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集锦9篇)由网友“szzhouxf”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练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举茂才( )
(2)道经昌邑( )
(3)故人知君( )
(4)后转涿郡太守( )
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3.根据内容填空。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
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推举,选拔(2)取道(3)了解(4)调动
2.C
3.(1)杨震
(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4.他(杨震)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5.(1)杨震拒金(贿)。(2)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6。贤明,刚直,清廉。
篇2:四知范晔阅读答案
四知范晔阅读答案
范晔传阅读答案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 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 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 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倾之,迁尚书吏部郎。
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 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兄皓为宜都太守,嫡母随皓在官。十六年, 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 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 我欲歌,卿可弹。 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时晔与沈演之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晔累经义康府佐,见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离。谢综为义康大将军记室参军,随镇豫章。综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乃言于上曰: 臣历观前史二汉故事诸蕃王政以訞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况义康奸心衅迹彰著遐迩而至今无恙臣窃惑焉。且大梗常存,将重阶乱,骨肉之际,人所难言。臣受恩深重,故冒犯披露。 上不纳。
(节选自沈约《宋书 范晔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如厕产之 如:到 去
B.州辟主簿,不就 就:成功
C.父忧去职 忧:逝世
D.服阕,为始兴趣浚后军长史 阕:停止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辞以脚疾 以资政殿学士行
B.顷之,迁尚书吏部郎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乃言于上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D.臣窃惑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范晔与彭城王刘义康、太祖宋文帝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刻画了范晔为人为官的形象特点。
B.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以技取悦皇上。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提出请求,范晔才奉旨弹奏,但待宋文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
C.刘义康母亲去世,范晔竟推开窗子,听挽歌为乐,得罪刘义康,被贬宣城。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最后完成了《后汉书》的编写,以此排解这种痛苦。
D.范晔对刘义康一直怀恨在心,想试探皇上的真实想法,摆事实、讲道理,试图说服皇上治刘义康的罪,结果皇上没有采纳范晔的意见。
19.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臣 历 观 前 史 二 汉 故 事 诸 蕃 王 政 以 訞 诅 幸 灾 便 正 大 逆 之 罚 况 义 康奸 心 衅 迹 彰 著 遐 迩 而 至 今 无 恙 臣 窃 惑 焉
2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4分)
(2)综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3分)
【参考答案】
16. 答案:B 就:就职
17. 答案:B,音节助词。A.用 借口 /凭 身份 , C.于是、就 / 才 ,D.句末语气词,无义/ 代词,指老师
18. 答案:D,范晔对朝廷有了反意,想借刘义康谋反来试探皇上想法,而非真的要治刘义康的罪。
19. 臣历观前史二汉故事/诸蕃王政以妖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况义康奸心衅迹/彰著遐迩/而至今无恙/臣窃惑焉。(3分,断错一处扣1分)
20.(1)皇上想听范晔的弹奏,多次用含蓄的话暗示他,范晔却假装听不懂,最终也不肯为皇
上弹奏。( 讽 微旨 伪 各1分,表达1分)
(2)谢综回朝时,向范晔反复说明刘义康的意向,请求晔消除两人之间的原有的不和,恢复往日的深厚的关系。( 申 敦 晚隙 各1分。)
附文言文译文: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是车骑将军范泰的小儿子。他的母亲上厕所时生下他,他的额头被砖弄伤了,所以他以 砖 作为小字。他过继给伯父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 侯。范晔从小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乐。他十七岁时,州里辟召他为主簿,他没有去。曾任高祖刘裕的相国掾彭城王义康的冠军参军,随府 又转任右军参军。入朝补任尚书外兵郎,出任荆州别驾从事史,不久又召回朝任秘书丞,因父亲去世而卸职。服丧期满他担任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任新蔡 太守。檀道济北征,范晔害怕随行,借口脚有疾病,皇上不允许,让他由水路统率船队装载武器北上。军队回来以后,范晔担任司徒从事中郎旋即升任为尚书吏部 郎。
元嘉元年冬天,彭城太妃逝世了。将要安葬的时候, 设奠祭那天晚上,官员故旧都集中在东府。范晔的弟弟广渊,当时为司徒祭酒,那一天正好值日。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在广渊的府中住宿,夜里二人畅饮,打开北 面的窗户听挽歌取乐。义康大怒,贬范晔为宣城太守。范晔不得志,于是删削数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范晔在宣城待了好几年,才升任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 史,又加官为宁朔将军。范晔之兄范皓担任宜都太守,其生母跟随范皓在所任上。元嘉十六年他们的母亲去世了,但遣人报告范晔却只说母亲有病,范晔没有及时奔 赴。等到范晔启程(去看望他母亲时),又携带了妓妾跟从,这件事被御史中丞刘损上奏了,太祖爱范晔的才华,没有降罪。为母服丧期满后,范晔担任了始兴王浚 的后军长史,兼任南下邳太守。刘浚睿理扬州,没有亲自过问政事,都委托给范晔。不久范晔又升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篇3:范晔四知阅读答案
范晔四知阅读答案
【原文】
四知
范晔
大将军邓陟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问题】
9.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到……赴任)
C.暮夜无知者(没有知识)
D.性公廉,不受私谒(本性).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译文:
11.仔细阅读杨震所回答王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杨震品格的理解。(3分)
12.本文最后一句话是杨震不肯为子孙开办产业以留下物质遗产的回答,请你指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句话的内涵。(2分)
【参考答案】
9.C【解析】没有人知道。(2分)
10.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答应。(3分。得分点:“蔬食步行”“或”各1分,通顺1分)
11.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我和天地神灵都知道,这是不义之财,受之心中有愧,良心不安。(2分)表现了杨震廉洁高尚的人格。(1分)(共3分)
12.说明杨震看重名节,把高尚清正的人品看得比物质遗产更为重要。(2分)
篇4:强项令范晔原文及翻译
强项令范晔原文及翻译
文言原文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白话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需要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终究不肯就范。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于是下令放了董宣(注:“强项令”即为“董宣”),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知道后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内容扩展:阅读题目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
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9.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5分)
①大言数主之失 ②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③宣悉以班诸吏 ④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⑤将何以理天下乎
二、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②天子不与白衣同。
21、文中划线句:京师号之“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运用了什么描写?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3分)
参考答案:
(三)强项令
19、①数:列举 ②被:盖 ,覆盖 ③悉:全,都 ④乃于是 ⑤以:凭
20、(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2)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
21、侧面描写,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9、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⑴后特征为洛阳令 ( 特例征召 ) ⑵大言数主之失 ( 列举 )
⑶宣悉以班诸吏 ( 分发 ) ⑷莫不震栗 ( 害怕得发抖 )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译: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11、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答: ①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12、“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2分)
答:能听取正确意见,勇于改过,是个较英明的君王。
1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3分)
提示:理解现代的“法”与“执法”和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篇5:《赠范晔》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古诗简介
《赠范晔诗》是北魏诗人陆凯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点明诗人与朋友人相隔甚远,只能通过驿使的来往相互传递问候。后两句则通过赠送梅花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翻译/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注释
⑴《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⑵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⑶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⑷“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于是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篇6:《赠范晔》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范晔诗 南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 一作:折梅)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诗》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
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赠范晔诗》注释
《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赠范晔诗》鉴赏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 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象是多么丰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赠范晔诗》鉴赏二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近2,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赠范晔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梅花开放,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
篇7:《赠范晔》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赠范晔诗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指范哗)。
江南也没什么(可以相赠),
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注释
驿使: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
陇头: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赏析: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平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平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是“一枝春”,耐人寻味,引人联想。诗人善于炼字,不直言梅,而作“一枝春”,读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以致“一枝春”后来成为梅花的代名词,对后世的诗文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字,使全诗意境全出,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
篇8:赠范晔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注释:
《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赏析:
前两句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篇9:赠范晔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
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注释
《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赏析: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哗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哗,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 静女的原文翻译
★ 强项令教案设计
★ 尚才翻译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集锦9篇)】相关文章:
后汉书励志的句子2022-06-29
《赐萧瑀》原文及赏析2023-06-23
《张衡传》阅读答案2022-05-04
《学者有四失》文言文翻译2023-03-14
《隽不疑传》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08-18
苏轼徙知徐州文言文翻译2023-09-18
《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翻译赏析2023-08-30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阅读及答案参考2022-10-23
《诗经?静女》读后感2022-12-28
辛弃疾《瑞鹤仙·赋梅》赏析202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