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

时间:2023-11-20 08:18:4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共9篇)由网友“冬季开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

篇1: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

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范畴,它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各个方面.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处处蕴含了意象学说.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的'涵义,并以客家民居为例,阐述了意象学说在传统民居文化中的体现.

作 者:刘婷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0 关键词:民居   意象   传统文化  

篇2: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论文

摘要:对传统进行解读,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秉承之魂。同时从广义和狭义视角下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进行解读。在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的双向整合方面,认为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移植重构、借鉴再生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关键词:传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

何为传统?不同语境下传统的内涵和界定不尽相同。在建筑学及其所在的地域文化语境中,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特质,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传统可认为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而这个遗传基因主要通过传统在地域文化的点滴记录和一脉相承来体现,传统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

1.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

文化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区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区域文化,根植于区域特性,受当地的自然、经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差别。而在地域文化的种种影响因素中,传统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特质,使人们在千古流传中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习俗、道德、制度等相关的有形的无形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在这种时代延续的传统中,可以追溯到地域文化的发展踪迹,更是可以通过这些踪迹去进一步寻求和探寻地域文化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根植于传统特质,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变得愈加清晰,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愿景也变得有迹可循。

1.2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美国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创造的种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在他的观点中,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达芬奇密码”。同时,英国学者亚卡尔桑德斯对传统的诠释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他形象的将传统比喻为存储,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人类不断地发展,传统也就不断的存储在历史长河中,而这种传统随着人类世代的更迭,进行着不断地传承,引导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不断地“按常规向前推进”。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看,“达芬奇密码”和“不断地推进”都可以认为传统在地域文化中的一脉传承作用,传统可以认为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篇3: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论文

2.1 广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广义视角来看,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是要根植于所在的区域大环境中,那么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解读。前文提到,地域文化受所在的社会文化自然政治要素影响较大,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者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决定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外形与建筑性质。自然要素中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几个纬度,气候和温度差异较大。在东北三省,建筑体量较大,墙体较厚,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这也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所导致的。而在两广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很多民居采取将一楼架空的形式,而形成骑楼的建筑景观。

2.2 狭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大区域中的小区域小环境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相比大区域下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但也是属于文化传承基因的作用范围之内。例如,在云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虽然都在云南这片大区域当中,但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大差别。传统民居在建造时,要依据其所在的地形地貌,有的在平原上聚居在一起,有的顺应山势而建,有的则是一楼架空临靠河边,有的则是在丘陵地区,种种地势差异对建筑组合形态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整合

传统基因传承下的民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现代化与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求当今我国传统民居发展的灵感与火花。

3.1 化整为零

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文因素,最后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是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这些都是传统设计手法的体现,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不能固守传统一味不变,也不能完全抛弃以前的形式。在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问题上,化整为零是一个有效的整合方法。这种整合方法主要运用于建筑单体。例如在云南石屏古城传统民居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中,将部分传统民居改造成特色商业步行街。将建筑单体大体量划分为零星小体形,将整条商业街也是进行划分进行分段处理,在各个建筑小体形和分段街道上,根植于当地云南特色传统民居特点,对建筑的门窗开间、小空间形态处理、装饰细件以及街道临街建筑的开间进深等细节空间的处理问题上,将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3.2 移植重构

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空间的处理,有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有外部空间的过度。其中空间的组合是建筑设计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在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的时候,过于老旧的传统民居要进行拆除与更替,那么新旧建筑如何协调共存是改造的核心议题。其实新旧建筑共存落实到空间上,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空间之间如何协调组合。在平面组合过程中,要汲取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将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体现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设计中,其中根植于传统民居原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方位秩序、空间序列、组合方式、不同构成单元、对称与非对称等多种组合方法,来进行平面布局的组合重构。可以理解为是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传统设计元素的移植与重构。

3.3 借鉴再生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得以延续和再生。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多种处理,强调再生是目的,借鉴是形式。为了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需要不仅在形式上借鉴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局部造型和装饰,更是要在内涵上体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精髓。而且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甚至是抄袭,而是有的选择有的放矢的去运用,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归,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这样的借鉴再生,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4 结语

传统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留下的产物,传统民居和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体现。对待传统民居和所显得建筑文化,我们要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能毫无保留全部继承,也不能不加理解一味全部摒弃。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化双向整合,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先峰,冯新刚,牛大刚.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J].小城镇建设,(12).

[2] 陶渊,孙杨栩,唐孝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J].南方建筑,2012(06).

篇4:吉祥文化对闽南传统民居的影响论文

吉祥文化对闽南传统民居的影响论文

民居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吉祥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面对生存中凶险、邪恶的境况以及在对神灵敬畏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吉祥文化的发展,人们将自己祈福求祥的愿望反映在建筑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闽南民居的建筑及装饰源于中国文化,无论从建筑选址、建筑色彩、建筑局部还是建筑装饰,都体现了吉祥文化对闽南传统民居的深刻影响。

1 吉祥文化对民居选址的影响闽南人在选择宅基时,特别注重风水。风水是古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观念,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既包含有丰富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浓厚的吉祥文化。闽南人在寻找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察山势,即“龙脉”,山势的高低、起伏颇似龙的形态,起伏、弯迤、运动的“龙”被认为是可以“藏风聚气”。其次要观察水流,水流必须缓慢、平稳、弯曲、环绕,这样的水才是理想的水。概括起来,闽南人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是:坐北朝南,背靠大山或丘陵,靠近河流或池塘。从现代景观学的角度看,“背山”即朝向阳光,既能得到充分的日照,还有利于组织通风;“面水“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取水方便,同时还便于排水,有利于建筑物的保护。古人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貌,其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求得一个合适的、吉利的休养生息场所,祈求家族和子孙福寿安康。

2 吉祥文化对民居色彩的影响色彩中的吉祥观念来源于阴阳五行说,“五行”是古人将宇宙生命万物分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与之相应的色彩,木为青、碧、绿色系列;火为红、紫色系列;土为黄、土黄色系列;金为白、乳白色系列;水为黑、蓝色系列。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五行的色彩理论进行配色,相生的颜色是相间的协调色,色彩和谐统一,相克的颜色是互补的对比色,色彩对比强烈。这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风水理论认为“山主贵,水生财”,“金盛则水旺”,黑白搭配利于财,闽南建筑中红墙碧瓦的搭配,就是木生火的格局,利用色彩的`和谐以求吉祥。红色代表喜庆吉利,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火的颜色,在传统文化中,新年贴红对联,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新科的红榜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闽南传统民居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红色的运用,如闽南的红砖墙、红屋顶等,形成了闽南独特的红砖文化,表达了人们追求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望。

3 吉祥文化对民居布局的影响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布局上,闽南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比如福建土楼,有很多是按照八卦的图形来设计的,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神秘力量的符号,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建筑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八卦土楼的平面布局,一般根据八卦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各自对应一个卦位,每卦八个房间。通常每个单元至少有一部楼梯,八个单元之间建有防火墙。在土楼的顶端还分布有九个瞭望塔。《易经》有云:“九星护卫,镇宅辟煞。”它的实际用途是用来登高望远,以御外敌。当地客家人认为,按八卦的原理建土楼能够“镇宅禳邪,出煞保安。”福建土楼的八卦造型也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传承。

4 吉祥文化在民居装饰中的体现吉祥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是通过吉祥图案来体现的。吉祥图案综合运用吉祥语和图像,以人物、走兽、花鸟、神话传说、日月星辰等为题材,将吉祥图案与建筑完美地结合起来。吉祥图案种类繁多,寓意丰富,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吉祥图案,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类、植物类和人物类。4.1 动物类吉祥图案。祥禽瑞兽类图案是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主题,它包括龙、凤、麒麟、狮子、虎、鹿、鹤、蝙蝠、喜鹊等。由于闽南民居主要为木框架结构,防火成为其头等大事,因此屋顶上多装饰有“吻兽”,主要有龙、凤、狮、獬豸、海马等,这里的龙、海马等皆为水中之物,是避火的好手,而狮、獬豸的造型狰狞,被用来吓唬“火神”。

民居的墙壁上还经常装饰有浮雕石狮,其用意是保吉避凶,迎福纳祥。另外,蝙蝠也是常用的动物吉祥题材,取其“福”的谐音,这是人们祈望幸福的强烈表现。4.2 植物类吉祥图案。人们通常根据植物的属性或形态来表达吉祥的观念,如花朵硕大的牡丹有着雍容华贵的韵味,被人们认为是富贵、吉祥之物,有兴隆、发家之意,牡丹的造型被大量应用在园林之中,雕刻在厅堂裙板、砖雕门楼、门窗之上;梅兰竹菊的习性是不畏险境、高洁典雅,人们常以此类植物的自然特性来比拟人清正、高洁的品格,比如人们常在门窗上雕刻冰梅纹图案以象征寒窗苦读;灵芝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出长寿、健康的寓意,如意纹即是灵芝和云纹的结合,它被广泛应用在建筑门窗、木雕和墙体石雕上。4.3 人物类吉祥图案。人物类吉祥图案包括神仙、平民百姓、历史人物等。神仙是以传说中的仙人为原型,如八仙、寿星等。

民居装饰中最常见的神仙题材是福禄寿三星,他们经常出现在砖雕门楼、砖雕墙面、门裙板木雕上,是民间最受欢迎的吉祥神。“福”星手持如意,衣着华贵,“禄”星手捧金元宝,满面笑容,“寿”星拄着拐杖,托着寿桃,他们在缭绕左右的祥云瑞气中,来到了人间。福禄寿三星分别寓意幸福、富贵、长寿,这是人类最向往的三个方面,它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另外,有关平民百姓的题材,还有渔、樵、耕、读,这是当时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老百姓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历史人物题材,如三国故事、羲之戏鹅、太白醉酒等,这些反映在民居的雕刻艺术上,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民间雕刻工匠的俗语:“唐三千,宋八百,雕不完的三列国”,三国故事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自然成为雕刻的主题。

吉祥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对闽南建筑及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加强对吉祥文化的研究,将吉祥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让古老的吉祥文化焕发出青春的光辉。

篇5: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翻开宋词,我们的感觉不仅是意象叠出,更是形式多样,手法各异。创作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分别从形态、色彩、视觉等不同角度对鸟意象加以描绘,使其呈现出不同形式。

1.1自然之鸟

鸿雁南飞,燕子春归,任何自然中禽鸟的活动在词人的情感世界也会荡起层层涟漪。陆游《乌夜啼》:“绣屏惊段潇湘梦,花外一声莺。”深闺独处,恼人的黄英啼叫声惊醒了作者思念爱人的潇湘梦,从而引出深深的幽怨与千万缕怅恨。再如贺铸《夜捣衣》词:“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飞。”看到雁已归来想到人仍未归,心中的万般牵挂与怀念被大雁掠过的浮影牵动,久久不能平息。

1.2图案之鸟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凡事进入眼中的一切物相对情感饱满的诗人而言都可以引发创作灵感,细致到衣着、饰物上的鸟类图案。温庭筠的《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以婉丽绮靡的风格体现出花间派特有的意境美。着力描写对镜簪花看见罗袄上新帖的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触动心中的孤独之感,由衣上贴金来刻划细节,悲愁深隐其中。《南歌子》:“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以女子的口气,写少年手里拿金鹦鹉,胸前绣金凤凰,以实鸟写绣鸟,已景传情,以境制胜,把情感赋予景物之上,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符合古代美学对意境的追求。

1.3典故中的鸟类意象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不尽意”是我国古典文学最具独特的美感所在,可见典故对于诗词的神秘魅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欧阳修《采桑子》:“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中,“辽东鹤”一语出自晋代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虚灵山后化鹤归辽。”后来用来表示怀着思恋家乡的心情久别重归,慨叹故乡依旧而人事变迁很大。此词抒写了词人二十年来的人生感慨。张耒《风流子》中“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浮沉。”“青鸟”一词借用“青鸟传书”的典故写分手后的恋人牵肠挂肚。“青鸟浮沉”指时时佳音无凫,难寄愁思,细腻深婉。

篇6: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频频出现于宋词中的鸟意象,不仅增添了语言上的美感和魅力,更是表达出了词人难以表现的情感。久而久之,不同种类的鸟意象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类型,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2.1寄托孤独意识

自从人的主体意识、存在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以来,孤独就伴随着人类。孤独是文人常有的心理状态,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也符合了我国古代文学以悲为美的抒情模式。史达祖《双双燕》是表达孤独意识的典型,“飘然袂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清俊。”本词借成双成对的燕子书写闲愁闺怨,词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春社过后,燕子归来,成双成对戏弄春光,过着欢乐愉快的生活,反衬创作主体的无限孤独。再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蒙蒙细雨,茫茫江面,西风中孤雁阵阵哀鸣,将词人四方漂流、孤苦无依的忧愁渲染至极,表现出了悲剧性的诗意美。

2.2抒发思乡之情

历史上的宋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未能避免少数民族的侵犯,政治上的动荡对于文化有较大的映射作用,边塞鸿雁作为候鸟的一种,漂泊不定的行踪和催人肠断的哀鸣往往能使征人们产生无限慨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此诗作于范仲淹守边期间,诗人看到南归的大雁毫不停留地飞去了衡阳顿时百感交集,心生无限悲凉之感,思念起万里之外的家乡。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桃源无觅,又远离家乡,独自谪居在凄凉的驿馆里,日落时分杜鹃的啼叫更加勾起诗人的`愁思,触动了他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2.3向往美好爱情

升华爱情理想的禽鸟意象自然以鸳鸯最为典型。“鸳鸯从小自相双,若不多情头不白。”(张仙《木兰花》)这是用鸳鸯表现相守到老的爱情。又有象征情人两爱相约,情深意长的鸳鸯。如张孝祥《浣溪沙》:“豆蔻枝头双蛱蝶,芙蓉花下两鸳鸯。”更有悼念亡妻的双鸳鸯,如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鸳鸯雌雄相得,用情专一,被人们冠以“爱情鸟”的美誉。以鸳鸯分离喻夫妻死别,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堪称绝佳。爱情鸟意象对词人各种情爱的展示使宋代的恋情词或多或少笼罩上了一层伤感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品格。

2.4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自由闲适的避世生活的向往

对大自然的歌颂是历代文学常有的母题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采桑子》,“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表现出游览西湖的雅兴与留恋光景的人生态度,风格清疏高洁,已脱去了词的脂粉气。 再有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中“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此词写于故国沦丧后词人故地重游,书写今昔兴亡的悲慨,此时的只想闭门逃避冷酷的现实,以求忘却。

篇7:论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保留

论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保留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中难免地存在着文化差异,因受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武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化缺省、文化冲突的现象.随着改革的不断开放,文明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而文化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意泉的翻译.

作 者:肖婷 XIAO Ting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刊 名: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 ECONOMIC YEARBOOK・GAOXIAO JIAOYU YANJIU 年,卷(期): “”(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语言   文化意象   翻译   文化交流   寓意   重构  

篇8: 在传统中思考文化作文800字

在传统中思考文化作文800字

周国平说过:“文化有两个必备的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那么,作为中国人,正确地看待文化便要置身于传统中思考。

置身传统,就是要发现中华文化的美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好似一条丝带,一针一线都是那么的讲究:明艳清丽的唐诗宋词,朗朗上口,令人着迷;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在代代相传中意蕴有增无减;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在蜿蜒曲折中留下历史的遗迹;巧夺天工的敦煌壁画,在飞天的美妙绝伦中彰显柔美之意……细细品味,就能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这些作品,中华思想同样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最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人之初,性本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正是有这样的谆谆教诲,孝敬长辈、乐于助人才成为传统美德。而如今,儒家思想早已辐射到了全亚洲,全世界。在全球掀起的“孔学热”便是最好的验证。不得不说,中国的历史长河,拥有无数的文化瑰宝。我们只有置身传统,才会真正体味到那些美妙。

反思思考,就是要剥离西方文化的糟粕。近几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一次次地考验着中华文化。青年人们崇洋媚外,只记得圣诞狂欢却早已忘记中秋团圆等等现象数不胜数。我们固然不能闭关自守,重蹈清政府的覆辙,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自己,接受外来文化。西方文化中处处飘散着“个人主义”的味道,西方人强调个性、重视个体,这与根深蒂固的拥有合作精神的中华文化是有截然不同的。恐怕如今国人的自私自利与这种文化摩擦少不了联系。西方文化在家庭权利义务上也是与我们无法融合的。在国外,父母有义务抚养孩子,但赡养老人的义务却交给了社会福利。然而看看国内,在社会福利还不能完善的时候,如果仍旧选择对老年人不闻不问,这样随意的“拿来主义”,将会造成多么可怕的情景实在不敢想象。由此可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渊源、诞生背景各不相同,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外来文化,进行文化融合和交流,才能真正的得到发展。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遭到了交融、碰撞、甚至瓦解。作为中国人,必须担起拯救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要始终相信传统文化的明灯会一直闪烁着,更要用画笔为中华文化增添更美的图案。

篇9:贾平凹《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

贾平凹《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

《高老庄》是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末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学”的又一部经典长篇小说。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作者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整体细读《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它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它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结合:神秘诡谲的“白云湫”、寓意深远的“花鼓词”及“奇画”、匪夷所思的西夏之梦,构建出了一个神秘并具有整体联动特征的意象世界。这个源于作者生命体验的意象世界在当下同样具有再思考、再认识的价值和意义。

一.神秘诡谲的“白云湫”

白云湫,《高老庄》最主要的话语语境。但有意思的是,在文本建构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对它进行正面的叙述,而是巧妙地通过“他者”间接地进行叙写。

在高老庄人的意识形态中,白云湫是一个神秘诡谲,被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的神秘区域,他充盈着“邪气”、“妖气”、“魔气”,是“邪毒”的源头,他的存在对高老庄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乡民们不得不在白云湫前的牛川沟上修建了白塔,让白塔消解不断从白云湫“垂直冲过来的‘邪气’”,以求消灾避祸;而在外来客的眼中,想象中,梦境中:白云湫或只是个“大湖”,或是一个“有瀑布”、“有湖”、“神鸟”、“天籁”奏响的人间仙境,或“是个湖,是个沟,是一沟的老树林子,人都说那里住着神仙也住着魔鬼,是天下最怪的地方”。[1]

乡民敬畏、西夏好奇的白云湫,已经成了“百慕大三角”,无人目睹过他的真实面容:胆大包天的蔡老黑的“爷爷的爷爷”、教授老黑熊拳进山采药的菊娃爹,入湫后就如人间蒸发神秘失踪;早年,蔡老黑也是因为到过“湫前沟口” 的白云寺及白云崖,所以,后来就惹上了一身官司并蹲了两年大牢;迷糊叔当年只是到了白云寨,遇到白云湫的野人,与其搏斗受到刺激后就得了疯病;如今,满怀好奇心地前往白云湫探秘的西夏,半道上涉水过河差点溺水身亡,脱险上岸后又发现自己的“鞋子” 竟然变成了“两堆干牛粪”,受到惊吓,中途而返……笼罩在白云湫之上的神秘面纱仍旧无人能揭。

显然,文本中虚无缥缈、混沌模糊的白云湫在众说纷纭中已经被乡民们神化、妖魔化。在他们复杂的敬畏情感中,“白云湫”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宗教,变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神话的自然具有了超自然的力量。因此,“白云湫是由人间至仙境或曰妖界、魔界的涉白地理线路的始发站与终点站,同时也是高老庄涉白精神线路的发源地与归属地。”[2]也就是说,白云湫在被乡民们神魔化的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作者神秘文化介入的物质载体,并且这个物质载体成了高老庄本土乡民与外来客意识形态交会碰撞的最好场所。在具体的文本建构中,这个场所相对于坚守传统、固步自封的高老庄人来说,白云湫是那样的神秘诡谲,让人生畏;而对于外来客来说,白云湫则是一个如仙境般充满诱惑力的地方。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折射出来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遇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结合文本建构的语境来看,这“态度”不但生动地说明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外来文化像白云湫一样被神秘化了,而且也形象地诠释了当时人们对此而产生的“神往而恐惧、羡慕而又鄙视、追求而又拒斥的复杂心态”。[2]

二、寓意深远的“花鼓词”及“奇画”

整体细读《高老庄》,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在次要人物的建构过程中,历史性地颠覆了次要人物、次要地位的形象建构,创造性地借助神秘意象解构的多维视角,为文本意蕴的深层解读提供了开放性的可能。

“黑山呦那个白云湫,河水呦那个往西流,家没三代哟富,清官的不到呦头。”[1]这是小说文本中疯子迷糊叔嘴中的花鼓词,这花鼓词在迷糊叔的说唱中无数次地重复出现,虽然表面看似荒诞,但深度解构迷糊叔这一次要人物形象,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迷糊叔虽然外在的形象形态是疯疯癫癫的,但透过其“非理性”的言行举止,他实际上却是有着超乎常人智慧的清醒者。比如,“顺善偷了我的粮食”,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喻的“疯话”,但正是这常人难以理解的“疯话”,却是对顺善真实面孔的理性认知。其次,始终弥漫在迷胡叔身上的“神味”与“魔气” ,使他能够自由地连接阴阳两界……最终用贯穿于小说文本始终,蕴涵着深刻哲理的“风言风语”喊出了自我的声音:“家没三代哟富,清官的不到呦头”。 这近乎哲学呓语般呐喊的声音,不但是对高老庄历史最好的总结,而且更是对高老庄未来的一种预设。

文本中除了迷糊叔以及他说唱的“花鼓词”,石头和石头的“奇画”又构成了另一则文化寓言。石头是伴随着莫名其妙的天外飞石降生,先天瘫痪,但他又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奇人”。奇就奇在他不仅有着神秘莫测的预言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够无师自通地凭借直觉绘制出种种让人费解的'“奇画”。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16个场次集中展示了石头的绘画才能。可以说,每场绘画都显示出了石头神奇的绘画天赋。这绘画天赋令熟悉绘画的西夏也困惑不解。后来,西夏把石头的绘画作了整理和编号,一共13幅,开始的是“宇宙神”,中间有“骷髅勇士”、“龙蛇战车”、“三架战车”……最后是“人生”。这样,一个“天人合一”的“易经”境界就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透过这“易经”建构的神秘意境,我们感受到的或许是作者对于宇宙人生变幻无穷的无奈;或许是“高老庄”只有放弃汉文化“短腿”的形态特征,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种进化。

三.匪夷所思的西夏之梦

“从文学创作来说,梦是最容易表达作家深层心理无意识活动的绝好手段,最容易使作家的深层心理无意识欲望外化于小说人物载体之中。”[3]作者在《高老庄》中,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建构出了各具神秘色彩的10大美梦。除去子路、冀林娘和南驴伯各做有一梦外,其余的都是西夏一人之梦。西夏之梦,无论是“绿得发幽发黑的玉米棵子”、“疾驰的白马”、“硬大的玉米棒子”,还是“钻进被窝的那条黄褐色的蛇”;无论是人狐共济,还是梦欲生娃;无论是路遇“红衣女”,还是遭逢“再生人”……其实,作者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建构,即围绕“人种”来建构。西夏随子路到了高老庄后,发现高氏家族为了所谓纯粹的汉族传统,坚持不与外族通婚,所以高老庄的人矮小丑陋,出现了人种的退化。特别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子路一回到高老庄性功能就减退。长期生活在高老庄的老百姓有些性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只能靠借种来延续高氏香火……“再过十年,二十年,高老庄的人最大的困境倒不是温饱,而是生育了”[1]。子路为高老庄人种的退化深感忧虑,这种忧虑集中表现在文本中的“换种”情节上:子路为了冲破高老庄封闭的人种繁育模式,与结发妻子菊娃离婚,选择与西夏结婚。这不仅仅是因为西夏年轻貌美,又是城里人,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夏修身长腿如同大碗马一样,能实现他“换种”的目的。子路的“换种”,西夏的“奇梦”,最终让“高老庄”的寓意更为深远――固守封闭,必然导致民族生命力的衰竭。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降,贾平凹开始对文学意象表现出了少有的热情。在他看来,意象的建构是“一种自感受活的事”。90年代,意象的建构更是成为了贾平凹一种自觉的追求。在其自觉的意象建构中,《高老庄》以实写虚,用“虚”张扬意象成了作者意象建构的经典,倍受评论界的关注,引发了不少争论。深度解读《高老庄》的意象建构,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始终是以本土的民间文化作为意象语境,借助神秘文化的多维视角,在荒诞意象的建构过程中,以随意的方式融入生活的细节。这种融入了生活细节的荒诞意象,不但开拓了作品形而上的意蕴境界,还在无形中张扬了作品的艺术生命个性。

软件在网站设计和维护中的作用论文

《北方》说课稿

美丽的康巴什范文

《婺源归来》 阅读题及答案

拉萨谣 说课稿

民俗论文范文参考

山西省的窑洞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
《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共9篇)】相关文章:

诗歌的鉴赏和教学论文2022-12-14

初二民族风俗清明节作文2022-04-30

描写民族风俗的作文2023-01-13

民族风俗作文2022-05-14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外观装饰的建议分析论文2022-10-15

《江南》大班教案2023-04-18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参考2022-10-27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案2023-03-17

写生实习心得体会2023-08-17

高中美术《诗情画意》说课稿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