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牛经典散文

时间:2023-08-24 08:17:5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精选12篇)由网友“loltto”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家乡的牛经典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

篇1:家乡的牛经典散文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

成长原在荒野中,冷眼看它南北风。

踏尽沟痕无数重,自有雄心在心中。

身有尖角愿奉献,只为诚实与务农

我喜欢牛,每次看到牛,心中都会涌动着一种莫名的亲切。我喜欢它们甩着长尾巴,慢腾腾的晃动着庞大的身子,举着大耳朵轻盈悠闲的行走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津津有味的吃着青草的样子。花儿从它们脚下走过,风儿从它们身边吹过,全都吸引不了它的注意,它只专心吃它的草。它们来来回回的挑着嫩草吃,口渴了喝几口山水。高兴时昂昂大叫,招呼一下远方的伙伴,乐得逍遥。吃饱喝足,就扛上犁头,翻出一块块匀匀的土地。可只要你靠近它们,它们会对你甩甩脖子,那样子快乐极了!

无论是黄牛,黑牛,大牛小牛,只要我路过它们,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停下步子,我会用手摸摸它们的圆鼓鼓的肚子,要要它们那树叶似的耳朵,听它们呼哧哧喘着粗气,而它们也会把巨大的头投到你的怀里在你身上蹭着,那双玻璃球似的大眼睛半眯着,还一眨一眨的,样子是笑非笑,弄得你不由得不哈哈大笑。有时它们,望望蓝天,望望白云,抖着耳朵来几声昂昂大叫,弄的远方的牛忘记了吃草,也跟着哞哞呼应。

五岁伊始,牛就成了我最快乐的伙伴。哥哥姐姐要上学去,父亲母亲要干农活。放牛的重任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我的肩上。一根牛绳陪伴我度过黎明黄昏,走过春夏秋冬。每天天刚蒙蒙亮,我就牵着牛沿着河边的小路,山坡的小径,在牛吃草的擦擦声里翻过一个坡和一道梁。牛用舌尖卷着青草,那样子绝不亚于优秀的琴键师在键盘上弹奏出的乐曲。等到他吃饱了以后,它就向四周东望望,西瞧瞧。偶尔甩开蹄子,凌空而起,那样子好像在说——你看我多强壮!实在没趣,它会抬起头对着远方大叫几声。它高兴极了!角在地上使劲的磨几下,弄的头上,眼睛上满是泥。它翘起尾巴,后腿一蹬,前腿一跃,猛地加速,就像一阵旋风,跑起来如同驰骋疆场的烈马。这时候,它可是跳高跳远的冠军,轻轻一跃,庞大的身躯就从米多高的坎上跃了过去,只要它认为没有危险的地方,哪怕高的害怕,它也一跳而下,别担心落地时会折断腿。让你哭笑不得。但他找到和他差不多强壮的.牛,总要一比高下。输了的往后一退,只要天天它的毛,它也就满意了,又甩开尾巴大口大口地吃起草来。等它玩够了,它会变得温顺极了!慢的像个老太脓肿的老太婆,走起路来慢悠悠的。这时候,你可以踩着它的头,抓住它的角,爬到它的软软的背上远眺山谷风景。吹奏短笛,大声的背诵贾岛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也可以去哪个轻的拍打着它的脊背,做一名草原上的勇士。

别看牛这样温顺,耕起地来它可是天然的行家里手。如果掌犁人姿势正确,不碰上石头,你不叫它停,它是绝对不停的。它会迈着有力的步伐快速地走着,自觉拐弯,自觉前进,不把地耕完誓不罢休,当然主人叫停除外。只要你喊停,哪怕前面是悬崖,他也会纹丝不动的站在那里听侯你的吩咐。

牛虽不会说话,只要你诚实对它,它绝对会对你好的,会把你当成最亲密的朋友。记得有一次,它正在吃草,不知从哪儿窜出一只豹子,猛地向我扑来,我害怕极了!只见我的牛一蹬双腿,向豹子的窜去,呼哧呼哧的,吓得豹子一溜烟跑进了深树林。还有一次,我摸着它的腿,看它肚子上的曲线,结果就在它肚子下面睡了一觉,等我醒来,他却站在那里,无奈的望着我,一动不动,吓得老远的妈妈脸都变青了。我从它胯下钻了出来,它高兴地用舌头在我身上舔来舔去。

这就是牛,它对你要求不高,只要你给它梳好毛,喂草料,别的从不对你提什么要求。它总是一言不发地干好它的工作。乐观、温驯、勇敢、诚实、善良;既平凡又伟大。它们吃进去的是草,养活的是黄土上千千万万的人!从不在乎别人的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干好他们的本质工作,从不在乎名利!我愿从此做一条这样的牛!用我的智慧和勤劳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快乐!我也愿社会上多一些这样的牛!

篇2:牛妈散文

牛妈散文

她很牛,周围的邻居都这么说。

她个头不高,瘦瘦弱弱,可是她很能吃苦。十一年前她带着一岁的孩子到南通打工,举目无亲,饥寒交迫,每天吃一块两毛钱的面条艰难度日。有些本地人可怜她们生活艰苦,都说孩子是个累赘,建议她把小孩送人。有位启东老板很喜欢那个小女孩,买上礼物到她们的四面漏风的出租房里:“五万块钱,足够你再生一个孩子了。”平时很温柔的她一双小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五万?五百万都不卖!丫头就是我的命,没有她我要钱干嘛?!”

开始她带小女孩去服装厂打零工赚钱,后来因为小女孩又把活带回家做。为了多赚几块钱,她常常熬到深夜,女孩儿睡了几觉了妈妈还在工作。一天小区物业管理主任找到她家:“春节有几位保洁员回了老家,我们很缺人手。大家看到你很勤快,又能吃苦,所以我想请你到我们那里工作好不好?”那时保洁员一个月的工资不到六百块钱,她二话没说,扛起大扫帚跟着物业主任立刻上岗。她瘦小的身体与大竹扫差不多高,可是她负责的五幢楼房里里外外一尘不染,业主们都夸她:“真能干!”虽然家里条件并不好,可是她给孩子订了牛奶,每天保证一个苹果,营养搭配均衡,把孩子养得很健康。初见到女孩的人谁都不相信这是外来务工人家的孩子。

四岁的`时候,在女孩的一再要求和邻居奶奶地劝说下,她送女孩去上幼儿园。幼儿园每月有一节公开课,要求家长观摩,很多家长会找种种借口缺席,她却从来迟到过。《家园联系》手册很少有家长填写,可是她没空一格。幼儿园举行幼儿教育论文大赛,只有中学文化的她愣是得了二等奖。中秋节幼儿园举办谜语大赛,家长猜对了小朋友脑门上贴星星。简单的大家争着猜,遇到难一些的都是她猜中,女孩的脑门上很快贴满了星星。她会讲故事,是小朋友公认的最受欢迎的妈妈。幼儿园毕业时,班主任老师在《家园联系》中写道:“丫头,你有一位无人能比的好妈妈!”老师的话一点儿都不夸张。

女孩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辞去了保洁员的工作,邻居阿姨介绍给她一份暗访的工作。这是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工作者差不多意义的一份工作。刺激,也很有挑战性。她常常带女孩去市里的一家家大型超市暗访,有时还去周边地区的大超市暗访。暗访要偷拍照、录音、录像,她从那时开始不仅学会了摄影,还锻炼了口才。由于总部在北京,不懂电脑的她还学会了编辑图片、压缩材料,还有发送邮件。很多人说她很像特工,从清洁工到特工,她一夜之间完成了角色转换。

女孩和她一样喜欢古典文学,一日女孩问妈妈:“还记得《两小儿辩日》吗?”她张开嘴,竹筒倒豆子似的一口气背完了这篇文言文,女孩大拇哥一晃:“妈妈真牛!”二十五年前学的文言文,她都装在脑子里。“我亦无他,惟嘴熟尔(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卖油翁》)!”她还挺谦虚。

她不追星,可她从小就喜欢朗诵,仰慕若兰老师。前几年她竟然找到儿时的偶像,还请偶像免费给女孩指导朗诵,若兰老师还热情邀请她们去广东做客。知道若兰老师是何许人吗?她老人家可是中国朗诵名家,中央艺术学院有很多她的学生。

春天她开始上网,找点时间就写点文字。她没有上几年学,只有中学学历,开始每篇日志只有五六十个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幸运的是她会交朋友。她结交的很多是能写的文友,他们夸她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她不愿让看得起她的文友失望,便几百字上千字的开始写诗歌、散文、小说,最后连古诗词也开始尝试。某地区纪委的一位文友数了数她的日志:“两年多写了七百篇文章,你不成功谁成功?”她经不起夸赞,一篇文章获得崇川区二等奖,两篇获得南通市美文奖。女孩捧着书赞道:“妈妈出了三本书了。”她不好意思地回答:“是收编在三本书里。出书还早着呢。”她的文章越写越好,注册江山站,她一个月已经发表了短篇64篇,社团推荐了44篇,精品推荐还有6篇。

她是不是很牛?

她是我的妈妈。

篇3:牛汪子散文

牛汪子散文

苏北灌溉总渠南岸的故乡丰墩村,属水乡,水田多,水牛多,牛汪子也多。

收完金黄的麦子,插下嫩绿的秧苗。天气慢慢炎热起来。养牛的人家便在小河边的柳树阴下或池塘旁的槐树阴下挖牛汪子。牛汪子呈葫芦形,入口狭窄,主体部分略圆。挖出的土放在汪的圆处旁,形成矮小的堤。牛汪挖好后,男人们从河里塘里挑来一担担清凌凌的水,注满汪子。汪的窄处较浅,供牛进汪出汪;圆处较深,让牛身浸泡在水中。汪子堤上,直插一根镰刀柄粗细的木桩,用于缠绕牛的缰绳。

清晨,太阳还没露出脸儿,小路边的野草野花上的露珠晶莹闪光。男主人从汪子里牵出水牛,来到小河边或池塘旁。水牛在清清的水里打几个滚,洗涤了身上的泥水。水牛上岸了,紧贴身上黑色的毛儿,在熹微的晨光中,显得乌光油亮。男主人将水牛拴进房屋一侧的牛棚。

从田野割草回来的裤管潮湿的女主人,放下沉甸甸的草篮子,顾不上理一下被汗水粘贴在额头的刘海儿,急急忙忙从篮子里扯出被露水沾湿的青青的草,堆在水牛面前。站立的牛儿用宽大的舌头将青青的草儿一团一团地卷进嘴里,不时甩动长长的尾巴,晃动前尖后阔的耳朵,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吃完草,牛又埋头喝木桶里清清的水。草饱水足后,牛儿扬起头,发出“哞——哞——”的叫声,似乎感谢主人的赏赐。一会儿,牛儿前腿叉开,后腿弯下,蹲坐地面。牛眼睛半开半闭,上下牙齿磨动,反刍吃进的草料。牛的嘴角溢出雪白的泡沫,时而滴落在地上。反刍结束,牛儿躺在地面,伸开四腿,闭起双眼,进入温柔的梦乡,休憩的佳境。

夕阳半沉地平线的时候,天空燃起了橙红色的晚霞。田野里凉风轻轻地吹拂,村子里炊烟袅袅地升腾。一个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哼着小曲儿行进在晚归的路上。弯弯的牛角上,悬挂的蝈蝈笼子晃晃悠悠。到了自家的牛汪子,他们将肚皮饱鼓鼓的水牛牵进汪里,将牛缰绳拴在汪堤的木桩上,提着蝈蝈笼子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月亮升起来,乳白色的月光洒满了大地,洒满了树冠,洒满了牛汪子。水牛肥硕的身子浸泡在水里,它有时用新月形的双角拍击水面,水花腾飞;有时用长长的耳朵煽动水面,水珠跳跃,水花和水珠淋透了牛头的顶部。在汪子上空乱飞的蚊虫徒然闹闹嚷嚷,无法叮咬牛头。汪子里的水牛,尽情享受清凉的水,轻柔的风。

仲夏到初秋炎热的夜晚,男主人天天挑几担清凌凌的水注入牛汪子,以补充骄阳蒸发掉的水量。水牛在汪子里避开蚊蝇的骚扰,享用其他家畜不能企及的凉爽。秋收秋种时节,滚瓜溜圆的水牛在主人的指挥下,拉车、打场、耕地……为农家收获喜悦的果实,播种希望的种子。

冬天,牛汪子里的水干了。男主人从汪子里挖出潮湿的牛屎和淤泥的混合物,运到田头,布到田间,成为麦子、豌豆、蚕豆、油菜等越冬作物上好的有机肥料。

在故乡,人们将水性好的'孩童拟为“水鸭子”,将不会游泳的孩童戏称为“旱黄牛”。无论天气多么酷热,黄牛也不肯下水。因此,牛汪子是水牛的专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牛耕法慢慢衰微,机耕法日益兴旺。养牛种地的农户越来越少,牛汪子寥若晨星。

今年大暑的一天,我从阜宁县城回丰墩村老家看望八十开外的母亲。路过临近小河的六叔的二层小楼前,见到六叔正给牛棚里的一条半大的水牛叉青草。年过花甲的六叔,个子高高的,肩膀宽宽的,岁月的刀在他的脸上刻下饱经风霜的皱纹。浓密的灰色眉毛下,大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农业学大寨的年头,十八岁的六叔就当上了生产队副队长,是使牛种田的好把式。农村实行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制度后,他还养了一头水牛,除了种自家的地外,还常常牵着水牛替左邻右舍忙活,收取一定的劳务费。我递了一支“红山茶”香烟给他,茫然地问:“六叔,怎么没见到小河边你家的牛汪子?”六叔凄然地说:“大侄子,世事变了。过去养牛为了种田,一头牛养二十多年是常事。现在养牛为了赚钱,一头牛养一年上下就卖给屠宰场了。暑伏天,只要在牛棚里点燃两盘蚊香,牛也不会受到蚊子的糟害。眼下,没人讨精费神挖牛汪子了。”

听了六叔的话,我不由得慨叹:牛汪子,盛满清凉的水,也盛满农人对耕牛的深深体惜之情。

篇4:牛跑了散文

牛跑了散文

1969年的3月,洪雅罗坝的气候还是非常寒冷,山里的微风出了山湾,把冬水田里的水波纹推向了远方,古人云“春江冷暖鸭先知。”远处有几只鸭子扑腾着翅膀,从水田表面上里掠过,阵阵嘎嘎地叫着,向着不远处的另一块水田里跑去。

刚刚过了春分,队里的春耕大忙季节开始了;队里的劳动力一直都很紧张,特别是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就非常突出。这不,从晚饭后就开始了。队长和干部们又在召开社员大会,动员大家来想办法了。

夜深了,外面已经伸手不见五指。在老顶子坡上,光荣一队的库房里,正在开着社员大会,。队里的干部们都为缺少会耕田的技术能手在发愁;是啊,季节不等人啊。会场上,所有的人都在大眼瞪小眼,大家都在干着急,队里能犁田耙田的也就那么几个。倒过来调过去,没有新面孔。怎么算都是不够用啊。社员大会上空的飘荡着阵阵烟渍烟味,把蚊子都熏跑了。

突然在会场上,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社员脱口而出,冒了一句大实话,打破了会场上沉默的气氛:“我的队长大人,还有那么多生产队的队干部,你们总是在说没有人,摆在面前就是人,为啥你们又不用呐?”

队长连头也没有回,立马张口就给他顶了回去“你说得倒安逸,哪儿还有人?”

屋子的一个角落里传出一阵阵欢快的善意哄笑声,伴随着这阵止不住的笑声,那个人应声反驳道:“请问队长大人,知青算不算人?”

整个会场都被逗笑了,这笑声差点儿把生产队的库房房顶冲开了。队长禁不住也笑了。是啊,五个知青中有四个男的,一个女的,都是年轻人,劳动力都还可以。不会耕田可以学,只要有人干这件事就行。虽说他们去耕田可能会耕不好,但也耕不坏呀,何况是这季节不等人啊。能有一个人,就算一个人,毕竟是多了几个人。总要出点成绩嘛。

在四个男知青中只有小石的个头太小,恐怕不行。于是队长在会上宣布:在四个男知青中除了小石以外,其余的从明天开始,都去使牛耕田,小石跟剩下的女知青一路,和女社员一起在田中打杂。铲田坎。

我一听到队长这样安排,立即提出强烈抗议。“为什么要我和那些女的一起,老是那么瞧不起人,好歹我也算是男子汉,这样分配任务不公平。”大家都笑了,不知道是谁,竟然开起了大玩笑:“和女的一起干活路有啥不好。我们都想和女的社员一起铲田坎。”随着队长一声玩笑般的骂声:“你想得安逸。”这一下比刚才笑的更厉害了,刚才还围着马灯直打盘旋的那几只飞蛾,顿时被吓得直往房门外面逃窜。

队长不笑了,把我拉到一边温和地说:“我看你身体的个头太小,莫得啥子力气,最怕得是你拖不动枷单,吼不到牛,你肯定不得行。”

我立刻挣起一股筋,大声叫喊道:“我就不相信我不得行。别人能做得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得下来。”

队长笑了:“好、好、好。你不要叫喊了,我同意让你去耕田就是了。但是你要把细点,不要让牛欺负你。”我这才算是心满意足地笑了,一边笑一边用手抹去挂在眼角的泪花。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放亮,我匆匆吃过早饭,在堂屋门槛边,顺手抄起一根一米多长的老竹梢,权当赶牛用的牛鞭,来到一家社员的牛圈旁,挽起衣袖和裤腿,从牛圈里牵出一条耕牛。顺手拿起一背兜干草料,斜挎在背上,肩上扛起一个三十多斤重的铁木犁头,踩着山坡泥泞的田坎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一块水田边。我把背上那捆干草堆放在田坎上,再跳下水田,把犁头插入水面的泥土里,把耕牛牵到了犁头的前面站好,然后看着犁头和耕牛发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犁头上的扣套和耕牛连在一起……

正在这令人尴尬的时刻,一位名叫杨庭安的老社员急忙跑过来,替我套好犁头和牛,把牛鞭交到我的手上,教我怎样对牛发布向左、向右、停止和转回来调头的口令。然后再三叮嘱着问我,记住了没有?

我很有信心地大声回答“记住了”那个老农民这才转身走向离我有80米开外的另一块水田开始耕田了。

我按照杨庭安老人教给我的那些口令,开始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耕田。在春天,山谷里的春风就如同万把小钢刀,刮在人的身上,令人感觉到从里往外都是那么冷嗖嗖的。

我把单裤卷到了大腿根,紧了紧绑在腰间的警察武装带,戴好头上的棉军帽,右手拿起牛鞭,左手扶着犁头把子,轻轻地左右摇了摇犁头把,手里的牛鞭梢在半空中画了个360度的大圆弧,我大喊了一声“走司”,

耕牛扬了扬头,顺从地拖着犁头在水田里慢慢地向前走,我扭过头看到:我的身后留下了第一条露出水面由黑色泥土构成长长的的弧线,心里不免有些得意忘形,这也没啥了不起的,看看这,不是挺简单的吗。

我一只手轻轻地摇晃着手里的犁把手,另一只手轻轻地挥动着一根竹鞭,我得意地踩在没过膝盖的水田,跟在这条耕牛的后面,趟着田里的泥水,缓慢地向前运动着。喉咙里直痒痒,不禁飞出了几句歌词“天上的太阳永不落……”。

可是好景不长,刚刚犁到田的另一端,该调头往回走了。我对耕牛大喊一声:“转来”,随即就拖着犁头随着牛的缓慢转身,在这块水田的端头上慢慢地滑动着圆弧线。谁能会想到:我的预定动作刚完成了一半,有一只墨绿色的腾空飞起的大蚂蚱,突然会落在我的耳朵上,我猛一抬手,蚂蚱忽地一下飞走了。

也许是由于我刚才的动作过猛速度过快,站在水田里的双脚,还没来得及调整好位置,身体就向四周不由自主地摇晃了几下,便一下子栽倒在水田里,可能是因为这突然溅起的水浪花,把这条耕牛给吓坏了,它不顾一切地挣脱身上的木枷和绳套,扭头一纵身猛地一起跳,它就跑出了水田,向山坡顶上急步狂奔而去,我不顾一切地从水田里翻身爬起来,抄起牛鞭跳上田坎撒腿就追。

这时我顿时无名火起,也顾不得脚下山坡小路是如何泥泞,山路碎石如何硌脚了,凭着一股火气,赤着双脚顺着山坡小路往山上猛追。山坡上不远处有一个放牛娃,他也看到了这情景,立刻从牛背上翻身下来,顺着山湾地势,从侧面向这条耕牛包抄过去,我和他两个人齐心合力,在那条山湾里,我和那个放牛娃前后堵截,上上下下地折腾了好一阵,费了很多周折,总算是把这条耕牛给逮住了。

当时也的确是把我气坏了,我抢先一步站在牛的前头,一只手拽着牛鼻子上的缰绳,另一只手抄起竹鞭照着牛的`身上、头上、腿上一个劲不停地猛抽起来,这条牛被打得围着我直转圈。哀求般的眼睛一直老看着我,不停地甩动着尾巴。

这个放牛娃却从我手上夺过牛鞭,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到地下。对我大声吼叫起来:“既是你对牛再有气嘛,打两下也就算了,下手不要那么狠嘛!”我当时就楞了,是啊,同样都是挣工分吃饭的人,对待耕牛的两种态度截然不同,思想差距竟然会有那么大。的确是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应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

这时候,我低下了头,愧疚般地走到这条耕牛前面,小心翼翼先试着用手拍了拍它的脊背,又轻轻地抚摸了几下耕牛的头,然后再牵着那条耕牛默默地走向我刚才耕的那块水田,帮助我捉住耕牛的那个放牛娃,踩在没过膝盖的水田里,一声不响地帮我套好犁头和牛,我心事重重地接过牛鞭又继续耕田了。

刚才在水田里摔了那么一跤,身上的衣服早就已经湿淋淋的了,顺着衣襟不断的往地上滴着串串小水珠,这春天里的山风一吹到身上,就像万把小钢刀割在身上,顿时感到冻得上牙直打下牙,嘴皮子直哆嗦,浑身上下直发抖,歌也无心再唱了,在我开始耕田的时候,替我套好耕牛和犁头的名叫杨庭安的老社员,冲着我大声喊道“年轻人,错了没啥,改了就好,歌还是要唱嘛。边干活路边唱歌,就没有那么累。唱吧!”

我向杨庭安这位老社员充满感激地笑了笑。接着就转过身体,冲着那个一边向我挥手一边走远的放牛娃挥了挥手。挥了挥手中的竹鞭,继续迎着朝阳,唱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又继续使牛耕田了,身后的水田表面留下一道道灰色的泥土。

几天以后,生产队里的冬水田全部翻耕完毕,要该往田里施底肥了。春分节后,队里组织人从各家各户的粪坑里,把猪粪、牛粪等掏出来。经过各个田坎,往水田泼粪。我也投入了其中的行列中。我在这里又出洋相了。

篇5:牛石散文

牛石散文

在家乡一块大稻田的水口处,有一重达一吨以上的大石头,因其形状犹如一头卧着休息的大水牛,人们都管他叫“牛石”。这“牛石”是怎么形成的,有多少年历史,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牛石”曾经沧海桑田,经历过千万年风霜雨雪的侵蚀。稻田是何年开造,也没有谁能说得清楚。稻田开造出来后,灌溉稻田的沟渠就从“牛石”身旁经过,“牛石”从此坚守着沟渠,信守着“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的誓言。

大集体时,有的群众认为,“牛石”占据了水沟的面积,影响灌溉稻田,建议生产队长把“牛石”炸掉,烧成石灰改土。生产队长惋惜地说:“炸不得呢,牛石是最牢固的沟坎,再大的洪水也冲不夸它”。因为生产队长发现了牛石的价值,所以才幸存了下来。当然,对质地很好的牛石来说,用去烧石灰改土一点也不会逊色,但留下来的作用比拿去烧石灰要大得多。记得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了两个小时,凶猛的洪水倾泻而下,眼看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将被吞没。正当洪水猛扑而下时,遭遇了牛石的顽强抵抗,不得不绕道而行,水稻安然无恙。微风吹来,绿油油的稻秧掀起层层波浪,为牛石庆功喝彩。

当时如果没有牛石顶住洪水的威胁,任凭洪水横冲直闯地进入稻田,稻秧就会被无情地冲毁和淹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包产到户时,那块大稻田分给了我家。为了扩修水沟利于排灌,父亲又起了炸掉牛石的念头,我们知道后,找了足够的理由保护牛石:“这牛石本身就是天然的沟坎,水侵不垮冲不倒,可以阻挡洪水冲毁稻子”。终于,父亲放弃了炸掉牛石的.念头,牛石又一次幸存了下来。

其实,牛石不仅起到沟坎的作用,还是田坎边一道风景。我们每天放学后,放牛割草到了牛石旁边,总要爬到牛石背上,把它当成水牛骑玩一阵。看书也要到牛石上坐着,感觉记忆会好很多似的,看书疲倦了还可以靠在牛石上休息,躺在上面欣赏绿油油的稻浪。每年的洪水都在牛石面前投了降,大田里水稻获得丰收,牛石功不可没。

默默无闻的牛石,从来不居功炫耀,装扮自己,而是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现在,因为煤矿的大量开采,水源下沉,下多大的雨也不会再有洪水倾泻而下的担忧了,稻田早已变成了土,绿油油的稻浪已经成为回忆。牛石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躺在干涸的水沟边一动不动,没有人在他的身上打什么主意。回到老家时,我特意去看了看牛石,他有一半已经沉到土里,只是模样一点也没有变化。

想起小时候在牛石上玩耍的情景,感到现在牛石周围少了许多生机与活力。然而走好人生道路的时候,牛石的经历值得我们借鉴,不论发挥作用也好,没有了作用也罢,牛石就是牛石,从不显摆自己,也不自贬气馁,在风风雨雨中保持着平平淡淡的自己,没有大悲,不求大喜。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也是如此,顺其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福。

篇6:叶圣陶散文《牛》

叶圣陶散文《牛》

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堂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

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

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牛眼晴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到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好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

篇7: 牛祭散文

牛祭散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从小就钟爱袁枚的这首《所见》。不仅有所见,还有所闻有所思,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完全就是品质上乘的音画作品。

我也当过牧童,只不过骑的不是黄牛。我的家乡在低山水稻产区,牛都是体型宠大、盘着大角的水牛。

那个时候,牛是农民的命根子,耕作都少不了它们。哪户人家要是没有牛,耕田犁地少不得求爹爹告奶奶,看人脸色坐冷板凳不说,还得到主人家帮忙下力,等到主人家的田地都耕作完了,才轮得到你把牛牵走,临走时主人家还免不了一番叮咛嘱咐,反复大声提醒你什么时候必须还牛。等你借到了牛,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好吃好喝的把足,还提心吊胆揪着心,生怕牛在自己手里有个什么闪失。耕作的时候,牛要是耍个牛脾气,你就是气得骂自己的祖宗也不敢把它怎么样,还得忍气吞声地在一旁候着,等它老人家气消。这都怨谁?只怨你自己,一头牛赶得上你一半的身家,你养不起,就只有当受气包的命。

母亲是个好强的人,不愿受那个气,即便顶着“半边户”的身份,还是卯足了劲地攒身家,终于跟村里三户人家一起供养了一头牛,用母亲的话说,是“抱了一条牛腿”。

共牛的几户人家轮流放牛,一户三个月。在我没上学之前,或是暑假期间,我家抱的这条牛腿,当仁不让都是我的。每天东方刚露鱼肚白,悬在山头的启明星还没吹灯歇息,母亲就在楼下灶屋里,扯着大嗓门喊楼上的我:死丫头,还不快起来,把牛饿坏了你去给我耕田!

在母亲眼里,亲生的女儿还抵不上一头牛。我满心的愤怒,可在强势的母亲面前,也只敢偷偷地嘟嚷几句,极不情愿地揉着发涩的眼睛,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胡乱裹上衣服,下楼,去牛圈牵牛,踏着稀薄的晨曦去水潭边喂牛喝水,裤腿扫着清凉的露珠,带牛到山上吃草,放风。

我愤愤不平。牛却像一位看透世事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挪步,不休不止地磨着嘴皮子,脖子下的铜铃铛有一下没一下地敲,一双如山泉般清澈的眸子,流露的全是纯粹的云淡风轻。

牛吃饱喝足,肚皮滚圆。我却饥肠辘辘。眼看着村里家家户户屋顶炊烟缭绕,满心欢喜地扯着牛,往家里奔。牛绳绷直,牛依然悠哉游哉,一副天塌下来也不关它事的样子。好不容易捱到家里,母亲已经出坡干活去了,灶洞里的火石昏昏欲睡,大铁锅里木锅盖扣着的,不是一堆皮焦肉枯的炕连皮洋芋,就是一大碗焖成糊的猪食一样的菜饭。

母亲干起活来是不要命的,更别提关照肚皮了。那时一天就两顿饭,母亲吃过早饭就去了田里,没有特殊情况,暮色四合的时候才会回来喂猪,烧晚饭。锅里留着的洋芋或是菜饭,是我早上、中午填肚皮的东西。把它们强塞进肚子,等到下午两三点钟,又得牵上牛,和约好的小伙伴们汇合,去河边的草地,或是深山野林,雷打不动地履行放牛的“光荣任务”。

毕竟还是小孩子,无拘无束的野外就是我们的天堂。纵有再多的委屈和不甘,一旦到了野外,一旦与小伙伴们混到了一起,就都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只有肆意的笑,疯狂的打闹,你追我赶,玩起来是没心没肺。我们在草地上比赛翻筋斗、丢石头,玩老鹰抓小鸡,或是找一处平整的地方,跳房子,抓石子;我们在小河里抓螃蟹,摸泥鳅,钻水潭,打水漂,再到河滩上用石头垒灶,下面烧火,上面搁一块薄薄的石板当平底锅,把抓来的小螃蟹摆在石板上,做原汁原味的烧烤;我们在山林里寻蘑菇,摘野果,偷鸟蛋,有时还溜进别人家的田里顺嫩玉米,刨花生红薯……

被忘在一旁的牛,失了平时的慢条斯理,和看起来的忠厚老实。它们或摆着脑袋,甩着尾巴,噼哩啪啦地,与成群的牛蚊展开肉搏战;或你抵我一下,我踢你一脚,你再嗤我一声响鼻,我毫不示弱地还喷你一身唾沫,两头三头甚或是一群,打得不可开交。

和我们一样,牛也有玩过分的时候。忘乎所以了,刹不住脚有时就冲到了稻田里,翻滚,碾压,一片又一片稻子伏下身子,不作任何反抗就投了降。忍不住诱惑了,趁人没注意溜到田边,长舌头迅猛地一伸一缩,瞬间割断一茬麦苗,卷走一丛豆秧,扯去几根红薯蔓,撕下几个玉米棒,刨翻一窝落花生……

最后的结果,无非是我们逮住牛猛抽几鞭,受了损失的人家跑到家里告状,我们跟着被父母骂几句,抽几下,红着眼睛,捂着耳朵,摸着屁股,躲到大人们看不到的角落里,先是恨上惹事的牛,继而恨上告状的人,咬牙切齿地发誓要给他们好看。下一次再出门放牛时,鞭子敲得更响,从告状人家的田地经过时,免不了扯下庄稼叶子发泄发泄,或是在田里拉一泡屎,想象着那人踩着后跳起来破口大骂气急败坏的'样子,掩着嘴偷偷地乐。对于打骂我们的父母,却不敢有丝毫恨意或是抗议,疼痛的滋味总是不讨人喜的。

堂哥,曾是我放牛的伙伴之一。多年以后,与堂哥一起给大伯守灵。深沉的夜色催人打瞌睡,两人找寻着话题来聊。就聊到了儿时,聊到了放牛。我跟堂哥说,当年求你帮忙,你却只顾着跟男孩子们爬树玩,害得我差点被牛踢了。堂哥诧异,还有这等事?我真不记得了。

事情真是有的。那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下午,跟堂哥一伙人赶着牛,跑到离村子较远的夹沟里放着。夹沟是个背阴坡,树多草多,凉快,牛不容易跑,又离田地远,不用操心牛会偷食惹祸。确实是个放牛的好去处。一伙人把牛赶进林子后,跟着四散开,各自撒欢去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的。很快,倦鸟开始归林,我们小一些的孩子唤着牛,准备回家。我却发现我家的牛牛绳脱掉了。要重新给它套上绳子,就得把绳子从它鼻腔里穿过。看着它湿答答流涎的大嘴,不停翕动露出粉嫩内腔的大鼻孔,还有刚刚萌出的犄角,已经粗壮的大腿,油亮的硬蹄,还不到上学年龄的弱小的我懵了,根本不敢去试着穿牛绳。

几经踌躇,跑到树下求堂哥帮忙。堂哥正跟几个大点的男孩子在树上猴子一样荡秋千,不耐烦地冲我挥手说,走远点,别影响我玩。我满脸委屈,可没有一个人帮我。天色已经暗淡,不能再耽搁了,我牙一咬,心一横,壮着胆子上前,揪着牛脖子上坠着的铃铛,试着把绳子往牛鼻子里穿。绳子刚一接触牛鼻,牛喷了个响鼻,头猛地一摆,不但绳子没穿进去,还把我给带翻在地。

小伙伴们有的已经牵上牛走了,堂哥他们几个大点的男孩子一点也不急,还在树上翻腾,看都不看我一眼。我忍着痛,憋着泪水,把绳子直接拴在牛脖子上,人牵着绳子绕到牛后头,手里抓着一根树枝当鞭子,抽打着牛让它回家。牛带着绳子在前头撒开蹄子跑,我在后头磕磕绊绊地跟着,跟不上又不敢丢绳子,怕牛跑到田里去闯祸,最后就成了牛拖着我走。

等我呼哧呼哧上气不接下气地被牛拖到大伯家旁边的水沟时,正在挑水的大伯瞧见了,慌慌张张地丢了水桶,嘴里大喊着“吁――吁――”,奔到牛面前一把抓住了牛,又把我给提了起来。当我哭着告诉大伯事情的经过后,大伯气得直骂堂哥“那个死兔崽子,看我不抽死你”,又叫着我的小名说,你可真是命大,这牛幸好是小牛,没有尥蹶子,也幸好没有碰到清平,母牛可是护犊子的。清平是邻居家的孩子,他家的牛生了我家的牛。

听了我的诉说,堂哥不好意思地笑。我跟他讲,其实,从牛蹄子下捡小命,对我来说这可不是头一次。我说的是真的。就在那之前一年,我在家对门的坡上放牛。那面坡石头很多,石壁缝隙里长出的草格外娇嫩,却也藏着不少土蜂窝。

盛夏,草茂盛得很,牛可着劲地嚼,我在一旁的梨树下看黑蚂蚁跟红蚂蚁打架。突然,牛发了狂般往坡下冲。坡下的塘田是我家最好的一块田,齐展展的玉米正在挂红胡子,要是给牛糟蹋了,不知母亲是赏给我“爆栗子”,耳刮子,还是“肉饼子”。赶紧站起身来跟着往下冲,试图拦住牛。

牛肯定是贪图石缝里的草,侵犯了土蜂的领地,被蜇了嘴鼻。我哪里拦得住,人刚奔过去,它猛地一甩头,我失去重心,人扑到了地上,倒栽着半天爬不起来。牛可不懂得收敛,撒开蹄子继续气势汹汹地往下冲。说时迟,那时快,一双蹄子夹带着呼啸的风,紧擦着我的身子跃过……

事发突然,在晒场上做事的父亲直接给吓傻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冲到坡上一把把我给抱起来,紧张地检查我是不是完好无损,结结巴巴地问我有没有受伤,一张脸,比纸还要白。惊魂未定的我也傻了,不会哭,不会说话,只知道点头摇头。过了许久才回味过来,自己的那条小命儿,差点就给牛蹄子断送了。

堂哥发出他招牌式的嘿嘿一笑,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没有后福不清楚,只知道从父亲给母亲转了户口以后,全家都搬到了镇上,又搬到了县里,继而去了市里,我跟牛,是愈走愈疏远了。

不过,人很多时候都很奇怪,拥有的时候烦,想躲得远远的;真离开了又想,巴不得天天黏在一起。

求学,工作,成家,生子,离山里的那个家乡,是越来越远了。时空上的改变,反倒让人思乡切切。偶尔逮着机会回乡里三舅家玩,总像有什么东西在无形中牵扯着我,引我去河边,去山林,去田间,去地头……

寻觅。

这种时候,我总忘不了跑到牛圈里瞧一瞧牛,看它波澜不惊的眼神,听它深沉厚实的叫声,感受它忍辱负重的品性。人,总能跟着沉静下来。与年少时相比,此时的我多了经历和见识,倒觉得牛已不是单纯的牛,还承载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直到有一天,读到红柯老师的长篇《生命树》,读到那个关于牛和龟的神话传说,我才恍然大悟,牛身上多出的那部分,是多数人的共性,也是神性,是精神、灵魂之力量。

有时,我也跟着舅舅或是舅妈,重温放牛的百般滋味。

时光无言,岁月静好。人却频频回头,时不时地把这样那样翻拣出来,跟牛反刍一样,咀嚼,咀嚼,再咀嚼,永不厌倦。还给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乡土情结。

这次回乡参加大伯的葬礼,首先在三舅家落脚。老屋一旁的牛圈,成了堆放柴禾的杂屋,不免怅然若失。

这个结果,尽管极不情愿,还是早在我的意料之中。早在几年前,三舅家的牛就已经是村子里最后一头牛。退耕还林,要种的地少了;有了松土剂,地也不用耕了。牛,除了供人们吃肉喝汤,似乎没了别的用场,养着也是白养。村民们一个二个的,把牛卖给了牛贩子,或就地杀了,或拖走了。

据三舅说,他家的那头牛卖了几千块钱。牛贩子来拖它的头天晚上,牛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哞哞”地哼了一夜,声音凄凉悲壮,在如墨的夜色里回响。第二天早上,三舅给它换上一盆清水,和一槽带着露珠的青草,它却不闻不喝不吃也不叫,只是沉默地注视着自己的主人。

三舅又说,你们是不知道啊,那牛死都不上车,牛绳子都扯断了,牛鼻子直往外滴血,牛蹄子都把晒场划出老深老深的道道。

三舅还说,说出来你们不相信,那牛啊,生被拖上车的那一刹那,啪啪两声,滚下两颗又大又圆的泪珠,把晒场都砸出了两个坑……

这个,我信。

『薇的社团发起“旧时光”征文,仓促为文一篇作为友情支持。7月16日』

篇8:牛坟散文

牛坟散文

牛坟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如果不是当时父亲决定把老黄牛埋葬在地头的那棵刺槐下,多年后,也许连我都忆不起来那就是一座很平的牛坟,那里躺着的是耕耘了十五六年的老黄牛。

记得生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后没多久,我们原来的一个大队,分成了三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西一组,西二组,西三组,生产队里的生产农具,粮食,牲口等也都一一细分,经过抓阄,当时已经七八岁的老黄牛,被分给了我们家。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大家几乎是伴随着大队分队,和爷爷、父亲的几个兄弟各自分开,老大,老二,老三都有了自己的家,老四和老五未婚就和爷爷一起,所以那次分队,每家也就自然分到了生产队里属于自己那一份。爷爷分了个老马,二叔,三叔,都同时分到了一间老仓库的所有权。爷爷就在窑洞的最里面搞了个马厩,而我们家,则在厨房的南边盖起了一间牛圈,低矮,但养牛足够了。父亲用水泥预筑了个牛槽,然后用土坯磊到大约一米高,好让牛可以不用低头就能吃到料草。然后又买了铡草用的铡刀,把麦子秸秆铡成三四公分长的一段一段,每次总要铡够两三个星期的量,堆在牛圈里堆草料的地方,这样,所有工序完成,总算开始养牛了。

那时候,在农村养牛不像现在,现在养牛几乎都是养肉牛或奶牛,那时,养牛是为了劳动,牛是一个主要劳动力。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大队里的东方红拖拉机几乎一夜之间消失在农田里,因为原来适合机械化耕作的连片的大田都被一一分割给每户村民,大地几乎全部变成了几米宽的小田,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所以耕地就成了牛或者马、骡子的事。再一个,我们那个地方虽说地势稍底,但仍有着黄土高原的丘陵特征,沟沟坎坎,坡坡塄塄多,没有牲口根本不行。干活时拉的架子车,空车还好,要是拉了东西,就很吃力,需要两三个人在后面不停地推,每次下来都会气喘吁吁。如果有了老黄牛,那就不一样了,牛可以拉着车,人只要扶着辕头就可以了。所以有了老黄牛,我们家每年忙夏收秋收时轻松了许多。

七八岁的老黄牛,在牛里面已经算是年龄偏大了,她已经不像那些两三岁的牛了,走路明显速度变慢,就像老了的人一样。但是父亲对其还是很上心,每次铡草,就尽量铡得细一点,平时还要割些青草拌在干的麦子秸秆里面,再撒上包谷细料,对老黄牛来说,已经是上等佳肴了。这样饲养下来,一两个月后,老黄牛开始膘肥体壮,身上的毛也有了光泽,变得柔顺了许多,有时候不知是牛感动还是怎么的,我总觉得老黄牛经常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其实养牛是件很辛苦的事,夜里喂饱了牛,到凌晨还要继续喂两三槽料,没事做的时候,牛不可以白天也呆在黑乎乎的`牛棚里,早上总要把她牵出来,栓在院子外面专门为牛填好的粪堆上,牛每天拉的屎、撒的尿包括牛圈里夜里产生的,都会在天快黑时,把牛牵回牛棚后抹平,然后覆盖上黄土。第二天,牛在上面不停地踩踏,时间长了,就一层一层板结,加之有时来点雨水,那些板结的牛粪就发酵,变成最好的农家肥,每年总归会肥好两料庄稼。

记得小时候,只要是放学或者星期天做完功课没事的时候,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去给牛割草,老黄牛槽口宽,几乎是什么样的草都吃,所以也没怎么为难我,每天我会一边玩一边割好一背篓野草。其实,野草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割好的,那个时候,人们特别重视种地,地是人们唯一的希望,所以自从下种,地里就被搞得除了麦苗和玉米苗,其他的杂草几乎没有,当时的人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条件,整天没事就在地里抛,所以地里长草的地方真不多。加之养牛的人,村里也有好多,每天割草的人就多,但我总有我的发现,我的办法,我找河边水草丰茂的地方,有时会趟河去异乡割草,我们村的河对面的南坡就属于另外一个乡了,那个地方的人,养牛的几乎没有,因为他们的地都在平原处,所以总能在那个地盘上找到许多草。经常那样割草,有时候也会烦,不想割,就会偷懒,偷懒的时候就不再背着小背篓,而是用大竹笼来装草,草装满了就可以玩或者回家了。毕竟,那个竹笼里的草也就背篓一半的量,但每次总能糊弄过去。如果哪天空闲,没去割草或者连一竹笼都没割满,那是肯定要挨父亲训斥的,训我懒,所以老黄牛的草有时会成为我的心病,老黄牛也给我招来了许多无辜的训斥和麻烦。其实我知道,老黄牛吃青草的时候不光吃的香,长膘,而且可以少拌许多包谷料,这样一年四季下来,会节省不少粮食,也许父亲心疼的是这个。每天背着大几十斤,有时要百十斤的一背篓青草,也渐渐锻炼了我背负的能力和臂力。开始的时候,装满一背篓的青草,我愣是起不了身,需要把背篓放在几十公分高的土台上,装好草再背,这样就不用起身了,回家的路上背得累了,就再找个土台放下来歇歇,每次到家总是累的气喘吁吁。后来时间长了,我练出了一身力气,一手抓着背篓O,一只脚垫在背篓底,喊一声起,就会将百十斤的背篓甩起,然后迅速把肩膀穿在两个O上,可以称得上叫耍背篓了,有时会成为小伙伴之间玩的乐趣。

老黄牛每年夏收后耕一茬地,也就是种上玉米或谷子,然后会在三伏之前将没种的旱地再耕翻一次,这样就能把地里的杂草晒死后深埋,也能为薄地提供一些肥料。然后就是秋种,老黄牛拉着犁头,父亲按着犁扶手,一层压一层地撒上麦种子和肥料。一般是早上天还未亮就出发,一亩地大概三个小时左右耕完。我的任务是拿着一把锄头,跟着犁跑,敲打着地里的大土块,地耕完的时候,我也把那些大的土块基本上给敲打完了,然后父亲会喊我站在篱笆上,让老黄牛拉着,把地平平整整的抹一边,这样为了保墒,减少土层里大量水分的蒸发。而父亲选择我站在上面让牛拉,多半是那时的我体重轻,老牛拉着能轻松一点,又能把地抹得平整。这样老黄牛一年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老黄牛就整天吃六槽草,白天三槽,夜里三槽。要是大忙天耕地的话,夜里要喂五槽料草,包谷料也会加的多,是平时一倍的量,要想牛耕地有劲,就得多加料。要是牛吃不好,地耕到中途就明显很吃力,有时种地的时候,还会带上夜里母亲做好的豆饼,跑两个趟子给牛喂一些豆饼,牛吃了大力,享受的待遇让人都羡慕。

老黄牛在来我家的第二年,由于干活比以前生产队时少了许多,养足了精气神,以前听说有两三年都没寻犊了,那年奇怪的开始寻犊,后来父亲牵着老黄牛去了兽医站,一个月后,经查老黄牛怀上了。这对我们这个家来说就是个天大的喜事,那时候生一个牛犊,养个几个月,就能卖好多钱,父母亲自然笑得合不拢嘴。而我没有体会到高兴,我体会到的是几乎不停地给老黄牛割草,这样她才能更好的加强营养,生出一个健壮的牛犊。牛和人一样,也是十月怀胎,这样老黄牛在第二年夏收前快两个月的时候产下了牛犊子,调理、歇了将近两个月后又开始拉起了木犁。每次到田间地头,总能看见小牛老是跟着妈妈,欢快地在田野里狂奔着,一会儿又回来吃吃奶。那时候的老黄牛,一般是少不了豆饼的,因为她那个宝贝的牛仔。在牛仔长到将近半岁时,已经长的差不多要赶上老黄牛了,父亲给它做了牛鼻圈,开始把它和老黄牛栓在同一个槽上。后来舅舅看上了小牛,就卖给了他家。当然,钱还是比市场行情要少一点。老黄牛为我们家带来了第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收获。后来的三年,老黄牛先后又生产了两个牛犊,也都模样好看,长的大样,先后被人买走。每次牛犊被卖掉,老黄牛总会流下好多眼泪。没办法,事实只能是那样,我家不需要,养不起更多的牛,也不会养更多的牛。如果那样,我就惨了,别上学了,做个养牛娃算了。

卖了三个牛犊,几年后,经济慢慢搞活,渐渐好转,父亲也调到较远的学校,我也跟随着去上学,母亲一人在家,忙不过来,也没人继续割青草,老黄牛的体质迅速下降,最后生病,其实也是到了老黄牛寿终正寝的年龄了。父亲请来了兽医,医治了好多天也无济于事,在一个凌晨,老黄牛终于走了。父母亲都很伤心,不是因为失去了一个依靠,失去了一份劳力,失去了一份财产,老黄牛在我家寿终正寝是一种必然,老黄牛对我们家的贡献太大了,在来我们家七八年时间里,任劳任怨,尽力地耕完了一茬又一茬的地,她的牛粪肥沃了我们家所有的田地,更为我们家带来了三个牛犊的收入,改善了我们家本来拮据的生活状况,可以说,老黄牛的贡献是巨大的,是无与伦比的。对于老黄牛去世后的处理,村里收猪的一听说,立马赶到我家,说给个四五百元卖给他,最终父亲没有同意,而是天黑后,带领我们把老黄牛装上车,拉到我们家的地头,在那棵槐树下挖了个大坑,把老黄牛安安稳稳的埋葬了,当时埋葬的地方拢起的土比其他地方高一点,可能时间长了后,老黄牛的身体腐烂甚至只剩骨架,上面的土层也就下沉,加之后来每次拖拉机耕地播种,那个地方早已被填平,如今没有一点痕迹了,只有那棵刺槐现在长的生机勃勃,已经比原来粗了好多,几倍都不止。牛坟已经变成平地,难怪今天看不到了,如果不是这棵茂盛的刺槐,我恐怕再也不会想起那个老黄牛,曾经让我怨悔,让我们一家人乐着的老黄牛。

篇9:甩牛散文

甩牛散文

我们当地人,把打陀螺叫做甩牛。

儿时甩牛,一般在冬天。我和金贵、小老二经常在麦场上甩。

麦场是红胶泥掺白土轧实的,加上石碾磙轧场,场面平展如水。冬天里,麦场上除了里侧有两个麦秸垛,其余都空闲下来。这里便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玩闹的场地。

我的牛是用菜木做的,是我从山坡上,砍回胳膊粗的菜树枝,在阴凉地方背干,用锯截半长一古鲁,蜕皮后,先用斧子将一头砍成圆锥形,然后用菜刀细刻,刻得顶端平滑,上段成圆柱,圆锥比例为牛长三分之一。我在锥尖上钉了一枚鞋钉,再把它放入水中进行重心测试,还好,顶端与水面平行。我把圆锥部分用红钢笔水染了,圆柱染成蓝色,顶端中间是蓝点,其余都是红色。

我的甩鞭,是用娘做衣裳剪下的废腈纶绿布条做的,鞭棍儿是一截洋槐树枝。

菜木质地硬实沉重,不开裂,比较稳重,再加上甩鞭是布条,所以甩牛时我把鞭甩得叭叭响,甩一鞭揣一会儿手也不误事。我的牛转起来特别好看,给那个单调的冬季,平添了一道艳丽的色彩。

金贵的牛是松木的。松木属软木,轻,好下刀。他的牛中间上下刻了几道长方槽,侧面掏空,槽口朝里倾斜,很像笛子的吹气孔。锥尖上还嵌进一颗排子车轴的钢珠。他手里的甩鞭是用麻和线混合搓成的,甩起来响声清脆。他的牛轻便灵活,转速快,带着嗡儿嗡儿的悦耳声。

栗木也属于硬木,是制作牛的上乘材料。小老二的.牛是他哥哥用栗木做的。

他哥哥懂点木匠活儿,制作时,用墨斗画线,找出上下的圆心,再用刨子刀,在牛的下部一刀一刀地削,圆锥部分和圆柱部分各占二分之一,形状比较独特。他的甩鞭是熟过的牛皮,抽起来摩力大柔性强。

我们仨人各占一块领地,举鞭抽自个儿的牛,一边还相互观察。这样甩牛太单调,于是变了个法儿,有我打头,在麦场里转圈。我提速,他俩也提速。小老二性,被撵得屁声连连。为此,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我们仨可谓是村里甩牛的高手。

金贵家在村东。有一次他在村西麦场上甩牛,老金给他打赌,说如果你能从麦场一直到你家门口甩牛不倒,你弹我仨脑蹦儿,输了我弹你。

老金觉得自己能赢。老金自有老金的理由。

贾庄村中间有座小桥,以此为界分村东和村西。从小桥到村西的麦场都是土路,有的地方坑坑洼洼。从小桥到金贵家所经过的街里,铺满了高低不平的石头。村里还没人能从村西一直甩到村东。

金贵能。但见金贵不慌不忙,鞭甩得该轻时轻该重时重,拐弯、绕道、跳坑,一直甩到他家门口。几个人跟着看热闹,都把眼看直了。

老金服了。老金说,没想到,真没想到!说完,他把脑袋杵前去让金贵弹。

要说甩牛,最好的场地是冰上。摩擦力小,牛转得欢畅。

深冬,村南的河里,从小桥往西到河的拐弯有半里长,冰都冻实了,高台的地方冰凌疙里疙瘩。我和小老二在这一段冰上,甩牛甩了四个来回。

那是一个星期天后晌,我和小老二按约来到村南河里,然后滑冰上到河上游的拐弯处。我俩和甩我的牛。从上而下,你一鞭我一鞭。

有一回,我一鞭将牛甩进冰凌冻住的干草丛中,磕磕绊绊,眼看牛就要倒下,只见小老二身子一跃滑了过来,叭地一鞭,将牛抽了出来。

村里的妇女为洗衣裳,把小桥前水坑里的冰凿开了。我俩只好朝回甩,一路上坡。

前边一个二尺高台,小老二甩了几鞭甩不上去。他看着我笑笑,扬一下头,我明白他的意思。我正想从一边绕上去,见此又退了回来。我甩两鞭,瞅准机会又一甩,同时胳膊抬起手一扬,啪!牛落在上边冰上,仍拨扭扭转个不停。

这半里长的河冰,至少有五个高台,我俩都用上了接力鞭。

上下四个来回,我俩配合默契,边滑冰边甩牛,精彩场面一个接着一个。只可惜现场只有我和他,没有其他观众。

篇10:家乡的牛作文

家乡的牛作文

我见过许多可爱小动物,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习性,是很多人喜欢的小小宠物。牛,是许多人“讨厌”的一种普通家畜,地位较低,但是,我却喜欢家乡的`大黑牛。

假期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走在田边小道上,金黄色的麦子、绿油油的菜地,还有一颗颗粗壮的果树,时不时地勾引着我的眼睛。在微风中,我闻着芬芳迷人的泥土香,仿佛和天地融合在一起。突然,耳边传来一声沙哑难听的“哞——”。是谁发出了这种声音,我顺着声音方向好奇地朝田野望去,原来,是一只体型巨大全身褐色的牛。

走进仔细一看,牛的样子难看极了,瞪着一双铜铃般大的大眼睛,眼睛下面是黑褐色的眼睑,里面是深色的瞳孔,还有奇丑无比的大嘴巴,嘴里不知咀嚼什么好东西。它粗壮的脖子上系着一个铁铃铛,一身褐色的毛光滑无比,犹如黑色的缎子,在阳光中熠熠发光。四条柱子般的腿,十分粗壮,时不时踢几下。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时不时用力甩甩,驱赶着蚊子和苍蝇……

我往前走了一步,牛一惊,用那双铜铃般的眼睛防备地瞪着我,爸爸赶紧说:“你靠近了牛,它就以为你要攻击它。”接着,爸爸轻轻走了过去,也靠近它,抚摸它的头。慢慢地,牛不再那么警惕地看着我们,而是含情脉脉地看着我们。我也不害怕了,我也走过去,摸摸牛背上的毛,甚至还趴在它背上。牛闭着眼睛,看上去很享受。

爸爸找了一处平整的地方坐了下来,讲起了牛:“牛是这里最常见,也是最多的动物之一,和通人性。它是所有农民的命根子,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养牛。牛可重要了,是人们的壮劳力,甚至还是家庭成员中重要的一员。它吃的是草、地瓜皮和菜帮子,干的却是粗活、重活,非常辛苦。”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当阳春三月,是种田的最佳日子。这时候农民们都要开始下大力气干活喽,牛更是辛苦,每天都要早出晚归。一大早,天气寒冷,牛伯伯却没有停歇,仍在耕田。晚上,牛伯伯回家休息,静静地躺在地上。牛棚的地上很冰凉,也很粗糙,可是牛伯伯却睡的很香。正如鲁迅所说:“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在爸爸的讲述下,牛在我心中变得并不那么“坏”,它头上出现了一层光环,也变得美丽、善良。

篇11:开心牛肉酱散文

开心牛肉酱散文

为了迎接今年的冬天,大家似乎准备得特别的丰富。禁不住大家都在忙活的诱惑,也顺便捞来个配方来做牛肉酱,呵呵!忙活了大半宿最后的总结就是味道真的不错,不过造价也相当昂贵。

和朋友说起,竟很惊讶的`问你会做?真的是小瞧我的能力,哈哈!说这句话想必有人会抗议了,俺的一个最不会做饭的朋友都做出牛肉酱来了,在我这不是牛刀小试呀!今天和她讨论起做牛肉酱的经验,我说真的很累人,隔1一2分钟就要搅一下,人家大姐竟然说那怎么会,可能是你放得油少,而且我用的牛肉是搅好的馅,一下都没搅就做好了。细问起来才知道,人家只用了20分钟就做好了,理论是只要熟了就行。可是俺用了3个小时呀!怎么和20分钟比呀!同事说牛肉酱重在熬,哈哈!不知道熬的效果和熟的效果哪个好一些…………不过牛肉酱真的很好吃,昨天一边熬一边忍不住吃了一大碗的面,呵呵!看来这个月减肥计划要泡汤了。

还是说说牛肉酱的制作方法吧!感兴趣的朋友看仔细了呀!材料:牛肉3斤(搅馅)、辣椒5斤(切片即可,不过不要忘记戴胶皮手套呀!小心辣着手)、醋4两、芝麻4两、盐半斤、糖半斤、黑龙酱3袋、油1斤左右、味精2两.(如果喜欢还可放点花生,不过要拈成末)

做法:先将油放在多型锅里烧开,然后放牛肉翻炒,至八分熟,然后放切好的辣椒一边翻一边放,全蔫后放入其余作料,慢火煮2小时即可。(记得要把酱用水调好,还有味精在要出锅的时候再放呀!)呵呵!还有呀!可要像俺一样多搅呀,小心糊锅。

好了,徒弟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过我“晨”大厨的牛肉酱可是相当的不错哟!

篇12:人与牛散文

人与牛散文

小时候,家里养牛。养牛,不是为了出售卖钱,而是为了耕田。家里田多,没有牛这些田是不可能翻完的。农村的耕牛就是主要劳动力,是不能随便外借的,借的人也不好意思,所以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牛,或一户一牛,或两三户一牛。

养牛,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看牛。很小的时候,那时还没上学,爷爷就带我到天井山去看牛,这是难得的爷爷和我之间的尚有的。爷爷在我印象中,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也很少带我们玩,我们几兄弟都不记得爷爷和我们的故事,全只有奶奶和我们的亲密。那时还是集体,六十岁以上老人就分配看牛,爷爷就看着生产队的几头牛,好像有五六头。

我们早上出发,我也手里拿一根鞭子,替爷爷赶牛,哪一只牛不走在队伍里,我就去在牛的屁股后面一鞭子。现在想来,当时我们农村娃胆子真大,现在我儿子十多岁了,每次看到牛,都只能远远的看着,不敢近身,牛被赶到天井山下水库附近,才到达目的地。我就在山上疯玩,爷爷坐在树荫下乘凉,牛儿的吃着草,是一幅非常的油画。中午我们在三舅姥爷家吃饭,别的事都不记得了。

接下来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刚刚分田到户,大姐和队里的春丫头,大兰子她们带着我到季个门猪场附近放牛。她们将牛放在山上,任由牛自由的吃草,她们几个就在一边采猪菜,我就帮她们看牛,不让牛跑了或是害了人家的禾。有时怕牛找不到好草,负责人的看牛人会主动帮牛找,或是看到别处有一丛茂盛的草,就扯下来送到牛的嘴巴跟前让牛吃。大姐她们采猪草时,扯了一把牛最爱吃的嫩草,要我送给牛吃。

我将草送到大牯牛时,它头都不抬起来看一下,扑哧扑哧的只顾埋头狠吃草,我就提醒它我给你送草来了,它还是不理我。我将草丢到它头旁边,它都不理,只当没看见,我急了,就捡起草送到它嘴边。哪知大牯牛突然眼一瞪,头一歪,猛的一下撞向我,我腾云驾雾般的不知怎么就掉进了两三米远的渠道里。渠道有一米多深,幸好里面没有水,长了很厚的杂草,我在里面“哇”的一声大哭吓坏了大姐。

大姐她们丢下猪草篮子跑过来,又没见我人,吓得大姐魂飞魄散的喊我的名字,直到发现我在渠道里,才急忙将我拉上来。大姐她们将我浑身上下检查一遍,看我是否受伤,确良寸衫我背部被牛角撕开尺来长的两条口子,除此外,没有看到明伤。大姐反复问我是否哪里痛,在我一再说没有哪里不舒服后大姐才放心,她们几个看到我的囧样又哈哈大笑起来。大姐将我送回家,遭到母亲的一顿斥骂,从此母亲在不让大姐带我看牛了,说这个丫头玩心大,不放心,大姐其实还高兴些,没有我累赘在旁边,她们可以没有负担的玩耍。

再后来,我们大了,看牛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我成了家里专职的放牛娃。看牛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是我们小时候最最不愿意做又偏偏做的最多的事。在平原地区,牛可以放,在我们那里,牛只能看。一个人牵着牛在田埂上,眼睛要盯着牛嘴,稍不注意,牛就将田里的稻禾吃一兜,又不注意,牛又吃一兜。如一条田埂上稻子连续被牛吃了几兜,每天傍晚农人都要到田埂上去检查,被发现后是要追责的,第二天要找你算账,并且以后他家田埂上你看牛是不能去了。

所以我们看牛是格外的小心,不敢稍微分神,以免牛吃别人的稻子。牛爷很乖,它在边吃草边不时用牛眼睛观察你,只要你稍不注意,它嘴一歪,就吃了一兜禾,随之我就“啪”的一声一鞭子过去。牛也觉得做了错事,默默的让你打一下,自顾吃它的`草。有的人家怕牛吃他家的禾,将田埂休得很窄,让牛通不过,但往往这样的田埂上草很茂盛,有的看牛的人偏偏要将牛牵过去看,结果将那家田埂踩塌,第二天又可看农人和看牛人相骂,甚至打架的事都可能发生。有时两个看牛人碰到了一起,远远的就问你家的牛是牯牛还是沙牛,如两牛都是牯牛,则要远远的分开,以防打架。这样在夏天秋天的田野上,零星的带着斗笠或打着遮阳伞的看牛人,便成了乡间的一道风景。

看牛看久了,站的腰酸背痛,看的两眼发黑,是非常辛苦的,于是我们就常常偷懒,将牛放进港坡下面不管,只在坡上远远的看着,可坐可躺,只牛不上岸就不会害人。这个时候是我们最轻松的时候,躺在港边的草地上,望着蔚蓝的天空中飘过的白云,将它想象成各种动物形态,幻想各种有趣的故事;或是哼歌,将所有能唱的歌反反复复的唱,以牛绳做麦克风,自娱自乐;或是品尝地上的各种野草,摘酸酸子吃,这些是当时放牛唯一的乐趣!或是将牛牵到后山,将牛系在艾蒿上,自己和几个放牛娃一起玩各种游戏,过十几分钟去瞧一下,给牛换个地方。但如牛绳脱套跑了,害了人家的禾或菜园,别人上门告状了,我们是要挨打的。

我们挨了打,第二天就将牛系在后山书上用艾蒿抽打一顿解恨。但无论是港里还是山里,由于找懒办法的人较多,牛吃的多,已经没有什么草了,地皮都快啃光,牛吃一天都吃不饱,所以是不能天天将牛放在这两个地方的。牛有没有吃饱,就看牛肚,牛的后腹部与牛屁股之间,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凹陷的地方,我们叫它牛肚,左边的是草肚,装草的,右边的是水肚,装水的。

左边的凹变的差不多平了,就说牛吃饱了,右边的凹式无论如何都填不平的。我每次看牛回家的标准就是要将牛的草肚填平,但我无论怎么努力,好像总有那么一点欠缺。有次我看牛回来走季方心家的田埂上,方心在田里扯草,他看到牛的肚子快平了,就拿我开心:“小文啦,你不把你家的牛看的胀死了,胀死了你爹没牛耕田找你的。我知道他逗我玩,自顾牵牛走了,但我想牛应该是吃饱了。”现在想来,看牛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就是责任感和耐心,确实一点没错的。

晚稻收割后,天气渐渐变冷,地上的草渐渐枯萎,牛也就不再看了,牛开始吃枯草。早稻的稻秸农人都将捆成一捆一捆的,一层一层的做成一个草垛,草垛像一间房子,大人说是防雨。这是牛的秋冬粮食,是不能马虎的。秋冬季节,每天早晚给一捆给牛,牛就关在牛屋里安详的度过漫长的冬天。但有几件事是每天都要做得,一是早晚要将牛牵出来屙屎屙尿喝水,有的还要将牛赶进积肥池屙屎;二要将牛屋里的牛粪清理,卫生打扫干净。第二年春天来了,春种完后,就开始看牛了。

春种和双抢是牛最幸苦的时候,养牛千日,用牛一时。牛开始耕田耙田,成为田里劳作的主力军。尤其是双抢时节,牛可以说没日没夜的劳动,一头牛往往负责四五十亩田的耕作任务,在十天半月的时间里就要完成,还要拉石磙撵谷子拉车等。这时的牛呀,没有半点怨恨之情,全力配合主人的口令,进行各种劳作,有时动作慢了,主人还挥鞭打向牛的屁股。我记得我家的沙牛刚成年,力气不是很足,有时拉不动犁耙,爹在后舞动鞭子,使劲的吆喝,牛直着脖子,身体前倾的样子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

85年我家做老房子时,爹用牛去拉树,满满的一车树,在8队的高坡上牛怎么也拉不上来,天又下起了雨,我们在后面推,牛在前面拉,车子总是不得动,爹一鞭一鞭的挥向牛,最后牛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无论怎样打都不起来了。我和哥哭着说:“爹,牛已经没力气了,让它休息会儿。”爹没法,只好到别人家去求助,借别人的牛过来,两条牛一起才将车拉过来。事情已过去快三十年,想起来我心里还有愧疚感,对不住我家的老牛。

现在农村大都实现了机械耕田,牛也越来越少了,关于人与牛的故事和,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也会越来越少吧!

春的散文

牛妈散文

清晨走在阳光的小路上散文

故乡的情结优美散文

又见炊烟作文750字

叙事散文:家乡的小路

情感散文:奶奶的坟

家乡情暖的散文

寻找朋友,合作共事散文

故乡的狮子舞的叙事散文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故乡情思叙事作文2023-06-24

生命呈现中的故乡情结散文2023-01-14

故乡的情结作文2023-07-14

傻气的村庄散文2022-11-05

乡思诗歌2023-02-22

我热恋的故乡散文2023-06-25

乡村小店散文欣赏2022-05-04

五月乡情的经典散文2023-10-20

无定河边的遐想的散文2022-05-06

散文日志:选择艰苦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