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笔筒想起的散文

时间:2023-09-21 08:03: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由笔筒想起的散文(整理9篇)由网友“热忱的执着”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由笔筒想起的散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由笔筒想起的散文

篇1:由笔筒想起的散文

由笔筒想起的散文

回老家看到一个旧的笔筒,想起了儿时的一些事情。这个笔筒是我读小学四五年级那时自己动手制作的,它一直摆放在我的房间里,有二十年之久了。大概受我木匠爷爷影响的缘故,我和哥哥从小就喜欢打造一些东西,以此当成乐趣。除了做笔筒,还做书架、玩具、小小的箱子……我们做的最简单的是笔筒,这东西基本上一锯一磨再上点漆就行;而做过最多的是小箱子,那时心想着小箱子能存下很多很多的财富、能守住儿时的秘密;我们也做了很多半成品和失败品,有一次我做了一个燕子窝(两房一厅),挂在屋檐下,家人笑了半天,哥哥说我做得很难看,两个星期后,我把它拿了下来,因为来来往往衔泥而过的燕子丝毫不领这个情。

我的笔筒是父母制作编织品剩下的竹筒制成的,用的是那种厚实的毛竹。如果不是当时走过一堆参差不齐的竹筒并随手拿了起来,它早就成了农村灶头里的燃料,成了灰烬。这个笔筒不算精品,漆上的颜色和小箱子的颜色一样,还记得是我在制作小箱子的时候顺便制作的,那时的手艺只能说是木匠眼中的笑柄。它静静地在我的房间里二十年,竟也有了岁月的痕迹,漆面出现了裂痕。我读书毕业后,把用了三年的钢笔往笔筒里面一扔,从此没动过。我想我那些小箱子一定是躺在某个角落,等着我去发现,等着我去开启。

等我找到其中一个小箱子的时候,却打不开它,当时我设计了一把钥匙开启所有抽屉和箱子不同的锁的方案,第一个抽屉里锁着第一个小箱子的钥匙,第一个小箱子又锁着第二个抽屉的钥匙……如此这般,最后一个小箱子锁着的是我视为珍贵的东西,要打开它,需要打开所有的抽屉和小箱子。可是我那一把钥匙呢?我已经不记得放在哪里了。里面锁着什么呢,我也不记得了。一本小书?一只生物标本?还是某次上山挖宝挖回来的金属块……

爷爷是不支持我们做这些玩艺的,他会斥责我们不好好学习。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乐在其中,为了拿到木料,我和哥哥悄悄地从家门出去绕到菜园后面的木工房,猫着腰躲在爷爷看不见的角落捡边角料,实在需要时我们也会拉出裁成条的好料甚至是刚从山上拉回来的毛料,拿到木料的同时也要记得拿工具,再从菜园蹑手蹑脚地探身出来。木料太长的话,我们两个人还要一前一后地扛着,有时还会卡在菜园门口半天动弹不得,也有好几次把菜园的青菜踩烂了一大片。绕了一大圈,再从家门口进去,到我们的房间里,把门窗关上,一听到木工房那边制作家具的响声后,我们马上动手干。我们的动作不能过大,不能盖过爷爷那边的声音。打造这些玩艺,对我们而言是需要很大体力的,一把在爷爷使用起来很轻便的锯子,我们使用起来很吃力,为了锯断一截木头有时是哥哥锯了大半累了休息一下,我接着再锯;也有很多精细的活儿需要耐心地刨凿,第一天放学回来干不完第二天再接着干。我们的手上都有伤痕,那是不小心时被斧头割到,被刨刮到,被锯子钩到……有一次,我听到哥哥“唉哟”一声,锤、凿和木料同时掉在地上,他一屁股坐在地上,紧捂着手,脸色有点发白,看到我惊慌的表情,把手指放在嘴里含着,说了声“没事!”他用锤子把凿打歪打到了自己的左手。那天吃饭时他拿碗的手都在发抖,父母都不明白他这是怎么了。

时间长了,我们在自己房间偷偷打造自己的东西这件事还是被爷爷知道了。他经常在找不到工具的时候,发起脾气,不管是不是我们拿的,就骂起来。可以想像,两个小毛孩关起门口,拉着不太稳的锯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木料,热火朝天地干着,在大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小学有一个老师会木工活,时不时到爷爷的木工房来打造家具,他听了爷爷诉说两个孙子没专心学习,竟然对木工感兴趣时,笑了,他讲了一堆的话,这些话我已经记不得了。我记得爷爷后来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很久很久以前,木匠祖师爷鲁班,制作了一只木鸟,放在天上,三天三夜都没落地。”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引得我浮想联翩。

爷爷除了斥责我们外,从不没收我们的木料和我们打造出来乱七八糟的玩艺。他重复地讲着那个鲁班造飞鸟的故事,然后责问,“你们可以做得到吗?”

我们当然没办法做得出飞鸟,用竹子和纸做了个风筝,却找不到好的线,只得用粗重的`一节接着一节的废毛线牵着,一个傍晚,风笋在我们奔跑的过程中从草地上起飞,却不能直直升高,只斜斜地向山那边飞去,我们用力地扯着笨重的线,风筝最后不争气地落下挂在电线上。那天傍晚风很急,很快把太阳和晚霞吹下山去了,草地四周一片静穆,我们脚步沉重地在母亲的呼唤声中回家。

尽管没有掌握制作飞鸟的技巧,我们丝毫不减木工的热情。后来我读史读到明朝有一位木匠皇帝叫朱由校,喜欢做木工,终年不倦,不思为国为民,被史书写成昏君。我理解这种做木工上瘾的感觉,他已经沉到自己的木工世界里去了。我和哥哥各自制作一个小箱子,为了把箱子制作完整,我们必须给箱子上锁,但那时我们没有零花钱,买不起锁。为了赚到买锁的钱,我们只好上山去砍竹子,把竹子削成“三尺六”,也就是三尺六(1.2米)长的篾条,每一百条一捆,卖给收购的人。我的笔筒不是我们砍回来的竹子制成的,我们砍不了那么大的竹子,即使砍得了也难拖得下来,我们只能砍小的单竹。也许现在看来竹林很安静很美,但走进竹林砍竹子那就没那个心情欣赏了,我们一到钉在竹子上的竹笋虫就飞起来,地上的枯叶下不时钻出一些黑蚂蚁、蜈蚣,花蜘蛛结网在竹子之间,山蚊子特别多到处乱飞,有时毛毛虫还会掉进衣领里……从竹林里拖出竹子,浑身都在发痒。大概花了一个星期,我们削好了“三尺六”,一捆捆地拿到收购处,换了零钱,到杂货店各自买了把小锁及配套的工具,回来装在小箱子上。把小箱子锁上,拿着钥匙那一刻,我们是多么的兴奋。那天晚上睡觉前,我们唱了很多学校里教的爱国歌曲。

秋去春来,山上的树木年轮又增加了一圈。爷爷说,只要是树木,都可以成材。五年级的时候,我拿回了几本让全家人为之一亮的获奖证书,而哥哥的总成绩比我还好。爷爷在一次叫我帮他打酒时大方地给了我两角钱(两角钱那时可以买二十块糖或两把小刀)。那天傍晚,他高兴地叫我一起去钓鱼,那是他唯一一次带我去钓鱼。他连鱼钩都不用,挖了一些蚯蚓,用火烤香,用线的一端穿过去打个结,线的另一端绑在小竹竿上,两人各自拿了一竿便向村外的小江走去。一路上我想除了笨头笨脑死不松嘴的塘角鱼外还能钓起什么。到了小江边,在一个水域较阔的地带,我们放下了没有钩的鱼钩。村庄的炊烟有些微斜,偶尔吹过江边的轻风非常舒爽,虫蛙的叫声渐渐清晰明朗。他指前面的江面说:“你知道吗,那里曾有个水磨坊,那时候没有电没有现在的机器要碾谷得到水磨坊去,那个水磨坊……呵呵……是我设计的,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我年轻时手艺还行,懂得算圆周,做的木齿轮严缝丝合。水推齿轮转,那是借天的力量。水磨坊每天都在运作,水声哗哗作响,人来人往特别热闹,以前的小孩哪个不到水磨坊来玩……现在水磨坊没有了,旁边那个大水车也没有了,不然这个地方还会更好看些。”我听得出他内心的遗憾,他接着说:“那时我正年轻……呵呵……人挺精神的,娶了你奶奶,生了你爸爸、叔叔和姑姑后,就忙得直不起腰来了。挺过大跃进、加入过公社、响应过种种运动……你爸爸、叔叔和姑姑都没少挨过饿,我也没能教好他们……唉!现在天变数了……”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始终不肯帮我们制作木鸟和小箱子。那天傍晚,我们一条鱼都钓不着,连最笨的塘角鱼也没上钩。回家的路上,爷爷的脚步有点蹒跚。

爷爷每天都喝酒,喝了酒,他就去打造家具,而喝了酒打造出来的家具总是让顾客不甚满意,还有几次推电锯的过程中被割到手……他老了。十多年前,他喝了酒,然后倒在了地上,像睡着了一样,他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干活,等他们赶回来的时候,他已然乘着木飞机在探访祖师爷鲁班的路上……无论是我、哥哥、还是父亲都没得他的传授,他带着他的手艺一起上路了……

我发现哥哥仍然在使用儿时打造的小箱子,他的箱子打磨得光亮,他做木工的细腻是我难以做得到的。可惜他从小一直疾病缠身,因为疾病,他读书到初中就辍学,现在已找不到他当初做木工时的坚持以及想到做到、敢于动手尝试的精神。许多美好的东西怎么就在他身上消失了呢?儿时他带着我到田野里走了很久的路找回自己家那群鸭的情景不再,我们在房间里偷偷地锯刨敲打着木料的情景不再,他长大后一度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情景不再,他已虚得走路都在摇晃,常常一整天地坐着时不时抽着烟,命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尝试着做一个笔筒,我已经连小学制作的水准都不如了,当初那份浓烈的兴趣已荡然无存。但我家人曾经对我的启迪,以及在做木工过程中学到的许多东西对我影响至深,虽然我过去的岁月中有过叛逆和迷茫,缘于生命的思索,终究静下心来,犹如儿时精心地制作一个笔筒那般,去打造我尘世的生活。

篇2:由过年想起散文

由过年想起散文

岁暮年关,是为除夕,为一年之末,所以除夕亦有月穷岁尽之意,是年际交替之日;四始三朝,是为春节,为一年之始!这一往一来,一旧一新,一更一替,便生出了万象之新!在新年的钟声中宣告着旧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新年的到来,这一年是为丁酉鸡年!

新年,新气象!但,什么才是“新”呢?叶落知秋,雁离春归。如是者,往复如昔。花开花落,生死轮回。描绘着一切往事随风而逝……此之为新?也许是的!

当下之人,寻古式而表今情!以映衬出自己对历史的点点追思,形式或许到了,但真情何在?当真于更替始末之间泯然邪?也许是的!

这“数日之间”,万家灯火如龙,无处不洋溢着喜庆欢快的气息。各个携家带眷以走亲访友,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和谐?也许是的!

但,真是如此?让我来告诉你答案——不是!不是的!当下之景,便好比那盛世繁华下隐藏着危机,看似顽强,实则无比脆弱!空中之楼阁,水月之镜花,梦幻之泡沫——可为实否?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在这坚固却又古板的形式主义下,人们的思想已然麻木,惯性而为,人们过于注重形式,一到逢年过节便是“大开宴饮”,待到“酒足饭饱”之后便是“娱乐牌局”!但如此可有意否?但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点是无可置否的!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只是,在这个人人追名逐利的尔虞我诈的现实现代社会之下,人们已经逐渐忘记又或是根本不知该如何过节,只顺式而为!殊不知“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之理,情感是于水到渠成之时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的突显,方显其真挚!刻意的表达反而落了下乘,就算此情为真,也少了一分圆润自然,有失和谐之意。

时光如注,岁月如梭!年际之间不断交替,犹如一道道轮回不断上演,希望这轮回的磨盘是去假存真、积淀自然,而非消磨真心、沉沦苦海……

望之年去非年去,年趣尚年趣!须知平凡而伟大,自然而真实!望之人间自有真情在,红尘仍有挚意存!

篇3:由错别字想起的散文

由错别字想起的散文

那日上网,在浏览新闻过程中,偶尔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北京故宫所用的锦旗竟然出现了错别字,为之一惊。以为自己看错了呢,仔细一瞧,发现这是真的,到这一事件引起全国网友的一致质疑时,他们才赶紧用道歉声明来挽回影响。于是乎我在自己的微博中广播了这样一句话:网友们对我们国家日常生活中出现事情的关注度让人震撼!在捍卫我们古老文明的同时,我为那些面向公众的某些政府机关所为汗颜。汉字作为我们文明的起源之一,是多么的浩瀚如烟海,五千年的文化由它在焊接着,我们对它饱含着深情,当然及时的道歉也有理由让我们释然海涵。也许所有的人也许都会这样说我:真是吃饱了撑的,好迂腐,小题大做,哦,就这么一个错误的撼字,你竟玩起文字游戏来了,每句话里你都有个和捍字同音的字,真是多余!实则不然,让我借用孔乙己先生的话来说:“多乎哉?不多也。”

其实,我真的没有任何显摆和炫耀自己文字功底深厚的意思。中国的汉字真的浩如烟海,而且每个汉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这是我们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之一。我敢说,当代每一个中国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都出现过错别字,大到文豪大儒,小到市井公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喜爱“舞文弄墨”者来说,我就经常在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为这几个的、地、得分不清楚而头疼,经常用错。我记得有一篇这样的小笑话,一个小学生写作文,说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去垦丁毕业旅行。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火葬场?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仪容)。我们在笑的时候,回味一下这有多么可怕。仅因一字之差,竟然把整句话的意思都改变了,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这当然情有可原。只要我们在使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宝贵财富出错时,我们能知错就改,无疑会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更进一步。这次能够看到故宫博物院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确实是难能可贵,虽然稍微晚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够强词夺理,死不认错!在当下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细心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错别字。千万不要以为大家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骨头里挑刺。我们的政府部门,我们的宣传部门,你代表着社会的公信力,你代表着舆论导向,你代表着民生所向。在我们面向所有的民众进行文字的宣传、引导、广告时,必须要细致细致再细致,认真认真再认真!因为我们常常说的责任胜于能力、细节决定成败这两句话,确实在工作中很受用。虽然不提倡学习诗人贾岛那样为了一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在那儿苦吟,最起码对于一目了然的东西我们应该能够甄别出来的,您说呢?!往往是在公布于大众眼帘之下,被大人发现,甚至被小学生纠察错字队查出来后,我们方去补救,这样已经是事后诸葛亮,让人贻笑大方了。

使用文字时不管是在宣传我们的好的政策方针,还是在鼓舞我们的士气,更或者是在宣扬我们的丰功伟绩,我们都一定要耐心细致的用好用对,适时检查,因为有时候确实是“一字千金”啊!

(我有时候确实喜欢咬文嚼字,罗里罗嗦,我写的这篇东西肯定有错别字,欢迎大家为我挑错,我必虚心接受,见笑了。)

篇4:由一个馒头想起的散文

由一个馒头想起的散文

在《水浒》里,那个倒霉的武大生前的职业是卖“炊饼”。至于炊饼是个什么东西,很让后人抓狂。其实它在当时本来叫“蒸饼”,因为犯了大宋朝仁宗皇帝(叫赵祯)的讳,只好改叫炊饼了。这一改不要紧,弄得后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蒸饼就是馒头,所以,炊饼也就是馒头。中国的讳源远流长。好像从周代就开始了。以前是没有的,也许是因为那时的文化还不发达的.缘故吧,想讳也没有别的字来讳,所以只好那么叫着,甚至名字也是重的,让人分不清谁是谁。但到了大周,文化发达了些,还有一个“礼”出来了,既然这样,再不讳就不好了。于是开始讳。但究竟还是很少的行为,大约还是文化的缘故。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六国,文化是大大的发达了,就干起焚书坑儒的事来。这是看得见的手段,至于比较隐秘的,就是大大加强“讳”,那时秦国有个“端正法度”,改成了“端直法度”,因为“正”和始皇帝的名字音同,所以只好不用。皇帝的东西只有人家自己能用,别人如果用了,就是犯上,就是政治思想不正确,就要被和谐。比如汉明帝叫刘庄,于是觉得《庄子》大逆不道,干脆改了吧,叫做《严子》,搞得人都不知道严子是个什么子。这是死人为活人避讳,也算一大特色了。

还有比较不近人情的避讳,宋朝的时候,有个叫做徐绩的先生,他尊爹叫徐石。这个徐绩先生是一个大孝子,为了避他爹的讳,走路从来不踩石子,见了石头就要躲得远远地,碰到过石桥的时候,就叫人背着过去,生怕踩着石头。这样一来,反倒给石桥增加了负担,所以徐绩先生的办法还是太笨。我倒是有一个主意,徐绩先生过石桥的时候,干脆自己背着石桥,这样,不但踩不着石头,还不增加石桥的负担。

现在是文明时代,早就不避讳了吧?

篇5:随笔:由一首歌想起

今天帮妈妈翻译了胡彦斌的歌曲《音乐让我说爱你》里的两个英语单词:“Miss you” 和 “Love you”,两个简单又动人的词。这首由胡彦斌自己作词作曲的歌,同样简单动人。

通常来说,想念的人就是自己爱的人。若爱是真实的存在,表白就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并非只有语言才是表白。 有些爱是一个人的酝酿,有些爱是两个人的对唱。无论怎样,爱一个人会让你想爱整个世界,被一个人爱则会让你懂得珍惜。

妈妈喜欢的歌比较多,大多出自实力派唱将,不拘一格: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崔健的《一无所有》; 张学友 的《一路上有你》;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刀郎的《阿瓦古丽》; 席琳迪翁的《My heart will go on》;惠特尼休斯顿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不管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话还是英语,只要好听,统统都会被她收藏。

妈妈喜欢听歌,也喜欢唱歌,生活中也自然少不了歌声,当歌声飞扬时,心情也是舒畅的吧。愿我也能像妈妈一样,心中永远有歌声,生活始终有乐趣。

(文章来源于网络)

篇6:由新年想起的

由新年想起的

翻过最后一页日历,竟然没有什么感觉,似乎20最后的一天和即将来临的的第一天与我没什么关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已经变得非常麻木。回顾过去的一年,好象也没有什么遗憾;展望,似乎也并不期待什么。就象每年的工作总结和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一样没有什么花样,也不必动什么脑筋,把去年的一拷贝,改改日期就OK。时光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是它把一个阳光少年变成热血青年,又是它把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平庸的中年人。

只有从孩子们的身上才能感受到新年的气息。31号的早上,女儿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把早已准备好的新年礼物又检查了一遍,新年联欢会上要用的伴奏带,表演舞蹈的用具等一一准备妥当,高高兴兴地准备参加新年联欢会,女儿要在联欢会上一展身手。

看着女儿,使我想起我们学生时代的事情,中学时我在班级新年联欢会上表演的节目是诗朗颂,朗诵古诗、现代诗,还有两次是自己写的诗。确切的说,应该是大姐帮我写的诗。因为自己不会唱歌和跳舞,对表演节目非常头疼,大姐总是信心满满地说:“不要紧,我来帮你解决。”于是,就承担了选诗和写诗的任务(大姐的文笔相当出色,她的作文经常获奖)。她是我的编剧兼导演。大姐帮我排练的诗朗诵,使我在班级的联欢会上赚了不少掌声。

到了大学,我感觉诗朗诵显得有点幼稚,于是乎也改成唱歌。与大家不同的是,同学们唱的是流行的港台歌曲,而我唱的.是另类,当然也是精心挑选的。一次唱了京剧杜鹃山里雷刚的唱段大火熊熊,“大火熊熊浓烟卷,心似江水波浪翻.”这首歌是我的第一任小学老师邀请她的儿子教我们唱的(当时学校没有音乐老师,从来不上音乐课)。因为我五音不全,老跑调,老师的儿子还给我进行了单独辅导,记忆比较深刻,我认为还比较把握,所以选择了这首歌。一次选择了到敌人后方去,这首歌是学生会同学在学校新年联欢会上表演的合唱歌曲。学生会享受了一下特权,请了一个专家教的,我当时也被进行了单独训练,感觉是相当有把握。不幸的是这两次“相当有把握的演唱”均以失败而告结束。由于紧张,大火熊熊开板的高音没飙上去,到敌人后方去的低音没低下来,搞的大伙哄堂大笑。从此以后本人退出歌坛,而且暗下决心嫁人一定要嫁个会唱的,以免耽误下一代。

虽然歌唱得不好,可是好的歌词我还是很喜欢的,新年使我想起了汪明荃的那首《问候》,在新的一年里问候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祝福你们快乐无忧!“匆匆的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淡淡的回忆如梦往日不回头。问候你朋友,不见已长久,祝福你欢乐无忧!”

篇7: 由杨桃想起的

由杨桃想起的

看到最近的餐后水果都是杨桃,我忽而想起,就应是杨桃成熟的季节到了。手中拿着这杨桃,我却想起了记忆中在舅奶奶家屋后那颗大杨桃树上摘杨桃的情景。

“细佬,你慢点儿”。舅奶奶在身后唤道,我则是奔在前面,三下五除二地蹿上了杨桃树,找最大的杨桃摘下来,我倚在树干上,扬起手中拿大杨桃,朝舅奶奶招手呼喊:“舅奶奶,你看我,看我阿!我摘到一个大杨桃呢!”舅奶奶在树下笑盈盈的`看着我,叫我仔细注意脚下树枝,别踩空了;不一会儿,我摘了满满的一袋杨桃,抓着树干一条之后一条地溜着下来。

回到屋里将洗干净杨桃后,舅奶奶熟练的拿起水果刀将杨桃五个角的棱边削掉一小部分,之后横切成一片一片五角星状,我不禁说:“好看,这杨桃真好看”,舅奶奶笑了笑,把切好的杨桃撒上了些许盐,我迫不及待尝了一口,咸咸的,又带了甜味,是熟悉的味道。

“这杨桃是怎样个吃法阿?”一个声音将沉浸记忆中的我唤醒,我看着手里拿着的杨桃,环顾四周,没有树,也没有舅奶奶,听着窗外有呼呼而过的车流声,我从记忆中醒来,一时间情绪万千涌上心头,怔怔地咬了一口杨桃。噢,原先不加盐的杨桃味道是这样的,初时入口甘甜,回味却又有点涩。

其实在舅奶奶离开的这一年,这是第二次吃杨桃了,上一次吃杨桃的时候,我按照记忆中她的做法,认真的洗杨桃,削棱角,切杨桃,加盐,看着这“五角星”上的盐慢慢融化,我突然好想回到那年,那棵渐渐枯萎的大树下,我还想像当年那般,爬树,摘杨桃……

只是,毕竟是梦,终究是虚幻的。我明白,她一向期望,我永久都快乐;我也明白,我会一向听她的话。

如今,我还是觉得把杨桃的棱角削掉,切成五角星状再撒上些许的盐,这样有点咸、有点甜的味道是极好的。只是如今却不大愿意这么做了,因为我想,就让这种味道留在记忆里,也好。

篇8: 想起散文

想起散文

天气渐渐寒冷的时候,我把每天骑单车上班改成了步行,一是因为路程比较近,二是既得到了锻炼又温暖了身体;从家到单位大约需要一刻钟左右的时间。

每天早晨我都会提前十几分钟启程,因为步行总还是要比骑车慢许多的。九点钟是我上班的时间,我会在七点多钟就着手准备,虽然已进入将知天命的年龄,还是改不了女人爱美的天性。刷牙、洗脸、梳头、画个淡妆,是我早晨必备的课程。然后,匆匆吃完早饭,背上我的时尚包包,临行前也不会忘记到镜子前再照一照。

穿过铁道下面的地下通道,走过一段短而静的绿化带,便步入了老城区的那条马路上,这是我每天上、下班不变的行程。这个老旧的地下通道里的那只灯是永远亮着的,但是,通道里的行人却很少,偶能看到几个买菜和锻炼的中老年人走过。

在不久的以前,这个通道还是非常热闹的。因为以前通道上面的火车经常会堵住那条老旧的马路,如果赶上上班、上学的高峰时段,赶时间的人们都会涌入这个通道。自行车、电瓶车、甚至摩托车都一并涌入,拥挤不堪。现在好了,在这个通道的旁边新开通了一条铁路地下桥,宽敞的水泥路面,路的两边还安装了明亮的路灯。人们或骑车、或坐公交车,一部分还开上了私家车,这是生活的大变化。

当我走上那条新修的老马路,几名环卫工人已经在清扫马路了,当他们的笤帚一下下扫过,当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空中便会扬起一片片的灰尘。虽然我戴了口罩,但还是能感觉到有细小的尘埃钻入口鼻之中。路上那些高大梧桐树的枝叶上依然是落满了灰尘,就连那些路边店铺的门头上都满是尘埃。

看着这个有些灰头土脸的`城市,嗅着这有些让人窒息的空气,我想起了我的家乡,那个清新而宁静的乡村。我出生在淮河岸边;焦岗湖畔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的童年是和泥土、庄稼、果园,蓝天、碧水和清新的空气联系在一起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乡村的四季都是美好的;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激昂,秋有秋的沉淀,冬有冬的冷峻。

在我上班经过的这段路程中,有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和一个中学。在那个幼儿园的门前,我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幼小的孩童哭的是眼泪哗啦的,不愿走进他们的校园,而往往是被大人们连哄带拉送进去。看着那一双双无助而又无奈的小眼神,不禁让人有些心酸的感觉。再看那些身背着沉甸甸书包的中、小学生们,由于书包过重的原因吧,他们的头向前倾着,像一个个拉纤的纤夫。有的坐在家长的车座上,手里还在捧着书,小小的年纪已经戴上了近视眼镜。

看着那些哭红的小眼睛,那些被沉重的书包压得有些弯曲的幼小身躯,我的思绪又被带到那些经历的岁月的无限回味中。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去草坡放牧,我们坐在土坡的草地上,一边看着牛羊吃草,一边手捧着书卷。我们会躺在洒满阳光的草坡上,看着蓝天上的朵朵白云,抑或凝神望着看不见的远方出神,那时的我们常对无法走进的城市充满了好奇。

我的童年是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度过,但在田野、泥土、石块、溪水的游戏中,我的童年依然充满了欢乐。看到这些整天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的孩子们时,我觉得他们的童年缺乏一种来自自然的乐趣,而过早的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与劳累。虽然大人们偶尔也会在他们放假时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但那点短暂的亲近自然,又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童年回忆呢。

当初,我曾经对那个把我带入城市,并承诺让我过上一种幸福生活的人的认同与信任,可是,到今天我才发现,世间任何一个人的幸福,都不可能被别人保证,如果说当初的认同与信任,是我对未来梦想的渴望,那么,今天生活的琐碎、生存的压力,让我的心灵比身躯更加疲惫。很多的幸福,人们往往不知道珍惜,当他们拥有了可以长久的相依相偎、相互关怀的机会时,他们却漫不经心地一点一点的错过。人生的旅途充满了艰险与无奈,很多的时候,我们就像一台机器,总是在忙碌的转个不停,似乎连抬眼眺望远方的时间都没有,偶尔仰望一下无垠的天空,也难见到蓝天和白云,灰蒙蒙的一片天空,显得更加空旷与辽远。

树上那些叽叽喳喳的麻雀的叫声,使人更加的烦躁与不安起来,突然飘过的云,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在瞬间的阴影中,让我的内心深处,感到了一阵阵的迷惘。我不停地走过许多陌生的、熟悉的地方,向往着泥土、种子、雨水和天空,那些辽阔的土壤是我的梦想,期望着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找到一个美丽而温馨的地方,然而人生到处充满着陷阱与迷惘。每一次在异乡的街头;在独处的夜晚,我时常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在啼叫、在嘶鸣,这是我对美好生活的欲望。

时间是一把利剑,他能削掉你身上的尖刺,使你变得圆滑,时间是一个容器,快乐的、痛苦的都会被它收藏。在生命的长河中,我是那么的卑微,卑微的如苍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在如泣如诉的月光里;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我时常感到自己的孤独,我知道,在人生的这个棋盘中,我只是一个小卒,面对充满陷阱的生活之旅,我除了前进,已别无选择。

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我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的位置。生活的无依无靠,我抓紧的常常是我不能依赖的,因此,我选择了放弃。

在我生命的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朋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在我痛得准备离开的时候,我那幼小的孩子似一根绳索,紧紧地拴住了我踏入黑暗的脚步。友情、亲情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那段灰暗的人生。

活着,我会永远记着那些在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在痛苦的时候安慰过我;在无助的时候关心过我的人们,我看重的不是那些身外之物,而是我内心深处那些深深浅浅、浓浓淡淡、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一缕缕情思。生命在漫长的人生中只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唯有那些宝贵的人间真情,像一汪汪清泉,滋润着我干枯的心灵,使我得以存活。

篇9:由二哥家的团年饭所想起的散文

由二哥家的团年饭所想起的散文

我和爱人确定了对象关系后,每年去她家吃年饭。她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她老幺。今年的团年饭和往年一样,还是在二哥家里吃。自从我进了她家的门,除了有四、五年因她三哥的大侄儿孝顺父辈、执意要承办(这大概是二OOO年他成家以后的事)以外,这三十六年来,一直由二哥负责操办。即使是老屋折迁、他在红钢城的女儿家过渡期间,也从未中断过,二十年前,我的岳父大人驾鹤西去以后,仍然照旧。五年前,二哥家和全村的人一样,因八十万吨聚乙烯工程落户在向家尾村那一带,全村整体搬迁到由政府统一安顿的青山白玉山城区。打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从关山往那儿跑了。虽说路途不算近,但近几年通了地铁,改善了公交,加上过年期间路上顺畅,约摸一个半小时便可以到了。尽管时间缩短了很多,但我毕竟是六十四岁的人了,远不及年轻时挎包拎袋、拖家带口、长途奔波亦不觉得劳累。虽然颇感疲乏,但期盼团聚的热情丝毫未减。这不,上午又早早地从家中动了身,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去青山白玉山的路。

往年是吃年夜饭。自从我们退休以后,为了方便我们,年饭改在了中午。兄妹中,我的爱人最小,退休也最晚。按说,什么时候吃年饭,是有讲究的。

我记起了儿时的趣事。除夕这天还未天亮,我被大人从热被窝里拖出来吃年饭。我们和舅舅家同住二层楼的房子(一九四五年外祖母张罗盖的),两家一块吃,娘舅为大(姑舅老表嫡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况且我爸还得喊我外祖母一声姑妈呢!旧社会姑舅老表开亲的多),随他家的时间。小孩瞌睡多,常常是睡眼惺松地被拉上了饭桌。大人说的是越吃越亮,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不一定清楚)。这闹醒瞌睡的规矩,肯定是不受孩子欢迎的,但无可奈何。爱人家是邬姓,家族中的人都是吃年夜饭,这好接受。至于为什么,同样]有人说得清楚。延续传承下来的东西,不明白的多,依葫芦画瓢地照着做就行了。然而,在社会的进程中,很多陈规旧俗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中,正在悄然地消失,也]咋的。例如:小孩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女人是要把洗头脸的水端到男人面前的;老子是可以打(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儿子的……礼数太多(礼多人不怪,不一定),也有]听说的。“有心拜年,端午也不迟”,这是我爱人的大哥的大侄姑娘(大我爱人一岁。过去婆媳同时坐月子不稀奇,]有人感觉难为情,普遍。倒是人高马大、在乡镇府上班的人,碰上未出服、年岁又比自己还小的长辈,人前按辈分施礼,多少有点抹不开面子)有一年给我们拜年来晚了,一本正经地说的。事后,我查了,此言不虚,果真有这一说。也有在一个湾子里的男人女人,好上了。忽然发现有沾亲带故的关系,且隔辈份。怎么办?“锣做锣打,鼓做鼓敲;各随各的,两边将就。”

有人想到变通的法子说。何况是好的姻缘,谁不想成人之美?再说,规矩由人定,人比规矩大。当今的国际社会不也是这样吗?扯不清的事多呢!

我爱人的大哥,很早就到城里去了,家也在城里;生有一儿四女。儿女小的时候,寒、暑假有时送回老屋,由爷爷、奶奶带。我到爱人家时,因她的大哥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回老家拜年的差事,落到了侄儿头上。每年往五个叔叔、姑妈家里跑,够辛苦的。独儿子,换手的人也]有――这也是不成文的老规矩。年前,我爱人的侄儿过生日,他也是花甲之人了。看见了他,勾起了我对爱人的大哥的回忆。《北国之春》的歌声,又在我耳畔响起:“家兄酷似老父亲,都是沉默寡言人……”他慈祥的神态,多么像离世二十多年的大哥呀!大哥走了,这么多年,侄儿、侄女每年给我们(我们是九一年调回关山医院的;后为十二医院;现为市三医院光谷院区)拜年。这在传统的习俗中,真不多见。由此可见,一个大家庭尊老爱幼的家风,从传统的礼节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更不要说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春节――最具有凝聚力的过年――团年饭无疑是最具有象征性的重头戏了。

今年,我们到得稍早一点。敲开门,二哥见是我们,非常高兴地说:“回来了,回来了!好,好!”他一边说,一边把我们往里让:“坐,坐!我去沏茶。”二哥还是那么热情,但说话的语气,远不如先前,弱多了。看见他微微地佝偻着腰,缓缓地移动着脚步,一股悲凉兀地涌上了我的心头:“二哥老了!”我抑制住自己的伤感,不让眼泪掉下来。不经意间,我想到了自己,不由自主地轻轻地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唉,老了,我们都老了!”人老思亲念旧,联想到二哥步入古稀之年后,近两年,早几天就在电话中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想念之情,从言语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从未有过的事。过去,他即使是身体有恙,也不会轻易地告诉我们。想到这里,我鼻子一酸,禁不住老泪漱漱地落了下来。

往事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先前,二哥和三哥都住在近郊的老屋:一个在左厢房,一个在右厢房。虽说俩兄弟都在市内工作,但家都安在老屋。“媒人之约,父母之命”。他们听老人的话,说不上愿意不愿意。市郊的菜农,许多人家都这样:男人在外上班,女人在家种地。每月有活钱,日子还算好过。勤快的人家,养上一头年猪,生活会更宽裕;不比城里差。这儿是沙土地,雨后地面像滤过水似的;净且干,不拖泥带水,好走。只是晚上,]有像城里有路灯照明。无月光的夜,要带手电筒出门,不甚方便;但有月亮时,宁静的乡村的夜色就很美了。习惯了田园生活的人,是不愿离开老地方的。这在过去一点也不奇怪。而城里居一隅,宽敞亮堂惯了的人,是耐不得挤的、受不了阴暗的。加上老人的思想封闭,巴不得把子女留在身边,生怕飞远了。这样看,就不难理解城郊的公路上,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上下班的人为什么那么多了。

二哥住的老屋,其实是在扒掉旧宅后修的。这幢普通的平房是二哥工作后,负责盖的、中规中矩的砖瓦房,上世纪六十年代算是气派的。这也是他一生中做的一件大事,可圈可点。树大分桠,人大分家。二哥、三哥成家后,自然就分开了:我爱人的伯伯(旧社会在汉口走街窜巷,跟着别人做铜匠生意,终生未娶)随二哥生活;我的爱人和岳父大人跟三哥一起过日子。虽说还是住在老屋,我爱人那时读初中,怎见过分家(也]啥可分的,分开过罢了)的阵势,心中无比的酸痛:“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难过了好长时间。家分了,各做各的事,各吃各的饭。居家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不管怎么说,]有闹到鸡飞狗跳,实属不易――至少,在我走进老屋时,是祥和的、温暖的――是勤劳、善良、和睦的过日子的人家!正因为这样,每年的年夜饭,两家(三哥家八十年代中期作为半边户,搬到汉钢车队的简易宿舍去了)一起做,三家在一起吃――大团聚的年夜饭!

我是八一年参加爱人家的年饭的。中午在汉口我的老家吃完年饭后,从粤汉码头坐轮渡到红钢城,转乘40路公交车,半个多小时后,到了建设乡的向家尾村。从大路进湾子,要花一二十分钟。爱人的老屋在阳逻镇对面,长江边的大堤内。那时,我们在离武汉二百公里的潜江县境内的国营运粮湖农场医院工作,每年回老家过年,风雨无阻。因我们在外地工作,爱人家盼望的心情是很迫切的。“小姑回来了,小姨回来了!”“小姑爷回来了,小姨爹回来了!”二哥、三哥和住隔壁二姐(挨着老屋搭盖的一间小房子)家的孩子看见我们,老远就喊开了。而后,二嫂、三嫂、二姐也从屋里跑出来,随着小孩这样喊起来了;好热情!进了大门,大人小孩都围上来了,一边帮我们放下带回的行李,一边问长问短;好开心!按惯例,随后我们会去二姐(二姐夫因病早逝,她从武钢的工业港搬回老屋)家看望,孩子们也跟出跟进;好温暖!当时,并不觉得怎么,现在回忆起来,异域归来,家人盼望欢聚的气氛,好热烈――回家的感觉真好!

那时,团年饭是在堂屋里吃。神案下的一张八仙桌往外移一点;旁边放一张小方桌,不影响开大门,也不妨碍西厢房的出进。三家在一起吃年夜饭,大人一桌,小孩一桌。菜是二哥、三哥家做的,一起端上桌。怎么安排的,事先有商量:各呈所好,畅饮为快。上席是岳父大人,然后依次座下。印象中,我的位置靠前,把姑爷看得重。一家老少落座后,放一挂鞭炮,然后关上大门,年夜饭开始了。这时,往往是在天黑以后――那时是初一放假,二哥和三哥归家时,大门口的屋檐下,耀眼的的夜灯已照亮多时了。

年夜饭很丰盛,除了凭票供应的东西,还有紧俏物质:牛肉、猪肝、猪肚等等。这得益于二哥,他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坐办公室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沾了不少光。还有三哥,在汉钢开货车,常跑大冶煤矿那条线,帮人捎带货物,自己也捞点好处。市面上看不见的大雁,他也能弄到。有一年,带回来一条三斤多的桂鱼,几十年都未见过的,舍不得吃,端进端出好几天。那时过年,把吃看得重。平时缺吃少喝,盼过年望穿了眼。小孩最高兴,想吃什么吃什么,逮住一餐算一餐。大人可]那么馋相,好的尽让孩子们吃。看见孩子们又长了一岁,又这么好的光景,甭说多开心,话匣子由此打开了。

“对面的县区,哪有我们这儿好,]有计划供应的.。”言下之意,住市郊好!酒过三巡,聊到了眼下这么好的生活,二哥总是很自豪地这样说。记记中,这句重复不变的话,一直说到粮票、肉票、豆腐干子票、火柴票等等结束,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时。多少年]有听到这句话了。那时,二哥三十几岁,正是年富力强。为了照顾家庭,他已经从汉口饭店调到了青山八大家的卓越饭店――在人事部门当差――正二八经的国家干部。二哥肚里墨水多,下笔千言真不费事。我和爱人确定了婚姻关系以后,他曾给我的爱人写了一封四、五张材料纸的信。意思是我这个人还靠得住,正式托付,以后不再操心了。如果是我,半页纸恐怕就够了,他会写。从此以后,再也不见他的只言片语。他]看走眼,我还算称职。几年以后,不善钻营的他,从机关调到了红钢城饭店当书记,还是坐办公室。官虽不大,也算一方诸候。无奈太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婉言谢绝“御笔”(后改制为法人负责)的差使。舞文弄墨,对二哥来说,小菜一碟。可他不愿做违心的事,不愿屈身高就;宁肯清贫,宁肯内退回家。有气节。

二哥内退回家,一晃二十年了。每月靠为数不多的生活费对付家用;好在自家有菜园子,吃喝也省,日子过得去。赋闲在家,足不出户,或静坐养神,或看书散心;加上每日必不可少的两餐谷酒,打发散淡闲适的时光。尽管如此,每年的团年饭,是从不马虎的。平时紧巴巴地过,一日两餐;家里的猫狗只吃一餐。猫受不得苦,跑了。应了猫嫌贫那句话。狗好,无怨气,可惜太瘦。就这样,靠平日里的积攒,年夜饭还是有模有样的。照旧是一张大桌,一张小桌;照旧是三家人;照旧是M桌的菜;照旧是大门上屋檐下的耀眼的灯光。一阵“噼噼啪啪”的电光鞭炸响后,关上了老屋的大门,团年饭开始了。酒过三巡后,二哥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的是,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说的是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说的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也兴旺发达了。一句话:尽拣初一的好话说。

五年前,迁居新楼房的第一个团年饭,是在二哥的新屋办的,还是三家人。这时,二哥已领取了多年的养老金,二嫂也有了城镇居民养老金,生活明显提高了。记得那天,他M脸红光,满面春风地:“做梦也]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三室两厅的楼房,太好了!”他知足,他感恩。

当我沉浸在往事中时,三哥、二姐他们的到来,打断了我的思绪。人都到齐了,马上要开席了。

和在老屋时一样,三家人,二哥、三哥坐上方,我在另一方紧挨二哥坐,其他人依次而坐。客厅的茶几也算一桌。大人小孩三代人了,哪里坐得下?或坐或站,围饶在一起,热闹。

这时,二哥发话:“放鞭!吃团年饭!”

二哥家的团年饭又开始了!

蓝颜知己随笔散文

红枫里那一抹古色经典散文

送给卞老师的一束花双语散文

爱过,错过散文

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散文

马兰宴作文

九月菊作文200字

我好想有自己的小天地作文1000字

夜未央,今夜所见散文

我愿做你的蓝颜知己诗歌欣赏

由笔筒想起的散文
《由笔筒想起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由笔筒想起的散文(整理9篇)】相关文章:

诚信是生活的必需品作文2022-11-24

初一作文选2022-10-10

灿烂的金黄作文400字2023-09-26

春天,我种下一颗叫幸福的种子散文2022-05-07

难忘的师生情评语2023-06-21

灵动的生命美术教案2022-09-17

散文:望仙红叶2023-09-26

二年级作文选2022-11-08

描写书的抒情作文2022-04-30

天堂牌雨衣优秀作文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