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是什么意思_相关资料(共10篇)由网友“wangqiang52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体系是什么意思_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体系是什么意思_相关资料
体系,汉语词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
简要介绍
词目:体系
拼音:tǐ xì
词义: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作战体系等。
关于体系,往大里说,总宇宙是一个体系,各个星系是一个体系。往小里说,社会是一个体系,人文是一个体系,宗教是一个体系,甚至每一学科及其内含的各分支均是一个体系,一人、一草、一字、一微尘,也是一个体系。大体系里含有无穷无尽的小体系,小体系里含有无尽无量的、可以无穷深入的更小的体系。众多的小体系,构成了一个大体系以至于总体系。总则为一,化则无穷,反之亦然,这就是体系。
基本解释
[system;setup] 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
工业体系
详细解释
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二章:“这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秦牧《艺海拾贝・核心》:“我们写作任何作品,大的小的,都必须努力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
体系分类
敞开体系
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转换,又有物质交换。
封闭体系
体系与环境之间有能量转换,没有物质交换。
孤立体系
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能量转换,又无物质交换。
主要特点
(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
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1)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 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 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 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消极作用
(1) 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 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 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关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
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
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
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
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
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凡尔赛与雅尔塔体系
相同点
(1) 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 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 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4) 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积极作用
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1)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 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 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 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体系是什么意思_相关资料]
篇2:秋分是什么意思相关资料
“立秋”是秋季的开dao始,到“霜降自”为秋季终止,“秋分”bai正好是从du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zhi故称秋dao分。按照中国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秋分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大雁、燕子、杜鹃等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古语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节气,“阴阳相半也,”是指秋分时节天地之气阴盛阳衰,正到势均力敌的程度。与繁茂的夏季比起来,这时花木凋零、草枯叶落,人的情绪也容易产生凄凉、抑郁之感。、
其实,从正面看,秋分时节云量减少,景物鲜明,也即诗人赞美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抬头碧空万里,出外凉风习习,人称“秋高气爽”,而且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游赏、品尝美食的好机会。所以,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悲哉秋之为气”念头的话,秋分其实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篇3:秋分是什么意思相关资料
秋分的“分”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均分”,意味着这一天昼夜均分,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我国处于北半球,就开始昼短夜长了。
第二是“一半、平分”的意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人们把秋季分成孟秋、仲秋和季秋,秋分正处仲秋,即平分秋色之意。
第三是“分水岭”,农谚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就是秋分过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所以大家要注意及时增加衣物。
秋分优美诗句
1、晚晴——[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2、中秋对月——[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3、夜喜贺兰三见访——[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4、点绛唇——[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5、二十四节气之秋分——贵谷子
一分秋意一分凉,野外繁露披衣裳。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
6、次韵呈仲退见贻——徐瑞
天秋分袂后,扰扰似年时。竟负梅花约,空哦春树诗。断崖粘冻雪,碎石洋流嘶。怅望湾头路,扁舟乐泳思。
7、和孟世功秋日吴江见寄——吴芾
扁舟西去气凌云,坐看鱼龙跃浪纹。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忘机鸥鹭情相狎,入笔江山句不群。正恐功名来追逐,烟波深处未留君。
8、借功明位——释正觉
苹末风休夜正央,水天虚碧共秋分。月船不犯东西岸,须信篙人用意良。
9、八月四日晚霹雳碎大柳木——楼钥
秋分雷自合收声,白露明朝忽震霆。怪得坐中惊欲倒,邻墙老柳碎中庭。
10、怀潘鄮屋——陈允平
洛阳才解佩,过眼忽秋分。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雁烟迷晓树,虫露湿香芹。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
11、中秋对月——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12、秋分後顿凄冷有感——[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篇4:通知存款是什么意思_相关资料
通知存款是一种不约定存期、一次性存入、可多次支取,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
起存金额
人民币通知存款最低起存金额5万元、单位最低起存金额50万元,个人最低支取金额5万元、单位最低支取金额10万元。外币最低起存金额为1000美元等值外币。
存款币种
通知存款的币种为人民币、港币、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瑞士法郎、澳大利亚元、新加坡元。
适用利率
人民币、外币的通知存款利率均高于活期存款利率。现行通知存款利率为:一天通知存款利率0.8%,七天通知存款利率1.35%。
通知种类
个人通知存款不论实际存期多长,按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划分为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
约定支取
一天通知存款必须提前一天通知约定支取存款,七天通知存款则必须提前七天通知约定支取存款。
实例说明
例如:股民张某在股市低迷期间,将100万炒股资金存入七天通知存款,2个月后,张某即可获取比活期存款多100万×60天×(1.62%-0.72%)/360天=1500元的利息,即保证了用款需要,又可享受活期利息2.25倍的收益。
银行的一项“自助转存通知存款”的新业务,并且有“活期转存通知存款”、有“设立提款通知”、“取消提款通知”、“转出通知存款”等功能。7天通知存款的利率和3个月定期差不多,但取款的灵活性又近似活期储蓄,比较适合打理那些使用时间不固定的大额生意资金。
通知存款
开户金额 人民币 ¥50,000起
外币 美元6,250起或等值外币
存款期限 不适用
通知期限 人民币:1天、7天
外币:7天
计算利息 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为基准按单利息及实际存款天数计算
取款办法
每次取款金额和账户余额必须不少于50,000元人民币或6,250美元
每次客户需要取款,可亲临分行进行1天或7天的预先通知
部分取款,允许多次
必须符合最低账户余额要求,取款后签发新的存款通知书,余额的利息将从原存款存入日开始计算,并沿用原存款利率
续存指示 不适用
利息计算注意事项:通知存款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相应利率和实际存期计息,利随本清。
个人通知存款遇以下情况,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①实际存期不足通知期限的,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②未提前通知而支取的,支取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③已办理通知手续而提前支取或逾期支取的,支取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④支取金额不足或超过约定金额的,不足或超过部分按支取日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⑤支取金额不足最低支取金额的,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通知存款如已办理通知手续而不支取或在通知期限内取消通知的,通知期限内不计息。
通知存款约定取款日遇节假日不予顺延。
[通知存款是什么意思_相关资料]
篇5:资产评估报告资料: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关于资产评估报告资料: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资产评估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过程中,大都根据需要制定了本国、本地区的资产评估准则,用于指导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产评估准则的完善和成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评估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在总结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开始启动制定资产评估准则的工作。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形成。
至,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21项资产评估准则,包括2基本准则、8具体准则、4评估指南、7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的评估实践全面进入准则规范时代。
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1.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应当是综合性的评估准则体系,包括不动产、动产、机器设备、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等各类别资产的评估准则。
2.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应当高度重视程序性准则与专业性准则。
3.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中应当将职业道德准则放在与业务性准则同等重要的高度。
4.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应当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构成及发展
(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构成
1.从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横向关系上划分,资产评估准则包括业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两个部分。
为突出职业道德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将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与资产评估业务准则并列。
2.从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纵向关系上划分,资产评估准则分为不同的层次。
(1)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的.纵向关系较为简单,分为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
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专业胜任能力、注册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的关系、注册资产评估师与其他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关系等进行概要规范;职业道德具体准则将根据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与职业道德有关的问题和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如独立性、保密原则等进一步明确规范。
(2)资产评估业务准则由于涉及面广,在纵向关系上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资产评估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在整个评估准则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基本准则是我国评估准则体系的一大特点,目前在各国评估准则及国际评估准则中并没有类似的基本准则部分,我国资产评估基本准则是将各类资产评估的共同规范进行有机结合的首次尝试。
第二层次为资产评估具体准则。资产评估具体准则分为程序性准则和实体性准则两部分
程序性准则是关于注册资产评估师通过履行一定的专业程序完成评估业务、保证评估质量的规范,包括评估程序、评估业务约定书、评估工作底稿、评估报告等
实体性准则针对不同资产类别的特点,分别对不同类别资产评估业务中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行为进行规范。根据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惯例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实体性准则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评估准则、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准则等。
第三层次为资产评估指南。
资产评估指南包括对特定评估目的、特定资产类别(细化)评估业务以及对资产评估中某些重要事项的规范。
第四层次为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针对资产评估业务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指导性文件。该层次较为灵活,针对评估业务中新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意见,某些尚不成熟的评估指南或具体评估准则也可以先作为指导意见发布,待实践一段时间或成熟后再上升为具体准则或指南。
篇6:立秋是什么意思?立秋时节的资料
立秋介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5,20世纪=8.35。
举例说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的计算结果加1日。
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习俗
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摸秋,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立秋养生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是什么意思?立秋时节的资料]
篇7:立秋是什么意思?立秋时节的资料
立秋介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5,20世纪=8.35。
举例说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20的计算结果加1日。
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习俗
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摸秋,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立秋养生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篇8:成语落英缤纷是什么意思_落英缤纷解析及相关资料
落英缤纷是指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的散在地上。语出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下面是成语落英缤纷解析及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
读音
落英缤纷: luò yīng bīn fēn
释义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示 例】四次来游,满天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剩得青叶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周恩来《四次游圆山公园》)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成语举例:四次来游,满天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剩得青叶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周恩来《四次游中山公园》)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成语结构:述补(后补,亦作动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落,不能读作“là”。
成语辨形:纷,不能写作“分”。
有关文章
【出 处】晋・陶渊明(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瓣,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愣了片刻,然后,我把脚伸到枝桠的空处,两手抓住枝干往上爬。
①此处“落英”指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成语接龙
纷至踏来 → 来者不拒 → 拒虎进狼 → 狼狈周章 → 章台杨柳 → 柳门竹巷 → 巷议街谈 → 谈空说有 → 有口难分 → 分章析句 → 句比字栉 → 栉风沐雨 → 雨鬣霜蹄 → 蹄闲三寻 → 寻源讨本 → 本小利微 → 微过细故 → 故入人罪 → 罪孽深重 → 重蹈覆辙 → 辙乱缑 → 靡坚不摧 → 摧朽拉枯 → 枯株朽木 → 木干鸟栖 → 栖冲业简 → 简要清通 → 通宵彻昼 → 昼日昼夜 → 夜静更阑 → 阑风长雨 → 雨收云散 → 散兵游勇 → 勇猛精进 → 进退两端 → 端倪可察 → 察察为明 → 明镜高悬 → 悬崖勒马 → 马壮人强 → 强词夺理 → 理直气壮 → 壮志凌云 → 云涌飙发 → 发人深省 → 省事宁人 → 人多阙少 → 少私寡欲 → 欲罢不能 → 能说会道 → 道傍之筑 → 筑舍道傍 → 傍人篱落 → 落花流水 → 水火不辞 → 辞微旨远 → 远涉重洋 → 洋为中用 → 用武之地 → 地棘天荆 → 荆山之玉 → 玉洁冰清 → 清灰冷火 → 火上弄冰 → 冰解壤分 → 分星擘两 → 两面二舌 → 舌桥不下 → 下车泣罪 → 罪恶深重 → 重门叠户 → 户告人晓 → 晓行夜宿 → 宿弊一清 → 清莹秀澈 → 澈底澄清 → 清宫除道 → 道不拾遗 → 遗风余烈
释义之争
“落英缤纷”――是落花之美,还是盛开之美?
《华南师范大学校报》 - 第836期(1月18日)
作者:枯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与桃源的邂逅,便起于眼前这般异于尘凡的景色。陶渊明虽未明言渔人发现的桃源的时节,但唯有春日晴暖,方能青草鲜嫩,桃花开放。清溪两岸的百步桃林,粉色的花瓣,伴着和煦轻风,摇曳,流泻。
落英缤纷,指的应是那落花纷纷飘下的景象。似乎大多数人对这个解释不曾怀疑,落下的英华,那就应是落花吧。
然而关于落英,还有一说恰好与我们的想象相反:
落,始也。落英,就是始开之花,就是初开的花朵。落英缤纷,是形容繁花竞放时的美景。如果理解为落花的话,满地残红的衰败,便显得与之前诗意完美的景象格格不入,又怎能引起渔人的好奇呢?
初闻此说,惊异之余,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的确,耳熟能详的黛玉葬花的故事,就是葬的桃花。满地花瓣,凄婉有加,跟桃花源那种充满生气、唯美的景色又有什么联系呢?
翻了翻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落英”一词,除了解释为“落下的花”外,又有“初开的花”这个意思。至此,似乎这个解释,确有根据,才能收入字典。
然而,落下的花与初开的花两种径直相反的解释,怎样能在漫长的语言发展中共存共生而不至误会呢?是否古人以“落”为初开,今人以“落”为落下呢?
《说文・H部》:“落,凡H曰零,木曰落。”
许慎的对“落”的解释否定了这个推论。草(H)本植物,大多数整株枯萎,叫做零。而木本植物,叶子和花枯萎之后会下落,因而叫“落”。两者合在一起,就是今天说的“零落”。这么一来,在陶渊明之前的汉代人便将花叶的凋零称为“落”,而且验之以先秦两汉文章,如《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并非古今异意。那么,“落,始也”又从何而来呢?
《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毛传》:“访,谋。落,始。”说的是成王施政之始与群臣谋划方略,遵循父辈祖先的传统。虽然不知道新政伊始,会不会有跟“落”有关的祭仪或者修筑,但无疑的是,这个与群臣谋划方略的事情是发生在宗庙之中,与宗庙有关(《毛诗序》:嗣王谋于庙也)。
由上述几例可知,“落,始也”主要是古代关于“落”的一种特殊意义,表示在宫殿(章华之台)、铜钟(孟钟)此类汇集人力的大型建造,完工后的一种祭祀仪式(以j血衅钟)。并且祭祀完成后方可使用,因而又有“初始”的意思,就如同今天我们说一个建筑物建成叫“落成”。
因而汇集经注的《尔雅・释诂》也称:“落,始也。”
虽然,“落者,始也”的说法确有依据,可是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发现,这个僻意专指人类创造的建筑、器具初始使用,而从来不会与草木连用。
况且,同在《尔雅・释诂》:“陨、p、湮、下、降、坠、俊⑻h,落也。”“落”字在早期经典中也同样可以解释为“坠落”,“陨落”的意思。
翻查先秦原典,《诗经》中只有关于宗庙祭祀的《访落》一篇,将“落”训释为“始”。而如我们熟悉的《诗经》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与草木有所联系,都是与《说文》相符,解释为“零落”、“下落”。
至此,“落英”一词的疑云似乎稍微明晰了些,但究竟谁最先将“落英”解释为“初开的花”呢?这里就不得不说那缘起于《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宋代那一桩牵涉颇广的谈艺公案。
南宋的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八《残菊》:“残菊飘零满地金”,《注》:“欧公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戏赋:‘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荆公曰:‘是定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落英指衰落。’《西清诗话》云:‘落、始也。’窃疑小说谬,不为信。”
这起公案是由王安石与欧阳修论诗引起的,王安石为自己的诗句辩护,引了《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做证明,“落英指衰落”。但作注的李壁及后来聚讼的文人似乎都认为王安石错引《楚辞》,巧为辩驳。原因正是因为“落,始也”,“落英”之“落”,怎么可能指衰落呢?
同处南宋的史正志也参与到聚讼之中,其《史氏菊谱・后序》曰:“欧王二公文章擅一世,而左右佩纫,彼此相笑,岂非于草木之名犹有未尽识之,而不知有落有不落者耶?……若夫可餐者,乃菊之初开,芳馨可爱耳。若夫衰谢而后落,岂复有可餐之味?《楚辞》之过,乃在于此。或云《诗》之《访落》,以落训始也,意落英之落,盖谓始开之花耳。然则介甫之引证,殆亦未立思钦。或者之说,不为无据……”
正是欧王二人的聚讼争论,使后人对《楚辞》中,与现实常理有所抵牾的“餐菊”说重新思考,寻求新的训解。这才有了“或者之说”的出现,才将《诗》注中的“落者,始也”套在了“落英”的上面。也使后来论诗者逐渐接受,几成定论。但这个训解又确实可通么?
关于“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洪兴祖补注・离骚》对“落英”为“始开之花”的谬误有详细的阐析论证,大略认为是屈原文学创作时的失漏,不能将文学作品苛责太深。再考证《离骚》中其他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及荣华之未落兮”等,这些与草木有关的诗句,从文意就可推知是“陨落”的意思,若解为“始开之花”那么就前后抵触,文意不通。那么“落英”解为“始开之花”就成了一个孤证,况且一篇文章、同一语境下,对同一字句的解释,不可能前后抵触,以至于混淆而难以区分。所以“落英”解为“始开之花”是不可取的。钱钟书先生在文中有详细说解,在此就不做过多的展开。
那么,回到《桃花源记》“落英缤纷”的本身。既然《楚辞》中“落英”解为“始开之花”是个孤证,或者直接说是伪证。如此,晚于屈原的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时,肯定不会知道流行于南宋的谬说,更不会违反当时书面语言的通行理解,将与建筑、宗庙有关的“落者,始也”,套用在草木之上。
那么“落英缤纷”,毫无疑问,应理解为花瓣下落,缤纷飘动的景象。如此,便有一个问题,落花之景就一定是衰败哀戚之景么?
晚于陶渊明百年的钟嵘,其《诗品》的一句话可以为“落英缤纷”做个最佳的注脚:
“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
这是钟嵘品评南朝诗人丘迟的一句话。丘迟工骈文,能诗,辞采逸丽,因而得到了“点缀映媚”的评价。“点缀映媚”,显然并不是衰落凄惨的景象,也不是满地残红,黛玉葬花的凄切场面。桃花花期短,因而开放过后不久便会零落。但刚刚桃花零落的时候,落花的花瓣大多依旧充盈饱满,并不全是枯黄残缺。飞花与枝上盛开之花,交相呼应,枕落在春日青嫩的草地上,淡粉新绿。由此看来,能不是一番美景么?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如“落花依草,点缀映媚”。钟嵘的《诗品》中也曾品评过陶潜的作品,或许“落花依草”一语,便来自于陶渊明对桃源景色的描写。即便不是从此所出,钟陶二人所处时代相近,对语言的理解也应趋同。那么此处的“落花”,如果是“始开之花”,又如何依草呢?
如此,在文字训释那重山僻径中艰难地寻寻觅觅了一番,最终发现,自己还是回到了最开始的出发点上:
“落英缤纷”,正是落花之美。
[成语落英缤纷是什么意思_落英缤纷解析及相关资料]
篇9:资料词语的意思解释
资料词语的解释
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用做依据的材料。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或者也须在旧文中取得若干资料,以供使役。”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我对他生平的事迹听得很多,早就想给他写一篇传记,可是资料不全。”
资料词语的近义词
原料 [ yuán liào ]
档案 [ dàng àn ]
材料 [ cái liào ]
资料词语的造句
1、这些资料如果有用,你就留下,如果没用,扔了也无妨。
2、爸爸一边查资料,一边做笔记。
3、这篇文章是靠小王提供的资料写成的。
4、她盗走了公司的资料,大家却对她毫无疑意。
5、复习的资料不完全,我还得向同学们借阅。
6、为了攻克这项任务的技术难关,他常常废寝忘食地查资料、算数据,工作到夜间两、三点。
7、他收集了许多学习参考资料。
8、他收集了不少学习资料。
9、爸爸正在收集资料,准备写一本书。
10、他上网聊天的时候,当父母在他身边的时候,他都装做一本正经的查资料。
11、进行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必须从搜集资料入手。
12、这些资料要好好保存,将来还有用处。
13、这些资料,是妈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点滴积累起来的。
14、王老师坚持作读书笔记,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15、勘探队在荒原峡谷间往来达两百多天,草行露宿,历尽艰辛,终于掌握了这一带地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16、请翻阅一下我们的资料。
17、他为了写好这本书,翻阅了许多资料。
18、为更多了解我国的文化艺术,小明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资料。
19、多年来,他们收罗了一批研究资料,要尽快把这批资料送到所里登记造册。
20、请大家把有关创新工程的资料尽量收集起来。
21、这本资料汇集了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22、这篇论文写得精彩极了,他一定查阅了不少资料。
23、他把资料整理好,以便今后可以随时查阅。
24、为了明天的演讲,小兰查阅了大量资料。
25、为了备课,老师经常到图书室查阅资料。
26、我们可以在网上查询很多资料。
27、要写好这篇文章,哥哥参考了大量资料。
28、这套资料相当完整,很有参考价值。
29、百科全书的内容包罗万象,是查询资料的好工具。
30、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资料,我丢失很多,已经残缺不全了。
31、这些旧资料数据都是断烂朝报了,可以扔掉了。
32、请你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33、姐姐的复习资料不见了,她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了一个下午也没有结果。
34、图书馆里的藏书浩如烟海,你需要什么资料,都能找得到,查得出。
35、小华节衣缩食,把平时的生活费节约出来买复习资料。
36、赴南极科学考察的同志们,劳苦功高,不但在南极建立了两个考察站,还带回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标本。
37、资料整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必须排难解纷,从大量的、庞杂的资料中,选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38、中文系资料室的藏书虽说不上汗牛充栋,但基本上也够用了。
39、从汗牛充栋的古籍中,找出所需要的资料相当不容易。
40、这些资料,是我日就月将,逐渐积累起来的。
篇10:[背景资料]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调研数据分析
[背景资料]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调研数据分析
为了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进行研究,以改进现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使其更为科学、合理、有效,民盟北京市委调研组对在京15所院校的117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作 者:赵继新 李怀方 李莉 魏寇荣 作者单位: 刊 名:北京观察 英文刊名:BEIJING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 关键词:★ 宋明理学课件
★ 商法论文
★ 实践合同
★ 承诺书法律作用

【体系是什么意思_相关资料(共10篇)】相关文章:
劳动适用合同2022-05-02
规章制度法律风险2024-02-07
董事长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2-10-21
行政人事述职报告2023-01-16
初中生物学习方法总结2023-06-21
高质量论文范文2024-02-01
行政经理年终述职报告2022-04-30
〖司考经验〗国家司法考试三阶段复习方法2023-02-25
行政经理的述职报告2022-04-29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