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时间:2023-09-23 07:34: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精选10篇)由网友“彼岸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篇1: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进程中,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是关键的环节。2001年秋季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广大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法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极积参与,取得不少经验。同时,在一些方面也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正视和解决,将给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带来隐患。

一、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只有一、两台微机,谈不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较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某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1、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2、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有些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部分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

[1] [2] [3]

篇2: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键的环节。2001年秋季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广大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法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极积参与,取得不少经验。同时,在一些方面也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正视和解决,将给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带来隐患。

一、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只有一、两台微机,谈不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较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某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1、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2、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有些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部分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领导者素质的'挑战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

首先,部分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管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认识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致使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部分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

四、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有些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部分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部分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五、新课程改革暴露的一些问题:

1、曲解自主学习导致课堂失控

一小学上数学课,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1000的概念,让学生花半节课时间走1000米。老师和家长都担心课活了,但基础知识落实不了,而知识点是中高考必考的内容。许多老师反映课改后课时不够用,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比以前多了,课堂很活跃,但容易失控。

新课改中一些学校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这是许多深入课堂听课的专业人士的看法。现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变相“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学生用一种很笨的方法“自主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获不大,自主学习应是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学习”。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时候演变成了无效讨论。合作的目的是“1+1>2”,若个人学习效率比一起学习高,为何要与人合作?

2、教材衔接不严密

据悉,新课程各学科教材衔接上存在问题,如一学科的某个知识点需要另一学科的某个知识点为支撑,但后者却还未教到,前者的老师只好充当二传手提前给学生开小灶。一些专业教师指出: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在综合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点衔接上的疏漏。初中学科的知识点多,一门学科往往是以另一门学科为支撑的,往往发生链接上的“脱链”。

3、大班如何做到关注每个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五六十人一个班的大班里,老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吗?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事实上,新课程更适宜的土壤是小班化教育环境。在目前普遍每班五六十人的环境下,“关注每一个学生”很难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适宜环境同样是小班。

实施新课改,评价机制势在必改,但怎么改?据说有关方面正在考虑一种解决方案:在保留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增加素质评价和面试的内容,选拔考试和学校推荐相结合。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后者在中国目前的现实背景中很难操控。如果少数几个人的主观行为可以决定多数学生升学的命运,那谁来监控这些行为的公平公正性呢?毕竟过去统一的升学考试,已是相对成熟的一种评价形式。一旦客观评价方式变更为主观评价方式,谁也不敢对这种变更盲目乐观。

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学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部分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会使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篇3: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DD对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的思考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D王玉宝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扎实地展开,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务实之举。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作为全国最早的实验区学校,在初中阶段开设了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经过一年多教学的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现结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教材,作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一、新课程体现了新特点,新体系适应了新理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产物。更是适应世界各国把培养通用性人才作为新世纪首要教育目标这一客观形势发展需要的产物。《历史与社会》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幅度较大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力图突破原有的学科视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最终去创造自己的历史,是要使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为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舞台奠定各方面基础。这些目的和特点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八年级历史教材打破了过去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划分单元,单元内部又分类叙述的历史知识体系。采取先总括、后按历史内容划分专题单元的形式,重新构建了历史的知识体系。全书分成了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全书的核心和主线,它叙述了古代历史的演进,暗含着生产力的发展、朝代的更替、疆域的演变三条小线索。第二至第六单元则以专题形式对第一单元的历史主线进行了血肉的丰富。其中第二单元“古代政治状况”是按照对国家政治影响的大小顺序进行的叙述。第三单元“古代社会阶层”,则是以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大小为标准,按照农民、工匠、商人、士人的顺序进行的叙述,而没有以社会地位的高低为标准排序,体现了马克主义的历史观。第四单元“古代对外交往”选取了在中外交往史上的大事和著名事例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第五第六单元叙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明成果,包括科技成就和思想艺术。整本教材在每课的编写中,除沿用了旧有的引言、正文大字内容、小字内容、插图等结构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如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知识窗”、启发学生思考的“大家谈”、开阔思维的“读与思”、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提升能力的“活动区”、开阔学生视野的“文件夹”等等。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这种知识体系和大小结构的变化,由于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材“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再比如在第一课中新教材补充了《中国的玉文化》,在第三课补充了地理方面的知识《气候变迁与人口迁徙》“等等,这一切变化客观上都有利于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首先知识目标内容的'减少,给课堂教学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鼓励探究式学习理念的实施。其次由于新教材融入了新的时代信息,提供了一些人文地理知识、历史事件方面的诗词资料,这就加强了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开发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再者由于知识难度的降低,加上一些问题是以学生的社会经验为逻辑起点,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回答一些问题,参与到讨论中去,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利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新教材力图精益求精,他带给《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教材出现了新问题,教材的编写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正在使用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存在着许多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教材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虽然力图有大的突破,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新的时代信息所占比例极少,它应属于学科水平层次的综合课程。

第二: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第19课:“举世闻名的古代过程”中,叙述到张家口城市的商业发展时,铺沿应为四五里许,而教材写为四五百里许。第21课:“三家并立”中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西汉后期”,而不是“东汉后期”。另外教材在一些重要时间上,前后也存在矛盾,如:在第3课:“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时间线索中,叙述西汉王朝的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到公元8年”,但是课后大事年表却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教材的这种错误不应出现。

第三:新教材一些地方存在知识繁杂重复的现象。比如第9课:“中国古代农民”叙述农民四处流亡的原因时,提到了自然灾害,但是后面又叙述自然灾害,显得重复和混乱,应该放在一起叙述更好。

第四: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引发学生兴趣。

新教材的编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充实自己,适应教材,不断探索,迎接新的挑战

新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新的探索。

一、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课程强调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强调了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教学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而综合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经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知识和经验都是个体发展必需的条件,二者共存在实践情境之中,构成课程组织的资料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借鉴两种不同教材的优点,最好能够以综合课程或分科课程的版本为主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以另一类教材开设选修课作为教学的补充。

二、要真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发挥新教材的综合功能,需要教师不断的充实自己,来满足学生的求知。(1)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注意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文化多样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和责任心的发展,把标准化教育和个别化教育结合起来。(2)教师应该注重日常的教学,运用新理念努力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价值教育与能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打破原有的教学顺序,精心的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把教学过程目标和任务目标紧密结合起来。(3)教师应该努力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查阅各种资料,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程序制作各种教学课件,以扩大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新的教材虽然仅仅融合了少量的时代信息和人文地理知识,但是这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于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做到“居高而临下”“深入而浅出”,对于非专业知识也要能够达到较深的了解,教师应该关注学科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国家的新闻大事,尤其是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中的得心应手,才能够真正走出历史,走进社会。

新的综合教材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存在不足和缺陷,但是我们相信通过编写人员和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必将日益完善。

发表评论

篇4:典型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论文

典型性事业单位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增进社会福利为宗旨的单位,一般能够满足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等多方面要求。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民众提供便利,丰富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一、典型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1.人才引进问题

人才引进问题是典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部门人才引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盲目引进人才。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盲目性较大,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致使人才引进较为随意,无法与典型性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相匹配,导致典型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二是只注重人才引进,不注重引进人才的后续服务与工作,从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引进人才,却未发挥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失去了人才引进的价值。三是人才流动中具有“马太效应”,不利于人才引进。“马太效应”广泛适用于心理学、金融、教育以及科学领域,主要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此现象会导致部分典型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质量不高,无法吸引高端稳定人才。四是人才引进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人才引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资金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人才质量,无法吸引高水平人才。

2.岗位设置与管理问题

岗位设置与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岗位种类难以区分,部分岗位职能相近,涉及多方面工作,难以区分是专业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致使在典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过程中,无法有效推进岗位管理工作。

二是岗位设置缺乏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岗位需求设岗是一种有效的岗位设置方式,但多数典型性事业单位并不是按照岗位需求设置岗位,引进人才,只是充分考虑人才的职务身份。

三是发展机会小,岗位晋升途径单一,一些典型性事业单位如高等院校等晋升渠道单一,在晋升到行政职位后只处理行政事物,专业知识与能力都得不到合理利用,浪费了专业技术人才。

四是岗位设置与管理缺乏规范性,不仅缺乏岗位说明书,未落实岗位说明书,还存在因人设岗现象,致使岗位说明极度缺乏规范性。

五是岗位设置管理观念淡薄、滞后、终身制、身份制观念—直存在,不愿更改变动,为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设置了较多阻碍。

3.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问题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问题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典型性事业单位工作难以量化,在考核过程中没有固定标准。以某事业单位职工为例,某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成果无法衡量,所耗费的脑力、感情、时间都无法准确计算,日常工作也难以衡量,因而绩效考核与薪资管理的设定存在一些不足,不具有代表性。

二是绩效考核重表面,轻实质。在考核过程中,只注重表面现象,同样以某事业单位职工考核为例,考核只注重职工工作的完成量,职工所做的科研项目数等,并不注重这些成果的准确性,忽视了事情的本质,助长了不良现象的发生。

三是注重定期考核,轻视平时考核。定期考核会产生一定弊端,真实性有待考察,无法科学全面的体现企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情况。

二、解决典型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临新问题的对策

1.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是解决人才引进问题的主要对策,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能够有效引进人才,为典型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改革的'有效实施。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扩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力度,招聘各行业人才、设置优惠的政策等手段吸引人才,解决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还需要重视引材与引智相结合,建立才智结合的引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企业以及科学院所的合作,聘请企业家实施专题讲座,促进人才交流。其次,完善人才政策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进行人才规划,立足典型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按照单位实际情况,引进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还需要科学分析人才引进系统结构,科学规划人才引进方案,结合不同学科发展要求,完善人才建设队伍。最后,需要完善人才管理与人才服务,对各类人才进行有计划地培养,积累人力资源成本,建立健全的培养制度,对员工的责任、义务,做出合理全面的要求与规定,以达到完善人才政策的目的。

2.优化岗位设置与管理

优化岗位设置与管理是解决典型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临新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岗位设置与管理的合理化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达到良好的改革效果。优化岗位设置与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与分类,完善岗位说明以及岗位要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能以及不同岗位需求对岗位进行详尽具体的区分,保证岗位设置与管理的合理性,并以此为依据实施评估考核,以及聘任晋升等决策。

第二,统筹兼顾,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优化岗位设置与管理过程中,需要从事业单位发展的角度出发,联系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结合人才结构现状,按照岗位结构需求比例标准进行管理设置,以达到优化岗位管理设置的目的。

第三,对岗位设置不同的档次与等级,形成不同的等级阶梯,从而明确职工的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内容,首先,需要将同一等级不同档次的岗位做出明确区分,其次,需要注意岗位设置与职业发展的契合度,做好这两点,才能够做到岗位设置与管理的优化。

3.改進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改进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考核过程。考核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一种促使事业单位员工上进的手段,考核的目的就是通过考核检测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以免出现工作人员不符合岗位需求,无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的问题,因此,在考核时需要重视考核过程,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使考核结果保证客观公正,并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对考核过程进行监督,强化对考核过程的考核与监管。

第二,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评价。考核只是一种测验手段,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才是最终目的,只有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职工,职工才能清楚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够进行改正,有针对性的学习训练,从而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第三,完善考核内容。考核内容需要是定量化以及具体化的,以便使考核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为此,需要加大对考试内容的重视程度,注重考核数量,质量以及形式的协调,不断完善内容,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综上所述,典型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改革的实施,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效果,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有效建议,优化岗位设置,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篇5: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探索

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探索

万永风

(山东省海阳市赵疃学校)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试图以所教授的地理课程为例,来理解和贯彻教改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将观察中获得的现象加以组织。

关键词:激发兴趣;能力培养;多媒体辅助手段;组织观察现象

在课程实施上,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知识的整体性和能力的综合性作为课程内容的取舍原则,与旧有的课程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强调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动脑;后者过于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生搬硬套。因此,在实施模式上,前者形式多样,如,班级制、小组制、单人制、开放式、封闭式等等,后者则形式单一,一般是班级制、封闭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笔者试图以思考如何通过自己所教授的地理课程为例,来理解和贯彻教改的思路,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转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教师由主讲者成为引导者和解惑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即转变以前一成不变的课堂主导者的形象,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由学科知识转化而来,或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兴趣乃成功之母,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容易忽略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和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地理教学为例,从天上到地下,从中国到世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多变,但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干巴巴的,极为枯燥和乏味。学生如何爱学?

新教材删除了大量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理论知识,将大量学科内容从重视理论知识变为重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常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而不会陷入过去那种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尴尬境地,有利于教师通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解决之。

二、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阶段重要的智力因素。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奠基石,通常教师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节时,都是采用讲解式配以简单的动画演示,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得出结论,这就是运用让学生自主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说,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想象,也就没有了科学的发展和未来。可以这么说,引导学生观察三分钟,好过我们讲解半小时。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还发现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不能有机结合。比如问“夏至日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几月的都有,这就是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脱节,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不能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课本知识是和生活知识紧密相连的,这也是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的一个表现。所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确实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而变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交流对比、综合提高”。这些就需要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大胆放手,巧妙归纳。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比如,前面提到的“地球的运动”一节,多媒体提供的地球运动的现象,是一种十分宏观的现象,学生无从观察,而通过多媒体演示的地球的运动,可以使抽象的教材具体化、清晰化,并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件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可以直接表现各种学生不易观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了便利条件。

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多媒体对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就本人所认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它的实用性、无限性、强大的功能性,正在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逐步熟练地应用,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四、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将观察中获得的现象加以组织,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亲自体验前人获得成果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敢于探究问题的精神和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积极熏陶,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人地和谐观、可持续发展观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形成了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学习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小组内只要有一个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或新信息,马上告诉组内同学,展开讨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在悄然形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我们的研究也永无止境。以上是我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还希望同行、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篇6: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目前,课改教改在全国全面展开,这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而广东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要提高,应该怎样提高?在我看来,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搜寻信息 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二、语文兼顾 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三、左右逢源 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换成悦目的图文信息,把课文编成话剧,故事小品,组织晚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参与中巩固知识,培养语感,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横生。

四、情感交融 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五、多动脑筋 勇于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让多才多艺的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篇7: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从下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困惑。现在就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关情况作一些介绍、说明。

一、新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我校在-根据教育部新课程实验方案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规划,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就制定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学校课程计划》、《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为后来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校行政一班人对新课程的实施高度重视。学校在20寒假期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到呼市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和各科的专业培训,之后相继又派出各科教师参加了全市的专业课研讨和课例分析。假期组织高一全体教师参加了网上远程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2013年第一学期,组织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赴山西等课改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2013年第一学期,学校就着手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新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2、组织管理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行,学校成立以下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2)、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导处、教研组、政教处、办公室、团委、总务处等处室与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任成员。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学校课程设置.

(3)、学分认定委员会

新课程实施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3)认定学分并注册。(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委员会其他成员由学校其他领导人员、教导处负责人、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科备课组长组成。

(4)选课指导中心

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向,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学科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人员由教导处、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组成。

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5)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成员: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二、加强教师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的成败。为此,学校把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实施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学校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出学习考察,学校派出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成员外出学习;二是组织教师参加由区市组织的集中培训。担任新课程教学的高一和高二的全体老师和部分高三教师都参加了区市举办的各种新课程培训;三是校本培训。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都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全校老师进行一次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各教研组组织学科老师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开展新课程教学研究和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培训,进行课例分析、和课例示范。

三、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研究一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学校的教研课进入学校周工作计划,这样保证了教研课的落实。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教学常规检查等形式,及时解决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教导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始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健康成长,重点开发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等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数理化生竞赛、开发体育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

四、我校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1、学校所开设的课程

2013年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根据《呼和浩特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制定了《新课程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开设课程。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等16个科目,其中音乐、美术、心理健康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都开设,信息课只在高一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在高二年级开设。

2、具体开设方案及完成计划

各科目课程分为必修、选修1(又分为必选即高考必考的模块和任选即高考不考但是由学生发展意向和兴趣自由选择的模块)、选修2为校本课程,以学校现有的师资和设备条件,选修1中的任选部分和选修2只能开出很少一部分,并且准备在本学期开设。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必修部分用五个学段即高二的第一学段前完成必修五本书。语文选修1的`必选部分的五个模块在第八或第九学段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英语选修1的六个必选模块争取在第九学段前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数学选修1的五个必选模块在第八学段前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物理、化学的必修部分二本书高一年级全部结束,本学期开始选修1的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生物用五个或六个学段完成必修部分三本书,然后开始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政治用七个或八个学段完成必修四本书,历史、地理用六个学段即高二的第一学期完成,高二的第二学期开始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 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3、课时开设,我校一周上6天,每天除了活动课有7节课,每周42节,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五课时;物理、化学为4课时;生物4课时;政治、历史、地理2课时,其余9课时安排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高考必考科目课时严重不足,完不成教学进度,文理分科后需调整课时。

4、对部分课程开设情况的说明

(1)、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

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准备在高二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每学期学习一个必修模块,高二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由于设备和师资的关系,我校无法开设通用技术的选修模块。我校没有教师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学校没有通用技术实验设施。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我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公益劳动:主要是开展校园卫生、校园环境整治活动和学校重大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

校外公益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社会调查活动: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社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人文景观、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的实施等进行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

(2)社区服务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是指参加家庭所在社区或乡村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社区或乡村文化活动、社区或乡村环境建设、见习社区或乡村干部活动。其中社区或乡村文化活动是指参加社区或乡村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优属、文娱活动等。社区或乡村环境建设是指参加社区或乡村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科普宣传、校外辅导、文体活动、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社区服务课程由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的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课程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从2013年就开始开设,学生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完成一个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由教导处负责,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备课组,采用专职教师具体负责,任课教师具体指导课题的管理方式。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我们采用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的三阶段评价方式,严格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管理。

五、学分管理及学分认定情况

1、学分认定的程序

(1)、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的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同时提交给学分认定小组审核。

(3)、学分认定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4)、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5)、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1 2 3 4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6)、学分认定中可能产生的情况及处理办法:

未获得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校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仲裁小组提出复议申请。学分仲裁小组自接到复议申请15日内召集教学班任课老师、学分认定小组有关人员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学生若对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学分仲裁小组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并有权得到答复。 4、学分认定的方法和内容

学分认定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2、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

(1)学习课时(共10分)

各模块任课教师认真确定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根据学时数认定其相应的得分,36学时以上(含36学时)为10分;32学时以上(含32学时)为8分;30学时以上(含30学时)为6分;28学时以下(含28学时)为4分;27学时以下必须参加补考或重修。

2、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共30分)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课堂表现、课外表现,以及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①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②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③课堂表现④课外表现等四个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得分。⑤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由各模块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定。

3、学业水平测试(共60分)

每一学科每一模块完成教学任务后必须进行相应的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的组织、命题、阅卷、评析,原则上任课由教师负责。测试中一般采用百分制,全卷分值100分,测试时间按学科需要可分为90分钟或120分钟。测试后可将实际分数乘以60%即为学业水平测试这一块的得分。

凡学生学习课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三项得分相加满60分者,即可获得该模块相应的学分。

六、问题和困惑

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摸索和体会到了一些新旧教材的编排区别和教学思想变化的感受,但不可否认新课程的实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存在不少的困惑。归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困难和困惑。

(一)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各级教师培训部门对教师的培训中,针对教师教学有实效的培训不多,尤其是旗县在学期中的培训,组织比较困难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受高考制度和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观念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观念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没有考刚,再加上现在的教辅资料在难度、深度和教学思想上并没有在实质上与新教材达到同步,老师们在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很难把握。

(三)通用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很难结合实际开设。

(四)部分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

(五)研究性学习等非高考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难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校很难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实践活动有些流于形式。

(六)学生成长档案、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繁杂,容易形式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编制紧张、教学任务重、开发校本课程更加加重教师的负担。

(八)新课程科目多、教材多、教辅多,加上对高考课程教学时难度的增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篇8: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 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新课程改革下: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篇9: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验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在我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探索课程实验的规律和方法,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构建具有大钟特色的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

(二)具体目标

1、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检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大钟地区的适用性,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材资源开发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国家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

2、构建适应大钟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在完善国家课程的同时,总结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和管理的经验,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总结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提高干部教师整体素质的经验,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培训,改进培训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课程意识的干部教师队伍,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师培训体制。

4、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大钟学习的现状,建立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5、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

6、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机制。

7、创设全社会(或社区)共同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形成家长和社区公民理解、支持并主动参与教育改革,积极为课程改革提供条件的和谐环境。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一年级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性实验。对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实施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验证并修订各科课程标准,为国家正式颁发各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做好准备。

2、加入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力度。以英语,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和形体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以逐步加大对选修课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稳步推进并不断完善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具有大钟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3、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小班化教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树立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探索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研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等教学模式,研究充分体现新课程三个基本目标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教学的深刻变革。

4、与课程改革同步的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成长过程,形成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改变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做法,逐步形成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引导分析和反思,激励教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评价体系。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学校教学评价办法。

5、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干部教师素质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改革并不断完善教研和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方法,探索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为基础,以参与式为重要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的干部教师培训模式。

6、适应新课程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新的课程设置,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的实施,将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学校将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师将从教材使用者成为教材完善者,由此带来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等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也是学校建立与现代教育观念相适应的、着眼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的过程。

三、实验的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加强管理。

组长:田德久

副组长:陈庆英、齐德山、曹锡英

组员:郑云兴、岳树明、郑春雨、程国兴、刘文奇、刘建东、芮义、、常贺平、陈维康、马少跃。

2、加强过程管理。统计、积累新课程改革执行标准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每月进行实验情况总结,每学期总结出阶段性实验成果等。

3、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研究、交流制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每两周组织一次课程改革实验的专题教研活动。年级组、备课组、每周实行集体备课研究制。

4、加强宣传,扩大参与面,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宣传,让社会了解、关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讨论课程改革,倾听社会各界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各方面的参考。

5、制订并实施实验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

实行实验教师持证上岗,对课程改革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学习出勤有记录、教学情况有反馈、实验成果有评价。

6、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通过举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理论讲座,开设课程改革专题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骨干实验教师赴其他课程改革实验区参观学习,开辟课程改革网站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四、实验步骤

本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

(1)起草实验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呈报实验方案。

(2)成立组织机构。

(3)广泛宣传,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社会动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

(4)组建实验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研员和实验年级全体教师进行有计划的通识与专业培训。

(5)实验教师熟悉新课程标准,通读新教材,集体备课。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一20XX年12月)

(1)小学一年级各学科全面及时地进入新课程标准的试用和新教材的试教。

(2)邀请课程专家,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实验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和针对性的指导。

(3)每月组织一次实验教师的研讨会

(4)及时检测、记录、反映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验的情况。

(5)深入开展新教材的教与学、新标准及新教材与学生认知规律等研究。

(6)每学年组织一次阶段性实验成果评估和展示活动。

3,实验测计及总结推广阶段

(1)完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报告,提出完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2)总结实验区教学改革、区域课程管理改革和教师培训的经验,展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

(3)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构建新课程体系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劳动技能教育)的研究结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五、实验的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

2、校本课程教材的形成。

3、新课程相关教辅资料。

篇10: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正文: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认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当然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那么简单,它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其中教学方式要实现从“组织教学”到“动机激发”,从“讲授知识”到“主动求知”,从“巩固知识”到“自我实现”的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变化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的前沿。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操作层面去理解。如有研究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要做到“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激励”,“有效讲授”强调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问、倾听”强调“有效教学”要突出教学活动应具有的交互性特征;“有效激励”强调教师要具备激励性人格,善于激发和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这种阐述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效教学”,仅仅是在说明“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特征。二是从目标层面去理解。如有研究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把“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其中“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和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和发展”目标。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和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算是有效的教学,可见,有效教学也有不同的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也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显然,上述观点是把“有效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来理解的。仍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怎样才算是“进步和发展”了呢?在不同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指导下,对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理解不可能相同。在信息匮乏、传输手段有限的时代,学习方式上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习以“识记”与“掌握”为基本追求;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体验”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理解”与“运用”成为主要的学习目标;而在当代,信息膨胀、传输手段多样的时代,主体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才能健康发展,“中国大学网()

学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共青团权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力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浅谈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责任和职责

用Dreyfus模型来指导最佳实践

同志在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会议上的讲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读后感

统计工资工作会议讲话稿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工会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2022-10-10

加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2022-11-02

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2022-04-29

xx同志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03-01

xxx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2022-06-04

国有企业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的调研报告2022-11-22

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2023-02-09

农业发言稿2023-06-08

共青团工作会议领导讲话2023-04-15

xxx同志在全市国有粮食购销改革讲话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