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愁随笔(锦集13篇)由网友“龙骟麒”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舌尖上的乡愁随笔,希望您能喜欢!
篇1:舌尖上的乡愁随笔
舌尖上的乡愁随笔
黍,是塞外土默特家乡的又一特产。属于五谷之一!故乡人称为黍子。黍有黑色和黄色之两种。黍子成熟后的颗粒光滑溜溜的,特别可爱!黍蜕皮后米色为黄色,所以又称“黄米”!加工成面后粘性大,劲道!做成的食品在家乡称为“糕”!
黍的产量也不大。为什么还要种呢?因为这种作物也是耐旱作物,和莜麦一样,在靠天下雨吃饭的农村,就算天旱雨水少也能生长。不像小麦是个喜水的娇贵作物,没有水的几次灌溉!是不给长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这黍算是说粗不粗,说细不细的一种粮食,加工好了,属上等食物。可与白面相媲美。
这黍米加工成面后,用水拌成颗粒状用锅蒸,拌颗粒是个需要加水适度的颗粒均匀的经验活,关系到蒸熟后糕的软硬和劲道的口感!还关系到有没有夹生饭!因为它的粘性大,在笼屉上蒸熟第一层后再蒸第二层,否则不透气后就夹生了!所以蒸的时候需要撒一层,蒸一层,熟一层后再接着撒第二层以此类推。直到第四五层够量的时候才盖住锅用大火再蒸才能熟到。糕蒸熟了,接下来,就该“採糕”了!
“採糕”才是个技术活!採是连揉带压将蒸熟的颗粒状的面“蹂躏”成一团面团的功夫!刚出锅的糕在採糕的时候特别烫手,需要採的人忍住烫,烫的实在不行的时候沾点冷水才能继续!我们小时候见父母採糕的时候就给打打下手,端一盆冷水放在旁边。这採糕还需要有力气,这揉面自古以来就是个见功夫的活!就是练武功的人也要学这种功夫!可见其学问道理之深!
这糕如果採好了,那口感可就不一样了。有个略夸张的故事说的就是我们家乡的的事情。一家人过年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採好了一大盆糕,不防一只狗闻香进家就叼了一口,主人打狗狗含着糕跑到家门外,这糕被拉成了一条带子就是不断!最后狗被逼无奈松了口,这糕居然自动卷了回来到糕盆里!你说劲道不劲道?
接下来就是捏糕。将一大团採好的糕捏成巴掌大的圆形状,象征着团圆美满。此时的糕已经是成品了!怎么吃都可以!有句家乡的歇后语说:省油吃素糕!
过去的油也不多,生产队每家人分几斤油就不错了!很多人家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就“省油吃素糕了”!但是过年的时候都最少也要炸一半。留下正月里吃。如果过年的时候也全是素糕,那么说明这家人家确实的穷的厉害了!或者说是小气(吝啬)的比葛朗台还厉害!
糕用胡麻油炸一下叫炸糕!刚出锅家乡人们称“哧儿糕”!糕被炸的时候哧溜乱响所以叫哧儿糕!再加上吃刚出锅的炸糕会咬破糕上面的`“燎泡”发出哧儿的响声,所以被人称为“哧儿糕”!有人就好这一口!我想在哪个年代一来是馋涎欲滴按捺不住二来是肚里清汤寡水急需下肚吧!
有人让孩子们猜谜语:圆圆的,板板的,燎泡爬的满满的?是什么?怪了!包括我在内的伙伴孩子们居然都能猜出来!我想是不伙伴们都经过那点馋涎欲滴的一关啊?
白面没有多少,缺到什么程度呢?用爸爸的玩笑话说就是“庄户人吃顿烙油饼,然后上了三天井”!我说上井干什么去呀?爸爸说:渴的不行哇!
没有白面这种高级细粮,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糕就堂而皇之地顶起了门户!
糕作为主食,可以配搭任何副食!有的人说汤糕搭配是一绝!也有的人说炸糕大烩菜是天配!也有的人说炸糕蘸白糖,一吃一个香!糕蘸糖行(糖稀)吃个不停!还有的说你们没吃过个好东西,那羊杈子泡糕才是正经茶把!(最好的东西,大概来自蒙古语)你看那糕字是怎么写的?旁边有个羊呢!不是和羊肉最配吗?最后又出来个人说:看你们也没吃过个好东西!那素糕焖鸡才是上讲究的呢!……
糕有多种吃法,怎么吃都是按现代流行语就是“百搭”!怎么吃也香!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通吃”的人!
逢年过节,有顿糕吃,日子也算过的滋润,没拉下。办喜事,糕就是上待客人最好的美食。也有取其谐音“高”的意思!过生日的吃糕喻孩子早日长高:盖房起屋喻意房高高大大!结婚的喻意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个高字都涵盖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天长日久,这“吃糕”在乡下成了参加事宴的代名词了!到现在,土默川人去参加婚礼生日宴会有不少人不说搭礼,很多人还说的是“吃糕个呀”!
你干甚个呀?打扮的妾人(客人)呀似的?
有个吃糕出(处)呢!
嗷!载是吃糕个呀!
嗯!吃糕个呀!
嗷!为不甚了!
一种吃食习惯成了一种事情的约定俗成的代名词,这估计应该是土默川家乡的一种特色文化吧?
莜面和糕都是耐消化的食品,吃莜面讲究“莜面吃个半饱饱,腾上点开水正好好!”如果吃的十分饱了,肚子会有饱腹感!因为有后劲,让你感觉憋涨的受不了!
家乡的人知道,可是当年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不懂啊!村里的人告诉他们千万吃莜面别吃饱了!他们不信,在那个吃粮贫穷的年代,他们认为是农民有点是否有点太“狡黠”了!怕他们来了“分一杯羹”吧?于是不听劝就使劲吃饱了。到了晚上,都在院里憋的来**串才知道这土默川人原来是如此诚实正直!
莜面尚如此如此,那糕呢?
三十里的莜面呀
四十里的糕
十里的荞面呀
饿断了腰!
——土默特《民谣》
从此民谣中你应该听懂了吧!
家乡当年的莜面和糕的味道常在回忆中!至今想念!也许你要问??当年物质匮乏稀罕这些,难道现在物质这么丰富,莜面和糕不如当年的好吃吗?
篇2: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图书简介】
内容简介:全国最优秀的33位美食作者,挖掘深藏于味蕾深处的美食记忆,为千万翘首以待的粉丝,写下了这本带着浓浓乡愁情怀的《寻味:舌尖上的乡愁》。童年时我们垂涎欲滴的小吃,离家后我们念念不忘的妈妈烧的家常菜,年岁渐长之后,舌尖味蕾时常泛起的淡淡乡愁……作者以深情、诱人的笔触,写下了对于美食的热爱、对于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于生活的至深感触。《寻味:舌尖上的乡愁》囊括了数十个省市的三十多种美食,既有对美食文化的娓娓道来,也详尽介绍了如何在家里制作这些勾人馋虫的美味,兼具文化性和实用性。
【图书目录】
一、解小时候,乡愁是嘴角的一抹油渍
早茶江湖广东
热干面湖北·武汉
豆皮湖北·武汉
跷脚牛肉四川·乐山
神仙鸡浙江·宁波
鲜虾锅贴山东·青岛
糖球山东·青岛
冻菜凉粉山东·青岛
甜沫山东·济南
沙茶面福建·厦门
牛肉馍安徽·亳州
三河米饺安徽·合肥
哈尔滨饺子黑龙江·哈尔滨
烤鸭江苏·南京
闽南血蚶福建
二、解离家后,乡愁是妈妈烧的家常菜
妈妈的自制卤菜湖南
腊味合蒸湖南
莜面鱼儿内蒙古
南阳蒸食河南·南阳
浇头面安徽·歙县
黏豆包黑龙江·哈尔滨
红肠/干肠黑龙江·哈尔滨
浇汁鱼黑龙江·哈尔滨
八宝豆腐箱山东·博山
河豚鱼干炖芸豆山东·威海
舂菜云南
茨菇焖肉广东·广州
年夜饭福建
篇3:舌尖上的乡愁的散文
舌尖上的乡愁的散文
故乡很远,远得岁月沧桑,千里迢迢。故乡很近,近得魂牵梦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乡愁是妈妈用枯黄的柴草点燃的一缕炊烟;是爸爸用废旧的日历卷在旱烟中的那口辛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那份早熟和心酸!
童年的记忆中,我用稚嫩的脊背,背着哭哭啼啼的弟弟,在夕阳的余辉下,等待晚归的爸妈快快回家。朦朦胧胧的傍晚,爸妈拖着疲惫的身影归来,妈妈胳膊上挎着装满野菜的竹篮,爸爸挽着参差不齐的裤腿儿,肩上扛着一捆儿喂牛的青草。
弟弟马上破涕为笑,从我的背上溜下来,飞奔进妈妈的怀抱。满脸疲惫的妈妈在那一刻笑得像一朵风干的百合。踉跄着把弟弟抱在怀里,我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了心疼爸妈。默默地走过去,接过妈妈的竹篮和爸爸的镰刀,夕阳下,一家人踩着长长的影子一起回家。那时候,幼小的我还不太懂得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只知道不管等多晚,见到爸妈的那一刻,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心安。
回到家,爸爸叼着自卷的.旱烟,领着弟弟去喂牛。温顺的大黄牛一边大口地咀嚼着青草,一边悠闲地甩着尾巴,弟弟在牛背上开心地笑。妈妈开始生火做饭,我提着野菜去喂鸭子。回来的时候,站在灶台边看妈妈淘米,煮饭,洗菜,择菜,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顿简单的晚饭,金黄色的小米干饭和白菜炖豆腐。看得多了也记住了基本流程,就有了一种想跃跃欲试的想法。想给晚归的爸妈做顿饭吃,给她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并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们,我已经长大了。
记得那年我八岁,犹豫了很久,我把这个想法跟五岁的弟弟说了。那天的弟弟变得格外乖巧,不哭不闹,还帮我择起了韭菜。我自认为早已把妈妈做饭的步骤烂记于心,所以胸有成竹,满心欢喜地忙碌着。
但是,厨房里有两袋金黄色的小米,一袋颜色鲜艳米粒儿略大一点点儿,一袋颜色陈旧米粒儿略小一点点儿。我就忘了妈妈到底用哪袋米做饭了,纠结了半天,决定用颜色鲜艳米粒儿大的米。铁锅里的水和米都是严格按照妈妈平日的标准放的。但是那天的米饭很奇怪,水都快烧干了米怎么煮都不烂,于是,我就加水再煮,还是不烂,继续加水继续煮……越煮心里越着急,怕妈妈回家骂我,急得满头大汗。
正在这时,爸妈急匆匆地推开了家门。因为她们在山上田地里除草,能够隐约看到山脚下的家,妈妈是看到房顶的烟筒冒烟了,以为我和弟弟在家顽皮把柴草点燃了,怕烧到我俩,才一路急跑回家的。我那天心里害怕急了,心想肯定会挨揍,就吓哭了。弟弟看见我哭,也跟着哭了起来,因为他把韭菜择的乱七八糟满地狼藉,也是怕挨揍吓哭的。
结果那天,妈妈把我和弟弟搂在怀里,哭的稀里哗啦。她边哭边说:“吓死我了,以为你俩把房子点着了呢!不怕不怕,只要你俩没事儿就好了,其它的都不重要。”爸爸打开锅盖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我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居然把还没有来得及加工成小米的谷子煮到锅里了,所以才会怎么煮都不烂。妈妈一听也破涕为笑了,于是,一家人嘻嘻哈哈笑了好长时间。我又囧又恨,心想自己笨死了,第一次做饭就闹出这么荒唐的笑话。
那天,妈妈把我煮的一锅谷子都喂猪喂牛喂鸭子了。然后,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谷子和小米的区别,并且表扬我已经长大了,知道替爸妈分担家务了。
吃饭的时候,妈妈破天荒儿地奖励我和弟弟一人一个咸鸭蛋,这个除非是过年或者家里来客人,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妈妈腌好了是要拿到集市上卖了换零花钱儿买油盐酱醋的。
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八十年代,一锅永远也煮不熟的谷子,一个香糯流油的咸鸭蛋,就成了我舌尖上最难忘的乡愁。我也是从那一次,告别了少不更事的单纯,真正学会了做饭做家务,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帮爸妈承担起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岁月沧桑,寒来暑往,涉不出的故乡愁,走不完的回乡路。那段关于儿时第一次做饭的啼笑皆非的经历,虽以失败告终,却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和热爱家乡
在我心中,故乡的山是一块没有被世俗染指的璞玉;故乡的水是一汪没有被金钱迷惑的纯真;故乡的路是我心中超越了爱恨情仇、尔虞我诈、千帆过尽的坦途;故乡的愁是我用真情固守在心灵深处的一方禅心净土。
篇4:“舌尖”上的乡愁的心情日记
“舌尖”上的乡愁的心情日记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开播,就不时被那朴素、诱人的家乡色香、味感挑战着舌蕾的耐受力,那种纯朴而深沉的乡愁也时时袭上心头,而对故乡那悠远隽永的思恋则在心底蔓延……
我的童年时期,正是食不果腹的年代,虽也能勉强维持温饱,但如果想在伙食上推陈出新、翻起花样却并不容易。但食物的贫乏并不能妨碍祖母、母亲那通灵的心思与巧手,总是用那些最普通的、最廉价的食材带给我们诸多的惊喜,让我们年幼的身体茁壮成长。
印象最深的就是“饸饹面”了吧!从进入初夏,祖母、母亲就会把饸饹床子抬出来,用刷子蘸水好好涮洗一番,然后在阳光下暴晒,做好准备。饸饹面一般是在中午吃,因为中午天气热,适合吃凉面,且当时的饸饹面原料是地瓜面,黑、硬,晚上吃不易消化。上午母亲去地里干活,祖母早早就开始了和面等系列工程,等在地里劳作的人们快下晌的时候,炉灶里柴火噼啪作响,大锅里的水已经热浪滚滚,把床子架到锅台上,把和好的面放入床窝里,用杠子压出的面条正好落在水里……其实卤子也简单得很,就是捣些蒜泥、凉拌些清脆的菜瓜(我们小时候没有黄瓜,只有菜瓜),黑乎乎一碗,筋道、美味,深深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儿时的记忆总是那样纯真、清晰,那些记忆没有现代城市化的污染和工业化的喧嚣,只有亲人精心制作、饱含亲情的纯朴。那些食材都是大自然最天然的馈赠,食物的制作也并没有炫目的技巧,却绝对是最安全、最自然、最朴素,最能满足我们食欲与心灵之需,也最令人怀念。
过年时,儿子品尝着从超市购置的各式的糕点,我则在一旁回忆着童年时食品,“那时候,我奶奶每到年关,就会用黍子面蒸‘粘灯盏’,用面捏成长长的‘九龙灯’,每个‘灯盏’里倒上食用油,插上用火纸捻成的细捻,点着后供在‘灶王爷’牌位前,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剩下的面就捏成单个的‘灯盏’,给我们小孩子端着到街上玩,比谁的灯更亮、更好看,玩够了就当成干粮下肚了……”
“那你现在还会做‘九龙灯’吗?”儿子饶有兴趣地问我。
“没做过,但记得我奶奶做的.样子。”
“我也没见过我外婆做过。那以后不就失传了?”儿子口气里竟是淡淡的失落。
记忆里惟一浓墨重彩的食物就是“花糕”了吧!孩子过“三生”(在我们农村老家,孩子过三周岁生日可是个隆重的大日子哦!亲戚朋友都会到场祝贺的)、婚嫁、过年等重要节日,就到了邻家婶娘、小媳妇们出彩的时刻了,个个跃跃欲试,帮忙做“花糕”。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来擀那个庞大、厚圆的底座,再由那些媳妇们动手捏出各种造型的祈福吉祥物,仙桃、石榴、寿果、莲花,配上红色的大枣,层层叠叠,花糕的层数与大小是代表主家的诚意,马虎不得!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终于到了蒸熟出锅的时候了,用五彩的颜色来点缀吧,粉红的仙桃、火红的石榴、闪着金光的小鱼儿……大家热闹地围观、品评着各人的手艺,温馨而和谐……
时间总是如流水般静静淌过岁月的四季变幻,有着成长的欢欣,也有着不可挽留的怅然。如今祖母已经作古,父母也随我弟远迁他乡,那些记忆里的味道也渐行渐远,但心里的温暖却依旧如昨,历久弥新。
篇5:舌尖上的乡愁阅读答案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本文略有删改)
问题:
1.填空: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A ;以第 B 人称的口吻来叙述;段5和段6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 C 和 D 的表达方式。(4分)
2.段③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3.段④中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2分)
4.谈谈段⑦“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2分)
5.文章以“舌尖上的多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分)A.散文 B.一 C.描写 D.议论
2.(2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3.(2分)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念家、乡愁也可)
4.(2分)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妈妈创造的美味)。
5.(3分)(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的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3)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篇6:舌尖上的记忆随笔
舌尖上的记忆随笔
虽说我属猪,但我与猪的身材有天壤之别。我没有猪那滚圆滚圆的身材,更缺少猪那有啥吃啥的好胃口。
我打小就特挑食,妈妈为此动足了脑筋,下够了功夫,不仅经常跟邻居、朋友交流厨艺,还跟着电视学做菜,变着法儿给我改善伙食,可十有八九,我都是“一看、二闻、三摇头”,急得她直叹气。饭桌上,妹妹总是如饿虎扑食一般大口大口地吞咽饭菜;我呢,刚吃几口就没了胃口。外婆、妈妈夹到我碗里的菜越堆越高,如同一座小山;我却越吃越慢,像吃药一样痛苦。几乎每顿饭都是全家人都吃完了,只剩我还在“孤军奋战”。
妈妈不甘心,这不,她又祭出了大招儿——“下厨房”做菜软件,听说那里面有花样繁多的做菜秘籍。这下,妈妈忙得更起劲了:周末,送我去辅导班后,就直奔菜市场,货比三家,挑选无污染的新鲜食材。
回到家,她就一头扎进了厨房:摘呀、泡呀、洗呀、切呀……厨房俨然成了她的“战场”。好几次放学回家,妈妈太专注烹饪,全然不知我已进门了。看着灶台前那个忙碌的背影,我的心头总是热乎乎、甜滋滋的。餐桌上多出了一道道新花样:糖醋排骨,又酸又甜,还补钙:香煎臭鳜鱼,鲜美的.味道让我差点儿把自己的舌头也吞进肚;山药筒骨汤,口味清淡,健脾又开胃……营养美味的“爱心菜肴”哟,让我的味蕾渐渐苏醒,饭量也增加了。
我的味蕾,细细品尝着美食的爽滑酥嫩;我的心,也细细享受着母爱的香浓悠长。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无论将来我身处何方,这舌尖上的记忆都会跟随着我,一辈子!
篇7:舌尖上的美食随笔
舌尖上的美食随笔
说到重庆,大家不禁想到了重庆火锅,这可是冬日里尤其能让人感到热辣的美食呢!今天咱们就跟随“火锅娃娃”余沐霖,去感受重庆火锅的魅力。
一提到重庆美食,最出名的当然非火锅莫属。“亮澄澄的汤汁红似火,麻辣辣的滋味乐开花……”一首《火锅娃娃》唱出了重庆人的火锅情怀。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女孩,别看我小,我可是非常能吃辣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火锅娃娃”。
重庆的冬天虽说都在零度以上,但还是冻得人似冰棍一般,手脚冰凉。在这个时候,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自然是一大美事了。
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汤仿佛乐开了花,不停地翻滚。还没有开始吃,混合着辣味和麻味的香味已经让人身上暖了起来。把喜欢的菜一股脑儿都放进去,等着汤锅再次沸腾,几分钟后就可以大快朵颐了。我最喜欢的要数苕粉了,滑滑的,嫩嫩的,“哧溜”一下吸進嘴里,轻轻地一咬,又弹又有嚼劲,真是美味无比。麻辣嫩牛肉也是我的最爱。牛肉被切成薄薄的.片,放上调料腌制。煮好捞出来时,整片牛肉都发出油亮油亮的光,送到嘴里一咬,细嫩软滑,美味无比。吃了一会儿,火辣的感觉直冲脑门,浑身好似蒸桑拿一般,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脖子往下滑,可我根本顾不上擦。
冬天里吃完一顿火锅,全身都暖洋洋的,仿佛有一个小太阳住进了身体里,就算是受寒后的一点点感冒,也逃得无影无踪了。
要是觉得重庆火锅辣,可以尝试着在油碟里加一点儿醋,这样,辣味立即会变得温和,你们就能享受一顿风味独特的“醋火锅”啦!
篇8:舌尖上的乡愁小学生作文600字
舌尖上的乡愁小学生作文600字
“卖馒头喽,刚出笼的新鲜馒头喽!”街边的小贩吆喝着。这勾起了我肚子里的馋虫,我去买了个馒头,咬了一大口,可这味道怎么和我在家乡时吃的不一样啊?这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外婆家的方前馒头。外婆家在方前,那里小吃可是名声在外,特别是馒头的制作工艺,那可是独具特色的。
一、制作白药:去溪边或潮湿的地方找到一种叫辣廖的植物,乡下农村里很好找的。根留在地上,其它割下来,然后把整捆的辣廖捣细捣碎,用竹沥沥出汁,再用谷粉和汁搅拌,搓成一个个圆球,放在蒸笼里,盖上,等它们长出长长的白毛后,拿到太阳下晒干,想做馒头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几个来用,外形像乒乓球一样,很可爱哦。
二、做小酵:用纯糯米熬成粥,白药与粥搅拌均匀后,放在小缸里三天三夜,稀饭就变成了水,再把麦皮加到粥里,手捏去有点干,就可以了,这就是酵头。
三、做大酵:第一次改用籼米熬成粥,把做好的酵头放在粥里,接着不去管它,放两天两夜。
四、做馒头:用豆腐袋把大酵的水挤出来,按一定的比例加在小麦粉里,大人们开始用力把粉团搓得均匀细腻,再一块块撕出来,大小按馒头怌的样子,在光滑的.木板上搓几下,一个个家乡特色的馒头怌型就出来了。
五、蒸馒头:蒸笼先预热,把馒头放上去,不能太密,因为在蒸的过程中,发酵会让馒头变大,挤在一起破了皮就不漂亮了。蒸熟后,打开蒸笼,满屋子雾腾腾的,都是香气。
怎么样?看得你们也流口水了吧?由于过于繁琐程序,现在许多人做馒头就直接从菜市场买泡打粉或者是食酵母加入麦粉了,虽然外形一样,但咬在嘴里,却没有了一点儿家乡的味道了。
现在的食品,不仅仅是馒头,还有许多的食品商家为了得到最大的利润,而不顾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仅偷工减料,而且还粗制滥造,听说还有些商家用大便做成了臭豆腐吃死了人,原本那一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美味又健康的食品,渐渐变得陌生,变得恐怖了。我们家乡也只有那些爷爷奶奶年纪大的人才会坚持守着原始的步骤做美味的家乡馒头,太多人吃不上真正香浓而健康的馒头,它成了一种逐渐消逝的乡愁。
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才问全了如何做家乡馒头的程序,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工艺传承下来——美味,手工艺,传统文化,让现在还有将来的乡村里,多些美好,少些乡愁吧!
篇9:舌尖上的中国随笔700字
周五晚上,我和爸爸早早的等在电视机旁,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这个电视节目可是爸爸强力推荐的,它介绍了中国的美食和文化。
第二集从介绍人物学习做菜开始,慢慢地推出了各种菜式。其中,我最喜欢最敬佩的人是阿苗和大哥哥。阿苗是个20岁的女生,她非常勤奋、努力,对自己很严格。有时候师傅给她指点后,她非常认真,下班了,别人都回家了,她却拿出多余的材料,反复练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最终,阿苗做出了精致的点心,得到了师傅的表扬。通过阿苗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肯勤学苦练,事情都能做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说的好,无论有多难的事情,只要多学多练,一定能做好。所以在学习上也应该多学多练,基础才能打好。
大哥哥是一个小伙子,他的拿手强项是做“扣三丝”。“扣三丝”是用火腿、鸡脯、笋子、香菇、干丝等材料切成不到0.5厘米的细丝做成的,这可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切菜功夫。只见他先把香菇、火腿切成丝,放在碗边,中间用干丝填满,上锅蒸个5分钟,然后把碗倒扣在盘子上,拿开碗,美味的“扣三丝”就做好了。看到一种种材料在大哥哥的手中被一刀刀切成细丝,那迅速之快,切的之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看来只要多多练习,“功夫”就会出来了。就像我们刚刚经过的期中检测一样,虽然做重复的事情很枯燥,但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一次比一次认真的练习,就能获得满意的成绩。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的主题是“心传”,意思是:中国美食的做法用心的传承下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样在学校老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徒弟,老师同样教授的知识,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每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的程度不同造成的。有的同学很认真就学得好,有的同学态度不端正,成绩自然不会好。以后在学习上,我要向小苗和大哥哥一样勤奋努力,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这样我的学习才能学得更好。
篇10:舌尖上的中国随笔700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呀,是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力量之手而种下颗颗谷粒。当你坐在家中证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可曾想过那是劳动人民经过努力的劳种而所得的结果,而我们往往无情无义的毁坏这一“结果”,那也便是剩饭、剩菜,这一不好的习惯。
夏日的炎热,冬日的寒冷,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那边是农民,这一伟大的人物。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失去了自觉性,失去了公德心,应该让所有的中国公民也体会一下农民的辛苦,农民的伟大。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好了起来,在饮食方面有所提高,但在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一些人出去吃一顿饭饭,为了给足自己的面子,点了一桌子的菜,到了最后,剩下一大堆,带走吧,怕丢自己的面子,吃过一顿饭,便迎来了一场食物“沙尘暴”。想想这些食物,如果我们节约,又能吃饱的情况下,那些多余的食物便让饥饿的人吃上一顿饭,补充一些营养,让我们看到明天的美好,世界的未来。
说过:“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走向全社会的小康路,但如果人们做不到自觉,希望便会破灭。”人们生生存下去的条件主要靠的是食物,而食物也是有许多地方的人们吃不到的,如果我们每天上浪费一些食物,那些贫困、灾区的人们便能吃上粮食,不会面临饥饿和死亡,我们节约粮食要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粮食是中国目前的一大问题,它好似地震、沙尘暴、海啸、龙卷风一样的灾难。中国是一个自强的国家,坚强好胜的国家,不服输的国家,我相信,中国人民也具备这样的品质,虽然有许多外国公民做的比我们好,但我们只要虚心改进便有所成功,我们一定不要把食物沙尘暴列入国家危险中。
风的吹拂,是庄稼长得更旺,雨的滋润,是庄稼长得更饱满,而这些更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作,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做一位民族之风的中国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摆脱“舌尖上的中国”。
篇11:舌尖上的春天随笔散文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杨柳的倩影里,春天在那小河的歌声里,春天在那桃花的笑靥里,春天在那燕子的呢喃里……”春天呀,你还在我们的舌尖上、锅碗里!
一场润润的小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干枯的蓬蒿根际间,悄悄地露出了些许绿意,白蒿偷偷地探出了脑袋,卯足了浑身的劲儿准备长大,那鲜嫩的花叶叫人仿佛闻到了浓浓的蒸白蒿味。它们没有逃过大娘大婶们的法眼,很快就成了她们的囊中之物。不久,家家户户的笼屉里都冒着热气,整个村子的上空都弥漫着浓郁的香味,一会儿,餐桌上就会摆上一碗碗酥酥的白蒿蒸菜,拌上红油油的蒜水水,一人一碗,吃着、说着、笑着、闹着,那光景,白蒿在舌尖上跳舞,日子在品尝中滋润。
一碗白蒿固然让人熨帖,而一盘凉拌荠菜会叫人过足舌尖的瘾。
你看,小媳妇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提着篮篮,拿着铲铲,旋风般去挖荠菜。
三月三,荠菜比灵丹。光鲜鲜、嫩油油的荠菜在小媳妇们的一淘一焯一冰一捏,一撮盐几滴香油一把白生生的芝麻的搅拌下,顿时挑逗起了你的味蕾,哦,此时,你不光饱了眼福,还饱了口福。你会觉得你不光在咀嚼美味,而且咀嚼着对日子的满足。
当然,春天的舌尖上,是少不了小蒜和蒲公英两位主角的。
当荠菜下岗后,小蒜和蒲公英就登场了。
小蒜以它浓郁的辛香味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蒲公英以它高贵的药用价值让人刮目相看,几乎每张餐桌上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他们两的倩影。最喜小蒜酱夹馍,用刀把小蒜剁得碎碎的,放上五香调料,腌上盐,撒上红红的粗椒面,热油一泼,那浓郁的香味,别说小伙,就是半大姑娘也会吃上两个软蒸馍,之后依然口齿留香。那蒲公英馅的饺子,个个晶莹剔透,入口略带苦味,吃后却回味无穷。小蒜和蒲公英给我们舌尖带来异香,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蓬蓬勃勃。
每到春天,香椿和榆钱也争先恐后,成了人们的热爱。
香椿那嫩黄的芽儿撩拨得人舌尖泛津,特别是那嫩嫩的疙瘩把把最好吃,咬起来生脆生脆的,油汁子满嘴流。蒸好的榆钱菜,甜甜的味道引得蜜蜂也绕着餐桌直转圈圈。大自然赐与我们太多太多,我们当然也学会了感恩分享,送一把香椿与邻人,尝一口榆钱于口中,把真情赠予他人,留馨香于己心上。
人间四月,槐花的味道已沁入心脾,不由人砸吧了嘴巴,咽了口水,一种抵制不住的诱惑直逼心头,拿什么拯救我那早已被春天的野味养谗了的肚腹呀!还是算了吧,什么矜持,什么文雅,摘一把洁白的清香入口吧,不然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这大度的春天了。
苜蓿菜、扫帚菜、灰灰菜、刺荆面……春天,太多的味道在舌尖沉淀……
春天呀,在田野里,在花园里,在诗行里,也在我们的舌间锅碗里,在双手劳动和智慧里……
篇12:舌尖上的春天随笔散文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田间溪边绿意盈盈,野菜野花适时地活泛过来。田埂上,一株荠菜开着小朵的白花。春天,可以吃的东西很多,榆钱糕、槐花饭、炒蕨菜,甚至什么都可以吃,而且有的是最好吃的。
春天的韭菜那可了得。春韭是最鲜嫩可口的了,难怪它自古享有“春菜第一美食”之美誉。俗话说:、“一月葱,二月韭”,农历二月的韭菜最嫩。乡谣四鲜歌:“头刀韭,谢花藕,新娶的媳妇,黄瓜妞。”韭,曾为四鲜之首,龚乃保则称:“山中佳味,首称春初早韭。”
春天的野菜可吃的就太多了。鲜香菇、蕨薹、鱼腥草、香葱等嫩鲜鲜的。凉拌蕨薹,野香扑鼻;鱼腥草拌野葱,香味悠长,健脾开胃。马兰头要择出嫩头,洒上一小勺麻油,再点缀碎玉似的香干末,那一定会使你眼睛突然为之一亮,食欲大增。凉拌马兰头的味儿格外爽口,再加上咀嚼中唇齿间四溢的春天的汁液和香气,仿佛把春天都停在了舌尖上。宋代宫廷用荠菜做的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北宋文学家、美食家苏东坡对荠菜也有非常高的评价:“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汪曾祺也说:“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
春天的花也可食。可食用的花卉有蜡梅、梅花,有白玉兰、玫瑰、月季、石斛花、梨花、金银花、槐花等。梅花汤饼、兰花酥茄、杏花鸡汤、桃花煮鲜鱼、迎春花鸡蛋汤等,金银花可炒肉片、肉丝,石斛花做凉拌,墨兰炖鸡,白玉兰、玫瑰、月季花蕾可用来做蜜饯。刺槐、梨花拌面入笼蒸,再添细盐、麻油,食来清香亦宜人,这以花为食的范儿,让人有了魏晋陶潜的风骨。
甚至春天的树叶也可吃。香椿树上新长的嫩叶,是春天里最好吃的树叶,香椿头做凉拌菜,是一道名菜。椿芽炒蛋,鹅黄柳绿,清香氤氲;椿芽滑肉片,嚼劲十足,带着淡淡药香的菜叶让味蕾慢慢舒展开来。杨叶也可吃,它有两种吃法:一是洗净后放上点盐直接上锅蒸,有一种涩涩的香味;一是洗净后放上豆面拌匀,上锅蒸,一出锅满屋飘香。
现在正是嫩芽、幼苗、花开的大好时节,把春天留在味觉里,味觉里的春天是美丽的,是丰盈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你会真真切切感受到,春天是最香、最甜、最美的季节。
篇13:舌尖上的春天随笔散文
尽管风中还带着丝丝寒意,然而春天到底还是来了。大树小树探头探脑萌发出新芽,埋在地下度过漫长寒冬的许多野菜也开始发芽生长。
荠菜,应该算是家乡河沟、路边、荒地里报春的精灵。每到春天,那破土而出的嫩芽,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到野地里去挖荠菜。每天一放学,把书包往屋里一扔,挎个篮子就往野地里跑去,每次都是满载而归。那嫩绿的齿叶,鹅黄色的小花,沾满温馨泥土的根须,无不溢着春天气息。荠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听老中医讲,荠菜全株可以入药,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等功效;花和籽可以止血,治疗高血压、头痛、目痛等病症。荠菜的吃法也是各种各样,可炒食、凉拌、做包子、包饺子、炕菜合。荠菜 炒鸡蛋是我最爱吃的,味道十分鲜美。
蒲公英是春天送给村民的一封请柬,邀请人们品尝春天的味道。仿佛一夜之间,小河岸边、树林里、田间地头,蒲公英就在寒风中醒来了,一棵棵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把乡村的田野装扮得春意盎然。
蒲公英含有蒲公英醇、有机酸、菊糖、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据医书记载,蒲公英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同时它还是难得的佳肴,可以炒食、生吃、做汤。但最好吃的要算凉拌。把水烧开,抓一把蒲公英,放在锅里烫一下,捞出来沥干水,放入盆中,加上姜末、辣椒、蒜泥、生抽、陈醋、花椒油,拌匀后再淋上几滴香油,一盘凉拌蒲公英就做好了。此时的蒲公英看上去绿油油的,闻起来香喷喷的,吃起来更是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香椿是春天的使者。进入二月,一阵春风就把熟睡了一个冬天的香椿芽给吹醒了。香椿芽是老家的一道家常菜。在老家,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棵。春天一到,香椿长出黄绿的树芽,像拳头大时,人们爬到树上摘起香椿芽。手够不到时,就搬个梯子,拿起带钩子的棍扳香椿芽。此时的香椿鲜嫩沾手,烹调的方法也各种各样。人们把摘下来的香椿芽用开水浇过后,或炒,或煎,或凉拌。如果采多了,先把香椿芽用手搓揉,再用盐、辣椒粉、姜末腌制,可以长时间存放食用。当然,香椿芽炒鸡蛋、香椿芽拌豆腐都是最常吃的菜,无不香嫩可口。
在乡村的田野上,早春里还有粗壮的灰灰菜,生命力很强;田间路边随处可见的马齿菜;长得像柳叶似的毛毛妞,藏在麦地里,挖回后做成面糊汤,喝起来光滑味美;像蒜苗一样的泽蒜和鸡蛋一块炒,野味鲜香;还有长在院子里的桐树花、榆钱儿等,都是纯天然的食品。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回乡下老家去挖野菜、采香椿、摘桐花、捋榆钱。然后把这些野菜烹制成一道道佳肴。含在嘴里,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在一饱口福的同时,细细地品味着春天的味道。
★ 五月的记忆随笔
★ 抒情散文初中作文
★ 苦菜情的散文
★ 写思乡情的作文
★ 人生读后感
【舌尖上的乡愁随笔(锦集13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纪录片2022-12-14
关于春天来了的随笔:春暖花开2023-01-25
舌尖上的中国评语2024-01-16
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023-12-26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2022-12-2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2023-09-19
抒写思乡的古诗句2022-07-28
《爱的人生》读后感2022-06-29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阅读及答案2022-07-20
人生的读后感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