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

时间:2023-11-01 07:49: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合集7篇)由网友“米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

篇1: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

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ù 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官名,侍卫近臣)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齐桓公好服紫( )

(2)吾甚恶紫之臭( )

2、对下面句中加粗字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好服紫:穿。

B、桓公患之:以……为患,忧虑。

C、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恰好。

D、境内莫衣紫也:做衣服。

3、下面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其家甚智其子 ②吾甚恶紫之臭

B.①君欲止之 ②桓公患之

C.①有衣紫而进者 ②而疑邻人之父

D.①何不试勿衣紫也。 ②此何遽不为福乎

4、选出对文中画线句依次翻译不当的一项( )

A、五件白衣服抵不上一件紫衣服的价值。

B、全国上下好穿紫衣服的`风气不止。

C、您对左右说:“我很憎恨紫色衣服的气味。”

D、第二天,整个京城没有谁再穿紫衣服了。

5、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作者韩非子是____________(时代)

著名的思想家,是诸子百家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hào 喜欢。 (2)wù 厌恶。

2、D

3、C

4、C

5、上行下效。所以,为上者,要以身作则;居下者,不要盲从。

6、战国末期 法 《智子疑邻》

篇2:文言文练习题

文言文练习题精选

文言文练习题精选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歌颂了_______(人物)的凛然正气。

2.空缺处应填的语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词语。

怫然( )  布衣( )  抢( )地  缟( )素

4.翻译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5.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像_____________一类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二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谢之 (3)色挠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三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

(2)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

(3)“先王”是指______;“布衣”是指______,是_____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 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

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请广于君___________

3.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

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

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

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

4.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 ②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

5.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文言文练习题

关于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取而疾走( ▲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

(3)其为文 ( ▲ ) (4)无若际泰者 ( ▲ )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C.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D.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4.文中 ▲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4分)(1)跑(2)闻名(3)代他(指陈际泰)(4)比得上

2.(2分)B

3.(2分)D

4.(2分)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分);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1分)

附: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篇4:文言文练习题

文言文练习题汇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②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________________

(2)惟吾德馨德馨: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解释划线的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

(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意对即可)

篇5:文言文练习题

文言文练习题

苏代兄弟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诚:的确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宗:尊崇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7.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骄君唯利是好”相同的一项是()

A.臣,东周之鄙人也 B.奚以谓吾明王也

C.诚有之乎D.名显诸侯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 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3分)

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B。“诚”,如果。

6.【答案】D。A.均为介词,前者译为“与……相比”;后者译为“从”。B.前为助词,译为“的”;后为动词,“到”。C.前为副词,表推测,译为“会(将)”;后者为代词,译为“他的”D.均为连词,表因果。译为“因此(所以)”。

7.【答案】B。题干中的句式为宾语前置,A项为判断句,C项为一般问句;D项为省略句。

8.【答案】D。“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错误。

9.【答案】

(1)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共11处,“有类之者”后可断可不断。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答案】① 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3分。关键点:则、闻,句意各1分】

【答案】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3分。关键:罢敝、恶,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当时有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

篇6: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整理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

(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召(shào)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大,通“太”,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女:通“汝”,你;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实:表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期望。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楚地特产。入:纳,这里指进贡。共:同“供”,供给。

(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徵:征,索取。

(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5)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16)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

(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8)不榖(g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19)承蒙您想我过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毁灭我国。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 敝邑(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意思是您这样做使您蒙受了耻辱。收:收容。

(21)众:指诸侯的军队,

(22)绥(suí):安抚。

(23)方城:指楚国在 北境修筑的楚长城。

(24)盟:订立盟约。

【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篇7:齐桓公设庭燎文言文翻译

刘向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求见者。

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蒭荛’,言博谋也。”

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译文】

齐国的国君桓公设置了(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

桓公说:“‘九九’怎么有资格求见呢?”(那)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太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先贤(所以)有名言,下问于樵夫’,说的是广泛地求教啊。”

桓公说:“高!”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四方的学士,相伴一起来了。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专项练习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主题高考作文素材

七年级语文上册《扁鹊见蔡桓公》

第一册《扁鹊见蔡桓公》

文言文《管仲破厚葬》的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教案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

扁鹊见秦武王文言文翻译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

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
《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合集7篇)】相关文章:

齐国好厚葬文言文翻译2022-11-14

《扁鹊见蔡桓公》 设计2022-08-14

《李逵见宋江》教学设计2022-11-24

老马识途翻译2023-12-19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2022-08-13

《曹刿论战》教学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2023-06-08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京改版七上)2022-09-01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023-05-12

管鲍之交阅读答案2024-02-25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实录曹刿论战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