要。
师:同意他说的意见吗?
(众生表示同意,师擦去后一句。)
生:“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能够换成“坚持不懈”。
师:学以致用,好。你能来写吗?
(生上台写)
生:“踩实”让我想到了学习要踏实,能不能再写个“踏实”呢?
师:好!你来写吧!
生:我想能够补充一个词:抓紧时间。
师:好!上来写吧!
生:挑山工应对陡峭的山路,没有害怕,还“一个劲儿往前走”,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真棒!你想写上“勇敢”是吗?
(生点头上台写)
师:你们从挑山工几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中明白了这么多,真不错!下面大家看作者的表现。读!
(生齐读第六段第一句)
师: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生:“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还有“意味深长”?
师:谁来帮忙他解答这个疑惑?
生:“心悦诚服”是指真的打心里服气或佩服。“意味深长”大概是说意思很丰富。
师(面向刚才提问的学生):明白了吗?能勇敢提问的孩子也是值得表扬的。
师:关于这句话,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明白“包蕴”就是包含的意思。
生:也就是说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生:我想“意味深长的哲理”指的就应是挑山工的特点: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你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这幅画。
生:不对,是指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认为是指画中挑山工表现出来的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此刻有A、B、C三中答案了,大家认为哪个最完整?
生(笑齐答):C!
师: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众生思考,静无声。
师:请大家想想,写在课文25页图的下面。
生动笔写。
(两分钟后)师:谁来读读自己的座右铭?
生: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
掌声起
生: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
掌声起
生:应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掌声起
生:水弱吗?不!它的坚持不懈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大家写得真好!回去用纸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贴在床头或书桌上,好吗?
生齐答
师:这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下课!
课后评析: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用心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齐,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
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好处。
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资料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用心性个性高。
篇5: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挑山工》教学实录与评析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挑山工》教学实录与评析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黄田小学 黄少习
设计理念: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2. 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什么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如何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知道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你们看这幅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
生: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
生: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
师:对!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
师:孩子们,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生: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
师:用“弯弯曲曲、崎岖”这样的词语很准确。
生: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师:你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生:我想到挑山工很辛苦。
师:你是个感觉敏锐的孩子!
生:我觉得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师:你真棒!你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你一定是个体贴他人的人。
师: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吗?
生:他穿着红背心,黑色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他的皮肤黑黑的,挑着担子,弯着腰,低着头。
师:如果你的描述再注意一下顺序就好了。
生: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师:“黝黑”这个词用在这位挑山工身上很贴切。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生:第七段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七段
师:谁还想读?
生2: 读
师: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我觉得这种处理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应该是吃力的,不会很快。
生: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应该慢点读。
师:你真细心,会学习!下面大家来试试,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
师: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第七段
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大家很聪明,能不能根据第一段课文的内容用别的关联词来说说你读第一段的收获呢?
生:如果挑山工不走折尺形的线路,就无法担着重物上山。
生:既然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那他登山走的路程就肯定比游人要远。
师:关联词的使用使我们的逻辑更严密,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
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
生:挑山工很艰辛。
生:挑山工很辛苦!
生:对挑山工的同情!
生:对挑山工的敬佩!
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
一生回答:是!(众生笑齐答不是)
师:
篇6:《挑山工》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我告诉他们左脑管语言,右脑管思维,如果你两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脑右脑都好使),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先说出任务,明确目的,然后给足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不会造成他们乱说的现象),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近来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写板书,这样他们既很高兴,我有“懒”了一下,何乐而不为),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篇7:《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冯骥才登泰山时从一位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的事情。课文夹叙夹议,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与挑山工的对话说明了干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上这课时我以“先学后教,问题评价”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自己探究和试验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问题导读单指导预、预习、习效果检测――自学成果交流――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教师点拨适当拓展――问题训练检测,这七个步骤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不禁为这课的几个亮点而欣喜。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学生在导读单的指导下进行了自学,对生字、词语、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之余充分的阅读了课文,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懂得问题。
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检测的同时能有个性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如展示自己收获的词语时,爱迪生小组不但自己进行了读、解释,还别出新裁的请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进来用词语造句,并恰当的表扬每个参与小组,课堂气氛活跃。紧随其后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堂结束时的训练检测、小组评价无不显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和质疑能力
学生在课前根据我设置的“低层目标”,通过目视、口诵、手写、脑想充分自学。既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又在积累、标画、批注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的问题,如:
(1)挑山工和游人上山有什么不同?
(2)挑山工的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3)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
(4)本课和单元标题《快与慢》有什么联系?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在学生质疑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关系不大也不要去伤害他们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发散思维的精神。
2、合作和解疑能力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板书在黑板上,激励启发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之初我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在解决大部分同学集中提到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理解和思路。
他们有的说“它”指作者画的挑山工登泰山那幅画,有的说是画中的挑山工,有的说是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了互相接纳、赞赏、争辩,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理解知识,圆满解决问题。
3、表达和展示能力
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自学展示,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互相评价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论是单个学生给小组成员讲,还是给全班同学讲,他们都表现出了和以前不同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胆子也一天天增大了,自我展示兴趣高了,花样多了,个性充分得到了张扬。我终于发现原来孩子们都可以那样的能说会道。
4、延伸和动笔能力
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国的舟舟、张海笛、外国的诺贝尔、海伦凯勒等。
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既便这件事有些坎坷也不能放弃。还有的学生写到: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或许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波折,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成功。做事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能投机取巧,因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
三、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这节课通过前面提到的七步教学尝试,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这从课堂教学伊始的自学检测、课堂结束时的问题训练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完成准确率高、完成速度快,七个小组之中五个达到满分,其余两个小组准确率均在90%以上。
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不足。
1、读课文的时间太少。整个课堂注重了学生的自学方法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加之又设计了对学生自学的检测、课堂学习的训练,课堂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读课文的时间压缩的所剩无几,所幸的是课前学生的预习比较扎实,没有影响到学习效果。我认为在课后还应布置一些朗读任务,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本内涵。
2、学生在抓住重点进行理解比较深刻时,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而是点头示意表示肯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篇8:《挑山工》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起,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 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篇9: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教学反思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倒叙授课,问题激趣。
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挑山工的图片,组织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认识,课件画面定格在挑山工的图片上,引导学生谈谈文章中第几自然段提及这幅画了,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目标进行学习。
2、巧用视频,解决难题。
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挑山工登山时的录像,边看教师边解说原理,同学们对折尺形路线便一目了然,我再引导学生用手画出折尺形路线的样子,我也把折尺形路线的图像画在黑板上,同学们通过观察
再加上实践,解决了“折尺形路线”的难题。
3、大胆舍弃,突出重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与挑山工的多次相遇,文章篇幅较长,40分钟不可能很好感悟,又因为它只是在用实例证明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慢,其意与第二自然段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概括写一个是具体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我采用 “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质疑。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挑山工的语言。这样舍弃,保证了时间,也使得文章的重点更为突出。
4、引导自学,组织讨论。
在组织学生学习“三遇三见”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答案。接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表格的答案。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团体意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这堂课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激情过于泛滥。
挑山工应该是比较朴实的,我泛读他的话时,声音过于激昂,不符合人物性格。以后的教学中,不应该一味的慷慨激昂,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2、评价不够客观。
我在课堂评价时,只顾表扬,没有达到客观品评,对学生学习发
展不利,我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客观评价,要扬长补短,不可清一色的褒奖。
3、教态紧张,不大方。
我每到紧张时,总会手舞足蹈,让人觉得慌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竭力控制自己的姿态,做到落落大方,亲和自然。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篇10:《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具
文字图象等课件
程序设计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分钟)
师:怪了,走的路程多速度却并不慢,这可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板书词语集体读词,指名说意思)。读读书,看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揭示谜底的段落和句子。(生读书找句)这些句子在哪儿呀?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冯骥才爷爷不仅诚心诚意地佩服这些话,还深受启示,所以从泰山回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他的读书让老师听出来了。谁能让我们听出更多的东西?(再指名读,引导评议,引导读出山的陡直和挑山工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全班齐读这句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生质疑,同桌合作交流解疑,全班汇报,引导理解“它”的含义。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师:你们已然把这幅画挂在了心里,所以当你们热爱某种事物的时候,或者决心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想你们也会象挑山工那样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去研究它,做好它!是吗?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
篇11:《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在我们班有90%的同学,能通过预习借助查字典的方法基本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有个别同学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体会,有一少部分同学能主动结合要学的课文内容来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同学能按照课前预习要求去做。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你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吗?
预设1: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浏览过名山的同学见过挑山工也可由该同学介绍。
预设2:学生不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播放情景剧《挑山工》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一步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普普通通的挑山工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同桌读课文时认真听,看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等,如果有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引导性解释)。
3、在预习中还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①学生可能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②也可能说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挑山工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2)看课文插图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挑山工的艰辛,也可能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
交流:从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图,实际上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我”需要的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
(3)指导朗读全文。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说明其中的道理?
篇12:挑山工教学反思
“简简单单就是美”。教学《挑山工》这一课,一幅画、一个动作,帮我解决了不少用语言很难表达的东西。也让我明白简单其实也是一种美。
《挑山工》的第一小节是描写挑山工上山的情形,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挑山工的工作,更快地掌握这一段的内容,我先在黑板上画了阶梯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帮我来画挑山工行走的路线。这下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到书本中去寻找相关的句子,过了一会儿,他们便纷纷举手,画的路线也很是恰当。线路画完,挑山工上山的动作又该如何安排呢?我拿着直尺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你是挑山工,这是你的扁担,你上山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请你先看看书,过一会儿我请同学来表演一下。”话音刚落,学生就边看书边舞动着双手,俨然一副挑山工的样子。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学生愉快地了解了这一小节的内容,我想这么做远比我一个人在台上喊破喉咙地讲解要好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也特别来劲,对我所提问题也是积极思考、认真回答。所以,有时候文中内容很难讲解时,我们不妨换种角度去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也乐于去掌握,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篇13:挑山工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挑山工》时,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都没有成功。课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担向泰山登攀的激情丝毫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小组中对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讨论显得有些冷场。
这时的教学再进行下去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交流。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游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简笔画,然后根据两者的行动路线在台阶两边同一高度画了一条直线和一条折线。这时黑板上的路线图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注意,我便又拿来尺子,让一个学生来量一量,其他同学算数据。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激发学生更深入探论:“挑山工路程远、速度慢,却比游人先到达山顶”这一问题,我请一个同学讲《龟免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并通过这个故事为课文中“我”的“不解之谜”揭开了谜底,很快讨论总结出:游人玩玩闹闹、东看西看的时候,挑山工却一个劲儿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游人先到。
本次教学就在学生们热烈讨论从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围中结束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泥工教学反思电子电工教学反思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14:挑山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的“折尺路线”,及挑山工为什么走折尺路线?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走一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画,并请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再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线了,可还是不明白挑山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学生大部分没登过山,更不能体会“与游人一样,膝盖受不了”的感觉。怎么办呢?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抬张椅子到楼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梯,让学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线向上直走,再让学生和挑山工一样走折尺形路线,从“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个台阶,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楼,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刚才走的感觉。这下教室里可炸了锅,有的说:“直走费劲,斜走轻松”;有的说:“自己直走腿会酸,斜走腿没感觉”;有的.说:“直走椅子老碰到膝盖,斜走就不会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话中的深刻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5:《挑山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对自己有所感悟和收获,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话语中蕴含的意味深长的意思。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从而领悟文本传递的含义。
教学方法:读、说、思、议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阅读议题:生活中的启示。
2、简介作者。
二、学习新课
1、初读文本,群体挑山工。
说说挑山工在你的心中留下的初步印象?
2、再读文本,个体挑山工。
学生交流预设一: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语,似乎包蕴这意味深长的哲理。
学生交流预设二: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师引导: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出示金钥匙: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
学生交流预设三:链接山民的话。
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取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交流:从山民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生对读。
学生交流预设四:对比提升。
如: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岩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引导:游人上山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挑山工呢?
再读挑山工的话语,你从他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文本,理想挑山工。
出示图片,大胆质疑。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学生交流解疑。
引导思考: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它”指的是什么?作者需要它吗?再次齐声朗读。
4、延伸文本,体会生活。
本文的写法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讲述一个道理。还学过类似的课文吗?
《珍珠鸟》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你的感受。
《野草》这是一种怎样的草?具有什么品质?说说你的感受。
三、总结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每个人感受不同,往往收获的也不一样。挑山工的作者冯骥才不光饱览壮丽山色,还能关注不声不响的挑山工,并从中悟出哲理。生活就是一本书,只要你细心体会,你会从中收获更多的人生体验,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这一组课文内容,为自己写一句座右铭。
2、挑山工就是挑货工,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挑货工”为题?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启示
挑山工 坚持不懈
珍珠鸟 信赖
野草 坚韧
篇16: 挑山工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挑山工》时,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都没有成功。课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担向泰山登攀的激情丝毫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小组中对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讨论显得有些冷场。
这时的教学再进行下去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交流。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游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简笔画,然后根据两者的行动路线在台阶两边同一高度画了一条直线和一条折线。这时黑板上的路线图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注意,我便又拿来尺子,让一个学生来量一量,其他同学算数据。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激发学生更深入探论:“挑山工路程远、速度慢,却比游人先到达山顶”这一问题,我请一个同学讲《龟免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并通过这个故事为课文中“我”的“不解之谜”揭开了谜底,很快讨论总结出:游人玩玩闹闹、东看西看的时候,挑山工却一个劲儿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游人先到。
本次教学就在学生们热烈讨论从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围中结束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17: 挑山工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人适合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台前风光,有的人适合后台默默无闻。我属于后者。但这次五华教研,我校刚好轮到我出台。虽然十几年来,从没表现过,也没这方面的才能,但轮到我,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这真是赶鸭子上架。
这次,我选了《挑山工》这篇老课文。本来以为,我以前上过,表现还不错,这次应该会上好它。没想到一上起来才发现,是我太天真了,自己根本上不好它。教案改了三四次,也试教了三四次,但还不让人满意,真是越上越没信心。最后,玉霞老师还亲自上一次给我听。从玉霞老师的课上,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的风范。这是我“刚出茅庐”者所无法学到的。她的应变能力是如此强,她的过渡是如此自然?玉霞老师上后,才发现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太挤,后来就改成现在的三课时。
今天,我虽然已经完整地把它上下来了,但由于本人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并没有把玉霞老师所指导的都很好地展现出来,比如,我在课上太拘束,放不开,不能应付自如;太死板,紧抓标准答案不放;太谨慎,牢记前面试上的模式,不懂根据课上情况灵活处理?以至,前面忘了引导学生做笔记,该重点语气的没读出来;精彩地方学生该好好表现的没让表现;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够,不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很好地引导,错失一次次良机?这些都让我感到很惭愧,也让各位老师见笑了。在此,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虽然我也教了十几年,但这却是我第一次对外开的公开课,所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请大家不用客气。在此,我非常感谢玉霞老师和我校的瑞琼老师,珍翠老师等这段时间以来,对我地认真、细心地指导和鼓励。这段时间以来,我白天要上课,批改作业;晚上,要修改教案,背教案,一到第二天要试教,我就紧张得睡不着,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背教案。虽然很辛苦,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但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终有一得。
篇18: 挑山工教学反思
我上的是挑山工的第二课时,本课内容比较多,文章也是比较长的,这一节的学习重点是要学生去认识一个朴实、坚持不懈的挑山工。文章的语言写得很朴实,而我这节课正是要让学生在在这种朴实的`语言中读懂文字,深入感悟。课的设计上面我分了两条线:
(1)学习挑山工的朴实。这个主要是从文字的表面,从挑山工的外貌上面去感受他的朴实,课文中写到了黑、矮、浓慢等这些非常带有代表性的语言,把一个山民的朴实的形象非常生动地刻画下来。还有就是力图紧扣挑山工的对话,从他话里面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的朴实,他的山民形象。
(2)学习挑山工坚持不懈的品质。这是本课的重点,其实在外貌的学习的时候还是可以透渗到品德的学习的,因为他的这个朴实的外貌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品质。主要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受我们游人的走与挑山工的走有什么不一样。
(3)以一个点为突破口,从这里起步也从这里止步。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这一个自然段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再让学生学习完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以后再次读这一个自然段,这样一来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这一段话,理解也就更加到位。
同时在感受挑山工说的那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力图让学生先整体感受,然后再是通过对比的读与找句子让学生感受这一段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含义。
篇19: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联系以前的自学方法,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学会课文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推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说说挑山工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并形成文章形式。
【挑山工教学实录(整理19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网络教研工作总结2024-01-11
14 鲸 一、教学要求2022-08-05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论文2023-03-02
《天游峰的扫路人》续写作文500字2023-06-1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2023-08-07
《天游峰的扫路人》续写作文550字2022-04-30
护士个人业务自传范文2023-07-18
关于小学下学期语文教研工作总结推荐2022-07-25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23-03-30
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方案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