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

时间:2023-07-07 08:17: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红楼梦赏析(共8篇)由网友“Lilyo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赏析

篇1: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一)《黛玉入府》赏析

此回借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夫人,宝玉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

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凤姐出场》赏析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有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是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作如许皱染,后文焉得不活跳于纸上!

(三)《宝玉亮相》赏析

紧接着凤姐出场之后,又接写了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乍一看,这段描写似和凤姐出场出于同一机轴,都是通过了黛玉的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和目中所见,都是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实际上作者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加以对比描写,使之“相映而不相犯”(甲戌本脂批),这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凤姐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这一声可谓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凤姐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而宝玉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首先是“外面一阵脚步响”,接着是丫鬟的回话声。“一阵脚步响”,说明来者是个年青的男性(古代女性走路不可能发出脚步响),且是贾母前受宠爱的人(否则不敢如此大胆放肆),这就非常切合宝玉的身分地位;丫鬟的回话声,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系谁,这和凤姐出场时直至最后才讲出姓名来正好前后相映。因此,虽然同是“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同中又有异,且通过了所闻之声的不同,显示了人物身分性格的差异。如果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描写调换一下,凤姐出场是听到“一阵脚步响”,宝玉出场是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那就从根本上失却了这两个人物之神。

不仅如此,两人出场时在黛玉心中所引起的反映也不相同。凤姐出场,黛玉心中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里,黛玉的心中所思和以后的目中所见是一致的。而宝玉出场,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黛玉的心中所想和实际的宝玉正好适成反照。在此之前,黛玉早就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她本人入府后,又听王夫人亲口嘱咐:宝玉乃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一直到宝玉出场前夕,在黛玉心中所唤起的都是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在人物出场前一再加以贬抑的手法,一方面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必欲看个究竟的愿望,正如脂批所云:“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宝玉矣,幻妙之至。只冷子兴口中之后,余已极思欲一见。及今尚未得见,狡猾之至。”(甲戌本)同时,它又和后面黛玉实际的目中所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更衬出了宝玉的神采风韵,脂批所云“这是一段反衬章法”(甲戌本)者是也。如果说凤姐的出场是以先声夺人取胜,那么宝玉的出场则是以强烈的悬念和反差见长。

(四)《乱判命案》赏析

贾雨村刚到任上,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金陵一霸薛蟠为争买被拐卖的香菱,纵容豪奴打死了冯渊,贾雨村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从门子处得悉其中利害,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此回情节之设,一方面是出宝钗之需要,同时亦是为揭露世途之黑暗。特别是其间通过门子之口所提出的一纸“护官符”,对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门子告诉贾雨村:“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金陵一省的“护官符”即为四句谚俗口碑,下面并注有其始祖官爵并房次: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居八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这里,小说借一纸“护官符”,提出了贾、史、王、薛四个典型的封建家族,它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盘根错节,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相互结成了一张庞大而错杂的封建关系网。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打死人命而被贾雨村“就中维持”这一具体事件,就相当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正如戚本的一首回前诗所指的:“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此回于抨击封建吏治实是重要的一笔。

此外,甲戌本在门子介绍“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正文旁,又有行侧批云:“早为下半部伏根。”这实即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损”乃是一部小说之“根”,《红楼梦》的下半部就是围绕了这条“根”而展开的。所谓“荣”、“损”,亦即兴衰,这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封建家族兴衰史也提供了启示。总之,这一回亦如前五回的其他几回一样,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五)《宝钗扑蝶》赏析

此回情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及行动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仕女画。

文中描写那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这里,作者通过对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示了宝钗处事的谨慎和考虑问题的精细周密。这和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是十分相契的。但是,宝钗的性格又不是单一的,接着作者写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下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段描写,使人物的性格显得丰满,因宝钗虽是平和稳重,但毕竟是个少女,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也会在她身上表露出来。

从作者对宝钗扑蝶的细节描写来看,作者先写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将蝴蝶飞舞时的形态,描写得十分逼真。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人物活动:“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样的人物行动描写,不仅显得真切、动人,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六)《黛玉葬花》赏析

此回写黛玉因将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而独自悲泣。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因把那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

这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情节场面描写,其新意有三:其一,是借葬花之举渲染伤感的气氛,这不仅别出心裁,而且对表现黛玉这样一位闺阁千金的伤感之情是十分贴切的。其二,以黛玉吟诗来抒发其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畸笏叟曾作批语曰:“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其三,以宝玉作陪衬,更加突出了黛玉的悲伤,作者写宝玉因听了黛玉的诗而恸倒在山坡上,这虽是淡淡的一笔描写,但却比直写黛玉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两段都是十分典型的情节描写,宝钗扑蝶,作者通过宝钗喜悦之情的描写,显示了她平和、开朗的性格特点。而黛玉葬花,则通过悲伤气氛的描写,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七)《筵席笑声》赏析

刘姥姥事先受了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会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最难得的是曹雪芹写大家都在笑,但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笑得很合乎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心理,及至年龄和体质状况。

当贾母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同时自己“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听她这几句话,看她这副可笑的模样,“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小说写这两人最先作出这样的反映是很合理也是很真实的。这两位都是聪明过人的姑娘,但她们又不同,湘云颇有男孩儿豪爽不羁之风,所以她忍不住笑时就把口里不及咽下的“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则素来体质纤弱,所以气都笑岔了,肚子也笑疼了,于是“伏着桌子只叫‘嗳唷’!”但同样也是笑得肚子发疼的惜春,则是“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因为年幼的惜春是有奶母在旁随时照顾的。

作者写“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也很形象生动,薛姨妈在座上是属于上一辈的人,连她也不能自持,竟象湘云姑娘那样,把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而被薛姨妈口里的茶喷湿了裙子的探春,又不由自主地笑得把手里的茶碗合在她姐姐迎春的身上,可见把迎春的衣服也弄湿了。这连续性的动作反映出人们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写“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也极其简约而又准确地写了同这一老一小的神情动作,贾的欢乐心情和宝玉的撒娇神态,跃然纸上。至于写“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说不出话来”,更是传神之笔。王夫人想到这笑的一幕必定是出于凤丫头的促狭,但这既能博得婆婆和大家的欢乐,而又无伤大雅,也就不必深责,何况这时她自己也被笑的力量压倒了,所以她便只能“用手指着凤姐儿”而“说不出话来”。这种描写使人仿佛听到她的笑声,看到她的手势,还联想到她当时那种愉快的微妙的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突现了出来了。

恩格斯是很重视小说“细节描写的真实”(《致玛·哈克奈斯》)的。他又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反映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致斐·拉萨尔》)正因为曹雪芹绝不是一般地写他笔下的人物都在“笑”,而是具体地富有个性地写出人物各自在“怎样笑”,这就使得一段短短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对《红楼梦》里那次宴会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八)《湘云醉眠》赏析

宝玉过生日,恰巧宝琴、平儿、岫烟也是这天生日,因此虽然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热闹,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凑了分子,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摆下宴席,给宝玉等人祝寿。而且,“正因为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人管束,便任意取乐”,众人猜拳行令,“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紧接着就引出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妙文:“憨湘云醉卧芍药”。

这段文字不长,从小丫头笑喜喜走来报信,到湘云醒来吃了酽茶,衔了醒酒石,喝了醒酒的酸汤,不过四百余字,但却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山石僻处,青板石凳上,湘云醉卧花丛。空中弥漫着花香,一群蜂蝶闹攘攘的围着。这里是安祥宁静的花的世界。只有蜜蜂轻轻的嗡嗡声,湘云在梦中“唧唧嘟嘟”的说酒令声,最后是众人吃吃的笑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和湘云的梦。这里是落英缤纷的花的世界,芍药花飞,洒在湘云酒醉的脸上和华美的衣襟上,连掉在地上的扇子,有一半也已埋在落花里。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境界啊!这是有声的画,诗与画的结合,是一曲《睡美人》,也是曲《花之圆舞曲》。

美的图画中有美的意境,也有美的性格,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正是也只能是热情爽朗,不拘礼节的史湘云,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林黛玉只会葬花埋香,吟着伤感的《葬花词》。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的薛宝钗也不可能像史湘云这么浪漫。只有史湘云,只有吟着“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和“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如梦令·柳絮》)这样诗句的史湘云,才有这般豪爽的雅兴。也只有史湘云,才这样洒脱不羁。她是醉了,但不是酩酊大醉,颓然醉倒的。她只是有几分醉意,想纳凉避静,来到花丛;又怀着美好的诗情,用鲛帕包了芍药花瓣为枕,在青板石凳上躺下,不觉悠然入梦。在梦里还念念不忘说酒令,真是憨态可掬。“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酒令也像她的心胸一样的清朗旷达。这梦是史湘云的梦,这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的图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的性格,美的心灵。


更多《红楼梦》文章推荐阅读:

1、《红楼梦》人物介绍

2、《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及简介

3、《红楼梦》精彩片段

4、读《红楼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有感

5、《红楼梦》贾母人物性格分析

6、《红楼梦》中的好词句

7、《红楼梦》属于全世界,却不属于曹雪芹

8、《红楼梦》知识点汇总

9、《红楼梦》的独创性

10、《红楼梦》好句好诗摘抄

篇2: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一)《黛玉入府》赏析

此回借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夫人,宝玉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

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凤姐出场》赏析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有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是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作如许皱染,后文焉得不活跳于纸上!

(三)《宝玉亮相》赏析

紧接着凤姐出场之后,又接写了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乍一看,这段描写似和凤姐出场出于同一机轴,都是通过了黛玉的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和目中所见,都是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实际上作者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加以对比描写,使之“相映而不相犯”(甲戌本脂批),这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凤姐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这一声可谓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凤姐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而宝玉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首先是“外面一阵脚步响”,接着是丫鬟的回话声。“一阵脚步响”,说明来者是个年青的男性(古代女性走路不可能发出脚步响),且是贾母前受宠爱的人(否则不敢如此大胆放肆),这就非常切合宝玉的身分地位;丫鬟的回话声,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系谁,这和凤姐出场时直至最后才讲出姓名来正好前后相映。因此,虽然同是“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同中又有异,且通过了所闻之声的不同,显示了人物身分性格的差异。如果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描写调换一下,凤姐出场是听到“一阵脚步响”,宝玉出场是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那就从根本上失却了这两个人物之神。

不仅如此,两人出场时在黛玉心中所引起的反映也不相同。凤姐出场,黛玉心中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里,黛玉的心中所思和以后的目中所见是一致的。而宝玉出场,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黛玉的心中所想和实际的宝玉正好适成反照。在此之前,黛玉早就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她本人入府后,又听王夫人亲口嘱咐:宝玉乃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一直到宝玉出场前夕,在黛玉心中所唤起的都是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在人物出场前一再加以贬抑的手法,一方面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必欲看个究竟的愿望,正如脂批所云:“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宝玉矣,幻妙之至。只冷子兴口中之后,余已极思欲一见。及今尚未得见,狡猾之至。”(甲戌本)同时,它又和后面黛玉实际的目中所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更衬出了宝玉的神采风韵,脂批所云“这是一段反衬章法”(甲戌本)者是也。如果说凤姐的出场是以先声夺人取胜,那么宝玉的出场则是以强烈的悬念和反差见长。

(四)《乱判命案》赏析

贾雨村刚到任上,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金陵一霸薛蟠为争买被拐卖的香菱,纵容豪奴打死了冯渊,贾雨村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从门子处得悉其中利害,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此回情节之设,一方面是出宝钗之需要,同时亦是为揭露世途之黑暗。特别是其间通过门子之口所提出的一纸“护官符”,对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门子告诉贾雨村:“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金陵一省的“护官符”即为四句谚俗口碑,下面并注有其始祖官爵并房次: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居八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这里,小说借一纸“护官符”,提出了贾、史、王、薛四个典型的封建家族,它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盘根错节,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相互结成了一张庞大而错杂的封建关系网。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打死人命而被贾雨村“就中维持”这一具体事件,就相当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正如戚本的一首回前诗所指的:“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此回于抨击封建吏治实是重要的一笔。

此外,甲戌本在门子介绍“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正文旁,又有行侧批云:“早为下半部伏根。”这实即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损”乃是一部小说之“根”,《红楼梦》的下半部就是围绕了这条“根”而展开的。所谓“荣”、“损”,亦即兴衰,这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封建家族兴衰史也提供了启示。总之,这一回亦如前五回的其他几回一样,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五)《宝钗扑蝶》赏析

此回情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及行动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仕女画。

文中描写那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这里,作者通过对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示了宝钗处事的谨慎和考虑问题的精细周密。这和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是十分相契的。但是,宝钗的性格又不是单一的,接着作者写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下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段描写,使人物的性格显得丰满,因宝钗虽是平和稳重,但毕竟是个少女,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也会在她身上表露出来。

从作者对宝钗扑蝶的细节描写来看,作者先写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将蝴蝶飞舞时的形态,描写得十分逼真。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人物活动:“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样的人物行动描写,不仅显得真切、动人,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六)《黛玉葬花》赏析

此回写黛玉因将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而独自悲泣。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因把那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

这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情节场面描写,其新意有三:其一,是借葬花之举渲染伤感的气氛,这不仅别出心裁,而且对表现黛玉这样一位闺阁千金的伤感之情是十分贴切的。其二,以黛玉吟诗来抒发其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畸笏叟曾作批语曰:“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其三,以宝玉作陪衬,更加突出了黛玉的悲伤,作者写宝玉因听了黛玉的诗而恸倒在山坡上,这虽是淡淡的一笔描写,但却比直写黛玉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两段都是十分典型的情节描写,宝钗扑蝶,作者通过宝钗喜悦之情的描写,显示了她平和、开朗的性格特点。而黛玉葬花,则通过悲伤气氛的描写,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七)《筵席笑声》赏析

刘姥姥事先受了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会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最难得的是曹雪芹写大家都在笑,但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笑得很合乎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心理,及至年龄和体质状况。

当贾母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同时自己“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听她这几句话,看她这副可笑的模样,“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小说写这两人最先作出这样的反映是很合理也是很真实的。这两位都是聪明过人的姑娘,但她们又不同,湘云颇有男孩儿豪爽不羁之风,所以她忍不住笑时就把口里不及咽下的“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则素来体质纤弱,所以气都笑岔了,肚子也笑疼了,于是“伏着桌子只叫‘嗳唷’!”但同样也是笑得肚子发疼的惜春,则是“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因为年幼的惜春是有奶母在旁随时照顾的。

作者写“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也很形象生动,薛姨妈在座上是属于上一辈的人,连她也不能自持,竟象湘云姑娘那样,把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而被薛姨妈口里的茶喷湿了裙子的探春,又不由自主地笑得把手里的茶碗合在她姐姐迎春的身上,可见把迎春的衣服也弄湿了。这连续性的动作反映出人们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写“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也极其简约而又准确地写了同这一老一小的神情动作,贾的欢乐心情和宝玉的撒娇神态,跃然纸上。至于写“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说不出话来”,更是传神之笔。王夫人想到这笑的一幕必定是出于凤丫头的促狭,但这既能博得婆婆和大家的欢乐,而又无伤大雅,也就不必深责,何况这时她自己也被笑的力量压倒了,所以她便只能“用手指着凤姐儿”而“说不出话来”。这种描写使人仿佛听到她的笑声,看到她的手势,还联想到她当时那种愉快的微妙的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突现了出来了。

恩格斯是很重视小说“细节描写的真实”(《致玛·哈克奈斯》)的。他又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反映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致斐·拉萨尔》)正因为曹雪芹绝不是一般地写他笔下的人物都在“笑”,而是具体地富有个性地写出人物各自在“怎样笑”,这就使得一段短短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对《红楼梦》里那次宴会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八)《湘云醉眠》赏析

宝玉过生日,恰巧宝琴、平儿、岫烟也是这天生日,因此虽然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热闹,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凑了分子,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摆下宴席,给宝玉等人祝寿。而且,“正因为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人管束,便任意取乐”,众人猜拳行令,“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紧接着就引出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妙文:“憨湘云醉卧芍药”。

这段文字不长,从小丫头笑喜喜走来报信,到湘云醒来吃了酽茶,衔了醒酒石,喝了醒酒的酸汤,不过四百余字,但却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山石僻处,青板石凳上,湘云醉卧花丛。空中弥漫着花香,一群蜂蝶闹攘攘的围着。这里是安祥宁静的花的世界。只有蜜蜂轻轻的嗡嗡声,湘云在梦中“唧唧嘟嘟”的说酒令声,最后是众人吃吃的笑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和湘云的梦。这里是落英缤纷的花的世界,芍药花飞,洒在湘云酒醉的脸上和华美的衣襟上,连掉在地上的扇子,有一半也已埋在落花里。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境界啊!这是有声的画,诗与画的结合,是一曲《睡美人》,也是曲《花之圆舞曲》。

美的图画中有美的意境,也有美的性格,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正是也只能是热情爽朗,不拘礼节的史湘云,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林黛玉只会葬花埋香,吟着伤感的《葬花词》。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的薛宝钗也不可能像史湘云这么浪漫。只有史湘云,只有吟着“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和“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如梦令·柳絮》)这样诗句的史湘云,才有这般豪爽的雅兴。也只有史湘云,才这样洒脱不羁。她是醉了,但不是酩酊大醉,颓然醉倒的。她只是有几分醉意,想纳凉避静,来到花丛;又怀着美好的诗情,用鲛帕包了芍药花瓣为枕,在青板石凳上躺下,不觉悠然入梦。在梦里还念念不忘说酒令,真是憨态可掬。“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酒令也像她的心胸一样的清朗旷达。这梦是史湘云的梦,这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的图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的性格,美的心灵。


篇3: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贾雨村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诗词鉴赏】

此诗出现在第一回中。中秋夜,甄士隐把贾雨村从葫芦庙请到家里饮酒,“当时街坊上家家策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乘着酒意,狂兴不禁,吟出这首诗。

贾雨村脱口而出就是一首像样的诗。诗的前两句平乎,并无特色;后两句却透 出气象不凡,抱负不浅。他一旦有出头之日,就要使“人间万姓仰头看”,你看这个落魄的穷书生名利之心多重,多热切,野心多大,又多么厚颜无耻!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确有人在的。甄士隐此时还看不透他的品质,只是爱他的才华,所以极口称赞:“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在甄士隐资助下,雨村进京赴考,果然十分得意,“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任了知府,平步青云了。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后来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置。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节了。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奸雄。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诗词鉴赏】

这几句俗谚口碑出现在第四回中。贾雨村靠贾家的关系,复职补授应天府知府,一上任就遇上薛蟠为争买英莲(香菱)而打死小乡宦之子冯渊的案件。雨村不知底细,立刻就要拿人判案。手下的门子葫芦僧使眼色制止他,并呈上这份“护官符”,提醒他:金陵城这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薛蟠就是“丰年好大雪”的薛家的.公子,不可莽撞。俗谚口碑就是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称之为“护官符”,是说巴结这四家官僚贵族就能保住官;得罪了他们不仅要丢官,连脑袋也保不住。

《红楼梦》在展开描写以贾家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前,先拿出一张“护官符”给读者看,让人们对他们的权势和富贵先有个笼统的认识。因为是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当然要极度夸张。它流露出的情绪,不是对他们的富贵和权势的艳羡,而是对他们官官相护、横行不法的咒骂。第一回书里,作者声明此书“毫不干涉时事”,“亦非伤时骂世”,并不是真话。你看围绕着“护官符”的前后情节,把当时官僚政治的腐败黑暗整个托了出来,恰是要干涉时事、伤时骂世!冯渊是个小乡宦的儿子,薛蟠为了争买一个丫头,将其活活打死,竟然没事人一般进京走了。把人命官司视为儿戏,“自以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果然,冯家的仆人告了一年状,竞没有一个为官的为其做主。老谋深算的贾雨村当然也知道个中利害,连欺带压,胡乱判决了此案,保全了薛蟠,向贾家送了个“整人情”,写了封 “令甥之事已完,不必多虑”的信,就算完事。

《红楼梦》是写四大家族(主要是贾家)兴衰、荣枯的过程。而他们的衰败,首先是从子孙不肖、腐败堕落开始的。在这里,首先拉出薛蟠示众。他生在“书香继世之家”,是个孤种,由于“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会酒观花,聚赌嫖娟,什么缺德的事他全干得出来。等作者的笔触转到荣宁二府时,什么贾赦、贾珍、贾琏、贾瑞、贾蔷、贾蓉、贾芹……等等,全都出来了。他们像一群贪婪的蛀虫,拼命啃噬祖宗给他们留下的家业。在他们权势还盛时,谁也不能奈他们何;可是到了他们恶贯满盈时,窥伺着他们的“报应”就纷至沓来了。


更多《红楼梦》文章推荐阅读:

1、《红楼梦》经典故事情节及故事梗概

2、《红楼梦》精彩片段

3、《红楼梦》林黛玉及薛宝钗人物性格

4、《红楼梦》赏析--话红楼

5、《红楼梦》中的爱情

6、从三春姓名透视《红楼梦》结构艺术

7、《红楼梦》中的爱情秘籍

8、关于《红楼梦》中的佛教因果

9、“红颜薄命”的挽歌——《红楼梦曲》赏析

10、《红楼梦》·薛宝琴怀古诗十首

篇4:红楼梦诗词赏析

关于红楼梦诗词赏析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篇5:《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贾雨村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诗词鉴赏】

此诗出现在第一回中。中秋夜,甄士隐把贾雨村从葫芦庙请到家里饮酒,“当时街坊上家家策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乘着酒意,狂兴不禁,吟出这首诗。

贾雨村脱口而出就是一首像样的诗。诗的前两句平乎,并无特色;后两句却透出气象不凡,抱负不浅。他一旦有出头之日,就要使“人间万姓仰头看”,你看这个落魄的穷书生名利之心多重,多热切,野心多大,又多么厚颜无耻!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确有人在的。甄士隐此时还看不透他的品质,只是爱他的才华,所以极口称赞:“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在甄士隐资助下,雨村进京赴考,果然十分得意,“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任了知府,平步青云了。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后来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置。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节了。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奸雄。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

篇6:红楼梦节选短句赏析

红楼梦节选短句赏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注释

1、开辟鸿蒙,开天辟地以来。鸿蒙,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前的浑沌状态。

2、奈何天,无可奈何的日子。

3、遣,排遣;愚,我;衷,内心深处的.情怀。

4、金,金钗雪里埋,指薛宝钗;玉带林中挂,玉,指林黛玉。和其他红楼梦中女性。

赏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一开始便是情字何其重要,那鸿蒙便是情。演红楼梦也从这个,情字入手,更加证明“宿孽总因情”了。谁为情种?试问世间谁是痴情的。

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

人人都围这情字转,天、日、时中,去奈何,去伤怀,去寂寞,这都是傻人在试遣愚衷而已。这情本是虚幻的,是无常的,是空的。当成真去看去做,岂不是傻?岂不是愚?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金和玉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包括正、副、又副十二钗,甚至是整个贾府及与之相关的青春女性,但是从其特指意义上来说,却是指两对金玉,即宝钗、黛玉和湘云、妙玉,怀和悼的些微差别正说明了小说中,四人结局的差异,也就是宝钗、湘云健在,而黛玉、妙玉早亡。

篇7:红楼梦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书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深入人心。现摘取几个人物,对他们做浅要的赏析。 林黛玉 《红楼梦》中的人物,褒贬最多的恐怕就是林黛玉了。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本身是一个柔弱的女性。而她却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用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非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 “小性儿”,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认为拿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封建阶级思想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 ——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还有,她偶尔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从此变得和宝钗非常亲密。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疼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后因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同时,险恶的环境更推进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薛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直逼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爱看《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同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基础。

篇8:红楼梦人物赏析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红楼梦人物简析及读后感。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他们的相爱使曹雪芹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在文中表现的十分鲜明,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赋予理性力量的冷美人。她冷观世人,泊淡贞静博学多识,宝玉曾以仙姿形容她的端持貌美,但宝玉悬崖撒手之后她品尽孤独滋味,幸而有冷香丸能让她“历尽别离而自安”,作文指导《红楼梦人物简析及读后感》

《红楼梦》内容概括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我认为这篇文有带有一些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有些地方就是作者当时生活的写照。

作者在当时就如宝玉那般家势贵盛,气派显赫,后来其父因事获罪,产业被抄没,家道衰落。

《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取材和构思方式,将社会高度浓缩于家庭范围内作整体展现,贾府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道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落没,还有作者心中的无可奈何。

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红楼梦诗词的赏析

《红楼梦》优秀赏析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

诗词赏析范文200字

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李商隐的《春雨》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三一优美语句赏析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红楼梦赏析(共8篇)】相关文章:

人物赏析范文2023-11-04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2023-05-12

巫山曲原文及赏析2023-07-20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原文及赏析2022-06-22

《红楼梦》人物赏析2023-07-21

梦中诗,梦中诗石季武,梦中诗的意思,梦中诗赏析2023-08-21

双双燕?咏燕,双双燕?咏燕史达祖,双双燕?咏燕的意思,双双燕?咏燕赏析2024-02-03

评《抄检大观园》-2022-05-23

红楼梦文学赏析2022-05-29

使至塞上赏析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