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时间:2023-08-07 08:26:54 英语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精选16篇)由网友“h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篇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 杨李花)

〔内容提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占主导地位,而提问设计又是阅读教学的聚集点,更应作全面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探索。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忌直贵曲,宜激发学生兴趣;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提 问设计须有“度”;提问设计应“巧”;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这些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以 优化提问设计为切入点,改革英语阅读教学,应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 *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 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 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 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 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 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 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 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 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 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 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 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Christ mas Day》(Lesson 54-55 in Junior BOOKⅢ)一课时我们作了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①Is Christmas Eve the night of December 25th?

②Why do children in England put a stocking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fore they go to sleep

on Christmas Eve?And if you're a child in England,what will you do that night?

③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do on Christmas Eve?And can you imagine(想象)his action(做法)?

④Do you think there is really a Father Christmas in the world?

⑤Why do the children get up early on the morning of Christmas Day?And what about you on the

morning of the New Year?Why?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 果。

当然,也可对这一课内容作如下问题设计:

①Is Christmas on the 25th of December?

②What do children in England put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forethey go to sleep on Christmas Eve?

③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do on Christmas Eve?

④There isn't really a Father Christmas in the world,is there?

⑤Do the children get up early or late on the morning of ChristmasDay?

很明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一般地说太直太浅,学生答题时几乎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回答,而不须动什 么脑子作艰苦的探求。相比而言,这种提问设计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尤其是发散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 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 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Thomas Edison》(Lesson42-43in Junio r BOOKⅢ)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 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抓住学生“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心 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Who was Thomas Edison?

②Why did Thomas Edison sit on some eggs one day when he was fiveyears old?

篇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 杨李花)

〔内容提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占主导地位,而提问设计又是阅读教学的聚集点,更应作全面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探索。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忌直贵曲,宜激发学生兴趣;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提 问设计须有“度”;提问设计应“巧”;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这些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以 优化提问设计为切入点,改革英语阅读教学,应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 *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 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 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 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 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 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 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 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 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 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 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 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Christ mas Day》(Lesson 54-55 in Junior BOOKⅢ)一课时我们作了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①Is Christmas Eve the nigh

[1] [2] [3] [4]

篇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一、精心设计问题,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捕捉大意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感知语群句意;其次要引导他们快速阅读,扩大阅读视幅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猜词悟意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即在阅读材料提供的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掠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出某些生词。

2.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尾句,但也有时候是在段中。

3.指导学生精读全文,把握信息

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使其通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模式,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定势,培养语感。教师可针对有碍阅读理解的内容,采用“疏”导法,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针对阅读中的重要知识,采用“点”导法,教授重要语言点。

4.启发学生深读全文,领悟内涵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深层理解的问题,如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等,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这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学生的智能和综合素质

教师要把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教师要带领学生一道挖掘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开展话题讨论,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态度。

总而言之,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使学生拓宽视野,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篇4: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一、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阅读课,围绕慈善演出展开话题。阅读是一个单元语言输入较为集中的环节,阅读中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阅读材料本身的内容展开活动。阅读后的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语言难点的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本课阅读的学习,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本单元又是8b 第二模块“权利和责任”(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的第一个单元,是后三个单元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新的单词success, event, charity, fans等;了解一些词组及句型的用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解答问题;初步了解做义演主持人的一些常识。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做有爱心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重、难点分析

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话讨论自己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时,大部分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概括。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话筒、吉他等一些舞台用具;几张大的英语卡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主持人话题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但由于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又是权利和义务三个单元的第一个单元,学生的词汇积累量还不丰富,在课堂上,部分学生不能够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观看与慈善相关的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情感、意志、想象力、创造力等整体发展。 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这种设计符合《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小组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发生思维的碰撞。这就要求学生从听众变为参与者,主动地从教师设计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最终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与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过程

巧创情景,自然导入

在课前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能够融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中。

设计任务,多种阅读

总体设计思路:实施“四读法”,明确各个步骤的任务,使学生在每个学习步骤后都有成功的收获。

第一读:跳读:找中心问题的答案。

tell about rickys feelings:

the organizers chose himto be the host: happy, nervous.

the night before the show: excited.

twenty minutes before the show: nervous.

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论主持人在整个活动前后的感受,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初读课文,目的是训练快速阅读技巧,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完成阅读,迅速找到答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读:速读:理解性问题: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 ricky started working on the show three months ago.

2. it was rickys job to talk to each other.

3. ricky had a lot of things to do.4. the doors closed twenty minutes before the show.

5. many people gave money to project green hope.

6. ricky hopes there will be more charity shows.

给出六道判断正误题,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阅读、查找答案,以达到能有的放矢地分析课文、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首先是在书上查找信息,属于知识输入阶段,然后看着问题找出答案、回答问题,是知识输出的过程,在这里真正做到把知识转换为能力。

第三读:细读:细节题。

1.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kitty and sandy.

kitty: my cousin was the ______ of a charity show last week. they wanted to ______ money for project green hope.

sandy: what did he have to do?

kitty: he hadmany ______, but his main ______ was to introduce the pop stars.

sandy: where did they have the charity show?

kitty: at a big ______.

sandy: was the show a ______?

kitty: yes. many people ______ money. they had a lot of support fromlocal businesses too. ricky said he felt very happy because the organizers chose him to be the host. he met many pop stars as well.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能否回答这些问题,可检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两人一组校对答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play a game.

从课文中提取六句话,让学生按课文的先后顺序排列。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间的竞赛,看哪个组答得最快。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不失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第四读:精读:完成表格或图表。

设计上面的表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四人合作完成表格。这种设计是建立在跳读、速读、细读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在该阶段,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语言实践转化为学习的技巧和技能,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争取能说会写。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想像你是一名慈善演出的主持人,谈你的主持活动的过程。

篇5: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

王瑞霞

包头市和平中学内蒙古包头014000

【摘要】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英语阅读材料的兴趣,做好阅读前的心理准备,并且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应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如何让学生掌握正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精读和泛读的方法和习惯;如何能够通过阅读来获取必要的社会阅历、时事政治、科技文化;如何利用阅读来培养自身的推理、分析、逻辑和联想能力;如何利用已有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为以后高一级的英语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是初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

1阅读教学的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textapproach),实际上就是从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入手把语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学习者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地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口笔头)交际能力。教课文必须从整体入手,一是学生的预习必须先整体理解内容;二是教师上课必须先从背景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说与之有关backgroundinformation,问几个globalquestions。然后,有重点地讨论一下语法、词汇等知识点。

1.2点面结合的原则

阅读理解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而考查时命题却绝大部分是词、句、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始终要把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总体理解与句、段的理解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注重细节,做到点面结合。

1.3精泛结合的原则

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英语课堂上的精读应以“精雕细刻”“点滴不漏”的“讲深讲透”英语知识为重;泛读课应以“拓展视野”“培养习惯”“发展技巧”为主。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1.4听说读写统筹兼顾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重视阅读就不顾其他技能的发展。

2英语阅读教学对策

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过程,而知识的传授和认知技能的培养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2.1合作阅读策略

教师可首先提出阅读要求,使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2.2交互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前使学生了解阅读过程所涉及的四种技能:概况技能(summarizing),提问技能(questioning),析疑技能(clarifying),预测技能(predicting)。教师鼓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提问,及师生轮流提问。

3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注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个年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如,初一年级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上,选材以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为主。同时,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初二年级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在注意广泛选材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解题方法的训练,继续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和迎考的良好心态。

3.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目前在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中,为满足应试教育的高分要求,许多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缺乏整体规划,只注重训练形式,一味做模拟题,忽略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其实教师应以欣赏的心态轻松地参与阅读,应将注意的重点置于何处,什么地方详读,什么地方略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领航员”的作用,防止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迷失方向。

以上所谈到的一些教学策略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许多教学策略还留待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去挖掘。

篇6: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过程少。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准下,换几个角度,凡问必曲。如:教学A Problem For The Detective(1)一课时,作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1.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om Goode and Mrs.Flower?

2.From the text can you infer what the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Mrs.Flower and Clare?

3,What did the story of the pet dog-Klegg show?

4.What did this sentence“Something somewhere smells funny”show?

5.From the last paragraph can we see how the detective was?

当然,也可对这一内容作如下的问题设计:

1.Who were Tom Goode,Clare Flower and Klegg?

2.Why was Mrs.Flower so rich?

3.Who was going to get the money?

4.What did Tom Goode know about Klegg?

5.Why did Tom Goode visit the detective?

相对而言,这种提问设计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对学生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逐级攀登

教学A Problem For The Detective(2)一课时,我们抓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How many people attended the meeting?Who was the unknown man?

2.What did the young woman want to do ?

3.What made Hope think of getting the money instead of Clare?

4.What was Mr.Coal's best proof that the girl was not Clare Flower?

5.Why did Tom Goode think that the money should belong to him?

6.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7.How does this story sound?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一篇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连续进行艰苦的活脑训练。

三、提问设计须有“度”

这个“度”必须包括问题的难题、深度(铺垫性设问)、亮度(讲究感情色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不适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问得集中,施行浓缩法,加大问题容量)、角度、精度、密度等,尤其是在提问设计中对问题难度的把握。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1.问题本身;2.具体学生的素质。如:教学The Language of Honey Bees(1)一课,我们可以根据预习情况,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利用有关提示引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提问设计应“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纵向看,它必须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各个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一般来说,1.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2.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和答问的评价等;3.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全、忌浅、忌滥;4.要讲究提问的逻辑。提问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

下面一组是教学Discovery(1)一课时所作的问题设计:

1.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2.What does the word“fine”mean in paragraph 2?

3.According to the writer,what's the first thing you should do when you are lost in the hill?Why?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rothers?Why?

问1从课文本身提出问题,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问2在问1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因为有问1的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到学有奔头;问3承前追踪,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问4向纵深处又作探索,要学生去“跳一跳”摘到桃子。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内容的处理

一般地说,教师应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教师再恰当地指名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如果后来指名回答的学生,仍然不能订正、补充前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再另换一个角度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作概括小结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的解决。这样做,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刺激,加深记忆印迹,学得扎实、全面。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 杨李花)

篇7: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过程少。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准下,换几个角度,凡问必曲。如:教学A Problem For The Detective(1)一课时,作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1.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om Goode and Mrs.Flower?

2.From the text can you infer what the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Mrs.Flower and Clare?

3,What did the story of the pet dog―Klegg show?

4.What did this sentence“Something somewhere smells funny”show?

5.From the last paragraph can we see how the detective was?

当然,也可对这一内容作如下的问题设计:

1.Who were Tom Goode,Clare Flower and Klegg?

2.Why was Mrs.Flower so rich?

3.Who was going to get the money?

4.What did Tom Goode know about Klegg?

5.Why did Tom Goode visit the detective?

相对而言,这种提问设计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对学生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逐级攀登

[1] [2] [3]

篇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阅读是初中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 者:黄建丹  作者单位:温州瓯海郭溪中学,浙江温州,32501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   改进措施  

篇9: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地位,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时,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质量,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

作 者:王宏霞  作者单位:锡盟蒙古族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   同题设计   艺术性  

篇10: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和体系的改革,我国教育领域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翻转课堂的出现转变了传统教学基本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本文从阐述“翻转课堂”内涵及优势的角度着手,对“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并对“翻转课堂”予以深刻反思。此次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翻转课堂的内涵,并以此来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进而提升中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习语法和单词记忆存在差异性,需要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教学活动中。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英语成绩的提升。而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善了这一不良现状,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此次课题的选择对英语教育模式创新而言,具有理论性意义,对当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性意义。

一“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一)英语阅读课前活动

在课前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英语阅读课程进行预习和了解,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渗透和积累[1]。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将微课应用短视频制作完成,让学生进行观看微课视频。视频的内容应该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能够通过课前阅读活动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期间提升知识的掌握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

(二)英语阅读课堂沟通

在英语阅读课堂沟通中,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分层次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针对英语阅读的课前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相互弥补不足产生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自主对阅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沟通之后,让学生推举一位组长阐述学到的内容并提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产生问题[2]。从而展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带着问题的沟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活跃性和课堂的热烈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检查学生对于课前活动的完成度,及时掌握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性。

(三)通过教师引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

引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理解学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点进行情景教学的设计Extensionactivity派出几名学生进行情景问答。在情景问答训练中可以着重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培养。举例来讲:作者在进行关于米奇这一卡通人物英语教学时,首先进行了对米奇这个卡通人物的描写,激发出学生对米老鼠的兴趣。然后在上课时深挖本篇文章的细节与实质内涵,实现对文章内容的重新构建,进而为学生挖掘出米奇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更深层次意义。最后,通过和孩子们进行围绕米奇为教学核心的沟通交流。交流内容如下:Whatishelike?Didhehaveanyproblems?whatproblemsdidhehave?Whatifyouhavetheseproblems?当学生面对该内容无从着手学习的时候,趁着学生对米老鼠这个卡通角色感兴趣的,作者陆续给出提示,让学生观看下列内容:WhatdidMickydo?WhydidpeoplewanttobelikeMickey?DoyouwanttobelikeMickey?Whyorwhynot?具体来讲,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对于本课程中文章的内容具备更深入的了解。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该种方式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有效沟通。2。引导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生词、语法,进而提升学习动力,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程度,了解不同学生之间思维和英语水平的差异性。在接下来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提高其不足的一方面。这篇课文的阅读逐渐将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形象的阅读层次,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学习能力和熟悉程度。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到了很大提高。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为例:首先,作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喜欢的角色都有哪些,全班学生共提出了Conan,LengFeng,HeadStrong,PeppaPig这几个他们熟悉的人物,在作者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对战狼二(WolfWarrior2)这个刚刚上映不久电影里的冷锋这个角色感兴趣,作者之所以引导学生面向这个角色进行引导是因为作者将关于这一角色的内容做了一个分析,其中包括下面图片中对冷锋这一人物分析的思维导图(见图1)。而在关于短视频中冷锋这一角色的课堂提问中,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讨论时积极参与,因为对战狼2这部刚热播的电影非常感兴趣,所以对冷锋这个人物非常熟悉。作者带领学生讨论了吴京和冷锋的人物形象,用英文进行了描述,同时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了应用。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之后,学生分析冷锋有内容、有深度,英语语言、词汇运用的很丰富,大大超出了作者想象,可知该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率很高。另外,通过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有了一个精神上的沟通,双方在热烈地讨论中结束了这节课,而师生都感觉沟通意犹未尽。课后作者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写一个人喜欢的角色。多数学生上交的英文作文的结构都比较清晰,语言也足够流畅,分析人物也很到位,全方位展现了这一电影人物的高度、内涵、深度。

(四)课堂教学评价

此次英语阅读教学案例中,应用了翻转课堂这种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通过前文两种案例的讲述,能够明显观察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接受度很高,通过翻转课堂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也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之下更为扎实。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节省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从而预留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堂讨论,继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翻转课堂”深刻反思

翻转课堂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教师有着大量的要求准备,课前录制教学内容资料视频,供给学生进行课前活动,布置任务清单,使学生更准确的了解阅读内容,抓住重点。并在课堂沟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在英语的学习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英语水平,设计情景教学,锻炼学生英语的各方面能力。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现有水平都存在差异,翻转课堂中的相互交流可以分层次交流的。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基础的问题,而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共同讨论学习提高。翻转课堂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大的作用,在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准备中,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精心的准备,这样使得常规的教学准备需要教师花费不少的时间及精力。因此,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在课前针对课程具体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备课,这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结语

在此次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中得知,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有着极大帮助。本针对翻转课堂的应用提出了两点反思:一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学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3]。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能被广大的教师借鉴,并在其实际应用中得到完善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蕾,周钰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WebQuest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4(12):118―120。

[2]余忠燕,崔北好,茆莹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21(8):13―14。

[3]潘凌峰。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旬刊,,23(1):153―153。

作者:刘海明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中心初中

篇1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论文

目前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不少语文教师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但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式的没计方法,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大家指正。

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设计阅读问题: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如《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体悟多件事情写作思路的方法。

二 、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

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

三、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孤独之旅》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

“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四、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

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五、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又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淡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2: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版《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而设计精准、高质的“主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那么,我们在课前准备中,怎样才能设计出“主问题”?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做深入浅出的分析,既要高瞻远瞩,又能基于学情;既能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又能对课文的局部进行精细的分析和深刻的领会。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有质量的大问题、“主问题”.教学“主问题”应该是学生必须考虑但未曾想到的问题,是学生曾经想到但未作深入思考的问题。

由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潜心会文――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意思是,读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要领会作者的意思,并能触类旁通。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有了对文本的深切感受,才可能设计好“主问题”,并把设计的“主问题”转换成阅读教学策略。

2.二度开发――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而语文学科不是这样,语文学科,在上课之前,“教什么”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一篇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有个确定与选择的问题,有个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问题。

3.深入浅出――语文意识要求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既要深入,又要浅出。 深入是为了读“厚”, 浅出是为了读“薄”.只有读“厚”,你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走进教材,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想到很多很多;只有读“薄”,你才能跳出教材,从大处把握;只有读“薄”,你才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战略上去思考教学方案;只有读“薄”,你才能更清楚教什么,设计出深浅有度的“主问题”.

二、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疑惑处,解读文本的矛盾处,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老师可能听过孙双金老师上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或者看过他的教学实录。孙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处理,可作为一个优秀的“主问题”设计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孙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大体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教时有两个质疑环节:一是在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孙老师安排了课中质疑。“刚才我们就题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又有许多新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学生一听来劲了,接连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光写在黑板上的就有十三个,接下来,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一节课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但是问题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呢?孙老师真没有办法,谁帮我出出主意想想点子?”

有的学生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解决。孙老师说:“阅读课文,一一解决,这是一个办法,但这么多问题一个个解决,时间来不及,这只能算是个铜点子。”

又有学生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解决。孙老师高兴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还不能算最好的点子,是个银点子。”

这时,一个学生说:“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讨论,重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孙老师热情地握住这个学生的手说:“抓重点、抓要点,这是一个金点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么多问题中,哪些问题最重要?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找出主要问题。”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下面两个问题比较重要:

1、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很辛苦,老人为什么不觉得苦,说得那么轻松?

2、为什么作者说过了30年再来看老人呢?(www.fwsir.Com)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孙老师要学生找重要问题的过程就是提炼、梳理主问题的过程,出主意、想点子的过程就是寻找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也可提炼成有价值的主问题。

三、“主问题”设计要注意“五个度”

1.注意设计的角度

一教师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课时,设计了以下这样一个开头:“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买东西都要用到钱,那么,是不是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呢?世界上有没有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有没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请大家在读了课文之后谈谈各自的看法。”

《比金钱更重要》一课,是一篇我国驻外使馆的一位官员在国外碰到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文章情真意切,读着它,犹如听一位老朋友讲故事一般。但是,对于平时对金钱并没有多少理性认识的小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抽象而深刻的哲理,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以一组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角度切入)而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提问作为导入课文的切口,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之中。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上面这一组问题的讨论与研读,结合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生活体验,就很容易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并不能买来一切,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问题”设计角度的选择要力求准确和新颖,对问题的设计也需要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这不但需要对教材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更多的灵感和创造。

那么,可以从那些角度入手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呢?

①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如《鱼游到了纸上》,仅课题就足以引起学生极大的疑问: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一位教师由“鱼本来是在水里游的,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这一主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细细品读课文,通过读、思、议,学生抓住了“举止特别”、“鱼游到了心里”、“忘我境界”、“一丝不苟”、“唯一”等词句,深刻体会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使学生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这个主问题牵引,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极大地发挥了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②从联结点入手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

如山东特级教师张伟老师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抓住文中的:“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关心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个过渡段,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恩格斯在生活上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又是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教师根据这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品词析句,领会主旨。

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③从文章特色入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晏子使楚》一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课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开头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本课,我们就可以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④从文章的留白处入手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材中,这些留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常常可以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设计教学主问题,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通过想象补白,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如三年级的《检阅》一文,开头讲的是,国庆节快到了,队员们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让他参加检阅吧,影响队伍形象,不让他去,又让谁跟他说呢?又怎么跟他说呢?最后大家做出了决定,让他参加并排在了第一排,结果队伍受到了观众的夸奖。而面对这个决定,博莱克和其他的儿童队员又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呢?这是文本中的一个空白点,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这处空白,设计成主问题,请学生对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展开想象,进行情景再现。当博莱克拖着残疾的腿总是跟不上大家的步子时,博莱克 ,队员们 ;当博莱克一次又一次地摔倒时,博莱克 ,队员们 ;当博莱克被拐杖磨破了皮,博莱克 ,队员们 .在文本的补白中,学生感受到了“这个小伙子真棒!”,感受到了“这些小伙子真棒!”.而正是对文本的补白,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悄然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生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课文,会有不同的“主问题”,相同的课文也会因人们对课文的不同解读而“主问题”不同。

以《草船借箭》一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主问题”:

从文章题目上设计:《草船借箭》,为什么要借?怎样借?借的结果?

从重点词句上设计: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那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并读书体会。

从文章脉络上设计:诸葛亮在和周瑜立军令状前,到底想到过什么?

从文章的空白点设计:全文描写诸葛亮语言的句子共13处,惟有一处是笑着说。那么,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呢?

因此,更多时候,我们衡量“主问题”设计得好不好,一看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深不深,二看问题设计的角度巧不巧妙。

2.注意设计的广度

教师在教四年级的《赤壁之战》时,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话说孙权在攻下了赤壁之后,大摆庆功宴,要重赏在战斗中立下功劳的各将领。下面请大家认真讨论一下,你觉得在庆功簿上首先应该写上谁的名字?为什么?”

这个例子设计的问题背景,是不是有很大的覆盖面?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全面、明确与系统的了解和感受,必须建立在对整篇课文高层建瓴,居高临下的基础之上,否则便不能完成这些问题的解答。

对主问题设计广度的阐释有两种:一种就是上文中《赤壁之战》的例子;还有一种理解指的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主问题要能使所有的同学都有兴趣,都能有话可说。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每个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3.注意设计的深度

教学《小珊迪》一课,可设计“到底是谁害死了小珊迪?是‘我’和‘同事’?还是小利比?是他的父母?是罪恶的马车?还是那黑暗的社会制度?”这就是有深度的主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非通览全篇、深入思考不可。

4.注意设计的灵活度

如学习《熟能生巧》一文,对于武士和卖油翁,你更佩服谁的本领?请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主问题设计的灵活度,还表现在对问题阐释的多样性与创造性上。如上面的《熟能生巧》,武士与卖油翁,究竟谁的本领更大些?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的认为是武士的本领大些,因为他能百步穿杨,并且他射中的是柳树最边上的那片柳叶,由于风的缘故,这片柳叶肯定会不停飘动,没有高超的本领,一般人是很难射中的。有的认为是卖油翁的本领高,那么小小的一个孔,能让油进去,却滴油不沾,再加上卖油翁不自吹自擂的谦虚精神与作风。还有的认为他们两人的水平都普普通通,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每个人只要坚持练习,是都能做到的。其实以上几种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大家讨论此类主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到它的灵活性,而不能僵化地看待问题与答案。

5.注意设计的梯度

教学《赵州桥》:

①读了课文,赵州桥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②再读课文,各自谈谈对赵州桥“悠久的历史”和“美观的造型”的看法,并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读一读。

③建造年代久远及有着美观造型的桥在我国还有不少,为什么唯独赵州桥会如此的享誉中外,举世闻名呢?

④从哪些方面看出了赵州桥在建桥史上的“创举”?原来的桥是怎么造的?

很明显,上面一组主问题设计,是由四个小问题组成的。只要稍加注意,便能发现,这四个问题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也不是毫不关联的独立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前后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具有一定的梯度。这类主问题设计,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效果,直接影响到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否则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到的这些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的度,应根据教学内容,施教对象和执教者个人情况而定,并非一成不变。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地球不可谓不重,但只要找到了支点就能撬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四两拨千斤”这一亘古不变的力学道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就可以起到“支点的作用”,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篇13: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基本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种对偶性,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突出特点。如,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范畴之间的这种对偶关系,构成了基本范畴“实体”,使两个范畴之间所具有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形式化了。进而,使它们成为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现实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们通常对内容下的定义是构成事物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诸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容,但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内容不相适应,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具体讲,文章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描写的,并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社会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观因素,又包括了主观因素,主客观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机统一。?

文章的内容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要与相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内容的显现。具体说,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这一点,从作者的写作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作者写作的第一步,要确定内容。内容的确定要通过素材的积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步,要固定体裁。有了一定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体裁将其固定下来。第三步,组织内容。比如层次结构的安排,主、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最后还要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调,一字一句推敲语言。以期用恰当的语言把内容具体地描写出来。由此可见,离开了一定的体裁,层次结构和语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内容就无法显现。?

其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仅能在理论上把它们加以区分,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根本无法割裂,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形式。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

[1] [2] [3] [4] [5]

篇14: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摘 要: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整合课文内容,考虑学生的整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具有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来组织课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本文试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对主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主问题       实践

现如今,在新课改步伐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已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如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便愈发突出,为了改变过去课堂上出现的“过多、过浅、过碎”的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提高课堂效率,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主问题的内涵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主问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高度的概括性。主问题是教师研究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概括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教师精心构思和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二、主问题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师的问题非常多,有人对一节语文名师的一堂公开课做过统计,发现每分钟高达两个问题。这样频繁的提问,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问题轮番轰炸似的提问,使大多数同学精神高度紧张,扼杀了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再次,这种频繁的零碎的问题抓不住教学的重点,使该探究的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讨论。 针对这一情况,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认真设计具有全局作用的主问题。如果一节课,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就不再需要其他的琐碎提问,将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探究性,内在的`逻辑性。是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概括。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生成,师生对话的展开。

一是能大量减少的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间,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主问题下面要解决的小问题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必然是能一步步推动教学的进展。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由于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主问题必须涉及到其它相关的若干小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小问题是需要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上的,这样每回答一个相关小问题就会对课文品读一遍,直到把主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差不多了。三是主问题的设计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感受文章的美点。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会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并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从而可以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设计主问题

余映潮老师说:“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可见主问题在整个课堂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根据初中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设计主问题:

1.以标题为切入点。我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标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或概括全文中心,或是一个提示线索,或是作者情感主旨的体现。我们可以以此为据来设计主问题,就像是抓住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如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可以从标题入手,问:这是怎样的鸭蛋?为何要强调是“端午的鸭蛋”?我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设计比按部就班的从家乡端午风俗到家乡鸭蛋特点,继而品析儿时趣事,再概括总结来得要更有整体性,也更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布置学生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个字的,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一教学设计,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如课文是这样突出标题中的“石”:“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

2.从关键词句切入。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句子设计主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句子包括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例如《羚羊木雕》一文, 结尾处写到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我们只要抓住“全怪”二字,发问:在羚羊木雕事件中,哪些人有怎样的可怪之处?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爸爸妈妈、“我”和万方的形象特点,逐步体会出在今后的类似事件中我们和家人、朋友该怎么做了。

3.从文章的内容入手。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角度。尤其适合在“初读感知”阶段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比如在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的开始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同,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学生们自由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相互交流看法,进行性化的发言。以下是部分同学的答案:课文中写了一个对“我”生活上慈祥的母亲,对“我”学习上严格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的母亲,一位忍辱负重的母亲……这样就充分显示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的理解。还有在教《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并思考“我”从         (语句)中读到了          (特点)的安塞腰鼓。这样学生就会从不同层面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4.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我们知道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面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如欲扬先抑、对比映衬、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主问题。比如八年级下册鲁迅的《雪》就是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笔者根据它的这个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组:“文中写了两种什么样的雪?比较起来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很是简洁明了,可是却可以巧妙的将“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及作者写“江南雪”的作用一一涵盖,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设计的主问题比按部就班地依次提问起到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主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先导性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加以提炼。在贯穿子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以生成新的知识生长点 。

四、设计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

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路,在课堂中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但是,它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仍有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个人设想。要能有效地设计主问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对学情的准确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把握住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精美的主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

首先,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 。

其次,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者不一定是教师,可放权给学生。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旁逸斜枝或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的效果。

秦莉

篇15: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孟令全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 阅读教学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

--------------------------------------------------------------------------------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返回本页页首

基本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种对偶性,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突出特点。如,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范畴之间的这种对偶关系,构成了基本范畴“实体”,使两个范畴之间所具有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形式化了。进而,使它们成为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现实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们通常对内容下的定义是构成事物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诸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容,但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内容不相适应,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返回本页页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具体讲,文章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描写的,并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社会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观因素,又包括了主观因素,主客观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机统一。

文章的内容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要与相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内容的显现。具体说,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这一点,从作者的写作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作者写作的第一步,要确定内容。内容的确定要通过素材的积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步,要固定体裁。有了一定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体裁将其固定下来。第三步,组织内容。比如层次结构的安排,主、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最后还要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调,一字一句推敲语言。以期用恰当的语言把内容具体地描写出来。由此可见,离开了一定的体裁,层次结构和语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内容就无法显现。

其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仅能在理论上把它们加以区分,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根本无法割裂,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形式。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返回本页页首

在这里讲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和语文教学、特别是和阅读教学的关系太密切了。阅读教学无非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里强调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想说明,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统一。因为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确实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强调一方,偏废一方,实际上都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学习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地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了。比如学生阅读数学、化学、历史等教科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课文的形式则不必过问。学习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 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生读课文,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因此,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全过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过程。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过程发展而来“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简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这样讲,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返回本页页首

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写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内容,然后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据内容择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变成了空洞的、毫无价值的容器。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首先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内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当然,理解内容和理解形式并非如理论上讲得这样泾渭分明,特别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两个过程常带有同步交叉进行的现象,如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么说,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内容为基础、为前提的,不理解内容,就谈不上对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步,则应该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经过一个由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过程,并通过这样分析、综合的过程,舍弃原先生动、具体、感性的材料,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以正确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为标志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这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是非美丑的鉴别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和发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对一篇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其实,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虽然在理解内容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应该对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的提法产生怀疑。我们应该纠正的是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错误的作法,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大体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教学程式千篇 一律,教法一成不变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教学程式的千篇 一律、教法一成不变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学的中、高年级更为严重。教学一篇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更改的模式和过程。是不是篇篇课文都要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这要因文而异,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方法。因为无论分段、归纳段意还是概括中心思想,无非都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都是为全面、深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都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学的某一阶段,这样的训练应该做为当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但是,如果在整个语文教学的长河中,篇篇课文都要这样,教学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些课文的段落很明显,段意也很容易归纳,则没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归纳段意。有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比如《挑山工》、《鱼游到了纸上》,这些富有哲理的课文,则有必要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中心。

2. 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对文章的内容全面、深入、正确的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多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多数情况下是凭直觉,而不是凭借概念、定义。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产生在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起码也是产生在与具体、形象分析的同时或交叉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文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名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高超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这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语文教学。

3.偏重于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忽视对形式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如从文章学角度看,记叙文居多数。这些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写景状物的,还有少部分说明文和韵文。极少议论文。ソ滩闹兴选的记叙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人记事的,内容就必然要涉及具体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背景等;写景状物的,就必然涉及具体的景和物;说明文的内容则要涉及到所要说明的事理或某些专业的科普知识。同时,这些文章还体现着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环境、事件的经过或故事的情节、所要说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让学生加以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知写了什么内容,不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岂非咄咄怪事。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意识到的是内容,至于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所使用的精辟语言,结构层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记了,他们被生动的、具体的内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来。教师在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则应该适时地把学生从中引导出来,即结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形式。语文课不是故事会,没有必要对故事的情节做出过多的分析和评价。语文课也不是科普课,没必要把某些科学知识讲得那么专业和深入。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表达。特别是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则更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单纯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节,大讲特讲某些自然常识,单纯地灌输思想教育等现象。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属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就内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低中年级的课文复杂多了。课文的篇幅明显见长。教学这样的课文,如果陷在具体的内容中,纠缠于细枝末节,过细地分析故事情节,过多地讲解历史背景,过分地评价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语文教学时间供分析课文内容也不够用。在阅读教学中,过细地分析课文内容,是对教学时间极大的浪费,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语文能力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思想内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形式。忧国忧民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在当时却并非什么新鲜思想。正是它在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思想内容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语言中的经典。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让学生理解了它的思想内容,或脱离句中的词语,仅对其内容做出评价,而忽略或取消理解这句话的形式,那实在是糟蹋了这句话的真正价值。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课文《凡卡》,是一篇小说。内容生动感人,但并不复杂。正是小说的作者采用了新颖、别致的写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才使这样一个简单而不复杂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对课文形式的魅力却毫无感受,那实在是教学这篇课文的莫大缺撼。小说的主旨在于再现凡卡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小说的内容,是用凡卡写信这一线索贯穿的。因此,凡卡写信,既是小说的情节,更是小说的形式。正是这一形式的运用,才使小说的内容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倾诉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急切回家的心情。在信外,他可以尽情地回忆过去在家乡的美好日子。信里、信外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由此看来,写信这一形式,对内容的展开和发展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作者对写信这一形式的使用上又不是仅此为止,他在凡卡写完信后,又安排了凡卡写的信封地址不详,梦中实现愿望的结尾,这样不深化了主题,更使人看到了作者在使用写信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一封信,贯穿小说的始终,使其内容紧凑,结构严谨,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由此观之,小说所以产生这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然和作

者运用写信的形式有关。

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视或取消对形式的理解,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上的一种主观上不正常的分裂。许多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非太困难,但是,有的阅读教学往往在这不太复杂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那些精美的语言形式,那些别致的,对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却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阅读教学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

五、阅读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 返回本页页首

阅读在经历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的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 “欢笑”呢?这些原本就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啊!但是如果读者知道作者在这里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与树相混淆的错误,就会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是那样美好和可爱。再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志愿军战士隐蔽的地方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花费这样多的笔墨,写战士隐蔽之处和敌人前沿阵地很近呢?无非是用一个“近”字,突出一个“险”字。如果读者只看到了“近”,没有看到“险”,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的英雄行为了。由“近”想到“险”,就是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联系,往往会使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第二,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就是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叙事、状物 、抒情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就是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形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比如《再见了,亲人》,作者为什么采用志愿军的口吻,来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显然,这样写和直接叙述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它就给人一种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情谊有着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感觉。第二,用战士的口吻讲,叙事和抒情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当时送别的情景与过去的生死与共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课文哪些地方是在叙事,哪些地方是在抒发感情,情与事是怎样结合的,并使学生知道,情与事之所以结合这样紧密,恰恰是因为作者采用“志愿军的口吻”的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是会理解的,也会感兴趣的。课文中选编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课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画杨桃》等。这些课文,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选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这当然比单纯地或空讲道理要胜出十倍。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教给学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只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将事例与道理巧妙结合的写作方法,岂不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至少也失去了一半。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练的一语破的,那充满韵律美、工整的对仗,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当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确定所要讲的内容。有些如果不符合学生当前的接受水平,尽管它是课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或极具典型意义的写作方法,也不宜去讲;有些虽然属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适合学生的需要,就应该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

形式问题是个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在要求小学生理解形式时,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就显得犹为重要。一篇课文的形式,从语言到篇章结构,其表现手法细究起来千头万绪;讲起来,如不分清主次、难易、深浅,或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阅读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偏离小学语文教学的轨道。

词法、语法、章法主要讲的是词汇、句子、文章形式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讲词汇、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从概念出发,也不能出现术语,更不能讲系统的理论。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感性上,初步认识词汇、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简单的形式,这种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比如,讲到词类,就名词而言,既不讲名词的概念,也不从理论上阐述名词的语法功能,仅把比较典型的名词归在一起,让学生知道这类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就可以了。在写作方法上,也只是要求学生能做到用词准确,能把句子写通顺、完整、连贯,要有中心,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有重点,能表达真情实感。这些方法是最一般、最基本、最简单的写作方法。当然,也不排斥给学生 分析那些与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有益处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动辄就给句子与句子,段落与落段之间的联系冠以这种“式”、那种“式”的名称,什么“总分式”,什么“因果式”,什么“并列式”……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固定格式,但这些固定格式仅是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并非语言的普遍现象。用这种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是违背规律的,常常会闹出许多笑话。另外,讲形式,不能由教师列出几条现成的结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点的结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篇16: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探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探论文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技巧,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要数课堂提问了。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之一,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提高分析质疑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

下面我就从三方面入手,探讨自己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的些许看法和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数量

课堂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并不受其数量的直接影响。课堂提问次数的多少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侧重于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技巧,不必考虑提问是否达到45人次还是80人次这样的量,更不能为了凑数而“明知故问”。如果阅读材料浅显易懂,学生又掌握了大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关课文表层理解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以腾出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阅读后的言语交流活动打好基础。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提问的数量,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数量的课堂交流,即一定的提问次数,而且提问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的质量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当,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筋回答不了,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间在内部凉席上要互相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浅显,答案多是能够直接回答的,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师生交流时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多是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

我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技巧再进一步谈谈:

1、提问应注意难易适度,忌过浅过深

教师在提问时应难易适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可以将答案脱口而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收之甚微,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过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不了,那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2、提问应注意内在联系,宜层层推进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现有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入简,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提问应注意面向全班,忌以偏概全

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别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再主动思考了。教师提问还要面向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提问应注意恰当评价,宜是非分明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自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答得正确,什么地方答得不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含糊不清的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认为这一点应足够重视,评价环节疏忽不得。

综上所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好,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技巧,而且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作出正确的评价。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课堂提问,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聚焦点,更要做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数,作出合乎科学的设计,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及意义探讨论文

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创新思路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研究论文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初探论文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论文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教学实践类论文题目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初中信息技术的微课程设计研究论文2022-05-06

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2023-10-06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2023-08-16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途径研究论文2023-10-22

初中数学教学中 数学交流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2024-01-19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2023-12-1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2023-11-22

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2023-02-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