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06 21:17: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推荐7篇))由网友“Darli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1: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设置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要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要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来实现。所以,学科教育就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目的任务观、教材观、课程结构观、教法体系观、教学评价观和学习动力观。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保历史课程的应有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中学历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复重申了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强调指出:“历史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保证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并由省教委进一步明确了的课时计划开设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认真上好历史课。各级历史教研员要宣传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学校开设历史课的情况,对于随意砍、削历史课时的现象,要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确保历史课程应有的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观

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多门学科的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但并非一门课程只承担某一种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要求每门课程在确定目的任务的时候,应全方位地认识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教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以及美育功能而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统摄作用的观念、意识等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培养功能。这种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历史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还具有心理培养的功能。因此,在确定历史课程的目的任务时,要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述任务,从总体上说应是同步的,要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应是“打好基础,注重能力,渗透德育,发挥

[1] [2] [3]

篇2: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 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校教 育主要是通过设置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要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要通过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来实现。所以,学科教育就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 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 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 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 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 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课 程地位观、目的任务观、教材观、课程结构观、教法体系观、教学评价观和学习动力观。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保历史课程的应有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中学历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 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反复重申了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强调指出:“ 历史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 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保证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并由省教委进一步明确了的课时计划开设 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认真上好历史课。各级历史教研员要宣传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 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学校开设历史课的情况,对于随意砍、削历史课时的现象,要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确 保历史课程应有的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观

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多门学科 的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但并非一门课程只承担某一种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要求每门课程 在确定目的任务的时候,应全方位地认识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教 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以及美育功能而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统摄作用的观念、意识等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功能 和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培养功能。这种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历史学科教学内 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历史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 往过程,还具有心理培养的功能。因此,在确定历史课程的目的任务时,要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传授知 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述任务,从总体上说应是同步的,要寓思想教育、 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应是“打好基础,注重能力,渗透德育,发挥功能”。同时,历史教育也要把教会 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科学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合格公民的爱 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惜时守信等优良品质,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会生活、 会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固有功能和特有教育优 势。

三、树立素质教育的教材观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媒体。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要树立多元的、主体的教材观和灵活处理教材的使用 原则。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媒介,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的内容来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因此,不能 把教材仅仅视为教科书。除了教科书以外,有关的音像制品、文物、历史纪念场馆、历史遗迹等也都是学习历 史的好教材。有条件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吸收“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的 优点。

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改变传统的“忠于教材”的陈旧观念,要根据义务教育的要求,并结合实际,灵活地 处理教材。根据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对教材内容可以作如下的处理:“有重(主 )有轻(次),有增有删,有详有略,有深有浅”。

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突出以下几个着重点:

1.要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美德的教育,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弘扬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2.要重视和加强中外改革史的教学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中外历史上加深理解我国 的改革开放政策,提高学生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适应能力,为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3.要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增强为家乡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献身的感情和一定能建设好家乡的信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4.要重视和加强人类历史发展中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教育,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加强环境保 护、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四、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观

要树立全面的历史学科课程观。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谈古论今”的原则。在 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学科活动的内容、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历史教育活 动,真正把学科活动作为整个课程的有机部分,树立全面的历史学科课程观。

五、树立素质教育的教法体系观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全员性特点,决定了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上述原则 决定在教法上注重组合。历史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法改革上似可做如下表述:依据实际(即教材 、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四要素的实际)。发挥优势(即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特色方面的优势 ),优化选择(即从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做到教学有法无定法),优化组合(根据教 学四要素在教学中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方法的组合形式,以求达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组合,在任何一种情况 下都是符合教学四要素实际的最佳组合,实现教学最优化)。

六、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观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历史教学的任务要求,实现教学目标规范化,以全面提高教学 质量。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以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要反映现代教 育观点和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因素,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实 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上述教学评价的原则适用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是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把学生视 为知识的接受器,抹杀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 精神力量的教育。因此,教学过程要把唤起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作为根本任务。一堂好 课,除了完成常规教学的任务外,还要考查它在指导学生怎样做人,在形成学生独立人格方面,在培养学生良 好的精神风貌方面,以及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非认知因素方面做了哪些有可能做的工 作。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2.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了差生的需要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二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教师关心的是少数尖子学生,教学方案主要是针对 中上等学生的学情而设计的。差生往往受到忽视。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原有 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育。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同时又不要求“一刀切”的质量标准 。所以,一堂好课,应该明显地体现出教师在提高差生水平方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

3.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三是目标片面,只注重智力、知识和分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的,因而注重教 学过程的全方位教育功能。换句话说,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方式、交往的频度、交往的感情色彩本身就具有 教育的功能。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陶冶过程、意志品质培养过程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以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思想、情感、态度、作风,以自己全部的人格 魅力影响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七、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动力观

在“应试教育”机制中,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历史学科的学习动力的培养,应立足于历史学习兴 趣的培养和历史学习动机的培养,而不应指望靠考试这个“指挥棒”发生效力。通过改进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这是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要充分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 学业负担,寓教于乐,在历史教学中探索愉快教学,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内,依城乡、沿海与内 在等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力戒以高考选择性考试标准实施义务教育课程。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 问题是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的,有关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已经取得了共识,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 养个性等,但作为理论还处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要经常关心教育理论界讨论的进展 情况,特别是历史教育界的研究成果要及时吸收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要积极开展实验研究,不 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体会,踊跃参加讨论。国家教委负责人说:“素质教育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 ,不是理论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的高 度,逐步形成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然后反过来指导素质教育实践。”这段话对于指导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 同样是可行的。

篇3:普通高中实施模块课程的思考

普通高中实施模块课程的思考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之后,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逐渐从理论探讨、决策论证进入到推广实施阶段。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将于9月在我国的4个省(自治区)进入全面推广实验阶段。对于实验区的教师来讲,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宏观调整,还有课程理念的更新。“模块”就是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模式。

一、模块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方式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这种模块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另一方面使得知识以结构化的而不是零散的形式整合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单元式结构相比,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表现出如下特点。

㈠灵活性

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各单元的内容必须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因而课程的灵活性较差。在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下,不同的课程模块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甚至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选择。模块的这种灵活性特征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使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要求,灵活地调整模块中的课程内容,甚至以新的模块代替旧模块,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

㈡开放性

我国普通高中原有的课程体系是相对封闭的。课程自身缺乏一种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在新课程方案中,课程的模块化体现了开放性。例如,高中艺术课程模块结构所涉及的4个系列、16个具体模块中,每一个模块的主题都不局限于艺术的学科知识本身。这种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在开放的系统中,以开放的眼光去审视艺术问题,加强艺术修养,提升审美境界。

㈢个性化

在教育的视野内,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学校课程设置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开发。新课程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为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的课程提供了可能。例如,在艺术课程的4个系列16个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水平任选其中的6个模块的组合顺序以及学习时间。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讲,课程呈现出来的形态就是多样化和个

[1] [2] [3]

篇4:素质教育问题的看法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看法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看法教育部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口号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并且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诸如实行新课改、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等等,欲下大力气扭转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巨大的历史惯性、现行不合理的教育管理评价体制、现行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加上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全社会也没有达成共识等诸多原因,不仅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一句空话,还使应试教育有愈演愈烈之势。下面就目前的素质教育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以才智开发、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健康的社会人格为任务,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公民为内在价值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特质在于,它始终抓住“人”这个教育的中心,不再把知识的灌输和分数的提高作为教育的核心命题。它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精神的成长、心智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侧重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能力,以及培养受教育者完善、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它区别于应试教育以知识和分数为本的人才选拔方式。以人为本的基点在于它关注差异,尊重个性,遵循人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给人以发展的自由空间,并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它区别于应试教育企业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人为本的着力点在于它始终关注人内在的成长和完善,人的外在表现则是它的综合效果的显性展现。知识是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知识不等于人才,分数也说明不了一切。素质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只有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否则,它就不足以影响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讲:“教育根植于爱。”人性化的教育即爱的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自始至终贯彻“爱”这个教育的永恒命题。大到建立规范、合理、符合人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小到教育者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动,都要体现出爱――爱的思想、爱的语言、爱的行为、爱的动作、爱的眼神、爱的表情等。通过教育者的爱,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人性之美得以展现,从而深刻的影响学生,最后使教育者对学生的爱逐步转化为学生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爱。由此,引导整个社会向着良性、和谐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都建立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脱离自己的历史文化而凭空发展。人文教育即历史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道德教育,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民族延续的桥梁和纽带。个人做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组成部分,当然要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道德,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应时代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人文教育的历史任务,并赋以正确的历史观、道德观、人文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素质教育是公民教育。公民是宪政民主制度下产生的新的主体概念,具有新的含义和内容,区别于历史上的臣民、子民。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和对个人权利的重视和保护,主张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和来源,公民在国家中居于主人翁地位,享有参政、议政、监督、选举和被选举等诸多政治权利,国家权力应当置于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下。权力应当成为民众的奴仆,民众不应成为权力的奴隶。普及这样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公民参与社会、维持社会制度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素质教育是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教育。现代社会,随着资讯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合作,观念的碰撞和文明成果的共享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适应这一状态需要的素质教育必然是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教育。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它是创造力的前提;开放是观念的开放,它是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多元是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是为了满足不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自由、开放和多元,既顺应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满足了人才对教育的渴望和需求,又提升了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还加强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素质教育是求真的教育。教给学生真知识、让学生掌握真学问是教育的必然使命,也是教育的`必然价值选择。假的知识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做出错误的指引。这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慎重选择教育素材,恰当开展教育活动,以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作为教育的内容,避免假、大、空,避免陈旧、过时、酸腐无效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学习新东西、掌握新动态、探索新方法,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节奏和步伐。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更是如此,必须社会、家庭、学校三管齐下,同步进行,缺一不可。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可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示范效应和背景力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好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为社会进步注入良性因素。而学校做为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在整个教育当中则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三者的有机配合、良性互动可以使教育的效果相得益彰、彼此互利,必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知道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那么怎样推行素质教育?如何来保证素质教育的效果呢?首先,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危害,在此基础上推广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以知识和分数的名义禁锢思想,束缚个性,扼杀创造力,继而导致整个民族创造力的萎缩。我国学生中广泛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我国做为第一人口大国多年来竟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便是最好的证明。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遵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政治凌驾于教育之上,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庸。教育没有被当做一项独立的、有内在规律的事业在办。这与现代先进国家自由的办教育、办自由的教育的状况大相径庭。长此以往,教育怎能不出问题?差距怎能不拉大。认清这些,才能正本清源、有的放矢,为推行素质教育扫清障碍。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对教育领域实行精神解放,赋予教育以独立的地位。打破意识形态对教育的束缚和控制,在教育领域奉行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原则,改变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参考书、统一考试、统一答案的“五统一”的局面,允许教师独立思考,自由教学。允许学生独立学习,依照自身的天赋才能爱好等自由发展。自由是教育的生命,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自由的教育,哪来自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思想,哪来独立的个性?没有独立的个性,哪来的创造力?只有教育自由了,教师才自由;教师自由了,学生才自由;学生自由了,学生的个性才能成长和发展,创造力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这是精神解放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为世界各国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第二,要彻底改变现行教育行政化、官僚化的管理模式。现行中国教育体系内部已经泾渭分明的分成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服从者和被服从者两大阵营,整个教育管理体制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翻版。长期演化的结果便是教育行政化、官僚化,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考什么怎么考,评什么怎么评,报酬怎么给待遇怎么算全是行政说了算,本是教师主导变成了行政领导,本是行政服务教育变成了行政领导教育。这种现状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特性,难以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更不用说潜能的挖掘了。长此以往,怎能办好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扩大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的生存空间,改变学校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实行教师治校,学术治校,把民主、自由的空气引进校园。第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整天为自己的个人生计操心,又怎能指望他安心从事教育?怎能启发其它更优秀的人才也来从事教育?更毋庸说实行素质教育了。教育的真谛是爱。那么,教师的爱来自哪里?来自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尊重。通过全社会对教师的大爱来形成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小爱,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我们不能形成让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来选择教育,那样的话将是教育的悲哀。第四,素质教育的进行要遵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农业。”意思是说培养学生就像种庄稼一样。该学什么,我们就安排什么,不拔苗助长。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不千篇 一律。能学什么,我们就创造条件让他学什么,不压抑个性。什么办法对学生有用,我们就采用什么办法,不死板教条。一切从尊重教育规律做起,从顺应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做起。幼儿教育专家李跃儿曾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者。”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只有遵循人成长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第五,要进行考试制度改革。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真正有用的、富有创造力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选拔高分低能、失去创造力、毫无发展前景的人才。很不幸的是,现行教育体制恰恰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中国两大最高学府先后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教授“罢教”、“罢招”事件。清华美院著名教授陈丹青愤而辞职,理由之一便是“一些画的比梵高还要好的学生进不来,原因是英语、政治不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法学家贺卫方停止招收研究生,理由是“你这个学生明明不是学习这一科的料,却被招进来了。而资质优秀、发展前景广阔学生的却招不进来,我教有何用?”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现行教育招生制度的不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现行考试招生制度。比如,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采取灵活多样的招生政策。具体做法为: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相关课程,但以达标为主,不以高分为主,并且不能有学科歧视。不达标者应当留级一次,对留级生的教育要做为对教师积极奖励考核的内容,而不是负担,要让教师勇于承担留级生的补差任务。学习面宜宽不宜窄,知识点宜难易适中、力所能及,不宜复杂,更不宜拔高。目的是发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要照顾个体差异,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大众化教学的不足,对资质好的学生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结束以后,才真正进入人才选拔培养阶段,这时开始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分流。分流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适口对路的学校和感兴趣的学科继续学习。有发展前景的,通过选拔考试升入高中,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成绩差的,开始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序列,但学生上升的空间仍不要堵死,要允许这个阶段大多数的学生有进一步进入职业类大学深造的机会。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是给学生选择的自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选择课程,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统一规定。教育管理部门要做的一是根据人才的培养需要设置课程,二是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三是考试的科目的确定要多元化,可以分必考科、选考科和加考科。最后,根据分数的高低确定录取的专业和对象。举例说明,高中共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十二门课程。大学录取共分文科、理科和专业三类进行。比如文科确定语文、历史为必考科,其他为选考课,体育、音乐、美术做为加考科只能三选一。最后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确定其中的八门功课进行学习考试,而做为大学录取依据的也只是这八门功课中成绩靠前的六门。当然,学生也可以直接确定拿手的六门功课进行学习考试。理科和专业类也可照此办法进行。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又实现了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几项工作要做。一、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均衡,尽最大可能的做到教育公平。二、教育经费的保障要足额、有力。三、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大社会监督。教育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担负着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如果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为这个目标服务,全体教育工作者何乐而不为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两句话、一两篇文章所能涵盖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面对今日的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篇5: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

关于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定位

1.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从感知到初步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培养科学的认识沦为基础,使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通过一些探究学习的实践,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比较正确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得到较全面提高,个性与特长得到开发与持续性的发展。

2.关于学习内容的'定位。“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是广域性的。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课题;从研究的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同时可以是上述各种角度不同课题的交叉与综合。

从课程层面上看,根据“研究型课程”的功能定位,其学习的内容几乎是不可穷尽的,但可以确定一定的学习范畴,对学生作一些如何选择学习内容的介绍时,可在一定的范畴中用“列举”的方式予以指导性阐述。这些指导性的内容介绍,一般都可按“课题库’,或“主题库”的形式列举,供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作出一定的选择,而具体内容(题目)都应符合“可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允许学生在完成某个课题的探究学习后。能由此派生出新的探究课题。

3.关于学习方式的定位。从“研究型课程”的内涵特征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空的开放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建立一种全新类型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具体方案,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区结合起来,将整个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方式系统。

4.关于评价原则的定位。为引导学生在基础学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着眼于创造性学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所确立的评价重点应是学生在实施“研究型课程”中的“过程”,包括每一个学生在该项探究学习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之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

篇6: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 最近,思考着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其实,做为一名教师不仅存在着传授知识的任务,德育教育也是重要的内容。有时候也想着上课时能不也贯穿着德育的教育,不过,后来发现挺难的,这可能跟自身教学水平有关,也跟自己的业务素质有关。很多时候把课程上得精彩本身就挺难度,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地方,想要在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也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 前几天去看学生自习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小孩基本是人手一部手机,而且基本是触屏的,有一半的学生在玩手机,连连看、切西瓜等等之类的。甚至上课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同学在玩手机,我就思考着要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要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引导他们呢?俗话说的好啊,没有坏学生,只有水平低的教师。那作为教师,我又该通过哪些方面来提高呢,把课程讲得更精彩吗,还是有孜孜不倦的对学生进行说教,或者以身作则呢?因为,大学可能跟中学不一样了,师生接触的时间比较有限,因此想在这有限的时间传授更多的知识,当然也包括德育教育咯,这就显得比较的困难咯。 ・ 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没找到比较好的方法。我只能通过加强备课,把我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讲解清楚,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同时,我也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我比较经常看的有网易的公开课,包括哲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讲座,另外我也特别喜欢看凤凰卫视的视频,视频时从华夏视讯网下载的。最近,则在看《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系列讲座,里面对结合传统文化讲为人处世之道,收获颇丰。可能,自己水平提高了以后,其他的.事情就会变得水到渠成了。目前,自己的水平还有所欠缺,只能通过量的积累,从而期待着达到质的超脱。 ・ 人一思考,上帝也会颤抖的。虽说,目前还没找到好的方法,不过,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思考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好的方法出现的。我也将在这个过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的。 ・ 如有同道中人,可以对文章进行评论,提出你们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改进,一起提高!

篇7:谈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

谈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之灵魂和科学与人文是素质教育的两翼,没有素质教育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也已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教育如何接受21世纪的挑战这一问题.在实践上推动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做一些探讨.

作 者:阚国栋  作者单位:无锡电大,江苏无锡,21401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4 关键词:学生   素质教育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

会计学论文题目

会计专业简单论文题目

关注过程就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反思

法学论文题目

试论项目教学法在法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对于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论文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城市规划工作报告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推荐7篇)】相关文章: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选题2022-06-04

项目教学法角度上的单片机课程教学策略分析论文2023-01-15

会计学论文范文2022-09-21

八年级教学计划2024-01-09

会计学论文2023-07-09

开题报告课题来源2023-12-13

论文题目审核表范文2023-02-02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2024-01-15

小学数学课程培训总结2023-03-26

项目式教学法在电子课程的实施论文2023-10-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