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雨中》的片断赏析(共12篇)由网友“Euterpe”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课文《雨中》的片断赏析,供大家阅读。
篇1:课文《雨中》的片断赏析
课文《雨中》的片断赏析
《雨中》的最大写作特点就是用词考究,耐人寻味。
师:下面请大家朗读孩子们想办法帮助姑娘的段落,画出写他们想办法的三个近义词,并联系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用?
(生自读课文、圈画词语)
师:谁说说你是画的哪三个近义词。
生:我画的三个词语是说、叫道、喊。
师:你认为作者用得好吗?为什么?请联系课文认真思考,看这三个词语能不能互换?
(生自读思考)
师:三个词语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能互换位置。因为从听话的距离看,姑娘在身边,只要说就能听到,小朋友们在周围,要大声叫才能听得到,而小伙子在远处汽车的驾驶室里,只有大声喊才能听到。
师:好,你从听话者的距离分析,有道理。
生:我认为从说话的目的看也不能调换顺序。第一句说话的目的是安慰,声音要轻,所以用说:第二句说话的目的是号召,声音要大些,所以用叫道;第三句说话的目的是警戒,所以声音要更大,所以
用大声喊。
师:大家看看,几个词语,我们就品出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可见我们读书要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去,反复读,反复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在用词造句上也费了相当的工夫。这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精心选择词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感人。
师:这一节该怎么读,才能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请大家自己读读,反复体会。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互读评议。
(生自读体会、互读评议)
师:谁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并抓住说、叫道、大声喊引导)
师:是谁叫他们这样做的呢?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略)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写其他人的内容,想一想写了那些人?你认为这些词用得好吗?为什么?思考好了同桌互相讨论。
师:谁告诉大家,这一节分别写了哪些人?各用什么词来写的?
生:写了小伙于、老爷爷和过路的人,写小伙子用笑了、跳下、捡,写老爷爷用走下、捡,写其他人用来、捡。
师:找到近义词了吗?能不能对调位置呢?为什么?
生:近义词是跳下、走下、来,位置不能对调。写小伙子用跳下,从年龄看,一个是小伙子,个是老爷爷:从汽车看,一个在卡车驾驶室里下车必须跳,而小伙子年轻,也能够跳,一个是小轿车,要下车只需走,而老爷爷年纪大也必须走。而行人较多,他们各有各的走法,一个来字都能包含进去。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我们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写文章要注意精心选用词语。
案例解读
由上面的教学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对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考究不仅是有所感而是深有所感;不仅有所悟,而且深有所悟。这是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者关于抓住重点词语、联系情境,引导比较,分析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情境的比较中感悟用词的准确。这就注意了感悟的情境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这是任何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抽象讲解难以做到的。
讲究衣着的人,不但注意到布料的品质,而且特别注意到花纹和色彩的适宜与和谐。如果在指导阅读和表达时每遇一词,每用一词,就引导联系与之相近的一串词,并辩别它们语音的强弱。范围广狭,程度的深浅,色彩的浓淡,从语言的微妙变化中体察情思的微妙变化,由语言的细微变化,由意义的细微差异区分意义的细微差异,由情思的微妙变化推敲语言的细微变化,由意义的细微差异区别词语的细微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而让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独特的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种魅力只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灌输不行,讲解不行。只有把汉语言的内部规律以有效的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在这方面,上述案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提示。
说、叫道、减意义相近,并无大大的差别。而跳下、走下、来也是一组近义词,为什么不仅在同一篇文章中运用,而且是在描述相关联系的情境之中运用呢?如果对这些不引导学生去推敲,不仅语言本身的奥妙学生难以领悟,而且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就更难以去感受。这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难以深切感受语言的美。在上述案例中,教者通过说、叫道、喊的位置互换比较,通过跳下、走下、来的位置互换体会,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具体而深入地理解了词语对当时情境的`准确叙述,对人物情感的准确传达,对自我情感的准确表达。同时,学生还能明白,作者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露自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比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实际也就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有了对语言的敏锐,就有了对生活的敏锐。而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也就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旦学生有了对语言的教感,他们就能在社会生活中去更敏锐地观察生活,洞察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的表面现象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理解生活的深刻底蕴,从生活的变化发现生活的诸多因素,进而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可见,比较在语言感悟中作用是奇妙的。
篇2:课文《掌声》片断赏析
课文《掌声》片断赏析
今天,我上了一节研讨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第五册《掌声》。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的交流中,出现了令我难忘的一幕,学生的话语时刻震撼着我的心田。课堂上令人深思的一幕不时呈现在我的眼前。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自由的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认真读、划,不少同学轻声议论,有的同学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许多同学都想发言了,我们现在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交流一下!
生:当我读到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时,我读懂了这是同学们用掌声给小英以鼓励。
生:是的,我读懂了小英还给同学们报以感激之情。
师:你是从哪儿读到这样的感受的?是怎样想的?
生:当我读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仿佛看到了小英鞠躬的身影,我想这就是一种感激!
师:好,你真会读书,谁接着说?
生:当我读到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我觉得过去的老师对待小英有点儿不公正。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同学们平时不怎么关心她,说不定也不和她一块儿玩。
生:当我读到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时,我觉得小英一定经常坐在教室的一角里,同学们因为她有残疾,可能把她给忘了,小英一定很自卑。
生: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读到了一种鼓励,也有一种信任。从小英后来给老师的信中,我感觉到尊重的重要。
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从心底涌动着一种激情,我真切地感受到小朋友们在读书过程中经历了心与文本的碰撞,同学们真切地体验到尊重是何等的重要,这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最真挚的感动。此情此景,此言此意,促使我引领学生走出文本。
师:同学们,不管小英过去如何,我想同学们的'掌声一定会使她走出那个角落,她也会与同学们一块玩,一块说,一块笑了。那么,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中有这样的角落吗?
(同学们陷入了静静的思考,渐渐地有同学举起了手)
生:我们班王霞同学是特困生,她妈妈因病去世了,家里非常困难,今年开学时,没钱买校服,是老师和我们一起捐款帮助她购了一套校服,她每天也能和我们一样穿着整齐的校服来上学、做操了。
(该同学话音刚落,全班同学报以掌声。)
师:这是自发的掌声,是对我们这个充满爱的集体的肯定,这掌声是送给我们大家的!好,还有谁想说?
生(学习班委):老师,我觉得我们班还是有这样的角落的!
我一愣,同学们也相继皱起了眉头。
师:我很想听听你的观点!
生:我们班丁春阳同学成绩不怎么好,作业做错了以后,老师有时还在批评她,特别是她的座位也不靠前,我想这也有可能是她成绩不好的原因吧!
(听课老师、同学们都笑了)
师:这也许是的,老师也太马虎了,那我们应该怎样使丁春阳同学走出这个角落呢?
生:课后我和她一块做作业,她不懂的我就教她!
生:射干内我与她是邻居,我们经常一起做作业。
生:(同桌)课上我多提醒她,她不懂的地方我就教他。
生(学习班委):老师,我想与她换个座位,让她坐到我这儿来。
这个同学收起了自己的书包,走到了丁春阳的身边。看着这一切,我又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荡涤,同学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了共鸣,产生了共振,我没有理由拒绝这个同学的决定,我默许了。教室里先是一阵宁静,骤然间又响起了的掌声。
师(激动地):同学们,刚才我们又一次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能告诉我,这掌声是给谁的吗?
生:这是给我们学习班委××的!
师:这是赞扬的掌声!
生:这是给丁春阳同学的,希望她好好学习,不断进步!
师:这是鼓励的掌声!
生;这是给大家的,我们是一个集体。
师:这是温馨的掌声!
我感动着、兴奋着、骄傲着,为我所爱的学生!
篇3:日月潭课文片断赏析
日月潭课文片断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境条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快快乐乐写字。在《日月潭》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就力图体现对语境的创设和运用。
一、随文识字提高认读效率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出示中午时的日月潭图片)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日月潭清晨的美景,请你猜猜这是什么时候的日月潭?
学生答后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图中阳光灿烂,景物清晰……
教师:在图片下方出示词语──清晰,学生认读。教师在图片下方出示文中句子:“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师生合作读句子)
教师: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怎样了──(学生跟读)
教师:中午,什么变得清晰了?(学生练读句子)
教师:(出示雨中日月潭的图片)雨中的日月潭更有一种特别的美,对比晴天时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两幅图片对比:如果说晴天的日月潭景色清晰可见,那么雨中的日月潭就是一片朦胧。出示词语:清晰──朦胧,再读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它们是一组反义词。
教师:“朦胧”还可以换一个词就是──隐约(生答);这是一组──近义词(生答)。谁来为我们解说雨中的日月潭?
在图片下方出示句子:“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好像童话中的仙境。”学生读句子。
教师出示词语:仙境,学生练读词语。
教师:联系你听过的传说、看过的故事,说说什么是“仙境”?学生: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
(二)点评
教学中,教师将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隐”“筑”“晰”“境”“朦胧”等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日月潭风光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多种方法巧记字形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不少日月潭风光的图片,想不想欣赏欣赏?
教师:(出示日月潭风光的图片)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小岛;茂盛的树;环绕的群山。
在图片下方出示词语:“群山环绕”,学生读词语。
教师:什么是环?出示圆环图片,学生尝试说说“环”的意思。
这就是环(中空的圆形的东西)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学生1: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王字旁加上“不”字。
学生2: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把“杯”字的木字旁换成王字旁就是“环”字
教师:生活中还在哪儿用到过“环”字?(二环路、奥运五环……)
教师:(出示日月潭风光图片),课文里出现的词语是──“环绕”,你能结合图片说说什么是“环绕”?
学生:“围绕”的意思。
教师:“绕”字怎样记呢?
学生1: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把“烧”字的火字旁换成绞丝旁就是“绕”字。
学生2:把“浇”字的三点水旁换成绞丝旁就是“绕”字。
学生3:把“晓”字的日字旁换成绞丝旁就是“绕”字。
教师:(板书“烧”“浇”“晓”),这几个字都是──形近字(生答)。
教师:(指图)除了环绕的群山,在日月潭的周围还有许多──树木(生答),出示词语:树木茂盛(男女生分别练读)。
教师: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学生: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记:“森林里藏着一座旧城堡。”
教师:能说说谜语的意思吗?
学生:旧城堡就是“城”字去掉“土”和“成”里面的横折钩,森林就是“艹”。
教师:很有意思!
学生:我能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盛”,“成”加上皿字底就是“盛”。
教师:我们一起读一读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
学生齐读──指名读,“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教师: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是茂盛的?
学生:花草茂盛。
教师:结合图片想想,能把“环绕”“茂盛”分别换个词语再读这句话吗?
学生:“围绕”“环抱”;“茂密”……
(二)点评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记字的规律,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多样的识字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识字记形。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圆环的彩色图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环”的意思,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环绕”的意思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日月潭的风光照片,教师引导学生在日月潭秀美的风光中学习了“环”“绕”“茂”“盛”等生字。学生还充分运用已有的“熟字加偏旁”和“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环”的字形,并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将“绕”“烧”“浇”“晓”等形近字进行了分辨,学生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用有趣的字谜“森林里藏着旧城堡”来识记生字“茂”,既富童趣,又生动形象,直观易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后,教师请学生将课文句子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进行替换,借助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进一步理解了词语中的字义。
三、变换语言环境多次复现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没有了拼音,离开了图片,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附近环绕 茂盛隐隐约约 清晰 建筑 朦胧 仙境(学生多种方式练读词语:顺读、抽读、齐读、指名读)
教师:这些生字又回到课文中去了,谁愿意为大家读读课文,注意把语句读通顺。(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教师: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利用寒假的时间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就来到了日月潭旅游,她还写下了一篇游记,愿意为同学读一读吗?
大屏幕出示: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来到了闻名中外的日月潭。站在日月潭中的小岛上环视四周,雄伟的群山,茂密的树林,数不清的建筑物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突然,下起蒙蒙细雨,空中就像垂着轻纱,远处的景物变得朦朦胧胧的,水中的倒影也变得隐隐约约的。我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仙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仙女……”(全班同学自己小声练读)。
(二)点评
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认读生字的基础上,去掉拼音复现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之后,将生字回归到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又是一次生字的复现。教师还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自己写的`一篇游览日月潭的日记,复现了本课出现的生字,复现的形式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很有新鲜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换不同的语言环境多次识记生字,既是对学生识字效果的检查,也是有效的复习巩固。
四、发现结构规律指导书写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观察要写的字,它们的字形结构规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岛、展、建──半包围结构; 纱、胜、环、绕、隐、约──左右结构;
省、茂、盛──上下结构。
教师:不同字形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注意被围住的部分要写得小些;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都要注意看清哪部分占格少、哪部分占格多。
教师:再观察一下生字的偏旁,哪些字有共同点?
学生:纱、绕、约都有“纟”。
教师:这三个字中,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看教师板演范字:
绕:左右结构,“纟”在格中占位略窄,右边占位略宽。
右上无点,右下是“兀”,不是“元”。
教师:还有哪个字书写起来有困难。板演:
建:半包围结构,这个字的偏旁是建之旁,共有两笔:横折折撇、捺。书写时先写右上部分,再写建之旁。注意在田字格中要做到:上留天,下留地,左右都要有余地。关键笔画是“竖”。
教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范字,选择合适的字把田字格补充完整。(学生在同学的日月潭游览日记的短文中找到相应的田字格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提示书写姿势)。
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练习,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二)点评
书写生字是识字教学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记忆字形的重要方法。在指导书写的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发现字的结构规律。首先是对本课要求会写的所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并根据半包围、左右、上下等不同的结构特点回忆了书写时要注意的位置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中相同偏旁的字。对于少数不易写好的字,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范字、观察板书,并提示学生易写错的笔画。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教给了学生习字时观察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师还改变了以往在独立的田字格中进行书写指导的模式,把田字格印在了学生那篇游览日月潭的日记中,让学生对照拼音找到相应的位置再练习书写,又一次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在语境中学字、写字、用字,既激发了学生练字的兴趣,又是一次生字的复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篇4:《葡萄沟》课文片断赏析
《葡萄沟》课文片断赏析
但是,一位学生上来作推销时却吆喝着:“噢,快来买葡萄干罗,葡萄干!5元钱一大袋,先尝后付钱,味道不好不付钱!买葡萄干罗……”于是在一阵笑声中便完成了这个环节。显然,学生把生活中小贩沿街叫卖与推销产品完全混淆了。这二者虽有联系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推销产品,其言语品位要求无疑要高于沿街叫卖;而语文课上的推销产品,更是一项有交际言语训练目标的解读操练,又岂能只满足于将生活中可能是比较粗俗、随意、不够文明的原型搬到课堂中来,而失落了由生活行为转换为教学行为时的所必须有的提炼和升华的加工过程。
篇5:《桂林山水》课文片断赏析
《桂林山水》课文片断赏析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惰旋,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课件演示《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清、绿、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绿如翡翠、波平浪静、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以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的山的印象?
生:(奇、秀、险、怪)
生:(形态各异、连绵不断、怪石雌崎、危峰凡立、形态万千、绚丽多姿、奇峰夹岸、峰峦叠峰)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峰,51人人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二、潜心品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惰旋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请你们打开书本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找句子)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分小组讨论怎样读好喜欢的句子,练读,汇报读、比赛读)
(课件出示画面,音乐伴奏)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怎样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偷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抒情表达,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课件出示桂林山水风光,学生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像金丝惟慢,有的像圆顶蚊帐,有的像瓜菜蘑菇,有的像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凉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像芋头,像海螺,像馒头,有的尖挺,像玉笋,挺拔秀一啊。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再次课件出示,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吗?/J组讨论。
(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帮他写一个广告词。
生:今年过节哪T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佳林!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教学过程。由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
2·开放教学内容。教学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开放学生的思维。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多元感受,便教学成为学生、教师、课木之间对话的过程。
4·开放教学形式。运用了多媒体、小组合作、诗歌、画画、唱歌、写广告词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
5·开放教学评价。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激发学生思维。
篇6:课文《荷花》片断赏析
课文《荷花》片断赏析
难点处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教师出示句子)同学们,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1:钻。
生2:长!
生3:露!
生:挤。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词可用,课文为什么要用冒字呢?请同学们用心的读读这段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冒出来是怎样的长出来?
(学生开始读书、思考)
生1:是急切的长出来!
师:很好。
生2:我认为是迫不及待的长出来。
师:你真会动脑。
生3:是生机勃勃,使劲的长出来。
师:就请你们分别把这些词语填到原句中,自己读读吧!
生:学生开始试着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些白荷花这么急切地要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生1:白荷花想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生2:它们想和小鱼交个朋友。
生3:它们方法和小蜻蜓们一起做游戏。
【教后想说的话】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部分是成名作家的经典之作,并且经过反复修改,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改动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或者调换词语的顺序,都会影响原文语言整体的和谐。《荷花》一文也不例外,上面的教学片断是全文的教学难点之一。通过比较、品味、想象画面、朗读,加上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冒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攻克了难点。
篇7:课文《金蝉脱壳》片断赏析
课文《金蝉脱壳》片断赏析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成语,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三国时,诸葛亮还曾用这个计谋使蜀军避开了魏军的追击,安全撤回汉中。这个成语就是——
生:(齐读课题)
师:文学和音乐是相通的。如果把第7课看作是一部完整的曲子,那么曲名是——
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的第一大段就像曲子的——引子(指板书),3、4、5自然段就是乐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第三大段呢,当然就是尾声了。
……
师:引子部分最精彩的是哪一句呢?
生:(读)
师:(出示“夜幕降临”一句)这句话把后边三个乐章的内容都包含进去了,分别写了金蝉脱壳的哪三步曲呢?
生:写了蝉爬上树、脱掉外壳、换上新衣的过程。
师:(根据回答在句子上标出序号,并在三个乐章后面相应板书:爬脱换)。
如果把里边的字词看作一个个音符,里面一定有最美妙的音符吧?你们找到了吗?
生1:“钻”和“偷偷”写出了蝉又聪明又顽皮……
生2:“脱掉旧衣”、“换上新装”是把蝉当成一个爱美的人来写,很生动……
师:(在学生谈到的词语下边打上点)这些音符是这样美妙,我们把它们珍藏到记忆库里好吗?
(生有感情朗读)
反思:
课文《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课文记叙脉络清楚,适合引导阅读想象,易于学生迁移运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把握整个篇章结构上的特点,本教例在课文结构与大型乐曲的结构之间找到了相似点,使理清文章思路不再枯燥无味,恰当的比喻给了学生一个清新美好而深刻的感受,特别是将营造的音乐情境贯穿始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都反复强化,把用得精彩的词语喻为美妙的音符,让学生珍藏到记忆库中,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也仿佛在音乐的殿堂中徜徉,享受着阅读音乐文字的乐趣。
篇8:《翠鸟》课文片断赏析
《翠鸟》课文片断赏析
近日,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翠鸟》一课,觉得他在引导学生理解翠字时的做法,颇有一些新意,现整理如下:
师: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觉得翠是绿色的意思,因为课文中告诉我们翠鸟穿着浅绿色的外衣。
师:能够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明你很会学习。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因为以学过的一篇文章《家乡的秋白梨》中有一句话: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而叶子是绿色的。
师:不错,这位同学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知识,不简单。
生3:我觉得这里的翠字还应该带有一点青的色彩,因为课文中说翠鸟有一条橄榄色的头巾,我看到过新鲜的橄榄,它是一种绿色。
师: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说明你是一个很会动脑子的小朋友。
生4:我觉得这里的翠还应该给人绿色中带点白的感觉,因为在阳光的照射下,远远看去翠鸟会闪着白光。
生5:翠还给人一种很可爱、很亲切、很温柔的感觉。
师:你们的感受与众不同,但是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感觉到翠鸟更美丽、更可爱了。其实,我也觉得翠鸟的翠字不单单是指绿色,还使人有多种不同的感觉,至于是怎样感觉,我想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只能靠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了。
这个教学片断引起了听课老师的思考。本人以为它至少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理解字义应是学生在开放中自主求知的行为。
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这是我们在教《翠鸟》一课时经常采取的一问,它遵循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一教学原则,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给学生的理解参照面却只有一个,有限制学生思维之嫌,而且是有于现代教育注重开放、承认差异、关注个体发展的要求的。于老师的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就将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点中解放出来,更具体地说是书本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将学生引向了一个更为宽阔、更为开放的`空间之中。在教师的激励之下,有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有的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以上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利用,是完全体现体特征的自主求知过程。
2.感受也是一种理解。
于老师最后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观点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这只能靠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了。的确,中国汉字在很多时候并不一需要言表,它是一种境界,需要去感受。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的那样: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情感;见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份弥足珍贵的独特感悟,因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裨益的。于老师的话不正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吗?
篇9:《翠鸟》课文片断赏析
有关《翠鸟》课文片断赏析
师:谁能最自信地说我书读的最好,请他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翠鸟叫声清脆等待着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师:谁觉得自己读得比他还好?(一生举手读)
师:读得可真好!谁还能超过他?谁想读就站起来,大家一齐读吧?(许多生站起一齐读课文)
师:这堂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有感情地读好这篇课文。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你认为全课中最重要的一段,把它练习读好,有感情朗读。要读得流利,有感情,大家觉得要读几分钟?生:五分钟。
师:好,就五分钟。(五分钟后)哪个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有感情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读这儿?)
师:谁愿意当这可爱的翠鸟?生举手
师:剩下的同学就当小记者吧。请你们采访一下这只翠鸟,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注意,采访别人时应该要有礼貌。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想想要提一些什么问题?(生到讲台前采访)
生:请问翠鸟听说你捉鱼本领很强,你是怎样捉鱼的?(生回答)
生:你为什么要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生回去答不完整)
师:有谁能帮帮这翠鸟?
师:大家采访可详细呢,有时翠鸟还回答不上呢?我想应当可以写一篇很好的文章?其实这就有一篇现成的关于翠鸟的文章,大家能一起读读吗?
师:这篇文章写得可真好能否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然后抄下来。
【教后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理解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给学生创设和营造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
一、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以朗读贯穿全课,对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充分注意读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谁还能超过他?谁觉得自己读得比他他读得还好?以激励为主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学生在读得想像,在读中赏美。同时在积累运用中发展思维力,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二、虚拟情境,理解重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的.素材,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现场采访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风见解,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智力潜能,改变了教师单向提问、分析、讲解的局面。让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把认识与创造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篇10:挑山工课文片断赏析
挑山工课文片断赏析
[教例]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
师:请同学自读第一节,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路的样子。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生:挑山工走成折尺形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
生:我还明白了什么样的形状是折尺形的.。
师:真的读懂了吗?好,请把文中的话变成画,画出折尺形的路线吧。(学生人人动手在纸上画,老师巡视。)
师:(出示两位同学的画,评析)看了这两位同学的作品,你想说什么呢?
生:××同学画得不对。因为文中讲挑山工是从左侧起步的,而他画成了从右侧起步的。
师:观察仔细,你真的读懂了。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画,你们还明白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谁再上黑板来画一画折尺形的路程呢?(抽一名学生起来画)
师: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生:我认为他这样从上往下画,虽然也画成了折尺形的路程,但跟文中的意思不符合,因为文中说挑山工是向前行的,照他的画法,变成向后行了。
师:妙极了。同学们,把文中的画变成话,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呀。
[评析]
有时学生的读和想是一回事,读和理解又是一回事。学生读书时往往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教者设计了作画评画再作画再评画再作画的方法,多次反复地让学生把文中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画,边画边读,边画边思,督促他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一遍一遍深入细致地读,一遍一遍深入理解地读。由于学生多感官地参与了语言实践活动,就很顺利地扫除了阅读障碍。看来,把话变成画,确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篇11:《春雨》课文片断赏析
《春雨》课文片断赏析
一、案例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全面,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小声练习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生:(学生练习读,读后讨论,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师:我们小组认为这篇课文有五句话。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继续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课文第一句是写春雨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读第一句)
师:你的勇气可佳,但感情欠缺了点,谁能更有感情的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把春雨的美读出来了。
生:她读出了春雨的细小和轻柔。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都感受过春雨,那么下春雨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
生:下雨的时候会有沙沙的声音。
师:你愿意模仿一下吗?
生:(学生轻声模仿春雨沙沙声,其余学生静静地听)
师:不错,真像!你观察得很细。如果我们大家都来模仿一下沙沙的雨声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学生们都轻声模仿甚至甚至的雨声)
师:美不美呀?
生:美!
师:谁愿意把它美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师为其配乐)
师:好,读了第一句,你好象听到了什么?好听吗?
生:我好象听到了沙沙的雨声,像美妙的音乐一样,真好听?
生:我好象听到了琴声,真有趣儿。
生:我好象看到雨丝像丝线,细细的,像秀发,密密的,想蚕丝,软软的。
师:他说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师:说的太好了,我们夸夸他!
生:very good!
师:既然我们从这句话中听到了这么美的声音,看到了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是不是该好好的读一读?
生:是。
师:看谁把它的美读出来。小声地练一练。
生:(小声有感情地练读第一句)
生:我想和我的同桌一起读。
师:好。
生:(同桌读)
师:(简要鼓励性评论)
生:老师,我想和我的小组一起读。
师:好。
生:(小组读)
师:(简单评价)
生:老师,我想和北行的同学一起读。
师:好。
生:(北行同学齐读)
师:真不错!好,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二句是写雨中的物。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读第二句)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真有感情,好象桃花都开了,柳树发芽了,小青蛙也出来了!
师:你说得也好。
生:我们小组认为写雨中的物与春雨有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没有春雨,桃花能开吗?(不能)
如果没有春雨,柳树能发芽吗?(不能)
如果没有春雨,庄稼能长成吗?(不能)
如果没有春雨,青蛙能醒吗?(不能)
师:她真的把我们说服了,她说的好不好啊?
生:好。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3、4句是写人的(读3、4句)。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把沾湿他的花褂的花褂读得声音太低了,如果这里再读得重一点就更好了。
生:他把绿化的绿读得太重了,应该把化字读得重一些。
生:如果,他的声音再大一些,感情再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师:好。希望你能吸取同学们的意见,把课文读得更好。谁再来读一下?
生:(读3、4句)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真有感情,好象我也参加到这个植树活动去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写雨中人与春雨有关。
师:为什么?
生:因为春雨过后,土壤里更有营养了,这时候把小树种下去,小树会长得更好!
师:你说的真好!
生:老师,我们小组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好。
生:(小组读,师为其配乐)
师:哪个小组还想来试试?
生:老师,我想代表我们小组读。
师:好,她边读我们边想,这篇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二、评析
阅读教学首先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本教学片断,以读为主线,组织了教学的全过程。主要特点如下:
1、整体感知、自主择读
阅读课文,首先应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择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课文的择读,一是来自求知的需要,二是来自情感的需要,教师要满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就必须放下权威,少指定多启发,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本教学片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想读哪句就读哪句。教师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
2、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案例中,教师的引导读了第一句,你好象听到了什么?好听吗?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写雨中的物与春雨有关师反问:为什么?你概括的真简炼,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春雨的?好,她边读我们边想,这篇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有人会问,这不是还是教师的指令吗?对。但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3、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激励情感,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如:既然我们从这句话中听到了这么美的声音,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是不是该好好的读一读?你说的真好,你能把它读出来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4、读后互评,评后再读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把沾湿他的花褂的花褂读得声音太低了,如果这里在读得重点就更好了。
生:她把绿化的绿读得太重了,应该把化字读得重一些。
生:如果她声音再大一些,感情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
师:好,希望你能吸取同学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把课文读得更好。谁再来读一下。
以上说明读的训练要注重过程的指导,要经过反复的揣摩才能使情感得到升华。
三、思考
如何在品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四、对策
1、在讨论探究中读
让学生针对某个句段,展开讨论,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读出什么样的语调、语气等。通过发表各自的见解,相互启迪,使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2、在品词析句中读
让学生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容和外延,一般可采取换词增减法、变序法,比较出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朗读。
3、在合作互动中读
学生不是封闭的个体,他们需要交流,喜欢合作,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而且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沟通、相互弥补的作用。如学习活动中,学生提出建议:老师,我想和我的小组一起读。我想和我们北行的同学一起读。我想和同桌读。这些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
4、在情境体验中读
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激励作用,情感的感染作用,问题的启迪作用,课件的演示作用,音乐的渲染作用,合作的愉快作用,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入理的读。
5、在想象思辨中读
发挥学生的想象,辨证的思考问题,再现课文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想就是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联想的方式,再现出具体的形象,使情境、文字、语言融为一体。
6、在角色表演中读
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充分反映出内心的世界。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模拟场景,创设氛围,让学生体会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以扮演角色的方式,有声有色有动的朗读出来。
此外,在读的训练的形式上也应体现多样性:如,引读、齐读、互读、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比赛读等。
篇12:课文《影子》片断赏析
课文《影子》片断赏析
[案例]
通过找影子游戏,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为什么“影子好像一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影子,那为什么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呢?走,我们到操场上做找影子游戏。
(学生兴高采烈地跟着老师来到了操场)
师:小朋友面向太阳,一字形排开,看看自己的影子在哪?影子像什么?(生排队列)
生:影子在我的后面。
生:影子在后,影子黑乎乎的,像一只小黑狗。
师:小朋友们向后转,看看影子跑到哪去了。
生:(不等教师的'话说完,大部分人都喊起来)影子跑到前面啦!
师:小朋友分别向左、向右转,观察影子在哪儿?
生:影子在右,影子在左。
师:你能不能再说得明白点儿?
生:我向左转后,影子在右边;向右转后,影子又到左边去了。
师:猜猜看,什么时候影子会在我们的脚底下?
生:中午时候。
师:请说完整的句子。
生:中午的时候,影子在我们脚底下。
师:小朋友快跑,试试看能不能把影子甩掉。(学生纷纷向前跑)
生:甩不掉,影子一直跟着我,我跑,他就跑;我停,他也停。
生:我有办法,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没了。
师:我们一起到大榕树底下试试。
生:(来到树阴下,一起喊)影子没了!
师: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不用“影子一直跟着我”而用“影子常常跟着我”了吧?
生:因为有阳光时才有影子,没有阳光就没有影子。所以影子不会一直跟着我们。
生:一定要有阳光才有影子吗?
生:灯光下也会有影子。
生:烛光下也有。
师:对,只要有光,影子就会跟着我们。(生一起背诵课文)
[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大多好动贪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在本片断中,教师巧妙地化静为动,把操场变成了课堂,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找影子”游戏中学习课文,将“影子为什么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为什么说影子常常跟着我而不是一直跟着我”的道理感性化、直观形象化,让学生一边玩一边理解课文,一边玩一边学习观察和表达,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使教学获得了极好的效果,较好地体现“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课改新理念。
★ 《古诗》片断赏析
★ 日月潭课文说课稿
【课文《雨中》的片断赏析(共12篇)】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2023-03-21
《山雨》经典教学反思2023-06-03
《山雨》教学反思2023-07-30
《雷雨》语文说课稿2023-05-27
春课件2023-10-19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学反思2023-03-03
七年级《春》教案2022-12-18
高一课文《雨巷》知识点总结2022-08-26
春的教学课件2022-05-20
荷花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