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4 07:22:33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9篇)由网友“哆威流行歌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传记的有关知识

学会通过语言、行动及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解读孙中山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

1.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出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2.本文从那些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还需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难点

重点句子的理解

理解文题

文章的题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布衣”和“总统”。这两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作者从题目开始便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在文章中将读者的`疑虑从四个方面作了解释。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4)“布衣总统”的由来

第二部分 住(5)简朴  a. 房间:不大

b.摆设:数目少,简单

c.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6-8)  a .朴素身份: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外表:     整洁

食(9--10)简约 a. 正面:孙中山

b. 反面:唐绍仪、伍廷芳

行(15-25)总是悄悄出巡,不事张扬,关心群众

分析重点难点

如何认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在当代青年身上还需要这种品质吗?

唐绍仪和伍廷芳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出现有何作用?

怎样评价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写作特点

平行的结构

以小见大的手法

浅显易懂的语言

作业

讨论“以小见大”的写法

篇2:汉乐府(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 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1. 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1) 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 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 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 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1) 读音:

上邪ye2 雨雪yu4 饮yin4马 夙su4夕

自媚mei4 遗wei4 烹peng1调

2) 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3) 词类活用

夏雨雪 “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 “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4) 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 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 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烹鲤鱼 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 语篇分析

1)《 上  邪》

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无绝衰③。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⑦,乃敢与君绝⑧!

【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 ②相知:相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大土山。 ⑤震震:雷声。 ⑥雨雪:降雪。雨,音yù ,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à 提问: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à 讨论:《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à 体会:《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à 艺术特点:

ü 想象:神奇

ü 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2)《 饮马长城窟行》

à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ü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ü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ü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à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青草-->思远道(不可)-->梦见-->我旁-->他乡--> 各异县-->不相见

枯桑 海水DD>各自媚 相为言

客 来DD>双鲤鱼DD>烹鲤鱼DD>尺素书DD>读素书DD>言

à 提问: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

à 本诗的艺术特点

ü 抒情诗中夹杂叙述

ü 写感情的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ü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兴、对比、顶真

篇3: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 学习以时间为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写法。

2、 注意本文选材的角度; 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1、2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华罗庚;初读课文,理清文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资深女作家,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品有《华罗庚传》、《两弹元勋邓稼先》、《丁肇中)--故国情深》等。

2、介绍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二)整体感知。1、学生速度,梳理思路。

1910年11月12日  出生于江苏金坛

1925年                      金坛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没毕业就失学

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                      进入清华在数学系当助理员。

1936年夏                  留学英国

1937年夏                  回国担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1年                      完成《堆垒素数论》

1945年下半年         到苏联旅行

1946年4月             苏联科学院出版《堆垒素数论》

1946年秋                 访美

1950年2月             从美国回到新中国

1950年3月16日   到清华任教授

1953年                     《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7年                     《数论导引》出版

回国后                      培养青年学者陈景润、万哲先等人

1958年                     将优选法送到工厂、农村

1963年                     出版《典型群》

1979年                     访英

◎ 附课后练习三的表格:

2、提问: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为华罗庚写传的?【文章基本上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写传。】

(三)熟读全文,看看华罗庚在对待数学的态度上经历了几次认识上的变化。

【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即“为了生存--为了兴趣--为了祖国”。第一部分,“华罗庚很有数学才能”,但他研究数学是因为“干别的工作要到处乱跑,或者要设备条件”,而数学“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此时完全是为了谋生存的需要。到清华后,由于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他由自己的兴趣决定了数学的研究方向。在第二部分,华罗庚留学英国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数论。得出了“华氏定理”。以后,他对数学的'态度更多的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相融合,研究的方向开始向科普型和实用型转变,并积极扶持提拔年轻人。】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华罗庚的精神,提高认识;拓展联系、练习;了解以时间为序的传记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讨论思考:

1、找出第一部分中能表现华罗庚特点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如:“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左手还在不停的写……”,其中的“一抹”、“一甩”、“伸着”几个动词,具体形象的刻画了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的学习状态。--连处理鼻涕这样的小事也顾不上。】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中华罗庚的主要经历。

【①进入清华。②留学剑桥。③任教昆明。④旅行苏联。⑤旅居美国。】

3、在第三部分中,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回到祖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他是怎样用行动实践这一观点的?

【①勤于科研,著述丰富。②培养和发现人才。③重视数学的应用。】

4、读完全文,华罗庚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三)完成课后练习。

1、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可有两层理解:①指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②科学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2、找出文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四)了解以时间为序的传记的一些写法。

【作为以时间为序的人物传记,切忌罗列年份、数字,使人产生枯燥之感。写作时要选取有价值的典型性的材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全文,不应产生断层。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的故事性和情节性,选取能反映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的事例,以此来把作者的感情传达给读者,造成激动人心的效果。】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篇4:《善良》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善良》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2.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设想:

学生对议论文的接触并不多,认识比较模糊,实际上还不太会读议论文,更别说写了,而本文又有很多地方不是一下能读懂的,所以,我想通过分步阅读的方式,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再以补充论据,提出新见解的方式,深化认识。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议论文思维过程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张图片:面对这种情境,你怎样做?为什么?

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究竟,善良是什么?我们还要不要善良?

二、整体阅读:

文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三、阅读前四个自然段,注意以下问题: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

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

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一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2.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四、速读后半部分,解答以下问题:

(1)善良有什么价值?

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还有哪些让人向往的内涵?

“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对比论证: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注意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第十、十一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并且滥用权力的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六、拓展深化

(一)作者的主张十分鲜明犀利,让人获益良多,然而文中的论据似乎少了些,能否作些补充?

提示:什么可以作为论据;证明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

合作交流:就下面或文中其他观点补充出论据

1.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

2.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3.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4.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

……

(二)提出新观点

本文写作于1995年,是针对当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价值观变化和思想波动而写的,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善良”,又会提出一些什么见解呢?

篇5:《登高》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2.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齐背已学杜甫诗篇导入新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自学提纲

(一)朗读。

读出节奏、情感,读懂诗意。

(二)具体赏析

赏析诗歌,我们要学会抓住“此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请同学们根据这五点赏析这首诗:

1、查资料了解“此人、此时、此地”

2、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景,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3、后四句是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参考要点:

(1)作者及作品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夔州一带以猿多著称,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峡更以风大闻名。

(2)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无边无际的纷纷落叶,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

特点: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3)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秋”之情。

三、探究

1、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 (广阔深远的图景;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答案允许多样性)

2、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悲秋”的愁绪“悲”从何而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悲”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四、全诗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五、反思练习

1、背诵全诗

2、下面诗句划分是否正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二句错,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找出这首诗的韵脚。(韵脚有“哀、回、来、台、杯”;)

六、作业

1、课后继续背诵并默写全诗

2、找一些杜甫的名句进行积累

篇6:散文(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散文两篇(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冰心(19-),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

⑵基本解读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均是冰心的晚年力作。

《霞》全文四百余字,六七个自然段,写得从容不迫,洒脱自如;表面看来,似乎全不费功夫。其实无一句,无一段不是落到实处;这一短文,实乃作者一生素养(包括思想和艺术)之自然独到的发挥。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于不知不觉之间带领我们进入一种美丽的艺术天地,享受到一种彻悟人生意蕴的快乐。文章含蓄、深刻而深沉,作者的沉痛和希冀、作者的洞察力、对生活的敏感,以及作家对于人生含义的感知,都在文中凝聚成为充满诗情的警句。特别是文中后面三四个自然段,几乎全是诗情的迸发,全是警句,全都发出智慧和哲理之光。

我的家在哪里?》这篇短文通过对梦中的“家”的描写和对现实的对照,表达出她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与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而对现实社会中那些权、利之争表现出深切的厌恶和憎恨。

文章前写梦中,后写现实。文章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儿时的世界,心中的世界,潜意识中的世界,一个美好的无争斗的世界---梦中的家;一个是眼下的世界,现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一个充满争斗,涌动着暗流的世界。梦中的世界--“家”与现实的世界两相对照,十分鲜明。梦中的“家”--中剪子巷--那里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后来的所谓“家”,都没有那样的温馨,不是家不温馨,而是世界太喧闹。对于梦中的“家”,作者是用儿时清纯的眼光去看的;对于现实的世界,作者是用饱经风霜的阅历去审视的。

⑶精华鉴赏或问题探究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

这是以老年的深情写童年对早霞或晚霞的感觉。

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这是作家积蓄数十年的感悟,到暮年升华为智慧的洞察,凝聚成充满诗情的警句。“云彩”是生命中的各种经历,惟有丰富的生命内容,才会有多彩的云霞,生命的霞光才越美丽。而经历了挫折、困难和艰辛的考验--云翳,仍然能让自己发出光彩的人生。正是有了这一重感悟,作家才会在接下来的段落里写道: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 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历经风霜的作者在晚年的时候,面对日常见惯的云霞,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通达地面对生命的黄昏。这样一种浓厚、豁达大度的情怀,我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其中显露的深邃的思想和坚实的艺术功力却不能不让人钦佩。

《我的家在哪里?》当写道“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时,作者的情感掀起波澜,文势也随之起伏跌宕,文章用排比句式做了突如山洪爆发般的情感渲泄。与作者朝思暮想的儿时的家对比,她厌恶的是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冰心老人以她无畏的良知,高尚的人格,面对肮脏的世界、炎凉的世态,面对自己坎坷的人生,作出了20世纪末的呐喊,这实际上冰心是用她一身一世的清白反衬出现实社会中阴暗、肮脏的那一面;积近乎一个世纪的经历和体味,她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作了无情的批判。从这段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冰心先生灵魂的高尚与伟大,而这也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声不高,但其“力可拔山,气可盖世”。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参考答案:参见精华鉴赏。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参考答案:“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这几个字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恋,而回首之时,才会发觉这一切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另一层意思则是作者对于童年的眷恋,实际上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恋,这些才是在作者“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对于真、善、美的执著和坚持,使作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丑恶,有了抵抗的勇气和力量。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参考答案:参见精华鉴赏或问题探究。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略)

3.相关资料

(1)冰心早期散文的评论

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们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冰心的作品多抒写自己刹时间涌现的感触与自然风景,传达的是一段挚情,或一缕幽思,空灵而缠绵,纤细而澄澈。

对于文体,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她曾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我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这‘化’字大有奥妙,不能道出的,只看作者如何运用罢了,我想如现在的作家如能无形中融合古文和西文,拿来应用于新文学,必能为今日中国的文学界,放一异彩。”冰心的语言仍浸有旧文学的汁水,不过经过她的处理,已经完全没有陈腐气息,而别具一种清新的韵味。如《往事》其二(八)中的一段描写:

船身微微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这种散文的词汇句式既保留了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地“欧化”,使句子更能灵活、婉转、流动,有自然跳荡的韵律感。在开展白话文运动刚刚几年时间,冰心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得如此完美,难怪能引起普遍的欢迎。冰心对建立与发展现代文学语言是卓有贡献的,不过她的作品读多了也会感到格调偏旧,因为她属于以旧文学为根基的早期新文学家。

节选自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第152页至第153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说明:上面节选的文字虽是对冰心早期散文创作的评论,但对理解领会其晚年的作品仍有启发。在冰心的散文创作中,有不少一以贯之的东西,故节选出上述评论,供老师们参考。

(2)秋日访冰心

我居住的地方,离冰心家很近,信步走去,不消半个时辰准能到达,然而我已有好几年没有拜访她老人家了。这么大的年岁,应该时刻都处于宁静的氛围中,更何况她还在坚持写作,还在思索着祖国与民族的未来前景,时间对于这位九十高龄的老人来说,真像白金似的珍贵,怎么能忍心无端地打扰她老人家呢?因此,我虽然常常想起这位散文泰斗的音容笑貌,想起她晶莹剔透的文思,却不敢奢望去聆听她的謦了。已经有过好几次对话,早就成为我精神世界中的一宗财富。

记得是1985年举办“醉翁亭散文节”,曾请冰心题写了这几个字。在开会时,在攀登琅琊山时,多少散文家的胸前,都嵌上这块小巧玲珑的会徽,大家观赏着冰心隽秀而又苍劲的字迹,几乎都从心里涌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我至今保存着这块会徽,常常拿在手里摩娑一番,感到有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今年夏天,我开始编选和结集自己在这几年中间发表过的文字,当然就很想得到冰心题写书名的墨宝,于是跟肖凤商量,她觉得这是个极有意义的纪念,认为冰心一定会慷慨挥毫的,果然老人很欣然地答应了。肖凤放下电话,就摊开稿纸,整整齐齐地写上了几个书名,我也赶紧找出裁好的宣纸,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

正在这时,台湾的散文家郭枫从南京飞来,跟我们欢聚之际,说起要拜访冰心的事,并且拿出向冰心发问的提纲,想把这拟访中的对话,披露于他在台北主编的《新地》文学月刊上。还是由肖凤打电话相商,又同意了我们一起前往,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我们轻轻走进了冰心的书房。她坐在书桌旁边的转椅上,向我们微笑致意,还招呼看护她的一位大姐,给我们泡茶,夸这香片茶有一股的清新之气。

肖凤站在鞠躬致敬的郭枫身旁,向老人作了介绍。老人慈祥地指着前面的圈椅,招呼他坐下来。

肖凤接着又介绍我说:“林非来向您致敬。”

冰心仰起头来,装出生气的模样说:“我知道!”她扭过脖子,噘着嘴笑了,笑得像个顽皮的小姑娘。她当然会记得《冰心传》的作者肖凤,这样也就连带地记住了我,我是她记忆之树上一簇细小的.枝叶。

为了不让老人过于劳累,我们在途中就商量定了,不多说一句废话,开门见山,节省时间。于是我捧上自己刚刚出版的回忆录《读书心态录》,送给她留作纪念。她高兴地翻开书本,不用戴眼睛就看得清清楚楚,顷刻间又合拢书本,天真地笑了起来,很神往地说道:“我年轻时先看《三国》,你也是先看的《三国》。”

她清脆的话音刚落,我又双手递上宣纸,还把肖凤写的底稿铺在书桌上。冰心吩咐那位大姐摆好砚台,就伸手紧紧握住毛笔,顷刻间写成了“散文论”这三个潇洒的行书。

当她瞧着肖凤草写的《散文的使命》这几个字,往宣纸上落笔时,抿着小小的嘴,风趣地说:“散文的使命?这就难说了,我说不出来。”

我心里想,老人家实在是太谦逊了,怎么会说不出来,因为她毕生的散文创作,早已出色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她始终是在召唤读者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而且愈是写到了晚年,竟愈是关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愈是渴望建设一种更为健康合理的新文化。

当她写到“云游随笔”这四个字时,又抬头问我:“到哪里去云游了?”

“在祖国的大地上云游。”我笼统地回答着,不去讲那些琐碎的细节,叙述如何在报纸上连载,以及怎样联系出版社付印的情况。而且还得赶紧让位于贤,提醒郭枫开始跟老人对话。

瞅着郭枫写在稿纸上的几个问题,冰心很爽朗地说了起来:“下个月初,在福州有个讨论我作品的会,希望他们不要把我放大,而要挑出缺点和不足,好当作后人的经验和教训。我一贯主张写作必须真诚,不能为写作而写作,要有迸涌的感情,才动笔去写。三言两语能表达的,就不写许多不必要的话。当然如果有很多的感情,想短也不行。我在上海《文汇报》开了个‘想到就写’的专栏,越写越短了,不写废话,也不写风花雪月。”

听着冰心的话,我正思考在她的写作中,可以说是充满了一种严肃和崇高的社会使命感时,郭枫又向她提出关于当前新诗创作的问题。

“真不敢说当前的新诗,看得太少了。”冰心掉转话头说:“我历来信服‘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话。新诗不管多好,总是背不下来,连我自己写的,也背不下来,旧诗却很好背。”

冰心的这些话,立即使我想起鲁迅“押大致相近的韵”、“容易记”和“唱得出来”的主张。他们这些很相似的见解,恰巧是抓住“五四”之后新诗创作的缺陷。文学大师的眼光总是如此犀利地切中要害,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话都说得很朴素,而且似乎还含着浓厚的古典主义味道。

当郭枫询问她如何估价当前的散文创作时,她很从容地说:“散文最能够表现作家的性格,对读者来说,和自己相似,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就更容易欣赏和喜欢,却很难说谁好谁坏。”

老人这番简短的说明,同样给我很大的启迪。艺术批评既有客观的尺度,又有主观的倾向,只强调前者,肯定会人云亦云,毫无创见;光强调后者,却又肯定会随心所欲,遁入魔道。如何掌握二者之间巧妙的融合呢?冰心只说了几句话,自然无法对此作出系统的界说,但是她十分注意主观和客观“相似”和“共鸣”,还强调“很难说谁好谁坏”,说得多么审慎,从这种冷静地剖析主客观关系的心态出发,肯定就能够得出解开人们疑窦的见解。

郭枫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要她预测当前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她沉吟了片刻,很坦率地回答说:“不知道,批评当前的文学,要等待后人来做,我们不好说。”回答得多么洒脱和睿智,想要完整地评价今天的创作,确实是只有后代的文学史家才能够做到。对于今天的作家来说,当同时代的评论家探讨自己的创作时,更要采取超脱和虚心听取的态度,今天还有少数年老或年轻的作家,热衷于干预评论家对自己的估价,甚至给他们订好调子,硬要他们狠狠拔高自己。比起这位智慧和豁达的老人来说,真是幼稚可笑和姿睢横暴得令人咋舌了。

郭枫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怎样和台湾文学交流,以及西方商业性文化介绍来大陆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冰心充满自信地回答:“和台湾文学的交流越多越好,至于西方商业性文化的涌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要相信大家的选择,引导人们去接受健康的影响。”

多么开放和宽广的胸怀没,真是洋溢着泱泱大国的气魄,她像江河那样潺潺流淌的话语,使我感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我觉得这位满头黑发的老人,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真应该成为我们许多后辈人生道路上的榜样。

还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却怕她太劳累了,只好在依依不舍的情怀中,向她鞠躬告别。这时我瞧见一丝秋日的阳光,正从阔大的窗口渗透进来,把她丰满而又柔和的鬓角映照得通明透亮。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多么希望永远读到她闪烁着阳光,闪烁着理想的新篇,好使自己的精神获得更大的升华。

选自林非著 《林非作品精选--话知音》 文化艺术出版社11月第1版

篇7:《荷花淀》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二【写作背景】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沟桥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三【词语预习检查】

苇眉子             虾篓

晌午               扒趴

跺来               吮了一口

撅着嘴             惦记

膝盖               藕断丝连

窜进               凫水

四【基本鉴赏】

1、为小说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力求简洁准确。

答:

送夫参军

寻夫遇险

助夫歼敌

学夫战斗

2、描写人物的方法?

答:

景物描写

人物对话

细节刻画

3、“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不是正舍不得丈夫走吗?何不直接挽留一下丈夫呢?哪怕是多呆一天也好。可她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答:(1)、震动:

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

(2)、吮:

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局,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答:

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5、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答:

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谑的感情。

6、小船窜进了荷花淀。

答:

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7、【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言行描写。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就有多处,而且写得多情而精彩。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1)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答:

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2)  “他们几个呢?”

答: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

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3) “怎么了,你?”

答:

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

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4) “你总是很积极的。”

答:

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5)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答:

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6)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答:

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7)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答:

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8)  “嗯”。

答:

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  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  个性化的语言

夫妻话别  →  勤劳朴实、挚爱丈夫,识大体、明大义。

商量探夫  →  机智伶俐、质朴憨厚、稳重谨慎、率直急切、忸怩含蓄

“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8、水生嫂和祥林嫂之比较

答:

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9、水生嫂等白洋淀妇女形象?

答:

这篇小说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群体形象。她们勤劳善良、勇敢质朴,明大义,识大体。她们深爱丈夫,但在国难当头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

经历了荷花淀伏击战后,她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同时对丈夫从事的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投身抗战行列来。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及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不仅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10、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答:

作者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11、"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答:

荷叶象铜墙铁壁

--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

--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篇8:《窗》(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窗》(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窗》的教学设计

潮安县铁铺中学       陈燕璇

课型定位:比较品味鉴赏式

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散文的文体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提炼、揣摩和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语句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老师点拔,学生品味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老师:《窗》的课件。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2、学生:临窗而思,以“假如没有窗”为题写一段感受

教学设想:本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进入文章的 内容,品味文章的哲理,并能有自己的感受;学习文章的写法,并能用这种写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世界里,有一片极自由、极舒展的天地。  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个梦境……都可能拨动你心灵的琴弦,引发你这样那样的联想和感悟,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当你以自由潇洒、美丽动人的文笔写下这一切时,就有了散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由学生介绍,老师小结)

钱钟书(1910-),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深受爱戴的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有:《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

《人兽鬼》 (短篇小说集,1946)

《谈艺录》(文艺论集,1948)

《管锥编》(文艺论集,1-4卷,1979)

《围城》(长篇小说,1943)

三、学习《窗》

1、学生畅谈“假如没有窗”

2、引导学生欣赏学习《窗》

(1)欣赏第一段

明确屋外的春天和屋内的春天有什么不同?

屋里春天:阳光明亮风有生气鸟语婉转

屋外春天:阳光泛滥风懒洋洋鸟语琐碎

只有经过窗子的.取舍和切割,阳光才显得明亮风才有生气,鸟语才更动人。

窗子与春天有什么关系?

结论:“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结合一些相关的诗歌分析窗子对于春天的作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 章》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2)欣赏第二、三段

A、 让学生比较分析窗与门的异同?归纳明确与门比较,窗的作用。

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共同点:都可以作为进出口

不同处:

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

B、作者说,“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按照人类需要程度, 排列以下东西: 窗子     窗帘      门      屋子

结论:窗,赏景享受,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3)欣赏第四段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能表达作者的感悟?

窗可以算是房屋的眼睛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

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

比较两者的异同。

品味理解句子的含义。点拔结尾处流露出来的主题。

看法一:作者通过窗的描写,是想表达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   纷乱的矛盾心理。

看法二:作者是在针砭时弊,因为外在的环境让人极不满意,唯关窗闭眼能逃避到梦中去。

看法三:作者只是通过“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精深的认识,行文客观,睿智,情感性、个体性并不强。

3、小结全文内容及写法(见板书)

四、探究:问世间“窗”为何物?

1、我们所知道的窗

2、中国文学中的窗

3、临窗而思

4、品味美文:坐在窗前看风景

五、布置作业

以“镜子”为话题,根据上面所写的文字,写一篇作文,要求表达出独特的感悟,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六、附板书设计

钱钟书

窗与春天:窗,取景的镜框

窗与门:窗赏景享受,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窗与眼睛:心灵窗口及防线

写法总结:1、作者以小见大。

2、象征手法的运用。

3、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及诗词名句、故事的引用使说理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篇9:沙田山居(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沙田山居(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大体了解作者有关情况;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品味本文优美、诗质的语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由《乡愁》导入。

二、整体感知:

讨论:

1.全文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这篇散文写景手法多种多样,曲尽其姓,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是什么?

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本文以哪两种顺序把各种景物组织到一起?以哪一种顺序为主?

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为主。

4课文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找出课文将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5、在这篇散文中,第一、二段写山居之地的环境,这是一个

山与什么样的美的境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

海构成的仙境

6、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海啸与风声,即使撼天动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身居山上,但心怀人世间,他魂牵梦绕的是边愁乡愁,是祖国、民族。因此让他心动神往的是来自大陆的声音。

7、文章以五行诗结束全篇。诗中“长山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句,与文章的哪一句是呼应的?联系全文看,这五行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眷恋故乡、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五、板书:

沙田山居

课文结构图示:

┎------------空间顺序----------┐海→→山→→沙田山居→→山上的云烟→→海潮风声→→骚音

┖--------边愁乡愁  爱国情怀---------┘

篇10:氓的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氓的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丰富人文积累;

2、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及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思想与生活。

教学设想:启发参与,适当分析,强化朗读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板书: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我们初中学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

《关雎》、《蒹葭》。(唤起学生回答,回答不出,老师再说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

(让学生试背,学生背不出,老师作记忆唤醒,一般不作全文背诵,几句作唤醒就行)

2、不应该陌生,那关于《诗经》,我们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诗305篇;

原来叫《诗》或取整数叫《诗三百》,汉后被奉为经典,称《诗经》;

其中诗歌分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常识引导学生回忆,不作过分展开。如果课堂回应比较热烈,应对学生肯定激励,并就上三点对《诗经》基本常识作强调。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爱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话题,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氓》来感受另一类的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感知诗作,引导思考,朗读品味

1、引导

老师引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品味这首诗作。

大家刚才一起回忆了初中学过的《诗经》课文,《氓》这首诗首先给我们的直观印象是,句式什么特点?也是四言句。不同的是章节多了,共有六章,似乎是长了,但从它的内容,几乎讲述了一个女子一生的故事,而又讲得那么细致生动,它又是非常精炼的。

下面,大家随着录音来感知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作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如何来展开,写了哪些人物,人物又给了大家什么印象?

2、播放录音,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3、学生讲述初步感知:

老师提问题:整首诗已做初步的感知,下面大家来说说诗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基本情节?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全诗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板书)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知全诗,请大家注意情节发展各部分的感情基调。

4、分章提示,逐章朗读

第一章,提示氓、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音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问题:这一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学生回答,要点:写“我”与“氓”开始接触到进入恋爱。“我”是真诚纯朴的;“氓”是“蚩蚩”的,一付忠厚的样子。

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二章,提示垣、复关、载、筮、咎、贿迁等字词音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又处于什么阶段?人物又给人什么印象?

学生回答,要点:写“我”与“氓”由热恋而进入婚姻。本章突出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足见“我”用情之专、思念之深。

感情基调同样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音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为什么提到桑葚,又提到斑鸠?本章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感情基调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要点:提到桑葚、斑鸠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桑叶沃若,用以喻女子青春好年华,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由眼前物引起对男女情爱的感慨,这是兴的写法。本章是恋爱到婚变的一个过渡,在感情基调上出现了突变,透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四章,提示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罔极等字词音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又如何来理解桑葚,写的又是什么情节?

学生回答,要点:比兴手法的运用。情节是婚变。基调是怨。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A等字词音义。

问题:这一章如何来表现人物,写的又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要点:突出“我”与“氓”的对比,刻画了人物,显示氓的本性,也揭示婚变原因。基调是怨恨、沉痛。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六章,提示隰、泮、总角、晏晏等字词音义,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的翻译。

问题:如何理解“淇则有岸,隰则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何把握本章感情基调?

学生回答,要点:前者是比的手法,用淇水有岸,漯水有涯来反喻自己愁思无尽;后者是觉醒后的决绝。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

三、再次感知全诗,集体朗读全诗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

1、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余背诵全诗。

篇11:说数(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说数(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本单元是说明文的单元,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需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2、理解科学小品的基本说明方法及表现手法,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情感目标:数字与语文结合,增加学生语言积累,深化学生热爱语文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及基本说明方法。

2、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请你现在心里随便想一个数字(好像只能是正整数)(可千万别告诉别人)

然后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计算 ,开始:

首先,将这个数字加上 52.8

算出结果,然后乘以5

算出结果,

再减去3.9343

算出结果,再除0.5

最后,将结果减去您刚才想到的数字再扩大10倍

结果是什么?取它的谐音,是什么意思?

520.1314          (我爱你一生一世)

师:请大家阅读全文,指出全文的线索,并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呼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下面是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的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它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自然数→ ( 正数 ) 、负数 → 零→ ( 整数 ) 、分数呻 ( 有理数 ) 、无理数→ ( 实数 ) 、虚数、复数→未来的发展。

师: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举,打比方(拟人),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作比较,引用

下面请大家画出文中运用到的说明方法

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前面“问题探究”具体分析的关于圆周率的介绍就是一个最详尽的例子。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比喻。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

引用。如引用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与《零赞》。 作比较。如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

注意问题:

1、0 是不是自然数?

2、什么是无理数?

3、“一无所有”与“四大皆空”有何区别?

4、“实轴……虚数。复平面……是‘复数’”这句话严密吗?

思考回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对称美。如第 4 自然段中“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 ! 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如第 4 自然段中“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 4 自然段中“- 1 的平方根是什么 ? 这可不好办 ! 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号规则是:正正得正,负负得正,任何数的平方均为正数,据此- 1 的平方根就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 ! 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中两首小诗的写法,选一个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

括号(   )

像牛郎与织女

永远被天河所阻隔

即使是七月七日

也无法相依在一起

省略号 ……

你有时是沉默,

有时是欲言又止,

你没有一张嘴吧,

却包含着千言万语.

相关资料。

零--始于何时何地?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 1700 年左右, 60 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 360 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 300 年, 巴比伦人开始用作为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郑板桥描写雪景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如梅花总不见.

篇12:《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题

《拣麦穗》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2. 理解文章的情感,找准全文的情感基调。

3. 学习对比的手法,并理解作者的深情。

四、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

2. 学习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七、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八、教具

小黑板、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 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水稻)当麦子、水稻成熟时,我们都试过收割麦子、水稻。那大家有什么感受?(同学述说感受)对,那是一件又爱又恨,又苦又乐的事情!那同学们知道拣麦穗的滋味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拣麦穗》,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

(二) 教授新课

第一步: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

1、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第二步: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给文章划分段落,掌握文章的大体脉络。

1、朗读体会

方法:默读。

要求:①找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②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生字难词掌握练习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 破窖    yáo        蔸    dōu       积攒  zn          单薄    bó

B 歪趔    liè         茸毛   róng     害臊  sào          蹒跚    pán shān

C 麦穗    suì         田埂   gěn      蚂蚱  mà  zha     薄片    bāo

D 戏谑    nüè        薄荷    bò      疙瘩   ge da        山坳    ào

(2) 选出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死乞白赖:纠缠不休。

B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C  大言不惭:说话不害羞。

D  歪歪趔趔: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3、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掌握文章的脉络

(1) 文中究竟讲了哪些人拣麦穗?根据这一线索,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几部分?

--明确:

姑娘们怀着美好的梦想拣麦穗(1-9)

我怀着美好的梦想拣麦穗以及与老汉之间的交往(10-34)

“我”拣麦穗

明白了老汉对自己没有私心的爱和我对他的依恋(30-45)

第三步: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出示思考练习,请同学们根据练习朗读第一部分。然后交流学习,明确答案。

1、姑娘们为什么要拣麦穗呢?是家里缺乏粮食吗?

--明确:换取嫁妆,寻觅幸福。

2、为了拣麦穗,她们从“月残星疏的清晨”拣到“月亮又回到天边”才拣了一篮子,而且还要年年捡,这样的生活在姑娘心中是怎样的呢?从哪里看出?

--明确:生活虽然艰辛,但在姑娘们的眼中却是美好的。看在她们眼中,一切是多么的诗情画意:“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

这是因为她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梦想。麦穗是她们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希望。尽管每年都重复同样的动作:拣呀拣,缝呀缝,但这都是为了心中那芬纯真的爱,所以她们十分乐意、高兴。

3.结果怎样,她们的美梦实现了吗?她们的表现又是怎样?

--梦,没有实现。但她们还是认命了,“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变得麻木。

第二部分

姑娘拣麦穗时产生的美梦破碎了,那“我”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练习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部分,并完成下图。

姑娘们       备         嫁个            梦       依顺

拣麦穗      嫁妆       好男人           破       麻木

“我”   (最初原因 )   ( 行动 )

拣麦穗                                 (结果)     (表现)

(后来原因)    ( 行动 )

1、姑娘们为了嫁妆所以拣麦穗,那作者“我”又为什么要拣麦穗呢?也是为了嫁妆吗?

--明确:不,但时的“我”还小,根本不懂事。从拣麦穗的动作细节描写看,“我”只是个天真活泼,贪玩,好奇的小女孩。拣麦穗不过是模仿姐姐们的表现而已。

后来,“我”被二姨戏谑地追问拣麦穗的原因,当时“我”决定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为的就是每天能吃上灶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理解了老人对我的爱是那么纯朴,真挚而又无所求,这是多么博大的爱。正因为这种爱的沐浴,我也同样爱着这位老人。依恋他,关心他,担心他,希望能与老汉继续交往,永远不变。

2、“我”那美好的梦最终用没有实现?

--明确:老汉老去了,我的梦也破灭了。

3、联系全文,思考:“我”与其他拣麦穗的姑娘们又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作者写姑娘们拣麦穗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相同的是--她们的梦都破灭了。

不同的是--姑娘们的梦破灭之后,她们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他们开始变得愚昧、麻木。我呢?老汉虽然老去了,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依然渴望、追求那份真挚的爱。因此,写姑娘们拣麦穗实际是为了烘托、反衬我与老汉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文章描述了两种梦想,但是两种梦想最终都是破灭的。姑娘们依顺、麻木的走进世俗、不幸的婚姻,“我”自己也不自觉地就放弃人生美好事物。因此,文章虽然也有欢快的叙述,但基调是忧伤的、惆怅的。

4、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

十、板书设计

拣麦穗

张洁

姑娘们       备         嫁个            梦       依顺

拣麦穗      嫁妆       好男人           破       麻木      对比    人

梦                                                                      性

“我”      灶糖      嫁给老汉                     怀念      烘托    的

拣麦穗                                  梦破      追寻              美

真情      关心、依恋

十一、教学后记

《拣麦穗》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散文,而且文章内容不深。因此,在教学上,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同学整体把握课文。在讲授第一部分后,利用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同学自学第二部分。可以说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由于文章故事性强,上课形式自由,所以学生的兴趣较浓,整节课的气氛都较为活跃,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譬如问题设计得不太好,有些较浅易,有些深奥。经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到“备学生”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拣麦穗》教案第二课时

一、课题

《拣麦穗》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2、把握细节,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内涵。

3、体会作者怀念和追求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

四、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

五、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六、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启发

七、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八、教具

小黑板、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 回忆上节课时的内容。

(二) 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1、男女生分角色表演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

2、思考分析人物的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和卖灶糖老汉的有关句子,思考、讨论、分析人物的形象。

动作描写

我     语言描写      -->     天真无邪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老汉    外貌描写      -->   慈祥、善良、勤劳、乐观、无私的爱

行动描写

(三) 细节分析

1、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的细节描写段落:

那棵树的顶梢上,还挂着一个小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有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

……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思考,文中两次写到“小火柿子”,在这里,“小火柿子”有什么象征意义?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小红柿子象征着卖灶糖老汉那高尚而又没有私心的爱;象征着“我”的一颗炽热的心,也表达了“我”对老汉执着热切的依恋之情。更深一层来说,“小火柿子”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所谓“物是而人非”,作者第二次描写 “小火柿子”,目的是为了在气氛的渲染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以柿子的红火反衬“我”得知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的悲伤心境,表达“我”的失落与惆怅;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另外,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2、“老汉老去了”,作者为什么常常想找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烟荷包”是全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念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而这种纯朴的情感,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叹的重要区别。在文章的最后,“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四)、写法探讨

铺垫 :写姑娘们拣麦穗为下文“我”的故事作铺垫

1、表现手法   象征 :小火柿子

烘托   环境烘托 :以优美的景物描写烘托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幸福

乐景写哀情:以小火柿子的漂亮、喜洋洋反衬我的悲伤

2、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文章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融情于事

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准确、具体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笔

[题目] 以“人物与相处”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提示] 首先要弄清楚人性是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再要弄清楚你对人的相处要提倡什么,然后你检索你的人生故事,你周围人的人生故事,这样你就知道该写什么了。还要注意,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写法。

十、板书设计

拣麦穗

张洁

动作描写

我     语言描写      -->     天真无邪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老汉    外貌描写      -->   慈祥、善良、勤劳、乐观、无私的爱

行动描写

幻灯片板书:

铺垫 :写姑娘们拣麦穗为下文“我”的故事作铺垫

1、表现手法    象征 :小火柿子

烘托   环境烘托 :以优美的景物描写烘托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幸福

乐景写哀情:以小火柿子的漂亮、喜洋洋反衬我的悲伤

2、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3、融情于事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十一、教学后记

本节课气氛很好,虽然内容主要是讲解细节性,枝节性的问题。但开头分析人物时,利用了男女同学配搭,轮流表演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激活了,即使讲写作技巧、手法等枯燥内容,学生的反应仍旧很好。

篇13:传记文体知识(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传记文体知识(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含义及分类

2、掌握传记写作特点和文体特征

3、理解传记考查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传记写作特点和文体特征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步骤:

一、传记的含义:

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

二、传记分类:

1、人物传记,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不过其基本人物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

2、自传:属于自述性文学作品,是一种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传记。可以贴近人物的`心灵来写,字里行间氤氲着自然、亲切与真切。

3、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传要真实,评要中的”等,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命题选用,所以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试卷中,这是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

三、传记写作特点:

1、开头一般都写人物姓名、字号、籍贯、家庭状况。

2、一般采用叙述与说明的表达方式、适当议论抒情。

3、以时间或人物为序。

4、以事实为根据

四、传记文体特征:

1、真实性(实事求是,感情真诚坦率)注意理解文学性传记中的“艺术真实”(虚构符合人物性格的再创造)      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对文天祥创作《正气歌》过程的描写:“他忘记了酷热,忘记了弥漫在周围的恶气浊气,仿佛又回到了‘夜夜梦伊吕’的少年时代……(心理描写)……室内,文天祥前额也可见汗淋如雨。然而他顾不得擦拭,只是一个劲地笔走龙蛇。强风吹开了牢门,散乱了他的头发,鼓荡起他的衣衫……他兀自目运神光,浑然不觉。(动作、神态描写)   以上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是作者通过想象创作的,是一种虚构,是一种艺术真实。符合文天祥的性格特点,符合当时的实际。

2、概括性(选人--选材)

例如:必修一传记单元所选的传主(华罗庚、孙中山、罗曼罗兰、爱恩斯坦、文天祥),均是在做人、做事业方面成功的楷模。  例如:《“布衣总统”孙中山》围绕“布衣”特点选材、《留取丹心照汗青》选择文天祥被俘虏之后的有关材料(因为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

3、通俗性    表达简明易懂,语言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有文学色彩。

(考查题目可设计为鉴赏传记的语言特色)

4、褒贬鲜明   作者的感情倾向鲜明(跟文学类文本的区别)

五、传记考查内容:

(一)思想内容方面   了解传主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丰富自己人生经验,获得启示认;认识传主正负面影响,评价功过,读传主、作者、自己

(二)表现手法方面

1、叙述人称(一般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为自传)

2、叙述顺序(一般是顺序,以时间为序。也可以据实际采用其他叙述方式)   例如:倒叙、插叙 空间顺序:国内国外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

3、选材的精当(具有代表性,详略得当)

4、语言特色(通俗性、简明、平实,或活泼生动,富有文学色彩)        授课时间:

-10-23

周二 第一节    一班

2017-10-23

周二  第二节  二班

篇14:《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东省北镇中学艺体高中部语文组  陈泽华  256600

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2. 学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选择生活琐事来表达至爱亲情的手法

3. 体悟母爱的伟大,感悟亲情对自己的重要

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写内容以及主题

2. 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分析文章的能力

3. 适当地拓展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辅助教学手段:

电脑幻灯片(PowerPoint)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拟定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支拐杖,当你体倦力乏时,扶持着你走过最艰难的岁月;母亲是寒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提起“母亲”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尤为熟悉、亲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亲密的人。为了子女的成长,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儿女一天天长大了,母亲却一天天的老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板书)

仿照上面的比喻句,说说母亲在你心中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是个好儿子”?从标题你能把握出文中怎样的感情?

2.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

三、品读文本

1.作者在第二段中写道:“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性,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作者为什么不感到羞耻?请说明理由。

2.作者老家的人都夸作者给母亲寄钱,但作者说寄钱给母亲只是在寻求心理平衡,这如何理解,请结合课文说明。

3.母亲在喂了村里小孩子糖之后为什么会“呆呆地发半天愣”?

四、总结鉴赏

请谈谈本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五、课外拓展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毕淑敏《孝心无价》,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六、体悟表达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母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守护天使。

当你看到这些温馨的画面的时候,幸福之情肯定溢满心房,或许你也会有像贾平凹一样的愧疚之情,但是,当我们的母亲垂垂老去的时候,你能否读懂母亲眼中的坚毅和期待呢?

妈妈,我想对您说……

每人送给母亲一句最想说的话

播放影音文件--阎维文《母亲》

七、课下作业:

1.推荐篇目:

毕淑敏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纪伯伦  《母亲颂》

舒  婷  《啊,母亲》

冰  心  《纸 船》

2.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

篇15:教案我很重要(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我很重要(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揣摩文章语言,学习这种表达方式。学习文章的写法。

3、概括总结文章内容,并在实际教学中训练能力。

4、通过学习学会认识自我的闪光之处,遏制不良倾向,学会合作,提高认识

一、导入    小故事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新籍,当代女作家,著有小说《红处方》等。

字词

战栗lì 菽(豆)shū粟(谷)sù  濡rú养 掉以轻心 回溯sù 嵌qiàn合 雾霭ǎì 鬼斧神工 瞳tóng孔 混淆xiáo 生死攸yōu关 相濡rú以沫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万劫不复 微蹙cù 一沓dá沓 独出心裁 驰chí骋  寰huán宇   揿qin(F)

补充词解:

战栗:害怕发抖。     揿:按,拨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东西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回溯:回忆。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精湛。

生死攸关:生死相关。

独出:心裁:原指作品的构思有独到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寰宇:宇宙

相濡以沫:其意义范围为   困境中、夫妻

洞伤:彻底、深深地伤害。

孤本:唯一的版本,没有复制品

疏漏-疏忽

课文研讨

研讨

仔细回想文章内容,想想文中从哪些方面说明“我很重要” 作者认为“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请列点概述。

(课堂练习,每人先在书上用铅笔划出每层的中心句;逐层朗读归纳)

①每个人都是万物之灵;

②每个人都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成果;

③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④每个人都有无法承载的亲情;

⑤每个人都有相濡以沫的同道;

⑥每个人都有要抚养的后代;

⑦每个人都有珍贵的友情;

⑧每个人的作用别人无法替代。

总结全文,概括作者的观点,思考文中的主题或者说观点是什么?插入小故事

本课说的是要充分了解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要肯定自我的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主题)

3、课题是我很重要,可是文章开头部分为什么说我不重要呢?

联系时代审视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大力倡导集体主义,个人服从于集体的价值观一直左右着我们的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文明进步,个体才慢慢得到重视,个体价值才完全从一种权利话语中解放出来,现在国家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这里是破旧立新。更是对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认可。

思辨紧密,更有说服力。

4、课后习题3参考答案   生命的来源、发展、与其他生命的密切关系和作用这四个角度来断定的。

5、谈论“我很重要”于“以我为中心”之间的区别。“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是极端个人主义,时时处处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我很重要。

学生活动:学生可以以文中所提供话题来讨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语言方面:

1、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较为优美、新鲜、含有激情的语言,并说出其理由和自我的感受   (课后可以把较好的语言摘录下来)

2、修辞手法

善用比喻、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段。

注意这些手法使用后的表达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试着换掉这些表达,以求对比中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

3、仿写练习

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向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

(学生造句,老师评价。)

4、课后品味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可以相互谈论。     (课后作业)

五、思考

在这种充满人性味道的个人价值观和理性主义的海潮中,是不是我们应该奉行“一种鹤立鸡群的政策”,为个人发展创造舞台并去装饰属于我们自己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结合p2漫画《不合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六、练习

1、根据以上的谈论和思考,写出一篇短文,立意不定,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2、抄写优美的句子,并编成册子。(互相借阅)可以阅读泰戈尔的诗集

3、预习第三课。

建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来搜集整理有关认识自我的成语、格言、警句、小故事、地方俗语等建立知识库。

篇16:《我很重要》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很重要》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

2.过程与方法:课内探讨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通过即兴演讲和书面表达等方式宣示自己的优点,表现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肯定自我,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一、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   濡(rú)养   混淆(xiáo) 雾霭(ǎi溯(sù) 菽粟(shūsù) 生死攸(yōu)关  揿(qìn)   翱翔(áoxiáng ) 微蹙(cù)

字形  汇聚-会聚   雾霭-和蔼  翱翔-遨游

濡养-相濡以沫-耳濡目染

驰骋-松弛-聘请

淳厚-醇厚-纯厚

词义  濡养:滋养;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微蹙:眉头收缩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比喻像天崩地陷一样巨大的灾难与打击。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

回溯:回顾,回忆

生死攸关:生与死的关键时刻

二、导读剖析领悟

1.走进作者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主要作品有《预约死亡》《血玲珑》《拯救乳房》,中学教材入选散文《提醒幸福》。

2.整体把握

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段):从反面着笔,指出我们从小受过的教育是“我不重要”。第二部分(7-28):多角度阐述“我很重要”的原因与依据。第三部分(29-40段):鼓起自信心,肯定自我很重要。

主旨:  这篇文章作者从多角度阐述我很重要的命题。这是作者惊世骇俗的内心表白,亦是作者留给读者的警策之语。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细腻的笔触,从三个层面,向读者剖析了其个性意识复苏的流程和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恰如一声响雷,惊醒了平凡人生中走过的平凡的人们,使他们在流淌的岁月的一瞬,突然意识到个体生命闪亮的意义--“我很重要”。

特色:  ①欲扬先抑的笔法,开头从“我不重要”写起。与下文“我很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②运用许多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长期积压在心头的快语,发出了震人心魄的呐喊--“我很重要”。③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全面阐述“我很重要”的依据。

三、深入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断定我很重要的?--作者从三个层面来阐述的。①亲情层面,②友情层面③事业层面。“我很重要”,是作者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与评判,更是一个单薄的生命对芸芸众生发出的响亮的宣言:“我们”或许地位卑微,或许身份渺小,但人格尊严的天平,从来都是平等的。作者于经历的反思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生存的责任中,彻悟到“我很重要”。

2.作者从亲情层面来断定“我很重要”时阐述得很详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①仰对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因而,“我们”独特,“我们”重要。此处,作者连续三段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的情和倾注于“我们”的爱。“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我们”的身上,聚满亲人关注的目光,“我们”很重要,“我很重要”。②爱的承载,唤起单薄生命个性意识的觉醒。③俯对孩童,“我们”是他们生命的惟一和依托;“我们”是“他们的宇宙”、“他们的海洋”;“我们”为他们包扎伤口,把握方向。文中博喻的运用,道出了呵护的责任,使孩子面前“我们”的形象高大起来;“我们”很重要,“我很重要”。爱的传递,昭示出单薄生命的存在价值。“我很重要”,不止是为父母,还为孩子;不止是为爱的接受,还为爱的付出。

3.面对友情,我为什么很重要?--朋友间的友情,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它“如同沙漠中的古陶”,那般稀少与珍贵。友情崩溃,如同珍品破碎,难以弥合与寻找。朋友的心中,“我”烙下的情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能残缺与黯淡。浓浓的友情,让“我”品出自己在密友心中的分量,告诉“我”一个人生的真谛:“我”不可或缺,“我很重要”。

4,本文提出的主题“我很重要”,对于现实有何意义?--这一个性意识觉醒之后的大声呐喊,这一生命价值审视之后的响亮宣言,让枯萎的人性之树,萌发出碧绿的嫩芽;让被疏忽的个体生命,放射出灼人的光辉;让许多人生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幡然领悟到:活着,应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生命的过程;活着,不仅为自我,还为他人;活着,自己就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弃的一棵小草,而是一方独特的风景。因为,“我”真的很重要。

四、研读拓展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思考后面问题。

(一)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好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1.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段话的有什么作用?

2.“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这句话中的“承诺”一词所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

参考答案:1。承接上文,开启下文2。我们是人类连绵不断的精神精神链条中精致的一环,应该传承下去。3。因为我们现在发达的头脑是经过无数代祖先.

篇17:说不尽的狗(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说不尽的狗(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3. 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意义:做学术研究要严谨。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跟狗有关的,看看这些小狗。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狗或者犬的成语、熟语。现在我们先让大家来说一说,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生回答)从大家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狗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还真占着很重的地位,而且我们还发现一个特点,凡是讲到狗的,大都不是赞扬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还说狗是说不尽的呢?作者正是从他自身的亲身经历入手,来感受这个“说不尽”。

二, 学生自读,思考探究

(1) 问题一:阅读文章1-4段,找出体现中西方对狗不同态度的关键词

(小组讨论)

西方:挖空心思 骄傲 自豪 骄宠

如婴儿般 如情人 搂 亲吻 爱抚

中方(我):惊异 恶心 不幸 恐怖

绞尽脑汁  虚伪

过渡:生齐读第4段,思考:是否只有作者一个人对狗有这样的看法呢?

不是,而是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

(2)问题二:在中国,我们对待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找出关键句)

第一种: 狗在汉语的原始意味就包括着卑贱的意思。

善良的汉人对狗的成见很深

体现:狗的成语,熟语都是贬义的。

第二种:在汉语的语义形成的初期,狗和鸡鸭龙马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很受宠爱的。不走极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

体现在: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中,把自己的孩子称为“阿狗”之类。

小结:由此可见,不仅在中西方存在着对狗的不同态度,就是在中国人之间,对狗的态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难怪作者要说是“说不尽的狗”。

过渡:那作者为什么要提起这个说不尽的狗的话题呢?难道作者就是在单纯的写狗吗?

(3)问题三: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写狗吗?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开头提出原由,结尾阐明目的)

明确:不是,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请作者作个报告,讲一讲比较文学,作者深感不易,由此以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作为例子作为证明。所以作者论述的应该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文学,比较文化这些学问最难。 从而提醒我们做学问要严谨。

三, 总结:

本文以翻译最难作为引子,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困难,从而评判做学问的不严谨,提醒我们做学术研究必须具有严谨的作风。

四,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主题方面的资料(如:“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颜色在东西方的不同运用”等等)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翻译最难 引子

说不尽的狗  (中西的区别)       自身  例子

(中国本民族的不同)  民族

翻译难,比较文学之难,治学严谨 结论

篇18:晏子治东阿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晏子治东阿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晏子及作者刘向的相关知识;

2、掌握实词“数”“谢”的常见用法;

3、掌握虚词“乃”的用法;

4、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方法与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完成课文大意理解;

2、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综合能力及概述情节内容的表达能力;

3、学生比较景公的三次态度,感悟并评价晏子和景公的待人处事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办事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善于从景公的言行中吸取教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评判人事物的认知体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比较景公的态度及晏子治阿的前后策略,使学生明白如何去评判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

教学过程

导入(略)

一、诵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加强诵读指导,注意景公三次语气及态度的.变化,晏子第一次的回答要读出委曲哀怨之情,第二次要读出内疚无奈之情)

二、复述

学生结合注释及自己的理解复述故事。

三、练习

小黑板出示文言知识的练习

1、解释实词的含义:

景公召而数(shǔ)之曰 《晏子治东阿》               (   )

数(cù)罟不入洼池   《寡人之于国也》             (   )

数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shuò)化 《离骚》    (   )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shù)次乃至十数(shù)次之阻力《论毅力》   (   )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shù) 《琵琶行》   (   )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晏子治东阿》      (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   )

谢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记 《孔雀东南飞》(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

2、理解虚词的含义:

君乃反迎而贺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乃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阿姆谓府史:“何乃太区区!”

3、请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君乃反迎而贺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四、探讨

1、分析讨论景公对待晏子的三次态度的变化,指出景公为什么不能正确评价晏子的所作所为?如何评价景公?

引导: 数(责备)DDD迎而贺(赞赏)DDD下席谢(道歉)

“兼听则明,偏信则废” ( 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妄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2、对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策略,你作何评判?有何感想?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

篇19:冰心:巴金这个人(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巴金这个人(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金、冰心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情,深入体会纯真友情。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3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作者,巴金、冰心其人其作品: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寒夜》、《火》、《憩园》、,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担任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冰心与巴金是两位文坛巨人,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人们也许知道他们许多共同的优秀品质,却未必知道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让我们通过吴泰昌去了解两位文坛巨星那纯洁而又真挚的友谊。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概括三个部分的主要事情。

2、生字词:钦佩(qǐn)     慷慨(kǎi)    聘任(pìn)

压抑(yì)       缔结(dì)      惦念(diàn)

领衔(xián)   笃厚(dǔ) 应酬(chóu)  滞(zhì)留   吴文藻(zǎo)

胡e(jié)青    靳(jìn)以    张僖(xī)  笃(dǔ)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意思是君子交往,平淡如水,不为名利,不尚虚华。

明确:

第一部分:“好好休息,尽情享受”

写作者与冰心一道给巴金发贺电,祝他80大寿。

第二部分:“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写冰心和巴金之间真诚亲密纯朴的友谊。

第三部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写冰心和巴金互引为人生“知己”的故事及原因。

四、研读课文:

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从冰心的片言只语中勾勒巴金轮廓:辛苦、勤奋、认真(一辈子),(为人)讲真话。

(2)从巴金行为片段:不拿工资;不报销飞机费;倡导建现代文学馆,并带头捐款;担任冰心研究会会长。

(3)从结尾处引用冰心的评价看:纯真、坦诚、大公无私。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巴金是一个勤奋、认真、敢说真话、大公无私、人品文品俱佳的现当代文学大师。

2、本文选取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典型事例,表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纯真的友谊。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请列举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3、活动环节: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友情的故事或名言警句:

4、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以小标题的形式组织文章是现在较为流行的一种文章结构形式,它的好处是一目了然,层次感非常强。但也有缺点,文章的整体性被削弱,同时标题的拟定是一个难题,标题拟不好反倒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总结:冰心、巴金,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但两颗正直、智慧的心灵在相互碰撞中所产生的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谊。古人也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的友谊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像雨后的碧荷,又像清晨的.露珠,是纯洁的,超脱的。友情是写不完的、说不完的。歌德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诗人,而我要说:友情中的男女都是诗人。你们写的一定是人世间最美的诗篇。真正的友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结束也不会随空间的阻隔而淡忘,它只会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

《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善良》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必修5一单元作文范文

日本教学设计粤教版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自我活动二:了解你自己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师教育实习总结

辨析并修改病句练习题 导学案(粤教版高一必修二)

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9篇)】相关文章:

5o字教师自我鉴定2022-05-07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四)2023-03-04

高中教育数学总结2023-05-27

实习教师工作报告2023-01-26

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2024-05-06

教育见习工作总结2023-05-18

第一学期高一生物教学计划2023-08-05

教师见习自我鉴定1000字2023-03-25

教育实习专业的实习总结2024-04-25

教师实习工作报告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