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

时间:2023-02-09 07:45:3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通用15篇)由网友“takum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

篇1: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经济发展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使经济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对管理会计要提出创新,但是创新过程中,需要供给侧改革的促进。因为供给侧改革能给管理会计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使管理会计敢于创新,不断的去探索。本篇文章就是研究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和创新发展有哪些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供给侧的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不断调整管理会计的结构,让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主要影响的环节如下:“价值增值”的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信息支持系统”的影响,同时还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对管理会计“价值增值”的影响

如果想要加强管理会计的供给方面的建设,那么就要注重对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功能的改进和优化。那就在实践中以企业消费的手段改进自身的职能定位,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技术,生产出创新科技的新产品作为发展目标。此外,管理会计要进行改变提升变性功能,不断的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为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实行,同时要淘汰那些管理会计价值增值比较低端的管理,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价值创新中起到主导地位,达到更好的价值增值。目前很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管理会计提供更大的机遇,促进更好的价值增值管理会计的建设,所以说“价值增值”的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二)对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大多内容,促进社会很多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和以前的传统模式差别真的很大,所以这个需要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要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新政策重新配置价值管理理念。管理控制系统要抓好这次的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式,不断的创新出新的工具或者方法。比如把传统的产链价值管理模式变成互联网的产链模式的价值管理。此外,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根据国家减税的政策下,不断的完善和修订管理会计制度,使它更好的在企业中实践运用。

(三)对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影晌

趁着供给侧的改革,及时对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进行改正和完善,同时不断的优化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使管理会计在决策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率,增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相关性和有用行。还有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要和控制系统进行配合,使链式价值管理转变成网络式价值管理,同时开发一些和互联网对接的应用和智能工具。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能调整好,那么就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不断的优化信息支持系统,使它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四)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很重要的,因为企业文化会影响成员的心里状态,进而影响了整体行为,而且还对管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而且是权变性的文化价值管理,因此,管理会计要重点体现出权变性,淘汰以往的模式和方法,不断的去推广新的管理技术。灵活的转变,思考,包容和支持企业的发展,注重企业文化价值观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效果。

二、供给侧改革促进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

(一)“价值增值”视角的创新发展

管理会计创新的目的是让企业得到更好的收益,所以在供给侧改革下,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同时帮助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建议。而管理会计的创新是为了能让企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这个从“价值增值”的角度看,是为了让企业能够淘汰旧的管理会计,不断的创新出新的管理会计,使企业能够得到很多的利润和盈利。

(二)“管理控制”視角的创新发展

从“管理控制”视角看,管理会计创新发展,不断的优化管理结构,使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能在企业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供给端看,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要注重成本管理,因为不管怎么管理都要使企业得到最大的效益和利润,这样才达到管理会计创新的最初的目的。

(三)“信息支持系统”视角的创新发展

“信息支持系统”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管理会计在供给侧改革下进行对信息支持系统的创新,那么就能发挥信息支持系统的更有效的作用了,比如,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制度,形成一个物流,资金流,人流等的管理,发展一些咨询服务和反馈服务,使管理会计在供给侧改革下不断的创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下,对管理会计的创新,需要对“价值增值”、“信息支持系统”、“管理控制”这三个环节进行的分析和改进,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供给侧改革论文

供给侧改革论文1000字

摘要:供给侧改革作为提出的改革方针,属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制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浅析了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改革的关键点,以图寻找供给侧改革的途径及方向,同时探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在改革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资产管理公司 供需错配 内容:20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多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代表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换,即从重视传统“三驾马车”的需求动力转向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全要素的供给动力。

一、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需求侧改革收效甚微,供给侧改制势在必行

由于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年下滑,今年甚至已经降到了7%的水平,而在之前通过拉动消费、拉动投资等的需求侧刺激已经收效甚微,而需求不足仅是一种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改革。从持续多年的`抢购海外奶粉事件、到今年的抢购日本马桶盖事件以及不断升温海外代购规模,虽然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国内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选择,更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不足、供需错配的矛盾。

2、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环境差需要供给侧改革

伴随着经济下行,许多问题更加暴露出来。由于我从事金融不良资产行业,遇到的企业多是遇到债务危机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忙不扩大产生资金链断裂、要么高融资成本入不敷出、要么没有核心竞争力被淘汰、要么行业竞争太过激烈被迫倒闭,企业盲目扩张、融资成本高、无核心竞争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都反映出供应侧的一些顽疾。

3、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

供给侧改革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供给侧搞个的大部分方针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相互交叉吻合。

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

1、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

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简化企业办事审批流程,由严格事前审核逐步发展为重视事后监管,可以改善高进入门槛低监督管理的模式,降低行政干预,严厉打击,降低企业隐形成本;二是落实财税改革方案,降低企业负税,能够直接提高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从而也推动了投资与消费。三是落实金融体系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解

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四是逐步打破垄断、放松监管,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争,从而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率。

2、化解产能过剩,消化地产库存

由于之前投资型的经济拉动模式及资源的错配,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这些行业既包括了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了光伏、风电等高新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不是一味淘汰,而应从“消化、转移、提升、淘汰”四个方向进行,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国门,防止新增产能项目,要多鼓励重组并购、减少破产清算,要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消化下岗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职责,妥善解决员工问题。作为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的房地产企业,一是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二还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快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概念,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往往迸发出了极大了生产力。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沟通成本,提高供需两端的配置效率,还能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发掘潜在的消费者,并及时向消费者推送产品信息,更能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指导企业行业发展方向,及时的进行产业调整及产品转型。

4、鼓励企业创新,提升创新转化

在市场竞争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企业应当改变利益短视的行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政府,则应当通过成立私募股权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措施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

三、资产管理公司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组成了不良资产行业的核心产业链。在供给侧改革中,我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继续发挥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2、在对债务企业处理上,着重运用债务重组为切入点,降低企业负担,考虑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企业重组,盘活债务企业;3、对于过剩淘汰产能,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盘活资产;4、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在降低市场利率、扶植企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良好的补充作用。

结束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部门需要从自身开始改革,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以及资管管理公司也应当起到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发挥自己的职责作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也应当积极创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篇3: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双十一那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原话这样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或者说供给管理,与传统的需求管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显然不同。这是否意味着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了重大的调整?看起来像是这么回事,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路也许有了新的方向。宏观经济政策从“管理需求”这一端,跳到了“管理供给”那一端,这可不是小的政策调整,不是动一动基准利率或者搞一搞降准这些小玩意, 这可是大动作。

1.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不同

(1)需求管理好比西医

在经济学理论中,需求管理理论主张通过调节市场需求来达到管理国民经济的目的,典型代表是凯恩斯。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核心要点是:政府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社会需求,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消除产生社会失业与经济危机的基础。举例来说,当经济增长减速时,可以多发点货币,刺激一下需求,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就恢复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案例是上世纪美国大萧条中凯恩斯主义的应用,罗斯福总统用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来刺激市场需求,引领美国经济走出萧条。在中国,最典型的案例是前些年金融风暴时,中央政府用增加信贷的方式快速布局四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这一举措硬是将中国经济增长拉出了下行的轨道。但是,需求管理好比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短期见效快,但不能根除问题。

(2)供给管理好比中医

供给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供给学派的思想由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后来经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等人研究和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供给学派认为,市场存在自我调节的机能,供给自身能够创造和调节需求,要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治本之方是增加生产和供给,因为增加供给可以消除过剩的需求。而要增加生产和供给,首先必须减税,提高人们储蓄和投资能力,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侧重于需求端,要刺激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扩大需求,增加消费。事实上,供给一侧同样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比如北京出租车总量供给如果不增加,只是提价和增加油补,仍解决不了打车难问题。再比如国内一线城市的楼市,政府调控楼市基本没有效果,原因是只着力于打压需求,而不是扩大房地产的有效供给。供给管理很像是中医,从整体国民经济的机理入手,从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入手,来调节市场需求,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供给管理的思想和政策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见效也需要一段时间。供给学派最典型的政策案例是所谓的“里根经济学”。

2.成功的“里根经济学”

1981年1月,里根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当时的美国正遭受自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直接导致了美国许多国民对建立在个人自由和自由市场基础上的美国政经制度产生了很大的怀疑。1981年2月,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美国国民经济复兴计划,这个计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美国的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对付通货膨胀。里根经济学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在里根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下,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来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说罗斯福用“新政”带领美国走出了萧条,而里根用开创性的供应学派的“里根经济学”引导美国人走出滞胀危机并赢得了冷战胜利。因此,里根经济学被称为“里根革命”,也是美国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3.中国经济遇到新问题:“供需错位”

对于中国供给学派的经济专家来说,“供需错位”——“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比如,在一些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很多人为了购买满意的产品或一个马桶盖而远赴海外,这种短缺不可能依靠凯恩斯主义从需求端去解决。在供给不足的同时,国内的传统工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PPI 指数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产能过剩的实质是产需不匹配,这种过剩也不可能凭凯恩斯主义从需求端加以解决。对于新供给学派来说,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不能依靠需求管理政策,要在供给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里根经济学”能在中国复制吗?

目前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有点滞涨,陷入某种困境,靠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和保持经济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这个局势颇有点像当年里根面对的经济大环境。这是供给学派思想和所谓“供给侧改革”能在中国引起管理层高度关注的宏观背景。但是,里根经济学能在中国成功复制吗?或者说,这一成功的变革思路能在当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中作为一种参照吗? 回答这一问题前,让我们先了解清楚所谓“供给端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第一,简政放权,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依靠市场来调节有效供给,梳理要素市场,最终激活有效需要;第二, 减税让利,让企业提升盈利能力,最终达到增加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的目的;第三,稳定货币供给,减少政府赤字,让经济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中复苏; 简要之,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上三条。 这三条貌似都切中中国经济的时弊。而且,从近两年政府的经济改革的系列政策来看,这三点也正是主要内容。有些已经做了,有些正在实施,有些还在规划中。但是,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当年在推行“里根经济学”变革的时候,里根有一句名言,他这么说:“在这场危机中,政府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问题的根本。”里根的意思是说,政府干预经济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问题。要解决经济问题,要让市场繁荣起来,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

5.供给侧改革难点

对于供给学派来说,提倡自由市场调节、减少政府干预是全部经济改革政策的基础。在我国,政府岂但只是干预经济,简直就是捆绑经济,政府权力是一切经济的核心,市场只是随从。这是本质。问题是:动政府的奶酪可能吗?可以预见的中国式的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

(1)消化产能过剩

在中央财经小组会上明确提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过剩产能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使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预计,中央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解决之道将可能集中在三方面:第一,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第二,扩大出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等开辟新的需求市场,

加快产能输出,将工厂迁移至中亚、非洲等国家,在供给端消化产能;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的三个路径:1)采取政府购买商品房转为公租房或保障房;

2)继续降低房贷利率减少购房成本以刺激需求;

3)加快农村人口向市区的迁移聚居。

(2)服务业发展

在“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为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当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消费者抱怨声不断,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到国外消费,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就此看来,中 国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3)经济结构性改革

从中央财经小组会议报道来看,“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带来结构性机会。结构性机会将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重组并购;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行业的减税让利;房地产企业的转型;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机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比如新三板与将来的战略新兴板;不良资产的交易和转让,等等。

6.供给端可能发生真正的改革吗

过去几十年,我们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政府惯常是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加总需求,现在转向供给管理,那么未来增长将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这是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本质上说,从“三架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经济治理思路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政府不是万能的,经济转型必须放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航线上,政府行政权力必须逐渐退出市场。 如果“供给侧的改革”依然是政府自说自话,依然是政府唱戏,市场看戏,这样的“供给管理”改革很可能就变成了更为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政府在不断的改革中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话语权。在政府实际主导的经济双轨制条件下,市场貌似受到尊重,但事实上,市场只是政府的一个影子。在政府正确决策的情况下,市场的影子还可以乘凉,但在政府错误决策的情况下,市场只是政府的一个屁。 过去三十几年,小政府大市场、简政放权、政企分家、国企不与市场竞争等等改革多流于口号和形式,

事实上,政府的行政权力没有一天不在增加,这一点看政府收入及其可支配的社会资源占GDP的比重逐年不断增加就可以得到证明。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政府的改革。这样早就预期的、早就被企盼的、早就该发生的改革会来吗?

篇4: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侧短期刺激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增长缺口时,意味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率提高现象,因此要刺激总需求以使实际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但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种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用处很小。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理论误读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供给经济学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几大问题集中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外需下滑、基本增长动力源变化导致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以及制度性与机制性问题累积下的结构扭曲等方面。供给学派所开出的减税和削减福利等药方,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主张用国家干预和大规模投资等措施来突破落后国家在“低水平均衡”上所面临的各种瓶颈性约束。其实质是主张干预主义

和非均衡主义,明显与中国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均衡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改革目标相冲突。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是哈耶克的保守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及拉弗的供给主义的混合体和变种,其在所有制上的完全私有化、在运行上的完全市场化不仅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与中国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而且难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问题。

华盛顿共识以“快速私有化、快速自由化以及宏观平衡”为内容,拉美和东欧的结构性改革已经证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因此,以之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不仅在政治上不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也存在致命缺陷,它所开出的药方自然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

新制度主义虽然抓住了改革在本质上是一场制度创新这一要点,但其简单的私有化逻辑难以适应当前中国多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肩负的“宏观稳定+消除扭曲+新动力机制培育”的大改革大调整任务,需要超越简单的产权体系改革。

深入研究这些理论误读,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问题和困境:

一是简单分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等同于供给经济学,“结构性”等同于结构主义,“改革”等同于制度主义。这种简单化表象化的理论解读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容易使公众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于简单的减税、简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或者简单的政府管制或计划。事实上,这些简单化的政策主张都没有抓住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甚至与之南辕北辙。

二是先验假定需求管理和总量管理失灵了,因此各类政策应从需求侧管理全面转向供给侧管理,理论基础应当彻底转向各类反凯恩斯流派。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汇率大动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工业品市场萧条、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剩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实体经济危机与上述理论流派所适用的20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同样不是“滞胀”问题。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拒绝需求侧管理,而且在很多环节需要需求侧管理进行配合。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把握三条原则

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桎梏。必须超越各种类型的凯恩斯主义和供给经济学的对立与争论,跳出“用需求管理来处理需求问题”和“用供给管理来处理供给问题”的二元主义困境,强化结构性视角、制度性视角和增长模式转换视角。在短期,应关注市场失灵带来的供求失衡问题,以政府适度干预对冲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以内需适度扩张弥补外需下滑带来的需求缺口并缓解产能过剩。在近期,适度启动供给侧调整,利用“看得见的手”和整体规划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在中期,全面实施结构性改革,从制度层面重构市场,释放市场活力,推动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超越左和右、市场与政府的简单分类。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结为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为核心的新古典思潮,也不能归结为以“整体主义+政府干预+部分计划化”为核心的左派结构主义。必须清晰地看到,中国目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根源于市场失灵或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而是二者在不同层次的多元叠加。

篇5: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供给侧改革论文篇3

一、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需求侧改革收效甚微,供给侧改制势在必行

由于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年下滑,今年甚至已经降到了7%的水平,而在之前通过拉动消费、拉动投资等的需求侧刺激已经收效甚微,而需求不足仅是一种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改革。从持续多年的抢购海外奶粉事件、到今年的抢购日本马桶盖事件以及不断升温海外代购规模,虽然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国内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选择,更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不足、供需错配的矛盾。

2、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环境差需要供给侧改革

伴随着经济下行,许多问题更加暴露出来。由于我从事金融不良资产行业,遇到的企业多是遇到债务危机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忙不扩大产生资金链断裂、要么高融资成本入不敷出、要么没有核心竞争力被淘汰、要么行业竞争太过激烈被迫倒闭,企业盲目扩张、融资成本高、无核心竞争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都反映出供应侧的一些顽疾。

3、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

供给侧改革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供给侧搞个的大部分方针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相互交叉吻合。

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

1、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

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简化企业办事审批流程,由严格事前审核逐步发展为重视事后监管,可以改善高进入门槛低监督管理的模式,降低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腐败,降低企业隐形成本;二是落实财税改革方案,降低企业负税,能够直接提高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从而也推动了投资与消费。三是落实金融体系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解

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四是逐步打破垄断、放松监管,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争,从而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率。

2、化解产能过剩,消化地产库存

由于之前投资型的经济拉动模式及资源的错配,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这些行业既包括了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了光伏、风电等高新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不是一味淘汰,而应从“消化、转移、提升、淘汰”四个方向进行,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国门,防止新增产能项目,要多鼓励重组并购、减少破产清算,要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消化下岗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职责,妥善解决员工问题。作为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的房地产企业,一是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二还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快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概念,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往往迸发出了极大了生产力。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沟通成本,提高供需两端的配置效率,还能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发掘潜在的消费者,并及时向消费者推送产品信息,更能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指导企业行业发展方向,及时的进行产业调整及产品转型。

4、鼓励企业创新,提升创新转化

在市场竞争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企业应当改变利益短视的行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政府,则应当通过成立私募股权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措施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

三、资产管理公司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组成了不良资产行业的核心产业链。在供给侧改革中,我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继续发挥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2、在对债务企业处理上,着重运用债务重组为切入点,降低企业负担,考虑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企业重组,盘活债务企业;3、对于过剩淘汰产能,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盘活资产;4、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在降低市场利率、扶植企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良好的补充作用。

结束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部门需要从自身开始改革,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以及资管管理公司也应当起到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发挥自己的职责作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也应当积极创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篇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侧短期刺激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增长缺口时,意味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率提高现象,因此要刺激总需求以使实际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但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种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用处很小。

篇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心得论文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

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供给经济学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几大问题集中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外需下滑、基本增长动力源变化导致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以及制度性与机制性问题累积下的结构扭曲等方面。供给学派所开出的减税和削减福利等药方,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主张用国家干预和大规模投资等措施来突破落后国家在“低水平均衡”上所面临的各种瓶颈性约束。

篇8: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因而,它又是高层次的供给侧改革。如果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将严重制约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因此,当前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上述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一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劳动力配置扭曲状况,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必须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院校,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要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突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各地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打造工匠文化,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在专业教学上,结合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第二,必须继续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政府部门管理学校的基本职责在于制定发展规划、保障生均拨款或购买服务、保障基础建设投入、组织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公平等。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要多做“减法”,凡是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律要放手或下放给学校,减少对职业院校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编制管理和下达招生计划等做法,打破政府部门对学校招生的.干预和封锁,改变普通教育院校先招生、职业院校后招生的做法,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申报志愿,允许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同时面向社会,根据学生报读志愿,自主招生,提高职业院校生源质量。落实好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办学权利和义务,学校有权自主确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有权依法自主公开招聘教职员工,有权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有权在政府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方案,有权按照规定自主调整专业设置,有权决定与其他学校或企业合作办学等。学校的所有权利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人才提供服务。

第三,必须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地政府和学校要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政府和社会、从布局结构和体系框架多个维度推进改革,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进一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着力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搭建从中职、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以至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各层次纵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封闭的管理体制,搭建各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相互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通过学分银行实现互认的多层次的、体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在这方面,政府要鼓励各类院校和用人单位结合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制度,搭建纵横互通的教育立交桥,畅通职业人才成长渠道,满足用人单位和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四,必须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形成调结构、提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各类职业院校明确校长拥有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学校专业设置、学制设置、师资配置、招生规模、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要完善并实行校长治校责任制,加大校长的政治责任。学校要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引领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与产业企业界的紧密合作,按照市场需求,建立专业结构、课程体系随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动态调整的有效机制,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升级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优化;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机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求,及时组织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课程教材,着力培养结构合理、全面发展的各类劳动者。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和落实教师轮训、继续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制度,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范。通过培养名优教师,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供给质量,打造品牌专业和院校。

第五,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随时、随地、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改善职业教育供给。各类职业院校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采取自主研发课程和引进先进课程相结合、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现场教学与即时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协调发展的网络教育平台,促进泛在、移动、终身、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持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第六,必须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产教融合。通过制定或修订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规定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必须完善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调动和保障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

篇9: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论文

摘要:城轨企业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既是时代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城轨行业能够“走出去”的内在需求,更是城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实际需要,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可从稳定供应渠道、服务生产需求以及提升内部效率等路径实现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城轨企业路径

1背景

随着我国GDP的增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基础设置配套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不断深化。有数据显示,截至末,我国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600多km,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约138亿人次。同时,随着城轨行业技术的逐步成熟、国产率逐步提高、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以及国家审批权的下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呈现出规模扩大化、发展差异化、行业标准化、系统智能化、资金多元化等特点,这也为城轨企业物资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广州地铁20的数据基础上,结合行业的情况预估每公里年物资消耗规模为100万元,年全国城轨物资消耗规模约为36亿元。因此,探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分析

城轨企业不仅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更要承担公共服务和安全的职责。由于消费者市场对公共交通安全、便捷、快速、舒适等方面的要求愈加突出,与之带来的是线网的高负荷运转,城轨企业物资管理也面临着及时供应和质量保障的高挑战。然而,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

2.1区域合作不跨界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由各个区域进行管理,各区域城轨企业之间经营管理相互独立,各区域城轨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建立强相关的联系。因而,各区域在轨道交通制式、车辆选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区域物资管理与区域政策规定、企业决策流程等紧密相关,从而导致各企业的物资管理难以跨界合作、协同发展,面临着联合采购需求空间大但操作实施难度高的现实困境。

2.2供应商不协同

由于城轨相关物资的技术存在着专业性和垄断性的特点,同时城轨企业的需求也属于刚性且不稳定,多方面因素构建了城轨企业与供应商不稳定的交易结构,双方之间不仅没有形成协同体,反而促进了部分供应商隐藏信息或隐藏行动的机会主义行为。隐藏信息方面,供应商产品相关的技术参数、市场价格、库存、代理权限以及交货能力等不公开,导致城轨企业物资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隐藏行动方面,不按期交货、交货产品不合格、售后服务差等,导致生产运行秩序被打乱、合同违约纠纷多等问题。

2.3内部供需不同步

有数据显示,城轨企业故障维修约占日常维修计划的50%~70%,且维修模式单一,导致需求出现极大不稳定性。同时,由于城轨公共运输安全的特点,城轨企业对供应物资的质量和速度要求极其严格,但是由于所需的物资涉及专业多、品种多、规格多,使得物资统型不够、物资采购单次需求量少,从而导致内部采购部门与生产需求部门之间供需不同步,许多城轨企业陷入倾向于选择高库存、重资产运营的困境。

篇10: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论文

供给侧改革重在增长本源创新,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提升物资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创新管理机制、调动相关生产要素,形成符合生产需求的稳定供应能力和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成本管控与物资供应保障的平衡、物资计划与需求变化的平衡以及供需双方的平衡。

3.1稳定供应渠道

稳定的需求环境是充分调动供应商广泛参与和持续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物资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影响建立稳定供应渠道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统筹能力、采购需求分配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等。需求统筹能力是指将内、外部需求进行汇总、标准化和统型等,将不同需求单位的需求化零为整、或将不同品牌的需求进行统型、或将少量的需求整合到最小订货量以上等,从而发挥量的杠杆作用;采购需求分配机制是指根据供应商库的动态更新和分级管理,将采购需求优先分配到评级高的供应商,为其创造稳定、激励的需求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是指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不仅包括日常的沟通与交易信息等,还可以包括将需求信息、供应商信用或评估信息等向供应商开放,供应商将产品技术参数、库存以及升级换代等信息向采购方开放等。

3.2服务生产需求

建立面向生产需求的物资供应机制是物资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包括建立基于合理库存的物资配送机制、与供应商共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机制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或者JIT(JustInTime)的零库存机制。基于合理库存的物资配送机制指根据物资消耗的预估储备一定的物资,根据生产一线的需求提供物资及时供应的服务。例如,广州地铁建立了24h物资配送服务,且在各生产工班设置了自提物流柜。与供应商共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机制是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协议,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同时根据使用情况不断修正和补充库存的机制。例如,广州地铁与供应商探索了紧固件的看板管理机制。零库存机制是指由供应商根据需求情况,及时响应提供物资保障,采购方无需储备过多的库存。例如,通过电商渠道及时供应常规物资;与地理距离近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提供及时供应服务等。同时,服务生产需求还包括对生产需求的规范和管理,通过对生产中心消耗历史数据的挖掘分析,建立物资需求的预测机制、主动配送机制、灵活采购机制以及消耗计划和实际领用的管控机制等。

3.3提升内部效率

内部效率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与供应商的有效合作,还关系到对生产需求的服务质量。内部的效率包括与生产一线就物资统型、物资澄清、物资验收等协作,也包括与管理部门就预算控制、技术鉴定、政策优化等方面的协作,还包括内部合同签署的效率、到货跟进的效率以及物资出入库效率等。

4小结

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供给侧改革,既是时代赋予城轨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更是城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需要。在城轨大发展的趋势下,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探讨如何从供给侧改革形成物资管理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供给侧的内涵来看,城轨企业或可从稳定供应渠道、服务生产需求以及提升内部效率等路径来提升物资管理能力,从而实现成本管控与物资供应保障的平衡、物资计划与需求变化的平衡以及供需双方的平衡。此外,这些也与整个市场的发展情况紧密相关,包括形成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市场化的交易平台以及创新开放的联合机制等,促进整个城轨市场的持续、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

2范良松.“互联网+”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创新探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10.

3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3.

篇11:创新驱动和供给侧改革的心得体会

创新驱动和供给侧改革的心得体会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西方供应学派思路的翻版,也不是计划经济手段的回归,而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这一改革的关键是,要让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形成推动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健康轨道的合力。

最近,国务院连续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值得关注。上述举措接连推出,与今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联密切。结合近期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信号,大体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研判中国经济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眼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深度融合。扑朔迷离的世界经济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趋加深。前不久,在中国欢度传统春节之际,全球股市突遭“黑色一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探,市场需求萎靡不振,国际机构纷纷下调经济增速预期。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经济增长难度将大于去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为严峻。因此,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稳定全年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从已经掌握的情况看,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以创新的思维坚持扩大开放,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之举。其部署与政策安排重点将放在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优化外贸结构上。与此同时,在解决国内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和社会政策相互配合,业已显露端倪。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重点抓好“去”的同时,在“补”的方面,亦有许多不同以往的创新之举。

进一步观察还可发现,为进一步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中央决定在科技成果自主转移、科技人员兼职开展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松绑,加大对科技人员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奖励力度。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进一步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大动能,势必会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添新活力。

需要指出的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西方供应学派思路的翻版,也不是计划经济手段的回归,而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这一改革的关键是,要让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形成推动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健康轨道的合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短期内也许不会给经济增速带来明显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增长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将不断累积积极效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转型升级的预期目标,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篇12:管理会计在企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论文

管理会计在企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的新思路,建筑业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必将受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影响。文章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其推行的内涵及必要性,描述建筑业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为什么要发挥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重点剖析从“三去一降一补”角度,如何充分发挥建筑业管理会计的作用。文章提出的思路有利用管理会计分析,准确识别低效产能和过剩产能,实现“去产能”;实施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实现“去库存”;加强资金的集约化管控,减少资金沉淀与占用,管控现金流,创新融资模式,实现“去杠杆”;加强价值链成本管理,落实责任成本制,实现“降成本”;创新商业、融资、管理模式,实现“补短板”。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建筑业企业;管理会计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内涵

近年来,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渐渐显现出疲软态势,尤其以投资最为明显。三驾马车曾经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显著,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购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不利于稳定市场和稳定社会。中国的产业多数面临供给饱和或无效供给过剩的困境,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保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发展新常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层面,政府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补贴投入;在企业层面,以建筑业为例,要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从低价竞争和低技术含量生产向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过渡,做到环境保护和物料节约,提高劳动者素质,既抓经济效益,也抓管理创新,不断迈向中高端产业链,把控现金流,完善内部控制,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项目经济附加值,走“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经营管理之路。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的新思路,其内涵是消除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应当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达到资源配置优化,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顺应供给侧改革有序发展,保证经济增速和社会稳定。无论是大型国有传统企业,还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必将受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影响。以去杠杆为例,现金流作为企业运行的血脉,如何管理现金流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营运资金的筹资渠道和资本成本、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项目投资等企业筹资投资模式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在供给侧改革大潮中,企业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筑业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机遇与挑战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筑行业大部分企业存在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产权比率过高,严重限制发展的可持续性。究其原因,建筑业全行业发展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初具规模,但由于集中化程度弱,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严重,所以部分企业没有危机意识,坐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导致了管理偏废,技术更新速度慢,产品低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和出口力度,在短期内显著拉动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建筑企业的发展得以持续,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但从长期来看,需求侧的弊端显现。从“主力马车”投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从1月份的0.65%降低到6月份的0.45%,而6月份,这个数字是0.99%,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断下滑。供给侧结构改革则另辟蹊径,通过解放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创造和提供市场所需对路的建筑产品,重塑中国建筑业发展生态,显露出了勃勃的生机。建筑业企业要抓住此次机遇,创新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名牌;向民生工程转型,以PPP模式参与铁路、公路、水利、海绵城市、环保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生产技术,从依赖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过渡;以“营改增”最新政策为契机,规范企业税制,提高管理水平;把握“一带一路”政策的契机,积极推动和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和消化过剩的建筑产能,并努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的重要性

中国的管理会计起步较晚,时至今日,许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从经济体制上看,我国企业受原来的计划经济影响深远,市场竞争意识和重视企业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强,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还不够重视;从金融体制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不够严格,金融体制还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投融资决策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企业内部看,由于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限制,在企业中管理者凭经验管理居多,管理方式陈旧,可持续性差。企业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致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地位被动,与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管理会计作为内部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完全可以渗透到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企业战略思维,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选择

管理会计以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为基本出发点,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帮助企业寻找在整个行业中的定位,挖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优势,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和方案,促进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辅助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

管理会计利用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等各种技术方法,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把复杂的经济活动简单化,并揭示最优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帮助管理者利用现有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及时规避、降低、控制和消除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计划地实现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

(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筑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是制约建筑业盈利能力提升和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管理会计的科学运用,可以识别出效率低下的作业,鉴定出成本浪费的源头,借助淘汰低端产能,可以帮助改善建筑企业的低端化倾向,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进入互联网建筑时代,利用管理会计的最新技术,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优化绩效考评

管理会计既可以站在公司层面关注战略实施的全局性,又可以渗透到每个职能岗位,关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运用管理会计,有依据、有组织地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成果与岗位职责对比,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科学的绩效考评帮助带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督促员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成长,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经济新常态和建筑业实行“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管理会计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20下半年,我国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筑企业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中实现“三去一降一补”,解决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资金压力、财务杠杆高、管理粗放等严峻的问题,尤有必要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强化管理会计应用,实现企业管理转型与升级,让企业形成强大的内部发展动力,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下,不断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打造成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市场主体。

四、从“三去一降一补”角度充分发挥建筑业管理会计的作用

(一)利用管理会计分析识别和淘汰落后低效过剩产能,实现“去产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要实现适销对路,减少和消除管理粗放带来的弊端。同时借助“互联网+”的技术,项目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分散于各部门的“碎片化”信息得以综合,打碎“信息孤岛”,使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多互相关联、可以创造价值的信息。

(二)科学确立和实施供应链管理制度,实现“去库存”

广义的“去库存”,指的是消化由于消费不足或投资过度导致的产能过剩。从狭义上解释,指的是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库存水平,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降低项目的存货库存数量,要因地制宜,结合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科学的安全库存,并不要求各个项目全部照搬适时制的存货管理系统。从广义角度,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从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角度,完善企业供应链,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合理调配企业施工材料,从源头上“去库存”。狭义上,企业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如果满足建立适时制存货管理制度的条件,则设立适时制存货管理制度,如果不能满足,则设立必要的安全库存,保证业务不因材料供应不足而中断。

(三)加强资金集约管理,创新融资模式,实现“去杠杆”

建筑企业因其垫付多,项目大,周期长,回收慢等行业固有局限性,导致企业财务杠杆居高不下,加之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易集中,对资金管控能力有限,实现“去杠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建筑业企业应借助资金管理会计报告统计分析,督促业务部门及时收回工程投标保证金、工程款、质保金等运营资金,加速收款回笼速度,并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各个工程项目部也要加强成本管理,合理开支,在“降成本”的基础上争取较多的留存收益。另外,管理会计也要运用于项目投标决策中,对拟投标项目资金来源不确定,支付条件苛刻,业主信用不好,需要大量垫支工程款的项目,不参加投标,从源头上杜绝大额垫支的项目。建筑企业应积极采用PPP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吸收政府投资,并利用民间的直接投资,降低资产负债率;还有一种想法是在项目中引入基金,作为项目股东,这种股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股东,类似于优先股股东,他们不参与项目的日常经营管理,享受固定收益,在协议到期之后,项目回购股份。最近,国务院发布了一条建筑行业利好政策,工程建设领域的保证金将得到清理和规范。此举将盘活万亿资金,这对于充盈民间资本,进而对充实建筑业企业直接融资资本产生有利影响,但政策何时落地,各地实施的情况如何,还有待持续关注。

(四)加强价值链成本管理,落实责任成本制,实现“降成本”

英国经济学家Kaplinsky在《全球价值链研究手册》(GVC)提出价值链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为,建筑企业价值链主要由产品设计、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生产(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专业分包、劳务分包)、财务管理、产品交付、工程维护及质保等组成。在设计成本控制方面,开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互联网+”技术手段,优化成本控制,设计出功能强大、安全性高、低耗经济型的建筑产品,从源头降低设计成本;在施工方案组织方面,在确保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施工方案、优化工序,剔除无效作业。在施工成本控制方面,要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的控制,加强编制标后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在材料、设备供应成本控制方面,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资源的整合、比质比价管理,降低材料、设备成本;从专业分包、劳务分包成本控制方面,对专业、劳务分包商的技术、管理、资金、履约等能力进行管理会计分析、比较,采取公开招标形式进行选择,综合考虑技术、管理、资金、履约等能力,选择施工水平高、履约能力强的专业分包商合作,以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在资金控制方面,在资金成本管理中引入供应链管理(SCM),运用“横向”资金集中手段,完成资金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依托“互联网+”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把资金管控与税务筹划相联系,在概预算、甲供材料、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研发模式、发票管理和现金流等方面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降成本”。

(五)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补短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建筑业企业“补短板”,需要从商业模式、融资模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虽然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建筑业企业谋变求新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商业模式的竞争是关乎企业存亡的重要因素,也是“补短板”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建筑业企业发展增速放缓,靠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建筑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经济运行的核心由互联网经济下的客户逐渐取代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使得建筑业企业开始迫切关注绿色建筑的商业模式,实现绿色环保的节能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实现多家供应商竞价,促进诚信合作,实现公平竞争。促进“互联网+”与建筑业的融合,可以加强产业链合作,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专业能力融入到建造过程中,逐渐应用BIM技术和3D打印技术,实现高效施工和动态监控。二是“绿色建筑”商业模式。显而易见,这种商业模式倡导企业从绿色环保、能源节约角度开展企业活动。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建筑业企业要不断推进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的发展,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城市运营商”商业模式。目前,建筑业企业也正在努力由“施工总承包商”向“城市运营商”过渡,结合微笑曲线的价值增值效应,向后端设计服务和前端用户咨询服务来吸引客户,从而实现多个利润增长点。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建筑业企业“补短板”的重要方面,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与商业模式的创新、融资模式创新相辅相成,避免盲目照搬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筑业企业关注内外部环境,沉稳有序地创新。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采购与营销、研究与开发、施工运营、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化等方面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补企业之短,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楼继伟.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J].求是,(1)

[2]邹志英.管理会计助力供给侧改革[J].新理财,2016(4)

[3]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7)

[4]施振萍.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5)

[5]陈亮.建筑施工企业价值链分析与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6]吕鑫.建筑业商业模式综述[J].科技促进发展,2016(12)

篇13: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的作用与应用论文

一、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主要依靠由投资、消费、出口构成的“三驾马车”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和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等内外因素叠加,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以往高度依赖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继续支撑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新思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改善供给结构,强调供给方和生产方的管理,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强调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制度的变革和完善,引导市场由目前的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转变,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对企业来说是调整其产业结构和投入结构。从以前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转变;从过去高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模式转变。供给侧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企业深化改革、优化决策、提升供给质量,培育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

管理会计作为新型学科进入我国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过近40年的发展,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特别是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领域,如预算和控制方面,部分企业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起步相对较晚,“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主导市场经济时间较长,管理水平、手段落后,会计人员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管理人员缺少会计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的先进理论、方法未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在实践中,管理会计的行为还始终停留在个别和分散的水平上,着眼点多限于既定决策方案的落实和经营计划的执行上,侧重控制,忽略其他管理职能。可以说,多数企业仍是依赖于经验管理,管理会计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管理技术、手段逐渐发达。同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企业高度重视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财政部相继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多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工具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也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迈出了一大步。

三、管理会计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价值增值”“管理控制系统”“信息支持系统”三个方面体现。

(一)“价值增值”的作用

管理会计通过帮助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是指通过经营和管理活动,把低投入转换成高产出。具体过程为:管理会计为企业决策和管理层提供广泛的、科学有效的战略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增强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价值创造水平,促进企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的高端区域流动。企业之间的竞争,甚至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价值链的竞争。我国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企业却长期活动在价值链中的低端区域。起初,我国依靠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进入全球价值链中,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也引进了少部分先进产业和技术,但始终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加工环节较多,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部分占比较少。对引进的技术缺乏创新,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发展受核心技术制约,无法突破关键领域技术垄断的“天花板”,以至于大批制造企业只能选择代工、贴牌等方式进入市场。以移动电话行业为例,全球著名的“苹果”手机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制造、组装到最终产品包装等大部分环节均是由我国企业负责完成。但若从利润分配角度上看,即便是付出大量的成本、消耗无数资源,大部分利润还是流向了国外所控制的价值链高端环节。“苹果”手机整个产业链中的利润制高点发生在手机设计、关键芯片的研发和制造、广告和营销等环节,这些核心技术密集环节产生的利润均被苹果公司取得,约占总利润58.5%,我国通讯制造企业仅仅获得1.8%的.利润,社会经济效益极低。从价值增值的角度进行供给侧改革,是帮助我国大部分企业走出这种境况的有效途径之一。依靠价值增值科学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无用作业,力求达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所处环节、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等目标。

(二)“管理控制系统”的作用

管理控制系统,主要通过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坚守创新驱动底线两个手段,推动供给侧改革进程。管理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战略分析、经营分析、预算制定、责任中心划分、业绩评价、奖惩机制六个方面,是管理者为了完成组织目标对资源有效获得和使用的过程,也是“价值增值”的驱动过程。对供给侧改革目标,管理控制系统可从价值管理的供给端入手,通过创新思维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和新型商业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优化企业投资、决策和控制,进一步调整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扭转目前企业整体资源利用率低、消耗量大的状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组织的边界变得模糊,行业之间的界线相互交叉,价值管理也从横向、纵向模式向网状价值模式发展。这对企业管理、企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例如,“外卖”行业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服务行业,它的快速发展使方便面行业巨头“康师傅”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库存积压,利润下滑,公司市值从顶峰将近1400亿元港币跌落到400亿元港币左右,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对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面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管理会计的“管理控制系统”作用,可通过强化、优化供给端的管理,帮助企业优化决策、适时调整战略、积极应对风险、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库存、降低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信息支持系统”的作用

管理会计具有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作用。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数据的搜集、记录、分析,然后再依据各部门对信息需求的不同进行再次分配,从而减少部门之间的沟通环节,有助于缩短信息反馈周期,实现多部门联合作业、系统作业,减少无效作业,提升价值创造效率。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可从管理控制的角度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因素,及时预警,有助于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避免或降低风险。上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数据搜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为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提供更准确、及时、有用的经营战略信息支撑,改善决策层、管理层对经验决策、经验管理的过分依赖,支持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助推企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同时,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结合,实现从链式价值管理向网式价值管理转变,增强微观主体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四、供给侧改革中强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人才建设是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环节。管理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虽然数量庞大,但是高水平会计人员较为匮乏,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1.加强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梳理完善课程体系、强化管理会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同时,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校企协同,提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2.加强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转型、培训。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财务机器人逐渐出现,传统的以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财务会计人员将大量被机器取代,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需求将锐减,对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增加。无论从发挥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方面,还是从帮助会计人员转型适应发展方面,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都应重视和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加速财务人员由传统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3.发挥政府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统筹兼顾作用。政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权威性、引导性,利用这些优势,努力发挥政府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促进、协调、支持作用。总之,通过高校培养、单位和社会培训、政府引导等多管齐下,培养更多的管理会计人才,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管理会计人才支持和保障。

(二)建立符合供给侧改革要求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

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是应用管理会计先进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境。加强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共同研究建设。当前,重点是以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为引领,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和发展需求,构建、完善符合供给侧改革需求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以强化管理会计应用,落实供给侧改革任务,助推供给侧改革。

(三)加强消化理解和落实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为了促进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进一步推进管理会计在单位组织中的应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部于、20、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应用指引。“指引”的指导性、应用性、操作性都很强,为各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各微观主体单位加强消化理解和落实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特别是具体应用指引,是当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管理会计在供给侧改革中应用的有效措施。加强消化理解和落实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应加强对指引体系的学习,充分理解掌握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内容,掌握管理会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树立管理会计理念。在此基础上落实指引体系,开展管理会计活动。1.将管理会计活动融入战略的各个环节中。企业等单位主体要充分分析本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外部环境,根据其内外部环境,将管理会计活动融入战略制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等环节中,形成完整的闭环。2.有针对性地选择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选择与不同的管理会计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进行管理决策、分析、控制。例如,战略管理领域应用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等工具和方法;预算管理领域应用全面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工具和方法;成本管理领域应用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工具和方法;营运管理领域应用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等工具方法;投融资管理领域应用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等工具和方法;绩效管理领域应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和方法。3.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根据管理会计活动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满足管理层对管理信息的需要。总之,通过学习、落实指引体系,将管理会计思想嵌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相关职能,最终实现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助推供给侧改革。

(四)提升管理会计信息质量

由于管理会计信息质量较低,限制了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管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是管理会计发挥其职能的根本,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相关信息大多来自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有关报告,这些数据信息大多是时点资料且具有时滞性,不但不能满足管理会计工作对连续性、系统性、动态性的要求,而且很可能直接导致管理会计所做出的预测、决策出现失真的现象。不准确的决策极有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将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信心,使之无法大规模应用在企业实务中。因此,要想摆脱相关会计信息质量较低对管理会计发展的束缚,管理会计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生成工作就应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把握好高新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技术红利。

参考文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7):128-133.

[2]刘栋鑫.浅谈供给侧改革下如何加强企业管理会计发展[J].财会学习,(4):111.

[3]王一舒,朱学义.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6(14):62-63.

[4]杜海涛.如何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7(36):10,39.

[5]邹志英.管理会计助力供给侧改革[J].新理财,2016(4):22.

篇14: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论文

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论文

【摘要】为了加速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补充绿色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供给侧改革,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是迫在眉睫。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应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引发金融风险的关注力度,并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还应加快建立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关键词】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经济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排放结构和分配结构等,这些结构问题导致了供求偏离,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化。推动“僵尸企业”去杠杆化,也能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融资渠道,补充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短板。可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对我国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产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战略明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对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但就这些方面来说,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较突出的融资问题。

产能过剩的行业,信贷规模占比普遍居高不下。我国当前去产能的主要行业领域无非就是煤炭行业与钢铁行业,但是这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着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三高一低”的特征。由于资金存在逐衬陛,因此随着这两大行业增长,大量的信贷资金不断流入,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这些支柱行业的产能也随着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复苏刺激而迅猛增长。银行信贷毋庸置疑是我国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最主要资金来源,而随着这些产能不断增长和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他行业的信贷支持也就相应被削弱,对我国能源行业领域的其他新兴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挤出效应。这种信贷资金配置的差异,对于这些行业本身的发展乃至我国金融的发展、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都是不利的。在当前我国经济不断适应新常态的环境下,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僵尸企业”数量之多和杠杆率之高,使得金融支持的风险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杠杆率存在显著的`分化特征,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但是民营企业的杠杆率却呈现了明显下降的状态。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较大,因此杠杆率相对偏高,所以当前国家的去杠杆任务还主要在于去国有企业的杠杆。而在国有企业之中,犹以去国有“僵尸企业”的杠杆为主。当前,我国“僵尸企业”中占比最大的行业主要是钢铁、煤炭和水泥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行业的发展能力不断下滑,行业风险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淘汰煤炭、钢铁等行业过剩产能的政策意见,明确指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在给煤炭、钢铁等企业贷款时,应该在支持的同时严加管控,严防过剩产能的信贷资金流入。此外,我国金融机构在对待经营困境型企业往往实行断贷或抽贷的措施,这也使得这些处于困境的企业经营难上加难。

绿色产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我国的一些绿色产业,如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煤电利用的成本。要鼓励诸如可再生能源行业、新能源行业等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对这些绿色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要开辟更多的绿色渠道来降低其成本。但是绿色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存在明显的投资周期长、投资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等特征。不管是银行信贷还是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都存在着高成本的问题。可见,为了加速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补充绿色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供给侧改革,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是迫在眉睫。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关注力度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改革,从金融的视角而言,核心就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渠道难易和成本高低。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关键在于通过提高融资成本和缩减融资渠道来倒逼产业升级和引导企业退出,而对于绿色产业,则应该是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放宽融资渠道支持其发展。所以,只有建立起一套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僵尸企业”退出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机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才能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推动供给侧改革。要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关注力度,继续坚定不移落实国家关于去产能的政策意见。

我国的金融机构应时刻关注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实行差异化对待、扶持管控并行的措施,从而达到满足行业合理资金需求的效果。金融机构要严格控制对新增产能的信贷支持,对违规的新增产能坚决予以拒绝。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僵尸企业”断贷、抽贷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问题的重视,对这些企业的资产质量格外提高警惕,严防信贷违约。除了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融资风险的预警、识别和管控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加强信贷产品的创新,积极推出支持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升级的中期或长期信贷产品,并合理化制定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利率。积极加大金融工具的创新力度。主要考虑目前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存在的行业布局分散、行业经营成本过高、行业发展效益偏低等问题,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金融工具,比如采用并购信贷等融资方式,加决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或战略联盟。而大型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跨行业、跨区域优势,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来扶持优质企业发展。此外,可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联合服务的方式,帮助产能过剩企业调整生产规模,从而优化产能。

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积极做大做优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是专门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而设置的一种融资工具,这种融资工具具有期限长、成本低的特征,适合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长期投资。按照我国供给侧改革任务的要求,同时结合绿色产业的发展导向,未来我国应积极支持以绿色债券为代表的绿色产业融资工具。一方面,我国应制定出绿色债券的发行标准,建立债券市场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由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国有企业等组织发行绿色债券。另一方面,我国应积极推动绿色资产的证券化,探索绿色按揭担保陡质的证券。

同时,积极拓展绿色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绿色保险市场,对于支持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引导部分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供给侧改革以及加陕生态建设步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加快完善绿色保险市场的相关法律体系。严格制定生态环境污染的责任划分和认定的法律标准,健全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机制。其次,应积极完善绿色保险市场的技术支持体系。制定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估、环境损害生态补偿、环境损害地的修复等方面的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和巩固环境风险管理的动态数据库。

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方面的激励机制,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准备金、再贴现等政策性工具,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优化信贷配置。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体系的监督机制。利用信息平台,构建智能、动态的环境风险监督和控制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和企业运行的动态监测,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责任追究力度。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损害而导致信贷资产损失严重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都要从重处罚。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环评体系,衡量金融机构在环保上的贡献或损害,根据评价结果对金融机构予以差别化激励与约束,确保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闰培雄:《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路径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9期。

篇1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房地产项目管理论文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对项目管理认识不到位、项目开发前期工作不完善、设计监理缺失、控制职能不到位等问题,要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重视和加强项目前期的管理工作、重视项目规划设计、完善项目控制内容、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后期的项目管理工作。

按照传统做法,企业一个项目的完成至少需要涉及包括财务部门、销售部门、行政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部门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矛盾与摩擦,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进程和质量,增加企业运作成本。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方法,项目管理则不同。项目管理的应用始于80年代,开始只是仅局限于建筑、国防等特殊性行业,随着项目管理优越性的不断凸显,现在项目管理的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为共同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而组建起一个团队或项目小组,其中项目团队的管理者,即项目经理,通过系统的观点、方法及理论,对从项目的启动到项目结束时所涉及的所有环节和全部内容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工作,以实现更高的营运效率及项目的既定目标。从过程上来看,一个较为完整的项目管理流程包括了解项目的启动、策划、运作、监测及完成。从项目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力求通过对时间、成本、质量、范围及风险的有效管理,使得对项目管理中所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控制,促进项目的最终成功。

房地产行业作为特殊的产业,具有周期性长、中间环节繁多、投入资金量大等特点,在具体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强化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中,房地产项目管理是一个最为主要的途径。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分支,房地产项目管理通过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以期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项目管理又可分为建设项目管理、设计项目管理、工程咨询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及后期的物业管理等等。本文的房地产项目管理主要是指建设项目管理,是从房地产开发商,即业主单位角度出发的项目管理,包括了项目选择、计划、执行、协调、控制、评价及项目的结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素的增加,只有实现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各环节相互配合和紧密衔接,才有可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项目开发单位站在投资主体的立场,遵循成本最低、质量管理、责任对等原则,通过项目管理实现对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本、质量及时间的严格控制,是防范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项目管理认识不到位

在项目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难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仍有很大一部分房地产企业项目进行中,名义上为项目管理,但对于项目管理的概念、真正内涵等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简单地将项目管理等同于项目工程的现场管理及施工管理,对于项目现场管理以外的工作,如前期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销售、融资、物业管理等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直接导致项目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影响项目的成功与收益。其次,对于项目管理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过多重视项目的'盈利,而忽略企业的品牌建设、形象建设等,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项目经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管理团队的水平,对项目管理认识的不到位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项目管理队伍建设的忽视。

(二)项目开发前期工作不完善

房地产项目方案的确定作为开发商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但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房地产项目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策划、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是房地产项目管理基本内容,也是实现保障房地产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一旦前期工作,特别是可行性分析不到位,极有可能导致乱开发、乱投资等仓促盲目行为,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生存。整体上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房地产项目开发前期工作水仍有待强化和提高,一是对于市场的情况没有做深入了解和分析,导致决策的失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变相增加企业无形成本。二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得不到重视,单纯地凭借个人经验和市场走向,决策项目开发与否,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造成一系列问题,如高空置率、无法形成特色等,难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设计监理缺失

作为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图纸的设计阶段很大程度上决策了项目最终产品房产的价值。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很大一部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这阶段的管理工作少之又少,加上对于专业设计的管理弱,无明确及详细的设计委托书及要求说明,导致设计出来的图纸与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是设计质量不高。而一旦在施工过程中要求给予修改,必须对整个项目的完成造成影响,也大大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和施工的难度。其次,设计人员也只是从自身的专业出发,对于成本控制等缺乏概念。因此不论从何种角度来讲,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都需强化在此阶段的管理和提升管理水平。

(四)控制职能不到位

首先,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管理中,只求速度以尽快回笼资金,由此导致种种不良后果:一是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的项目监督,甚至造成许多临时性的一时决策,对项目造成负面影响,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对于项目工程的进度控制不力,使得工程难以如期完成,影响预期销售计划;三是由于开工前缺乏详实有效的全面的投资估算和成本预算,在具体的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常常导致出现投资额远超过计划投资额的情况,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资金流和现金流,又大大增加企业的运作成本。其次,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薄弱。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财务风险等等。而一旦风险产生将不可避免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于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仍不到位,项目风险管理薄弱,难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影响房地产项目的正常开发和房地产投资效益。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完善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的思考

(一)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

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特别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低的特点,要努力提升房地产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实现项目管理的有效实施。一是,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其领导层和决策层要切实认识到项目管理的性质、任务及实施项目管理对于房地产项目顺利开发的重要意义,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二是,在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项目管理人员,使其具有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素质,保证在具体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理论,从而提高项目管理队伍素质。三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上岗培训活动,提升项目管理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保障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开展。

(二)重视和加强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一是,作为房地产开发商,要时刻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整体态势有深刻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主要途径是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机制,以收集各类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为房地产项目开发与否及如何进行有效开发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二是,做好市场调研与预测工作,明确项目的功能定位与市场定位,形成几个可备选方案。三是,加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从各个方面对各方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分析决策,从中择优。另外,在此阶段要特别注意对确定后的方案做出和形成全面和实际投资估算报告。

(三)重视项目规划设计

在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安全、项目定位、拟销售价格等方面的基础上,加强与设计单位的交流与沟通,尤其是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对全程参与房地产项目设计的环节,形成深层次的密切合作,以保障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科学性。同时,可引入竞争机制,进行设计方案的招标工作,优化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成本控制对于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设计阶段可采取限额控制的方式从源头上实现对投资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对于设计阶段概算及施工图预算编制给予严格控制,保障项目管理过程中控制的有据可依。最后,加大对于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包括综合会审和专业会审,既对于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意图、细节把握到位,也有利于对工程的重点难点初步和整体的认识。

(四)完善项目控制内容

1.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力度

一是更新理念,要认识到项目质量管理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材料的选择、施工过程的错漏等方面,而是在预算限制前提下达到最好的使用标准。二是,完善房地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制定具体可量化的标准,实现对项目开发全过程、全方位的检验。三是,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资质,并签订相应的合同,明确责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风险的量化。另外,重视项目质量重要性的宣传工作,通过岗位技能培训l等形式,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2.成本控制

一是通过加强现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同时对于项目的任何支出都要进行严格审查,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防止超前支付。二是,从各个阶段加大对于工程成本的控制,包括决策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如在项目施工阶段,在施工方与设计方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签证,通过完善现场签证管理以严格控制成本。另外,可通过专门的工程监理机构对工程造价进行跟踪管理。

3.风险控制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树立风险价值理念,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房地产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及时有效识别、防范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于房地产项目开发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讲,风险防范的途径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及风险控制等。

(五)加强项目后期管理工作

售后服务的提高既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商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也有助于提高房产的市场销售速度。选择信誉好、质量高的物业管理公司,积极沟通,加强项目物业管理工作,以保障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其次,做好准确把握房地产行业的营销理念,提高营销层次和水平。紧密结合客户的特点和需求,加强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并及时根据市场的反馈情况调整营销方案。

绿色行动工作调度会简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读后感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

部队连务会范文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小学生的演讲稿800字

一线抗疫党员英雄事迹故事

研究孙子兵法的核心战略思想的论文

党员在线学习心得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小学生演讲稿

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
《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论文(通用15篇)】相关文章:

关于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二期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2023-09-22

数字档案室建设调度会简报2023-02-06

部队后勤年终总结2023-08-09

打假行动作文2022-07-25

手心里的微感动作文2024-05-11

手心里的爱作文400字2024-02-07

手心里的微打动初中作文2022-08-24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2022-10-11

硕士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研究论文2023-01-24

浅析国际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会计毕业论文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