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3-07-28 07:48:2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锦集10篇)由网友“tanjing10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1: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本国际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给我省国际海运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省是海洋大省,优越的海洋资源赋予了我省极大的海运优势。海运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资源,加快发展国际海运业是建设我省海洋经济强省的主要举措之一。海运业具有运能大、投资省、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轻等优势,发展国际海运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省独有的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较好地解决陆域经济发展中的建设用地、电力和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等生产要素问题和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更好地满足我省及区域性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而且还可为全省经济发展构筑新的纵深平台,对全省国民经济起到很大的推动和拉动作用。发展我省国际海运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现状

(一)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现状

底,我省共拥有从事各类国际海运及其辅助业的企业288家。其中,从事国际海运企业24家,共拥有经营国际海运船舶51艘、143万载重吨、5303TEU(其中方便旗船25艘、106万载重吨、2076TEU);从事国际海运辅助业企业264家。

20全省完成国际海运货物运输量790万吨、货物周转量521亿吨公里(国际集装箱17万TEU)。

(二)对我省国际海运现状的基本评价

1、“十五”时期,我省国际海运发展较快,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年与统计数据相比,我省国际海运的运力规模、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加了3倍、2.4倍和3.3倍。但与全国水平相比,我省国际海运无论是运力规模,还是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都相当低。2005年,我省国际海运运力规模仅为全国国际海运运力规模总量的3.9,货运量为1.6,货物周转量为1.4。

2、企业运力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我省大部分国际海运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实力偏弱,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作为我省国际海运龙头企业浙江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也只拥有运力17艘、100万载重吨,而我省其他的23家国际海运企业运力合计仅34艘、38万载重吨,平均吨位仅1.12万载重吨,而且船龄老、船型落后,难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优势,抗风险能力比较低。而同期我国最大的国际海运企业中远集团运力达600多艘、3000多万载重吨,河北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运力达40多艘、500多万载重吨。

3、企业运力结构单一,集装箱运输水平较低。目前,除我省宁波远洋运输有限公司1家企业从事集装箱班轮运输外,其他的我省经营国际航线运输船舶主要以散杂货船和部分冷藏、鲜活鱼品运输为主,经营结果较单一,集装箱运输在我省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到2005年底,全省仅拥有国际航线(全部为近洋航线)集装箱船10艘、5303TEU,单船平均箱位仅530TEU,和国际航线船舶大型化、船队专业化、经营集约化进程趋势接轨的程度尚有很大距离。

4、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偏弱,发展缺乏后劲。由于国际海运业是资金高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购置船舶,但受其规模、实力和行业特点等限制,船舶更新缓慢。

5、企业符合国际海运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还相当匮乏。较于其它行业,涉足海运市场不仅门槛较高,更重要的是其经营过程十分复杂。如货源的组织,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相关政策的出台,燃油价格的波动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我省除个别企业如浙江远洋、宁波海运等,大多数从事国际海运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受过系统专业培训。

二、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一)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浙江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必须发挥的八项优势和必须推进的八项举措之一;“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在2005年正式出台实施,为加快发展全省海洋经济提供了政策指南。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濒海地区也因“海”制宜,出台了不少具有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所有这些极富远见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海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际海运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我省具有悠久的航运历史,早在七千年,宁波市的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航运。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浙江人民形成了丰富特有的海洋文化和重海观念。悠久的航运历史传统和重海观念为发展我省国际海运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具有良好的经

济基础

发达的地方经济为国际海运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源动力。我省是个经济强省、对外贸易强省。据统计,作为全国第4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3365亿元,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1074亿美元。其中,出口768亿美元,进口306亿美元。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396家,合同金额161.3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77.2亿美元。“十一五”时期,我省将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达到2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左右,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进展。浙江省90以上的外贸货物是通过国际海上运输完成。

同时,我省作为我国民营资本最为活跃和实力最为发达的大陆省份之一,民营资本十分庞大。

(四)具有优越的港口条件

2005年底,全省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639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1个。年综合通过能力5.7亿吨。全省生产用码头泊位中,通用件杂货泊位542个、通过能力0.5亿吨,通用散货泊位2466个、通过能力1.7亿吨,专业化泊位959个、通过能力2.7亿吨。专业化泊位中原油泊位42个、通过能力0.6亿吨、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202个、通过能力0.3亿吨煤炭泊位327个、通过能力0.6亿吨,集装箱泊位14个、通过能力356万TEU。到2005年底,我省宁波――舟山港已开通国际班轮航线147条,2005年月均航班次达614班次,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或地区。

我省可以开发的港口岸线资源特别是深水岸线资源仍相当丰富。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可利用的深水岸线开放利用率约为10左右,目前全省有在常规工程条件下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还有290多公里。

三、制约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

1.作为资金高密集型的产业,投资国际海运业需要巨额的资金。例如购买一艘第六代的集装箱船,单船价就达到上亿美元,开通一条到欧美的集装箱班轮航线,需要投入至少这样的船舶3艘,我省现有国际海运企业没有一家能筹集到如此巨额的资金。

2.由于国际海运业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国际性强的特点,客观上削弱了社会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参与的热情。

3.由于国际海运船舶流动性高,营运风险大,在取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方面经常受到种种限制。由于融资渠道过于狭小,几乎全省的国际海运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人才问题

国际海运业更是人才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国际海运业持续快速发展,国际海运专业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持证船员、各类中介服务人才出众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人才积累,出现国际海运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激烈的行业竞争造成专业人才频繁流动,许多中小企业经常面临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的现象,很多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至于能掌握国际惯例、精通法律业务、熟悉掌握外语的高层次海事法律人才,既懂航运业务,又擅长统计分析的综合型航运统计人才、航运经济研究人才和航运信息人才在我省更是寥寥无几。

(三)企业规模问题

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是我省国际海运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我省国际海运企业队伍总体实力不够强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实力偏弱,缺乏足够的发展后劲和同境内外大企业同台市场竞争的能力。我省最大的国际海运企业浙江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也只有运力100万载重吨,而且老旧散货船居多,在国际海运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四)船舶进口税赋问题

据统计,我国国际海运船队中,挂“方便旗”经营的船舶约占总吨位的56。而在境内登记,挂五星红旗的船舶仅占总吨位的44。我国国际海运船舶挂方便旗经营,最主要原因是进口船舶税赋过高,企业须缴纳27.53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进口1艘造价为1亿美元的大型专业化新船,尚未投入运营便须先缴纳2753万美元的税费,实在令想悬挂五星红旗的船东望而生畏。船舶价格如此昂贵,再缴纳高额税赋,必将大大增加船舶经营成本,这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中,无疑将严重影响我国航运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四、促进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研究和宣传

加强对国内外国际海运业的研究,及时掌握国内外国际航运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我省国际海运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利于引导我省国际海运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调整经营思路。

尽管政府对把发展国际海运业、建设海洋大省、提升我省经济整体实力放在了重要地位。但是社会对国际海运业的关注程度还相对不高。因此,应加大对国际海运产业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和行业协会,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国际海运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建议出台促进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的产业发展导向政策

1.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国际海运船舶发展专项补助资金。通过专项补助资金,对投资组建国际海运企业、购置国际海运力、更新运力结构等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上压力,提高对境内外各类资本参与我省国际海运业建设的吸引力。

2.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际海运企业的所得税、营业税等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以进一步加快国际海运企业的再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积累速度。

3.扶持龙头企业。扶持我省现有的规模较大的国际海运企业,在若干年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海运企业,提升我省国际海运业的良好形象。

4.鼓励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参与经营国际海上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我省作为我国民营资本最为活跃和实力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民间资本十分庞大。应尽快建立吸引这部分民营资本投资参与我省国际海运的机制。把民间资本转化成为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来源,对于加快我省国际海运业发展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建议建立我省国际海运水运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省国际海运企业无论是在设立期还是在企业的运行期,依靠自由资金无法进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必须通过外界的资金予以支持。建立我省国际海运水运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切实解决企业对发展资金的需求的一种便捷的、有效的银行贷款融资机制。

(四)加强对现有国际海运人才的培训和建立引进人才机制

现代国际海运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当前我省国际海运人才缺乏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依托国内外海运培训院校,建立国际海运业从事人员的培训教育机制,加大对我省现有国际海运人才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海运企业管理层、海员、海运中介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应尽快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改家族式管理体制为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让经营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把企业人才的利益与企业命运紧贴在一起,建立引进人才机制。

(五)向国家建议建立我国特色的国际船舶保税区,实施船舶保税登记制度。

船舶作为一种可以买卖的交通工具,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因此,尽快建立我国特色的国际船舶保税区,实施船舶保税登记制度,对现行的从事国际海运跨境服务的中资方便旗船舶,和一般商品一样在保税区享有保税待遇,对阻滞我国船舶移籍海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发展我国商船队和增强我国海运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船舶保税登记制度作为一种财政上无需投入的新的航运扶持政策,倍受各海运大国的青睐。自1978年英国最早以马恩岛为境外登记处以来,先后有法国、荷兰、葡萄牙、挪威、日本等十几个海运强国实行此类船舶登记制度。因此,我国实行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保税登记制度完全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在事实上,此类保税登记在国内也曾有过先例,如中远集团就曾在厦门经济特区登记过缓缴关税和增值税的进口船舶。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9Hf

济基础

发达的地方经济为国际海运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源动力。我省是个经济强省、对外贸易强省。据统计,作为全国第4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3365亿元,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1074亿美元。其中,出口768亿美元,进口306亿美元。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396家,合同金额161.3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77.2亿美元。“十一五”时期,我省将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达到2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左右,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进展。浙江省90以上的外贸货物是通过国际海上运输完成。

同时,我省作为我国民营资本最为活跃和实力最为发达的大陆省份之一,民营资本十分庞大。

(四)具有优越的港口条件

2005年底,全省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639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1个。年综合通过能力5.7亿吨。全省生产用码头泊位中,通用件杂货泊位542个、通过能力0.5亿吨,通用散货泊位2466个、通过能力1.7亿吨,专业化泊位959个、通过能力2.7亿吨。专业化泊位中原油泊位42个、通过能力0.6亿吨、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202个、通过能力0.3亿吨煤炭泊位327个、通过能力0.6亿吨,集装箱泊位14个、通过能力356万TEU。到2005年底,我省宁波――舟山港已开通国际班轮航线147条,2005年月均航班次达614班次,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或地区。

我省可以开发的港口岸线资源特别是深水岸线资源仍相当丰富。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可利用的深水岸线开放利用率约为10左右,目前全省有在常规工程条件下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还有290多公里。

三、制约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

1.作为资金高密集型的产业,投资国际海运业需要巨额的资金。例如购买一艘第六代的集装箱船,单船价就达到上亿美元,开通一条到欧美的集装箱班轮航线,需要投入至少这样的船舶3艘,我省现有国际海运企业没有一家能筹集到如此巨额的资金。

2.由于国际海运业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国际性强的特点,客观上削弱了社会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参与的热情。

3.由于国际海运船舶流动性高,营运风险大,在取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方面经常受到种种限制。由于融资渠道过于狭小,几乎全省的国际海运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人才问题

国际海运业更是人才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国际海运业持续快速发展,国际海运专业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持证船员、各类中介服务人才出众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人才积累,出现国际海运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激烈的行业竞争造成专业人才频繁流动,许多中小企业经常面临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的现象,很多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至于能掌握国际惯例、精通法律业务、熟悉掌握外语的高层次海事法律人才,既懂航运业务,又擅长统计分析的综合型航运统计人才、航运经济研究人才和航运信息人才在我省更是寥寥无几。

(三)企业规模问题

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是我省国际海运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我省国际海运企业队伍总体实力不够强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实力偏弱,缺乏足够的发展后劲和同境内外大企业同台市场竞争的能力。我省最大的国际海运企业浙江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也只有运力100万载重吨,而且老旧散货船居多,在国际海运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四)船舶进口税赋问题

据统计,我国国际海运船队中,挂“方便旗”经营的船舶约占总吨位的56。而在境内登记,挂五星红旗的船舶仅占总吨位的44。我国国际海运船舶挂方便旗经营,最主要原因是进口船舶税赋过高,企业须缴纳27.53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进口1艘造价为1亿美元的大型专业化新船,尚未投入运营便须先缴纳2753万美元的税费,实在令想悬挂五星红旗的船东望而生畏。船舶价格如此昂贵,再缴纳高额税赋,必将大大增加船舶经营成本,这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中,无疑将严重影响我国航运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四、促进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研究和宣传

加强对国内外国际海运业的研究,及时掌握国内外国际航运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我省国际海运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利于引导我省国际海运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调整经营思路。

尽管政府对把发展国际海运业、建设海洋大省、提升我省经济整体实力放在了重要地位。但是社会对国际海运业的关注程度还相对不高。因此,应加大对国际海运产业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和行业协会,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国际海运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建议出台促进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的产业发展导向政策

1.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国际海运船舶发展专项补助资金。通过专项补助资金,对投资组建国际海运企业、购置国际海运力、更新运力结构等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上压力,提高对境内外各类资本参与我省国际海运业建设的吸引力。

2.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际海运企业的所得税、营业税等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以进一步加快国际海运企业的再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积累速度。

3.扶持龙头企业。扶持我省现有的规模较大的国际海运企业,在若干年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海运企业,提升我省国际海运业的良好形象。

4.鼓励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参与经营国际海上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我省作为我国民营资本最为活跃和实力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民间资本十分庞大。应尽快建立吸引这部分民营资本投资参与我省国际海运的机制。把民间资本转化成为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来源,对于加快我省国际海运业发展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建议建立我省国际海运水运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省国际海运企业无论是在设立期还是在企业的运行期,依靠自由资金无法进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必须通过外界的资金予以支持。建立我省国际海运水运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切实解决企业对发展资金的需求的一种便捷的、有效的银行贷款融资机制。

(四)加强对现有国际海运人才的培训和建立引进人才机制

现代国际海运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当前我省国际海运人才缺乏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依托国内外海运培训院校,建立国际海运业从事人员的培训教育机制,加大对我省现有国际海运人才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海运企业管理层、海员、海运中介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应尽快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改家族式管理体制为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让经营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把企业人才的利益与企业命运紧贴在一起,建立引进人才机制。

(五)向国家建议建立我国特色的国际船舶保税区,实施船舶保税登记制度。

船舶作为一种可以买卖的交通工具,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因此,尽快建立我国特色的国际船舶保税区,实施船舶保税登记制度,对现行的从事国际海运跨境服务的中资方便旗船舶,和一般商品一样在保税区享有保税待遇,对阻滞我国船舶移籍海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发展我国商船队和增强我国海运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船舶保税登记制度作为一种财政上无需投入的新的航运扶持政策,倍受各海运大国的青睐。自1978年英国最早以马恩岛为境外登记处以来,先后有法国、荷兰、葡萄牙、挪威、日本等十几个海运强国实行此类船舶登记制度。因此,我国实行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保税登记制度完全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在事实上,此类保税登记在国内也曾有过先例,如中远集团就曾在厦门经济特区登记过缓缴关税和增值税的进口船舶。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9Hf

篇2: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本国际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给我省国际海运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省是海洋大省,优越的海洋资源赋予了我省极大的海运优势。海运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资源,加快发展国际海运业是建设我省海洋经济强省的主要举措之一。海运业具有运能大、投资省、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轻等优势,发展国际海运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省独有的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较好地解决陆域经济发展中的建设用地、电力和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等生产要素问题和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更好地满足我省及区域性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而且还可为全省经济发展构筑新的纵深平台,对全省国民经济起到很大的推动和拉动作用。发展我省国际海运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现状

(一)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现状

2005年底,我省共拥有从事各类国际海运及其辅助业的企业288家。其中,从事国际海运企业24家,共拥有经营国际海运船舶51艘、143万载重吨、5303TEU(其中方便旗船25艘、106万载重吨、2076TEU);从事国际海运辅助业企业264家。

2005年全省完成国际海运货物运输量790万吨、货物周转量521亿吨公里(国际集装箱17万TEU)。

(二)对我省国际海运现状的基本评价

1、“十五”时期,我省国际海运发展较快,但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与20统计数据相比,我省国际海运的运力规模、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加了3倍、2.4倍和3.3倍。但与全国水平相比,我省国际海运无论是运力规模,还是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都相当低。2005年,我省国际海运运力规模仅为全国国际海运运力规模总量的3.9,货运量为1.6,货物周转量为1.4。

2、企业运力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我省大部分国际海运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实力偏弱,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作为我省国际海运龙头企业浙江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也只拥有运力17艘、100万载重吨,而我省其他的23家国际海运企业运力合计仅34艘、38万载重吨,平均吨位仅1.12万载重吨,而且船龄老、船型落后,难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优势,抗风险能力比较低。而同期我国最大的国际海运企业中远集团运力达600多艘、3000多万载重吨,河北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运力达40多艘、500多万载重吨。

3、企业运力结构单一,集装箱运输水平较低。目前,除我省宁波远洋运输有限公司1家企业从事集装箱班轮运输外,其他的我省经营国际航线运输船舶主要以散杂货船和部分冷藏、鲜活鱼品运输为主,经营结果较单一,集装箱运输在我省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到2005年底,全省仅拥有国际航线(全部为近洋航线)集装箱船10艘、5303TEU,单船平均箱位仅530TEU,和国际航线船舶大型化、船队专业化、经营集约化进程趋势接轨的程度尚有很大距离。

4、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偏弱,发展缺乏后劲。由于国际海运业是资金高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购置船舶,但受其规模、实力和行业特点等限制,船舶更新缓慢。

5、企业符合国际海运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还相当匮乏。较于其它行业,涉足海运市场不仅门槛较高,更重要的是其经营过程十分复杂。如货源的组织,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相关政策的出台,燃油价格的波动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我省除个别企业如浙江远洋、宁波海运等,大多数从事国际海运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受过系统专业培训。

二、我省国际海运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一)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浙江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必须发挥的八项优势和必须推进的八项举措之一;“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在2005年正式出台实施,为加快发展全省海洋经济提供了政策指南。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濒海地区也因“海”制宜,出台了不少具有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所有这些极富远见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海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际海运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我省具有悠久的航运历史,早在七千年,宁波市的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航运。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浙江人民形成了丰富特有的海洋文化和重海观念。悠久的航运历史传统和重海观念为发展我省国际海运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具有良好的经

篇3: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三、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

随着新行政中心筹建工作的展开,中心城区重点向北拓展已成为定势。但如何才能把城北人气带旺?如果仅靠超市一类的商贸带动,就成不了气候、上不了档次。理想的办法是要以文化娱乐休闲带动,这就需要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几年前市里曾在袁山西南规划过近300亩的文化园区,但以后有了变更。纵观××中心城区近代现代的建设,还没有新出现像××台、古天文台、大成殿这样的传世之作。现体育中心建筑群,尽管目前在省内一流,在国内地市级也数得上,但限于都是现代钢架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最多也只有100年。庐山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但庐山的旧建筑中,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至今仍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庐山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和庐山剧院等几幢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政中心和市政广场南边,应当规划一个比较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园区),预留大剧院(市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几大标志性建筑的地盘。可以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先行建设文化广场周边的娱乐休闲设施。在资金紧缺时,几大标志性建筑不宜仓促上马,避免建成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低档建筑物,避免为后人留下骂名。如果将来能够在文化广场建成几幢高标准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中心城市的传世之作,这对改善中心城区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历史意义。

篇4: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电子商务,最初出现在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工作报告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描述中,含义就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有效地把商品的资源管理和人们的交易行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换、业务处理、商品和服务交易的计算机化,网络化活动。但是它不仅指基于互联网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扩大宣传、减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从我国实现了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行为到现在,已经有10几年了,但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还不完善,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因此切实了解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才能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效的发展。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1.电子商务交易量增长迅速。我国网民网上购物用户达2200万,比增长38.6%,交易额高达135.05亿元。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239亿元,增长65.9%,实现的运营商营业收入达39亿元,增长49.1%.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半年内增加36.4%,全年我国电子商务类站点的总体用户覆盖已经从9000万户提升至9800万户,网络交易规模接近2700亿。根据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上)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显示,截至206月份,国内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200万家,且增长迅猛,预计今年年底网店数量将达到1300万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近1000万人,市场交易额达到2.25万亿元,预计全年交易额将超过4.3万亿元。

2.消费群体发展速度快。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群中的普及化,以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程的推进和国家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视,网络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改变国人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会进行网上购物,据淘宝网检测数据,截至月31日,我国的网购人数超过5500万,较增长近7倍。每天有近900万人在淘宝网“逛街”,相当于近600个沃尔玛、家乐福的平均客流量。据CNNIC的报告,至少在网上买过一次东西的中国网民数历史性地突破了1亿人,达到1.08亿,增长46%;而艾瑞的报告也近似于此-“网购”的中国网民达1.1亿。

3.电子商务涉及的行业不断扩展。电子商务不单在电子产品、服装、家庭生活用品等方面发展,而且在外贸、能源、制造、金融等行业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许多大型传统行业也纷纷涉足,建立起实业网站,中国电信运营商、软件及系统集成商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服务,移动商务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领域;电子商务服务及网络公司自身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已经涌现出阿里巴巴、中国钢铁网、中国化工网等一大批网上采购市场。另外我国政府机构也加入到“政府上网工程”行列,通过网络发布政府采购信息。

4.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日益活跃。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局限为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模式,更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节约成本、减少流通环节从而直接打造面向消费者的交易平台,即B2C交易模式;此时,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C2B交易模式也随即应用起来,它是通过汇聚具有相似或相同需求的消费者,形成一个特殊群体,经过集体议价,以达到消费者购买数量越多,价格相对越低的目的;另外,还有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模式、企业、中间监管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MC模式、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B2G.随着3G时代的来临,移动电子商务也逐渐发展起来,它利用手机终端移动化的特点,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和安全标准滞后。电子商务是在开放的Internet环境下进行交易,采用电子支付方式,通过无纸化的电子票据进行结算,而现行的《票据法》并不承认经过数字签章的非纸质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电子商务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则来支撑。然而,我国目前尚未正式颁布和实施电子商务法,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生的问题存在着原有法律条文没有涉及或者有涉及但不完全适用的情况,这就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2.电子商务交易存在安全隐患。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表现在身份认证方面,由于非法用户可以伪造、假冒电子商务网站和用户的身份,因此登录到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客户无法知道他们所登录的'网站是否是可信的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网站也无法验证登录到网站上的客户是否是经过认证的合法用户,非法用户可以借机进行破坏;其次是信息的完整性,敏感信息和交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有可能被恶意篡改;第三是信息的不可抵赖性,网上交易行为一旦被进行交易的一方所否认,另一方没有已签名的记录来作为仲裁的依据。这些安全隐患导致很多企业对实施电子商务有热情,但缺乏激情。

3.电子商务交易存在信任危机。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方式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交易的当事人不见面,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完成的,也就是说你根本不知道交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对于彼此的信任一般都是通过感受和体验等比较初级的手段,并没有成熟的体制或者适合的载体来支持真实信息的传递。于是,消费者无法准确知道经营者的信用状况;经营者无法完全地了解消费者的真实程度。特别是当前一些网络商家并没有取得网络经销的资格,但却在网络上销售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要么是以次充好,要么夸大宣传,骗取消费者的货款后便销声匿迹,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任。

4.电子商务交易存在物流发展滞后的问题。由于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不是面对面,那么交易过程中的商品都将涉及到实物转移的问题,也就是物流过程,而这个物流过程的快慢,服务的好坏也将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然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已经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但由于一些制度还不太完善,导致物流的发展跟不上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出现不少问题。比如:由于物流公司制定像物品丢失只能赔偿运费类似的霸王条款,经常出现消费者物品给掉包的情况;由于小县城用物流的较少,导致消费者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才能达到,从而使小额交易的运输成本所占交易额的比例过高。因而物流方面的诸多困难,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瓶颈”.

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我国电子商务要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必须尽快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1.加快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刚刚起步,出现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不足为奇,但政府应该根据目前的情况及时制定出新的贸易法规,对电子商务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如订立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合同的执行和赔偿,电子合同的数字化印章和签名的法律效率,电子数据的证据力,交易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交易的监督及违法交易行为的处理等,都需要尽快加以明确和规范。

2.完善电子商务交易体系。由于电子商务主要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环境,以保证交易安全。首先,完善建立互联网站、发布网页、从事网上经营活动情况的备案工作,建立各地电子商务主体信息数据库。其次,建立统一安全技术标准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严密的客户认证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再其次,加强对电子商务主体的网上经营活动的监测工作,有效实施网上监管。

3.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倡导以德经商。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有力的市场监管措施,增强公众的网络经济意识和信心,以建立信用体系和加强信用监管为手段,以健全法规和制度为支撑,促进诚信经营,防范交易风险。通过行业诚信自律机制,强化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和个人信誉等级认证制度,加快建立权威性的信誉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信誉等级数据库,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誉记录、评测及信用等级认证、发放数字等级证书,以保障电子商务交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大力发展物流体系,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势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给我国的物流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交易需求,除了要鼓励邮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与从事电子商务的部门签订协议,积极开展各种新服务外,政府还应通过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开放市场,欢迎国外的速递公司参与竞争,通过竞争,使我国的物流配送体系日趋完善。

篇5:黑龙江省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作为教育大省,资源丰富,高校林立.近年来,民办院校异军突起.民办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整体走弱的`趋势,面临生存危机.笔者基于多年民办高校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切身实践,在考察、调研黑龙江省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的基础上撰写该论文,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现状,意义在于指导黑龙江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作 者:刘二蕾 胡立君  作者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双鸭山,1559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 “”(1) 分类号:U7 关键词:民办   教育   发展现状   对策  

篇6:杭州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杭州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一、杭州中药产业现状描述 1.自然资源基础 杭州不仅是我国最主要的文化风景区,其自然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地貌属于华中华东低山与江浙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其土壤属于肥沃的红壤或黄壤.

作 者:赵峰 傅锦平来平凡 孙艳香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 刊 名:杭州科技 英文刊名:HANGZHOU SCI & TECH 年,卷(期): “”(3) 分类号:F4 关键词: 

篇7:浅析广西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浅析广西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1广西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1) 产业布局情况

从广西汽车产业整体布局来看,已形成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桂林客车集团、一汽柳特、重汽运力等企业为依托,在保持国内最大微车生产基地地位的同时,加快乘用车、客车、载货车、专用车和低速货车的发展,同时重点推进面向家庭的轿车及乘用车的布局;零部件配套供应已形成以玉柴集团、柳州五菱工业有限、广西方盛、桂林福达等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为依托,立足本地配套,面向全国,进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布局。广西汽车工业主要包括汽车整车制造业、专用车改装车业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钦州、河池、百色、贵港、崇左、来宾、贺州等13个市。同时,已经形成以柳州为中心并辐射玉林、桂林和南宁的汽车产业集群,依托五大整车厂及专用车厂的配套需求,带动柳州、桂林、南宁三地的零部件产业发展,使其形成完整的配套加工集群。4市占全区汽车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

(2) 产业结构情况

广西百强企业中有10家汽车企业占10%的比重,拥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集团、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上汽集团、东风公司、一汽集团和重汽集团四大汽车集团均已在柳州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广西还拥有一批较具实力的专用车生产企业,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利用本地微车、载货车底盘进行改装,通过市场细分拉动整车发展。广西低速货车生产也已具备一定规模,产品出口越南等地,具有比较优势。

(3) 产业组织情况

广西汽车市场化程度有所改善,但国有经济比重仍偏高。由于坚持实现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形式,促进了行业企业产权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但是,区内汽车工业国有资产占全行业的比重仍高于全国机械汽车工业的平均水平,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尚未剥离,债务沉重,资金短缺,抑制了内在发展动力。相对应,在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非公有制企业至少占三分之二以上。

(4) 生产经营及出口情况

广西汽车产量近十年来呈现稳步上升,产量是的6.5倍,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并稳定在8%左右。,广西汽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417.7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工业增加值306.8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销售收入1 443.1亿元,同比增长13.0%;实现利润74.7亿元,同比增长1.5%。20实现汽车工业出口交货值13.61亿元,同比增长39.8%。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借助南美市场发力,整车出口突破15 000辆,实现交货值52 622万元,同比增长112%。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依托越南、阿尔及利亚等传统市场全面进入秘鲁市场,并通过南美自由贸易区逐步渗透到南美的其他国家,选择有实力的经销商,营销服务配件网络进一步加强,整车全年累计出口辆,出口额50 428.1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90%。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出口额19 869 万元,同比增长146%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 责任公司出口额达6 538万元,主导产品为高尔夫球车、社区休闲车等。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出口已覆盖 五 大 洲 ,特别是东南亚、中亚、东欧、非洲、南美和中美地区。

(5) 主要创新成果

区内汽车企业持续迈出创新的步伐,根据汽车产业的状况,围绕着当前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度。几家整车企业近年来都不断推出新的车型上市,并且销售成绩可观;发动机、底盘、车用电器、车身附件等零部件企业也开发了一批新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2广西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1) 产品档次及附加值低

年广西汽车产量已接近200 万辆 且还将继续呈增长趋势,但超过80%的产品属于微型客车,商用车、多功能乘用车、重型卡车也多为中低端产品。这集中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产品档次低,附加值有限,相应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利润都难以和高端产品抗衡。在汽车领域,利润多集中在高端产品上,广西汽车产量的激增并没有相应带来企业利润的大幅提升,与资源的消耗不成正比。二是核心技术的缺乏和创新能力的薄弱不利于全区汽车企业的发展壮大。几百家零部件企业中,生产汽车电子、车身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产品性能难以达到资质要求,因此整车企业不得不寻求区外配套,增加了配套成本。所以,受产品档次及附加值的制约,广西汽车企业在与区外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恶性循环长期没有得到改善。

(2) 缺乏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从我国科技部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分别为29位和26位,技术成果市场化排名分别为30位和30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分别为16位和19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分别为20位和21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名连续两年都是排在30位,造成这一局面的大部分原因是缺乏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一方面本土汽车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和政策等原因,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也迟迟未能落实。部分大型汽车企业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和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较低,中小型企业更是人才比例失调,创新人才不足。

(3) 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高级经济师黄劲曾在 《广西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书中对广西及其他7个省市的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进行评价 。选用~间北京 、上海 、重庆 、广东 、吉林 、安徽、湖北、广西8个地区的汽车工业产值、汽车工业增加值、汽车工业年末资产、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等11个指标对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广西的汽车产业在这8个地区中竞争力最弱。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各大型整车企业没有明晰的战略定位,在商用车技术日渐成熟的时刻没有找到新的技术增长点;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在同步研发和产品质量上达不到要求,以至于出现“舍近求远”的尴尬局面,即整车企业寻求外地零部件配套;在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如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融资能力上,也存在各种不足。

(4) 配套产业政策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广西区政府和各部门为推动汽车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仍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是以全区工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立足点较为宏观,专门的针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构建不足,缺乏细则化的具体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力度有待加强。此外,在相关财税政策、创新平台建设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上发展滞后,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为例,国家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府采购、基础设施投入、技术研发和消费环节巨额投入三个方面进行政策指导。部分省市也在大力促进,如江苏省为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规定除了国家补贴外,省、市两级还构建了双重补贴制度,其中省级补贴标准为国家补贴的40%,市级补贴标准不低于国家补贴的60%。广西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其中计划重点投资14个项目用于技术研发与改造,但是在购买补贴、消费市场的培育等方面政策不够具体,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法规不健全,缺乏新能源汽车批产上牌公告,缺乏产品检测与鉴定的实施细则,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缓慢。

(5) 企业创新规划尚需完善

创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与市场条件、自身实力和政策有效结合。例如自治区对全区汽车产业技改立项项目实施补贴政策,部分企业不考虑自身技改能力如何“一哄而上”,但由于技改项目立项金额标准较高,一般企业的项目达不到补贴标准,项目资金短缺,中途搁浅而导致各企业“一哄而下”。国家和自治区对新能源汽车和轻量化技术的重视,企业也应政策先行,根据综合实力来规划阶段性目标。否则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力、生产资质无法获得、核心技术尚未掌握的情况下盲目上大项目,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3对策与建议

(1) 做大做强传统汽车产业

一是按照安全、经济、舒适和环保的要求,全面实现乘用车的轻量化、智能化、电子化的`核心技术突破。研制系列小排量微型乘用车,优化产品结构,形成多元化产品优势。扩大产业化能力,实现总额320万辆的产能突破。开展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前瞻性技术研究。二是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环保减排、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目标,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品国际化,进一步提升先进节能减排柴油机商用车品质,研制MPV 跨界车等个性化车型,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中重型车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向重型化、专用化、轻量化方向发展;轻微型车遵循中低端产品自主开发、高端产品引进的思路,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形成多元化产品优势;客车要充分利用区内已有的客车底盘和整车基础,引进新的合作者,拓展产业规模。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汽车达到90%。

(2) 做优做精专用汽车产业

实现液压件、泵类、阀类、控制仪表等专用汽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提高生产适合不同专用汽车的专用底盘设计生产能力,实现底盘规模化生产。研制高端物流类专用和建设用等高附加值专用车。通过优势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两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专用汽车企业集团。

(3) 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广西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汽车产业由大到强跨越发展的关键。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深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前瞻部署,攻克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锂离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等各个方面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混合动力与插电式客车、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轿车规模生产,并在全区示范运行。制定并实施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激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车辆购置和配套设施建设给予补助,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在购置、使用、维护等环节中给予政策优惠,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研究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运营用电优惠等相关政策,保障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结合示范推广规划积极推进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 提升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

对区内现有零部件配套体系进行整合,加快发展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提高区内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与国外优势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立足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在为主机厂配套的同时注重服务社会市场,努力扩大出口。提高发动机、变速箱、车桥 (悬挂)、制动、转向五大关键总成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车身内饰和电控系统附件的技术附加值,提高系统研发能力,实现整车厂商的产品策划和预开发阶段承担同步开发任务。到20,区内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20%。

(5) 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和产业链

汽车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推进有色金属、钢铁、塑料、橡胶、电子、纺织、皮革、石化、复合材料等产业链上游行业的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务租赁、售后服务、二手车市场、旅游等下游产业的发展,拉伸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产业共同发展的集群优势,在不断壮大关联产业的同时,支撑促进自治区汽车产业的整体规模扩大与结构升级。

篇8:浅析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道德、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发展现状, 对策分析

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打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

留守儿童的出现,其实是社会发展时期的一个过渡性问题。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生存,这就使得很多家庭不得不舍弃孩子外出务工,从而出现留守儿童。[1]其次,由于地域经济水平的差别较大,高收入诱使农民背井离乡。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而以追求经济为目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1.2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模式

在农村中占主流的教养方式还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要求。他们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往往都只在乎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追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但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甚至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那些在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起居生活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所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篇9:浅析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道德、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发展现状, 对策分析

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打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

留守儿童的出现,其实是社会发展时期的一个过渡性问题。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生存,这就使得很多家庭不得不舍弃孩子外出务工,从而出现留守儿童。[1]其次,由于地域经济水平的差别较大,高收入诱使农民背井离乡。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而以追求经济为目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1.2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模式

在农村中占主流的教养方式还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要求。他们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往往都只在乎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追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但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甚至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那些在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起居生活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所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2  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

2.1  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2.1.1  心理健康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但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很容易因为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关爱,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而留守儿童几乎都是由单亲或者是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由于监护人生活压力比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只可以勉强保证儿童的平时生活,而没有精力、能力以及时间在学习上给予儿童有效的帮助、建议。而在教育方法上,监护人一般只会采用物质奖励或者是体罚方式,而对儿童在学校的教育和思想行为情况缺乏必须的了解,没有与学校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1.2  情感方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爱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翼下之风”。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很容易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内向、自卑、孤僻、悲观、孤独、无助的性格。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替代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可能引起或诱发儿童不良的人格因素,内在表现主要为情绪消极,心理承受力差,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孤独,不合群;冲动任性,心烦气躁;自卑拘谨,抑郁忧虑、焦虑紧张、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情况。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多项调查表明,50%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直接造成了他们任性、自私、心理抑郁,回避正常交流途径性格内向孤僻等。此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无形中使留守儿童走向了自私任性、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2]

2.1.3  社会交往方面

心理学证明:小鸡在出生的4天内由于“印刻效应”会将第一个出现在视野内的活动物体当作母亲,不愿离开,孩子也会对幼年时经常照料自己的人产生特殊的依恋。如果孩子由祖辈抚养,父母就错过了与孩子建立深层依恋的关键期。

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短,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了解,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往往根据的是自己的想象,或者是参照其他亲朋好友的孩子,经常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往往让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对自己的父母越来越陌生,亲子关系日益淡薄。长大后的孩子即使回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再建立起这种依恋关系。[4]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亲子关系,孩子会觉得孤独,显得压抑、怯懦或者表现得特别逆反,不愿服从父母的管教。孩子与父母的不良关系也会影响今后孩子的人际交往。他会以此为根据,处理他将来遇到的人和事。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与周围人相处时也难免磕磕绊绊。

2.2  道德方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观扭曲,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甚至攀比谁的零花钱多,谁更富有。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不高。改善家中经济状况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感情上缺位,为了弥补孩子,父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隔辈监护人对孩子也更多地是生活上照顾,疏于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引导,导致留守儿童之间奢侈享乐之风盛行。而且,农村的留守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低下,亲子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发展出现异常。他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表现冷漠,只知接爱,不知施爱,道德情感淡漠。

2.3  教育方面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还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书读不读也没什么区别”,对于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意义。[3]这种观念影响孩子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情绪;有的代理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对学生不能提供学习帮助;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承担了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就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学习成绩滑坡。

2.4  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安全问题了,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又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农村儿童的安全很难得到保证。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预防孩子发生意外”,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实际上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年幼无知,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皮肉之苦;重者,伤残,甚至失去生命。近年来各大报纸经常报道留守儿童溺水、伤亡等事故。而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监护,留守儿童成了一个十分显眼的弱势群体,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致使留守儿童成了被威胁、被抢劫、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的主要目标。 [5]

3  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教育策略

3.1  监护人教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条件的父母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照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情感思想,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规范孩子言行,向子女传授人生经验,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关爱的幸福。改变因为愧疚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与思想上的引导。

其次,家庭中的长辈应有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孩子能够随时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与温暖。监护人不但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教育,还要关注孩子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力戒打骂等简单粗野和娇纵放任的教育方式,尽量采用说服教育、谈心沟通、体贴谅解、鼓励表扬等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恰当的教育方式。[6]

3.2  学校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定期对学生进行座谈,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使学校及监护人都能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而且留守儿童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其次,学校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学校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与留守儿童、家长多沟通,实行学校、家庭共同教育。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给予正面引导和关爱。使家庭起到教育监护的主要作用,监护人要积极配合学校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3  政府措施与社会协作

政府可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做到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相互促进,使更多的孩了有机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接受父母的照顾和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7]此外,政府还可以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资助和留守家庭的扶持。对因经济贫困上学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通过多种形式给予资助,确保他们有上学的机会。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出,在每个村镇建立志愿者或社会工作服务站,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以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姜强强,陈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64-67.

[2]高慧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4):25-29.

[3]黄丽.打工族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J].广西教育,.(12):15-17.

[4]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4):25-26.

[5]于慎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报,.(3):3-4.

[6] 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2-3.

[7]王晓腾.没妈的孩子也是宝[N].贵州商报, .10:26.

篇10: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现代服务业(modern service industry),是与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行业相对立、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服务经济时代,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服务业的加速渗透,使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成为区域和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地处长三角的苏州,是江苏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是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发展现代服务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苏州现代服务业注重规划布局,彰显优势特色,突出高端引领,是全省服务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十一五”期间,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7.6个百分点。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苏州市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为实现苏州市“两个率先”目标,全市将致力于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翻一番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服务业地方税收占比达到65%左右,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到35%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左右。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57.7:40.6。“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5.7%,2010年达到3819.3亿元,占GDP比重达41.4%,比2005年底提高8.4个百分点,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6位。服务业投资达到204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6.5%,完成税收总额564.7亿元,占各项税收总额的34.9%,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50.9%,居三大产业之首,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5%,在本地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中,服务业吸纳人数占50%。

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总体上升态势。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8.1∶55.7∶16.2,呈“二、一、三”排列。1987年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60.7∶20.3,呈“三、一、二”排列。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62∶36.4,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56.9:41.4。

2.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传统行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新行业、新业态发展迅速,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

3.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根据苏州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52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9.58万人,第二产业314.33万人,第三产业180.01万人。2010年末,从业人员中三次产业比例为5.0∶59.6∶35.4。

4.新兴产业亮点频现。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已拥有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城市、6个省级示范区。软件、动漫、第三方物流、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外包企业约有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全市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入驻企业近万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2010年省市两级服务业集聚区达60家,其中省级19家,服务业集聚区入住企业14余万家,从业人数120多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269.7亿元,完成投资290.2亿元,利税170.7亿元。以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区和苏高新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的“一园二中心”保税物流格局初步形成。

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几年,苏州市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力度,主动适应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用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服务业快速发展。如《关于印发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的通知》(苏府【2006】57号,2006年5月16日)、《市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苏府规字【2010】9号,2010年3月23日),2012年上半年又出台了《苏州市专项服务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出让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

虽然2010年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3.7%,苏州第三产业占江苏第三产业的2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4%,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偏低。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9.4%,但这一占比大大低于71%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这与苏州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相比形成较大反差。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从内部结构看,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

3.辐射能力有待提高,市场化程度不高。面向国际和全国的服务能力不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不多。外资所占比重比较小,还有很多服务业领域没有完全放开。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有些行业垄断经营,一些重要的服务领域缺乏竞争的动力和发展活力。区域发展不平衡,除平江、沧浪、金阊三个城区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产业结构外,其他地区服务业占比仍偏低。

4.苏州传统的`产业结构及自身特性制约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苏州制造业规模庞大,第二产业仍把持全市经济命脉,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此外,服务品牌和规模企业相对缺乏,没能有效地培育出大批有竞争力的大型现代服务业企业和企业集团,高端人才紧缺,企业竞争力不强。

为使苏州现代服务业进入快车道,必须完善发展环境,加强规划和引导,进行适度政策扶持,加快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推进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具体措施为:

1.在优化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发展“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并重,注重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在“两轴三带”上谋发展,以沪宁交通线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北发展轴,作为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的中枢系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沿长江岸线着重发展基础产业和物流业,沿太湖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绿色产业,沿沪浙地区要发展成为苏州承接上海辐射、吸纳外来资本的前沿阵地。

2.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在现代服务业上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工业园区CBD、高新区科技城、太仓港、花桥国际商务城、软件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植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大型产品交易市场、服务业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等,努力提升苏州服务业规模水平。三是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等支柱产业,培育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3.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跨越计划,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有更大突破。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按照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商贸、旅游、商务服务业、房地产等服务业专项发展计划的全面实施,推动商贸中心区的加快发展。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园区金鸡湖东商贸核心区、古城商圈(观前、南门、石路商圈),加快提高中心城乡商贸首位度。大力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区域性总部,提升苏州在经济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加快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在提升文化影响力上有更大突破。

4.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二是实施普适性税收优惠。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支持服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对于开发区的配套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生产服务业企业,比照开发区工业企业给予税费优惠。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建立旅游“绿色通道”等。四是保障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对现代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等同的供地方式。五是规范服务业管理。建立服务业发展的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

5.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当今服务业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知识的竞争,而人力资本的素质是构成服务业竞争能力的生产要素。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同时还有必要通过引入个人和企业等社会投资方式,调动各方面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积极性,以有效提高投资效率。要鼓励服务部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对企业人员知识素养的培训力度,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

总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有所不同,它对外部环境、制度背景、相关产业发展以至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体系等基础条件,而且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

参考文献:

[1]邓于君.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8(9).

[2]陈眉舞,向俊波,张京祥.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3.

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论文

我国交通运输问题的经济分析

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介绍

货运可行性报告范文

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都力量

物流专业论文

经济运行对策研究论文

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论文

分析我国古代神话类型说论文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锦集10篇)】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安全教育论文2023-01-31

物流管理专业见习报告范文2022-06-20

货代销售年终总结2024-02-10

上海港口条例2023-03-18

货代公司年终总结2023-06-25

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物流管理论文2022-05-04

国际货运实习报告2022-07-30

电力经济运行形势及对策分析论文2022-05-27

安全教育论文参考2024-03-14

货代个人年终总结2022-08-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