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年味心情散文(精选12篇)由网友“无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乡愁里的年味心情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乡愁里的年味心情散文
乡愁里的年味心情散文
离开北京的时候,大街小巷已经飘起了浓浓的年味,火红的灯笼、阴沉的天空、萧瑟的寒风、还有车站、机场步履匆匆的归乡客,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那份藏不住的快乐,深深地感染着我。
子夜时分的北京城,灯火依旧灿烂,飞往荷兰的飞机在紫荆城上空盘旋之际,想象着春节,在热带明媚的阳光下点燃爆竹,始终不如在故乡寒风里来得畅快,一种难以名状的忧伤,便紧紧地缠绕着我。
年味是什么?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噔噔噔的剁饺子馅声、是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汤圆翻滚、是窗户上喜庆的大红窗花、更是孩子们明媚的欢颜……
古老的传统自有力量穿越千年,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够感受到这些与年有关的元素微妙而又清晰地凑在一起所产生出来的神奇的年味。对年味的追寻还是一个对古老传统习俗的复盘和回顾:元宵、舞狮、年画、香火,这些古老的东西有些正在悄然淡出我们的视野,但却是民族最传统宝贵的财富,每每想起都会勾起温暖而又遥远的记忆。
严格地来说,我们的春天是从过年开始的,人们把对春天所有淳朴的希冀、虔诚的祝祷、热辣的激情都皈依了引领春天的这个盛大的节日—春节。
一直固执地认为,年是北方的节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时节,最有韵味,也最美丽。喜庆的春联贴起来,火红的灯笼挂起来,嘹亮的鞭炮响起来,这纯正的年文化,是一种苍茫和悠远、是一种原生态的醇香、更是一种虔诚的精神图腾。我在想,只有过年这个节日才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魂魄。年味,催促着天涯游子的归家的步伐,年味,萦绕着舌尖上永恒的'乡愁,年味绽放着和谐祥瑞的吉祥如意,年味更是无数人记忆里不变的美好。
落笔成字的瞬间,遥远的记忆再次苏醒,浓浓的年味又一次远隔万水千山跋涉而来,涤荡心扉。
想起年味,就一直混合着腊月的味道,那种味道混杂着:腊肉、雪花、鞭炮、忙碌、欣喜、期盼,还有那阴沉沉的天空、萧瑟的寒风,母亲忙碌的身影、孩子们穿新衣的喜悦,这一切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顽固地占据了你对年全部的记忆。从远古到现在,在漫长的时光中,这种混合的记忆中的味道已经成了一份难解的情怀。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记忆里对年的期盼是最幸福的。那种感觉,至今想来依然妙不可言:从二十三祭灶开始,母亲便开始了幸福而辛苦的忙碌,孩子们则在各种幸福的期盼中等待着年的到来,厨房里每天都会飘来各种的香味,开花的枣馍、动物造型的豆沙包、飘香的卤肉、丰盛的蔬菜和水果也被父亲辛苦地一一送到了厨房,或许对于过年,大人是相当的辛苦和劳累,记忆中每当到了年三十的晚上,一切准备就绪,母亲都累得直不起腰。清扫房间、粘贴对联、准备三十晚上丰盛的午餐和饺子,购买鞭炮,这些事情让大人忙碌而辛苦,却给了孩子们关于年最幸福的期盼和回忆。想来,我们谁没有儿时关于年美好的记忆?团圆饭里的欢声笑语总是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飞扬,压岁钱里的欣喜写在每个孩子的脸上。那份藏不住的快乐让年味有了一种浓的化不开的美好和甜蜜。
“暖榻与新被,只待游子归。”团圆是年味中最美好而温暖的感受,收拾行囊,踏上归乡路,回家过年是我们最强烈幸福的希冀。
窗外异域的阳光明媚而强烈,大海的涛声涤荡起满腹的乡愁。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触摸得到的乡愁,在键盘上静静地绽放着归乡的路。远方的家在记忆里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年味更是有一份说不出的醇厚扑面而来。
风起了又停,云开了又散。Ipnema海滨的椰树让你想起旧居墙外傲霜的寒梅,一望无际的晴空会叫你怀念过年时节连绵不断的鞭炮声。除夕夜在热带温暖的风中点燃爆竹,你总会觉得充满了遗憾。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故乡的年是越来越近了,远在异域,我知道今年的年味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味道,叫乡愁。
篇2:乡愁之浓浓的年味麦芽糖散文
乡愁之浓浓的年味麦芽糖散文
不知不觉又快要过年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好像闻到了老家黄金埠飘来浓浓的年味,那是小时侯腊八节之后,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的点心麦芽糖。空气中迷漫着麦芽糖的香味,柴火烧烤出的味道让我陶醉其中。
小时侯老家的风俗,农历腊八节就开始忙着过年的事情了。要做麦芽糖首先要准备好柴火,木柴最好的是松木。爷爷、爸爸冒着严寒早早地起床上山砍松木。十来根就足够,扛回家锯成三十厘米左右的木桩,然后劈开堆在鸡舍旁风干备用。等着农历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开灶做糖。
小年前一天晚上,老妈早早地将做麦芽糖的糯米和小麦浆搅拌均匀在锅里封存发酵,等侍第二天早上开始制作。前晚的事情就是要炒米花了,精选干净的沙子在锅里炒热然后一匙一匙地把米放进来,一二分钟就可铲起来排干净,如此重复直到把米炒完为止。然后就可以安心去睡觉了,只等第二天的到来。
天刚朦朦亮,我就被父亲从被窝里叫醒,不为别的,就是要我加火(家乡话往灶里加柴的意思)。松木当柴火做出的麦芽糖很好吃,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工作,一呆就是一天,木柴都不知烧了多少根。中间我会偷偷地放进几个红薯和芋头,本想与弟弟妹妹分享下美食,可是由于火太大,总是被烧焦了,夹出来已经变成了炭,只剩下中间一点点儿可以吃了。
下午时份,由于家家户户都在制糖,乡村里的空气中迷漫着香香甜甜的味道。外面玩耍着的小伙伴们时不时地往人家厨房里跑,只为讨口麦芽糖水喝,那时乡村的小孩子很难吃到糖果,过年就是他们解谗的时候。
晚上,随着麦芽糖水慢慢地结晶,冷却后变成琥珀状的.液晶便可以开始搭糖了。搭糖过是一门技术活和体力活,村里会搭糖的人不多,只有请来邻村的姑父帮忙。姑父当过兵,力气大技术也好,每年都是请他来帮忙搭糖的。
琥珀状的糖块在姑父的手里一搭一拉之下慢慢地变成了银白色的糖块,搅匀加入芝麻,花生,米花等,将糖块拉至成长条,女人们就飞快地用剪刀剪成一小块,慢了就硬了剪不动。麦芽糖和米花搅拌,防止麦芽糖存放时融化了粘在一起。有时我也会帮着剪,但手指没多久就擦破了皮。
做好的麦芽糖会请邻居来尝尝鲜,香甜可口的麦芽糖,乡亲们心头也甜蜜蜜,准备过个红红火火的欢乐年!
想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亲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快地剪着一根根香脆的麦芽糖儿,心里只想着快点儿放假,背起行囊,坐上高铁回家过年团圆去。
篇3: 年味里的老屋散文
年味里的老屋散文
由于工作原因,忙到三十的上午才驱车赶回家。
进到老屋的院子,公公笑呵呵从屋子里走出来,看到他一身褪了色的衣服与屋子上的红色瓦片一样有些陈旧,心里不觉有些酸楚。阿姨在炕上坐着,蓬乱的白发下是一双混沌的眼睛。阿姨病了。
老屋,我们当年新婚的嫁房,到处是漂浮的灰尘,日子淹没了当初的欢乐、喜庆。
公公看我把从沙发、床底、家具下掏出的一个个塑料瓶子和罐头瓶子,扔到了外边,心疼地嚷着,别给我把瓶子扔了。我哭笑不得,这些破烂玩意留着有什么用?
一堆玉米秸上的两个编织袋子让我费了不少力气。看着被灰尘包裹的袋子,我想里面是不是老人收拾的破烂?打开一看,心放下来。一袋子饮料塑料瓶装的大米,一袋塑料瓶子装的麸子。我这才明白公公不让我扔掉塑料瓶子的原因。
饭橱的一边塞满空了的药盒,下面塞满废旧塑料袋。
别扔了,留着吧。公公在一边急急吆喝着。
有用吗?这些废旧的药盒有什么用?公公眨巴着眼,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转身和孙子到屋外帖福帖去了。后来我想到了,公公为这种药做过广告,就是拉人的那种广告。是不是有什么约定?
用了整整一上午时间,灰尘与垃圾被扫出了屋外。看着洁净的屋子,心也敞亮开来。
看新娘子啦!新娘子来了!透过窗外射进的阳光,我看到一个身穿红色花棉衣、大花棉裤、头顶一方红色盖头的新娘子,趴在新郎的背上,捂住跳动的胸口,披着洁白的雪花,进了红瓦白墙蓝色天棚的新房,走进了自己的日子。
新娘子在炕的一角,面朝东南的方向,她记住了临上车前村里颇有声望老阿妈的嘱咐:坐时辰不能说话,面朝那个方向祈祷。到了晚上,醉醺醺的新郎掀开了红盖头,新娘还是闭嘴不说话。新郎急了,道,吃饭吧,吃了饭要装枕头,盖被子。
新娘子莞尔一笑,露出了一对小虎牙,吃了新郎递来的饺子。拿起绣着鸳鸯的枕头将手伸了进去,双手托着一张十元票子递给新郎。新郎一看笑着说,你妈真能放。说着开门走了出去,新娘知道,新郎去找婆婆添加压枕头钱去了。
被子的铺、盖全依着新娘,新娘心里乐开了花:这个傻瓜新郎,一点都不知道老规矩?婆婆一点都没教儿子?当新娘穿着新郎的鞋去了一趟茅厕回到暖暖的大火炕,新郎已经躺进了被窝。这个傻瓜,啥也不知。新娘有些心疼新郎,她想病中的婆婆一定忘记应该告诉儿子一些乡俗(后来知道,新郎是故意让着新娘)。新娘用自己的温柔给了新郎一个幸福的夜晚。
几天后的新年是红彤彤的年,年味里有新婚的甜蜜与一家人的欢歌笑语,新年里的新婚人儿最幸福。而后的年,再也没有这样温馨的画面。我怎么知道?因为我就是新娘,新郎就是我老公。
第二年辞灶后,我们等待放假,等待放假回老家过年,等待回家好好享受年味。辞灶年来到,不用打不用算过年还有六天半。老公抚摸着我微微凸起的肚子说,儿子回家过年看奶奶喽,回家吃年味饭喽。
想不到半夜里传来噩耗,病了两年的婆婆离我们而去。
这个年,家里没有一丝丝温度,冷冷清清的让人心颤。没有飘香的年饭,没有大红的福字与对联,没有朗朗的笑声与鞭炮。一盏昏暗的灯泡下,家,失去了光泽。看着老公因悲痛扭曲的脸,我哭了。第一次知道失去亲人的感觉,知道没有妈妈的凄凉;第一次知道没有妈妈的家不是家,像冰窖一样;第一次知道没有妈妈的年不是年,那么漫长无味。妈妈,你都没见到你孙子的面怎么就舍得走了呢?老天,你为什么不让妈妈跟我们过了这个年再接她走?老公哭得齿牙咧嘴。我知道,他最爱吃的猪肉炖大白菜、粉条的年味菜再也没有妈妈味在里面了。
这个年,家里家外处处都是灰色的,院子里的万年青也耷拉了脑袋。没有亲戚来串门,没有火红蜡烛,没有雾气缭绕的小香篓,没有年味的年成了灰色。
妈,睡着了?儿子的话将我从记忆中拽回。睁开眼睛,看头顶蓝色天棚已经陈旧,日子将她的本色掩盖。而夜里,依稀还能听到上面有老鼠跑动的声音,我想一定还有其它生灵吧。那些新婚的甜蜜已经被涂抹在天棚的过去,一春又一春,天棚与老屋一样在老去,随之老去的还有自己一去不返的年华,还有渐去渐远的年味。
公公离休回到了老家,住进了我当年的婚房。于是,家又有了袅袅炊烟。但是,没有妈妈的家总感觉不是家,只能说是一个窝。每次休班回家看到公公饭钵里的菜都是干干的,没有一点味道,几块馒头也总是硬邦邦。几次开口让老人跟我们一起住,他总是说,要守在家。哪也不去。我理解,公公想守住过去的年月,守住家的味道。
又一年来到,老屋的门板上贴的是紫色的对联,与邻家的火红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从城里的小家带着所需的东西回到老屋,回到公公身边,我们要给公公一个有家的年味。屋里飘出了饭菜的香味,但,没有笑声。儿子唯一的几声哭打破寂静,这个家里第一次有了孩子声,可是没有年味。失去妈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个家,年味里有妈的影子,谁的心情能好?
半夜里传来的哭声吓得我躲进老公的怀里,我怕那些高高悬挂在堂屋里的族谱,怕那些白天老公用秫秸扎着纸吊从坟地里引回家的列祖列宗。是不是婆婆回来了?真的从上面下来了?
是爸。老公仔细听了一会后松了一口气,拍了拍我说,没事,睡吧。
看着渐渐消瘦的公公,我们四处寻访合适的人,我们要给公公寻个伴。
小叔子打电话说寻到了,是他同学的妈。刚失去老伴半年。两家老人见了一次面就这么走到了一起。
阿姨与公公同岁,听小叔子说,阿姨说了,她不为钱,就为两个人做个伴,相互有个照应。我们为公公感到高兴,高兴公公有了这么个贴心人,再也不用吃硬邦邦的馒头了。
老屋有了家的味道,有了家的味道也就有了年的味道。有了年的味道,老屋就有了欢笑。
几年过去,老屋记录着日子里的点点滴滴,记录着岁月刻下的痕迹,记录着日子里的`酸甜苦辣,记录着一轮一轮年的味道。
今天,绵绵细雨中,我看到院子西墙上爬满的丝瓜蔓。丝瓜蔓已经干枯,但是经脉清新,卷曲的叶子如风铃般挂在风里,用冷漠的眼光看着世界的变迁,看着年味在老屋上方飘荡的模样。
你阿姨说做不动饭要去养老院。
啊!!!我们惊呆了。阿姨身板还硬朗,就是腿有一些疼痛,不至于要去养老院吧?
几年过去了,阿姨不再是刚来我们家时的阿姨。是什么让阿姨变了?是社会?还是公公葛朗台一样的性格?老人自己没说的事,我们只能猜测。
大年初一出去拜年,我们知道了公公许多不告诉我们的秘密。阿姨病了,女儿打110送自己妈去医院,居然打电话让刚到西安小姑子家的公公返回交住院押金;阿姨要公公一年存多少钱,公公存了,后来因为存得少,竟然跟公公打架要离家出走;刚刚过去的一年,因为公公说好存钱的日子里存单日期不到,没能及时存上钱,阿姨又发了脾气,对着公公大吼大叫……
哎,家味变了,变得面目全非。昔日的阿姨被前屋一个敛财嫁给大爷的一个婶子熏陶了,熏陶的不只是脑子还有心灵。
钱,钱,钱。钱是一个魔鬼呀。
好在我们各自的孩子已经长大,我们自己可以创造年味。屋子的灰尘我们自己动手打扫;年货我们自己动手收拾;大红的福字我们自己张贴;过年的年菜我们自己熬;过年的饺子我们自己包;过年的猪蹄我们自己煮。呵呵,老屋的每一条缝隙填满了年的味道。
阿姨,您吃到的年夜饺子里的糖甜吧?您吃到嘴里的鸡鸭鱼肉香吧?您吃到我们做的杂胡面鱼有筋道吧?阿姨,几年来我们当妈一样对待您,您要那么多钱干嘛?阿姨,我们盼望以前那个心地善良的阿姨回来,不要让钱毁了家,毁了年的味道。
细雨中我们踏上回程,回头看一眼老屋,老屋依旧默默无语。老屋烟囱里袅袅炊烟歪歪斜斜升腾着,年味也显的有些歪曲。但是,依旧浓浓地开满了湿漉漉的天空,弥漫在乡村的大街小巷。那是老屋生出的味道,那是根生出的味道,那是家生出的年味,即使走到天涯都忘不了的味道。
篇4:年味里的亲情散文
年味里的亲情散文
暖暖的午后,一个人静静的依靠在车里,放一曲喜欢的曲子,轻轻的闭上眼睛,初春的暖阳隔着车窗缓缓的流淌进来,整个人都在惬意的阳光里松软起来,多久了,没有充分的享受这份阳光,享受这份闲情,享受这份自在……
浓浓的年味在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中终于慢慢的淡出人们的感觉。忙碌,疲惫,充实,幸福,是这些年来我对过年的总结。
从结婚那一年开始,我跟老公就立下了不成文的规矩,年前几天陪着公公婆婆过新年,从大年初二到初四在娘家陪爹娘,也许几天的时间很短暂,也许几天的时间真的难以弥补平日落下的问候与呵护,可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一家三口却收获了格外的亲情,沉甸甸的爱。。。无论是公婆,无论是爹娘,他们的目光足以胜过了初春那一抹灿烂的朝阳!
年前的几天,我们一家三口一直是在公公婆婆家吃饭。平日不在家的老二,老三也都回来了,而且老二家新添了一个胖乎乎的小丫头,更显得热闹了。看着婆婆忙里忙外的高兴劲,心里真的很温暖,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这种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
是啊,过年了!不是过去盼饺子,盼新衣,盼肉吃的年代了,现如今人人都是盼的能够回家过年,老少团圆,能够在一起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母亲家,每年总会来很多亲戚,加上我们十三口,几乎每天中午都要三十多口人吃饭,从早起开始忙活着,煎炸烹炒,凉拌菜……虽然我的厨艺不是怎么精美,但是做几桌菜肴还是没问题的!午宴总是在亲戚的赞美声中圆满的结束了,看着父亲母亲一脸的满足,一脸的高兴,尽管我的腰板累的直不起来,可我却在疲惫中收获了一份厚厚的满足。
初三那天,天气格外的暖和,亲戚们都走了,老公跟弟弟弟媳妇们去打牌了,几个孩子也都撒了欢的出去玩了。推了轮椅上的母亲在门口晒太阳,微风吹起母亲花白的头发,母亲一脸的慈祥……妈,我给您洗洗头发,理理发吧!母亲爽快的答应了。www.8888ln.com
我感觉自己理发的手艺真的见长了,连门口的婶子大娘都说;看看,有个闺女多好,还别说,惠给你妈理发还怪好看的,你妈显得年轻多了,一旁的父亲也笑着说:恩,中,怪好看!
虽然三天的时间,我不能为父亲母亲,为这个家做多少,可我希望这几天的时间,七十八岁的老父亲能轻松一点,七十八岁的老母亲能高兴一点,亲情的味道浓一点……
离开家的那天早上,父亲早早的起床,装了满满一大袋的粘豆包,干菜包,父亲知道,我最爱吃这,其实特不想拿,我可以想象,七十八岁的老父亲一个人在厨房忙着和面,拌馅,擀皮,包包子的样子……儿子的话说:今年都不让俺姥爷蒸馍,可俺姥爷说你就喜欢吃粘豆包,干菜包。
儿子的话打湿了我的双眸,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想想我的离开,老父亲又要一个人忙忙碌碌,伺候老母亲,心里酸酸的!离开的那一瞬间,轮椅上的母亲又是泪眼婆娑,父亲催着我们车子离开,别再回头,可我的眼泪终于还是潸然落下,父母在,不远游!我的老爸老妈,女儿一定会常回来看您!
忽然感觉视线朦胧起来,想起了老父亲,老母亲,眼泪又一次的夺眶而出!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身体健康,幸福安好!
篇5:浓浓的乡愁,浓浓的年味征文
浓浓的乡愁,浓浓的年味征文
浓浓的乡愁,浓浓的年味征文:没有年轮的树“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一首《乡愁》道尽无数游子永不消逝的思乡情感。
每每想起家乡,特别是家乡的年,就不由自主充满怀念和温馨。家乡的年和年里的家乡,究竟有什么让游子们念念不忘呢?每到过年,返乡的人潮如滔滔江水,带着奔向母亲怀抱的喜悦和激动,带着靠近家乡的微微颤抖和泪意。我是一个外出工作的游子,常常能尝尝这种带着泪意的思念滋味。
年三十晚,我终于赶上最后一趟班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雷州。熟悉又陌生的景致,走过无数次的街道,就读过的学校,村口的那颗榕树头。记得进村口那里有一条羊肠小道,每户人家都有一条臭水沟伸出路面,一条路被割裂成无数个条形,每到下雨,泥土混着雨水,泥泞难行。每次打车进去,开车的师傅都唠叨,怎么这样烂的路啊,得多收钱。每次听到开车的师傅这样说,总有一股难堪在心头。可是对村里的这种情况,又无能为力。渐渐靠近了故里,心情不仅又忐忑起来。天色有点暗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热闹的气息顺着门缝透出人间烟火的温暖。开车师傅似乎也被感染了,想着快点干完最后一票,好早点回家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拐进村口,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条光滑的水泥路,没有了臭水沟的难堪,我还以为走错了路,不禁左右偷看。可是开车师傅很顺利就把我送到了家门口,一个转身,已经留下了一个远远的身影,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父亲母亲已经在门口笑盈盈的迎接我,我还不敢相信。老妈说,村里今年的坡地租出去,收了不少租金,大家一起投票,头件事就是弄好村道。现在啊,村里很多事都经过村民代表投票决定,不是村干部说了算,可民主了。我不禁想笑,连目不识丁的老妈嘴边也挂着“民主”两字了。你可别小看我们这些妇女啊,村里的男人长大的孩子都出去赚钱了,村里的主要力量都是我们这些妇女呢。虽然不识字,可是我们是知道民主,懂法律的,村里经常来人给我们上课,给我们说法律知识,给我们说怎么种蔬菜防农害,给我们说选举,现在啊,我可不比你们这些大学生差呢。老妈洋洋得意的样子,让我不仅感叹,这世界变化的真快,尤其是农村妇女的世界。
饭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夜饭,吃饭前,母亲把一小蝶鱼咸卤放我面前。闻着鱼咸卤咸香的味道,我不禁泪盈眉睫,这可是我想念已久的味道啊。鱼咸卤是雷州人特有的一种酱料,是在家里才能吃到的味道。老妈总是在过年前,买回一缸鱼咸卤汁,再放上一些磨成粉的酒糟,和着一部分卤汁煮开,再放回瓦缸里,然后密封,大约一个多月,一缸黄澄澄、飘着香咸味的鱼咸卤就制成了。这就是我们乡下用来顶替酱油的调味料。煮鲜鱼汤,放一点鱼咸卤,鱼汤清新鲜甜;吃白切鸡,我们也爱用鱼咸卤当蘸料。年夜饭的饭桌上,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就是鱼咸卤,这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永远在我们的记忆中。年夜饭要丰盛,热闹,老妈一大早就忙到现在,才张罗好一桌子菜,最开心的不过看着儿女都在身边。
老妈给灶头的财神爷供上一碗猪肉和拌了香油豆豉的水芹菜,寓意着新年发财。再给围在一起打牌,聊天的我们端上几个叶搭饼,软软糯糯的叶搭饼,把我拖回小时候的年。()小孩子是最爱过年的,才进入十二月,我们一天起码要问很多次,什么时候才过年啊。大人总说,年就藏在门缝里,找找看吧,我们就傻傻的去扒门缝。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有大人给的利是,每次过年,都是一次丰收。这个时候,老妈准是在给我们添新衣,以前不像现在都是买的。很多时候,为了省钱老妈上市场扯上一匹布,每个人都给弄一身新衣。年二十四、五,是大搞卫生的时候,所有家里的东西都得拿出来洗涮一新,房梁的蜘蛛网也得一网打尽。
接下来是摘木菠萝叶子,洗干净晾干备用。老妈去市场买回椰子、花生、白糖、砂糖、冬瓜糖等做馅。老爸会用锯子把椰子锯成两半,然后用刨子一点一点把椰子刨成丝。每次老爸弄椰子的时候,我们喝椰子汁都能把肚子喝得滚圆,才心满意足地走开玩去。椰丝要用容器一层一层装起来,每铺一层撒一层白糖,最后密封起来,等到做木叶夹的时候再拿出来,密封的'椰丝会变柔软,飘着清清的椰子香,白糖化成蜜汁,浸泡着椰丝,甜里透香,香里有甜,椰丝木叶夹算是我家做的最好的饼食。还有花生馅的木叶夹,也是我们寻常人家爱做的,把花生米炒熟,砸碎然后放芝麻和砂糖进去搅拌,这就是花生馅的做法。做好的木叶夹用两片菠萝蜜叶子包住,然后放在柴火烧的大锅里蒸,老妈会在灶头那里插上一枝香,等香烧完了,木叶夹就能起锅了。趁热吃上一个,边撕叶子,一边嘴巴就等不及去咬,烫嘴的木叶夹还带着椰丝、花生的香气,正是最新鲜的时候。第一个出炉的叶搭饼,是全家人一人一口分吃的。这个春节传统,一直到现在都不曾改变,如今的木叶夹的馅料也更为丰富了。只是外出工作的我们,不能参与到其中,家里只剩下老人,也没有了力气去弄,更多的人家是从外面买回来当年货。母亲在弄这些的时候,也许想着以前一家人和乐的情形忙碌。全家围在一起包叶搭饼的情形,我一直记到现在。
年三十是春节的重头戏,不仅要备年夜饭,祭拜祖先,还要趁着夜幕贴对联。小时候,对联是爷爷写的,读过几年私塾的爷爷,不仅为家里写对联,很多乡邻也来求字。爷爷的对联都是从一本小册子里找出来的,意思大多是平安富贵、添丁发财。记得小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会跑到人家的家门口去抄写别人家贴的对联。当爷爷握不住笔了,家里的对联是叔叔给写的,现在是我们兄妹接过了这一任务。每次贴对联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围在那里看热闹,大人就叫我们看看平仄,考考我们那个对联贴左边那个贴右边。我们经常是叽叽喳喳一通也讨论不出个结果。如今,自己写对联的习惯,我们都一直保留着。即使在城市里生活了,我也愿意自己裁些红纸回来自己写,自己贴。那种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感觉,很是踏实。年夜饭后,是春晚是打牌是闲聊的时间,这个夜晚是热闹的,人们都整晚不睡,俗话叫守岁,到了凌晨零点,鞭炮声就从四面八方响起,仿佛在敲响新的一年的钟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碌祭神的事了。到了大年初一早上,母亲早弄好早饭,我们的惯例是初一要吃一天素,所以桌上都是各种素菜,连供奉给祖先的,也是水果清饭。初二是探亲的好日子,大包小包的人们就奔在去探亲的路上。
每年春节,城市渐渐冷寂,农村渐渐热闹起来。不管过年的习俗是不是保持,人们团聚的心情却像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变。
篇6:那些年,那些味散文
那些年,那些味散文
以前,老家的年味是从腊月十八、十九扫尘开始的。家乡有句俗语: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腊月十八、十九这两天,家家户户都扫尘,把房屋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除旧迎新,寓意来年发财,全家生活红红火火,事事顺顺当当。
每年扫尘,都是父亲的事。早晨早早的起来,父亲就忙活起来了。找来竹竿,把扫帚绑在竹竿上,用旧衣服把头裹起来,父亲就开始扫尘了。我们家的六间泥土房,蜘蛛网、老鼠洞特别的多,父亲一间一间认真的扫着,不放过一个角落,房顶的每一个柴芭间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每间房墙角的老鼠洞也被父亲一一用泥土堵上了。忙了半天的父亲,脸上、身上都是灰尘。那时我和小伙伴,欢乐着走东家,奔西家,看哪家扫尘扫的干净,争相攀比着,结果都认为自己家最好。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的日子。家家户户晚上都忙着包饼,有菜饼,有糖饼。每家的土锅灶上都贴上用红纸写的:“灶老爷上西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中间再贴上灶老爷的画像。那时的我,学父亲和母亲的样子,面朝灶老爷跪地磕头,口中默默地念着从母亲那学来的祈祷:灶老爷,您到西天多说好话,让我们全家吃饱肚子有钱用,每年“送灶”我们都包饼给您吃!那时的我总感觉,过年了有好吃的,都是灶老爷给的。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都忙着合伙做豆腐,两家或者三家一伙,做好了每家分十来斤,要不就是买猪肉、包馍头、榨肉圆。那时哪家过年能买五斤以上的肉,就是比较富有的了。最热闹的就要数大年三十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有油味、肉香了。中午的那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父亲烧锅,母亲总会把大菜、肉、肉圆、海带、粉丝等按区域放在一口锅里蒸煮,烧好了再把同样的菜一盘一盘地盛起来,那香味现在想想,还有流口水的'感觉。年龄大点的哥哥还会偷偷摸摸地买来一瓶酒,小心地倒在酒杯中喝几口。从不喝酒的父亲,也会在哥哥的劝说下抿一两口酒。每年年三十喝很少酒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下午总是睡上一觉,母亲说是醉酒了,现在想想,父亲是装醉的,就是想一年忙到头,好好的休息一下,也认为日子不错了,过年了有酒喝了,还喝醉了。下午,哥哥们就忙着贴春联,我就吵着要压岁钱,父亲、母亲、奶奶总会不分大小地分别给我们兄弟姐妹五分或者一毛的压岁钱。我和小伙伴就会拿压岁钱买糖吃,买小掼炮玩。那些年我家大伯帮人家杀猪,把猪尿包拿回来,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就把猪尿包用锅堂里的灰把尿包磨薄,然后吹起来当气球玩。没有自己气球玩的小伙伴都羡慕得要死。年三十晚饭后,母亲和姐姐就忙着炒花生和向日葵子,炒好后,连同年糕每人分一点。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我六岁,还不会嗑向日葵子,父亲和母亲就用自己的嘴巴嗑给我吃,他们嘴里的向日葵子一满了,我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们就嘴对嘴地把向日葵肉吐到我的嘴里,那时的向日葵肉,好香。
年初一,大人们就忙着看小纸牌了,我和我的小伙伴各人口戴里都装着好吃的东西,跟在玩麒麟或者唱民间小调人的后面,快快乐乐地能跑几庄人家。
现在,在城里工作多年,每年忙上忙下的,吃的、穿的、用的,基本上都有了,但年味却渐行渐远了。孩子对年的感觉也基本没有了。所以我和爱人决定,今年要创造点年味给孩子们。
腊月十九那天,正好是休息日。上午,我也早早地起床,爱人把两个孩子喊来“帮忙”,我们分别戴上爱人买来的口罩、手套、防尘眼镜,穿上工作服,拿起鸡毛毯,井然一副上战场的样子。开始扫尘。我和两个孩子在一楼一边仔细地查找,地毯式地排查,一边讲过年和他们爷爷扫尘的事,眼睛都查看酸溜溜的,竟然没找到一处有灰尘、蜘蛛网。开始排查二楼。我仔细查找房顶、屋角,六岁的小儿眼好,突然大叫:“爸爸,这儿有垃圾!”我惊喜地一看,地板上有几片破碎的纸片。我知道这是爱人的“作品”,她这是让孩子高兴呢。两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把地板扫干净了。在二楼又找了很长时间,再没发现什么情况。刚进入到三楼,女儿就发现了“新大陆”,不知是哪只可爱的小蜘蛛,在北墙角拉了几根丝,上面竟然还有只被俘的死蚊子。女儿立刻大叫:“蜘蛛网!”我一看,我的乖乖,今天扫尘真的没白忙。女儿立即用鸡毛毯一下就把蜘蛛网给清除了。小儿高兴得手舞足蹈,奔下楼告诉他妈妈说蜘蛛网让姐姐清除干净了!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爱的小蜘蛛啊,是你让我们家今年的扫尘有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希望你常年在我们家做客。
创造出来的年味总有点牵强附会,不实在。忘不了儿时的过年母亲忙碌的身影,父亲“喝醉”的样子,母亲买的新衣服,每天萦绕在耳边的耍麒麟的锣鼓声,还有那油味,那肉香,那嗑向日葵子的清响,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守岁乐融融的闲聊……
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可年味,却渐行渐远了。我儿时的年味哦,深刻在我的梦乡。
篇7:年味散文
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渐渐浓了。外出的人们纷纷回家,从四面八方,从异国他乡。回家的心情是温馨的,带着满怀的希望,带着家人的嘱托。
回家了,回家过年了。家是温暖的港湾,家让疲累的心灵靠岸。回家过年,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心愿。
年来了,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季节。冬装将会脱去,春色即将满园。白昼长了,黑夜缩短。安静的城市热闹起来了。
现在是,想想我们六零后和七零后小时候过年和现在相比,真是差之千里。
小时候过年,心里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的期待。穿新衣,扎上粉粉的、红红的蝴蝶结,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美味。在大年初一这天,忙着去串门,忙着喊“叔叔阿姨过年好”,大人们紧着给衣兜里装上糖果和瓜子。如今过年,喜欢的衣服裤子随时更换,商场没有卖的,就去点击淘宝。过年吃的美味,在平时也可以吃到。拜年的'方式也变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里彼此传输祝福,交流情感了。
小时候过年,大街小巷的人们三一帮俩一伙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清一色拿步量着去串门,如果骑上一辆二八式自行车,那就算是奢侈的了。不过那时候的天气可比现在冷多了。如今过年,雪水淅淅沥沥地从房檐上嘀嗒下来。大街小巷里的私家车、出租车川流不息。就在大年三十这天晚上,每个车都不拉空,能打上车老不易了。
小时候过年,盯着钟表等着看春晚。一个一个节目的看,一个都不会落下。如今过年,看一会电视,看一会电脑和手机。实在不想看春晚,就在电脑里搜索电视剧。文艺节目丰富了,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小时候过年,小朋友们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玩口袋,跳方格,打陀螺。大人们整天有干不完的活。如今过年,小朋友们玩电脑里的游戏,大人们忙着同学聚会、亲友聚会,有空的时候打几圈麻将,打几把扑克。
小时候过年,有秧歌舞,有灯会,在自己家的窗户上贴花纸。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钻。如今过年,夜晚的彩灯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从饭店里出来,就去KTV亮一亮歌喉。唱累了,就去吃烤串。想想现在的生活,就好像天天在过年。吃的、穿的和用的,应有尽有,想要多少有多少。
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完全是富足的生活冲淡了旧有的方式,走入了小康的时代。
过年了,岁月的年轮驶入新的旅程……
篇8:年味是乡愁七年级作文
年味是乡愁七年级作文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题记
年是一味解不开的乡愁。游子们夜夜梦见这次久别的重逢;梦见这次家人的团聚;梦见这次春节的年味美食,还有那逃不脱的分离……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大年三十的早晨,宁静而又暗暗热闹。家家户户的红灯笼,家家户户门口的“福”字,家家户户门口吉祥的对联,像是给习惯素颜出现的小镇添上了一抹色彩。等太阳将它那脸庞完整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小镇愈发热闹。“噼噼啪啪”那大年三十才回家的游子被亲人们用着红火的'鞭炮迎接。游子们在家洗去一身风尘后,终于可以享用那熟悉的味道!
说到春节美食,可不得不提起那诱人的饺子,皮嫩又薄,馅香而细腻,每一只都包着亲人的爱与关怀。外婆的饺子,可是个个饱满多汁,每一次吃到饺子,外婆那慈祥的笑容便浮现眼前。外婆在三十前先买好了瘦牛肉,剔去了牛筋,放在一个干净的瓷碗里,加入少许油、盐、酱油、蚝油、葱蒜,用手抓匀,腌制片刻,然后将牛肉用快刀剁得细细的。撒上葱末儿、姜末儿、拌好馅儿,搁着放一会儿。这时间又忙着揉面,揪皮儿,擀皮儿,一手捏着面皮儿,一手搓着擀面杖,那面皮儿像拨浪鼓一样转,外婆的手巧的不得了,一眨眼案板上就摆满了面皮儿,然后一手托皮儿,一手填馅,十指一捏,花似的饺子栩栩如生。可这饺子单吃不过瘾,外婆的拿手凉菜,拍黄瓜,伴蒜蓉泥,简单又爽口。但也少不了一杯八宝茶来润润喉。外婆喜欢用茉莉花与丹桂做底,用桂圆肉与红枣做配料,润极了。一只饺子,一根黄瓜,再来一口八宝茶,这真是莫大的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年味;幸福是团圆;幸福是重逢;幸福是年夜饭;幸福就是乡愁……
篇9:乡愁里的春秋散文
乡愁里的春秋散文
一
穿着麻椒布鞋,我往前走了一步。
于是我看见——
江湾油菜花,篁岭晒秋彩,理坑古建筑,李坑彩虹桥……中国最美乡村——婺源,蓝天白云下,那一幅幅经典的小桥流水徽居人家,是景,是画,是心,是爱,更是现代人心中魂牵梦萦的幸福老家。
我先选了一只篁岭晒秋彩,又选了一只江湾油菜花,等我看见理坑古建筑和李坑彩虹桥……只好爱不释手地责怪自己太贪得无厌:这么美的麻椒牌风景鞋,可不可以多送我两只,让我每天都可以搭配着在梦里老家徜徉。
二
穿着麻椒布鞋,我往前走了一步。
于是我看见——
母亲坐在天井边,一边自在随意哼歌一边按钻抽针拉绳,为我们赶制过年的新布鞋。冬日的阳光暖暖的。那时的母亲,头发乌黑,额头光洁,哼的都是原来在东乡几年任代课老师时,每次做餐敬必唱的《北京有个金太阳》《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革命歌曲。母亲的嗓音清脆甜润,歌曲的旋律抒情优美,这些歌曲从小我就非常熟悉,有时高兴了我们还会嘻嘻哈哈地全家一起合唱。母亲纳鞋底上鞋帮时,不时会把针或者钻在头皮上摩擦几下。我一直没弄明白,那是因为头发能磨细针钻,还是因为针钻沾了头油更加润滑。
每年夏季,母亲会拿出用纸替好夹在书里的鞋样,自制一碗糯米浆糊,再从老式的衣橱中,翻出不能穿的旧衣和剪裁新衣服时剩下的碎布,用几条长长的新裁剪的白色布条包边,细细心心,一层一层,无数片零星布块,重重叠叠,被母亲的巧手粘成大大小小厚厚的鞋底。然后一只又一只缠绕着针钻和麻绳的千层底,就像舞台上才子的折扇佳人的丝绢,成了母亲忙完家务事后手中必备的道具。
在一根又一根细麻绳的左牵右拉中,我们越长越大,越行越远,而母亲的两鬓也已经泛起了霜花。
三
穿着麻椒布鞋,我往前走了一步。
于是我看见——
一双红格鞋面的新布鞋,那是大舅妈送给我十岁生日的礼物。
母亲说,因为知道我天天走那么远的路上学,为了让鞋子经穿些,舅妈特别加厚了鞋底。而纳完这样一双加厚的鞋底,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
那天一大早,小小的我穿着新衣新裤新袜,和这双红格鞋面的新布鞋,走在一条用鹅卵石镶嵌而成的古盐道上。
学校离家四五里,古盐道两边都是宽阔的田野,平日里来来回回都走得很轻松。可这次,穿着这双厚底的新布鞋,踩在凸起的鹅卵石上,硬硬的鞋底把脚板硌得生疼,每走一步都忍不住蹙眉惊呼。记不得那天上学迟到了没有,只记得回家后就把鞋脱掉,从此再也没有穿过那双加厚底的布鞋。
人与鞋之间,是不是也和人与人一样,过多的付出,往往适得其反。
四
穿着麻椒布鞋,我往前走了一步。
于是我看见——
盛装出嫁的新娘,正站在老街中间频频回首。新娘的前后,簇拥着迎亲的嘉宾送嫁的亲人,身边还有那位自己选择准备牵手一生的爱人。
按照家乡的风俗,年近60的大舅抱起新娘,一鼓作气把23岁的我送出了家门,送出了巷子,送到了街口。
嫁妆已经被迎亲的后生抬着扛着,穿过了长长的老街“摆街”,两只漆成紫罗兰色的大大的樟木箱里,有十六双母亲亲手做的黑色灯芯绒鞋面的布鞋。
为了做这几双嫁鞋,母亲很早就开始准备了。春天,自家菜地边种的苎麻长势正旺,母亲适时的把它剥好晒干,又请来一个满头银发挽髻脑后的干净利落的老奶奶,在厅堂里编织纳鞋的细麻绳。厅堂的两边各架一把木梯,长长麻绳的两头整齐有序地垂搭在两个梯子的横档上,每根麻绳头下都挂着一个棒棒糖一样的小线锤。老奶奶挪着一双小时候包扎过的“三寸金莲”,轻快地在两架木梯之间来回行走,不断地用手掌把一个个小线锤搓得滴溜溜飞转。
该交代的事母亲都已经交代了。该叮嘱的话母亲都已经叮嘱了。可我站在老街中央,不断地回望巷口,我好像还有什么话要和母亲说,我好像还有什么东西忘了带在身上。母亲为什么还没有出现在巷口?我每次出门,不管是上学上班,还是出远门游玩,母亲都会追送到巷口,只要我还没转过老街的那个弯角,只要我愿意回头,母亲永远都站在巷口满怀慈爱满脸笑容地望着我。可这次,我已经焦急地等了这么久,巷口上怎么还没有出现母亲的身影。
陪送的舅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女儿出嫁,母亲是不能送的!”
那一刻,我忽然泪流满面。
从小到大,求学,工作,远游……一次又一次回来,又一次一次离开,这儿始终是我的家。而这一次,作为出嫁的女儿,我将永远只是在这个家里住过的“十八年客”。
可是,人生的旅途虽有阳光灿烂,但也多风多雨。走着走着,爱情走丢了,家庭走散了,我成为了一个单身母亲,守护着我心爱的儿女日渐长大。虽然我没能传承母亲做鞋的'巧技,没能亲手为儿女做一双布鞋,但永恒的母爱同样的充溢激荡在我的心田。
是不是因为那时的我太过年轻,嫌弃你做的布鞋不够时尚靓丽,不肯穿上它走过家乡那条长长的老街。
母亲,真真的对不起,走着走着,我还把你亲手为我做的嫁鞋全都弄丢了……
五
穿着麻椒布鞋,我往前走了一步。
于是我看见——
在朱熹理学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朱氏后裔中,有一个叫朱江的后生,在文公故里婺源,续写着辉煌的《朱氏春秋》,开创了一个和布鞋有关的叫作“正博”的奇迹。
“正心立人,博物经世”,是“正博”的宗旨。“麻椒”和“正蹊堂”,是“正博”正待推出的两个布鞋品牌。她把婺源的美景印制在精致的鞋面上,打造成婺源的特色旅游文化,把正博时尚布鞋和婺源旅游文化同步推向国内国外。她推崇一只鞋一种景的自由搭配,两只不同景致的布鞋穿在脚下,时尚,个性,舒适,美好。
我给右脚挑选了一只篁岭晒秋彩,我给左脚挑选了一只江湾油菜花,穿着舒适时尚的麻椒布鞋,往前一步是秋天,再往前一步是春天,望着脚下不断更迭的春往秋来、秋去春至,我已然拥有了宁静致远的心态,足以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四季。
当时尚布鞋、婺源美景、旅游文化、朱熹后裔这种种元素碰撞到一起时,一部崭新的《“正博”春秋》,也正在婺源大地上挥毫泼墨地抒写当中。
六
穿着麻椒布鞋,我往前走了一步。
于是我看见——
一步是乡愁。
一步写春秋。
篇10:秋声里的乡愁散文
秋声里的乡愁散文
我的娘家和沈英的娘家在同一个村,也可以换句话说我和沈英是在同一个村里长大,从我家走到她家,绕过一个小山包大约一里的路程就到了。
沈英的真名其实叫陈平,按我们老家的风俗,小孩子打小要拜一个“保保”(义父的意思)方可无疾无灾平安长大,“保保”要给自己收来的义子或义女取一个随了自己姓的名字。我的三伯父就是陈平的“保保”,自从大家开始叫她沈英之后,她的真名似乎被左邻右舍渐渐的淡忘了。
我不知道我和沈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腻在一起,我常常绕道等她一起去上学,放假的时候跟她一起去放牛、割猪草。母亲总是在我面前说:“你看沈英那草背篼,快要比她人还高,人家虽然文的(学习)不行,但武的(干活)行,不像你总是文不文武不武的。”
我常常被母亲说成不文不武的样子,也就习惯了。于是,个子高一截的我背了小号的草背篼跟在了个子矮半截却又背着大号草背篼的沈英身后一起去打猪草,她不仅知道哪儿的野草茂盛,还有一项本领是我周围其它小伙伴所不及的,那就是她很会“弄吃的,”当然,这是我们俩的秘密,是不敢让大人知道的。
“我们今天去哪?”我问。
“小河沟儿那边,”她说。
“小河沟儿那边”的确是一个僻静所在,窄窄浅浅的小溪流清澈见底,两边的河岸都生长着一丛一丛的凤尾竹,也许是荫凉和水源充足的缘故,即便是到了炎热的夏天,岸边的野草仍然碧绿鲜嫩。
我们沿着一条小土路一边割草一边向小河沟儿的方向走去。沈英把她肩上的大背篼卸下来放在一旁,就开始在一片竹林的荫凉里忙开了,寂静的竹林里顿时响起她割草的“刷、刷、刷”的声音。不一会儿她的大背篼就快装不完那些草了,这时候她总是直起腰来,向不远处的我挥挥手里的镰刀,朝我喊道:“你快点来装一些去!”起初我并不很愿意接受她的好意,不是因为面子上的问题,确实是看不起她割的草:老嫩不分,其中还夹杂着枯树枝和落下来的竹叶子。我割草的速度虽然慢,但都是“精品”:能放到我背篼里去的,都是野草最嫩的那一部份。
沈英见我迟迟不去装,就又朝我喊:“唉呀,你也太慢了,这是给猪吃的,又不是你要吃的,你整这么干净干啥子哟?”于是我只好去装她的草了,一边往背篼里面放一边还是要习惯性的挑挑拣拣。
沈英说:“竹筒胡豆,你吃过没?”
我摇摇头表示没吃过。
她又说:“那我去砍竹子,你去捡些柴禾来。”
捡柴禾当然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啦,可能她也觉得我这个“不文不武的人”干不了什么粗活。当她拖着一棵手臂般粗的竹子从竹林里钻出来,再用镰刀锯了二个竹筒时,我已经捡了一小堆笋壳。
竹林的另一边是一片沙地,沙地里的冬小麦青中泛黄,还未到收割的时候。勤劳的农家人不浪费一点儿土地,在麦地的四周边缘都种了胡豆。我们便借着冬小麦的掩护,猫着腰去摘那些开始饱满的胡豆荚。在一个土旮旯里,我们把胡豆剥出来装进竹筒,竹筒的一端是有竹节的,另一端就随手摘了二张南瓜叶堵上了。
回到小河沟儿岸边上,就地取材垒了三块石头,把竹筒横放着架在左右二块石头上,沈英划着了火柴开始生火,然后一张笋壳一张笋壳的往灶里添柴,不一会儿,就听到渗出的竹沥被火苗舔食的滋滋声,嫩胡豆的香味儿和着竹子的清香慢慢的在小河沟边弥散开来。
我俩面对着面席地而坐,从竹筒里倒出碧绿的胡豆吃着。沈英一边嚼着胡豆,一边不忘说出她下次的安排,她说:“等天再热一些的时候,我带你去捉螃蟹。”其实,真到了捉螃蟹的时候,我也确实帮不上什么忙——不文不武的我,惧怕螃蟹那张牙舞爪的大钳子。
小学毕业,沈英没有考上初中,只好在家务农。文不文武不武的我去镇上初中报名回来的那天,正看到她攀在河边的一棵柏树上端鸟窝,她看到我便蹭、蹭几下窜下树来,把鸟窝递到我面前笑盈盈的说:“这个,拿去呗。”鸟窝里,有四只鸟蛋。
童年里,我就是这样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沈英带给我的惊喜和快乐。
后来随着功课的加深和远离故土的缘故,我们渐渐失去了联系。在外飘的岁月里,常常想家,也在变幻的四季里,揣了那么一抹乡愁怀念童年。和我同龄的那一群孩子都已各奔东西,也许她们会常常想起烤地瓜和烤土豆的味道,而我,只怀念竹筒胡豆。www.duwenz.cOm
那一年的冬天,回老家处理完母亲的丧事,第二天便下起了小雪。听父亲说起沈英在家坐月子,不过她的孩子死了,她大着肚子的时候去摘桑叶给摔了一跤,之后就感觉不到胎动了,孩子死在了她的肚子里。我便决定去看看她,她嫁得并不远,婆家是从前村里最穷的人家,当初她的婚姻曾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她说她看中的是叫张林的`那个人,家庭穷点无所谓,在她的坚持下她终于嫁给了张林,但是既无彩礼也没嫁妆。
对我的突然到访,沈英显然感到很意外,毕竟我们已经十多年没有见过面了。但是她非常开心,一会儿沏上来热乎乎的野菊花茶,一会儿又给我递苹果。我们聊了很多小时候的趣事,甚至说起被我俩偷了胡豆的人家有没有破口大骂?然后又聊到当下的现状。
她说:“再过几天我就出月子了,还去重庆打工。”
我说:“你那么勤劳能干,也可在家发展养殖业。”
她说:“试过,养过猪,养过兔子,规模太小了,没什么前景,规模做大成本又高。”
我说:“你不是会开车嘛,现在乡村公路都四通八达的,要不,买个小客车载客。”
她说:“别提了,要钱没人坐,不要钱又挤都挤不下的人坐。”
我知道她有辆小货车停在她屋后的竹林里,敢情她已经尝试过了,只好说:“哦,不管做啥,觉得适合自己就好。”
“还是文化高点好些,我一直都羡慕你,”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里就带了一点自卑的情绪。
“你不要告诉我这是这些年你疏远我的理由,我会生气的,”我说。
走的时候,她抓了一只自己养的鸡硬要我带上,我说我明早的飞机回厦门,没空吃它,而且坐飞机也不能带着它,再三推诿,她才作罢。不过她说:“你大老远回来,总该带点家乡的东西走吧?还跟小时候一样,我的东西就是你的,你不要客气。”最后我只好拿走了她一大包地瓜粉。
第二年的春节前夕,父亲在电话里很神秘似的告诉我:“沈英和张林离婚了,听说张林在外面的那个女人,都大了肚皮,快生了。”我顿时哑口无言,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太意外了,我突然想这是不是一个玩笑?他们一起出去打工,一起回家建房,这些年,一起经历过那么多磨难,却在幸福起航的时候选择了分道扬镳。
或许,人的一生,最该珍惜的幸福就是贫穷和苦难时的相濡以沫。
我在焦灼的担忧中,拨通了沈英的电话。
“我过得很好,你不要担心我,”她说。
“难道,你们就真没有一点挽回的余地了?”我问。
“不了,既然不爱了,就选择成全。”
“那你现在在哪?”
“长沙。”
“一个人跑那么远的地方?”
“不,二个人,我和一个懂得珍惜我的人在一起,不要笑话我,我不会傻等到头发白完的时候才再嫁。”
虽然我一直说服自己应该替她感到欣慰,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充满了忧伤:我不希望她因为疗伤而陷入快餐一样的爱情。但事已至此,唯有祝愿她得到幸福。
很久了,一直想写一写那个名叫沈英的女孩,我的童年伙伴。不仅仅是为了追忆远去的幼年时光,更是因为这份纯真的情谊,当我还在为她的婚姻惋惜时,她却告诉我她找到了真爱。
篇11: 泪珠里的乡愁散文
泪珠里的乡愁散文
一、乡村催眠曲
在乡下老家,枕一窗月光,听几声虫鸣,似乎只在一瞬间,我就感觉到困意如潮般,无边无际地涌袭而来。
不像在城里,我每天都因生计东奔西走,回到住处后全身酸痛,却难以入眠。说来也怪,在老家的那一夜心事竟了无痕迹,居然很快就睡着了。
――那是乡村夜曲催我入眠。啾啾虫鸣,淡淡月光,恰是一曲舒缓绵长、恬淡从容的乡村催眠曲。躺在乡下的老房子里,看那月儿的光华,从格状旧窗间静静地流过,就像老母亲的那双手,轻轻的,柔柔的,抚摸着我。窗缝里,不时筛进几声蛙鼓虫鸣,融着远一声、近一声犬吠,抑或是多重唱,抑或是协奏曲。静静的梦乡里,我是唯一的主角。
在月夜,我想,不管是谁,倘静心聆听那乡间夜曲,用不了多久,那似梦似醒的边沿会一点点变淡,变浅,很快地,那仅有的一丝缝隙慢慢弥合起来,铺天盖地的倦意会将你紧紧地裹入梦乡。这,在城里,你是享受不到的。
城里的夏夜,水泥森林间偶尔也会传出三两声虫鸣,但那似乎是热浪里挤出来的,嘶哑,枯涩。间或,声音戛然而止,疾驰而过的车子扔下来几许尖叫,夹杂着夜行人轻重不一的脚步。全无一点节奏感,甚至噪杂喧嚣,让人烦躁不安,不像乡村的虫鸣,舒缓跌宕,热烈奔放,赏心而曼妙。城里的月光,也似无韵味,触摸上去冰冷彻骨。
听打工的堂兄说,他在外地也常常失眠。我不解地问他,家里老婆孩子都好好的,怎么还放心不下。他萘艘豢诰疲略带一丝羞涩:“也没啥,就是觉得在家里睡得踏实。”
我想,他定也想到家乡的虫鸣,家乡的月光吧。尤其是明月之夜,对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思乡情结会愈加强烈。我曾疑惑古人为何不吝笔墨,借助明月描摹乡愁,现在终于懂了。“故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看来古今是相通的,那月光下的思乡别绪,虽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还一直延续着。古人“我寄愁心与明月”,今人“明月千里寄相思”,想那相思和愁绪里的人儿,倘没有乡村夜曲相伴,断不会酣然入眠的。
十年前,我在千里之外的兰州求学,我最爱也最怕听那曲《九月九的酒》。深夜里,我将收音机的音量拧到最小,用心倾听那心语低诉,“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每次听,我都会心里酸酸的,涩涩的.,更加辗转难眠。假期回到家中,我望着窗外夜月,听着满是乡土气息的虫鸣,不知不觉间就滑进了梦乡。
有乡村月光的地方,那是我们的家,那是我们叶落归根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熟悉的虫鸣犬吠,有我们热爱的乡村夜曲――那是一曲绝妙的天籁之音,它犹如一壶酽酽的浓酒,醉得你酣畅淋漓,醉得你早入梦乡。
二、泪珠里的乡愁
感觉中,孤身在外,世上再没有比想家更让人心痛的了。小时候,蜗居在小村,我对家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大点了,到都市求学,从未有过的那种感觉时隐时现,丝丝缕缕,缠绕在我的梦里梦外……
如今,我远离父母,在偏远的小城谋生。夜深人静时,常会点上一支烟,在缥缈的烟雾里想着家乡,若有若无的甜蜜里夹杂着点点酸楚,于是会猛吸几口烟,找寻着家乡土烟叶的味道,直呛得自己喘不过气来。那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垄,放电影似的,依稀闪现在脑海里。和朋友小聚,不知谁不经意提起家乡的话题,那湿漉漉的思念便会悄然洇开,涩涩地渗透到心底,举起酒杯却无语凝噎,任烈酒顺着喉咙一路火辣,流入五脏六腑,眼角的泪花兀自掩饰着撕心裂肺的痛。
当年,生性旷达豪放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方回,乡音未改但鬓毛已衰,想来不管身居何处,始终有一根线在牵着他引着他,有一个声音在轻轻地呼唤着他:老了,走不动了,回来吧。那线的另一头一直拴在那里,剪不断,理还乱,那便是故土。老贺是幸运的,他的乡愁虽历经千百年,依然诗意地栖居着,把我们这些后人想家的心也牵到了一起。
我不曾外出打工过,没有常年颠沛之苦,自然体会不到打工者辗转南北、流离东西的酸楚,但有一点可以想象得到,那就是他们的乡愁,如同酽酽的老酒沉淀在那里,愈久愈浓。不是么?那首歌唱出了想家的柔肠寸断,“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啊漂流在外头。”对许许多多的游子来说,登高望远的重阳是这样,中秋月圆和春节除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想,他们会和我一样,想念着家乡的白雪,想念着煦暖阳光下的那份闲情逸致,正午的太阳闪烁着耀眼的光华,自己懒洋洋地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或许还可以躲在暖暖的被窝里,随意地揉着惺忪的睡眼,那是怎样的幸福啊。这种念想让人激动不已,但现在却无法享受得到,只好任它绵延着,酝酿着,心痛在九月里夕阳西下的黄昏。
好想找个落脚处,衣破了会有人代你密密缝,腰酸了会有人帮你捶捶背,体累了会有人为你揉揉肩,心痛了会有人替你分分忧……那歇脚最好的去处便是那个叫家的地方,是游子一直拿得起却放不下的地方,是让他们思念发酵、离愁归依的地方。别的地方再好再繁华,终究不是自己的世界。
现在已是深夜,曾经喧嚣的闹市终归于平静,不远处的酒吧还没有打烊,高音喇叭里流动着那曲熟悉的萨克斯――《回家》,如泣如诉,那份感觉被演绎得酣畅淋漓,我的思乡之情又一次被点燃,泪水又一次盈满眼眶。只是那泪珠里的故乡是否安好?可否知道有一个游子,他那无穷无尽的思念犹如层层波澜,已荡漾成一曲缠绵婉转的乡愁……
篇12:炊烟里的乡愁散文
炊烟里的乡愁散文
小时候,炊烟是村庄的魂。
我一直认为,炊烟升起的时候,那是一个村庄最温暖的季节。在乡野玩耍的孩子,在大杨树下扎堆的人们,在田里禾锄的父辈,下班的工人;他们踩着绺绺炊烟,唱着民间小曲,欣欣然的涌回村庄,此刻的村庄活在唐诗宋词的炊烟里。活在父亲的喇叭烟上,活在女人恬静地眸子中,檐瓦上的狗尾草和炊烟展开深情的交谈。
炊烟一年四季,弯曲或者笔直的袅袅在村庄上空。炊烟,不管男人女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炊烟,我们常常在时光的地平线上,追逐炊烟的升起又落下,这是孩子眼睛里纯净无比的世界,或许,随着炊烟,孩子们可以走出茫茫苍苍的大山。随着淡白,浅蓝的炊烟,我们幻想着小鸟一样飞翔,在村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闻到炊烟的味道,炊烟召唤我们归心似箭的脚步。
炊烟,慢些飘,带上我们,小小的心灵,渴望小鸟般拥有整个天空。我的成长与炊烟有关,有村庄有关,男人女人只要有家,就有炊烟,所有母亲们,不管日子怎样清贫,晨钟暮鼓,她们必然升起炊烟,让日子活色生香,放学路上,贪玩,抬头望见村庄上空一绺绺炊烟,赶紧往家跑,炊烟中飘荡的饭菜香。
对于炊烟,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我眼里的炊烟,那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它不仅仅是村庄的魂,更是几代代人,生命的写照,炊烟无声的交流着对世界的态度,风不解风情,总喜欢以它的意志转移炊烟对村庄的爱。很多年,我就是枕着这一绺炊烟沉睡的,我希望自己也是炊烟,在物欲横流尘世,守着我的村庄,久久的不肯消散。每一次离别,对于行走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游子,没有了炊烟的地方,哪里可以清澈的安眠,每一次和村庄依依惜别,我的脊梁弯了。
一个离开村庄的人,在霓虹闪烁的城市,迷茫,焦躁。而一旦双脚踏上村庄的土地,那种暖,惊涛拍岸。
炊烟是村庄的魂,我这么说,是因为一次次被陶醉,在雨中,炊烟缭绕盘旋,你可以看到炊烟的美,如女子的娥眉,淡淡地横旦着,这样的一位女子,在无限的烟雨中,举步轻盈,和村庄,和这雨,卿卿我我,令我心生妒忌。
悠悠然的雨,扯起一池蛙。起风了,风摇曳着炊烟,跌跌撞撞地飘向远方。
母亲,安静地纳着布鞋,给我们讲着故事。屋檐下的广播,正在播放《杨家将》。一窗的斜雨轻风,裹挟着房顶淡淡的炊烟,一川烟雨庄重,接近神明。
还是冬天的炊烟,粗线条的.泼墨,炉火旺旺,加上灶火,并驾齐驱的挤到烟囱处,炊烟的喘息有些厚重,倔强地伸向高空。一家人围炉,吃着火锅。所谓的火锅,不过是一只铝钵填些水,放上切好的白菜,五花肉,奢侈的搁点红薯粉丝,山芋,一块剔净肉的猪骨头。
围在火炉旁,眼巴巴瞅着钵子里的汤水沸腾着,望一眼檐瓦上被风雪推的踉踉跄跄的炊烟,父亲呷一口散酒,夹一口白菜。稠密地暖色调,栽种在心底,挥之不去。
雪纠缠着炊烟,温情脉脉地凝视着村庄。世间还有比这更纯净的炊烟和雪吗?
后来,住进了城市。在鳞次栉比的楼层间,我怎么也找不到一绺炊烟。因此,很多回,我脚步钻入一条低檐瓦的老街。在他们关着的院门处,默默地递去眸子,触摸我很久没有亲近的炊烟。
我闭上眼,大口大口呼吸着,炊烟里驱不散的乡愁。只是,泊在城市的炊烟病恹恹地,仿佛林妹妹。我可以听到它孱弱地呻吟,完全没有村庄炊烟的活色生香。
不在故乡的人,到哪里都是一种流浪。没有炊烟的地方,如何繁华,灵魂也无法抵达。
我清楚,我的每一次跋涉,疲惫或者忧伤。我必会悄悄来到这条街,借助檐瓦上宁谧的炊烟,为心疗伤。
我想我还是会返回村庄,倚着炊烟的岁月,慢慢地老去。
★ 过年记忆作文
★ 记忆中年味作文
★ 描写年味的散文
★ 过年回家散文
【乡愁里的年味心情散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年味在我心灵深处散文2023-12-16
浓浓故乡情范文2024-03-12
那些年优美的散文2023-03-02
儿时的年味的美文2022-05-25
过年的散文:什么是过年2022-06-23
高中关于春雨的优质作文2022-05-06
初二语文春酒2022-11-21
故乡年味的作文2023-06-16
腊月欢乡村作文2022-12-27
念故乡作文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