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

时间:2022-06-18 05:22:44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通用10篇)由网友“波鹿娜蕾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

篇1:《“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

《“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4. 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3分)

答: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13.(4分)

答: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2分)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2分)

14.(5分)

答:得出的结论是: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3分)以无人问津的穷小子比喻默默无闻的“舌尖”节目,以中了巨奖的富小子比喻名满天下的“舌尖”节目,(1分)富小子身边一定簇拥许多亲戚朋友,成功后的“舌尖”必定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无法保持纯粹。(1分)

篇2:《“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 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 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 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4分)

3. 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3分)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2.(4分)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2分)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2分)

3.(5分) 得出的结论是: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3分)以无人问津的穷小子比喻默默无闻的“舌尖”节目,以中了巨奖的富小子比喻名满天下的“舌尖”节目,(1分)富小子身边一定簇拥许多亲戚朋友,成功后的“舌尖”必定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无法保持纯粹。(1分)

篇3:舌尖上的沉思阅读答案

①中国人的食物,就像一幅风景画,能表现出四季的流转,变幻万千的色彩;也像部电影,凝聚着人间百味,折射着陈年的乡愁,传递着人性的温度;还像一座博物馆,记录着人与自然的爱恨交战,更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舌尖上的中国 · 第二季》一书写道:“在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客易流失的,便是美食的技艺”,但那纵横在中国人胃里的味道,会一代代传承,留下民族的根。

②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老厨师的女儿如此理解食物:“我好像没有童年的记忆,除非我把它们煮出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吃饭二字,最能表达出本能的欲望。认真起来,饭桌之间能吃出大千世界,冷暖人生。

③《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极端悲伤的小曲,诗人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游子离乡,行行重行行,眷侣即将天各一方,相思之情如万箭穿心。不管有多少颠沛流离,有多少望眼欲穿,最终都落到劝亲人好好吃饭上。

④人世无常,相逢离别、悲欢喜乐,千言万语都包含在了饮食中。古来的游子,半个世纪漂泊,一推开门,阵阵黄粱饭香。美食中蕴含的乡愁总是挥之不去,春夏秋冬的光阴,刻骨铭心的爱恋,都能被食物的滋味唤回。美食,是人类的忘忧谷,温柔乡。

⑤中国人的饭桌上,流淌着大自然赋予的无穷诗意。春天摘下的香椿,鲜嫩的叶子上滴下大颗露珠;雷雨后冒出来的笋尖最为生脆,剪下来烹饪的,是最美的一抹春色;初夏时的碧海,鱼虾跳跃,蹦跶出生猛鲜活的夏天;大雁归来时松树底下钻出菌子,摘下来与鸭子同烧,便知道秋天到了。

⑥饭桌之间,香气氤氲,其间满溢的是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你能在食物中找到江南水乡的湿润葱茏,东北黑土地的漫天冰雪,甚至吐鲁番葡萄园里的斑斓色彩。食物也是一首恢宏的交响乐,你能听到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海浪轻拍岩石的潮声,或是久违的熟悉乡音。

⑦美食与之学结合,更增无穷雅趣。我喜欢看《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煮饭的场景,她妙手一煮,一道:“玉笛谁家听落梅”令遍尝天下美味的武学宗师洪七公也甘心折服,再多英雄好汉,也不敌世间珍馐。《红楼梦》,大观园里令人叫绝的美食纷至沓来,玫瑰清露,胭脂鹅脯,鸡髓笋,碧粳粥,让人在字里行间尽享绝色佳肴。

⑧然而这般风雅早已远去。现今“中国式饭局”豪吃海饮,浪费无数,全然不解食物的风情。“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古训包含着祖先对食物的珍视之意,提醒后人始终保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⑨过度的饕餮狂欢,是对自然的亵渎和轻慢。人们贪得无厌的胃口,正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罪魁祸首。卖熊胆的药店里常年售卖着黑熊的呻吟与痛苦;候鸟迁徙是一场艰辛而漫长的旅程,而埋伏在千年鸟道上的枪口正在对准天空最灵动的身影;莽莽大兴安岭中,不在动物发情期狩猎本是鄂伦春猎人对森林的承诺,然而旅游开发带来的游人却毫无顾忌地枪杀驯鹿。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无法挽回。导致这一切的,正是人类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对自然规律的无知。

⑩人生如同一次修行,好好吃一顿饭,没那样简单。《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说,做食物的人最能了解自然。中国农民有最精深而朴素的哲学观念,懂得春种秋收,顺应时令,不思不躁的劳作,以得到最时鲜的美味;而一味莽撞蛮干,只能颗粒无收。老子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说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经影响到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伦理观念。

11《舌尖上的中国 · 第二季》一书不仅用精美的图文留住了纪录片带给人们的饕餮享受,更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书中加入的美食溯源、文化考据、营养知识和名家名篇等内容,使读者获得了阅读与美食的双重极致体验。这本书让我们得以品味中华饮食文化,在文字中领略到大自然馈赠的美妙,感受着食物蕴藏的欢喜与哀愁,搭建起一座人与自然、美食与社会联结的桥梁。

(取材于袁玥《舌尖上的中国 · 第二季》书评)

阅读题: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即以一组比喻从情感、文化等方面形象道出了食物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B.作者借用“弃捐匆复道,努力加餐饭”的诗表达了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C. 第六段以充满抒情色彩的笔调、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比喻写出食物鲜明的地域色彩。

D. 售卖熊胆、候鸟迁徙、枪杀驯鹿场景,是物种灭绝的明证,隐含着作者的无尽伤痛。

E. 作为书评,本文介绍了该书内容,更道出此书引发的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思考。

21. 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乐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五言诗,长于抒情,多写离愁别绪和失意彷徨,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B.贪食曰“饕”,美食家常自称“老饕”,老舍剧作《北京人》的主人公祁瑞宣“便最讲究吃,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感”。

C.“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意指治国如同烹鱼,不宜过多干预,这一政治智慧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D.《红楼梦》内容宏富,诗词书画、匠作构造、栽种花果、针黹烹调等,包罗万象,巨细无遗,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22.本文表达富有特色。第五段说到“中国人的饭桌上,流淌着大自然赋予的无穷诗意”,请结合文段内容说一说这“诗意”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诗意”的。(4分)

23.作者说:“人生如同一次修行,好好吃一顿饭,没那样简单。”请结合文意,说说“好好吃饭”为什么“没样简单”。(5分)

参考答案:

20. (4 分) B D

21. (3 分) B

22.(4分)意思对即可。

诗意:人们对时令变化的敏感体察、对大自然气息的美妙感受。(1分)

怎样写出:(3分))

“鲜嫩”“碧海”等词着意描摹食材的鲜明质感、色彩,“最美的一抹春色”的比喻写出新鲜食材带来关于春天的美妙联想,“冒出.跳跃.蹦跳”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呈现物候变化的细腻与鲜活,这些描绘将新鲜食材带给人们的诗意感受生动传递出来,富有感染力。

23.(5分)

“好好吃饭”,(2分)

选取食材时,应顺应时节,索取有节,尊重规律,敬畏自然;烹制食物时,应精心取材、恰当调配,珍惜食材;享用食物时,宜品味雅趣,追求诗意,为生活增添艺术美感。

“没那样简单”:(3分

篇4:舌尖上的中国阅读答案

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陶,甚至钩瓷钩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阅读题:

①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纪录片的尴gà( )和 ,②创造了难得的深夜的收视纪录和观众异乎寻常的热捧。③和片中令人垂涎( )的美食一样,④该纪录片至今仍以罕见的热度跳跃在网友们的舌尖上。⑤ 的网友迫不及待地制作出了明显带有娱乐噱头性质的“城市版”和“校园版”,⑥这些持续 出的不同版本,⑦给茶余饭后的人们带来了轻松愉悦的谈资。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给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1分)

(3)依次填入上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A.困境意犹未尽复制
B.困境饶有兴致发酵
C.窘境意犹未尽发酵
D.窘境饶有兴致 复制
(4)上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修改:

答案: (1)尬    (2)xián    (3)C    (4)②  把“和”改为“并受到”   试题分析:(1)“尬”的部首很容易写“九”。(2) 不要将“涎”与“诞”混淆了。 (3)“窘境”侧重于“难堪”,“困境”侧重于“困难”。“意犹未尽”侧重于“还没有尽兴”。“复制出不同版本”语意矛盾。所以选C。 (4)“创造……热捧”不能搭配,所以要为“热捧”加一个谓语。  
 

篇5:《舌尖上的接收器》阅读答案

《舌尖上的接收器》阅读答案

①味道代表着不同的化学物质,我们的身体靠味蕾中的味觉细胞把这些化学物质转化为大脑接收到的神经信号。那味觉细胞又是靠什么来感受不同味道之中的化学物质呢?笼统说来,这种位于舌尖上的接收器就是:蛋白质。

②感受味道的蛋白质,具体来说属于一种叫做膜蛋白的蛋白质。它们位于细胞的表面,分成两大类:一类能够接受特定的外界分子并与之结合,称为受体;另一类是空心的,等于在细胞表面上开了一个孔洞,方便物质出入细胞,称为通道。

③ 通道蛋白是细胞与外界有效地交换物质,实现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的重要通道。比如说钠离子通道,能够让带正电的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改变细胞内外的电压差,进而引发神经冲动。咸味的感知利用的就是钠离子通道。当我们吃了咸的东西,钠离子会从通道大量涌入感知咸味的味觉细胞内,从而引发神经信号。感受酸味的细胞表面带有对氢离子敏感的通道,大量的氢离子会导致这种通道关闭。这一信号进一步转化成神经信号之后,我们就尝到了酸味。

④除了咸味和酸味之外的其它味道,主要都是依靠味觉细胞表面的受体来实现的。这些受体就像是机器人的接收器一样,只不过它们接收的不是电磁波,而是化学小分子。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受体蛋白也是如此,依据自身形状的不同,所能结合的小分子也不相同。一旦受体识别到与自己匹配的小分子,两者的结合会导致受体发生形变,进而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终放出神经信号。

⑤那么,既然我们能够尝出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味道,是不是也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味觉受体蛋白呢?其实不然。我们舌尖上的接收器往往是多功能的,同一种受体蛋白能够识别类似的多种化学物质。这让我们的味觉变得不那么“精确”。比如说甜味,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等各不相同的分子,都能引起甜味的`感觉。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发明了甜味剂——能够被受体识别,产生甜味的感觉,但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不会导致发胖。

⑥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舌头上品尝各种味觉的区域是不同的,这是完全没有科学道理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各种味觉感受器在人舌头上的分布的确是有区域的,但这些区域完全重叠在一起。具体来说,舌头的中间部分基本没有味觉能力,而前半部分和后部以及两侧则具有完全相同的味觉能力。而且,我们人类只能够尝出五种不同的基本味道,这五种味道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酸、甜、苦、辣、咸”,而是“酸、甜、苦、咸、鲜”。

(选自《瞭望东方周刊》,有删节)

10.下列有关膜蛋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味觉细胞通过位于细胞表面的膜蛋白感受各种不同的味道,膜蛋白分受体蛋白与通道蛋白两种。

B.带正电的钠离子或氢离子通过相应的通道蛋白进入感知咸味或酸味的味觉细胞内,通过改变细胞内外的电压差引发神经信号,从而使我们尝到咸味或酸味。

C.甜味苦味鲜味的受体蛋白形状是不同的,它们只能和与自己匹配的小分子结合,产生形变,引发细胞内的系列生化反应,最终放出神经信号,使我们尝到甜味苦味或鲜味。

D.一种受体蛋白可以和与多种类似的小分子结合,从而产生相同的味觉。

1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味觉细胞把不同的化学物质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尝到不同的味道。

B.人类品尝味道的过程是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C.舌头的前半部分和后部以及两侧都能品尝出苦味和甜味。

D.酸甜苦辣咸,除了酸味和咸味,其余味道都是依靠味觉细胞表面的受体来实现的。

12.科普文章以普及科学知识技术为目的,本文普及了哪些知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3分)

参考答案:

10.B(氢离子并非通过改变细胞内外的电压差引发神经信号,而是通过大量涌入氢离子通道导致通道关闭的方式,将关闭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使人尝到酸味。)

11.D(我们人类只能够尝出五种不同的基本味道,这五种味道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酸、甜、苦、辣、咸”,而是“酸、甜、苦、咸、鲜”。)

12.味觉细胞靠膜蛋白感受味道的原理和过程;味觉受体蛋白的多功能特点;纠正了两个认识上的误区(3分,1-4小节一点,5、6小节各一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篇6:《舌尖上的乡村》阅读答案

①乡村的冬夜是一首粗犷、豪放的宋词,呼啸的北风漫卷飞舞的雪花,凄厉的寒气浸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天地间昏黄黯淡,低矮的房舍抖抖瑟瑟地站立在冰天雪地间,做着春天的美梦。

② 筑一座泥炉,烧三五段木炭,温一壶陈年老酒,捧读一两卷古书,那是乡村冬夜的极致。然若非文人墨客,这种宁静致远的雅趣是断断享受不到的。不过,独自享受的乐趣还是有的。仍是那座泥炉,还是那三五段木炭,随手找一两块地瓜,或一小捧黄豆,再或一小把玉米粒,那香喷喷诱人的味道立马就氤氲于整座房间。狂风也好,大雪也好,寒气逼人也好,都抵不过这种撩人的香味。在乡村,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你要是从未享受过,那真是一段缺憾的人生经历。

③ 一袭柔媚的春风飘过,自是冬去春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地一派生机盎然。溪头的荠菜花,用清水洗净,热水一过,生拌凉调,或做成精巧别致花样繁多的水饺,味道清新爽口,真是人间的一道美味佳肴。在北方,一场春雨,各种野菜星星点点地从苏醒的泥土中钻出来,灰灰菜,纯菜,苦苦菜,鱼腥草……这些菜啊,对于吃腻了鱼肉的都市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品。萌动不久的柳芽,刚刚吐须的毛毛虫,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大众餐桌。其实啊,乡村的春天,春天的乡村,就是一道清新可口的菜蔬。

④暑气一到,三五场大雨骤降,乡村的池塘就会满满荡荡,这正是鱼肥蟹黄的时节。随便走出家门,去池塘边,水渠旁,甚或田地里,都可以捕捉到各种类型的鱼儿。草鱼啊,青鱼啊,鲫鱼啊,鲶鱼啊,鲤鱼啊,泥鳅啊,大蟹啊……应有尽有,大点儿的带回家,小一些的尽可放生。这时候的鱼味道鲜美,最好的吃法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序,洗净,放入水中,加些常用的佐料即可,吃得就是那个鲜啊!在北国的乡村,夏天的美味远不止这些,各种瓜类更是让你魂不守舍。甜瓜,菜瓜,西瓜,黄瓜,白瓜……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瓜。比如说西瓜吧,急切地打开,红瓤晃眼,清凉四溢,香甜浓烈。乡村的夏季,是蛙鸣蝉噪的时节,也是一道永远也品咂不完的'美肴。

⑤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最具风味的瓜果儿纷纷走进农家小园。金黄金黄的玉米成熟了,成块成块的地瓜从泥土里翻出,麻麻点点的花生一串儿一串儿的排放在田间,红艳艳的沉甸甸的高梁穗儿在风中摇曳,饱满丰硕的豆荚儿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不定的光彩,瓜果飘香: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时节。在僻远的田地间做一个土炉,从不知谁家的庄稼地间摘一把豆,偷两块地瓜,抱回三两穗玉米,收拢一些干柴,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边看小人书边有滋有味吃这些刚刚出炉的香脆爽口的收获,四十岁以上的有些乡村经历的中年人大都有过类似的回忆。乡村的秋天,其实啊,就是一种遥远的梦幻,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中总要与美味相牵相连。

⑥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北方的乡村都是美。而最美还是美在味觉,美在舌尖。那儿有诉不完的乡韵乡情,有品不尽的菜蔬果瓜……

11、阅读选文,根据选文内容,填充表格。(3分)

篇7:《舌尖上的乡村》阅读答案

就在冬夜

香喷喷的烤地瓜里

就在春天

就在夏天

就在秋天

12、从描写对象看,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五段“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指什么?(3分)

14、舌尖上的乡村令人难以忘怀。你的家乡一定也有美味小吃。请说出一种,并简要介绍其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1、示例:清新爽口的荠菜花里;味道鲜美的鱼里;金黄金黄的玉米里(符合文章意思即可。)(每空1分)

12、环境(景物)描写。(1分)描写了乡村冬夜的寒冷和昏暗,更能反衬下文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给人的温暖感觉。(2分)

13、秋天各种瓜果的味儿,(1分)童年时在田间地头烤食豆子、地瓜和玉米的乐趣。(2分)

14、略(小吃名1分,特点2分)

篇8:舌尖上的乡愁阅读答案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本文略有删改)

问题:

1.填空: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A ;以第 B 人称的口吻来叙述;段5和段6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 C 和 D 的表达方式。(4分)

2.段③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3.段④中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2分)

4.谈谈段⑦“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2分)

5.文章以“舌尖上的多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分)A.散文 B.一 C.描写 D.议论

2.(2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3.(2分)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念家、乡愁也可)

4.(2分)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妈妈创造的美味)。

5.(3分)(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的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3)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篇9:舌尖上的乡村阅读答案

就在冬夜

香喷喷的烤地瓜里

就在春天

就在夏天

就在秋天

2.从描写对象看,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把第三段加点词“走”换成“端”好不好?为什么?(5分)

4.第五段“哪些酸酸甜甜的回忆”指什么?(3分)

5.舌尖上的乡村令人难以忘怀。你的家乡一定也有美味小吃。请说出一种,并简要介绍其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清新爽口的荠菜花里;(2分)味道鲜美的鱼里;(2分)金黄金黄的玉米里。(2分)(符合文章意思即可。)

2.环境(景物)描写。(1分) 描写了乡村冬夜的寒冷和昏暗,更能反衬下文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给人的温暖感觉。(3分)

3.不好。(1分)“走”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柳芽、榆钱儿当作人来写,赋予柳芽、榆钱儿以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吃柳芽、榆钱儿的喜悦。(3分)换成“端”字就索然无味了。(1分)

4.秋天各种瓜果的味儿,(1分)童年时在田间地头烤食豆子、地瓜和玉米的乐趣。(2分)

5.示例:我的家乡淮南的牛肉汤很有名。特点:汤色纯正,汤上飘着红辣油,还有金黄的豆饼、碧绿的香菜,香气扑鼻,喝一口辣乎乎、香喷喷,唇齿留香,有淮南第一汤的美称。(小吃名1分,特点3分)

篇10:舌尖上的追本溯源阅读答案

1997年,欧盟为了应对疯牛病问题的挑战,最早提出了食品安全溯源概念,并将其逐步完善为一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食品溯源体系研究,并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2004年4月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个部门确定肉类行业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行业,开始启动肉类食品溯源制度和系统建设项目。之后,我国的食品溯源体系建设逐渐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获得了蓬勃发展。

根据食品的流通过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原产地(属地)信息溯源系统,主要指食品供应的源头,如白菜、大豆的原产地的基本信息;二是食品加工过程信息溯源系统,主要指食品加工的生产流程、加工环境、加工方法与步骤等信息;三是存储与运输信息溯源系统,主要针对具有保质期的食品(水产品、肉类、熟食、新鲜水果、蔬菜、饮料等)在储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信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意思为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在各国日益强烈的食品追溯需求的推动下,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研究开发了采用GS1系统(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类产品的应用方案,适用于加工食品、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等多个领域。该应用方案不仅得到了全球的`高度认可,也为我国从源头抓质量监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推行食品溯源制度牵涉到许多个环节,只有做到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环环相扣,才可能让老百姓安全明白地消费食品。

二维码食品溯源体系的推出,为使食品溯源走进全民时代铺平了道路。二维码技术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数据防伪、携带、传递的高科技手段。其具有储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便宜等特性,为产品防伪、追踪溯源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只要为食品贴上二维码电子标签,就等于为食品戴上了新一代的电子身份证。消费者在购买这类食品时,只需要打开手机的照相功能,对着食品上的二维码电子标签轻轻一按,就能查询出食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等各种信息。由于该套二维码溯源体系使用普通手机的摄像头进行识读,从而实现从餐桌到田间的蔬果生产、流通及消费的全过程监控,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设备的成本。

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已经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整个追溯系统尚不十分完善,尤其缺乏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监控体系,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只有解决溯源信息不能资源共享和交换的问题,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溯源资源共享,才能切实保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权益。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11月上期)

12.本文除了介绍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围绕它还介绍了    和    。(4分)

13.下列关于食品安全溯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997年,欧盟最早提出食品安全溯源概念并将其逐步完善为一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因为疯牛病的出现。

B.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食品溯源体系研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并于2004年4月开始建设食品溯源制度和系统。

C.根据食品的流通过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原产地、食品加工过程和存储与运输三个信息溯源系统。

D.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是一种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的俗称电子标签的无线系统。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GS1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类产品的应用方案,适用于食品生产的多个领域,是监管食品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B.推行好了食品溯源制度,将牵涉到的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和环环相扣,老百姓才能安全明白地消费食品。

C.二维码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和不可仿制性等特点,普通手机摄像头也能识读,运用它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监管成本。

D.为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权益,我国需要大力建设贯穿食品产业链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溯源资源共享和交换。

参考答案

12.(4分)我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发展) 二维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运用

13.B.(原文为肉类食品)

14.C.(原文只有防伪无不可仿制性)

万圣节时评范文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时评作文

海鲜公司简介范文

高考任务型作文范文

时评怎么写

时评范文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技巧

时评材料及范文

《“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
《《“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通用10篇)】相关文章:

高中时评最新范文2023-09-22

舌尖上的中国范文2022-05-04

汉语拼音字母表格式2024-01-09

汉语拼音字母表怎么读2022-05-02

汉语拼音字母表练习题2023-04-23

《窦娥冤》自学辅导与训练(网友来稿)2022-12-07

对生命的看法范文600字2023-10-13

食品订购合同2023-02-22

榴莲作文说明文2024-01-17

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合集2022-07-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