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时间:2023-07-26 08:30:1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通用7篇)由网友“正常生活”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篇1: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有效转化,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作 者:安宝珍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山西,临汾,041004 刊 名:晋阳学刊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JINYANG 年,卷(期): “”(1) 分类号:B82-055 关键词:孝   转化   精神文明  

篇2:儒家诚信特色及其现代转化

儒家诚信特色及其现代转化

儒家“诚信”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伦理形态,与现代“信用”有许多本质差异.要实现其现代转化,必须达到:由适用于“熟人”社会的特定伦理,转变为适用于“陌生人”社会的普遍伦理;由一般人伦伦理,引入经济伦理;由主观“自诚”模式,转变为契约“合意”模式;由从属于封建礼教的次要道德义务,转变为从属于“社会公正”的'道德义务,并进而提升为反映现代人本质的基本道德义务.为达此转化,需要创设诸如完善市场机制、推行宪政民主、培养契约文明观念等社会文化条件.这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自然历史进程.

作 者:刘凌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271021 刊 名:泰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5(2) 分类号:B82 关键词:古典伦理   诚信特色   现代转化   社会文化条件  

篇3:现代孝文化故事

身边发生的现代孝的故事,105岁老人连细妹爱跑爱跳,虽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健朗,这与一向照顾她生活起居的儿子郑裕瑞分不开。现年73岁的郑裕瑞,三十多年来一向和母亲生活在一块,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老母亲。

随着年龄的增长,连老的听力下降很严重,不像过去那么喜爱和子女们交流。平常没事的时候,郑裕瑞就常和她聊天,渐渐地学会了如何揣摩母亲的心思,母亲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他都有办法揣摩出她需要什么。

如果看到老人吃饭时哪盘菜没动过,那下顿保证就会出现一道新的菜肴,郑裕瑞总想方设法地变换不一样的菜色,促进老人的食欲。老人个性喜爱吃肉,为了让母亲能够嚼得动,咬得烂,他每一天炖肉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保证桌上每一天都有一大盘肉。心细的他担心母亲吃太多肉不易消化,还经常买来山楂片帮忙母亲促进消化。母亲闷闷不乐的时候,他掏空心思逗母亲开心。“毕竟此刻自己也是个老头了,她需要什么,要从哪方面照顾,此刻我都能知道。”

老人有个爱户外的好习惯,每一天都会出去晨练。郑裕瑞不放心她一个人出去,就常陪着她一块去锻炼。郑裕瑞说,此刻他们年纪也大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一齐跑跑步,有时候一家人还经常比赛看谁跑得快,从村头跑到村尾,村里人也常常为他们喝彩助威。有时候四五岁大的小重孙也和百岁的祖母一齐跑步,一齐练操。这也成为了周边人传颂的身边发生的现代孝的故事。最酷的网名

十年前,连细妹的右脚严重溃烂,深可见骨。为方便照顾母亲,郑裕瑞就把母亲接到自己的住处,并特地向单位请了一个月的假。因当时很多医院看老人年纪太大都不敢动手术,他就每一天帮老人清理伤口,熬汤换药。老人行动不方便,他们就把痰盂端到房间,端屎倒尿,不厌其烦。老人身体有所好转后,才回到单位上班,与爱人轮流照顾老人。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老人很快得到了康复,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至今腿脚仍十分灵活,在家里上下楼梯一点都不成问题。

今年8月份,为让母亲住得舒服,郑裕瑞连同母亲一齐搬回了老家。他的姐姐每一天都会来陪母亲解闷。郑裕瑞说,母亲守寡近70年,帮别人种田以谋取生计,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姐弟俩拉扯大。如今自然要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在有生之年,享受更多的快乐。这便是一个真实发生的现代孝的故事,一个七旬老汉的执着。

一位七旬老人的执着,这是一个关于现代孝的故事,也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孝不管事古代还是现代永远是我们需要发扬完美品德。

篇4:现代孝文化故事

他感觉和母亲很远,也许真是大了,小的时候天天围绕在母亲的身边,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忙,他很少有时刻回家。

但这次,他却务必回家了。

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了,就是光秃秃的杆了。

母亲的头发全白了,很小的人窝在白被子里,他虽然人坐在哪里,还在想着公司的事情,电话一个接一个,他的手机此起彼伏地响,母亲说,你要是忙就去吧,有护士呢。

他笑了笑说,没事的。其实他很想走,但他又从母亲的眼光中看出了留恋,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一向没有再嫁,把他拉扯大极不容易,母亲此刻需要他了,他真的不能离开,虽然呆在医院里一天他要损失几万块。

母亲要做各种化验,于是他有了任务,他要抱着母亲放在轮椅上,再把母亲放在检查台上,正因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

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他低下头去,然后抱起母亲,这一刹那,他突然想流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全是为着他们撒娇让他抱,但他唯一没有抱过的人是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九十斤,身上的骨头都胳疼了他,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就一点点挪过去就行。

那个瞬间,母亲好像是有点羞涩,有点不好意思,但同室的人说,你儿子真好,让儿子抱着感觉怎样样?

母亲的眼睛就有些湿润,他的心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到化验室,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其实无论怎样样,他都是要费这么大力气的,但母亲这个动作让他十分感动。

他总以为母亲老了,给她足够的物质生活就够了,而更多的爱,他给了儿子和妻子,妻子总是撒娇着让他抱,妻子很丰满,比母亲沉很多,但是,他很愿意妻子冲他撒娇的,但是抱了母亲他才知道,母亲,需要他的拥抱。

那一个月,他把母亲抱来抱去,之后母亲最后能走路了。

是从母亲的拥抱开始,他们母子开始交流,母亲开始给他讲小时候的故事,他也关了手机,静静听着母亲说话,母亲的精神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夫说,得这种病的人能恢复到这种程度真是个奇迹。

不久,母亲出院了,他又开始忙了,每一天都那样忙,但周末的时候,他必然要回家,而回家后,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拥抱一下母亲,正因他知道,母亲需要的不仅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需要子女的爱和温暖。

那个拥抱很简单,但母亲说,儿子的拥抱是我晚年最好的礼物,千金难得。那是母亲在年夜饭的时候说的,说完,母亲悄悄哭了,他的儿子嚷着,奶奶,我也要抱你,他的妻子说,妈,我也要给您拥抱。

那是他吃过的最美最香甜的年夜饭,他从此明白,有时候,爱不需要太多语言,只要一个个轻轻拥抱就能够了。

如果母亲还在,那么,去拥抱自己的母亲吧。

篇5: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儒家哲学文化不仅曾经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更重要的是今天它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为他人着想和善待自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区域关系、国际关系;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防止犯“左”或右的错误有借鉴意义;儒家的志与学结合,有助于人们从狭隘的境界摆脱出来;儒家的知与行结合,有助于人们理论创新、与时俱进.

作 者:梁利珍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B22 关键词:儒家哲学文化   仁爱   中庸   志与学   知与行  

篇6: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孝文化

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孝文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月27日第707期 作者:朱陆民 时间:-03-01

10 1 字号:A-A+

分享到: 1 收藏 打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神话色彩浓厚,移孝作忠,宣扬尊卑等级、轮回报应、愚孝等消极内容,也蕴含着博爱观等思想精华。大力挖掘并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博爱观,对于解决老龄化问题、促进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宣传、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博爱观主要包括爱亲、爱人及世间万物以及爱的永恒性等内容。

首先,孝之博爱提倡养亲、尊亲、爱亲,这是孝之博爱的根本和起点。孝之爱首先表现为养亲,父母的养育之恩,充满着无限的爱,子女赡养父母是一种爱的回报。孝之爱还表现为尊亲、爱亲,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孝,表现为对长辈的敬爱。尊亲、爱亲是一种感恩之爱,使父母内心愉悦,否则,“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其次,孝之博爱提倡从养亲、尊亲、爱亲开始,转而去爱人、爱世间万物,即所谓亲亲、仁民、爱物。传统孝文化提倡在敬爱自己父母的前提下“广敬”和“博爱”,认为孝的价值就是爱以及爱的延伸。一方面,孝之爱不仅停留于双亲,也包

括对非血缘的老人及他人的爱,体现了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另一方面,孝之爱不仅表现在简单的爱人上,而是要推而广之地去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万物,而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就认为中国传统孝文化所包含的亲亲、爱人、爱家、爱国等内容是其积极方面。

最后,孝之博爱是一种永恒的爱。孝之爱是家庭的根本,家庭是培养和塑造社会成员爱心的摇篮。由家庭推及社会和国家,如果每个家庭都友爱、和谐、和睦,那么整个社会和国家也将充满爱,各种社会关系也必然和谐、顺畅。孝之爱之所以能够超越家庭关系,还因为孝之爱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它的实用性只表现为利亲,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但对子女而言是一种不计回报的付出和贡献,体现为道德上的荣耀。正由于孝之爱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及价值,传统孝文化提倡家庭成员不但要保持一颗永恒的爱心,同时使尽孝的能力永远不会穷尽空乏。孝道,是一种永恒的孝与爱,以及爱的扩展和延伸。

总之,传统孝文化从家人出发到天下的百姓苍生,再到天下生灵,形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博爱思想。其内涵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博爱的出发点和根本――亲情之爱;爱的扩展――推己及人;博爱的终极目标――天下一家。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博爱观与西方社会的博爱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孝文化的博爱观提倡的是一种根据血缘、亲疏,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有差别和层次的爱,与西方社会提倡的所谓无差别的“博爱”观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孝文化的博爱观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情感,其来源是人的本性,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的情感,而西方社会的“博爱”观来源于神,是基督教的文化,它是一种信仰的情感,其出发点和根本是神爱。传统孝文化的博爱观提倡的是爱家人、重友谊、与人为善,是热爱世间万物的诚挚的爱,西方社会的“博爱”观更多的是一种作为工具的爱,其目的偏向于维护宗教秩序和统治秩序。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博爱观是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通过对这种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挖掘出它的现代价值。

首先,弘扬孝文化的博爱观具有促进老龄化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中国被称为“世界老年人口大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然而,随着传统社会的解构、家庭职能的转变、人们生存方式的变迁,孝德的价值日益式微,人们之间的亲情逐渐淡化,老年人问题日后将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家庭对于老年人的积极保障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保障所难以替代的,家庭养老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选择。因此,在积极寻求相关措施外,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博爱观,唤起人们的真情良知,积极倡导养亲、尊亲、爱亲的传统美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弘扬孝文化的博爱观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培养文明道德风尚,就要开展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家庭美德教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从家庭养亲、尊亲、爱亲开始,进而扩展到职业生活、社会生活领域,由对亲人的爱心延伸至对他人、对职业、对国家和社会的爱乃至对万物的爱,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形成文明的社会道德风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弘扬孝文化的博爱观对于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就是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了才会有社会和谐。传统孝文化将爱的视野拓展、升华,从而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孝文化所提倡的由敬爱自己的家人出发,到敬爱天下的百姓苍生,再到敬爱天下生灵,而形成天人合一的广敬博爱思想,对于宣传和落实中国和谐世界外交思想、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链接:www.globalview.cn/html/culture/info_1437.html

篇7: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论文

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忧患意识先秦儒家 现代 转化

[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传统 政治 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中。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滥觞于西周,成熟于孔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其思维基础是古代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先秦儒家具有应对忧患的不同方法和思想体系,但都有伦理性、道德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应该积极吸收先秦儒家忧患意识的积极因素,同时根据时代 发展 的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忧患意识是孟子的忧患意识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战国乱世,对 政治 最有影响力的道家、法家、墨家大多采取一种消极顺应时势或者功利的态度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主张,他们的主张对于建功立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无助于世道人心的提升。孟子在诸子基于功利权衡或消极否定的一片嘈杂声中清音独起,“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以浩然之气贯彻儒家信念,定要以道德的理想主义来引导社会归诸正途。

尽管孟子也认为政治的关键在于统治阶层尤其是君王的振作,但是他的忧患意识并非像孑l子那样主要关注上层阶级,而是将视角转向政治的另一方,即“民”、天下的百姓。他提出

经典实用主义真理观与中国先秦哲学家的真理观之比较分析

实用主义发轫于1871―1874年间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的“形而上学俱乐部”。俱乐部的主持人就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到19世纪末20年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实用主义的另一个最大的代表人物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在美国土壤上发展成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在美国哲学中成为“最时髦的东西”。自实用主义形成后,几十年来它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居主导地位,甚至成为美国的国家哲学,其实用主义真理观在实用主义理论中有非比寻常的位置。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实际上也可看到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魔影显现,而在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真理观中,也可看到在其中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一些异同,讨论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发掘传统哲学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可资利用成份,避免其劣处,对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追求真理的立足点

追求实际功效是实用主义真理的基本精神,把立足于现实生活作为其理论的“独特风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实用主义首先要把哲学从对抽象和经验的抽象思辩和传统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皮尔士就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传统的神学与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他的实用主义要求在经验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寻求真理,要依据经验来判断一切命题,经验和科学手段是验证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真正有意义的方法。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要把真理、对真理的追求生活化。人们求索真理要与日用生活结合起来,而不是总是高高在世的生活,那讨论某崇高的理想还有什么意义呢?由资本控制的社会的不可靠性反映在哲学中就是只把握现实的一切。目前,中国社会理想的现实化,日常生活化也是有实用主义色彩的。

中国先秦哲学中,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也是强调功效的,但它有自身不同于实用主义的特点。先秦时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矛盾异常复杂的时代,社会发展处在新旧杂陈,方生末死之中,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历史发展的这一特点,使哲学论战双方突出研究的是社会运动的辩证法,哲学斗争与政治斗争与紧密结合,很少有远离政治的纯哲学议论。认识中的每一个话题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尤其政治生活的问题而提出,所谓“圣哲”,都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这个时期出现的儒、墨、道各家等派,都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以其哲学理论来为其政治主张作证,即使是以“隐者”自居的老子,其“道法自然”的抽象哲学命题,也是为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作论证。正如荀况所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争论的是古今关系与天人关系问题,而且总是把天国的批判拉回尘世,把神的问题变为人的问题,把面向自然变为面向社会,把历史的问题变为现实的问题。与实用主义不同的是中国哲学家在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中,并不晦言其形而上的思想,而且非常善于把形而上的抽象思辩与形而下的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人的自省和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一步步检验,一步步证实,一步步发展自己的认识。

二、追求真理的方法

实用主义强调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利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皮尔士的实用主义特别强调积极行动、实践的意义。他认为要有效地行动必须以确定坚定的信念为前提,信念是一切行动的必要准备。在皮尔士看来,哲学必须引起一定的实效,而要有实效,首先必须要能直接引起行动。建立信念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皮尔士认为这是科学家们才善于使用的最可靠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既排除主观偏见,又反对盲目崇拜权威,而只依据不受个人意识影响的“某种外部的永恒性”,来确定信念。皮尔士的态度开始是矛盾的,而最终仍会到他的有实效的经验那里去寻求帮助。其矛盾就在于他一方面强调经验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忘其作为一个科学家所具有的求实态度,既突出主观的作用,又好象把客观性放在第一位。然而,他对实在“客观性”的解释依赖于人的主观感觉,还是回到了实用主义的根本立场上去了。杜威也特别看重主体、经验的能动性,把它视为人不可缺乏的一种能力,人有了经验、能动性,就有勇气对自然采取攻势,就可以利用环境,征服和支配环境,向环境索取真知。杜威从实践活动发生的角度,把经验看作是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实践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行为、行动。但杜威更凸显人类改变环境的独特能力,认为人是有创造性的智慧的,人可以通过试验和探索来能动地改造和改变环境,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人又是在经验范围内,通过实践、行动创造环境,改造自然,从而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的哲学思想,而科技力量雄厚的美国产生的实用主义当然也不例外。对经验事实的强调,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份自信其实源于人类依靠科技力量对外界的征服和生产的丰厚的物质财富,这一切都使得他们过多地依赖于人为的力量,处处都要去占领,处处都要去征服,缺乏对自然的尊重,在能够控制的时候,就有主观主义的气焰,在感觉不能把握的时候又会陷入深深的绝望,这就是实用主义的归宿。

先秦诸子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也突出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孔子认为学习、探讨真理时的心态非常重要,一生中常常不得志的他却告诉人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p255)在追寻真理的进程中自得其乐,他喟叹“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p28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p275)他觉得在探索直理的过程中,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275)这才是为文之道。而且还得有吃苦精神,“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1](p271)以后的“人定胜天”的思想看来是源于孔子这一观点,只要用尽人力,就可把握真精神,他“不耻下问”的态度贯彻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p283)他强调积累经验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p310)孔子特别推崇对待各种经验的学习,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p319)也就是说,诗可以使人得到鼓舞,可以使人学会观察,可以使人学会怎样和群众相处,可以使人们学会怎样运用讽刺,从近处说,可以学会怎样侍奉父母,从远处说,可以学会怎么侍奉君主,还可以知道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如果说孔子主要求人们积极学习古代和以往的间接经验的话,墨家先驱墨翟则坚持人们的真知来源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他说:“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1](p383)就是说,判断有与无的方法,必须以众人的闻见感觉为依据。大家的耳目所感知到的就存在,反之,就不存在。这种认识方法,很明确地标榜了人的认识能力。与实用主义不同的是,孔墨都同时也注重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学思并重,尤其重视理性自觉,认为懂得一件事,可以由推演而知道十件事,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再由此而领会高深的道理。又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p310)要人们在概括和分析已有认识时,发挥能动性。墨翟也不完全是一个狭隘经验论者,他在认识方法上提出了“谋“的概念。他提出: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谋”是思考。“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是进行积极的理性推理。孔子后学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在认识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观点,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所有的理性思考,所有理性思考的结果,都源于人的心,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道德标准,实践目的都可以达到。在认识方法上,老子“静观”“玄览”的方法是显现了中国特色的获取真理的方法,有人说它神秘。不错,它就是后来禅宗中的悟,它也是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的直觉,它是人的思维中的“混沌”和“突现”。漫长的几千年之后,西方人开始把这一在真理的认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方法,同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更为有意思的是,把它运用于一向为中国人所擅长的人格修养之中,著名的格式塔疗法就提醒人们多去感觉,提倡直觉思维。(实用主义对直觉的重视初见端倪,把本能列入经验范围,以个人意见来确定事物的存在)。

浅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健态伦理思想

“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

孝善文化演讲稿

论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论文

论“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价值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孝经》读后感作文1000字

孝立人生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大学》新读之一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通用7篇)】相关文章:

徐复观及其两汉思想史与中国政治法律思想研究2023-01-24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2024-02-25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2023-04-27

《论语》读后感800字作文2023-01-15

弘扬传统文化个人修养2022-04-30

论语读后感800字2022-06-04

《论语》读后感800字2022-05-04

《论语》读后感800字优秀2023-09-29

《论语今读》读后感2023-11-26

弘扬中华传统幼儿园讲话稿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