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过年的散文随笔(精选12篇)由网友“Sarasvati”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描写过年的散文随笔,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描写过年的散文随笔
描写过年的散文随笔
学校终于放假了,也到年根了,还没喘口气呢,又得忙着大扫除,置办年货。这日子,真比流水还快。
建华忙了一早上,洗完东西又擦玻璃,还要给老婆孩子做饭,这家务活干起来,比他教书还累呢。
门锁一响,亚茹下班回来了,边换鞋边喊:“建华,我们单位分的带鱼,我放在地下室了,你下午送到我妈那里吧。反正我们也不会做,等妈炸好了我们带点回来吃就行。”
建华正在炒菜,答应一声,把一盘鱼香肉丝盛到盘子里,又做了个鸡蛋汤。
“乐乐,不练了,我们吃饭了。”
亚茹从书房里唤出练钢笔字的女儿,带她洗手吃饭。
“乐乐,多吃点菜,你爸拌的黄瓜可鲜了。”
亚茹给女儿夹着菜,也顺便夸夸建华饭做的香。
建华看老婆今天高兴,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把想了很久的话说出来。
“亚茹,今年过年,我们回老家陪陪爹妈好不好?”
亚茹吃得正高兴呢,听了建华的话,脸色慢慢转阴了,夹菜的筷子也停下来。
“建华,年年过年不是去我妈那儿吗,干嘛跑那么远去山里。再说,天这么冷,乡下又没暖气,乐乐去了能受得了吗?”
亚茹把饭碗一推,索性不吃了,脸拉得老长。
早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可建华心里,也还是非常失望,甚至有些愤怒了。
结婚快十年了,除了刚结婚那两年亚茹跟着他回过几次老家,生下乐乐后,就借口孩子小,受不了坐长途汽车的颠簸,又嫌他家条件差,闻不惯那炕烟味,总之有各种理由来拒绝去看他爹妈。算起来,他们已经有五六年没回家陪爹妈过年了,只有放暑假的时候,建华一个人匆匆回去看望一趟。爹妈惦记小孙女,亚茹总说乐乐小,农村里条件差,不让他带乐乐回去看爷爷奶奶。
好好的一顿饭吃得不欢而散。亚茹带乐乐去午睡了,建华收拾了碗筷,一个人坐到客厅里,按开电视,看着新闻频道,脑子里却乱纷纷的,眼前老晃动着爹妈的影子。还有昨天他打电话时,妈妈说的话:“建华,今年过年你们回来不?我们都好几年没见过亚茹和乐乐了,挺想的。你爹气管炎也越严重了,就不知道还能等你们几年……”
妈妈还在絮絮叨叨,建华却羞愧得不敢答话了。最后,他给妈说,亚茹还没放假呢,等她放了假,他们尽量赶回去陪爹妈过年。
可是,刚刚才说一句,就被亚茹驳回去了,若不回去,让他怎么面对父母。本来在父母面前,他就够不孝的了,亚茹一直这样,让他情何以堪。
是,他家是在穷山沟,他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土包子,亚茹看不上他家,也嫌弃他父母,可当初两人谈恋爱的时候,她也没嫌弃过他的出身,结婚后还让岳父帮他托人调动工作,怎么现在的亚茹,就势利成这样了呢?
建华和亚茹是在大学同学,大三的时候开始谈的恋爱,还是亚茹主动追求的建华。那时候的建华是学院公认才子,校报的'编辑兼主要撰稿人,还时不时有诗歌散文在杂志上发表,名气加人气,再加上人长得也帅气,颇吸引女生们的眼球。学校里总有几个花痴借故让他修改文章,或约他周末去吃饭,或请他看电影,偷偷塞到他桌洞或衣兜里的情书,都不知道有多少了,也引来多少男生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
亚茹也是在一次找建华询问校刊上投稿的事认识他的。那时候的亚茹学的是金融,建华是中文系,两个人之前并不认识。亚茹从小也喜欢文学,上高中时就开始写一些小短文,或者即兴写几句诗,虽然没建华写得那么好,也颇有点才情的。
亚茹在校报投了篇稿子,建华给她修改一番,润润色,发表了。亚茹看了校报上的文章,经建华一修改,增色不少,她才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真有待提高,同时,也对这个有名的大才子颇为仰慕,想借感谢他为名,认识一下。
结果是,亚茹对建华一见钟情,尽管知道建华身边不乏追求他的女孩子,她也打听出来建华并没有真正的女朋友,庆幸之余,便开始特意找机会接近建华,过一段时间两人熟悉了,亚茹大胆地对建华表达了爱慕之情,却遭到了建华的拒绝。
对于建华来说,亚茹已经不是他拒绝过的第一个女孩子了。倒不是建华恃才自傲,他明白自己只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个穷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都得靠爹辛辛苦苦在砖窑干苦力挣点寄给他。为了供他上大学,妹妹初中毕业就去南方打工了。他看似光明的前途,是亲人们用血汗支持着,他不想在大学里谈恋爱,更不想和城里的女孩谈恋爱,现在的女孩子都很现实的,一旦知道他的家庭情况,浪漫的爱情也不过一场无言的结局。
亚茹被拒绝后也伤心了一阵子,但她是真心爱上建华了,并未被他的冷漠击退,不管建华接不接受她的感情,她都一如既往地对他好。建华为了让她死心,把家里的情况全盘告诉她,还说,他将来毕业了也得回老家,他家里就他一个男孩,父母都老了,他也不想离他们太远,就回乡当个教师,平平淡淡过日子,他给不了亚茹应该拥有的幸福。
亚茹说她喜欢的是建华,跟他的家庭出身没关系,至于将来工作的事,等他们毕业了再说,总之,只要建华还没女朋友,她就不放弃。
亚茹的执着和真情终于感动了建华,毕竟都已到了爱情萌动的年纪,面对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孩,建华再理智,也抵御不了内心对爱的渴望。到了大学,不谈恋爱的学生倒成了奇葩了。
毕业季到了,他们和众多校园里的情侣一样,面临着选择。建华要回家乡,亚茹也要回父母所在的城市。建华知道此一别可能就是爱情的结束,他也不太难过,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们都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过早地品尝了一枚酸涩的青果而已。
建华后来被分配到他们镇上的一个中学当老师,他也主动中断了和亚茹的联系。她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孩,应该过她舒适安逸的生活。离开他,她一定能找到一个优秀的男人,他和她,注定不是同路人。
可谁能想到,半年后,亚茹竟然大老远地跑来找他,死活不同意就这样分手,还跟着他到家里,说服建华的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
建华的爹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没出过大山,见这么个娇滴滴的天仙一样的城里姑娘主动上门要给他们当儿媳妇,自然高兴地合不拢嘴,哪里肯听建华的解释,就催着儿子答应下来,早点结婚,他们也安心了。
那年元旦,建华和亚茹结婚了,只是亚茹已经在她所在的城市找到了工作,婚假结束,亚茹回去上班了,两人只能过着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也多有不便。
一年后,亚茹请假回来,跟他们说,让建华去她所在的城市工作。建华的爹妈虽然舍不得让唯一的儿子离开他们,但他们也希望儿子能当个真正的城里人,他们脸上也觉得光彩。而且亚茹也一再保证,以后他们一定多来探望他们二老的。对善良的父母来说,只要是对儿子有利的事,他们都会鼎力支持,哪里会还去考虑他们的晚年啊。
篇2:有关于过年散文随笔
早在新年的边缘,我们就在“福”中了。
踏进年关,是“福”追随着我们,还是我们伴随着“福”,反正从关于“福”字开始。先是写福字、裱福字、剪福字、看福字……到了除夕,我们在忙着张贴年画、春联的同时,总是在门楣、壁柱、水缸、粮囤、衣柜等处张贴上红彤彤、喜盈盈的“福”字。“福”字点缀着年画、春联,吉祥、欢乐、幸福的新春佳节气氛便霎时浓郁起来。张贴年画、春联、“福”字,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由来已久的习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通常是“幸福”,而在过去多指“福气”、“福运”。 张贴年画、春联、“福”字,一般都由当家人来张贴。张贴年画、春联,表现欢乐吉庆气象;张贴“福”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祈盼在新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福满门庭,更是为了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福。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这种祈盼、向往和祝福,很多人还特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其“福到了”的吉意,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过去,人们张贴“福”字,更多的是为了祈福,祈求新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且看“福”字的组成,就可看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福”字的左旁为示旁,表示祈求;右旁是一口田,意思是一口人十亩田,这就是福。现在,我们张贴“福”字,更多的是对既有的幸福生活的肯定,祈福的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张贴“福”字,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对国富民强、社会稳定的赞许,是对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感叹,是对物阜年丰、民心向上的称颂……
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新年;从塞北江南到天涯海角,人们敲锣打鼓庆祝新年,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新年,把最诚挚的问候送给新年。还是请看一副春联吧:四时春为首,五福寿为先。意思是说,“福”包括长寿、富裕、康宁、修德、善终五个方面。如今,我们祈求的确实是高品位的“福”,是三个文明的“福”!换句话说,在追求小康生活的和谐时代,人们祈福多为心灵,将“福”字制作得愈来愈精致可爱、形象生动,“福”字被精雕细刻得愈来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且看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图案的“福”字,从不同的角度,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将幸福生活烘托得更加红火亮堂。人们不仅把“福”字倒贴起来,还把“福”字穿上身,将唐装点缀得流光溢彩,将欢度新年的人们映衬得愈加神采奕奕、春风扑面。
当然,仅仅靠贴是贴不出幸福生活的,仅仅靠描绘是描绘不出小康生活的,只有靠开拓进取的精神、靠脚踏实地地拼搏,经济增长的曲线才会憧憬新的高度,翻了身的土地才会呼唤新的粮仓,神奇的网络也才会链接成交新的商务市场……只有拼搏进取,幸福的小康生活才会悄然而至,一切才会新鲜而灿烂。
新年,我们在福中。福,永远属于奋发图强的中华儿女!
篇3:过年的散文随笔
日子飞逝,蛇已将尾,马年跃跃欲试,恍如静止般的时光,竟匆匆远去!上午随意浏览自己空间;自己注册QQ竟有七年了。回想起刚开始时,电脑纯粹是我下班后的音乐播放器。每天下班回来打开电脑,点击置于桌面的音乐,让音乐回旋在整个房间,开始收拾家务,然后休息片刻悠哉品味着咖啡,盘点着一天的辛苦与劳累。
当初上学学的拼音差不多全忘了,自己呢,又喜欢写文字,女儿为我注册QQ,设置空间,告诉我如何如何操作,如何如何打开,而我呢,也想让自己的文字有个家,便开始在电脑前的敲敲打打。一边摸索,一边踉踉跄跄开始用电脑记录生活轨迹。从开始一句话,到现在罗哩罗嗦总而言之自己小有进步了。网络也成我的好伙伴,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一些好朋友。从盲目的认识,到现在的大浪淘沙,网络已经和现实同步了,不再有雾里看花,是朋友终是肝胆相诚,龌蹉的终须夭夭。
早上感觉很冷有点诚心不想去瑜伽馆,便慢慢腾腾收拾屋子洗漱完毕准备下楼买菜,这时,微信中的朋友圈平安夜的祝福不断,欣喜之余,感慨颇多;这些好友们,我们一路走来,多者5,6年少则也2,3年了,网络是是非非明白许多,所有的一切真诚是最简单的基石,网络不是假面舞会!真诚待人便是待已。
日复一日的生活,一成不变节奏,蹉跎了岁月,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是会改变了你我。敞开心扉天涯没有海角。
篇4:陪谁过年散文随笔
陪谁过年散文随笔
结婚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回家陪父母过个年。公公婆婆只有老公这一个儿子,我咋忍心丢下两位老人,让他们孤孤单单过年。再说按照农村风俗,儿子陪父母过年那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为了公公婆婆,也为了老公,只好“委屈”自己,“冷却”了父母。可每当全家热热闹闹、开开心心过年时,我总会情不自禁想到家乡的父母,心里便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
去年刚过元旦,老公突然提出要陪我回去过年,把我激动得眼泪哗哗直流。我也早早把这一消息打电话告诉了父母。我们要回家过年的消息,也把父母高兴坏了。农历腊月刚过半,父母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几天下来,家里到处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母亲对父亲说:“今年家里人多,一定要多准备些,吃不完可以让孩子们带走。”担心我们受冻,母亲还特意做了两条新被子,每条被子仅棉花就用了七斤多。
到了腊月二十五,我们就要出发,婆婆却意外摔伤住进了医院。尽管婆婆一直催促我们回家,这个节骨眼上,我咋能放下婆婆不管,只顾自己呢!当我把这一情况打电话告诉母亲时,母亲一阵沉默,然后便安慰我:“我和你爸没事,你就安心照顾婆婆吧!”尽管母亲啥都没说,但我还是从语气中感受到母亲的失望。
眼下又近年关,陪谁过年又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老公今年春节正赶上在单位值班,根本脱不了身。儿子给出主意:“把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接过来,我们一起过年多好!”把父母接到我们身边过年,这办法我们不是没有想过,早几年我也曾向父母暗示过,但母亲说,在城里生活不习惯,还是家里方便。我再清楚不过,最主要的原因,父母不想给我们添麻烦。
老公突然说:“我倒有个好办法。打电话说你最近身体不舒服,保管两位老人不请自来!”我把眼一瞪:“大过年的,能不能说点吉利话,装啥不行,偏要去装病!”儿子一旁插话道:“妈妈要是不乐意,那就让我装病吧!姥姥、姥爷最疼我了,只要能让他们过个高兴年,这病装得值!”
篇5:过年后上班的散文随笔
假期没有来临之前,一直盼望着盼望着……
等真正来临了,也没有那种狂喜,就我而言,反倒有点淡淡的失落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工作已成习惯,少了它有那么点不自然。
假期中的时间往往是飞逝,很快就会面临假期的结束。这时回头看看,发现假期确实一天一天地度过,倒是每天的日子很懒散。
今天就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初八)。无可奈何结束这个假期,心里还是有一些不情愿,从早上懒懒散散的到现在,心情随笔·春节后第一天上班更困了,想睡觉,典型的假期结束综合症心情随笔·春节后第一天上班!
篇6:过年后上班的散文随笔
新年的脚步已经悄悄的来临,不知从何时起,过年好像是一种模式,腊月十五后,就要打扫房子,洗被子,床单。然后做这个做那个,一切好像还有了一些无奈。过年已经没有儿时那么强烈与迫切,那时候觉得一年是那么漫长,刚刚过了年就期待下一个年的到来。因为过年就意味着穿新衣服,有好吃的好玩的。因为那时候才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美味,花生,瓜子,米泡糖,炸红薯片,蒸糯米糕,炸油豆腐,杀猪……还有那新衣服,还有如今看来是少的可怜的压岁钱。大年初一姐姐给我梳辫子,扎两个水红色的蝴蝶结,婶婶就笑我打扮那么漂亮给谁做小媳妇了,然后赶紧出去显摆看看谁的新衣服漂亮。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却留给我了幸福的温馨的美好的回忆,长大了褪去了天真和幼稚,也许是对生活要求多了,满足少了,忙忙碌碌的追求着什么,细一想又说不清什么。所以觉得过年是只不过是孩子的节日。
其实年在我眼里是越来越淡了,可是在心里越来越重了,一个崭新的未知的充满希望的的一天。今年没有达到的愿望,总是希望在下一年实现。有时候想着过年不就是睡一个晚上,而且就老了一岁,怎么就为了过这一天的年那么辛苦,那么累。
年是一天,年年如此年年过,花开花落无两样,愿自己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希望自己开心快乐每一天!
篇7:过年后上班的散文随笔
从家乡回到北京,今天是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坐在办公桌前,脑子里一片空白,整个身心似乎都在游离,在家乡的过年生活好像是一个梦,似乎已经远去,又似乎那么清晰:
灯笼高高挂,庭院处处净
爆竹阵阵响,春联对对红
父母心欢喜,兄嫂带笑容
大人忙年货,厨房热腾腾
小孩忙玩耍,来回如穿龙
饺子个个香,晚会笑声隆
温馨除夕夜,欢乐盈心中
初一互拜年,其意暖融融
大人封红包,小孩乐盈盈
亲朋久相聚,笑声响不停
欢乐过年时,一片乐腾腾
相逢皆欢喜,别离满惆怅
心怨假期短,无奈踏归程
临行反复嘱,亲人泪晶莹
又是一年去,期盼来年逢。
篇8:过年后上班的散文随笔
在家休息了三天,虽然没做什么,就是逛逛街,但已经让我休息够,养足了精神。来到办公室,跟每一个人热情的打招呼,新年的第一天上班,我稍微的打扮了一下,新年新气象嘛!
在工作中,不管你有多顺利,多开心,但总有一些人或事情,会影响你的心情。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要让自己开心一些,这样才可以气到她们。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啊!我要加油!不要生气!
虽然有些事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一定要开心微笑着,不要认输,因为你并不比别人差到哪里去,我们都是一样,坚持!让瞧不起你的人都哭去吧!
篇9:有关于过年期间的散文随笔
一元肇始,万户迎春。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酒宴喧嚣声,今年的春节又要过完了。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对于过年,也有了或多或少的体会。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过年风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的年文化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三十年前,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风雨飘零,但是对于过年却是有着十分强烈的热情。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买来大红纸,用饱蘸浓墨的笔,书写出一幅幅喜气洋溢的春联,张贴在低矮的大门上,阳光映衬下红彤彤的一片,鲜艳夺目,呈现出一派欢乐的节日气氛,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过年时从街上买回来现成的春联,红底金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也彰显着十足的年味。而我却有一种隐约的感觉:这买回来的春联总比不上手写春联那样亲切质朴,那样更富有浓郁的节日气息和古老的传统文化的芳香。时光走到今天,过年贴春联似乎已经淡出了年俗的范畴。临近春节,集市上卖春联的商户不似以前那么多了,走在村里的街道上,两边住户的门窗上十之八九没有贴春联,也不像以前过年那样贴满了福字或窗花,让这过年的气氛素淡了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物质的不断丰富,对于过年的热情逐渐消减,所以一些传统的过年的风俗也渐渐地被淡化了。而一些新的年文化已经或正在取代传统的年俗(如挂中国结,挂彩饰串灯等)。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贴春联也许和供灶王接财神这些年俗一样,慢慢的成为昨天的记忆了。
中国人都是孔子的门徒,讲究礼仪,拜年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活动。记得小时候过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大家就相互拜年,到长辈和亲属家里,到邻居和朋友家里,说上几句吉祥话,唠唠家常,嗑点瓜子,啃几个冻梨(那时买不起水果),感觉特别的祥和美好,其乐融融。年三十开始,秧歌队挨家挨户拜年,大姑娘小伙子都去参加秧歌队,不计报酬,只图乐呵。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锣鼓喧天,唢呐悠扬,人们兴高采烈,笑语欢声。然而到了今天,再也看不到那样过年的热闹场面了,拜年这个词,更多的是从电视上或某些宣传活动中听到,感觉既温馨又陌生。是的,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网络拜年等等,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无法替代传统的拜年中所饱含的那种浓浓的亲情和纯朴的乡情,都无法展现中国人友善亲和的传统美德和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
近些年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风气(有人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春节期间愈加严重。各村屯的小卖店里,麻将机并排,人声嘈杂,烟雾缭绕,荤的素的嬉笑怒骂声不绝于耳。有的人家几口人轮番上阵,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赢了欢天喜地,大吃大喝,输了垂头丧气,孩子吵,老婆怨,闹得朋友翻脸,邻里反目。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缺少健康的文化生活,更缺少类似文化大院那种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最好每个自然屯有一个文化大院)。所以闲下来的农民就依赖于麻将消磨时间,寻求刺激。我们的村民在平常日子里都能够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而在过年的麻将桌上却出手阔绰,一掷千金。辛苦忙碌了一年,适当的放松一下、豪气一把可以理解,但是弄得损伤了身体,影响了和睦,甚至背上经济负担就得不偿失了。正所谓丰富了物质,空虚了灵魂,懒惰了身体,匮乏了精神。
春晚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失望(一己之见)。哈文弄了二年,把央视的舞台拆个稀巴烂,用新人,上档次,最后仍有那么多的人不买帐。换了冯小刚,除了布景等软件设施更加绚丽奢华,其内容也未见好到哪里去。我觉得,农民是春晚观众的主体,春晚要立足于农民观众的认知。乐,是春晚的主题,四个小时的晚会,只有四个小品,而且不是很搞笑,所谓的相声,完全是两个演员在那背台词,根本无笑可言。标新立异追求高雅无可厚非,但是有一条很重要,必须让观众看懂。五年前的奥运会,张艺谋弄来了沙拉布莱曼,奥运会是世界级的盛会,找个外国明星助阵情由可原。冯导大概是想和当年的张导较劲,也弄来个外国明星,但是她究竟唱的什么,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听不懂。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晚是中国人的文化大餐,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演绎界明星跻跻,弄个洋妞翻着洋语在台上扭捏作态(话有点粗俗),不管声音多么美妙,不论形式多么高雅,如果观众不理解,那么它就失去了意义。还有一个李敏昊,韩国人,主持人报节目时介绍他如何如何帅气。如果只是因为他帅气,应当到选秀的舞台上展示,到春晚上得瑟就没有必要了。指望用外国人来拯救春晚的困局,博得观众的眼球,最终只会让春晚走投无路。
又过了一年,又长了一岁。额头皱纹密布,鬓角白霜轻染,磨平了高傲的棱角,沉淀了浮躁的喧嚣,碾碎了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的轻狂,多了些红尘一梦命由天、竭虑殚精皆枉然的感慨。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对于未来,依然安分守己,脚踏实地,恬静前行。对于自己的平凡,淡然一笑,心地坦然。
最近从朋友那里看到一段话,感触颇深。人生的价值是一个最大的数字,其中身体健康是前面的1,人的事业、荣誉、地位、财富、家庭等等都是1后面的0,显然,0越多,数值就越大。但是一旦前面的1没有了,这个数字就真的成为零了。是的,只有保持住了身体的这个1,后面的0积多了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以一定要善待自己,让生命之树常绿。
笑看经年遗远梦,轻吟平仄写桑田。也许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生活就是平淡而真实,日子就是简单而快乐。
篇10:有关于过年期间的散文随笔
每每看到牵手散步的老人,眼里就有些温润。于那些老人而言,风雨人生几十年的光景,他们一路走来,至此,已经是云淡风清,简单的牵手相扶,便牵系了浓浓的亲情。年轻时是否两人彼此爱得死去活来,谁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呢?
轰轰烈烈、愁肠百结、魂牵梦萦,比起这份白头偕老、执手夕阳、笑看儿孙甚至是守着病榻,究竟哪一种离永恒近一些?哪一种才能成就真正的幸福?可怜了大部分人们啊,只能拥有其一,总让人生有些不甘的遗憾罢。
日子一天天流逝时,我们不自知,满了三百六十五天还不自知时,春节的爆竹便向着每一个不知今夕何夕的人们问起“辞旧迎新,辞旧迎新,你将辞掉什么?你又想要迎来什么呢?”
忽然想起张若虚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种概叹让人沉呤了千年,到后来朱自清先生也轻轻地问“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起风了,透着丝丝不易察觉的寒意,吹起了红灯笼的丝线飘飘,吹转了孩子手中的风车,吹起满地鞭炮的残衣,也吹得那些白色的花儿竟片片零落,花季又如何?若不在枝头好好地灿烂,转瞬便是落红,只为下一季的春花作了春泥赔了嫁衣,“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香如故吗?未必,留下的只是千般忧伤与无奈的吧。
欣赏着处处风景的时候,心已飘到海角天涯。
春节像相思一样漫长,春节也像日子一样匆匆,你若问起“春节过得好吗?”我只能说“唉,又是一年芳华,又是一年芳华。”
篇11:散文随笔:锣鼓声里过年
散文随笔:锣鼓声里过年
老家湾子的中央是祖辈留下的老祠堂,那时已成为生产队里的仓库,门口几级大青石的台阶下一方空地,成了天然的“文化”广场。是我们儿时玩耍的场所。大人们一有空暇则会坐在石阶上拉家常、谈传闻、讲从古戏里知道的历史中的人和事。诸如铡美案、程咬金、薜仁贵征东……激动时会冲我们嚷道:“小子,听着,小湾读书赶不上大湾听话”。直到生产队长用那裂卷的锤子把水塘埂边苦楝树上悬挂的铁板敲得当当响,人们才不情愿地拎起大海碗回家找工具。
最热闹的还是过年的时候。一进入阴历年,特别是吃过腊八饭后,队里农活安排逐渐稀少,家境好些的人家开始准备年货,年的气氛渐浓,偶尔有爱热闹的乐手敲响锣鼓。
初一至初三的几天里,锣鼓几乎是不停的,那套锣鼓和谱是祖传的不象以往搭台戏开演前单调而急促的“打闹台”,只是为了吸引观众和镇定一下嚣嚷的演出环境。也不像扭秧歌那缓和舒展的节奏。
乐队在小锣四声半拍的引导下齐响,节奏感强而起伏多变,旋律优美而富于感染,大锣的技巧在于干脆准确的切音;大镲则是乐队的指挥与灵魂,难度也最大,它的力度与响声直接传染影响其它乐手的情绪,当一曲完结是否要循环演奏时,都要看大镲手表情暗示;最潇洒的是小马锣手,不时把锣敲击后抛向空中,动作敏捷,一般是青年充当;小镲和鼓则容易掌握。当演奏进入高潮时,乐手们会为自己默契的配合而会心的一笑。虽然那时还不懂什么乐理,只知道“听”热闹,看乐手潇洒的动作,心里随之击拍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那时,人们都聚集在“广场”上看热闹,大人们都穿上整洁而没有补丁的衣服,小姑娘们穿着花洋布的新衣兴奋的串来串去,点缀在人群中。在这洋溢着年的氛围里,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人们品味出宁静与祥和,幸福与满足,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
正月十五以后,便算是年过月尽,又恢复以往的忙碌,开始一年辛勤的劳作,大苦楝树上的铁板,又有规律的“当当”响彻宁静的湾子。
后来我通过自学而初通乐理,识得几根“豆芽”,成为一个业余乐队的首席小号,是否能与之附会出一点关联来,很难说得清。倒是一直有心回老家整理记录那伴随我童年以及给了我乡人愉悦和充实的打击乐谱。遗憾的是当年的乐手大多已作古,几件乐器也不知所终,就连那一方空地也因人口的增加而不复存在。
年仍然象轮回的四季不时碾过生活的空间,已习以为常。惟有那锣鼓声时常响在耳际,那景象闪现眼前,那热闹的年的氛围融融于心。
篇12: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拜年
拜年在我老家洛南来说叫走亲亲。小时候走亲亲,提着盒子笼,里面拿上去几家亲亲的白面馍馍,果子(油炸面食)。那时麦面缺欠,白面馍馍多搅和些白玉米面。后来日子慢慢好过了,或者放一些白糖红糖,点心,挂面一直到八十年代结束,九十年代初。到了亲亲家吃了饭,或者不吃饭,多数给来客打个鸡蛋,或者烧一点醪糟,泡油条压一下肚子。过年几天肚子都吃的饱饱的,肠胃整天到黑都是超负荷运转,消化不过来。
初一早晨吃饺子,家家都一样,这是一句俗语。三十晚上包饺子,饺子馅弄好,洗个硬币,一分,二分,五分包进饺子里。包完饺子统计一下个数,是单数家里就要添人,不是哥哥生了侄子,就是哥哥今年说媒能成。初一早晨起来,砂锅熬肉,一层萝卜片,一层豆腐片,一片片薄肉片铺满砂锅,最上面放些粉条开始生火熬。熬好后大人小孩围坐一圈,多数一家人在热炕上放个小吃饭桌,盘腿而坐。老人没有压岁钱给你,就看谁能吃上昨天晚上包的饺子里面的钱了,预示谁今年运气好。说是迷信却是一种祥和快乐幸福团圆过朝夕的年。早饭吃过,就开始拜年去。初一拜自家,同姓家族。拜大伯,叔,按辈分大小拜年。我年年先去东边我叔叔家,叔叔和婶娘老两口。一个女儿,成家后都在西安工作。孩子也不少,有一年回来,有一年不回来。其实我差不多就是我叔叔家的孩子,我是叔叔家的常客,姐姐走后,姐姐睡觉那个东间土坑,我几乎常年在上面睡觉,在里面学习,只是过年要回去住两天。我们两家中间相隔两家人,都离的不远,二百多米远。去了我叔我婶娘对我很稀罕,我叔不会表达,但是他总是用实际行动表示,从小到大没有训过我,没有骂过我错与过没有指责过我,有的多是爱护,时至今日想起他老人家,我总是眼泪汪汪,止不住的往下流。我婶娘拍拍我身上灰尘,摸摸我的头,给我理发,给我梳头,小时候总是打扮我,手心吐一口唾沫,在我头发上一抹,把我就头发梳里乌光铮亮。
初二拜舅舅家,舅舅家在塬上,先去我大舅家,在一个村里,相当于乡下到城里的差别,塬下人家集中,人口多,塬上就舅舅家和小舅家,四五户人家,人家住的稀散。表哥表弟多,我也经常去塬上和表哥表弟玩,有时不回家。记得又一年给大舅舅拜年,表侄女云霞也在给舅爷爷拜年。我和侄女云霞在外边苹果树下玩,大舅母拿一角钱的压岁钱给我,两角钱的压岁钱给侄女。侄女比我小两三岁,侄子也有比我大好多岁的。十来岁的我心里也有不舒服,但是我也不在乎。到了小舅家,小舅母背着我给了外甥五角钱,到了我跟前没有,时常给舅舅家干活的都是我们家的人,主要还是我们兄妹,担水磨面,砍柴,收割等等活路。人都势利眼,侄女家里条件好,她爸爸在外面工作。再有一点是不是我辈分大,侄女们虽然年龄相仿,总是有差别的,也不是家里贫穷,母亲总是拿不出给她的侄子侄女压岁钱,多年以后我还是想不通。当然这是过去的事情,我长大后在外边工作,不管什么时候回老家,给母亲带什么,给婶娘,给舅母一视同仁,吃的带的都一样。她们小时候愁我长大,长大后愁我成家,盼望我日子过好,终于盼到我带着妻子孩子回家,她们心花怒放,喜笑颜开,说叨我过去这,说叨过去那,总算是一块石头落地,把心放下来了,我娃出息了,成家了,一家人过活了。
初三侄子侄女孙子们一走,突然感觉家里一下子冷冷清清的,没了生气。来了孙子们把家里闹鸡犬不宁,吵闹的人受不了,这个叫唤了,那个打闹在一起玩。过年又不能说,只能劝导。孩子们家里死气沉沉,感到很寂寞空虚。过年要有孩子参与,有了孩子闹腾,家里才有生气,有了热闹,有了兴旺,有了希望,有了生机勃勃,有了幸福感。
孙子们给你往那一跪,给爷爷拜年 !今天不像过去那么吝啬,百元压岁钱一露出手孩子们你挣我夺,那种纯真幼稚,不就是我们要看的热闹,逗玩,过年不就是过孩子的节日快乐!压岁钱当然是人人有份,不偏不向。老一辈人走完了,自己就坐上上席的位置了,膝下一看都是晚辈。人活一辈子也不枉然,不就是活个膝下儿女福满堂!
2018.2.22日于宝鸡
作者:秦岭山夫
公众号:禹平文学
★ 过年的散文诗
★ 春酒教学设计
★ 描写年味的散文
★ 《春酒》教学设计
★ 初二语文春酒
★ 初一语文教案
【描写过年的散文随笔(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春酒教学课件2022-04-29
《春酒》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01
初二语文春酒教案优秀锦集2023-12-13
描写家乡山水优美散文2022-11-09
《春酒》教学方案2023-11-13
描写春季的散文诗2022-12-03
卖白菜 教案2023-01-30
迟子建《第三地晚餐》读后感2022-09-21
迟子建寒夜生花阅读题答案2024-02-05
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