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时间:2023-07-30 07:47: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通用8篇)由网友“yyyy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篇1: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一、排比的定义与分类

关于排比,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这样定义的:“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排比各项的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有时会反复出现的共同词语,这便是“提挈(qiè)语”,但排比并非一定要有提挈语。通常认为要三项及以上才构成排比。

修辞学界较为普遍的排比分类是按照排比项的语言结构来分的,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是“短语排比”,如《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其他依次为单句排比、复句排比和语段排比。

排比与对偶不同,它并不要求各项字数始终一样,也并不要求每项的结构完全相同,只要主干成分相同即可,这样,我们便还可按排比项之间结构的复现程度来分类,据此可分两类:整齐式排比;错综式排比。

(一)整齐式排比

所谓整齐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的结构、音节、字数完全相同。如“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庄子说剑》),四个排比项都是“以……为……”结构,每个排比项都是五个字,音节字数完全一致,形式显得极为工整。

(二)错综式排比

错综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结构相同或相似,但音节或字数不完全一致。如《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三个排比项都是“……谓之……”的结构。但与前两个排比项相比,最后一个排比项的提挈语之前部分即“为天下得人者”,不仅字数增加为六个字,而且形式上也有变化。这种字数依次增加的排比,又如韩愈《原道》:“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也有字数渐渐减少的排比,如欧阳修《送杨置序》:“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更多的是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字数时增时减,错落有致,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对联创作中排比的运用

对联创作中,如果在单边联(上联或下联)中运用了排比,则对应的一边也要运用排比。这是难点,也是问题的关键。

(一)整齐式排比的运用

整齐式排比在对联中的运用,如果有提挈语,要注意上下联相仿而不雷同。如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杨明俊):

看发展有纲,看振兴有图,看稳定有序,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称上国;

让天空更蓝,让大地更绿,让河水更清,春柔花艳,春风得意揽长春。

严格按语法讲,上联提挈语“看……有……”中的“有”与“看”并无直接句法关系,但下联“让……更……”则是兼语结构,“更”直接与“让”相关。正是这种类似而不雷同的安排,才使这副对联能表达丰富的且不重复的内容。

以上是有提挈语的排比,也有不用提挈语的排比,如李联芳撰武汉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上联用排比句“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列举近景;而下联则用“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列举远景。

以上所举例从单边看是排比,从上、下联对应看,又构成对偶。也有纯粹是单边排比而上、下联间并不对偶的,这也属于“一边自对”,准确地说,应是“一边自排”。“一边自排”例,如清代窦垿题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其实上例上联中“诗耶?儒耶?吏耶?仙耶”、下联中“潴者,流者,峙者,镇者”也是排比。

对联中的排比常体现为规则重字对,如李紫辅为张维屏所作寿联:

诗称三子,学绩三余,望重三城,福懋三多,寿祝三秋,愿松柯益健,菊节弥坚,文囿词场陪杖履;

身历四朝,名高四海,官尊四品,科连四世,堂开四代,况夫妇齐眉,儿孙晋爵,国恩家庆乐林泉。

清代诗人张维屏与谭敬昭、黄培芳号称“粤中三子”。此例中“三”和“四”并非“提挈语”,但以它们为纽带构成了规则重字对,也就是说联中的四字句部分既是排比句对偶,又是规则重字对,排比对和规则重字对两者是重合的。

也有两者不完全重合的,通常是规则重字对的边界要比“排比对”的边界宽一些。如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张琼):

新世纪,新千年,新长征,新起点,试看中华新一代,领异标新,务实求新,开创神州新局面;

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老英雄,重温主席老三篇,白头虽老,丹心未老,甘当革命老黄牛。

上联“新”重复出现在全部八个分句中,而排比却只涉及前四个分句,下联的“老”也是如此。再看周积荣在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联:

外语潮,诗联潮,健身潮,人生在改革潮里充实;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于现代化中向前。

上联“潮”重复出现在全部四个分句中,而排比却只涉及前三个分句,下联的“化”也是如此。

(二)错综式排比的运用

错综式排比如运用得好,可避免千篇 一律,收到更好的造势效果。如清代黄典五(黄琴士)题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联:

侍金鸾,谪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平,汉曼倩,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跪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空地阔。试凭栏远望,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纻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此例中的“说什么”、“不可无”是“提挈语”。上下联各自三个短句,给人情感越来越强烈的感觉。

也有不用“提挈语”,只通过结构相似、字数增加来构造错综式排比的,如清代李调元为设在北京的四川会馆所撰联: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嵋秀,巴江曲,锦水清涟,顿觉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下联中“升庵科第”是不得不增加一字,上联“锦水清涟”相应地增加一字,效果很好。

以上是渐渐增长式,也可视乎需要时长时短,如刘志刚《题涟源“飞水漂流”景区》(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

水从天上飞来,叠成梯,腾成柱,挂成帘,泼成画卷流成曲;

船向峡中漂去,迷了树,乐了花,惊了石,爽了游人醉了峰。

“泼成画卷流成曲”实际上是两个分句,下联“爽了游人醉了峰”也是如此。上联中的排比写水,给人越来越烂漫的感觉;下联写漂,写出了越来越陶醉的感觉。

排比各项的结构相似,有时可呈现出分组的`特色,如1995年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田均安):

华夏起宏图,壁立西江,波平东海,京九架长虹,万里关山生特色;

神州兴改革,龙腾北国,虎跃南疆,工商开富路,一声玉笛报阳春。

上联四个分句看起来都是“名+动+名”结构,但“壁立西江”是“西江壁立”的变换说法,“波平东海”是“东海波平”的变换说法,如果细分,这两个分句为一组,后两个分句为另一组。下联四个排比项也可细分为两组,“龙腾北国”、“虎跃南疆”为一组,“工商开富路”、“一声玉笛报阳春”构成另一组。

三、排比过后的收束

排比过后的收束有讲究。排比将语势拉起,形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但毕竟还是要收拾,要收束。如何才能既刹住语势,又留住蕴涵?可采用总结式收束法或深化式收束法。运用这些收束法时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表达技巧。

(一)总结式收束法和深化式收束法

总结式收束法如周承忠题嘉定秋霞圃碧梧轩联:

绿杨春蔼,白萏夏香,丹桂秋芳,青松冬秀,年年月月暮暮朝朝,无古无今,好景随时惬幽赏;

霞阁东崇,山亭西峙,华池南绕,镜塘北环,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可望可即,清光满座绝尘怀。

白萏(音dàn),即白菡萏,白荷花。上联在分别含春夏秋冬的四个排比项之后,接着从时间特征加以总结:“年年月月暮暮朝朝,无古无今,好景随时惬幽赏。”下联则在分别含东西南北的四个排比项之后,接着从空间特征开始总结。

再看一例,此例是阙东明参加湖北之声春联大赛获得一等奖的一副联:

富不淫,贫不移,威不屈,浩气盈怀,大智大仁兴社稷;

言必行,行必果,志必坚,清风誉世,全心全意为人民。

上联的三个排比项是化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为《孟子》这段话本是形容浩然之气的,故以“浩气盈怀”加以概括,达到收束的目的。

运用深化式收束法的,如1995年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王光伦):

看巨坝横空,平湖悬镜,巫山云雨化霓虹,三峡惊圆百年梦;

喜画楼鸣鹤,玉笛吹梅,龟岭烟霞笼电塔,一江独占九天春。

上联“看”字后接三个排比项,都是描写三峡水电站建成后的情形,因为建三峡大坝拦江发电的设想,是从孙中山就开始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又一次提起,现在终于实现了,故最后用“三峡惊圆百年梦”加以收束,这就点出了这一伟大工程的意义,对前面的描写是一种深化。

(二)一种特殊的收束表达技巧

这种特殊的收束表达技巧就是利用先前排比项中的语言模式造短句以收束。

可以是一个类似而又不同的句子,如佚名题四川乐山凌云寺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上联的“笑来笑去”与前边三个排比项的语言模式相同,但动词后不是带宾语而是带补语。“笑来笑去”带有总结、总括的意味。下联“观来观去”同样如此。

这种收束语常常比前边的排比项短,如湖北之声春联大赛特等奖联(石钧):

春风砺志,以和谐为目标,以贤能为榜样,以振兴为己任,以人为本;

天道酬勤,还碧绿于大地,还清澈于河流,还纯洁于少年,还利于民。

上联“春风砺志”后的四个分句全是采用“以……为……”语言模式,但最后的“以人为本”要短些,对前边各项也是一个深化。

又如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

理乃法之依,义乃法之求,刑乃法之助,法乃国纲,爱国先须守法;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民为邦本,兴邦首要亲民。

与前举之例一样,“法乃国纲”相较前边各分句要短些,对“法”的地位的揭示更深刻些。下联的“民为邦本”也是如此,不但短些,而且深刻些,回答了为什么要为民用权、为民系情、为民谋利这个大问题。这个例子的特殊之处,在于收束之后,还加了一句进一步引申开去,进一步深化主题。

下例也可看作利用先前排比项的语言模式造句以收束:

让目光更远,让心灵更近,让脚步更勤,让话语更亲,期两岸早臻统一;

愿环境永新,愿灾难永离,愿硝烟永逝,愿贫穷永去,祈全球共享和谐。

这是邹胜兵参加湖北之声春联大赛所获得的一等奖联。不难看出,其收束语较前面的排比各项要长。由此可见,收束语短而有力自然好,但长而有力,长而概括性强也并不是不行。

四、以排比构联

排比在对联中的运用结果,通常是联文的一部分为排比,但也有整联为排比者。整联为排比,说明排比有时可以作为构联之方法。

整体以排比构造的对联,其铺排描写效果往往特别好,如旧时有一副讽刺清代知府的对联:

见州县则吐气,见道台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道说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作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得笑一声哈哈哈。

上联的“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道说几个是是是”实际上也是排比项之一,这是一个错综式排比。下联的最后三个分句也可作如此分析。

以排比构联,还有更巧的,如:

梅白菊黄,桃红柳绿芳草青,冬傲雪,秋傲霜,夏揖和风,春沾雨露;

郊寒岛瘦,庄肆关宏板桥怪,诗言情,画言意,文揣妙理,曲诉悲欢。

这副对联的上联由两个排比构成,“梅白菊黄,桃红柳绿芳草青”是一个有五个排比项的排比,而“冬傲雪,秋傲霜,夏揖和风,春沾雨露”是另一个排比。两个排比语意有关联,冬傲雪者,梅也;秋傲霜者,菊也。余类推。下联亦复以两个排比对应。“郊”指孟郊,“岛”指贾岛,二人诗言情。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画竹言意。“庄”为庄子,“关”为关汉卿,各自文揣妙理,曲诉悲欢。

篇2: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是比喻。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二是夸张。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细分为扩大和縮小。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

五是对比。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如“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十是反诘。即为了强调某一观点,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反洁是无疑而问,无须回答。如“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丁山水不能廉。”

十一是顶针。即对联中毎一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中的第一个字相同。如“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兔生毫,毫作笔,写就锦绣文章。”

拓展:

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副对联,应做到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应该遵循基本的创作原则。一般来讲,对联的创作原则有四项:

一个是把握特点,如按实用范围分类中的春联,它的特点是要写吉利喜庆的话,表现喜气洋洋、春意盎然的气氛和人们辞旧迎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因此在创作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总体构思;

二是注重构思,在创作前对对联的进行总体设想,如采用何种修辞手法、逻辑关系来表现主题,使主题突出,形式新巧;

三是锤炼语言 ,耍求语句精练,问时又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还要有富于美感的节奏韵律,平仄和谐;

四是讲究格调,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和陈词滥调。

篇3:木兰诗的修辞手法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写出她的聪明灵慧。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

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常鳞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五、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 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方式。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反指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多对对偶的形式。如:“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串对也叫流水对,是指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七、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八、设问

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目的是引起注意,启发人进行思考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又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九、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十、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十一、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十二、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十三、婉曲。

也叫委婉,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种事件不直接了当的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暗示給读者的修辞方法。例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言在撷取红豆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词诚恳动人。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寄托情思,与浅情深。

十四、回环

是指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修辞方式,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义精辟警策。例如:“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王昭君》)。

十五、移情

是指为了突出棉种强烈感情,,诗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的修辞方法,能更好的表达人的感情。如:“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又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

篇4:中考作文指导:活用排比修辞手法

1.开头排比,美在起点。优美、贴切的排比开头,是作文出彩的丽服,是作文生色的脂粉,是作文愉悦读者的一杯美酒。如长沙满分作文《留点感激在心中》在开头写道:

饥渴的旅人在茫茫沙漠里寻找到了绿洲,他会感激,感激天空赐予这一片土地的滋润;焦急的母亲在车站等待远归的游子,她会感激,感激火车带来了孩子的身影;病重的老人苦苦寻觅,终于抓住了生的希望,他会感激,感激天使的救助让他远离死神。

这是一篇令人眼睛一亮的考场佳作。此开头一组排比,由物及人,用散文的笔调对“感恩”作诠释,在作者笔下,从自然的万事万物到人类的美好情感,无不因感激而光彩四溢。内容形象生动,语势流畅生辉,情感真切动人。这样的开头为后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看,开头排比句,就像门前的一串风铃,摇曳多姿,惹人喜爱。

2.中间排比,亮在心底。文章中间以几个结构相同的短句组成排比,形成了强烈的语势,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如滨州市满分作文《让春天永驻心中》在中间写道:

“咚咚咚”,阳光来敲门,那是春天的使者,但他拒绝了; “咚咚咚”,热闹来敲门,那是春天的脚步,但他躲避了; “咚咚咚”,欢乐来敲门,那是春天的生命,但他退却了……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抒情叙事散文,考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精心编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变化及带来的结果。这里的一组排比句,把考生的心路历程演绎得一波三折,淋漓尽致,纲举目张,脉络清晰。看,中间排比句,就像眼前的一行白鹭,展翅冲天,美丽定格,叫人留连忘返。

3.结尾排比,流连终点。结尾处的排比,就像是飞流直下的九天银河,激荡人心;就像是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气韵流转。如深圳长沙满分作文《我想起了远逝的丝绸之路》在结尾写道:

想像着人们没有私心,但人们不可能没有私心。想像着风沙不吹,但风沙不可能不吹;想像着古道依旧繁华,但古道不可能依旧繁华,所以这一切注定发生。悠悠的骆驼依旧在耳边回萦,丝绸古道,我希望下次在梦中与你相遇。

这是一篇思接千载而又关注现实的考场佳篇。文章所勃发的文化气息与文化魅力,能够将读者带入美丽而神奇的境界。此结尾用排比句,感情在转折中流淌,情愫在对比中饱满,思绪在梦境中延伸。看,结尾排比句就像一群大雁,穿越季节,远远飞去,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篇5:中考作文指导:活用排比修辞手法

1.句子成分排比,短促有力。这是指一个句子中的主语或者谓语或者宾语或者其他句子成分由几个成分并列而成排比句式。如重庆满分作文《在风中轻舞的叛逆》开头写道:

我们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我们渴望自由、渴望蓝天、渴望飞翔。

这个开头用了成分排比句,三个“渴望”,三个分句的'语言很对称,既有节奏感,又有美感,很好地突出了“渴望飞翔”的主题,可谓是语言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真是“咫尺见精彩,片言定高分。”

2.句与句排比,句式工整。这是最主要的一种,由几个分句构成排比,或者几个完整的句子构成排比。如北京满分作文《动力来自亲情》结尾写道:

亲情是一种动力,它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能让你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能让你品味“报得三春晖”的快乐。

结尾一段引用三处诗词,形成三个分句排比,既揭示了亲情的力量,又将亲情的魅力展示得情感飞扬,更是让文章推上了一个更美更高的层次。真是“借来芭蕉听雨声,内容形式两相宜”。

3.段落排比,结构匀称。在一篇文章中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构成排比。如深圳满分作文《我想起了那条小河》中除了首尾外的几个段落写道: 她犹如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她亦犹如一位热爱生活的少女。…… 她亦犹如淳朴的歌唱家。……

她还是一位公正无私的朋友。……

这四个段落四个中心句构成排比,如数家珍,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说她像小姑娘,是因为她的轻盈活泼;说她像少女,是因为她浪漫快乐;说她像歌唱家,是因为她豪放热情;说她像朋友,那是因为她公正无私。几个恰当的比喻排比,将小河的魅力展示得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真是“如入幽兰之室,其香盈袖,三日不绝”。

篇6:中考作文指导:活用排比修辞手法

把排比这种修辞,加以拓展,可以创造出千姿百态、灵活多变的种种排比。就如同一树梅花,朵朵都那么灿烂,又朵朵各具诗意。请看示例:

1.比喻排比。比喻与排比式连用,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如长沙满分作文《留点感激在心中》中写道:

如果说生命是一张七彩的唱片,那么感激就是一首和谐的歌,它能使你的生命更加绚烂;如果说生命是一首和谐的歌,那么感激就是一个音符,它能使你的生命更加完美;如果说生命是一个音符,那么感激就是一架钢琴,它能使你的生命跳动起来。 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通过三个假设句形象地揭示了生命与感激的密切关系,生动地强调了感激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比喻式排比,似白虹饮涧,如玉龙下山,形象而有意蕴,让人一见倾心。

2.设问排比。设问与排比连用,直逼读者心灵,启人深思,扣人心弦,亮出观点,使人茅塞顿开。如山东青岛中考满分作文《做人从超越自我开始》中写道:

自我超越是一种不断进取、奋力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它表现出来的毅力是惊人的,品质是高尚的,意志是顽强的,思想是创新的。不是吗?中国女排敢于超越自我,才再次夺得了世界冠军。不是吗?我国的宇航健儿凭着这种精神,才步步攀升,使“神舟”陆续上天。不是吗?海尔集团发扬这种精神,才使创新产品不断涌出,铸就世界著名品牌。

三个设问句构成排比例证,内容丰富,说理有力。这里通过中国女排再次夺冠、“神舟”飞天、海尔创出著名品牌三个在现实有巨大影响力的事例进一步阐述了“超越自我精神”的重要性,选材典型有力。这种设问式排比,如叶片上的翩翩彩蝶,似树梢上的朵朵蓓蕾,引人注意,惹人遐想。

3.反问排比。反问与排比连用,精当简练,内涵深刻,启人深思,起到了夺人一瞥的理想效果。如江西中考满分作文《人生贵在磨炼》中写道:

试问当今世上,哪位名人伟人没有经过磨炼,没有经过困难,没有碰到过逆境?没有十八缸水的磨炼,怎么会有书圣王曦之的称谓;没有闻鸡起舞的磨炼,怎么会有大将军祖逖的威武;没有十年寒窗苦读的磨炼,怎么会有诗仙李白的美誉。 前面三个“没有经过”的连续反问,后面三个“没有……怎么会有”反问句式构成排比,列举事例,谨严有力,精彩流畅。这里借助排比、反问等修辞的装饰,使文章的论据显得典型而精美,使文章的文字显得雅致而优美。从行文的表述上,显示了作者较娴熟的文字功底。这种反问式排比,像冬冬的鼓声,如锵锵的锣声,振奋人心,长人精神。

篇7:写作修辞手法之排比与夸张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篇8:写作修辞手法之排比与夸张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顶真对联

《长亭送别》优秀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家乡的桥》阅读答案陈根生

对联平仄规则

届中考作文开头技巧

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通用8篇)】相关文章: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2023-09-09

公务员考试必考文学常识2024-01-13

初中八年级语文《列夫托尔斯泰》优选教案2023-12-07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2022-08-12

散文鉴赏技法2022-08-26

初三下册语文期末考知识点总结2023-05-17

标题的修辞艺术2023-09-08

初三语文答题套路与初三语文全年规划2023-08-26

高考语文作文临场发挥技巧2023-04-30

《论语》八则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2024-03-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