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prpr25”为你分享10篇“浅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健态伦理思想”,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浅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健态伦理思想
浅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健态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孔子家语》;孔子;生态伦理
论文摘要:文章以《孔子家语》为考察中心,结合《论语》等其他文缺资料,深入探析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认为,在《孔子家语》中,“自然之天”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仁”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人和谐”则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
《孔子家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今本《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附有王肃序及后序。唐代以来有学者谓汉代所传《家语》己经亡佚,后更有人认为今本《家语》出于王肃的伪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问世引发了人们对该书真伪问题的重新思考。《孔子家语》本身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与《论语》等其他文本相互佐证,从中可窥见孔子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即以《孔子家语》为文本,结合《论语》及其他材料,对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作初步阐释。
一、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自然的天
“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是变化的,从宗教之天、义理之天到自然之天,统统谓之“天”。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面对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但是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与天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天的神秘色彩才稍稍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则明确地将天解释为自然之天,这可算是孔子的最大贡献之一。
孔子虽然没有从概念上明确提出“天”的概念,但他对天却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认:“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话是孔子对天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其重要意义在于,孔子否定了天是超自然的上帝,而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天即自然界的功能,就是运行和生长。孔子用八个字揭示了天命的功能,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用其功能证明其存在,这是孔子和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明确提到“天道”:
夫其行已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合天道也。
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又见《孔子家语·郊问》篇:
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无论孔子赋予“天道”何种含义,其本意无外乎自然之天、自然规律、事物原本最初的样子,等等。
孔子体悟的自然之天的概念建立在对天与人的概念进行区别的基础上。其中,孔子把“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也即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系辞下》云: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孔子家语·要》篇也记述了孔子对天、地、人的论述:
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览,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土金火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在这里,孔子不仅承认了天的独立存在,而且把“天道”、“地道”、“人道”并称。此外,孔子在《孔子家语·礼运》中也强调: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龙神之会,五行之秀。
不仅仅承认天地的独立存在,而且使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无论人的地位有多么高,毕竟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孔子家语·郊问》篇引孔子云:
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孔子从万物来源于上天就像人来源于祖先的角度,解答了鲁定公关于帝王郊祭祖先,以让他们配享上天的疑惑。在这里,人们郊祭祖先即象征人们要效法天道,显明天象。同时这段话也隐喻出天道自有其运行规律,人们要自觉遵守。
“孔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人道’的大学问,从研究‘人道’出发所赋予天的含义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居主导方面。这个传统经孔子和历代儒家的倡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孔子那里,对于天的解释除了“自然之天”,还有“义理之天”之义,也就是说,赋予天以伦理性,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讲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知天命”看做是君子应具备的美德。认为“天命”是一种客观必然性,“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在“知天命”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畏天命”的观点,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孔子坚决主张上下一致,勿违农时,适时而作。其他方面,诸如捕猎、农耕、园艺等皆然。当樊迟向他请教“学稼”时,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诸如“稼”与“圃”等此类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在孔子眼里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循。至于“使民以时”、“网开三面”、“里革断署”、“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启蛰不杀”、“方长不折”等也都体现出孔子超人的睿智和顺应自然的胸襟。
《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侠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没有了“畏天命”之心,就会肆意妄为,既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尽、生态破坏等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现象。在孔子看来,要使人与万物的关系处于和谐并存的境地,只有意识到天即大自然的独立存在,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肆虐妄为,轻举妄动。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二、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仁”
孔子十分强调生命的价值,他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的学说特别是他的仁学,首先就是以人为本,最关心人如何生活。他提出了德性主体的问题,主张人要过一种德性生活。孔子认为人的最高德性是“仁”,人的生活应当以仁德为依据。而仁的核心是“爱”,这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它的实现方法是“爱人”,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与其他生命并存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孔子退朝,马厩起火,孔子说:“‘伤人乎?’不问马。”这表现出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当人与马同时因意外灾害而受到伤害时,他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人。但是,马就不值得尊重和关心吗?对此,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千里马有力,因而能行千里,人所共知,但孔子为什么偏偏不称其力而称其德呢?难道马也有德吗?在孔子看来,马绝不仅仅是供人使用的工具,而是人类的朋友,是应当受到尊重的。这种尊重与爱不是出于对我有用,而是出于其德,它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由此类推,天所生之物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人的德性之所以尊贵,不在于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任意支配和施暴,而在于同情和爱护一切生命。但是,在某些祭祀活动中,要用到牺牲,对此孔子却是赞同的:
子贡欲去告朔之钱羊。子曰:“肠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在礼与羊之间,孔子更倾向于前者。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孔子的仁爱思想没有达到将人与动物完全平等看待的高度。
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中,孔子还把“孝”、“梯”作为“仁”的基础,“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钦。”即使在“为人之本”的孝中,也包含着生态道德: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烤,禽兽以时杀烤。”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月劳,大孝不魔。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类;草仁安义,可谓用劳类;博施备物,可谓不魔矣。”
孔子此处所说的“孝”是指敬重天地、“博施备物”的大孝,显然属于生态伦理的范畴。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子为政,焉用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人的德行不应仅仅停留在爱人的层面,还应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即“爱物”。虽然“爱物”的学说首先由孟子明确提出,在孔子的学说中已经蕴含着这方面的内容。《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一节中,绝大部分是关于丧礼的讨论,其中就记载了一件关于孔子如何对待死去的看家狗的事情。
篇2:从养生学看孔子
孔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那孔子的养生之道他是如何理解的年,如何学习孔子的养生学问。来了解下吧!
从养生学看孔子
孔子一生,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读书做学问。“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年轻的时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已在鲁定公六年,“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那时孔子有四十七八岁了。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周游列国十四年,被季康子派人请回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那时他已六十九岁,此后索性潜心做学问编“六经”去了。在中国古代,年过半百便是“老汉”,七十已在“古稀之年”,孔子称得上是“活到老,学到老”了。
一般人读书只为敲开“幸福之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或许就是最直观的表述。一旦敲开了不同标准的“幸福之门”,也就要与书籍“拜拜”了。孔夫子却并不全然如此。“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想法不敢为他打保票,年近五十,“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既无关读书做官,也就说不上是为“黄金屋”,为“颜如玉”,为“千盅粟”而读书做学问了。至于“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之时,孔子辞去鲁国的官职已有六年,即按年龄计,也算得上是“离退休干部”了,那时他正在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到处奔走,以求有人慧眼识珠。在那样困境中,仍能“愤而忘食,乐而忘忧”,可见已经习惯成自然。
但我以为,“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之后,依然能静得下心来做学问,修“六经”,这是最不容易的。兴致勃勃地返回鲁国,很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复出”的希望终于落空,政治生涯由此终结,对于热心于政治的孔子,这几乎就是灭顶之灾。而且,在此之后,致命的打击又接踵而至:六十九岁时,他的儿子孔鲤去世,此为老年丧子,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七十岁时,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使他连呼“天丧予”,其悲痛程度不亚于丧子。诸如此类,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使人精神崩溃,陷于绝望。孔子却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沉下心来做学问编六经的,其毅力确非寻常之人可以想象。
或许有人还会感到困惑:这是何苦来着?
人要能够活得下去,需有三个条件,一为目标的牵引,老人也要有目标的,此所谓“老有所为”。人生没有目标,犹如行尸走肉,活得没有意义;二为情感的滋润,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缺乏这种滋润,孤独而且干涩,活得没有滋味;三为内力的支撑,这内力便是能够自立于世的智力与体力。对于孔子来说,可以说是三条齐备:他在鲁国辞职之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可见有足够的体力,而且思维清晰,这“内力的支撑”不成问题;他在困境之中,以至于落难之时,也始终都有弟子跟从相随,师生之间,情深意切,这“情感的滋润”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失去人生的目标,始终都有目标的牵引,其它二条,其实也是由这一条所决定的。
“修诗书礼乐”,本来就是他曾经做过而没有做完的事,“孔子亦不求仕”,在他完全“退”下来之后,正好有时间来继续这项工作,了却这一心愿。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做学问,修六经,又成了他为之“发愤忘食”的事,而且使他能够从中得到快乐,以至“乐而忘忧”;这个人生的目标,也是精神的支柱,使他暮年的生命获得意义,充满亮色。
判断一个人是年轻还是衰老,应有两个维度。一是从生理上看,这是绝对的,年轮不可抗拒,也无法篡改。二是从心理上看,这是相对的。心态不好,整天无所事事,郁郁不欢的,往往未老先衰;人之心,有所牵挂,也便有所寄托。衰老,是因为放弃。“愤而忘食,乐以忘忧”,却能使人“不知老之将至”。
即使从养生学的角度说,“不知老之将至”,亦是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
总结:孔子的一生为我们现代人做了很多的贡献,养生之道也是第一无二的(文章原载于《益寿文摘》,刊期:.06,作者 宋志坚,版权归作者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学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篇3:从《论语》看孔子重视雅言
从《论语》看孔子重视雅言
我国历代政府和有识之士对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应用都很重视.<论语>中提及的孔子倡讲的“雅言”,就是以上古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代汉民族共同语.倡讲“雅言”,是孔子“正名”的修辞观在语言表达上的必然要求;是孔子兴办私学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孔子传承文化典籍的必然选择;是孔子“从周”主张的重要体现;对当今我国推广应用普通话维护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作 者:谢若秋 XIE Ruo-qiu 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揭阳,52 刊 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9(6) 分类号:B222.25 H102 关键词:《论语》 孔丘(前551-前479) 雅言 语言规范篇4:从学英语新词看职场百态
对于新人而言,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刚进公司,被各种人来回使唤、又不敢说“不”?――软面行李箱
我是资深员工,谁也别想欺负我!――榴莲族
工作这么多年,感觉热情和才华都快被掏空了?――掏空族
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但是进入职场以后,你才发现,原来林子大了,真的什么鸟都有!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列举一些职场常见的人群,他们多数都以“XX族”被众人所熟知。咱们只是盘点,不要随便对号入座哦!
1. 榴莲族 Durian clan
Durian clan refers to those ill-tempered co-workers who have been working for many years and are hard to get along with, just like the smelly fruit with thick thorny skin.
榴莲族,是对职场中有一定工作资历,但脾气像榴莲一样又臭又硬,不好相处的群体的称呼。
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早已脱离了兴趣爱好,每天只是过着按部就搬的日子。如此情况下,榴莲族们对职业的疲劳感会越来越深,对人对事,自然少了些随和,多了些暴躁。另外,长期熬夜加班再加上岁月的痕迹,让榴莲族的脸色不怎么好看,而且“职场老油条”的榴莲族们,往往脸皮都比较厚。
2. 掏空族 Over-drained clan
Over-drained clan refers to employees who find themselves running out of new ideas as well as enthusiasm after spending all their time and energy on day-to-day work.
“掏空族”指在工作中持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后,又无暇进行学习和“充电”,从而无法在职场再产生新的想法或工作热情的一群人。
为了保住工作,人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 把上学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用尽了,也没了工作热情。保持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够使“掏空族”的生活更上一层楼,而如果有终身学习的规划,他们就一定能够摆脱被“掏空”的命运。
3. 装忙族 Pretend-to-be-busy tribe
They are invariably white-collar workers. Their desks are forever stacked with piles of documents. And they can hardly turn away from the computer screen any time of the day.It looks as if they are workaholics. Only that they are not. They just pretend to be. They are called the pretend-to-be-busy tribe.
他们都是白领。他们的办公桌永远都堆满了文件,他们的眼睛整天都盯着电脑屏幕,一刻都不离开。看上去他们好像都是工作狂。实际上却不是,他们只是假装而已。他们被称为“装忙族”。
通常情况下,他们桌上成堆的文件只是一些早该被扔进废纸篓的东西。一刻不离电脑屏幕?最常见的把戏就是把正在看的小说粘贴到一个工作文档里。事实上,还有很多你还不知道的类似招数呢。
4. 软面行李箱 Soft-sided luggage
Soft-sided luggage refers to an employee whose talent and multi-tasking abilities allows him or her to take on assignment after assignment. They, like soft-side luggage, seemingly expand to handle the workload.
“软面行李箱”指才能出众、能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员工通常会接手一个又一个任务,就像软面行李箱一样可以拓展出空间来装更多的东西。
5. 赖班族 Office dwellers
Office dwellers refer to those who linger at their offices after official work hours, most of whom are in the country's first-tier cities. Some lingerers are demanded to work overtime, some choose to evade traffic congestion during peak hours and some people, mainly living alone, are not willing to go home and prefer to kill time in the office.
Office dwellers(赖班族)指下班后还赖在办公室不走的人们,这些人多数都在国内一线城市生活。他们当中有些人留在办公室是因为加班;有人是为了躲避下班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还有一些人独自生活,下班了也不想回家,宁愿在办公室消磨时间。
6. 职场霸王 Workplace bully
If you are often humiliated, belittled or called names by a colleague, you could be facing a workplace bully. The bully’s remarks and actions may seem harmless at first but they are meant to be offensive and to show you in a poor light.
如果你频繁被某个同事羞辱、蔑视或者辱骂,你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职场霸王”。这位“霸王”的言行起初可能并不会对你造成伤害,但其中的冒犯之意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会让你处于弱势地位。
常见的职场霸王行径有:
1. 在会议上处处针对你
2. 抢走你的工作成果
3. 给你指派很多额外的工作
4. 拿你开涮
5. 下流言论
学英语新词 看职场百态
篇5:从学英语新词看职场百态
7. 蜂王综合征 Queen bee syndrome
Queen bee syndrome was first defined by G.L. Staines, T.E. Jayaratne, and C. Tavris in 1973. It describes a woman in a position of authority who views or treats subordinates more critically if they are female.
蜂王综合征一词最初由斯泰恩斯、贾亚拉特纳和塔佛瑞斯在1973年定义,指处于领导地位的女性对女下属更为严苛。
研究人员猜测,蜂王综合征可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较高职场地位的女性用以抵抗她们所处文化中任何形式性别歧视的武器。患有蜂王综合征的女性通过阻止同性下属升迁这样的职场文化恶习来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同一级别的男同事当中。
8. 办公室四分卫 Office quarterback
Office quarterback refers to a manager that is infamously known for handing off their work and other useless assignments to you that they could and should be doing themselves.
“办公室四分卫”或“四分卫经理”指在办公室中常常将自己份内的工作或一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分派给下属去做的经理,这样的人一般都恶名远扬。
在美国橄榄球运动中,四分卫是个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给其他队员提供指导。这里的“办公室四分卫”就是在办公室里给别的员工发号施令的人。
9. 桌边神游族 Desk potato
Desk potato is someone who sits at a desk all day long but gets little to nothing done -- usually because of websurfing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 The term is derived from couch potato.
桌边神游族指整天坐在书桌边,却不见有任何事情完成的人,通常都是因为他们成天都在上网闲逛或玩游戏。Desk potato这个说法来源于couch potato(电视迷、成天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的人)。
10. 工作配偶 Work spouse
A work spouse is a co-worker, usually of the opposite sex, with whom one share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having bonds similar to those of a marriage; such as, confidences, loyalties, shared experiences, and a degree of honesty or openness. The work spouse is a potentially key relationship when one's actual spouse or boy/girlfriend is not able to be there.
工作配偶指与自己有亲密合作关系的异性同事,两人之间互有的信任、忠诚、共同的经历以及某种程度的坦诚等都与婚姻关系中的夫妻类似。在现实生活中的配偶或男/女朋友不能在身边时,工作配偶就会成为主要的依靠对象。
篇6:从《乔家大院》看职场百态
在职场中,有些女人常常非常能干,但往往得不到上司的喜爱和认同。剧中蒋勤勤扮演的陆家小姐是聪明女人的好典范,但初入乔家,洞房没人来,吃饭没人在,洗脸帕递出去都没得人理睬,得不到丈夫的宠爱。人家一不哭二不闹,三也不上吊,而是以德报怨留住丈夫。
乔致庸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乔家悔婚,怀恨在心,后嫁入并掌管何家。在得知乔致庸偷偷埋葬太平军将领的事情后,一纸诉状将乔致庸害入天牢。几十年后与乔终于冰释前嫌。《乔家大院》人物职场对照谱在职场中,没有人想被淘汰,只是这中间会有许多的算计和种种的竞争。让我们看看戏中两个女人的招数。
乔致庸(陈建斌饰)--公司老板
陆玉菡(蒋勤勤饰)--职场人物:不受老板宠爱的女员工
江雪瑛(马伊俐饰)--职场人物:深受老板宠爱的女员工
一、表现忠诚
陆家小姐开始时得不到丈夫的关爱,却毫无怨言,在外人面前一直扮演一个好太太的角色,用行动让丈夫感到自己的忠诚。在职场中,上司或老板均喜好忠诚的部属为其所用。所以,女人们做事要站在上司立场去考量;对公司或团队要尽力维护并确保形象。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二、善于听话
不是要你一味地盲目顺从或讨好奉承上司或老板,而是要身为部属对上司或老板的立场或不同理念及情绪发泄等包容体谅,并适度地扮演听话者角色,以确保良好互动关系。
三、投其所好
要投上司所好,千万不要误以为�o是一昧迎合或曲意奉承,即可顺利如愿。反而是要能洞察上司之个性与偏好,进而采取适当因应之配合行动或对策。
四、分劳解忧
应克尽本份,善尽职守,并尽力将上司所交付的工作或任务有效地圆满完成外,更不可得意忘形或恃才傲物甚至抢其光彩。
五、永不服输
棋场没有永远的赢者,也没有永远的输者,剧中陆玉菡对江雪瑛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只要致庸身边还有一个陆玉菡,我就不会让我的丈夫心疼而死,我的丈夫若为你心疼而死,陆玉菡就会因为心疼自己的丈夫而死!”调查结果显示,职场女性最大的人际压力是与同性同事的竞争,占36.95%,甚至高于来自老板的压力(35.12%)。
篇7: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他主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如何交友等问题,<论语>所载有关语录从不同层面作了精辟阐述.从指导当代人处世交友以培德益智的角度观之,孔子的`这些论述.无疑仍具现实价值.
作 者:鲁金华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室,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 “”(2)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孔子 <论语> 的知识脉络' > 交友之道 现实价值篇8: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孝顺”一词,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子从父命”就是孝。孔子说子贡是“小人”。孔子指出“子从父”不能说子“孝”,臣从君,也不能说是臣“贞”。孔子说:“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把握的标尺就是“义”。“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看到这两句,心中感慨颇多,孔子的教导对现代人来说指导意义更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疆域窄小,出趟远门并非易事,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是今天,除了农村那些出不来的人,还有多少人愿意固守家园,守护自己的父母?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身不由己,繁忙的工作,又有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每当我们推说加班加点而没空探望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记得孔子的教诲?那首《常回家看看》在大江南北的走红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点,我很佩服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内心的想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所以自然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次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章》) 对人们“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孝经•广至德章》) 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形成“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局面。《孝经》可谓儒家经典,虽然直接吸收孔子的思想不多,但《孝经》对孝的思想的阐发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的传统,又生发开来的。特别关于孝和政治的关系,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想法。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我认为,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的'政策应该就是儒家孝学说影响巨大的有力证据。举孝廉之人,直接为官,看来孝真是与政治不可分割了。到了元明清时期,很多文人创作的戏曲和小说更是体现了用孝来教化大众的思想倾向。比如《琵琶记》、《任孝子立地成神》等等。
篇9:从才能三态论看绩效管理
促进员工绩效提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向来为组织关注有加,然而大家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却往往存在“以考代管”、“重个人轻团队”、“以偏概全”等诸多误区,其实,要想改进员工的绩效,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离不开绩效产生的根源――才能,因此,本文将从才能的存在形式、表现状态及转化方法三方面来探讨才能的界定对于绩效管理的启发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绩效管理新系统,
解读才能的三种状态
“能力”也叫做“才能”,这个词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应用很广泛,比如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执政能力等等,那么到底怎么定义能力呢?综合来说,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程度,是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不管是天赋、技能,还是修养,从整体上来讲都属于能力的范畴。人的能力与其个人绩效密不可分,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是活动顺利完成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而一个组织要想有效实施绩效管理,其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评价人的才能,以及想方设法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使员工的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人的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分为三种存在形态:一是“持有态”,指人本身所具有的才能;二是“表现态”,即人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身所持有才能的状况,也可称之为发挥态;最后是“转化态”,是指通过人的表现或发挥,把其才能转化成工作实绩的程度。
才能三态论明确界定了才能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表象载体。才能的“持有态”是指人内在的能力素质,以智力和性格作为其表象载体:“表现态”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或发挥出来的能力素质,其表象载体是人的行为:“转化态”是指人发挥出的能力素质所转化的状况,工作结果或业绩是其表象载体。
才能可以通过心理测评、观察、比较等手段进行评价,并可通过其转化成的工作结果或业绩进行验证。
可见,才能三态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揭示了人的才能、智力和性格,工作中的行为和工作实绩,以及才能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绩效管理新启示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其能力的习得与发挥;能力又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程度;同时品德又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向和选择倾向。因此,能力和品德一起,决定着人的行为和工作业绩。能力是产生绩效的直接动因,而品德则是通过影响能力而最终影响绩效的间接因素。一个组织的绩效产生于组织中每个岗位的员工,产生于这些员工组成的团队,因此组织的绩效最终受组织中个体(员工)能力发挥与转化的影响。才能三态论给绩效管理会带来如下启示:
启示一:绩效管理要从招聘抓起
很多组织只关心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在这样的组织中所谓的绩效管理就是不择手段提高员工的个体绩效,以达到组织的整体绩效目标。
但从才能三态论来看,工作业绩仅是才能的转化状态,能力的持有态和表现态也需要有效管理和评价。由于才能的持有态、表现态和转化态是三种递进关系的整体,因此,若不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素质(持有态),是不会有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和表现(表现态)的,更不会产生组织所期望的绩效(转化态)的。反过来,要想获得预期的绩效,必须要求员工有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和态度;要想员工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则必须招聘到具备符合组织工作要求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员工。
因此,绩效管理应从招聘抓起,应该把那些具备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性格)的人才招进组织,这是产生高绩效的根本保证,也是绩效管理工作的源头。
启示二:绩效管理是系统工程
提高绩效是每一个组织所追求的目标,目前很多组织都推行绩效管理,但究竟什么是绩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这仍然是一个很不确切的概念,最大的问题是把绩效管理简单地等同于绩效考核。
才能的三种状态表明才能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象载体,通过采取适合相应表象载体的评价方法,就能够最有效地评价不同状态下的才能。但是否组织雇用了经测试已经具备组织所需才能的人才,就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益呢?答案却不能确定。因为,内在的才能是取得效益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比如,人们发现,具备高学历的人未必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较高的能力水平,被认定高能力的人未必有很好的行为表现,等等,这属于“高分低能”;人们也发现,有些人本身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际工作中也兢兢业业,加班加点,但却没有好的业绩,这属于“出力不出活”。那么,该怎样解决这种“高分低能”或“出力不出活”的问题呢?
首先组织必须更加关注具备才能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手段,及时对人才能力的发挥状态进行调控,帮助员工将才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工作业绩。这才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其次,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改善员工的行为。在组织里,每个工作岗位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按照标准把工作完成,而且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员工,将其行为表现对照检查组织绩效的需要,鼓励、保持和强化那些符合组织需要、提高组织绩效的行为。
所以,从才能的三种状态来看,绩效管理是一种战略的整合方法,通过改善组织中团队和个人的绩效,开发团队和个人的能力,使组织获取成功。绩效管理的本质,就是以绩效来衡量工作,以结果来检验过程。因此,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构建PDCA绩效管理新系统
绩效管理循环与才能三态论
由于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组织中的绩效管理应以有效鉴别已受雇于组织的员工的能力状态,并将不同的能力充分发挥、有效转化成工作业绩等内容作为新的管理重点,
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有其背后的逻辑性。管理学中最能表达清楚这种逻辑关系的是著名的“戴明环”(PDCA循环),即:P- 计划→D-执行→C-检查→A-调整→P′-新的计划(又一个新循环开始)。如图2所示。同样的,绩效管理也有一个PDCA 的循环过程。
P:绩效计划(建立目标体系)
D:绩效辅导(过程控制、教导对谈)
C:绩效评估(业绩评价、行为表现评价)
A:绩效总结(沟通与反馈、调整计划)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绩效考核局限于绩效评估这一环节,但从才能三态论来看,人的才能最终要表现为他的工作业绩才能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因此,绩效管理循环与才能三态论的关系可用表1来表示。
避免进入绩效管理的三个误区
● 误区一:以考核代替管理
从才能三态论来看,绩效与人的才能三态息息相关。人的能力素质和行为表现及工作业绩要受环境的影响,且影响是复杂的。因此,在绩效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不能用一种或几种简单的考核方法来评价一个人的绩效,更不能以考核代替管理,而应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综合性的手段来系统地构建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因为从绩效管理循环来看,绩效考核仅为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而已,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总结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少。
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实际工作中,只看见目标的制订与考核,多数忽略了对员工的辅导、沟通和反馈面谈,常常不管员工的能力如何,不管员工接受不接受,仅从组织利益出发,强行制订绩效目标,过程中发生问题后对员工也是听之任之,专等秋后算账,并将围绕工资奖金的奖罚作为绩效管理的唯一出口。事实证明,这种以考代管的做法,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此也让绩效管理成为管理中的“鸡肋”。如果员工没有好的心态,不知道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出成果,或者出了成果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即使员工有再高的技能,也不会产生很高的绩效。这也是目前单纯的绩效考核不能有效地提高绩效的原因所在,也是以考核代管理的危害所在。
● 误区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单看组织的绩效考核这个环节,有些企业常常出现只关注结果,或只关注行为表现的问题,甚至有些企业拿人事考核、纪律考核代替绩效考核,只凭年终总结或有无违反组织规定来评价员工,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组织雇用员工,只是租赁了他的能力素质,是一种投资。而每一个组织也都会希望其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需要有一个好的业绩和效益。以“业绩定结果”,以“结果论英雄”,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工作业绩要受员工的能力发挥状态所左右,只有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期望和规范要求,才能将其能力转化为组织绩效。因此,实行绩效管理,不仅要考量员工工作业绩和成果,还要考察其行为过程表现,最佳的方法就是将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常见的组合方案有以下两种:
一是按照一定的周期(如月、季、年)制订绩效目标,进行业绩评价。业绩评价分两层,一是团队业绩,一是个人业绩。绩效目标采用平衡记分卡方法,既考虑组织的财务指标和市场指标,确保组织的成长空间,也制订内部业务流程改善指标和员工成长指标,确保组织可持续发展。
二是根据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员工的才能发挥与转化程度,也就是业绩评价和行为表现评价的结果,对员工的岗位胜任力进行评定,并以此作为员工晋升、晋级和培训的依据。通过对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促进员工提高工作绩效,进而为组织带来更好的效益,实现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
● 误区三:重个人、轻团队
有些组织在设计绩效管理时,对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比较重视,绩效管理的工作重心也集中在对员工的薪酬、晋升与晋级直接与个人绩效的匹配上;在考核结果应用中往往忽视了对部门或团队业绩评价的管理,甚至把部门或团队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当作部门或团队的考核结果。认为,只要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应该有好的回报,团队业绩是领导的问题。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随着大工业的深入发展,个人的业绩受团队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绩效考核只重个人,则会导致组织中的员工各自为政,不服从大局等问题。而且,如今的社会不是仅靠个人的能力和勇气,单打独斗就能取得成功的,还需要团队的协作与支持才能取得好的业绩。
因此,将团队业绩与个人业绩相结合,是绩效管理发展的新趋势。首先,团队业绩评价可以做到考核公正和公开,将考核的重点转移到团队上来,消除考核者对员工个人的好恶影响,降低“不愿得罪人”等传统思想造成的评价误差;其次,针对团队的绩效考核沟通和调整,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便于员工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产生较高的整体绩效。
尽管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难,也是最乱的一环,但才能三态论则可理清“高分低能”、“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 等影响绩效的管理困惑,再通过建立以PDCA循环为工具的绩效管理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处理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尤其是团队负责人的绩效)、工作业绩与行为表现、内在的能力素质与绩效、相对评价(人员比较)与绝对评价(工作达成度)、纪律考核与绩效评估等许多影响绩效管理效率的关系,则一个组织的绩效提升将会水到渠成。(辛纯礼)
篇10: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本文以<论语>体现的`孔子的教学方法为探讨对象,在简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前提下,从注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教学、善于培养学生兴趣、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意见等五个方面来论述教师教的方法;从提倡学而不厌、注重实事求是、主张学思并重、鼓励择善从之、提倡不耻下问等五个角度来分析学生学的方法.
作 者:葛艳奇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 孔子的君子观
★ 王修文老师简介
★ 王引之简介

【浅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健态伦理思想(共10篇)】相关文章:
论语 先进2022-05-07
言行的名言名句2023-04-05
浅析《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2023-10-06
论语两则心得体会2023-10-28
《易传》伦理思想研究2022-05-07
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2022-08-08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2023-06-22
浅谈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023-08-02
论语人生心得体会2023-05-15
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202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