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

时间:2022-05-07 12:17:1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合集10篇))由网友“巨人”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

篇1: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

一提到冰心,我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艺术之厦。

冰心的散文,哀婉凄清、温情脉脉,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清丽典雅、隽永精致。

一、景、心互动,情字见长

冰心散文主情,以抒情见长。在她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片段的情思,以及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 “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感情的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抒发感情的文笔,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在抒情的章法上,冰心有自己的风格。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例如在她的早期散文《笑》[1]中,作者勾勒了三个场景、三个笑容,在不施藻饰,不加雕琢的含而不露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爱的调和”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她还善于把感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中,使其具有更强的感人力。在《往事》之七[1]这篇佳作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白莲在繁杂的雨点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沉浸着作者怜惜的情感,以此作为与红莲的对比。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审美主体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欹斜的红莲又稳静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遮护红莲同母亲的慈怜,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精神,柔和地交织在一起,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雄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物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得到了升华。

二、以景拟人,渗透生命真谛

冰心的另一些作品,总是在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某种哲理来。例如《往事(一)之十四》[1]是以大海为题材的作品。作者在描述心目中的海的女神时,或用“艳如桃李,冷若冰霜。”来形容海上云霞的明媚和风雨的阴沉。或用夸饰以女神曳着白衣蓝裳,头插新月的梳子,挂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翔,来描绘海的美丽。还有的认为:“海太大了,我太小了。”全篇既把海景的变幻渲染得溢彩流霞,又点出海的神秘、有容、虚怀、广博。冰心从海的女神的轻柔的潇洒的丰姿中,悟出人生的理想境界:像海那样温柔而沉静,像海那样超绝而威严,像海那样既广博精深,又虚怀若谷。这些特点启迪人们对人生真谛的思考,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得到升华。

又如冰心在晚年的力作《霞》[2]中写到:“……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灿多彩的。。。。。。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 ”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这些文字全是诗情的迸发,全是警句,全都发出智慧和哲理之光!

郁达夫曾评论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女士文章的极致。”

在《往事(二)之一》[3]这篇散文中,冰心写到:“……生命何其实在?又何其飘忽?他如迎面吹来的朔风,扑到脸上时,明明觉得砭骨劲寒;他又匆匆吹过,飒飒的散到树林子里,到天空中,渺无来因去果,纵骑着快马,也无处追寻。

……

“点缀完了,自己看着,似乎起了感慨,人生经得起追写几次的往事?生命刻刻消磨于把笔之顷……”

这篇文章的艺术韵味鲜明而动人。全文沉浸于淡淡的哀愁之中,宛如流水般的思绪导引读者进入静思默想的境界。在由景而引发的感触中,令人体味到作者纤细而敏感的内心。郁郁黄昏,本已带着沉寂之感;雪中送友,平添了感伤情调;大雪掩迹,更把“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惆怅之情加深了一步;东坡诗句,则使深沉的人生感叹扩大化了。全文动人的低回的情感抒发,在作者构筑的冥想世界中变得如歌如泣,哀婉凄清。在文字中,既有乡思乡愁,也微露人生的悲凉感,但同时也透露着渴求进取,把握时间和生命的积极意义。冰心真正做到了“哀而不伤,动中法度”。

三、语句“清丽”而“典雅”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冰心创作风格如此异常鲜明,也得益于她的语言功底。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清丽”、“典雅”确为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有深湛的古典文学修养,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其超群卓尔的语言而斐声文坛。那时,她响应时代的呼唤,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但“她的语体文是建筑在旧文学的基础上,不是在口语上。”故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即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例如《寄小读者之通讯四》[3]这样描写江南水乡:

“一簇一簇的茂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水漾清波,树枝低亚。当儿村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

这一段文字,宛如一幅飞红点翠的图画。它用纯正的北方口语娓娓写来,又借鉴古典文学中炼字炼句的长处,精选词汇,多用对偶,在清丽之中,又具典雅之美,显示了提炼口语而又熔化古文的妙用。

又如《再寄小读者之通讯五》[3]中,在写旅行中与海结缘时,她写道:“枕上听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也仿佛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饮食起居与海相伴的情形逼真地表现出来了。在描写异域的水光天色时,她又信手拈来我国古诗句“水如碧玉山如黛”、“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贴切而自然,简洁而生动。

语言好比叶子点缀在思想的枝头。正如冰心说:“我平日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

冰心的语言清丽爽洁。在短短的这篇《往事(二)之一》[3]中,幽幽思绪,柔绵情感,都通过细致清丽的语言加以表现,写黄昏的“郁郁”,雪铺的“绒绒”,心的“沉沉”悲哀,都格外传情。因雪而生抑郁心情,对苏东坡诗的感触,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索等文字,讲究而通畅,秀丽可人。

冰心的语言温琬、雅致。如在《寄小读者之通讯十五》[3]中,作者写到:“今晨黎明即醒,晓星微光,万松淡雾之中,我披衣起坐。举眼望到廊的近处,我凝注着短床相接,雪白的枕上,梦中转侧的女孩子,只觉得奇愁黯黯,横空而来。”这类温琬、雅致的叙述中隐隐蕴含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清愁;“故国的岁除,红灯绿酒之间,不知有多少盈盈的笑语,这里却只有寂寂风雪的空山……不写了”,话语中深藏着多少羁旅乡思的'淡怨。

冰心的语言清新柔美,婀娜多姿,在《樱花赞》[4]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樱花赞》是语言的图画。读这样的作品,忽而使你感觉仿佛在荧屏前欣赏影视作品,忽而又令你宛如徜徉樱花丛中:“日本到处都是樱花,有的是几百棵花树拥在一起,有的是由两棵花树在路旁水边悄然独立。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

几句简洁、准确的描写便赋予了静态的樱花以跃动生机,它的魅力,足以使读者与作品构筑的艺术世界浑然融为一体。

《樱花赞》又是语言的音乐:

“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采流光。当曲折的山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盖了的时候。我们就像坐在十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初生的太阳前进!”

在这里,作者一方面着力于内在情感律动的艺术创造,同时也注意外在语言的音韵的匠心营构,使散文句句铿锵、音象俱足,从而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的美的愉悦。

有人曾将她的文字比作“镶在夜空里的一颗颗晶莹的星珠。”“一池春水,风过处,漾起锦似的涟漪。”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延续在冰心当代散文名篇中。如 《樱花赞》、《小桔灯》[5]等晚期作品既保持了她固有的温婉、清丽、细腻、隽永等特色,同时又一改“微带着忧愁”的迷茫、空幻、暗淡的色彩,代之以欢愉、舒展、奔放的旋律,增添了几分明朗和健美的豪情。例如在《再寄小读者之通讯二》[3]中,作者写到:“在这篇通讯里,我给你们介绍一幅极感人的图画……”,“看!画的左上角,是人民大会堂,门前只停着一辆轿车,司机站在车边等着,是‘夜深人静’了啊。”总理“关怀着每一个人辛苦工作,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日夜辛劳。总理是多么伟大啊!”等等无不使人体会到作家的崇敬、喜悦的心情,使作品充满了健康、乐观、开朗的新时代气息。

前人曾这样评价冰心,以她的“情致和技巧,在散文上发展是最易成功的。”的确,冰心以她的丰姿绰约、轻倩灵动的彩笔,抒写了一曲曲爱的歌、情的歌,那疏朗的笔致,丰腴的神采,醇厚的情味,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

我们曾经长久地希冀散文园圃中出现更多的美文。它们带来的不仅有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净化,也有美感上的享受;它们能经历时空变化和岁月冲刷,仍然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可如今的一些散文无病呻吟、小女人般的矫情造作或玩文字游戏,让读者不知所云。像冰心这样特色的散文似乎已寥若晨星,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重温冰心的散文,对我们的散文写作,甚至其它文学体裁的写作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冰心文集 第一卷 1994年5月,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 冰心文集 第七卷 1994年5月,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3] 冰心文集 第二卷 1994年5月,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4] 冰心文集 第五卷 1994年5月,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5] 冰心文集 第四卷 1994年5月,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篇2: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

[摘 要]冰心散文的主要思想是弘扬“爱”的主题,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爱母亲、爱儿童、也爱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内容在现当代的文学界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冰心散文中清丽典雅、委婉含蓄、喻意鲜明的语言风格,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都值得现代学者进行深入的探究。

冰心生于1910月,五四运动时登上文学舞台,以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她的作品宣扬爱的思想,爱的哲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灵魂得到升华;她的作品真实质朴、清丽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使冰心在文坛占有重要地位。

一、冰心散文的思想内容

“爱”是冰心散文创作的思想灵魂,是贯穿于冰心作品的主旋律,是她一生中坚守的人生信念,在冰心的信念中爱就是一切。

(一)“爱”产生的原因

冰心的童年经历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极大影响,是冰心作品中“爱”的来源。冰心的父母非常疼爱家里这个唯一的女孩,温柔善良的母亲是当时少数的有学识的贤妻良母。冰心与母亲的关系极好,两人经常紧紧地依靠在一起说一些知心话。母亲为她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述时,母女俩有时相视而笑,有时感动流泪。也许就是这样的情感与交流,使小时候的她内心充满了母爱的善良和柔情,所以长大后的冰心才创作出许多赞美母爱的篇章。父亲是位海军军官,工作繁忙很少在家,但只要是父亲在家,就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日子,父亲虽是一位严父,但对唯一的女儿却充满了柔情,是父亲教会了冰心读书写字。父母间浓厚的感情,深深地影响着冰心,使冰心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大动荡时期,由于当时复杂而又充满矛盾问题的社会现实,人们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这与冰心从小所认为的人间有爱的现实社会有着天壤之别。当时文坛上不少爱国学者都发表了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文章,揭露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这一时期冰心的散文重点确在于抒发个人情感,描写生活中她所看见、听到以及自身的感触,叙写人世间的温情冷暖,她的童年经历和女性特有的丰富情感融入作品中,力求表达出爱的美好。

(二)“爱”的表现形式

1.无私母爱

母爱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核心,是冰心一生赞颂传播的主体,《寄小读者》、《往事》、《南归》等散文都极力宣扬了母爱。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中写到:“我挚爱恩慈的母亲,你从我人生最开始到我人生最后,是我最恋慕的一个人。每当我想要写作的时候,你紧锁眉头的样子和微笑着看我的样子总是清晰的在我眼前浮现”。母爱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冰心,而这份真挚的`爱包容着冰心,是她最大的精神慰藉。母爱伴随着冰心的成长,母亲的爱让冰心感到世界的美好、人间的温情,它是冰心文学创作的动力,也是冰心作品思想内容的主要来源。

冰心的散文大多数都是写母爱的纯朴、无私、高尚、大度,用最真挚的笔墨来描绘母爱的神圣。冰心用颂扬母爱的形式来感染人们的心灵,化解仇恨。

母爱是没有私心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最温暖的爱。冰心的母爱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照亮黑暗的曙光,给当时的人们以最大的心灵慰藉。

2.儿童之爱

对儿童的爱是冰心创作的另一个中心。冰心有一颗儿童般纯洁的心灵,她用“童心来复”形容自己。她认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地对待生活,那么社会就会变得高尚起来,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地和谐。

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冰心讲述了母亲为自己讲她儿时的故事。她在母亲的讲述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同时也感受到母亲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她用稚气的语言描述着这一切,她想让小朋友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爱你胜过爱自己,甚至比你自己更爱你,这样的人你要珍惜、感激,同时也要死心塌地地爱她,也允许她死心塌地地爱你。她这是在向小朋友传递亲情之爱,让他们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冰心将自己体会到的亲情,以及怎样去体会这份亲情教给了她的小朋友们,让他们来珍视这份世上最美的感情。

3.自然之爱

冰心除了对母爱和童真的大力颂扬之外,还对大自然进行了极力的赞美。这与她从小就在海边长大、对大海情有独钟有着紧密的联系。

海的宽广胸襟孕育了冰心,所以她最爱海,也喜欢写海。在作品中她多次描写大海变化多端、美丽的景象,如《寄小读者·通讯七》里写到,她从小就在大海附近生活,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沉静的海面,仿佛是一面镜子。冰心很少单独写海,她写海往往会与自己的童年联系到一起,她会想起父亲的巡洋舰、高大坚固的灯塔、可爱的水兵、沙滩上的美丽贝壳……这也表现出她对家的一份思念。

冰心作品中描绘的一幅幅优美的山水风景画令人赏心悦目,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描绘她想让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可以说冰心是一个博爱的人,她爱自己的父母,爱她的家庭,爱自己的祖国,以及这世上所有的美景……她不仅有爱,而且还将她的爱转化成了文字,带给广大的读者们,将爱广泛地传播出去。

二、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

冰心的散文除了颂扬母爱、儿童之爱、歌唱自然之美等思想内容外,她散文当中的艺术特色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其语言风格、抒情方式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是我们现代学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一)语言风格

冰心是现代散文创作大家,也是语言艺术大师。冰心散文语言清新亮丽、典雅。她将简单的口语与古色古香的古典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造就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1.真实质朴,抒发真情

冰心散文中描写的事情大多是真实的,或描绘美景,或抒发真实感受。如《往事(二)》中,“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简单地陈述,就能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如此之深,触动心弦,表达了当时远离家乡、身在异地的冰心,对父母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几个最朴实的词语传达出了冰心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词语,过多的修饰,但用最平凡的词语、最质朴的语言也能完美地展示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触动读者的心弦,这是冰心散文语言的过人之处。

2.清丽典雅,含蓄委婉

冰心十分喜欢古典文学,并且对古典文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她钻研古典小说、诗歌、中西戏剧的写作技巧,因此她的散文语言融合了古典文学清丽典雅、委婉含蓄的特点。

冰心的散文中经常引用古诗词,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理解她所要表达的事物。在《寄小读者·通讯十六》中,身在美国的冰心就用了许多诗词来形容美国的生活环境,如:“田野间林深树密,逾山越岭的旅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这里也是用不到的”。引用古诗词更易让人理解,即使没有看见当时的景象,但是通过与这些诗句的对比,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就很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表达是内敛含蓄的,文言文恰巧能够清晰地表达这些感情。冰心用独特的方式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冰心体”语言。在《寄小读者·通讯四》中,冰心是这样描写苏州这个江南水乡的:“江水伸入田垄,远远几架水车,一簇一簇的茅亭农舍,水漾清波,树枝低亚。当几个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在描写江南美的过程中,她并没有直接叙述,而是通过对于苏州日常景象的描写,用文言文句式的整齐排列和白话文的流畅,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江南的婉约气质,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恬淡静谧、清新优美,让人读到这里就会爱上这江南景色。

在散文的语言当中,将白话文和文言文经过重新排列组合融合在一起,体现散文的清新优雅、委婉含蓄、富有韵味,这就是冰心散文语言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魅力。

(二)抒情方式

抒情是散文必不可少的写作形式,冰心散文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冰心散文主要以回忆过去的往事为主,在其中阐发自己一系列的感想。因此她的散文有许多地方都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写到哪里就把自己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没有波澜起伏,总是缓缓流淌式的倾泻出来。在《老舍和孩子们》一文中就先写老舍先生的随和,做客时与她的孩子们一起玩耍,给孩子讲故事,给他们带来不少欢乐。冰心直接表达了老舍对生活、对孩子的热爱,这是她所羡慕的;随后,冰心表达了对老舍的敬佩之情,对他的怀念。她觉得自己远远不如老舍,要以老舍为榜样。这样让我们在敬佩老舍的同时,也对冰心充满了敬佩之情。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在其中渗透出作者自己的感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感情更有感染力。《寄小读者·通讯十三》是冰心在美国生病时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她信中对“三颗星星”的动情比喻和描写,抒发了自己当时忍受病痛折磨,身在异乡,对家人极度思念之情,她把所有的思念都寄托在那“三颗星星”之中,表现出冰心与亲人们深厚的手足之情。冰心将自己心里的感情都寄托到了景物之中,让人既看见了美景,又体会到了冰心的感情。

三、冰心散文对当代的影响

冰心的散文对当代也有很大的影响,冰心的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的文章被相信爱的人们奉为圭臬。她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在读者心中根深蒂固;她在文学界的地位,至今不可动摇。

为了将她的这份爱延续下去,影响更多的人,让冰心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文学界设立了“冰心奖”,意在关心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内唯一的儿童文学艺术奖,“冰心奖”在业界以公正、权威着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这个奖项已经涉及文学、艺术、摄影等多个方面,获奖者已涉及到全球华人,影响越来越大。

冰心的散文引领着人们穿越历史的天空,飞翔在蓝天之上,用温馨隽永的气质,展现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篇3:冰心小说的创作艺术解读

冰心小说的创作艺术解读

冰心是我国文学历史当中非常特别的一位作家,在新文化运动中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她的作品不但给20世纪代心灵脆弱的年轻人带来了强大的精神能量,其作品的表现方式与写作方式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界引发了很大震动。当代学者均对冰心小说作品赞赏有加,称其作品文如其人,是作家思想境界的延伸。冰心这种将带有庄重、朴实、清秀等数种文风糅合为一体的小说写作方法成为我国近代文学史中特别的存在。

一、叙述者角度营造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对作家来说是一件既简单却又不简单的事,作家所选用的叙述视角以及其带来的成效,这将最终决定其创作水准。叙事者与故事间两者的关联是作品最为繁杂的问题所在,传统的“全知型”视角后藏匿了叙述内涵,怎样择取叙事角度与作家自身对生活采取的心态及其审美观点有着密切关联。[1]

长久以来我国小说普遍运用“全知叙事型”写作方法。在20世纪初,诸多欧美文学著作传播至我国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当代作家对欧美文学中的多元的叙事模式产生兴趣,他们开始探索新颖的模式。冰心就是受这一思潮影响的作家之一,在其小说中进行了许多叙事手段的尝试。尽管冰心大部分小说均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用“我”这个视角叙事,但小说中并非只是描述“我”的经历,本质是运用“我”的双眼所见所感并予以描摹,令阅读者有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

冰心早期创作小说重点是表现“旧社会、旧家庭那令人窒息的环境,希望改变这种生活状态”。20世纪20年代之后,冰心逐渐借助外界聚焦目光,运用“爱的主题”来感化且抚平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现象。30年代后,她被百姓群体面对艰苦生活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精神所感动,同情他们所遭受的磨难,其小说的焦点开始关注我们身边的普通百姓生活。80年代后,冰心的笔触对准社会道德和社会价值体系创建,这种由微观至宏观的创作发展历程令小说叙事主题更加深刻。

从叙事者的视角出发,冰心小说的主题始终都在时代热点中寻找灵感,用“我”的眼睛注目着社会,希望得到公众的反响来改良社会实际情况。冰心可以被称作现实主义作家,尽管小说里没有雄壮磅礴的气势,但字里行间都与作者生活密切关联。这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阅历相符,冰心的一生没经历过大风浪,相对平淡安逸的生活造就了如微风细雨的文风。所以,她作品当中大部分表现知识分子平凡生活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她尽量避免了苦难重生与压抑的作品主题,即使涉及也是侧面微观表现,因此细腻的文笔给阅读者的内心带来安慰。

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评论界有着不由分说的偏执态度,对重大题材的作品竭尽全力予以赞扬,而平凡主题的作品被束之高阁,使冰心小说始终不瘟不火。对照世界文坛各国文学历程,我们可以得出文学著作的成功与否和题材大小关联甚微,那些表现普通人平凡生活的著作反而更加引人入胜。作品的成功与否和作家对题材的掌控、叙事策略和深化主题的解读深刻与否有着重要关联。艺术家是在其他人认为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的美。同理,冰心可谓是作家中的艺术家。在平凡生活中探寻平凡美,是其小说最独特之处。

二、对美的挖掘与赞美

各个文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美进行讴歌,冰心小说在描绘平凡生活的同时,均会坚定不移地赞扬平凡之美。小说里面不存在令人厌憎的角色,也不存在高大全能的角色,平凡生活中取材的人物就像身边的朋友,这类人物极少有不可原谅的缺点,即便是带有某种极端的缺点也是以和煦的方式表达,是让人能够体谅的存在。冰心小说中对女性人物之美的讴歌也使我们不可忽视,女性人物形象可谓是真善美的具体表现。她刻画塑造的女性形象类型迥异,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人物所展现的共同点都是有着良善、柔和、温婉的品格,是我国传统女性内心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2]

不同文化背景对美的解读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美的展现需对社会内容高度归纳,这样美才有最大价值。这类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从这一视角而言,冰心小说中美的展现屈指可数。如果单独来讲,冰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都是真实生活中的缩影,置于作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中就表现得不是很典型。小说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感,令人感觉不到黑暗,具有着一种超脱世外的意蕴。正因如此,使得其作品始终徘徊在主流文学之外。

三、诗意般的作品艺术

意境是我国文学写作的焦点,是历代以来文学家追寻之理想境界,她深受这种古典情怀陶染。尽管意境是诗作展现的关键点,可是她仍然把意境和小说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

内情连同外物融合于一体构建出的艺术境界谓之意境。意境并非自然界景色,它是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背景的具体展现。画家可以称之为意境创造高手,可是他们使用的是颜色与线条来勾画自然景色,而文学家是使用语言为载体描写勾画景色。由于受女性作家身份与视角的局限性,冰心小说里没有充斥的阳刚之气,不似正午的阳光,仅有傍晚的云霞般的温情之美。例如小说《寂寞》中的段落描写。阅读冰心小说就好似亲身到达了一个景色优美之处,体会了赏心悦目的感觉。意境的创建历程实际上是作家主观心绪表现的历程。作者文笔之下的美景不但精准到位,同时透进了她内心的思想情感,含有作者自身的深刻印记。她作品里的景色不但是景色描写,同时也是角色表情改变之根据,于特殊的环境里指定的任务心绪表现景象。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的抒情极有特点,这可以说是其作品的标志。

冰心也是一位满怀诗情的作家,她许多抒情写意的散文化的语言运用至小说创作中, 令作品充满诗意美。诗化是她作品“文备众体”最显著的特点。抒情传统在我国文坛历史当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深刻积淀于我国文人审美意识里。在描述方式角度而言,冰心运用的是“诗化的白描”。白描原指国画的一类技法,也就是单纯用黑色线条而不用色彩来勾画物像,之后借指写作中的一类展现方式:紧抓描绘对象之重点特色而不加以衬托,仅使用凝练之笔触勾画鲜活形象。 在我国传统文坛历史当中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均使用了这一类手法。直至现代,这一类技法被鲁迅、冰心等文学家学习并弘扬。对照鲁迅“点睛式”极为入骨的白描方式,冰心的语言白描清新自然,好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中的理想境地。

小说《两个家庭》中,对亚茜家庭环境里里外外的景象的描写就很有诗意。走入院内,仅见百花齐放,草成茵;走入房间里,则是另一个天地。窗户外面整片绿色,房间里“数张西式椅桌,……错落有致的点缀十分雅致”。她用精良的`文笔,仅用几句话就勾勒出了美好和谐、清淡雅致的气氛,使人犹如品茶,留有余香。

冰心在小说《寂寞》中针对儿童浑然天成的天性与淳朴天然的友情描写非常感人。小小与妹妹一块在院子里观赏鱼儿,在小溪旁玩闹,走廊之下讲故事,树荫底下吃零食,这样一幕幕洋溢着儿童天真可爱的场景。一个开朗大方,顽皮中透着体贴,另一个文静、天真,描写得惟妙惟肖,两人的个性清楚地表现在读者眼前,就像我们身边的儿童。

四、散文化的作品架构

冰心小说语言十分优美,作品能够得到诸多年轻人喜爱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其晶莹剔透的诗意言语。作品情节可谓作品生命之源,其进展通常的次序为逐渐发展、步步推进、突起状况,然后收官。整部作品架构完整、一挥而就,作品情节是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社会间冲突的体现。如何设置这样一类矛盾冲突可以说是冰心创作实力的体现。可是,通常的规律仅是适用于常规小说而言,而冰心小说很显然适用于少部分读者,不能仅用常规的准则来评论。冰心大部分小说忽略情节的推进,这是由于冰心关注点是展现主要人物内心挣扎的过程,反映了人物生活中的微妙改变。人物与其他因素间发生的冲突并不是冰心书写的重点。字里行间并无隐晦深奥的情节,甚至缺少完整的情节安排。大部分小说内容仅有数个零碎片段以至于数个场景一笔带过,而这对作者而言已足够。小说文风更加类似于随笔,自然而然娓娓道来,这是小说中浑然天成地运用了散文技法。作家巴金曾经提到文学技法最高水平实际上是没有技法,这可能是对冰心小说创作方式的最佳定义。

在这里需强调冰心小说作品不可以等同于散文看待。第一,散文的重点是有感而发,抒发个人感悟,而小说的重点在于记叙事件与展现人物形象。冰心把人物形象展现得极为丰满,人物是其小说作品的重点刻画部分,诗化的语言只是辅助作用。第二,小说和散文侧重点不同。前者重点是艺术化的真实,后者的重点是生活现实的展现。小说代表其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小说的创作空间远远大于散文,虚构的情节与真实的交织是散文载体不可超越的。

冰心小说在我国现代文学界可以说是特殊的存在,有着极其丰富的艺术世界,笔者这篇文章仅依据自身的理解对其写作里的艺术予以分析,有许多不到位之处,还需更深入的讨论及研究。

结语

从叙事角度来着手讨论,笔者对冰心小说中“爱的世界”展开简单解析,也许这样一种视角方法有悖于作者与学者们的初衷。笔者认为:“存在可以说是艺术家最大的骄傲”。在冰心庄重而优雅的文字之后,隐藏着她的忧虑,这仅是其海洋一般宽阔幽深情怀里偶然泛起的浪花。就像昆德拉所言:“认识是小说最大的道德”。道出文学家在著作里的每一类情感的细微之处应是评论家该有的道德。冰心小说以白话为主,融合中西,创建出其特有的温婉秀丽、优雅清秀的诗意作品,在我国文坛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篇4:冰心的散文写作特点

冰心的散文写作特点

冰心儿童散文前后期风格不同。从冰心赴美前夕的1923年7月开始写作,一直持续到学成归国后的1927年,冰心通过描写她的“幼稚的欢乐”和“天真的眼泪”,尽情歌颂祖国、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尤其是母爱,虔诚地讴歌母爱和童心是冰心早期儿童散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色。而这一创作特色是和‘爱的哲学’分不开的。冰心“爱的哲学”是超阶级的。她幻想把“母爱”作为改造世界的原动力,用“爱”来感化世人。这当然是行不通的。在“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所以与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起逃进“爱的哲学”的避风港里自我陶醉,是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虽站在统一战线的一边,但却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受到这种阶级氛围影响的冰心,作品中自然表现出若于改良主义的色彩,对于那些“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的青年,当感到人生虚无时,当在黑暗的现实中受到心灵的创伤,以用本能的、天性的、无条件的、血统的母爱来疗伤,无疑是“一剂良方”。

但是冰心提倡的母爱和童真还是有它积极可取的一面,不能一概予以否定。冰心的爱的歌唱,既传达出全人类普遍相通、凡人皆有的一种高洁情愫,也表现了生活在充满虚伪、奸诈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纯真、无私的感情的渴求。这爱的启迪正是现代人性的初步觉醒,是典型的“五四”启蒙话语。也正是从冰心开始,母爱才受到理直气壮的认可和普遍的文学关注。冰心是世界文字中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冰心以最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无上的伟力,把母亲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有之源”。在她的笔下,母亲的爱是博大、深厚、忘我的,母亲的爱又是具体可感的。“我的头发……就是你(母亲)付给我的万缕柔丝”。母亲的爱“包围着我”,“听得到她心脉的和缓跳动”。她因此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之中。当不安宁的心灵需要寻求安慰和归宿的时候,母亲就成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特别是在去国三年所写的《寄小读者》通读集中,她以悱恻缠绵的笔触把这种赤子之情写得十分动人。《寄小读者》是冰心“最自由、最不假思索”的作品。在《通讯,十》中,她几乎是怀着一种颤抖的欣喜,津津回味着母亲对她述说过的有关她幼年的事,“当她说这些事的时候,我总是脸上堆着笑,眼里满了泪。听完了,用她的衣襟来印我的眼角,静静地伏在她的膝上。这时宇宙已经没有了,只有母亲和我。最后我也没有了,只有母亲,因为我本是她的一部分”。而在《往事(一)之七》中,她更是发出了这样的呐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风雨中,红莲旁边一个大荷叶慢慢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为它承受了全部的风雨。这一带有偶然性的自然景象立即触动了作者温柔的情怀,联想到柔弱的自己与恩慈的母亲之间的.亲情,由衷地发出对崇高母爱的赞叹。这种感情是多么的纯洁、美好,也是值得珍重的。

有时,她对母亲的挚爱又和祖国的抒怀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如她在给母亲的信里写道;“故国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飞扬的尘土呵,何时容我再嗅着我故乡的香气……”(《寄小读者·通讯二十》)而在返家的途中,她是那样欣喜若狂;“亲爱的母亲,我的脚已踏着了祖国的田野……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祖国的海波,一声声的洗淡了我心中个个的梦中人影。”(《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八》)。对于“可爱的海棠形的祖国”,她怀着深切的眷念之情。贯穿在冰心散文中游子的那种“仰首欲攀低首拜”的思绪和爱国情愫,像一根红线串联着她所有的作品,赋予它们更积极、更丰厚的内涵。因此,郁达夫评论道:“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 同病者之爱,使她的笔底有了象温泉水似的柔情。”同时,冰心总是用一种亲切细腻的叙述口气,娓娓道来,详略有致,充满了恳切的情意。这种叙述语气,是冰心儿童散文的重要特色,加强了她作品的“温柔”色彩。

篇5:冰心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冰心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内容简介

冰心(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散文特点

在冰心笔下,大自然具有人的灵性。景因情之融入而更美,而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融情入景,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使作品具有抒情诗的韵味和风景画的情致;而笔调的轻倩灵巧,语言的清隽流丽,既有白话通俗流畅的特点,又有古典文言精练雅致的长处,形成了冰心散文与众不同的特点。

(她是宜散文而不宜诗)她的作品有的倒是对祖国、故乡、家人的怀念。也是集母爱,童真,自然为一体。清新,隽丽,富含哲理性。其中母爱、童真之类内容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但色调有了一些改变:增多了幻想破灭后的失望,探索人生意义得不到解答的苦恼,以及追忆童年生活时带有的怅惘和哀愁,间或还流露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赞叹。这种情况预示了作者在较多地接触社会人生实际、破除空想、经历长期曲折道路之后可能会有的某种转变(后来写下的《姑姑》集里的《分》,《关于女人》集里的《张嫂》等小说,就多少露出了这种端倪)。从艺术上说,冰心的笔调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澄澈;既发挥了白话文流利晓畅的特点,又吸收了文言文凝炼简洁的长处;它们显露了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也表现了一个有才华的女作家独有的风格。

篇6:解读冰心《男人》

解读冰心《关于男人》

题目:《关于男人》(节选)

作者 冰心

正文

一、我的祖父

关于我的祖父,我在许多短文里,已经写过不少了。但还有许多小事,趣事,是常常挂在我的心上。我和他真正熟悉起来,还是在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州那时起,我差不多整天在他身边转悠!我记得他闲时常到城外南台去访友,这条路要过一座大桥,一定很远,但他从来不坐轿子。他还说他一路走着,常常遇见坐轿子的晚辈,他们总是赶紧下轿,向他致敬。因此他远远看见迎面走来的轿子,总是转过头去,装作看街旁店里的东西,免得人家下轿。他说这些年来,他只坐过两次轿子:一次是他手里捧着一部曲阜圣迹图(他是福州尊孔兴文会的会长),他觉得把圣书夹在腋下太不恭敬了,就坐了轿子捧着回来;还有一次是他的老友送给他一只小狗,他不能抱着它走那么长的路,只好坐了轿子。祖父给这只小狗起名叫“金狮”。我看到它时,已是一只大狗了。我握着它的前爪让它立起来时,它已和我一般高了,周身是金灿灿的发亮的黄毛。它是一只看家的好狗,熟人来了,它过去闻闻就摇起尾来,有时还用后腿站起,抬起前爪扑到人家胸前。生人来了,它就狂吠不止,让一家人都警惕起来。祖父身体极好,但有时会头痛,头痛起来就静静地躺着,这时全家人都静悄起来了,连金狮都被关到后花园里。我记得母亲静悄悄地给祖父下了一碗挂面,放在厨房桌上,四叔母又静悄悄地端起来,放在祖父床前的小桌上,旁边还放着一小碟子“苏苏”薰鸭。这“苏苏”是人名,也是福州鼓楼一间很有名的薰鸭店名。这薰鸭一定很贵,因为我们平时很少买过。

祖父对待孙女们一般比孙子们宽厚,我们犯了错误,他常常“视而不见”地让它过去。我最记得我和我的三姐,(她是四叔母的女儿,和我同岁)常常给祖父“装烟”,我们都觉得从他嘴里喷出来的水烟,非常好闻。于是在一次他去南台访友,走了以后(他总是扣上前房的门,从后房走的),我们仍在他房里折叠他换下的衣衫。料想这时断不会有人来,我们就从容地拿起水烟袋,吹起纸煤,轮流吸起烟来,正在我们呛得咳嗽的时候,祖父忽然又从后房进来了,吓得我们赶紧放下水烟袋,拿起他的衣衫来乱抖乱拂,想抖去屋里的烟雾。祖父却没有说话,也没有笑,拿起书桌上的眼镜盒子,又走了出去。我们的心怦怦地跳着,对面苦笑了半天,把祖父的衣衫叠好,把后房门带上出来。这事我们当然不敢对任何人说,而祖父也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说过我们这件越轨的举动。

祖父最恨赌博,即使是岁时节庆,我们家也从来听不见搓麻将、掷骰子的声音。他自己的生日,是我们一家最热闹的日子了,客人来了,拜过寿后,只吃碗寿面。至亲好友,就又坐着谈话,等着晚上的寿席,但是有麻将癖的客人,往往吃过寿面就走了,他们不愿意坐谈半天的很拘束的客气话。

在我们大家庭里,并不是没有麻将牌的。四叔母屋里就有一副很讲究的象牙麻将牌。我记得在我回福州的第二年,我父亲奉召离家的时候,我因为要读完女子师范的第二个学期,便暂留了下来,母亲怕我们家里的人会娇惯我,便把我寄居在外婆家。但是祖父常常会让我的奶娘(那时她在祖父那里做短工)去叫我。她说,“莹官,你爷爷让你回去吃龙眼。他留给你吃的那一把龙眼,挂在电灯下面的,都烂掉得差不多了!”那时正好我的三堂兄良官,从小在我家长大的,从兵舰上回家探亲,我就和他还有二伯母屋里的四堂兄枢官,以及三姐,在夜里九点祖父睡下之后,由我出面向四叔母要出那副麻将牌来,在西院的后厅打了起来。打着打着,我忽然拚够了好几副对子,和了一副“对对和”!我高兴得拍案叫了起来。这时四叔母从她的后房急急地走了出来,低声的喝道:“你们胆子比天还大!四妹,别以为爷爷宠你,让他听见了,不但从此不疼你了,连我也有了不是,快快收起来吧!”我们吓得喏喏连声,赶紧把牌收到盒子里送了回去。这些事,现在一想起来就很内疚,我不是祖父想象里的那个乖孩子,离了他的眼,我就是一个既淘气又不守法的“小家伙”。

二、我的父亲

关于我的父亲,零零碎碎地我也写了不少了。我曾多次提到,他是在“威远”舰上,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但是许多朋友和读者都来信告诉我,说是他们读了近代史,“威远” 舰并没有参加过海战。那时“威”字排行的战舰很多,一定是我听错了,我后悔当时我没有问到那艘战舰舰长的名字,否则也可以对得出来。但是父亲的确在某一艘以“威”字命名的兵舰上参加过甲午海战,有诗为证!

记得在1914—19之间,我在北京中剪子巷家里客厅的墙上,看到一张父亲的挚友张心如伯伯(父亲珍藏着一张“岁寒三友”的相片,这三友是父亲和一位张心如伯伯,一位萨幼洲伯伯。他们都是父亲的同学和同事。我不知道他们的大名,“心如”和“幼洲”都是他们的别号)贺父亲五十寿辰的七律二首,第一首的头两句我忘了:

×××××××

×××××××

东沟决战甘前敌

威海逃生岂惜身

人到穷时方见节

岁当寒后始回春

而今乐得英才育

坐护皋比士气伸

第二首说的都是谢家的典故,没什么意思,但是最后两句,点出了父亲的年龄:

乌衣门第旧冠裳

想见阶前玉树芳

希逸有才工月赋

惠连入梦忆池塘

出为霖雨东山望

坐对棋枰别墅光

莫道假年方学易

平时诗礼已闻亢

从第一首诗里看来,父亲所在的那艘兵舰是在大东沟“决战”的,而父亲是在威海卫泅水“逃生”的。

提到张心如伯伯,我还看到他给父亲的一封信,大概是父亲在烟台当海军学校校长的时期(父亲书房里有一个书橱,中间有两个抽屉,右边那个,珍藏着许多朋友的书信诗词,父亲从来不禁止我去翻看。)信中大意说父亲如今安下家来,生活安定了,母亲不会再有:“会少离多”的怨言了,等等。中间有几句说:“秋分白露,佳话十年,会心不远,当笑存之。”我就去问父亲:“这佳话十年,是什么佳话?”父亲和母亲都笑了,说:那时心如伯伯和父亲在同一艘兵舰上服役。海上生活是寂寞而单调,因此每逢有人接到家信,就大家去抢来看。当时的军官家属,会亲笔写信的不多,母亲的信总会引起父亲同伴的特别注意。有一次母亲信中提到“天气”的时候,引用了民间谚语:“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大家看了就哄笑着逗着父亲说:“你的夫人想你了,这分明是‘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的意思!”父亲也只好红着脸把信抢了回去。从张伯伯的这封信里也可以想见当年长期在海上服务的青年军官们互相嘲谑的活泼气氛。

就是从父亲的这个书橱的抽屉里,我还翻出萨镇冰老先生的一首七绝,题目仿佛是《黄河夜渡》:

晓发××尚未寒

夜过荥泽觉衣单

黄河桥上轻车渡

月照中流好共看

父亲盛赞这首诗的末一句,说是“有大臣风度”,这首诗大概是作于清末民初,萨老先生当海军副大臣的时候,正大臣是载洵贝勒。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五日清晨

(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第1期)

三、我的小舅舅

我的小舅舅杨子玉先生,是我的外叔祖父杨颂岩老先生的儿子。外叔祖先有三个女儿,晚年得子,就给他起名叫喜哥,虽然我的三位姨母的名字并不是福、禄、寿!我们都叫他喜舅。他是我们最喜爱的小长辈。他从不腻烦小孩子,又最爱讲故事,讲得津津有味,似乎在讲故事中,自己也得到最大的`快乐。

他在唐山路矿学校读书的时候,夏天就到烟台来度假,这时我们家就热闹起来了。他喜欢喝酒,母亲每晚必给他预备一瓶绍兴和一点下酒好菜。父亲吃饭是最快的,他还是按着几十年前海军学堂的习惯,三分钟内就把饭吃完,离桌站起了。可是喜舅还是慢慢地啜,慢慢地吃,还总是把一片笋或一朵菜花,一粒花生翻来覆去地夹着看,不立时下箸。母亲就只好坐在桌边陪他。他酒后兴致最好,这时等在桌边的我们,就哄围过来,请他讲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他总是先从笑话或鬼怪故事讲起,最后也还是讲一些同盟会的宣传推翻清廷的故事。他假满回校,还常给我们写信,也常寄诗。我记得他有《登万里长城》一首:

划地界夷华

秦王计亦差

怀柔如有道

胡越可为家

安用驱丁壮

翻因起怨嗟

而今凭吊处

不复有鸣笳

还有一首《日夜寄内》,那是他结婚后之作,很短,以他的爱人的口气写的。

之子不归来

楼头空怅望

新月来弄人

幻出刀环样

我在中学时代,他正做着铁路测量工作,每次都是从北京出发,因此他也常到北京来。他一离开北京,就由我负责给他寄北京的报纸,寄到江西萍乡等地。测量途中,他还常寄途中即景的诗,我只记得一两句,如瘦牛伏水成奇石

他在北京等待任务的时间,十分注意我的学习。他还似乎有意把我培养成一个“才女”。他鼓励我学写字,给我买了许多字帖,还说要先学“颜”,以后再转学 “柳”、学“赵”。又给我买了许多颜料和画谱,劝我学画。他还买了很讲究的棋盘和黑白棋子,教我下围棋,说是“围棋不难下,只要能留得一个不死的口子,就输不了”。他还送我一架风琴,因此我初入贝满中学时,还交了学琴的费。但我只学了三个星期就退学了,因为我一看见练习指法的琴谱,就头痛。总之,我是个好动的、坐不住的孩子,身子里又没有音乐和艺术的细胞!和琴、棋、书、画都结不上因缘。喜舅给我买的许多诗集中,我最不喜欢《随园女弟子诗集》而我却迷上了龚定庵、黄仲则和纳兰成德。

二十年代初期,喜舅就回到福建的建设厅去工作了,我也入了大学,彼此都忙了起来,通信由稀疏而渐渐断绝。总之,他在我身上“耕耘”最多,而“收获”最少,我辜负了他,因为他在自己的侄子们甚至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也没有操过这么多的心!

这里应该补上一段插曲。一九一一年,我们家回到福州故乡的时候,喜舅已先我们回去了。他一定参与了光复福建之役。我只觉得他和他的朋友们——都是以后到我北京家里来过,在父亲书斋里长谈的那些人——仿佛都忙得很,到我家来,也很少找我们说笑。有时我从“同盟会”门口经过——我忘了是什么巷,大约离我们家不远——常见他坐在大厅上和许多人高谈阔论。他和我的父亲对当时的福建都督彭寿松都很不满,说是“换汤不换药”。我记得那时父亲闲着没事,就用民歌“耿间祭”的调子,编了好几首讽刺彭寿松的歌子。喜舅来了,就和我们一同唱着玩,他说是“出出气!”这些歌子我一句也不记得了,《耿间祭》的原歌也有好几首,我倒记得一首,虽然还不全。这歌是根据《孟子》的离娄章里“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这妻妾发现齐人是到耿间乞食,回来却骄傲地自诩是到富贵人家去赴宴,她们就“羞泣”地唱了起来。调子很好听,我听了就忘不了!这首是妻唱的:

移步出家庭

×××××

家家插柳,时节值清明

出东门好一派水秀山明

哎呵,对景倍伤情!

第二首是妾唱的,情绪就好得多!说什么“昨夜灯前,细(?)踏青鞋”。一提起《耿间祭》,又把许多我在故乡学唱闽歌的往事,涌到心上来了。

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3期)

四、我的老师——管叶羽先生

我这一辈子,从国内的私塾起、到国外的大学研究院,教过我的男、女、中、西教师,总有上百位!但是最使我尊敬爱戴的就是管叶羽老师。

管老师是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教数、理、化的老师,(一九二四年起,他又当了我的母校贝满女子中学的第一位中国人校长,可是那时我已经升入燕京大学了。)一九一八年,我从贝满女中毕业,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的理预科,我的主要功课,都是管老师教的。

回顾我做学生的二十八年中,我所接触过的老师,不论是教过我或是没教过我的,若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服务”以及“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严格标准来衡量我的老师的话,我看只有管叶羽老师是当之无愧的!

我记得我入大学预科,第一天上化学课,我们都坐定了,(我总要坐在第一排)管老师从从容容地走进课室来,一件整洁的浅蓝布长褂,仪容是那样严肃而又慈祥,我立刻感到他既是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父!

在我上他的课的两年中,他的衣履一贯地是那样整洁而朴素,他的仪容是一贯地严肃而慈祥。他对学生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对于自己的教课准备,也极其认真。因为我们一到课室,就看到今天该做的试验的材料和仪器,都早已整整齐齐地摆在试验桌上。我们有时特意在上课铃响以前,跑到教室去,就看见管老师自己在课室里忙碌着。

管老师给我们上课,永远是启发式的,他总让我们预先读一遍下一堂该学的课,每人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来,一上课就提出大家讨论,再请老师讲解,然后再做试验。课后管老师总要我们整理好仪器,洗好试管,擦好桌椅,关好门窗,把一切弄得整整齐齐地,才离开教室。

理预科同学中从贝满女子中学升上来的似乎只有我一个,其他的同学都是从华北各地的教会女子中学来的,她们大概从高中毕业后都教过几年书,我在她们中间,显得特别的小(那年我还不满十八岁),也似乎比她们“淘气”,但我总是用心听讲,一字不漏地写笔记,回答问题也很少差错,做试验也从不拖泥带水,管老师对我的印象似乎不错。

我记得有一次做化学试验,有一位同学不知怎么把一个当中插着一根玻璃管的橡皮塞子,捅进了试管,捅得很深,玻璃管拔出来了,橡皮塞子却没有跟着拔出,于是大家都走过来帮着想法。有人主张用钩子去钩,但是又不能把钩子伸进这橡皮塞子的小圆孔里去。管老师也走过来看了半天……我想了一想,忽然跑了出去,从扫院子的大竹扫帚上拗了一段比试管口略短一些的竹枝,中间拴了一段麻绳,然后把竹枝和麻绳都直着穿进橡皮塞子孔里,一拉麻绳,那根竹枝自然而然地就横在皮塞子下面。我同那位同学,一个人握住试管,一个人使劲拉那根麻绳,一下子就把橡皮塞子拉出来了。我十分高兴地叫:“管老师——出来了!”这时同学们都愕然地望着管老师,又瞪着我,轻轻地说:“你怎么能说管老师出来了!”我才醒悟过来,不好意思地回头看着站在我身后的管老师,他老人家依然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而且满脸是笑!我的失言,并没有受到斥责!

一九二四年,他当了贝满女中的校长,那时我已经出国留学了。一九二六年,我回燕大教书,从升入燕大的贝满同学口中,听到的管校长以校为家,关怀学生,胜过自己的子女的嘉言懿行,真是洋洋盈耳,他是我们同学大家的榜样!

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了,那时我想去看看战后的日本,却又不想多呆。我就把儿子吴宗生(现名吴平)、大女儿吴宗远(现名吴冰)带回北京上学,寄居在我大弟妇家里。我把宗生送进灯市口育英中学,(那是我弟弟们的母校)把十一岁的大女儿宗远送到我的母校贝满中学,当我带她去报名的时候,特别去看了管校长,他高兴得紧紧握住我的手——这是我们第一次握手!他老人家是显老了,三四十年的久别,敌后办学的辛苦和委屈,都刻画在他的面庞和双鬓上!还没容我开口,他就高兴地说“你回来了!这是你的女儿吧?她也想进贝满?”又没等我回答,他抚着宗远的肩膀说“你妈妈可是个好学生,成绩还都在图书馆里,你要认真向她学习。” 哽塞在我喉头的对管老师感恩戴德的千言万语,我也忘记了到底说出了几句,至今还闪烁在我眼前的,却是我落在我女儿发上的几滴晶莹的眼泪。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清晨

(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5期)

五、我的表兄们

中国人的亲戚真多!除了堂兄姐妹,还有许许多多的表兄弟姐妹。正如俗语说的:“一表三千里。”姑表、舅表、姨表;还有表伯、表叔、表姑、表姨的儿子,比我大的,就都是我的表兄了;其中有许多可写的,但是我最敬重的,是刘道铿(放园)先生。他是我母亲的表侄,怎么“表”法,我也说不清楚,他应该叫我母亲“表姑”,但他总是叫“姑”,把“表”字去掉。据我母亲说是他们从小在一个院住,因此彼此很亲热。从民国初年,我们到北京后,每逢年节或我父母亲的生日,他们一家必来拜贺。他比我大十七岁,我总以长辈相待,捧过茶烟,打过招呼,就退到一边,带他的儿女玩去了。那时他是《晨报》的编辑,我们家的一份《晨报》就是他赠阅的。“五四”运动时,我是协和女大学生会的文书,要写些宣传的文章,学生会还让我自己去找报刊发表。这时我才想起这位当报纸编辑的表兄,便从电话里和他商量,他让我把文章寄去。这篇短文,一下便发表出来了,我虽然很兴奋,但那时我一心一意想学医,写宣传文章只是赶任务,并不想继续下去。放园表兄却一直鼓励我写作,同时寄许多那时期出版的刊物,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等等,让我阅读。我寄去的稿子,从来没有被修改或退回过,有时他还替上海的《时事新报》索稿。他就像我的亲哥哥一样,关心我的一切。一九二三年我赴美时,他还替我筹了一百美元,作为旅费——因为我得到的奖学金里,不包括旅费——但是这笔款,父亲已经替我筹措了。放园表兄仍是坚持要我带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我也只好把这款带走,但一直没有动用。一九二六年我得了硕士学位,应聘到母校——燕京大学——任教,旅费是学校出的。我一回到上海——那时放园表兄在上海通易信托公司任职——就把这百元美金,还给了他。

放园表兄很有学问,会吟诗填词,写得一笔好字。母亲常常夸他天性淳厚。他十几岁时,父母就相继逝世,他的弟妹甚至甥侄,都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自我开始写作,他就一直和我通讯,我在美期间,有一次得他的信,说:“前日到京,见到姑母,她深以你的终身大事为念,说你一直太不注意这类事情,她很不放心。我认为你不应该放过在美的机会,切要多多留意。”原文大概是这些话,我不太记得了。我回信说:“谢谢你的忠告,请您转告母亲,我‘知道了’!”一九二六年,我回到家,一眼就看见堂屋墙上挂的红泥金对联,是他去年送给父亲六十大寿的:

花甲初周德星双耀

明珠一颗宝树三株

把我们一家都写进去了。五十年代初期,他回到北京,就任文史馆馆员,我们又时常见面,记得他那时常替人写字,评点过《白香山全集》,还送我一部。一九五七年他得了癌疾,在北京逝世。

还有一位表兄,我只闻其声,从未见过其人,但他的一句笑话,我永远也忘不了,因为他送给我的头衔称号,是我这一辈子无论如何努力,也争取不到的!

我有一位表舅——也不知道是我母亲的哪一门表姑,嫁到福州郊区的胪下镇郑家——因为是三代单传,她的儿子生下来就很娇惯,小名叫做“皇帝”。他的儿子,当然就是“太子”了,这“太子”表兄,大约比我大七八岁。这两位“至尊”,我都没有拜见过。一九一一年的冬天,我回到福州,有一夜住在舅舅家。福州人没有冬天生炉子的习惯,天气一冷,大家没事就都睡得很早。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一个青年人的声音,从外院一路笑叫着进来,说:“怎么这么早皇亲国戚都困觉了?!”我听到这个新奇的称呼,我觉得他很幽默!

1985年7月25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5期)

作品解读:

1987年,冰心的爱人吴文藻已故去两年,冰心因腿伤而很少出门,几乎谢绝了一切社会活动。87岁的老人常常陷入对往事和故人的回忆和怀念之中,她开始写《关于男人》的怀人散文系列。《关于男人》,记录了许多冰心的亲人、朋友,文字清丽淳和,情感细腻动人。读过之后,方知酒是陈的香,冰心老人的文笔醇厚老到、刚柔相济,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这几篇散文着眼于寻味生命历程尤其是童年生活的丰富蕴涵。展示“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让童稚之梦、家人之爱、童真之趣不绝如缕地流向笔端;冰心老人曾说回忆中留下的痕迹,“最深刻而清晰的就是童年时代的往事。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童年杂忆》)

冰心散文的往事追忆,令人深情回味。有人这样说:“冰心把童年的美满生活视为爱的结晶,美的范本,生命的摇篮,幸福的源头。”因此,她追怀往事的系列散文,更多的是体味和升华童年时代的纯真与活趣、感念和弘扬父母师长的至爱与美德,领悟生命哺育的真谛和价值,探索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成效。

她笔下的男子,立足于人生对爱的渴求,以人格魅力引人入胜,凸现的是人的美德人品,渲染的是浓郁的友爱人情,展示的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可敬可佩而又可爱可亲的人,即兴的抒写,或由回忆沉思引发,或由即景观物触动,都使得其文兴象浑然、情境和谐,呈现了柔婉情思和温文尔雅、端庄含蓄的才女性情。从而构成人格美人情美同在的人物长廊,引人向上思齐。

篇7:解读作家冰心

解读作家冰心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诗人。19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

冰心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福建闽县(福州市)人。他译了四十多种世界名著。〕译《说部丛书》。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全家迁至北京。19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冰心由许地山、瞿世英推荐,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她的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问题的宗旨是一致的。这时,冰心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恼,她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但那时冰心已不满足于只在小说中提出问题,她在探索人生道路上希望寻求答案。当时她既不可能与工农结合,又缺乏先进思想的武装,只能以自己美满的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作为灵药,推荐给当时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以母爱的深沉,自然的神妙,童心的纯真来慰藉他们烦闷的灵魂。这就是冰心的爱的哲学的起因。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许多青年的共鸣,被人称为冰心体。

从19开始,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摹仿者不乏其人,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她的诗的女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早期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能表现自己才是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真的文学。而她的短诗则是最能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赞颂,乃至心灵深处的矛盾、烦闷的真的文学最典型的例证。

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协和女大已与燕大合并),以最优的成绩获得金钥匙的荣誉,并得到燕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的奖学金,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不久因病住在美国青山沙穰(ráng)。疗养院7个月。在疗养院她过着完全与自然相对的生活,病友间的相互忆念似乎又实现了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的幻想,加上客旅中的乡愁使她倍加思念母亲,这样就在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冰心从1923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儿童世界》栏内发表《寄小读者》,1926年结集出版。

《寄小读者》中虽着力咏唱万全的爱,但在这本旅美通讯集中从不渲染资本主义制度的所谓物质文明,而是热恋着祖国的乡土和亲人。从1926年至1935年,该集即发行21次,平均不到半年即重印一版。冰心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当时她以平等、诱导的教育方法启发儿童,这对封建的填鸭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否定。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分》侧面描述一位劳动妇女为生活所迫而做奶娘,无法哺育新生亲子,说明了母爱也不是人人能平等享受。

篇8:解读冰心《关于男人》

管老师给我们上课,永远是启发式的,他总让我们预先读一遍下一堂该学的课,每人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来,一上课就提出大家讨论,再请老师讲解,然后再做试验。课后管老师总要我们整理好仪器,洗好试管,擦好桌椅,关好门窗,把一切弄得整整齐齐地,才离开教室。

理预科同学中从贝满女子中学升上来的似乎只有我一个,其他的同学都是从华北各地的教会女子中学来的,她们大概从高中毕业后都教过几年书,我在她们中间,显得特别的小(那年我还不满十八岁),也似乎比她们“淘气”,但我总是用心听讲,一字不漏地写笔记,回答问题也很少差错,做试验也从不拖泥带水,管老师对我的印象似乎不错。

我记得有一次做化学试验,有一位同学不知怎么把一个当中插着一根玻璃管的橡皮塞子,捅进了试管,捅得很深,玻璃管拔出来了,橡皮塞子却没有跟着拔出,于是大家都走过来帮着想法。有人主张用钩子去钩,但是又不能把钩子伸进这橡皮塞子的小圆孔里去。管老师也走过来看了半天……我想了一想,忽然跑了出去,从扫院子的大竹扫帚上拗了一段比试管口略短一些的竹枝,中间拴了一段麻绳,然后把竹枝和麻绳都直着穿进橡皮塞子孔里,一拉麻绳,那根竹枝自然而然地就横在皮塞子下面。我同那位同学,一个人握住试管,一个人使劲拉那根麻绳,一下子就把橡皮塞子拉出来了。我十分高兴地叫:“管老师——出来了!”这时同学们都愕然地望着管老师,又瞪着我,轻轻地说:“你怎么能说管老师出来了!”我才醒悟过来,不好意思地回头看着站在我身后的管老师,他老人家依然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而且满脸是笑!我的失言,并没有受到斥责!

一九二四年,他当了贝满女中的校长,那时我已经出国留学了。一九二六年,我回燕大教书,从升入燕大的贝满同学口中,听到的管校长以校为家,关怀学生,胜过自己的子女的嘉言懿行,真是洋洋盈耳,他是我们同学大家的榜样!

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了,那时我想去看看战后的日本,却又不想多呆。我就把儿子吴宗生(现名吴平)、大女儿吴宗远(现名吴冰)带回北京上学,寄居在我大弟妇家里。我把宗生送进灯市口育英中学,(那是我弟弟们的母校)把十一岁的大女儿宗远送到我的母校贝满中学,当我带她去报名的时候,特别去看了管校长,他高兴得紧紧握住我的手——这是我们第一次握手!他老人家是显老了,三四十年的久别,敌后办学的辛苦和委屈,都刻画在他的面庞和双鬓上!还没容我开口,他就高兴地说“你回来了!这是你的女儿吧?她也想进贝满?”又没等我回答,他抚着宗远的肩膀说“你妈妈可是个好学生,成绩还都在图书馆里,你要认真向她学习。” 哽塞在我喉头的对管老师感恩戴德的千言万语,我也忘记了到底说出了几句,至今还闪烁在我眼前的,却是我落在我女儿发上的几滴晶莹的眼泪。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清晨

(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5期)

五、我的表兄们

中国人的亲戚真多!除了堂兄姐妹,还有许许多多的表兄弟姐妹。正如俗语说的:“一表三千里。”姑表、舅表、姨表;还有表伯、表叔、表姑、表姨的儿子,比我大的,就都是我的表兄了;其中有许多可写的,但是我最敬重的,是刘道铿(放园)先生。他是我母亲的表侄,怎么“表”法,我也说不清楚,他应该叫我母亲“表姑”,但他总是叫“姑”,把“表”字去掉。据我母亲说是他们从小在一个院住,因此彼此很亲热。从民国初年,我们到北京后,每逢年节或我父母亲的生日,他们一家必来拜贺。他比我大十七岁,我总以长辈相待,捧过茶烟,打过招呼,就退到一边,带他的儿女玩去了。那时他是《晨报》的编辑,我们家的一份《晨报》就是他赠阅的。“五四”运动时,我是协和女大学生会的文书,要写些宣传的文章,学生会还让我自己去找报刊发表。这时我才想起这位当报纸编辑的表兄,便从电话里和他商量,他让我把文章寄去。这篇短文,一下便发表出来了,我虽然很兴奋,但那时我一心一意想学医,写宣传文章只是赶任务,并不想继续下去。放园表兄却一直鼓励我写作,同时寄许多那时期出版的刊物,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等等,让我阅读。我寄去的稿子,从来没有被修改或退回过,有时他还替上海的《时事新报》索稿。他就像我的亲哥哥一样,关心我的一切。一九二三年我赴美时,他还替我筹了一百美元,作为旅费——因为我得到的奖学金里,不包括旅费——但是这笔款,父亲已经替我筹措了。放园表兄仍是坚持要我带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我也只好把这款带走,但一直没有动用。一九二六年我得了硕士学位,应聘到母校——燕京大学——任教,旅费是学校出的。我一回到上海——那时放园表兄在上海通易信托公司任职——就把这百元美金,还给了他。

放园表兄很有学问,会吟诗填词,写得一笔好字。母亲常常夸他天性淳厚。他十几岁时,父母就相继逝世,他的弟妹甚至甥侄,都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自我开始写作,他就一直和我通讯,我在美期间,有一次得他的信,说:“前日到京,见到姑母,她深以你的终身大事为念,说你一直太不注意这类事情,她很不放心。我认为你不应该放过在美的机会,切要多多留意。”原文大概是这些话,我不太记得了。我回信说:“谢谢你的忠告,请您转告母亲,我‘知道了’!”一九二六年,我回到家,一眼就看见堂屋墙上挂的红泥金对联,是他去年送给父亲六十大寿的:

花甲初周德星双耀

明珠一颗宝树三株

把我们一家都写进去了。五十年代初期,他回到北京,就任文史馆馆员,我们又时常见面,记得他那时常替人写字,评点过《白香山全集》,还送我一部。一九五七年他得了癌疾,在北京逝世。

还有一位表兄,我只闻其声,从未见过其人,但他的一句笑话,我永远也忘不了,因为他送给我的头衔称号,是我这一辈子无论如何努力,也争取不到的!

我有一位表舅——也不知道是我母亲的哪一门表姑,嫁到福州郊区的胪下镇郑家——因为是三代单传,她的儿子生下来就很娇惯,小名叫做“皇帝”。他的儿子,当然就是“太子”了,这“太子”表兄,大约比我大七八岁。这两位“至尊”,我都没有拜见过。一九一一年的冬天,我回到福州,有一夜住在舅舅家。福州人没有冬天生炉子的习惯,天气一冷,大家没事就都睡得很早。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一个青年人的声音,从外院一路笑叫着进来,说:“怎么这么早皇亲国戚都困觉了?!”我听到这个新奇的称呼,我觉得他很幽默!

篇9:解读冰心《关于男人》

1985年7月25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5期)

作品解读:

1987年,冰心的爱人吴文藻已故去两年,冰心因腿伤而很少出门,几乎谢绝了一切社会活动。87岁的老人常常陷入对往事和故人的回忆和怀念之中,她开始写《关于男人》的怀人散文系列。《关于男人》,记录了许多冰心的亲人、朋友,文字清丽淳和,情感细腻动人。读过之后,方知酒是陈的香,冰心老人的文笔醇厚老到、刚柔相济,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这几篇散文着眼于寻味生命历程尤其是童年生活的丰富蕴涵。展示“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让童稚之梦、家人之爱、童真之趣不绝如缕地流向笔端;冰心老人曾说回忆中留下的痕迹,“最深刻而清晰的就是童年时代的往事。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童年杂忆》)

冰心散文的往事追忆,令人深情回味。有人这样说:“冰心把童年的美满生活视为爱的结晶,美的范本,生命的摇篮,幸福的源头。”因此,她追怀往事的系列散文,更多的是体味和升华童年时代的纯真与活趣、感念和弘扬父母师长的至爱与美德,领悟生命哺育的真谛和价值,探索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成效。

她笔下的男子,立足于人生对爱的渴求,以人格魅力引人入胜,凸现的是人的美德人品,渲染的是浓郁的友爱人情,展示的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可敬可佩而又可爱可亲的人,即兴的抒写,或由回忆沉思引发,或由即景观物触动,都使得其文兴象浑然、情境和谐,呈现了柔婉情思和温文尔雅、端庄含蓄的才女性情。从而构成人格美人情美同在的人物长廊,引人向上思齐。

篇10:解读冰心《关于男人》

就是从父亲的这个书橱的抽屉里,我还翻出萨镇冰老先生的一首七绝,题目仿佛是《黄河夜渡》:

晓发××尚未寒

夜过荥泽觉衣单

黄河桥上轻车渡

月照中流好共看

父亲盛赞这首诗的末一句,说是“有大臣风度”,这首诗大概是作于清末民初,萨老先生当海军副大臣的时候,正大臣是载洵贝勒。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五日清晨

(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第1期)

三、我的小舅舅

我的小舅舅杨子玉先生,是我的外叔祖父杨颂岩老先生的儿子。外叔祖先有三个女儿,晚年得子,就给他起名叫喜哥,虽然我的三位姨母的名字并不是福、禄、寿!我们都叫他喜舅。他是我们最喜爱的小长辈。他从不腻烦小孩子,又最爱讲故事,讲得津津有味,似乎在讲故事中,自己也得到最大的快乐。

他在唐山路矿学校读书的时候,夏天就到烟台来度假,这时我们家就热闹起来了。他喜欢喝酒,母亲每晚必给他预备一瓶绍兴和一点下酒好菜。父亲吃饭是最快的,他还是按着几十年前海军学堂的习惯,三分钟内就把饭吃完,离桌站起了。可是喜舅还是慢慢地啜,慢慢地吃,还总是把一片笋或一朵菜花,一粒花生翻来覆去地夹着看,不立时下箸。母亲就只好坐在桌边陪他。他酒后兴致最好,这时等在桌边的我们,就哄围过来,请他讲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他总是先从笑话或鬼怪故事讲起,最后也还是讲一些同盟会的宣传推翻清廷的故事。他假满回校,还常给我们写信,也常寄诗。我记得他有《登万里长城》一首:

划地界夷华

秦王计亦差

怀柔如有道

胡越可为家

安用驱丁壮

翻因起怨嗟

而今凭吊处

不复有鸣笳

还有一首《日夜寄内》,那是他结婚后之作,很短,以他的爱人的口气写的。

之子不归来

楼头空怅望

新月来弄人

幻出刀环样

我在中学时代,他正做着铁路测量工作,每次都是从北京出发,因此他也常到北京来。他一离开北京,就由我负责给他寄北京的报纸,寄到江西萍乡等地。测量途中,他还常寄途中即景的诗,我只记得一两句,如瘦牛伏水成奇石

他在北京等待任务的时间,十分注意我的学习。他还似乎有意把我培养成一个“才女”。他鼓励我学写字,给我买了许多字帖,还说要先学“颜”,以后再转学 “柳”、学“赵”。又给我买了许多颜料和画谱,劝我学画。他还买了很讲究的棋盘和黑白棋子,教我下围棋,说是“围棋不难下,只要能留得一个不死的口子,就输不了”。他还送我一架风琴,因此我初入贝满中学时,还交了学琴的费。但我只学了三个星期就退学了,因为我一看见练习指法的琴谱,就头痛。总之,我是个好动的、坐不住的孩子,身子里又没有音乐和艺术的细胞!和琴、棋、书、画都结不上因缘。喜舅给我买的许多诗集中,我最不喜欢《随园女弟子诗集》而我却迷上了龚定庵、黄仲则和纳兰成德。

二十年代初期,喜舅就回到福建的建设厅去工作了,我也入了大学,彼此都忙了起来,通信由稀疏而渐渐断绝。总之,他在我身上“耕耘”最多,而“收获”最少,我辜负了他,因为他在自己的侄子们甚至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也没有操过这么多的心!

这里应该补上一段插曲。一九一一年,我们家回到福州故乡的时候,喜舅已先我们回去了。他一定参与了光复福建之役。我只觉得他和他的朋友们——都是以后到我北京家里来过,在父亲书斋里长谈的那些人——仿佛都忙得很,到我家来,也很少找我们说笑。有时我从“同盟会”门口经过——我忘了是什么巷,大约离我们家不远——常见他坐在大厅上和许多人高谈阔论。他和我的父亲对当时的福建都督彭寿松都很不满,说是“换汤不换药”。我记得那时父亲闲着没事,就用民歌“耿间祭”的调子,编了好几首讽刺彭寿松的歌子。喜舅来了,就和我们一同唱着玩,他说是“出出气!”这些歌子我一句也不记得了,《耿间祭》的原歌也有好几首,我倒记得一首,虽然还不全。这歌是根据《孟子》的离娄章里“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这妻妾发现齐人是到耿间乞食,回来却骄傲地自诩是到富贵人家去赴宴,她们就“羞泣”地唱了起来。调子很好听,我听了就忘不了!这首是妻唱的:

移步出家庭

×××××

家家插柳,时节值清明

出东门好一派水秀山明

哎呵,对景倍伤情!

第二首是妾唱的,情绪就好得多!说什么“昨夜灯前,细(?)踏青鞋”。一提起《耿间祭》,又把许多我在故乡学唱闽歌的往事,涌到心上来了。

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3期)

四、我的老师——管叶羽先生

我这一辈子,从国内的私塾起、到国外的大学研究院,教过我的男、女、中、西教师,总有上百位!但是最使我尊敬爱戴的就是管叶羽老师。

管老师是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教数、理、化的老师,(一九二四年起,他又当了我的母校贝满女子中学的第一位中国人校长,可是那时我已经升入燕京大学了。)一九一八年,我从贝满女中毕业,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的理预科,我的主要功课,都是管老师教的。

回顾我做学生的二十八年中,我所接触过的老师,不论是教过我或是没教过我的,若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服务”以及“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严格标准来衡量我的老师的话,我看只有管叶羽老师是当之无愧的!

我记得我入大学预科,第一天上化学课,我们都坐定了,(我总要坐在第一排)管老师从从容容地走进课室来,一件整洁的浅蓝布长褂,仪容是那样严肃而又慈祥,我立刻感到他既是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父!

在我上他的课的两年中,他的衣履一贯地是那样整洁而朴素,他的仪容是一贯地严肃而慈祥。他对学生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对于自己的教课准备,也极其认真。因为我们一到课室,就看到今天该做的试验的材料和仪器,都早已整整齐齐地摆在试验桌上。我们有时特意在上课铃响以前,跑到教室去,就看见管老师自己在课室里忙碌着。

认识自我活动二:了解你自己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的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八则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大闹天空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谈生命》教学反思

《谈生命》教学反思

谈生命反思

谈生命语文教案

冰心诗优秀教案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解读(合集10篇)】相关文章:

《谈生命》说课教案设计2023-09-12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2-01

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4-03-14

《忆读书》读书心得体会2023-04-22

《冰心诗》教学设计32022-08-26

《大海中的灯塔》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2023-05-28

忆读书优秀课件2023-09-10

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8-09

《谈生命》课堂实录教案2023-02-03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