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

时间:2023-07-28 07:34: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共9篇)由网友“厚厚江湖”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

篇1: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试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语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的使用频率进行对比研究,希望找出存现动词在英汉语存现构式中使用频率的`不同及其认知理据.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英汉不同的哲学传统带给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思想浸染,并造成不同的哲学思辨模式,从而对英汉语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的频率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 者:张珂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H0-05 关键词:TtFG构式   GtF构式   存现动词   使用频率  

篇2:英汉存现句的句法研究

英汉存现句的句法研究

本文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内探讨英汉存现句的句法衍生.根据范方莲(1963)和Hazout将动词后NP看作名词谓语的观点,并基于Gu(1992)提出的复杂述谓结构,本文提出了英汉存现句衍生机制的统一解释.本文认为,英汉存现句在复杂述谓结构中衍生,动词后NP为名词谓语,位于次级谓语位置,缺少结构格特征,不需移位进行格核查,动词后NP的赋格得到解决,从而维护了非宾格动词假说.由于存现动词没有被规定一致特征,动词后NP的特征向初级谓语Pr传递,虚位成分there位于初级谓语短语的标志语位置,通过标志语-中心语一致获得该特征,然后移位至IP的标志语位置,核查其格特征.动词为获得其一致特征,经初级谓语移位到I位置,通过标志语-中心语一致获得动词后NP的一致特征,并由此衍生出英语存现句.汉语存现句的衍生与此类似,只是汉语没有与there相对应的虚位成分,初级谓语短语的标志语位置为空位,因此动词后表处所的介词词组经次级谓语短语的标志语位置移位到初级谓语的标志语位置,从而衍生出汉语的存现句.本文研究发现,英汉存现句结构的差异是汉语缺少与英语的there对应的`虚位成分所致.这种差异本质上是词汇性的,佐证了Chomsky()提出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词库差异的假设.

作 者:李京廉 王克非 Li Jinglian Wang Kefei  作者单位:李京廉,Li Jinglian(北京理工大学)

王克非,Wang Kefei(北京外国语大学)

刊 名:现代外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28(4) 分类号:H043 关键词:存现句   句法衍生   英汉语  

篇3:英语使用中存现句错误分析

英语使用中存现句错误分析

本文的研究重心放在中国学生使用英语There-be存在句的.错误分析.文章从中介语的角度,对There-be存在句的使用错误进行分析,并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存在句的语言测试.

作 者:于闽青 Yu Minqing  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公共外语部,266031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H31 关键词:英语错误分析   存现句   中介语  

篇4:英汉存现句名词组无定性问题初探

英汉存现句名词组无定性问题初探

比较英汉存现句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名词组一般都是无定的,只有少数是有定的.究其原因,我们发现,特定句法结构的基本交际功能和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和传递信息在决定英汉存现句中名词组的无定或有定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 者:何晓宇 杨洪亮  作者单位: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存现句   名词组无定性  

篇5:英语存现构造的认知解释-英语存现结构的认知与功能研究(之二)

英语存现构造的认知解释-英语存现结构的认知与功能研究(之二)

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这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存现构造.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图形一背景关系理论,英语中的存现构造可抽象概括为TtFG构造,并可区分为存在性TtFG构造和呈现性TtFG构造两大类.这两类TtFG构造体现的都是一种认知时空框架.但是,存在性TtFG构造体现的是一种静态时空框架,表达方位关系,说明某一实体(图形)静态地存在于某一时空范围(背景)之中;而呈现性TtFG构造体现的.则是一种动态时空框架,表达移动关系,说明某一实体(图形)动态地从某一(隐含的)时空范围移入另一时空范围(背景)之中,或者以某种姿势处于某一时空范围(背景)之中,或者从某一时空范围中(背景)移出,并消逝于某一(隐含的)时空之中.

作 者:张克定 ZHANG Ke-ding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22(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存现构造   TtFG构造   图形一背景关系   认知  

篇6: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

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它是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本文首先概述了存现句的基本特点,接着对不同句式存现句谓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力求弄清楚这些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差别。

关键词:存现句 存在句 隐现句 语义特征

存现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它的动词最复杂,特点也最多,对不同类型的存现句式的语义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从存现句的基本特点出发,来分析它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一、存现句的基本特点

(一)存现句的定义

存现句是表示某个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从纯语序结构观点来看,存现句的主语表示存现的地点,通常由处所词语来充当。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通常是不定的,一般由带有数量短语的定中短语来充当。

(二)存现句的格式

我们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存现句:(NP1LOC)+(VP)+NP2加括号的两个结构成分是存现句前的处所词语或动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但二者不可以同时不出现。如:例1.来了一位客人。(隐去了句首的方位名词)例2.桌上三本书。(隐去了句中的动词)(三)存现句的`分类存现句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存在句与隐现句。

1.存在句的基本特点

存在句是表示某地存在什么人或事物的一种句型。存在句的主语必须出现,并且必须是处所词语。谓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存在句的宾语是存在的主体,通常是数量短语构成的偏正短语。我们将存在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c+NP22.隐现句的基本特点隐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隐现句句首一般是处所词语,可以隐去,如例1。但隐现句的动词必须出现。宾语表示消失或出现的主体。我们将隐现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P+NP2

二、存在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最早来自语义学,又叫“语义成分”或“区别特征”,是一个词区别于其他词的最小意义单位。从语法学上看来,语义特征是指某一类词在具体的句式里临时组合所产生的共同的概括特征。

(一)(NP1LOC)+Vc+NP2中Vc的语义特征

1.用“有”或“是”充当用“有”或“是”作动词的存在句,表示某地存在某物或某人。

“有”可以表示“领有“”存在”。“领有”之义用在一般主谓句中,存在句通常用“有”表示“存在”。如:整个房间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

“是”在战国后期广泛用于判断句式中,它是用来联结主谓语的,断定两者是属于同一类事物。但在现代汉语中“,是”除了用于判断句式外,还运用于存现句中,表示“存在”。存现句中“是”后表示存在的事物。如:窗外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2“.V+有”充当

用“V+有”充当谓语的存现句是一种特殊的存现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看看它在语义表达上的特点。

例3.身子上涂有五颜六色的彩画。

例4.操场上站有一大群人。

例5.对这个决定,他的心里抱有看法。

例6.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看以上的几句话,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NP1LOC+V+有+NP2,但是在语义上却有细微的差别:①前两句中的谓词“V+有”都是临时组合,而后两句中的“V+有”形式已较为固定。

②前两句中的动词都有“附着义”,而后两句的动词本身都具有“含有义”,后面加上“有”跟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有很大的关系。

③前两句我们可以变换成NP1LOC+V+着+有+NP2,而后两句则不能。即:身子上涂有五颜六色的彩画。身子上涂着有五颜六色的彩画。

操场上站有一大群人。操场上站着有一大群人。

我们可以看出:前两句的动词在句中都说明了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后两句的动词不具有这种表意的功能,只是单纯的“存在”,没有指明存在的方式或状态。

3.用“V+着”充当

用“V+着”充当动词的存现句一般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看下面几个例子:例7.墙上挂着画。

例8.河流中停着几只小木船。

例9.庙中前殿戏台上演着社戏。

例10.篝火边跳着热情的圆圈舞。

以上几句话,句法结构都相同,动词形式都相同,但它们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有所差别:前两句能变换成NP2+V+在+NP1LOC,而后两句则不能: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河流中停着几只小木船。几只小木船停在河流中。

后两句能变换成NP1LOC+正在+V+NP2,前两句则不能:庙中前殿戏台上演着社戏。庙中前殿戏台上正在演社戏。

篝火边跳着热情的圆圈舞。篝火边正在跳热情的圆圈舞。

我们来看这几种不同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差别:前两句是一种静止的存在,侧重于“状态”,表示状态的持续,我们称之为静态存在句。后两句是动态的存在,侧重于“动作”,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或持续进行,我们称之为动态存在句。

(二)NP1LOC+NP2的句式分析

这类存在句中没有动词,后面的定中短语作它的谓语,我们称之为定心谓语句。如:街道上一片寂静。

我们将这种存现句前的处所词看作背景,后面的主体是存在于这个广义空间中的具体概念或抽象概念。这种类型的存现句不表示判断,只表示空间里的一种状态。

三、隐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隐现句是表示某地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即(NP1LOC)+Va+NP2。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表示出现的隐现句,如:例11.书架上又多了几本书。

例12.学校今年增加了二百名学生。

例13.车里上来了三个人。

例14.屋里走进了三个人。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如:

例15.家里顿时少了往日的欢笑。

例16.天边消逝了最后一抹残霞。

(一)分析隐现句中的变化

消失类动词无———→有———→增加—————→(表示某地增加了某物)←—————(表示某地减少了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表示变化消失类的动词语义基础都是表“存在”,它们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表示数量的增加、减少或消失,是一种静态的描述,着重于结果。如例11、12、15、16。

(二)分析隐现句中的动作行为类动词

在隐现句中的分析:无———→有———→增加—————→(表示某个地方出现了某人或某物)。

—————→(表示某地出现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显然,通过图我们不能确定“出现”义动词的语义基础。它可以有预先的“存在”义,不过现在“出现”的与原来“存在”的可能是不同的主体,也可能是在原来什么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主体。如例13、14。

但是“消失”类动词的语义基础是明显的,预先的“存在”是“消失”的基础。

这类动词的基本语义特征是“位移”,能说明位移的方式或状态。但加上趋向补语,谓语动词都是瞬间性的,不能持续,表示动作的发生或完成。

(三)分析隐现句中的趋向类动词无———→有———→增加—————→(表示某个地方增加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出现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趋向类动词本身都含有“位移”义,它既可以表示“出现”,也可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的数量的“增加”。趋向动词是瞬间性的,它不能说明“位移”的方式,但是指明了“位移”的方向。动作不能持续,也不能表示某种状态,这是一种动作描述。

四、小结

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它的基本格式是:S=(NP1LOC)+(VP)+NP2句首的处所词可以是地名、机构、人或事物的名称和方位词构成的复合名词组,它指明了主体所存在或出现、消失的地点,在句中可以隐去。句中动词的语义基础是“存在”,既可表示静止的存在,或存在的方式或状态,也可表示动态的持续。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还包括“位移”,表示出现或消失。表示出现通常由动词加上趋向补语构成,表示消失通常由动词加上动态助词“着”或“了”构成。在一定情况下,句中的动词有时可以隐去,这不是存在词“有”或“是”的省略,而是指明一种简单状态。句末的名词性词语是存现的主体,可指人或物,一般由带有数量短语的定中短语构成,这在句子中是主要的成分,一定不能隐去。

篇7:古代广告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存现

摘要 据史料记载,古代已开始使用实物广告、音响广告、标记广告、对联广告等多种形式。

本文作者发现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古代广告方式的记载,特分类研究之。

篇8:古代广告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存现

广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自商代始就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商朝有人专门组织物品交换,这些人被称之为商人,他们的经济活动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氛围里顽强地生长起来,一步步走向兴盛。

随着古代城市生活的繁荣,商业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商人们“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有了固定的经商场所、有了相互交换商品信息的需求、也有了把各自的商品悬挂起来进行展示的作法,于是古人有了传播、交换商品信息的主观意识,推销宣传商品的广告方式就产生了。

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商业活动已开始使用实物广告、音响广告、标志广告、对联广告等多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商品,并有了各种各样的广告创意,因而在反映古人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了关于古代商业活动的记载,也有了关于古代广告方式的记载。

本文在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古代广告方式的记载,特分类研究如下。

一 先秦时期的广告方式

《尚书注疏》卷十三有云:“农功既毕,始牵车牛,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这段记载说明两个含义:一是商朝时古人已有了经商活动,并有了对商业活动的定义“载其所有,易其所无”;二是商业活动已成为古代的一种辅助的生产方式,因为经商者要“远行贾卖”,就一定会渐渐脱离农业劳动,变成一种专业的商人阶层。

吴晗先生在《从商品生产想到中国商人起源》一文中指出: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后,商遗民被强制地集中于洛阳城里,他们没有土地,也没有政治地位,只能靠着他们祖先已熟悉的商业活动来维持生计,时间久了,“商人”就成了他们的代号,商业活动也成了他们的生产方式。

西周时就已出现了管理有序的城市市场,《易经》里就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的记载,说明市场的繁荣和货物的齐全,《周礼》也有记载云:“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在此条下面有注疏云:“市,杂居之处,言主者谓其多也。

百族必容来去,商贾家于市城,贩夫贩妇朝资夕卖,因其便而分为三时之市。”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相当成熟,市场管理也非常有序,因此,与商业活动紧密相联的广告的出现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左传》记载着夏禹铸九鼎的以昭告天下的做法,夏禹做了天下的首领之后,用从各地收集来的铜铁铸成九座大鼎,鼎上四面雕刻着九州的毒恶动物和魔怪的形象,以此方式昭告天下百姓,使百姓能够识别并防备这些有害动物的侵袭:“昔夏之方有德者也,远方图物,项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夏禹所发布的显然是一则公益广告,它以独特的器物为载体承载传播着有益于百姓的信息,百姓们在观看这种独特的大鼎时也记住了鼎上所绘制的怪兽的图形,并产生防备的念头,所以夏禹经九鼎发布的广告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公益广告。

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古人商业活动的记载: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是最典型的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易形式,卖布者以“抱布”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商品的质量,而与之交换的“贸丝者”可以通过这种商品实物判断其商品质量的好坏,所以这种“抱布贸丝”包含了实物广告的萌芽特征。

屈原《天问》诗中有“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之句,下面的注释写道:“师望即(姜)太公也,昌,(周)文王名也。

言太公在市肆而屠,文王何以识之乎?后谓文王也。

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这句诗说明,吕望(姜太公)原本在朝歌的集市上屠牛,他为了让顾客对他的商品更关注,对他的商品记忆更深,便采用了独特的口头叫喊声来吸引顾客。

而正是这种具有声音和语词效果的广告方式,不但给他带来了财运,更把他推到了周文王的面前,周文王被他的喊声吸引得“亲往问之”,“载与俱归”,从而周文王赏识了他的政治才干,让他登上了周朝的政治舞台,这诗句记载的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广告效果,可见这种声音广告的吸引力之大。

《史记》中记载的商鞅推行新法的方法更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广告:“(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之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这个做法当即在都城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民怪之莫敢徙”,于是赏金从十金增至五十金,而大胆的徙木者在众目睽睽下完成了搬运木头的活动并拿走了赏金,结果震惊了所有的百姓,于是商鞅的变法主张很快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从而得到了顺利的推行。

这种立大木以取信于民的作法,其实使用的是一种悬念式的广告方式:据广告学的原理,当受众被某个事物所吸引时,受众的心理会在这个方向保持着深入并持久下去,而广告宣传的内容就会在受众的脑子里得到鲜明的印象,并经过受众的关注而得以迅速的传播,从而产生持久的影响。

正因此,商鞅推行新法的广告效果必定会有显著效果。

而《晏子春秋》中记载的“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的说法,则属于一种悬挂实物以招徕顾客的广告方式,从晏子的话里可以看到,至少在春秋时代,商家们已经在门前悬挂商品实物以表示自己店铺的经营内容,这种方式其实是实物广告与标记广告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后来的悬帜式广告方法,很可能就是从这种悬挂实物的广告方式转变而来的。

《韩非子》亦有云:“宋人有沽酒者,斗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段话里透露出古代的商业信息:古代商人的经营之道是要殷勤待客、要足斤足两,还要有醒目的招牌。

悬挂在高处的酒帜,从现代的广告学理论来看就是标志广告,因为它树立在醒目之处,从而有效地吸引着行人的视线,引起受众的注意,达到使人知晓的目的,继而引发其产生消费的需求。

二 汉至唐宋时期的广告方式

汉代之后,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更加发达,陆路阡陌沟连,水路河渠通达,舟车往来促进了货物的流通与商业的繁荣。

特别是唐代国门大开对外交流频繁,各国使者商人往来不绝,集市贸易更加发达,所以在姚合的《庄居野行》诗中有云:“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可看出经商人数之多。

京城洛阳和长安已出现了专业的集市,如米市、草市、丝市、药市等,都市中商业活动和娱乐业的发展必然会带起更多的广告活动,于是汉至唐代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广告方式。

如在《诗经・周颂・有瞽》中的“箫管具举”一句下,汉代郑玄注云:“箫,编小竹管也,如今卖饧者所吹也。”这说明在汉代已有了用箫管吹奏作为商品宣传的广告方式。

饧,是糖稀之类的小吃,也可能是小糖人,总之卖这类小吃的小贩是吹着箫管走街串巷,用清亮悠扬的音乐声为自己寻找主顾,这就是音响广告的前身。

音响广告是从叫卖广告发展而成的最古老最鲜活的广告方式,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刺激人的瞬时记忆,使人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于声音所来的方向,并做出相应的举动。

显然,这种吹着箫管贩卖糖稀的作法是很受欢迎的,以至于宋代宋祁的诗中仍有:“花媚韶光柳弄烟,箫声处处卖饧天”的句子。

在宋代,贩卖梅花酒的商贩同样采用了音响广告的方式,梅花酒的名字很雅,所以也就有了一种很雅的贩卖方式――吹笛,南宋文人吴自牧所著的笔记《梦梁录》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用

……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可见当时的茶肆酒肆都在使用一种音响广告的方式招徕顾客,只不过酒肆里是在弹唱“梅花引”之曲,茶肆里却是在敲打茶盏来吸引茶客的注意。

而这种名叫“梅花酒”的酒伴随着这个名叫“梅花引”的曲子迅速地传遍四方,“梅花引”也渐渐成了一个有名的词牌,宋代词人向子堙就有“梅花引”名句云:“花如颊,梅如叶,小时笑弄阶前月。”

另一类在汉唐时十分盛行的广告方式是标志广告,在汉至唐宋的城市店铺门前,都已习惯于悬挂某种标志广告来招引客人,如酒店门前的酒旗,茶楼门前的彩旗和药店门前的药葫芦等,都是唐宋时期经常看到的标志广告,因此在诗人的诗句里就有了这种标志广告的记载,如唐代韦应物的《酒肆行》诗有云:“碧梳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唐代杜牧有名句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种酒旗与各种标志性的旗帜俗称“幌子”,幌子原为布制,上面无字,后来布幌越做越大,甚至长达一丈,就有人开始在布制的幌子上面题写店铺的字号或写上某种商品的广告词语,再后来有人改用木制的幌子,这就更便于书写文字,写在幌子上的广告语更多起来。

书写在布幌或木幌上的广告语简洁明了,不仅集中概括地表现出店主的经营项目,更收到提醒消费者注意的良好效果。

汉至唐代还有了以真人为宣传手段的广告方式,如卓文君私嫁司马相如之后,二人在临邛城开了一家小酒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云:“相如买一酒舍,而令文君当垆。”下注云:“垆,酒肆也,以土为堕边高似垆。”

“当垆”即在酒店门前以土垒成类似于炉子的高台,上面砌一个酒缸,卓文君就是坐在门前的酒缸旁充当酒店的活广告,司马相如的这种做法首先是想要羞辱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而事实上却起到了以女性作为真人广告的效果,卓文君亲自当垆,展现的是这家酒店的经营方式:有漂亮的贵族女子亲自为酒客服务,这在当时是十分吸引人的经营方式。

后来这种女人当垆的做法演变成酒店常用的吸引酒客的广告方式,汉代辛延年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的说法,唐代陆龟蒙也有“锦里多佳人,当垆自沽酒”的句子。

这种以真人做广告的方式以靓丽的女性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在美色抓住顾客的眼球的同时,形成一种积极的注意力,从而使产品的形象自动地进入了顾客的记忆之中。

三 明清时期的广告方式

自明代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中国萌芽,再加之郑和七下西洋与亚洲诸国的紧密联系,明代至清代的商贸活动就更加频繁。

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涉足广告活动,他们或题写诗词广告,或撰写对联广告,使这一时期的广告具有了更浓郁的文学特征。

明清小说里也开始有了关于广告活动的记载,最著名的是《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中的“三碗不过岗”的广告:“(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这种直接把酒的质量和威力写在酒旗上的作法,显然比唐代在酒旗上只写店铺的名字更有感染力,增加了广告对人视觉的刺激强度,把受众的心态从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因此完全符合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增加刺激的力度来提升广告效果的规律。

明代还盛行对联广告方式,传说明代的朱元璋是第一个撰写对联广告的人,他的第一副对联是写阉猪人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不但把阉猪的性质概括得很精妙,而且合辙押韵,十分上口。

明代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伯虎也写过“生意似春草,财源如水泉”的对联广告,这些都是利用语言本身的出奇制胜来突出宣传效果的广告方式,再加上精美的书法艺术,使广告宣传的效果更加多元化。

综上所述,从古代的广告方式中,可看出中国古人的广告发展的进程,而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下了多姿多彩的广告方式,更加大了商业广告的传播力度,优化了广告传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 (汉)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3] 陈培爱:《中外广告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版。

[4] [美]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信出版社,版。

篇9:不及物运动动词带处所宾语构式的认知研究

不及物运动动词带处所宾语构式的认知研究

英、汉语中的不及物运动动词都能带处所宾语,形成处所宾语句.处所宾语句与对应的介词宾语句之间存在系统差别.处所宾语句的语义特征主要有:表述构式义、体现论元增容、标示旁格升级和在类推的'作用下向语义原型靠拢.此外,英语处所宾语句是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并且这种概念化跟汉语的相关句式存在有规律的联系和差异.

作 者:仇伟 QIU Wei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22(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运动动词   处所宾语   语义特征   概念化  

不及物运动动词带处所宾语构式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也字歧义句的句法研究

三乡壮语汉语借词语义分析

对外汉语教案 现代汉语之数词

从构式语法看公式化语言的认知机制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下

形容摔跤的搞笑词语

谈语料库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共9篇)】相关文章:

诗歌语文知识点总结2022-05-07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英语专业论文2022-04-30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出台2022-04-29

央行颁布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2023-03-26

用“语块”提升托福写作能力2022-12-31

校本 培训心得体会2022-10-01

班主任校本培训心得体会[模版]2022-10-14

4p营销策略文献综述范文2023-08-29

理工类文献综述范文2024-01-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