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后花园杂文随笔(锦集5篇)由网友“szlym1889”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神的后花园杂文随笔,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精神的后花园杂文随笔
精神的后花园杂文随笔
我觉得,人无论荒废了什么,都不能荒废了精神;没有什么,也不能没有精神的后花园。
这个社会是五彩缤纷的,令人兴奋异常。当然,一切的美好,美丽的背后都有着许多的不尽如人意,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影响着你的心理,你的情绪,甚至你的生死。
听多了一些令人发指的丑陋,听多了一些无可奈何的寂静离去,听多了和平年代里不应该有的一曲曲悲歌。
为何?外界影响之外,精神世界的荒芜,心灵的孤寂。
一个人只有内心世界足够强大,精神追求足够美好才能不被世俗左右,才能绽放自己的生命花朵,吟唱生命之歌。
我不向往,不崇拜他人,我只会学习,汲取那些有营养,能让人不缺乏钙质的精神食粮,并且沉浸在自己的'后花园中,乐此不疲。
我的后花园里,有我的奇珍异宝,你若愿意,很高兴你来欣赏。
院子四周是牵牛花、迎春、紫藤,她们看似无骨,却有着积极的进取精神,一年四季,似乎都在不停歇地攀爬,生长,时时送来迷人的芳香;东北角是几株梅树,愈是大雪飘舞,严寒无比,她们就越发美丽,叫人不得不发自内心欢喜;东南角则是一片仙人掌,不用刻意照顾她们,随意她们自己就可以了,往往给你开出一朵朵嫩黄淡绿的惊喜,让你惊叹于生命力的顽强和美丽;弯曲的碎石路上面是一株株葡萄,在静观蜗牛爬树的欣喜后,往往收获一篮子一篮子的葡萄,分与左邻右舍,其乐融融;至于那些空地里的野草,也不要拔除,一场雨后,你会发现很多很多的蚱蜢、蝈蝈、甚至无比威猛的螳螂;西北角是一棵巨大的梧桐,蓊蓊郁郁的,时常有不知名的鸟雀在清晨,把你从睡梦中唤醒……
在院子里散散步,赏赏花草,读几本书,就是休憩也无妨,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这一片天地都是我的了……
篇2:国人的精神信仰杂文随笔
国人的精神信仰杂文随笔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卢梭讲这句话时,人类正在从封建专制的黑暗迈向资本主义黎明的启蒙时代。这是人类对自由的向往。西方自由思想传到中国,是近现代的事。严复于1895年2月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一文,其中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析。他说:“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善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论,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邢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云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把科学(黜伪崇真)与民主(屈私为公)看做西方近代文明的“命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称得上是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而把西方行科学与民主而常通,中国行科学与民主而常塞,归结为是自由与不自由导致的差别,这更非一般略通西学者所能言,而至今仍然可以发人深省。
然而,追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虽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及至清廷的“文字狱”,但是古代中国人在精神信仰方面却是最自由的。因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可供信仰的思想资源极其丰富,这就是中国博大精深、综罗百代的儒道佛思想。当一个外国人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时,我们大可不必当真。中国人是最有信仰精神的:入世的信仰有儒家,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出世的信仰有佛教,可以看破红尘、不问世事,潜心修佛;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有道教,可以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而且道教还主张入世可以佐国扶命,出世可以修道成仙。除了个别年代,中国人终其一生精神信仰都是自由的:得意了可以追求成为儒家的圣人,可以立德、立功、立言;失意了也可以追求成为道教中的隐者,可以长生久视,羽化成仙;绝望了还可追求成为佛教的佛陀,可以大彻大悟,普渡众生。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儒家是这棵大树的主干,佛教是这棵大树的枝叶,道教是这棵大树的树根。具体说来,“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内涵比较复杂,具有多重涵义,可以是爱,可以是公,也可以是人。儒家主张“修仁以成圣”。什么人可以成圣呢?儒家的回答是:人人皆可成圣。所谓“欲仁而得仁”,“得仁”,你是圣人;尚未“得仁”,你是潜在的圣人。“道”是道教的核心信仰,“道”的内涵玄远缥缈,“道可道,非常道。”但“道”有一个基本内涵是“顺任自然”。因为老聃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人可以成为道教的神仙呢?道教的回答是:凡物皆有道性。得道,你是神仙。尚未得道,你是潜在的神仙。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涅槃”,其基本含义是解脱轮回而成佛。哪些人可以成佛呢?禅宗六世祖慧能讲“凡夫即佛”。觉悟了,你是佛;尚未觉悟,你是潜在的佛。因此,中国人从理论上说都是潜在的圣人、神仙、佛陀。
纵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道佛犹如一位静观世态、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及其追求。中国人也许不具体信仰什么宗教或学说,但儒道佛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国人的身上。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感到自己都是恶的`),中国人却都是善的化身。无论成圣、成仙、还是成佛,最低的伦理底线都是“诸恶莫行”。儒道佛都认为人人皆可成圣、成仙、成佛,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儒道佛的人性观,即:中国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儒道佛都一致奉劝世人行善必得善报。这样,善成为中国人日常行为的价值取向。在这里,圣、仙、佛就是善的化身,儒道佛就是中国人潜在心底的精神信仰,从而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信仰追求就是竭力与善合而为一。对善的永恒追求正是儒道佛能从涓涓细流渐成巨流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古代社会较之西方社会更稳定、更长久、更强大的最主要原因。
篇3:奥运精神之赞杂文随笔
奥运精神之赞杂文随笔
每四年便会翩然而至的奥运盛会,已然踏进了这新一轮的会场跑道,正向我们跑步而来,对奥运的关注热潮即将涌动,伴着热潮升腾而起的奥运精神,将又一次在我们心魂里激荡……
第一次听人讲奥运会,是在几十年前当学生的时候。体育老师对我们讲古希腊时的古奥运会,说每四年一次,在一个风景优美叫奥林匹亚的小镇上举行,当时的希腊各城邦之间征战频频,总在打仗,可一当临到运动会期,大家便相约暂时休战,一起去参加运动会比赛,等比赛完毕之后接着再打。当年的古奥运会,被看重得如此地高于一切,简直是太有意思了,没想到在这个以神话故事辉煌了人类文明史的神奇土地之上,竟还延续着神话版的体育情结呢。视冷兵器战争为稀松平常的古代人,从通达着和平与友谊的竞技体育上,看到人的生命本位激发出来的魅力与潜能,竟如此地光彩炫目,从而感受着无比愉悦的兴高采烈!那就不妨让战争及其他一切都为“高兴”让路,这一抉择理念,兴许就是这么被确立并代代薪火相传,直至而今,我们就把它概括地叫“奥运精神”吧。
奥运精神,源远流长,人们从多个视角对之诠释、宣扬。用“更高、更快、更强”的简洁词语也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点赞,只不过它过于表象,有点像广告词语的粘贴。
那么,在我心目中的奥运精神又是个什么样呢?它看得见、摸得着吗?我想说,我的确感受过真是如同看得见、摸得着那样的奥运精神,只要一提起它、想到它,我就会心潮涌动……而这一实感,乃源于8年前的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全国各地赴京为奥运服务的志愿者已遴选完毕,准备陆续赴京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这时有位朋友来找我,说她的女儿经过一路过关斩将的选拔,已成为重庆市100名奥运志愿者之一,但眼下遇到麻烦,面临着要过单位领导人这道关卡,其单位领导人态度暧昧,说什么“可去可不去嘛”这样阴阳怪气的屁话来敷衍他的女儿。意思其实就是——你去,那就要误工!以什么名义、请什么假等,你看着办吧!把他女儿急得,直赌气地说,哪怕是丢掉工作我也要去!是呵,从近万名报名参选者中一步步走过来,脱颖而出地成为代表大重庆百名志愿者中之一员,这容易吗?走到了这一步,谁都不会轻易言弃。面对这样“软打整”式的挡道,心头的窝火、气愤那是不用言说的。朋友把情况一说,我心里和他一样地感到愤愤然,便不假思索地表了态:这个抱不平我要打,打定了!
情势紧迫不容延误,赶紧约来朋友女儿了解详情,从她提供的相关资料及详尽叙说中撷取所需的要点元素,抓紧时间写了一份为她呼吁并请有关部门予以及时关注的文字材料,以“社情民意”的常规渠道,按运作程序提交给我所在的党派组织。专职干部看后说了声写得好!随即便发送给区政协,区政协毫没延误又迅速传递到市里,真是一路畅通!没过多久,负责操持赴京志愿者活动的重庆市市团委,向朋友女儿的所在厂,发去一份正式公函,请厂党委对你厂已被光荣选拔为赴京参奥志愿者的某某人,予以必要支持与宣传、表彰……这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朋友女儿从而轻装上阵地踏上赴北京奥运会之征程。
问题及时解决,皆大欢喜。朋友特地送了我一包“中华”烟以示感谢,我不抽烟,但还是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份“犒劳”。我把这包中华烟转送给抽烟的.朋友并不无感慨地说:这可是我今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份“稿酬”哇!令我感慨更深的则是,奥运非小事,它的确活在多数人的心中,从问题的提交到问题的解决,如此地快速高效,如此活生生地体现出奥运精神,这实是我没有料想到又深为感动的。要是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能以这种效率来解决,那该多好!
接着,我觉得余兴未尽,主要是这个志愿者女生身上确有不少亮点值得一写,便再度提笔,写了一篇题为《她的体育梦》的千字短文,寄给重庆的某报社。某报不仅登载,其编辑还赓即打来电话,问我可不可以提供那位志愿者女生的手机号,我说当然可以。原来,该报社正苦于无法亲临北京采访与报道奥运盛会,却从我的文章里看到了另一种方式的契机。报社编辑乃与朋友女儿取得联系,约定每天用手机通话方式对她作远程采访,然后写成文章,对北京奥运作某一侧面的及时报道。其后,报社成功地实施了这一构想与运作,及时对北京奥运会进行了具有实感特色的若干报道,实现了他们力所能及为奥运加油的心愿。
“为奥运加油!”这句风行口号,是体现奥运精神的又一种表达,表达出大伙心往一块想,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坚挺力量!这种团结,这种互动,想来就是奥运精神对于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功劳或说是贡献吧。奥运精神,滋荣着和平、友谊,让世界充满爱,光荣与梦想展翅飞翔,它的确是响彻在世界人民心空中一阕宏伟壮阔的华彩乐章……
为奥运加油!奥运精神值得大赞特赞!祝愿奥运精神发扬光大,长盛不衰!
篇4:寻求共通的精神话语杂文随笔
寻求共通的精神话语杂文随笔
人类的精神生活,与大海中的珊瑚虫何其相似。在广袤的热带浅海中,无数珊瑚虫群居在一起,个体之间以一种叫共肉的结构彼此相连,共肉部分分泌的角质或石灰质成为其外骨骼。珊瑚虫的子孙们在祖先的“骨骼”上面一代一代地繁殖后代,形成各种各样美丽的珊瑚岛礁。
书,宛如大海中的珊瑚礁盘,不同文化繁衍创造着自己的精神外骨骼。
01
仿佛是注定的缘分使我翻开了《教学勇气》。
坦率地讲,我们在平时阅读中,很少主动打开这样一本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所谓不轻松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论性较强,二是原著非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语言在表达上理解起来需要时间,显得枯燥。所以,能坚持把这本书阅读下去,真的需要勇气。很多人推崇这本书,也看了扉页上大家推崇的理由,天生好奇的我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坚持读下去,去文字中弄懂到底大家为什么觉得这是一本适合教师阅读,教师能受益的好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有一种走入桃源的感觉,一种豁然开朗的意思。才发现,原来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作者有教育大智慧。
帕尔默在美国教育界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从书后的简介中,可以略见一斑。他对教育的诸多思考给做教师的我们以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我们教学中存在恐惧。也许是语言的差异,“恐惧”一词,在我看来有些重,在中文环境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担心”或者“害怕”。对于像我这样教龄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很多时候,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面对很多欢乐与懊恼。我们更习惯于分享所谓的成功,而不愿意面对教学旅途中的漩涡。作者带领我们剖析自己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教与学中的各种情形。读到这里,我觉得既真实又亲切,并忍不住频频点头,心里重复着一个声音: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由此,我联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
去年的冬天,学校安排我参加两次赛课,时间相距很近,没有精力和时间准备两节课,两个比赛均为是指定课文,只有人教版三年级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符合这一要求,没有选择的余地。读了课文后,我很沮丧,因为我常年在高段教学,对于中年级的要求不是很有把握,还有这篇课文本身并不是我有感觉的类型。它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校长来到一所学校进行试验,即把三个拴着绳子的小球依次放到一个细脖子瓶中,假设瓶子是一口井,而三个球代表三个人,在井中倒水模拟突发灾害,大家如何逃生,把小球拽上来。在一个小姑娘的带领下,这个在别的学校从未成功的实验取得了成功,让校长感动不已的小故事。我觉得故事并不难懂。甚至觉得不需要过多设计、指导。在经过几天思考后,还是备好了课,试讲后,问题比较多,在学校两位主任的帮助下,进行了多处修改,再次试讲,效果不甚理想,于是又请特级教师给诊断,进行了若干次较大的修改,就这样,修改着,挣扎着,但是,最后的课堂已非我所最初的思考,承载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方法,以至于我好像沦落成一位演员,我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呈现背后一个备课导演团队的设计。我自认为能体现自身思考的环节被毫不留情地砍掉了,真是很有挫败感。站在赛课的舞台上,我努力表现着自信的一面,但我的内心深处是担忧的,我害怕我融入不了看似完美的设计,我害怕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我试讲中从未发现的意外,结果在区里比赛中现场模拟课文情境的实验失败了,被淘汰出局,在全国赛场上,虽然波澜不惊,取得了一等奖,但我知道那不是我想呈现的课堂。这次兵败麦城的经历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现在,我尝试着用作者的观点来解读这次失败,我到底是谁?我一贯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样?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给出的答案是:我的优势并没有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我所本真的想法没有坚持,我对于领导和名师的修改没有更好地与自己的特点融合,我甚至不擅长扮演文中的校长,我迷失了自我。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给自己更多的空间,我可以拒绝某些修改,我可以用心思考我能改变多少,而非讲课的时候,头脑中存在着若干个试讲版本的影子,不断纠结与痛苦。当然,现在我也能悦纳自己的失败了,因为每个教师,甚至名师也会遭遇担心和害怕,也会被恐惧打扰。想到这里,我从容了好多。在剖析恐惧过后,我顿悟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就是一种恐惧常伴的领域,不要害怕,要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穿越恐惧的过程,就是发展壮大自己的过程。
此刻,我在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命题,对于我们的教与学至关重要。我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当然应该好好思考。我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我在课堂中,当然是常态课上,我总有愉快的体验产生,我的学生多数爱语文,爱语文课,他们在对文字、文化的敬畏和喜爱中,与我一起修炼着自己的生命。我的公开课赢得了多次的荣誉,我写的文章也多次受到肯定和奖项,甚至发表。我在同事眼中是个能干的,有悟性的优秀同事。在学生眼中,我是令他们尊敬而又喜爱的老师。对于这一切,我是满足的。但不能回避我的劣势:粗枝大叶,不够细致;丢三落四,忘性大;做事慢,总认为慢工出细活;不够虚心,认为自己多数情况下是对的;读书少,且缺乏计划性,比较随性;不爱动笔,怕费脑子;对上级的要求,有时有自己的想法,有抵触的情绪,认为价值不大,耽误大家时间;总幻想改革,理想主义色彩浓等等。写着写着,才发现自己有这么多问题,像个差生,就如作者所言我更像个“来自地狱的老师”。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能坦诚地罗列自己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是作者给了我这样的勇气,看清楚自己。把缺点转化为特点,把不足在工作中有意识地修整,使自己有勇气完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连接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当然,我们不是把课文当做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存在去看待,而是这个文本与我的认知,甚至我的生活能否关联。有了这样的思考,相信我的语文课堂会发生改变。它应该是文本与我,再与学生的精神场。而非我和学生冷眼地解读文章,那除了和考试有关系,其实与什么都没关系。
这样的认知转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奥秘”。
这本书第四到第六章都是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对于这样一个热词,我不是第一次听到,在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在我的师傅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校长的讲座中,在当下很多培训中都对这一词汇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我对这一学习形式比较感兴趣,早在十几年前,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就阅读过相关书籍,并写过系列论文,而且在自己的班级进行试验,感到益处多多。当然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相对于小组学习,表述显得更为严谨,更为全面,当然其中有很多技巧,我个人很喜欢,一定再次阅读,整理一下,看看哪些可行的方式能折射在我的共同体生活中。包括现在的项目组的研究形式,我也是越来越喜欢,它为了一个小课题,大家走到一起来,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并竭尽所能把事情办好,并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很实在,很有干劲!
有幸在11月16日下午的《教学勇气》沙龙上遇见了译者——大名鼎鼎的吴国珍教授。那么平和的面孔,平静的眼神,儒雅的气质,哪里有一点学者的架子,也许越是大家越那样低调。吴教授是第一个到场的,幽静的“大家阅读屋”里,只有我们两人,内心既兴奋又激动,便迫不及待地询问了诸多个人在阅读中的问题。吴教授一一解答,原来翻译一本书也需要缘分,不是刻意为之。吴教授的水平有目共睹,她背后的朋友和研究团队更是敬业出众。集取大家的智慧,浓缩在文字里,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她和帕尔默一样,对未来的教师群体充满期许:未来的教师是需要勇气的,能够面对自己,并能穿越层层恐惧,直达内心深处,倾听自己的真实的心声。
也许是教语文的缘由,我特别对每个章节前面附的诗歌情有独钟。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云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起飞,
乘风,驾云,
齐归。
与一本好书相遇,需要缘分,如今,我有幸遇到了心灵的导师,让我的教育视界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开阔丰盈,我能够理解教与学中的一些之前我所极大的困惑,我曾经努力回避的东西,我似乎寻找到答案,看见了黎明破晓前的一丝曙光……
02
越读越美好
“河北省教育叙事专家群”是一个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教育叙事群。大家以共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为媒介,深入的、真诚的交流着彼此对教育的看法。在这个群中我遇到了杨小洪教授,全国名师孙彩文,河北的郑昌军等一大批热爱教育的老师们。在他们的激励、引导下,我更加热爱教育,热爱阅读和写教育叙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深感自己阅读能力还很欠缺,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也为了读懂《教学勇气》我开始大量阅读。
风吹哪页读哪页。初为人师时,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那时候读得最多的就是教材、教参、全解、练习册、试卷等,因为这些所谓的“书”能够在讲课、讲题、应试辅导中马上用上,立竿见影,确实是比较功利。当然,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参加各种课堂教学展示竞赛,还目的明确地读了一些名师设计: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丁慈矿等,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让我钦佩不已,心向往之,那些有深度的教材解读,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那些独辟蹊径的教学理念的阐释,让我极为折服,这些阅读让我懂得了语文课堂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无限可以探索的学习空间。记得那时候,读得最多的教育类杂志是《小学语文教师》,有些文章对我当时的工作大有裨益,可以称得上是我工作中的葵花宝典。《教师月刊》也是一本非常有品质的教育类杂志,里面不仅是关注语文学科,而是把关注视角放大到教育全领域,让我豁然开朗,一下子觉得教育是如此浩瀚,如此迷人。由此,我也陆陆续续地翻开了一些感兴趣的教育书籍,这些不成系统的阅读,可能是零零散散的,甚至是拖拖拉拉的,但就是这样的阅读经历,使我在教学中慢慢成长起来,也在各项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屡获殊荣。
开始专业阅读。那些心中敬仰的名师,他们有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大量地汲取营养?于是,我的阅读之路渐渐与整本的书分不开了。从窦桂梅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李镇西的《心灵写诗》、王晓春和魏书生的著作,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他们不仅是读书的典范,更是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用笔记录下来,给我们这些后辈以启示和滋养。近几年,我集中阅读了几位心中教育家的作品:刘可钦的《教育其实很美》和《为学生的发展助跑》,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和《学校转型》,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的呕心沥血的学术专著《情感教育论纲》,这些书中蕴含的大智慧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我的脑中,渐渐地改变着我的教育视界,影响着我的教育思维。
广泛地读。李斌的《把学校交出来》是一本极其诚恳的教育书,记得当时翻开十几页的那种欣喜和激动,他是一位有良知有见地的教育记者,以自己的观察如实地书写中华大地的教育改革,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余慧娟的《大象之舞》更是一本站在高处,鸟瞰中国几轮教改的精品力作,其中记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一个个有生命的好老师,让人不禁唏嘘感动。赵勇的《创业就业》一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刘灿老师送给我的,他力荐的书,果然让我找到了醍醐灌顶之感,那时恰逢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对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也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这本书的观点和立场,让人深深叹服,并获得大奖,可谓实至名归。李建平的《中国教育寻变》一书,让我们在市场上林林总总记录十一改革的书中,独树一帜,文笔之坦诚,观点之劲道,让我掩卷深思,十一改革的价值是如此之大,对中国教改的影响如此之深。李虹霞的《创造一间幸福教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温暖美好的教育画卷,这是一个怎样的教室?有一个温暖的教师,有一群美好的孩子,他们是一个彼此照亮的生命共同体。常生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一本菜单式的教师读书坐标,借由他,你可以遇见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书。吴非《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大集合,看到那些让你砰然心动的文字,你会放下很多困惑,在吴老师的思想中释放自己,通达一个明亮的教育高地。林茶居的《大地总有孩子跑过》是一本特别的书,说他特别,是因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诗人,所以有些文字充满诗意,虽然很朦胧,很隐晦,但是这恰恰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余地,值得反复品位,一读再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全世界教育界的畅销书,他的基于大量课堂观察所得出的结论,让学界高度认同,也让我认识到教学的真谛,课堂的价值,学生的生命是如此重要。诺丁斯的《学会关心》和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著作,让我手不释卷的同时,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禁得起考验的教育经典,作为我的枕边书,我觉得他是一颗火种,曾经点亮多少教育人的心灯。他让我们永远记得“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
篇5:聚焦自己,提升自己精神情操杂文随笔
聚焦自己,提升自己精神情操杂文随笔
一入奇艺深似海,月月都是会员片。——文心公子
自从手机换成大屏后,不怕笑话,我主要的功能就是下载视频看讯息。
从去年风靡的《深圳市民大讲堂》,刷新自己的国学观,再看看《一通》看看不一样的民生纪实,看《麻花街》找寻做活动节目的灵感,再到后来跟风看了几场不错的古代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以及及时推送的电影。
本来,想着写点影评什么的,后来发现,下载到手机里看的质量,效果并不好,还是作罢。(我更喜欢买票去电影院看,就像我更喜欢买纸质书看一样。)
这一个月接着一个月的会员,也不取消了。
也寻思着,看看有没有什么不错的精神食粮,提升自己的价值品味,于是每月默认会员的看着。
上周,突然想起来,好久没有下一些有趣的节目看了。
那些电影,电视剧毕竟脱离现实,没有什么值得吸收的地方,我更喜欢看一些有趣的文化节目,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一些提升。
今天,就看到一期不错的节目《声临其境》。
它的宣传语是这样的:有一种好声音,能让耳朵怀孕;有一种老戏骨,能用声音表演。有人说他们是声音怪物,其实他们是声音天才。他们,不应该被忽略!看见他们的好声音,让他们带你声临其境!
还记得自己拿起话筒的感觉,通过麦克风穿出自己的声音,是那种让自己都感觉到有魅力,有磁性的声音。
还记得,以前那些使用声音做节目的时光,让自己充分享受那种时光。
不仅是带给观众,听众不一样的听觉享受,更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突破中,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今天看了这期以赵立新,潘粤明为首的四组人,给我非常深的印象。
第一个出场的是潘粤明,他演绎是《梅花烙》里的那个王爷,咆哮帝…马锦涛。
他用另一种非常诙谐幽默的声音,突破惯性思维的演绎,让听众觉得配音也是一种轻松,快乐的事情。也是因为他的大胆尝试,让我看到了一个人要勇敢的尝试不同的东西,陌生的东西,是一个勇敢的人,所谓的放弃,真的是个勇敢的事情。
第二是张韵艺,她演绎的《甄嬛传》的华妃临死前的独白。
张韵艺演绎总体不错,气质运用的很好,尤其是越来让人觉得华妃寂寞无助的情绪,不过,还是在低沉处的把握没有老演员做的更好,这是年轻演员需要锤炼的地方。
第三个是赵立新,我对他的几个角色记忆犹新。
从《芈月传》张仪开始,他就是一个擅长用气质说话的人,他很早就留学国外,经年的'演出和外交演出背景,让他锻炼出非一般的沉稳和凝练。
我最喜欢看的北京电视台的《档案》栏目,他是个老主持人,让我过目不忘。对于艺术的认真和执着,是我们年轻人,需要学习的。最后的一跪,有气势,有风度,又有张度,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在此节目前,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周一围。
后来想起来,他也是一个老影视演员,在那个还没有小鲜肉的年代,也是靠飙演技和肢体语言站稳舞台的。
他最近,就出现在在看的《雍正大帝》里,本色演出一个状元郎。印象深刻。今天看了演出,他演绎的《董存瑞》和《梅兰芳》,让我看到一个中青年艺术家的认真和执着,所谓声音的张力和破坏力。
总体,看着这些节目,让自己可以收获不少灵感。
1.首先可以非常专业的吸收一些表演的手法,让自己在需要的技能方面有所提升,比如说演讲,比如说诗朗诵,比如说主持,比如说讲课,这种互动式的节目是我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的一种方式。
2.与其看一些质量不好的影视节目,不如看一些纪实类的,真人表演的,历史题材的节目,以史为鉴,让自己更能从精神上有所收获。所谓的输入就是不同层次的精神粮食,灌溉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输出,不管是文字还是语言,或者是意识层面,都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3.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提升自己的行为表现力,加强自己所谓的人性品牌,只有从这些能在人们面前,经得起检验的表演艺术家面前,才能已收到准确的讯息,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意识形态,交际模式,这是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吸收,借鉴,提升的地方。
我是文心公子,随便写的随笔,如果喜欢,请点个赞吧。
★ 厦门行的杂文随笔
★ 拥抱春天杂文随笔
【精神的后花园杂文随笔(锦集5篇)】相关文章:
青春从什么时候开始杂文随笔2022-09-27
突然感伤吧杂文随笔2023-08-22
吾猫来蛋小传的杂文随笔2022-07-24
也说过年杂文随笔2022-08-09
一年一年杂文随笔2023-01-30
一个梦随笔2023-02-08
一个人无聊的时候可以做什么杂文随笔2022-07-26
爱要如何表达杂文随笔2023-04-22
你的眼底有浩瀚星河杂文随笔2023-04-26
季节与颜色杂文随笔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