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篆平反的原文及译文(锦集10篇)由网友“吭哧一口吞”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崔篆平反的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崔篆平反的原文及译文
崔篆平反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注释】
1王莽改制:指王莽篡权,该汉朝为新朝。
2斯:这;这种地步。
3峻:苛刻。
4辜:罪。
5系:关押。
6垂:掉下。
7涕:泪。
8谏:婉言相劝。
9无以:没什么用来。
10及:到,至
12吏:僚属
【翻译】
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改制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罪的`人。崔篆在他所在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法律残酷凶狠,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些人都是什么罪!”(崔篆)于是为他们平反,放出来两千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确实是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僚属们沉默不知如何回应。
篇2:崔篆平反原文译文及作者简介
崔篆平反原文译文及作者简介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译文】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改制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辜的人。他在巡视各县时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无度,陷民于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难!”于是为百姓平反,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是确实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注释】
1.王莽改制:指王莽篡权,该汉朝为新朝。
2.斯:这;这种地步。
3.峻:苛刻。
4.辜:罪。
5.系:关押。
6.垂:掉下。
7.涕:泪。
8.谏:婉言相劝。
9.无以:没什么用来。
【简介】
崔篆,〔约公元八年前后在世〕涿郡安平人,崔骃之祖父。生卒年不详,约王莽建国之年前后在世。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崔篆辞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战陈不访儒士。此举奚为至哉?”遂投劾归。其兄崔发以巧佞得幸于莽,为大司空。崔篆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崔篆无奈便答应接受“建新大尹”的官位。崔篆不想当却又不得不当,自叹曰“吾生无妄之世,值浇、羿之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以篆为建新大尹。篆不得已,单车到官,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临去出狱囚二千余人,建武初,朝廷多荐言之者,幽州刺史又举篆贤良。篆以宗门受新伪宠,愧对汉朝,辞归不仕。客居荣阳,闭门著书。临终,作《慰志赋》以自悼。篆著有文集一卷,(《旧唐书经籍志》)及《周易林》六十四篇,并传于世。易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易林》,学术界一直对其作者存在不同的意见,胡适将《易林》的作者断归于新莽时期崔篆。
篇3:崔篆平反原文及翻译
崔篆平反原文及翻译
崔篆平反
【原文】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译文】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改制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辜的人。他在巡视各县时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无度,陷民于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难!”于是为百姓平反,先后拯救了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是确实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注释】
1.王莽改制:指王莽篡权,该汉朝为新朝。
2.斯:这;这种地步。
3.峻:苛刻。
4.辜:罪。
5.系:关押。
6.垂:掉下。
7.涕:泪。
8.谏:婉言相劝。
9.无以:没什么用来。
【简介】崔篆,〔约公元八年前后在世〕涿郡安平人,崔骃之祖父。生卒年不详,约王莽建国之年前后在世。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崔篆辞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战陈不访儒士。此举奚为至哉?”遂投劾归。其兄崔发以巧佞得幸于莽,为大司空。崔篆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崔篆无奈便答应接受“建新大尹”的官位。崔篆不想当却又不得不当,自叹曰“吾生无妄之世,值浇、羿之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以篆为建新大尹。篆不得已,单车到官,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临去出狱囚二千余人,建武初,朝廷多荐言之者,幽州刺史又举篆贤良。篆以宗门受新伪宠,愧对汉朝,辞归不仕。客居荣阳,闭门着书。临终,作《慰志赋》以自悼。篆着有文集一卷,(《旧唐书经籍志》)及《周易林》六十四篇,并传于世。易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易林》,学术界一直对其作者存在不同的意见,胡适将《易林》的作者断归于新莽时期崔篆。
篇4:高中语文《崔琰》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崔琰》原文及译文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①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领冀州牧 领:兼任
B.太祖改容谢之 谢:道歉
C.太祖贵其公亮 亮:光明
D.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 希:迎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蒸庶:百姓
B.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明公:您
C.而猥袭虞旅之贱服 袭:沿用
D.壮士尚称而厉 称:名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琰宅心仁厚,关心百姓,敢于直谏,多次给上级提出合理的建议,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B.崔琰引经据典,劝说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该以社稷为重,认真思考治理国家的方略。
C.曹操对崔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能够坚守个人操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D.崔琰个性刚直,不屈服于权势,虽然受到惩处,仍然刚直不阿,最终因此而丢了性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3分)
(2)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4分)
(3)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3分)
8.用“/”给下文断句。(3分)(限划6处)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参考答案
4. C(应为“诚实”之意。)
5. C(应为“穿”之意。)
6. A(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错,原文有“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7.(1)翻译:世子(曹丕)频繁外出打猎,(经常)变换衣服和车辆,一心扑在追逐猎物上。(重点词:仍、驱逐,一词1分,大意1分)
(2)翻译:现在国家贫困,(圣主的)恩惠没有遍及(全国百姓),男男女女踮起脚跟(盼望),他们所思念盼望的就是您的大德。(重点词:殄瘁、洽、企,一词1分,大意1分)
(3)翻译: 希望世子您烧毁猎具车辆,丢掉骑服,来堵住大家的埋怨,不要让我从老天爷那时获罪。 (重点词:捐、望,一词1分,大意1分)
8.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对2处1分,错一个扣1分)
参考译文
崔琰字季圭,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幼年质朴木讷,喜爱剑术、武艺。自从离家之后,四年才回到故乡,以弹琴读书作为消遣。
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为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得意地对崔琰说:“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所以这倒是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目 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生活状况,解除人民的苦难,却先看到了统计武器 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改变得意之色,向崔琰道歉。这时其他宾客都吓得低头变色。
太祖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文帝照样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 放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您的父亲亲自领兵打仗,上上下下操劳辛苦,您应该 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品行,思考治理国家的最好策略,对内有所鉴戒,对外发扬先贤的节 操,深深思考太子的责任,珍重自身修养。现在却降低身份,穿上管理山泽者的卑贱服饰, 急急地四处奔驰,身临险境,志向仅在于获取野鸡、兔子这样的小娱乐,忘了国家社稷才是 最为重要的,这实在是有识之士所以痛心的地方。希望您烧毁射猎用具,舍弃行猎服装,以消除众人的怨责,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徵事。最初给崔琰授职东曹时,曹操下令说:“您有伯夷的清高,史鱼的正直,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 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意志,这就可以引领时代风气了。因此授官为东曹,可速去上任。”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 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公开回应说:“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长子为继承人,五官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 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认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
崔琰曾推荐巨鹿人杨训,此人虽才干有所不足,却能清正 廉洁监守道义,曹操就立即以礼召请。后来曹操当了魏王,杨训上表盛赞曹操的功勋和德行。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迎合世俗,浮浅虚伪,并说崔琰荐举不当。崔琰就从 杨训处拿了上表的草稿来看,然后写信给杨训说:“我仔细看过你的草稿,内容不错而已。这只是一时的机会罢了,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 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却有人说他这封信目空一切,发牢骚说怪话。曹操生气地说:“俗话讲‘生女儿罢了!’‘罢了’并不是好话。‘应该 会有变动的时机’,意思更是失礼。”于是罚崔琰为徒隶,又派人去监视,发现崔琰的言谈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到责罚,却还与宾客相见, 门庭若市,对宾客也吹胡子瞪眼睛,好像有什么不满怨怒。”于是命令崔琰自杀。
篇5:崔骃传原文和译文
崔骃传原文和译文
崔骃传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杨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
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谓侍中窦宪曰:“卿宁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骃由此候宪。宪屣履迎门,笑谓骃曰:“亭伯,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哉?”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吾能令骃朝夕在傍,何必于此!”适欲官之,会帝崩。
窦太后临朝,宪以重戚出内诏命。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故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杖,刻诸盘盂。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如此,则百福是荷,庆流无穷矣。”
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道路愈多不法,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出为长岑长。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遑仕进之事遑:闲暇,空闲
B、公爱班固而忽崔骃忽:忽略
C、窦氏之兴,肇自孝文肇:开始
D、矜矜业业,无殆无荒殆:危险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B、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C、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D、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骃十三岁便能通晓《诗》《易》《春秋》,博学多才,通晓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于写文章。
B、崔骃呈上《四巡颂》以称颂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帝见了崔骃的“颂”之后,对他格外的亲睐,予以破格提拔。
C、窦太后掌朝后,窦宪以贵戚身份出入传递诏命。崔骃献书告诫窦宪要谦恭崇德,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永泽恩惠。
D、窦宪任车骑将军后日益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直言劝谏。窦宪不能容忍崔骃的劝谏,逐渐疏远了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5分)
(2)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5分)
参考答案
1、D(殆:通“怠”,懈怠。)
2、B(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3、B(“予以破格提拔”有误,文中的信息是“适欲官之,会帝崩”)
4、(1)当时有的人劝谏他说过于清静无为,将会因为身后的名声而失去现实的利益。
(得分点:“或”、“讥”、“玄静”、“以”、“失实”各1分)
(2)在内心凭借忠诚使自己地位坚固,在外凭借法度自我约束,最终享有福运封国,传福至今。
(得分点:“固”、“守”、“卒”、“祚”、“垂”各1分)
【参考译文】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崔骃十三岁能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会写文章。年轻时游历到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钻研典籍为业,不遑做官之事。当时有的'人劝谏他说过于清静无为,将会因为身后的名声而失去现实的利益。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写了《达旨》来答复他们。
元和年间,肃宗开始遵循古礼,巡视四方山岳。崔骃呈上《四巡颂》来称颂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上向来喜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四巡颂》之后,常常感慨赞叹。对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 窦宪答道:“班固多次对我说起他,但我没有见过。”皇上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哩。请试着见他。”崔骃由此问候窦宪。窦宪来不及穿戴拖着鞋子赶到门口迎接,笑着对崔骃说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怎能先来接近我呢?”于是请他进来奉为座上客。不多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好在窦宪家,皇帝听说后想要召见他。窦宪劝谏皇帝,认为不宜与平民相见。皇帝领悟道:“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见面!”正想请他做官,碰到皇帝驾崩。
窦太后掌朝,窦宪以贵戚身份出入传递诏命。崔骃献书告诫他说:“窦氏的兴起,从孝文帝开始。长君、少君以淳厚贤淑守道,成名在先日;安丰侯窦融(窦宪的祖父)以佐命大德,显赫于中兴之时。在内心以忠诚使自己地位坚固,在外以法度自我约束,最终享有福运封国,传福至今。谦德之光,《周易》所赞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备。所以君子福大却更加恐惧,爵位高而更加谦恭。看远近,低头抬头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兢兢业业,不懈怠不荒废。这样,就享有百福,流传无穷。”
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召崔骃做掾吏。窦宪府尊贵权重,掾属三十人,都是从前的刺史、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只有崔骃没有做过官且年少,提拔在其中。窦宪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劝谏他。等到出击匈奴时, 窦宪在道路上更加不守法度。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次,切中要害。窦宪不能容忍,逐渐疏远了他,因为知道崔骃是高第出身,让他出为长岭县长。崔骃自认为被疏远,不得志,于是不上任而回家。
篇6:《魏书崔休传》原文及译文
《魏书崔休传》原文及译文
①崔休,字惠盛,清河人。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
②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
③世祖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①,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
④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广平王怀数引谈宴,世宗责其与诸王交游,免官。后除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在州数年,以母老辞州,许之。复除吏部郎中,寻除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刘通等一千人,上书颂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
⑤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成取正焉。诸公成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
注释:(1)古代祭祀、宴飧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举秀才()(2)由是少振()(3)固求渤海()(4)广平王怀数引谈宴()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休以弟亡(《魏书?崔休传》)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C.以母老辞州(《魏书?崔休传》)
D.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魏书?崔休传》)
3.第⑤段中,引用诸公的话有何作用?(3分)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佘人。
5.阅读全文,请简洁的语言概括崔休的性格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1)(被)推举(被)推荐(2)稍微稍稍渐渐逐渐(3)坚决坚持(4)延请邀请请
2.C
3.从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1分)崔休熟悉典章礼仪,(1分)在处理朝廷疑议时有权威。(1分)
4.(1)当时大儒张吾贵名望很大,四面八方的学子都十分仰慕他向他同学,由远方前来求学的弟子经常达到一千多人。(5分)(“盛名”“相”“宗慕”“自远丽至者”(定语后置)、“恒”为5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5.孝敬父母热爱读书崇尚先贤爱惜人才清廉公正爱护百姓自立自强雷厉风行(2点1分,3点2分,4点3分)
参考译文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崔逞的玄孙。祖崔灵和,在刘义隆政权任员外散骑侍郎。父崔宗伯,魏世宗初年,被朝廷追赠为清河太守。崔休少小孤贫,矫然自立。被荐举为秀才,进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交情很好。尚书王嶷钦佩他的人格,为他的'长子娶崔休的姐姐,提供给他一些财物,由此经济情况稍微好转。高祖娶崔休的妹妹为嫔,任崔休为尚书主客郎。转任通直正员郎,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崔休好学,涉猎书史,在公事军旅的间隙,手不释卷,崇敬先达,爱接后来之士,经常参谒高祖于座席旁,受到的礼遇仅次于宋弁、郭祚二人。
高祖南伐,任命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摄国家日常事务,任命崔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示崔休说:“北海王年纪轻,不熟政务,百般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
魏世宗初年,崔休因弟亡逝,祖父又未下葬,固求任渤海郡官职,于是皇帝除授。崔休性格严明,擅长治体,下车临治时先杀几名豪强猾吏,广泛布置耳目,州中奸盗,无不被擒捉剪除,百姓都很害怕,寇盗止息之后,他便清廉己身表率治下,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当时大儒张吾贵在太行山东有盛名,四方学士都十分仰慕他,由远方前来问学的经常达到数千人。学生既多,大家多有没见其容貌长样的。崔休于是为他们设学而教,招延礼接,使他们学成而还,儒者都觉得他做了件好事。
崔休爱才好士,经常拔擢人才。广平王元怀经常邀他参与交谈和宴会,魏世宗怪他与诸王交游,免去他的官职。后来,除授他为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在州数年,因母亲年迈辞官,皇帝答应了。不久行幽州事务,被征拜为司徒右长史。崔休聪明强干,尤其善于断决,幕府中事务很多,诉讼盈案,而他剖断如流,毫不疑滞,加上他公平廉洁,常被人们引为美谈。又除授吏部郎中、加授征虏将军、冀州大中正。迁任光禄大夫,行河南尹。肃宗初年,即真,加平东将军。不久除授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进号安北将军。迁任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单,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赞颂崔休德政,灵太后表彰了他。崔休在幽、青州任上五、六年,始终清白爱民,治绩十分突出。二州怀念其德泽,百姓追思其政绩。
崔休久在台阁,熟谙典礼,每当朝廷有了疑难之议,都取正于他。官员们都说:“崔尚书说了的,我们都无异议。”正光四年(523)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篇7: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译文
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译文
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或以其久故,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复决舍;叁甚厶虽不堂入主善,而士己已星,虽欲悔之不可。凡诸浅者,固不足道,深者止如此!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间奥①,而不见畛域②,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仆愚陋无所知晓,然圣人之书,无所不读,其精粗巨细,出入明晦,虽不尽识,抑不可谓不涉其流者也。以此而推之,以此而度之,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与足下情义,宁须言而后自明耶!所以言者,惧足下以为吾所与深者多,不置白黑于胸中耳。既谓能粗知足下,而复惧足下之不我知,亦过也。
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美矣,抑犹有可疑者。仆谓之日:“何疑?”疑者日:“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如崔清河者,人无贤愚,无不说其善,服其为人,以是而疑之耳。”仆应之日:“凤凰芝草,贤愚者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譬之食物,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有不嗜者;至于稻也,梁也,脍也,肭也,岂闻有不嗜者哉!”疑者乃解。解,不解,于吾崔君,无所损益也。
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事省以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竞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未可知也。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合于天而乎于人,何害!况又时有兼得者耶!崔君崔君,无怠无怠。
(选自韩愈(《与崔群书》,有删节)
注:①阃奥:内心深处。②畛域:范围,界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瑕尤尤:责备
B.惧足下以为吾所与深者多与:结交
C.比亦有人说比:近来
D.合于天而乖于人乖:违背
1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复惧足下之不我知 高余冠之岌岌兮
B.因不复决舍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而不见畛域秦王还柱而走
D.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
B.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
C.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
D.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人虽不皆入于善,而于己已厚,虽欲悔之不可。(4分)
(2)自省事以来,又见贤者恒小遇,小贤者比肩青紫。(4分)
(3)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天邪!(4分)
参考答案
9.A(过失)
10.B(均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A主谓之间/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承接/表修饰。D中第一个而表示承接,第二个而表示转折)
11. C
12.(1)那人虽然不是各方面都很好,但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情谊深厚,即使有些后悔,也不好拉下面子。得分点:厚、虽各1分,句意2分)
(2)我懂事以来,又发现贤能的一直际遇不佳,而那些无能之辈却一个接一个做了大官(得分点:遇、比肩各1分,句意2分)
(3)恐怕老天的好恶之心与人有所不同吧。也不知道老天是不是好人坏人都不记挂,任凭坏人长寿好人短命吧。(得分点:无乃、省记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我从小到现在,在朋友间来往游处已十七年了,其中交往深的、情同手足兄弟的亦有不少。有的是志同道合,有的身怀绝技令我仰慕,有的是老交情了。有的在开始时对他并不了解,但已经频繁来往,而后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嫌恶的地方,于是不再决绝舍弃这个朋友;有时,这人虽然不是各方面都很好,但他对自己已经情谊深厚,即使后来有些后悔与他来往,也不好拉开面子。交谊浅的不必说,交往深的也不过就是这么些人。至于使我从心底里钦佩,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没有瑕疵和过失,测度他的内心深处宽广坦荡,褒扬圣道纯粹不杂,道德情操和学业修养日新月异的,只有崔兄你一人而已。
我虽然愚陋无知,但圣人之书无所不读,其中的精粗巨细、出入明晦,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但也不能说没有入其门吧!以此来推测,的确可知你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不必说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了吧?与你的情义难道还要用语言来说明白吗?所以作上面的解释,是恐怕你以为我的所谓好朋友太多而不分上下。既然能够对你大略有所了解,但又恐怕你不能了解我,我也是错了。
近来有人对我说你确实可以称得上尽善尽美了,但是还有让人疑惑不解的地方。我问他:“有什么不解?”那人说:“人都是有两重性的,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好与不好,不能不分辨明白。但崔清河这个人,凡认识他的,不管聪明还是愚蠢,没有一个不说他好,都佩服他的为人处世,所以有疑惑。”我回答说:“凤凰和灵芝之类东西,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愚笨者,都知道是美好的象征;青天白日,最粗笨的下人也知道它的清爽明亮。譬如食物,远方的不同味道的食物,可能有喜欢吃的人,也有不喜欢吃的人;至于说到稻米、高粱、精炙肉食,你听说过有不喜欢的吗?”心存疑虑的那个人点头称是。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对我崔兄来说,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自古以来,贤能的`人少,不肖的人多。我懂事以来,又发现贤能的一直际遇不佳,而那些无能之辈却一个接一个做了大官;贤能的人一直无法立身,而不贤的人却志满气高;贤能的人有时会得到一个很低的职位,但不久就会死去,不贤的人却往往位尊而高寿。不知道老天的意思到底是怎样的,恐怕老天的好恶之心与人有所不同吧。也不知道老天只怕是好人坏人都不管,任凭他们长寿或短命吧。这真是没有办法知道了。的确有人轻视高官厚禄,视千乘之位为粪土,而甘愿居住陋巷清贫度日。人与人之间,好恶就能如此不同,那么上天与人的好恶必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想,为人处事能符合天道,即便背离人意,又有什么妨碍呢?更何况有时能够做到二者兼得!崔兄啊崔兄,请你一如既往,不要懈怠。
篇8: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译文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译文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文解释】
去年的今天在这院门里,姑娘美丽的脸庞和粉红的桃花相互映衬。如今姑娘不知到哪里去了,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盛开。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词语解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文赏析】
唐德宗贞元初年,博陵才子崔护科举落第,便在长安找个住处继续攻读。清明节的一天,崔护去城南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在一户农家小院前想讨碗水喝,农家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端来一碗水,崔护被姑娘的美貌深深打动了,不禁产生了爱慕之情。第二年清明节的一天,他又来到这个农家前,但大门上了锁,于是他在院门上写下了这首诗留给姑娘。
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无限怅惘。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有记载。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篇9:《魏书·崔挺传》原文译文解析
《魏书·崔挺传》原文译文解析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幼孤,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三世同居,门有礼让。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赡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后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风化大行。十九年,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及见,引谕优厚。又问挺治边之略,因及文章。高祖甚悦,谓挺曰:“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又顾谓侍臣曰:“拥旄者悉皆如此,吾何忧哉。”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辞甚雅切,高祖纳之。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忻逢明治,今愿奉之。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遣船随取,光润果然。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世宗即位,累表乞还。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赠送,挺悉不纳。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挺固辞不免。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于后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独无言。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魏书·崔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B.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C.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D.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射策是中国古代起始于汉的考试方法之一。魏晋南北朝时用于孝廉﹑明经等选士科目的经术考试。
B.拥旄借指统率军队,古代武官持旄节专制一方。“旄”指古代中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C.京都又称都、国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一般认为,西晋时因司马师讳师,故又称京师为京都。
D.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明清多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挺受人钦佩,振贫济乏。他勤于学业,推人爱士,乡人都愿意与他亲近;在不得已接受别人的馈赠后,总是分给贫困人家。
B·崔挺深受器重,政绩突出。被推举为秀才后,先后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担任光州刺史时,威恩并举,使州内民风大为好转。
C.崔挺为人清廉,临财不苟。他坚决拒绝了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离任时,全不接百姓献上的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
D.崔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虽与皇帝宠臣赵修同乡,但从未登门造访;王详负责考选官员,众人自夸求升,他始终不说一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2)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参考答案
4.B 解析:B.“散骑常侍”“兼侍中”是张彝的职位,主语为“张彝”;“受使省方”意为“受使命巡视四方”,“实愧”意为“实在对……感到惭愧”,不能分开。加上标点为: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5.D 解析:D.“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错,有的皇帝也有十几个年号。
6.C 解析:C.“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错,老人“年逾九十”,且美玉“藏之海岛”。
7.(1)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译出大意给2分;“值”“分析”“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时 因为犯罪被发配到边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设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当劳役。(译出大意给2分;“配边”“重制”“逋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崔挺幼时丧父,服丧期间遵守一切礼节,年少勤于学业,读书广泛,推赞别人爱惜人士,州县乡间的人都与他亲近。一家之中祖孙三代同居,家中礼让有度。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却感情融洽,书本不离手。当时米谷昂贵,乡里百姓有人给他送东西来,也是推辞再三方才接受,接受之后,仍是分发给贫困人家,自己没留下什么,于是乡间里人更钦佩他的品质了。被州县推举为秀才,崔挺射策中了好名次,朝廷拜他为中书博士,转任中书侍郎。后来,又被朝廷提拔为昭武将军、光州刺史,他到光州之后,威恩并举,州内民风大为好转。十九年,皇上亲临兖州,召崔挺赶赴行宫。等到见了皇帝,礼遇优厚。皇帝又问崔挺处理边疆事务的方略,谈到文章之事。高祖很高兴,对崔挺说:“自与你分别以来,转眼过了两年。我所写的东西,已结成一集,今天送给你一个副本,你可以不时看看。”又对侍奉的廷臣说:“统领军队的人如果都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又还归任光州刺史。等到散骑常侍、兼侍中张彝巡视地方风情,看见崔挺政治教化的美德,对崔挺说:“我接受使命巡视地方州县,查看徭赋,听取意见,考核地方官政绩,(看到您的美政)实在是对我的使命感到惭愧。”当时因为犯罪被发配到边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设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当劳役。崔挺看到这种情况,上书朝廷,认为《周书》早就规定父子之间不因谁有罪而互相牵连。谏书言辞文雅肯切,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见。掖县有个人,九十多岁,叫人抬着来到州里拜访崔挺。自称少时曾经充任林邑吏卒,得到一块美玉,四寸见方,很有光彩,自己把它藏在海岛,至今已有将近六十年了。今天欣逢清明之治,自己愿意把它奉献给他。崔挺说:“我虽然德行不如古人,但还是不能把此玉当做宝贝。”崔挺派船随他去取,这块宝石果然光彩照人。崔挺最终不肯接受,上表把玉送到京城。魏世宗即位,崔挺屡屡上表请求回到京城。景明初年,他的要求得到同意,州中不分老幼全都流着眼泪追随他的车马,纷纷献上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崔挺全都不肯接受。散骑常侍赵修受到魏世宗的宠幸,崔挺虽然与他同乡,从未登门造访。北海王元详任司徒、录尚书事,任崔挺为司马,崔挺坚决推辞,但仍推脱不掉。人们都感叹他这一点没做好,但崔挺却泰然处之。后来元详主持考选官员的工作,众人竞相称说考第之事,以求元详提拔官职,崔挺始终不说一个字。景明四年(503)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篇10:《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
《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
崔鸊,字长孺,清河东武城人也。鸊状貌伟丽,善于容止,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初为魏世宗挽郎①,释褐②太学博士。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
高祖于信都起义,鸊归焉。高祖见之,甚悦,以为咨议参军。寻除给事黄门侍郎,迁将军、右光禄大夫。高祖入洛,议定废立。太仆綦俊盛称普泰王贤明,可以为社稷主。鸊曰:“若其明圣,自可待我高王,徐登九五。既为逆胡所立,何得犹作天子!若从俊言,王师何名义举?”由是中兴、普泰皆废,更立平阳王为帝。以建义功,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进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领黄门郎。
鸊居门下,恃预义旗,颇自矜纵。寻以贪污为御史纠劾,因遣还乡里,遇赦始出。高祖以鸊本预义旗,复其黄门。天平初,为侍读,监典书。寻除徐州刺史,给广宗部曲三百、清河部曲千人。鸊性豪慢,宠妾冯氏,假其威刑,恣情取受,风政不立。初鸊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或曰:“魏收可。”鸊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既居枢要,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及收聘梁,过徐州,鸊备刺史卤簿③而送之,使人相闻魏曰:“勿怪仪卫多,稽古④之力也。”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鸊自以门阀素高,特不平此言。收乘宿憾,故以挫之。北齐赵郡李浑尝宴聚名辈,诗酒正欢哗,后到,一坐无复谈话者。郑伯献叹曰:“身长八尺,面如刻画,謦咳⑤为洪钟响,胸中贮千卷书,使人那得不畏服!”
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范,为当时所称。娄太后为博陵王纳鸊妹为妃,敕中使曰:“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
五年,出为东兖州刺史,复携冯氏之部。鸊寻遇偏风,而冯氏骄纵,受纳狼藉,为御史所劾,与鸊俱召诣廷尉。寻有别敕,斩冯于都市。鸊以疾卒狱中,年六十一。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十五》,有改动。)
[注]①挽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②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③卤簿:仪仗队。④稽古:仿效古制。⑤謦(qǐng)咳:咳嗽,引申为言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少:很少。
B.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坐事:犯法。
C.高祖以鸊本预义旗,复其黄门预:通“与”,参加。
D.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衔:怀恨。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师何名义举②左右欲刃相如
B.①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①勿怪仪卫多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①北齐赵郡李浑尝宴聚名辈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鸊伟岸英俊,言谈举止优雅,族人婚嫁衣着华美,吉凶仪式规范,娄太后为博陵王纳崔鸊的妹妹为妃子,都怕被崔家人笑话而不敢在礼法上粗心大意。
B.崔鸊依仗早先参加过高祖的起义而骄横放纵,导致因贪污而被御史弹劾,逃回家乡躲避,后遇赦免得以恢复黄门身份。
C.崔鸊不仅没有同意让魏收去写起居注,反而让人取代了魏收的中书郎职务,致使魏收怀恨在心,并寻机用不中听的话语报复了崔鸊。
D.崔鸊因授意宠妾冯氏大肆收受贿赂,受到御史弹劾,而接受廷尉审查,冯氏被斩,崔鸊患病死在了牢狱。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曰:“魏收可。”鸊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4分)
(2)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3分)
(3)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范,为当时所称。(3分)
参考答案
10.A (少:年少。)
11.A (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刃:杀;名:用……名义。B.①名词活用为动词。邑:得到食邑。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美:认为我美丽。C.①意动用法。怪:认为……奇怪。②形容词作名词。高:高处。D.①名词作状语。宴:用宴请的方式。②形容词使动用法。活:救活,使……活下来。)
12.D (在文本中崔鸊没有“授意”。)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崔鸊,字长孺,是清河郡东边武城县人。崔鸊外貌伟岸英俊,言谈举止优雅,年少时就有名望,在当时很被器重。起初担任魏世宗时的挽郎,出仕就担任太学博士。永安年中,因犯法免职回到了家乡。
高祖在信都起义,崔鸊前往归附。高祖见到他,十分高兴,让他担任咨议参军。不久授任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将军、右光禄大夫。高祖进入洛阳,商议确定废掉在位的皇帝、重新拥立新的.皇帝。太仆綦俊极力称赞普泰王贤明,可以作为一国之主。崔鸊说:“如果他贤明,自然可以等待我高王,慢慢登上帝王之位。他既然成了逆胡所拥立的人,怎么还能让他再做天于!如果依从綦俊的意见,王师又是用什么名义起义的呢?”于是,中兴王、普泰王都被废弃,改立平阳王为帝。崔鸊因参加起义有功,被封为武城县县公,得到1 400户食邑,升任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兼任黄门侍郎。
崔鸊位居门下省,自恃参加了起义,非常骄横放纵。不久便因贪污被御史纠举弹劫,因此逃回了家乡,后遇赦免才出来。高祖因崔鸊当初参加了起义,恢复了他黄门侍郎的官职。天平初年,担任侍读,监管典籍、法令。不久被任命为徐州刺史,配给广宗军队300人、清河军队1 000人。崔鸊生性强横傲慢,他的宠妾冯氏,借助他的威势权力,恣意巧取豪夺,境内教化政治不上正轨。当初崔鸊担任常侍时,朝廷寻求写起居注的人选。有人说:“魏收可以。”崔鸊说:“魏收不过是轻薄之徒罢了。”改而引荐祖鸿勋做这件事。崔鸊既已位居要职,又让卢元明代替魏收担任中书郎,因此魏收对崔鸊怀恨在心。魏收出访梁朝,经过徐州,崔鸊大张刺史仪仗队送他,派人告诉魏收说:“不要因仪卫队如此盛大而奇怪,这是考察了古人的做法才敢这样啊。”魏收回答说:“告诉崔徐州,不过是参与起义那点功劳,哪里是什么仿效古制!”崔鸊自认为门阀一向高贵,因此很不满意魏收的这句话。魏收因为与崔鸊早先有矛盾,所以用这话来挫伤他。北齐赵郡人李浑曾经设宴款待名流,饮酒赋诗正欢乐喧哗,崔鸊后来才到,在坐的再无一人说话。后来郑伯献感叹说:“他身高八尺,脸色冷峻,言谈笑语如同洪钟响亮,胸中贮藏着千卷书籍,使人哪里能够不敬畏叹服啊!”
崔鸊族人婚嫁时,都穿戴华美,办理吉凶事体的仪式,中规中矩,合乎礼法,被当时的人称赞。娄太后为博陵王娶崔鸊的妹妹为妃子,诏告王府中使说:“好好按礼法迎娶,不要让崔家人笑话。”
天保五年,(崔鸊)外任为东兖州刺史,又带着宠妾冯氏前往。不久崔鸊患偏风病,而冯氏骄横放纵,胡乱收受贿赂,被御史弹劾,冯氏与崔鸊一同被召回接受廷尉审查。不久下达了对两人区别处理的诏令,冯氏在都市被斩。崔鸊因患病死在牢狱里,死时61岁。
★ 崔媛座右铭原文
★ 石灰吟古诗翻译
【崔篆平反的原文及译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亭林先生神道表》的原文及阅读答案2023-08-28
《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阅读题答案及译文2022-12-22
高中语文《吾彦传》原文及译文2023-04-07
《辽史·萧韩家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01-02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12-22
《清史稿·赵国祚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22-09-26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的阅读答案与原文及译文2024-01-04
《明史·胡俨传》选段文言文阅读2022-11-18
《清史稿列传五十三》原文赏析及译文2022-06-03
《元史·良吏传·王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