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推荐12篇)由网友“喜煦璧”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学前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全文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全文
基础教育,永远是社会和家长最为关心的一个点。近年来,由于适龄人口减少,小学初中招生数持续下降,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等因素,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投入比例越来越高。而同时,家庭在校外选择教辅机构的投资额亦是越来越高。
22日,中国教育在线根据教育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数十年、尤其是近的数据,整理发布了《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对我国基础教育国家投入情况、家庭投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在此,我们一起探讨政府和家庭对基础教育巨幅增长背后的真问题。
国家教育投入绝大多数在基础教育领域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
图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图1所示,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达到24488.22亿元。在以前年均增长将近20%,20增幅下降至10%。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至20以来稳步增长,比例为平均每年提升0.2%左右,年达到4.28%。年仅比2012年提高0.02%,为4.3%。
基础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加
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9小学生均经费(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下同)334元,初中591元,普通高中1155元,中职1085元,高校6523元。而到2013年分别增至小学6902元、初中9258元、普通高中8448元、中职8785元、高校15592元。增幅分别为小学1968%、初中1466%、普通高中631%、中职710%、高校139%。
很明显,国家的教育投入绝大多数都投到了基础教育领域。
而高校生均经费从至呈逐年下降趋势,从6816元减少至 5376元。20以后逐步增长。但2013年再次呈现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16367元减少至15592元。
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较大
从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看,2013年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较大,北京、上海等地远高于河南、湖北、贵州等地。
比如,2013年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平均28668元,而河南仅为5458元、贵州为6872元,差距达到5倍左右(见图2)
图2 数据来源:教育部
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越来越高
每年家长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极高
调查显示,有50%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每年超过5000元,其中超过1万元以上的占比25%。
可见,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于子女教育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见图3)。
家长及子女选择教育辅导最看重教学质量
教育辅导机构在教育市场膨胀的过程中迅速增加,调查显示出不同学生选择教育机构的倾向与比例。其中选择新东方优能中学的比例为16.75%,占比最大,其次是学大教育与精华学校,各占比10.5%。
在选择辅导机构的因素中,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占比近50%,其次口碑是不是过硬、教材质量情况也较受关注(见图4)。
学生学习目标及动力主要为提升成绩
近些年互联网快速发展,有关教育互联网的产品层出不穷,这些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不小的冲击。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学生采用结合互联网产品的学习模式。其中,24%的人使用互联网产品学习,47%学生选择传统与互联网结合的方式学习。
在家长对子女学习目标及动力倾向调查方面,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目标及动力还是处于较为务实的状况,近45%的比例是为了提升成绩,30%的比例是为了兴趣与爱好(见图5)。
篇2: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分管工作,和有关人员深入到乡镇联校、初中、县直学校、民办学校,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等形式对莘县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对全县的基础教育现状有了更全面的的认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下步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莘县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莘”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责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人力资源强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坚持政府为主,积极争取上级扶助奖励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内部配套设施,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全县共有3处省级规范化学校,27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7处市级示范乡镇幼儿园,87处县级规范化学校。一是幼儿园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近两年来,全县幼儿园建设共投入XX多万元,新建幼儿园27处,改建29处,扩建7处。20xx年5月,县实验幼儿园接受了省十佳幼儿园验收,明天幼儿园通过了省示范幼儿园验收。两处幼儿园均达到了全市领先地位。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两年多来,县财政把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列入预算,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奖励与专项资金,千方百计筹措县配套资金,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XX年年落实资金1210万元,建设了14个项目学校教学楼。20xx年落实资金1331万元,建设了15个项目学校教学楼。今年,项目学校立项20个,已通过公开招标,即将开工兴建。近五年来,农村中小学累计投入一亿多元,用于改扩建及新建校舍,长期保留的农村中小学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全部楼房化。三是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焕然一新。一中新校、实验高中不断完善内部设施,办学条件达到了全市一流,都是省级规范化学校。二中新建了图书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楼,成为全市第二处省级农村规范化高中。实验高中东扩工程正在有序进行,制约实验高中发展的操场问题即将解决。
(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各项管理日趋规范。形成了小学养成习惯,初中打牢基础,高中巩固提高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一是高考连年创优。自XX年以来,本科上线人数连续9年名列全市第一位。特别是20xx年,本科上线人数、优质生数以绝对优势位居全市首位,增长率达到51.24%,占全市新增人数的40.8%。文科上线数占全市的1/3以上。其中文科全市前10名,莘县占8名;理科全市前10名,莘县占3名。全市有1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莘县占5名。二是20xx年以来,着力开展了小学抓规范、初中抓课改两项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迈出新步伐。三是中小学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三)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将教育局下属的7处县直学校定为正科级单位,2处定为副科级单位,提高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政治待遇。二是新教师“逢进必考”机制不断完善。从XX年开始,针对我县师资队伍年龄老化、结构失调的现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自然减员与新增教师1:1.2的比例,每年从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中小学教师,共招收了1102名教师,有效缓解了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缺编的矛盾。三是精简乡镇联校富余人员,全部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四是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因岗设职,定员定岗。
(四)教育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一是对教育干部实行述职承诺制。每年年初,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局机关中层干部公开述职,总结工作,分析问题,落实措施,接受监督,增加了工作的压力。二是强化教师校本培训。在学校内部实行集体备课制、导师制、学科负责制,开展传帮带,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强化师德教育。把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师德建设月”,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全面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创业热情。为了落实“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今年又开展了全县中小学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范围之大,要求之高历年所未有。四是注重培养名师名校长。目前,我县涌现出了3名水城名校长、4名水城名师,5名县级名校长、12名县级名师,落实了他们的科研经费,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
(五)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展顺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省市《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研究制定了《莘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XX年年春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免除了杂费,减免了课本费,同时对初中贫困住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受助学生达到了在校生总数的8%以上。今年,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调整为每生每年小学400元,初中600元。省、市、县按照80:8:12的比例分别负担,及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财政、教育部门逐步完善各项管理使用制度,“校财局管”工作进展顺利,确保了义务教育经费的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篇3: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各学段生源继续下降,留守儿童人数出现断崖式减少,高中国际部分数连年上升,课外辅导机构营收增长折射中小学生负担仍然沉重……”这是中国教育在线刚刚完成的《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所显示的关键结果。
这几年,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措施频出,改革的焦点是教育的均衡发展,难点和热点是“择校热”“减负难”等学生家长关注的重点。
小学初中人数新峰值预计2030年来临
从数据看,我国小学招生人数为1729.04万人,比上年增加70.62万人。翻看前几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自以来,每年小学招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700万人左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比上年显著增加70万人,同时在校生数量也止跌回升。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为9692.18万人,比上年增加241.12万人。研究人员表示,这个变化表明,此轮人口低谷基本探底,将进入缓慢回升阶段。
跟小学相比,初、高中有着滞后性,因此初中和高中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初中招生人数从起也开始下降,已经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人,下降至2015年的1411万人,降幅达37.6%。相应地,初中在校生数量从的.6618万人下降至2015年的4312万人,降幅达34.84%。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达877.7万人,创历史新高,但随着初中毕业生总量的减少,普通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在20以后开始缓慢下降,2015年下降至796.6万人,高中在校生数量自年达到历史新高的2409万人后,一直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基本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2015年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为2374.4万人。
在生源下降的同时,我国于2015年年底放开了“全面二孩”政策。这一政策是否会带来再一轮的入学难?研究人员预测,伴随“二孩政策”的落地,新增的儿童预计从2022年进入小学,2028年进入中学,预计2030年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数量将达到又一个高峰值。
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明显
中国教育在线刚刚公布的报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9221.45亿元,比增长10.60%。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5年占比为4.26%,比20增长0.1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起连续4年超过4%。从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均经费(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下同)看,小学及初中的增长幅度远超其他教育阶段,可以看出,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
2015年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距较大,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远远高于河南、湖北、贵州等中西部地区。
从投入较高的北京与投入较少的贵州对比来看,小学阶段北京是贵州的2.74倍,初中是4.65倍,高中是5.15倍,中职是4.92倍,高校是3.98倍。
留守儿童数量断崖式下降
从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得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67.10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13.56万人,在初中就读353.54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383.66万人,在初中就读635.57万人。民政部最新公布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留守儿童问题已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
中国教育在线研究人员对比了至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发现,6年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在万人左右,整体呈下降趋势。6年间累计下降174.15万人,下降的主体在初中阶段。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数量下降多与初中在校生人数下降幅度大有关。
日前,民政部公布20最新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比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数量下降了1117.24万人,降幅达55.3%。
对于这种断崖式的下降,民政部相关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有,一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系列政策和工作的有效实施等;二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定义的改变。
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
课辅机构营收快速增长 折射中小学减负适得其反
报告指出,好未来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旗下优能中学在2016财年分别实现了42.71亿元人民币和34.73亿元人民币营收。
学而思(后更名为好未来)20上市后收入大幅度增长,从年1.775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6.199亿美元。换算为人民币2012年营收为12.23亿元人民币,2016年营收为42.71亿元人民币,好未来的年度营收在5年间增长349%。
在培训人次方面,好未来从的82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230万人次,到对比增长幅度分别为25万人次、43万人次、80万人次。2016年的增幅人数比前两年之和还要高。根据学而思培优网站公布的开班列表,2016年下半年至上半年,学而思开设小学阶段辅导班次7万多个、初中阶段近4万个、高中阶段1万多个,小学阶段开设的班次比初中与高中之和还要多。
按照年级划分,小学与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班次数量差异更加明显。开设班次主要集中在小学二至六年级,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班次逐步大幅减少。
好未来的收入以及开班重点,明显与年级关系很大,在有统一升学考试的阶段开班数量相对较少,反之则高。
研究人员指出,从新东方、好未来等上市公司的收入结构与开班情况看,相关部门的减负措施可能适得其反,值得我们反思。
篇4: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12月1日,中国教育在线制作完成的《2016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发布。鲸媒体从这项调查报告中解读出了以下几点重要信息:1. 相较初高中,学前及小学年学生人数增幅更高;2. 留守儿童数量呈断崖式下降趋势;3.选拔性考试呈现水平化、简单化趋势;4. 课辅机构营收快速增长或折射出中小学减负问题
相较初高中,学前及小学阶段年学生人数增幅更高
学前入学人数从20开始持续增长,至20达到9.92%的最高增幅后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增幅只有1.06%。幼儿园数量从到2015年间增幅达100%.
小学自年至2015年每年的招生人数几乎没有变化。2015年则比上年显著增加70万人,在校生数量也停止回跌。
初中招生人数从20开始下降。最高峰时期的2263万人招生量至2015年的1411万人,降幅达37.6%。而年以后初中阶段教师数量则保持了平稳态势。
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在2005年创下历史新高之后开始缓慢下降。普通高中阶段的教师数量随着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增长而持续增加,2005年以后增幅放缓。
留守儿童数量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从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67.10万人,而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19.24万。民政部最新公布的农村留守儿童为902万人。
年至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有升有降,6年累计增长149.26万人,增长的主体在小学阶段。
范围上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占全国总数的39.02%。对比2010年至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6年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留守儿童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主体主要在初中阶段,与初中在校生人数下降幅度大有关。
民政部给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系列政策和工作的实施;二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定义的改变。
选拔性考试呈现水平化、简单化趋势
中考区分度严重降低,考试呈水平化。2016年北京中考达到560分(满分580分)的考生有1481人,而年达到此分数的人数只有23人。梳理全国30多个城市2016年中考招生加分政策,包括政策性加分和鼓励性加分在内,各种加分政策达300项。
2016年高考试题难度与2015年基本持平。以北京为例,从2016年北京高考各科平均分来看,总体上与2015年持平。文史类各科平均分比2051年高了0.72分,理工类比2015年高了2.04分。
与此同时,另一种较为突出的现象是高分考生越来越多。2016年北京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占比率达18.63%,创历史新高。同时这是北京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占比率连续第四年超过10%。
课辅机构营收快速增长或折射出中小学减负问题
报告显示,新东方教育集团旗下优能中学在2016财年实现了34.73亿元人民币营收,而好未来教育集团在2016财年实现了42.71亿元人民币营收。
学而思(后更名为好未来)自2012年上市以后收入大幅度增长,2016财年达到6.199亿美元。好未来年度营收在5年间增长349%。在培训人次方面,好未来从2013年到2016年增加了148万人次。2016年的增幅人数比前两年之和还要高。据学而思培优网站公布的开班列表,2016年下半年至20上半年,学而思开设小学辅导班次7万多个、初中阶段4万个、高中阶段1万多个。开设班次主要集中在小学二至六年级,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班次逐步大幅减少。好未来在有统一升学考试的阶段开办数量相对较少,反之则多。
新东方教育集团子品牌优能中学于推出,集中于推进中学全科培训业务。据近几年新东方财报来看,优能中学的营收在新东方集团的营收占比逐年提高。2016财年优能中学营收达到新东方集团总营收的33%。而新东方传统的主营业务,托福等留学培训已经退居二线。
课辅机构营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且营收项目多集中于中小学阶段,或可反映出中小学减负存在问题。
篇5: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在线制作完成的《20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12月1日发布。
中国基础教育的总体面貌如何?成绩、亮点有哪些?老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又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本版摘要刊发这份中国基础教育年度体检报告,一同审视当下基础教育的热点、痛点、发力点。
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学前:入园人数从开始持续增长,增长幅度最高的是,达到9.92%,随后增幅逐年下降。入园儿童.85万人,比上年增加21.07万人,只增长了1.06%。自20起,幼儿园数量开始持续增加,20全国共有幼儿园22.37万所,13年间增幅达100%。
小学:年小学招生人数为1729.04万人,比上年增加70.62万人。自2004年以来,每年小学招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700万人左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15年比上年显著增加70万人,同时在校生数量也止跌回升。这个变化表明,此轮人口低谷基本探底,将进入缓慢回升阶段,只是不太可能再回到前的小学入学高峰。
初中:伴随小学招生人数的减少、在校小学生总量逐步下降,初中招生人数从起也开始下降,已经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人下降至2015年的1411万人,降幅达37.6%。与初中招生数量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1年以后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保持了平稳态势,2015年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为347.56万人,与相比减少1.28万人。
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达877.7万人,创历史新高,但随着初中毕业生总量的减少,普通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在20以后开始缓慢下降,2015年下降至796.6万人。伴随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增长,普通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也持续增加,年后增幅放缓,2015年普通高中阶段教师数量达到169.54万人。
中职:招生人数在2010年达到870万人,但从开始,中职招生人数持续下滑。截至2015年,中职招生人数下降至601万人,较2010年减少269万人,5年间降幅达31%。
留守儿童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
从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67.10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13.56万人,在初中就读353.54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383.66万人,在初中就读635.57万人。民政部最新公布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留守儿童问题已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断崖式下降但规模仍巨大
对比2010年至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6年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在万左右,整体呈下降趋势。6年间累计下降174.15万人,下降的主体在初中阶段。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数量下降多与初中在校生人数下降幅度大有关。
日前,民政部公布年最新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比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数量下降了1117.24万人,降幅达55.3%。
民政部给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系列政策和工作的有效实施等;二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定义的改变。
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占全国总数的39.02%。
随迁子女人数增长主体在小学阶段
2010年至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有升有降,6年累计增长149.26万人,增长的主体在小学阶段。
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增速放缓。
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为44.9万人,占比39.57%,20占比为41.74%,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占比下降。
高中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下降至8.83%,仅有0.5万人。小学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41.61%,比年下降3.3%。初中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33.4%,与2014年持平。
2015年小学阶段非京籍招生占比为31.66%,较2014年下降4.38%,自起,小学非京籍招生比例连续3年下降。
初中阶段非京籍招生比例为37.46%,略有增长。普通高中阶段比例持续下降,2015年为7.68%。
2015年普通高中招生总数5.6万人,非京籍招生0.4万人,仅占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7.68%。受北京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普通高中阶段非京籍招生数量将不会有大幅变化。
选拔性考试呈现水平化、简单化趋势
中考水平化,区分度严重降低
2016年北京中考结束后,根据资料统计,在满分为580分的中考中,海淀区超过满分(含加分)的为14人,达到560分(含加分)以上的有1481人,而此前3年达到这个分数的人数分别为23人、347人、405人。如果换算为百分制,2016年中考均分在98分以上的有200人,95分以上的有将近3500人,对比14000人的报考人数,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考生达到了95分的水平。
通过梳理全国30余个城市2016年中考招生加分政策,发现各种加分政策近300项,其中包括政策性加分和鼓励性加分。
在中考水平化,区分度严重降低的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如何看待加分政策,对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考加分会影响考试录取的公平性;89%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考加分项目应该减少;8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考加分政策应该全国统一标准。
2016年高考试题难度与2015年基本持平
选拔性考试水平化,简单化,是近年各级考试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以北京为例,从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6年北京高考各科平均分来看,各科平均分总体上与2015年持平。2016年北京高考文史类各科平均分总分494.16分,比2015年高了0.72分;2016年北京高考理工类各科平均分总分524.62分,比2015年高了2.04分。
高分考生占比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另一种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高分考生越来越多。从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北京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共有11405人,占比率达到18.63%,创历史新高(占比率=高分考生人数/高考报名人数)。同时这是北京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占比率连续第四年超过10%,2015年的占比率18.50%,2014年的占比率13.56%,2013年的占比率15.32%。
课辅机构营收快速增长或折射出中小学减负存在问题
报告显示,好未来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旗下优能中学在2016财年分别实现了42.71亿元人民币和34.73亿元人民币营收。
学而思(后更名为好未来)上市后收入大幅度增长,从201.775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6.199亿美元。换算为人民币年营收为12.23亿元人民币,2016年营收为42.71亿元人民币,好未来的年度营收在5年间增长349%。
在培训人次方面,好未来从2013年的82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230万人次,2014—对比增长幅度分别为25万人次、43万人次、80万人次。2016年的增幅人数比前两年之和还要高。
新东方教育集团在20推出了优能中学教育子品牌,全面推进中学全科培训业务。对比近几年新东方财报,优能中学的营收在新东方集团营收的占比逐年提高。2015财年优能中学营收占到新东方集团总营收的27%,达到23.22亿元人民币;2016年则占到33%,达到34.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50%,占据第一位,其传统的主营业务,托福等留学培训已经退居二线。
根据学而思培优网站公布的开班列表,2016年下半年至上半年,学而思开设小学阶段辅导班次7万多个、初中阶段近4万个、高中阶段1万多个,小学阶段开设的班次比初中与高中之和还要多。
按照年级划分,小学与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班次数量差异更加明显。开设班次主要集中在小学二至六年级,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班次逐步大幅减少。
好未来的收入以及开班重点,明显与年级关系很大,在有统一升学考试的阶段开班数量相对较少,反之则高。
篇6: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十九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导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全面铺开的新高考以及与之对应逐步成型的新中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高增长……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强心针”,并成为基础教育进行深入调整的重要契机。
至2015年这十余年间新生儿数量持续保持在1600万左右,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2016年新生儿数量为1846万,其中二孩占比45%,总量较2015年增加近200万,增幅达到7.92%。新生儿的持续增加将是未来小学入学人口的有效补充。
2015年至2016年,小学入学人口数量连续两年增长,分别增加70.62万、23.42万。十余年间小学入学人口数量始终保持在1700万上下,让各级学校的生源长期处于谷底,呈现典型L型,伴随二孩政策所带来的小学入学人口红利预计将于2022年显现。
全国初中招生人数连续15年下降后首次回升。2016年全国初中招生1487.17万人,同比增加76.14万人。受此影响,高中招生量或将在三年后迎来拐点,实现多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20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0万人,与去年持平。根据近年中小学生的存量基础来看,未来几年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保持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连续6年下降,较20下降277.08万人,降幅达31.83%。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在持续下降,由的51.1%下降至2016年的42.49%。中职在校生总量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差距已从年的188.84万扩大至2016年的767.64万。改变中职发展现状,需要从教育结构、教育质量、用人观念以及家长观念等多方面调整。
近年,K12领域校外培训机构迅猛增长。其中,好未来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旗下优能中学财年营收分别达到68.85亿人民币和46.84亿人民币。截至2月,好未来及新东方市值分别达到184亿美元和144亿美元。对比2017、2016财年,好未来近三个财年市值增长460%,新东方近三个财年市值增长288%。
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例为4.22%,这是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从开始,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连续20年实现增长。从投资效率看,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无论在班额还是生师比,已接近或优于教育部相关标准。
教育部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2年至2016年,各教育阶段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幼儿)4.25亿人次,累计资助资金总额近700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达4780.6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68.48%,近70%。
近十余年间,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的比例为64%,民办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在校生持续十年增长,小学、初中学校数量也从20开始缓慢回升。随着修改后的《民促法》于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民办教育还将快速发展。
随着各地高考改革陆续开启,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通过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等措施,破除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逐步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
篇7: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七里桥镇观音堂村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城浯溪镇东南方向,距县城仅3.5公里,3路公交车从县城直达七里桥镇上,该村紧邻镇政府,离七里桥镇街道不足 500米,祁羊公路(县道)穿村而过,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是镇里重点发展的6个行政村之一;全村现建有3公里多的通村联户水泥路,实现了对全村各组的覆盖,通户率达95%;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308户,共1125人,其中党员35人;全村地势较为平缓,有多座100-300米的小山,山上多种植油茶、柑橘,该村相对本镇其它村来说,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人均占有率较高;全村80%的成年人以在家务农为主,20%的外出经商务工,村里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目前,由于受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该村仅有一家私营锰矿加工冶炼厂,这是村里唯一的吸纳就业和给村里创收的经济实体。,七里桥镇党委、镇政府研究决定动员全镇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县里也给予土地、财税、融资等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镇财政还拿出一部财力鼓励作为招商引资杰出单位和个人,目前。该镇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协议金额已过千万,种植漆树的投资项目已经在该镇乌山冲村破土动工。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该镇其他一些行政村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瓶颈,以下几点是在调查观音堂村中发现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二是农业基本设施投入不足。该村现有的水库、水渠、提灌站农业基础设施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近些年新建较为先进的比较少,这样不仅在总量上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我国众多农村的社会矛盾依然比较简单,但在农业生产高峰时期,当地的农业生产设施远不能满足众多农户的生产需求,因此造成了一些影响农户之间产生矛盾的问题,有些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化,从而影响农村的稳定、发展与和谐。该村作为县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基础设施在全镇属于上游水平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那些条件较差的村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因为资源的不均衡和分配的不公平,可能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谐的不利因素。对于如何有效改善本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村里的 一事一议 制度显得不足,镇里对加快全镇农村基础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想得而做不到。
三是农产品市场风险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在全县城镇化和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带动下,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七里桥镇和该村也出现了 订单农业 这一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现在该镇有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一直是全县 消耗 水稻的主力军,年加工粮食达几十万吨,它们也在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的推动下实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收购优质水稻。但该村参加的订单农户不到全村总户数50%,覆盖面较小,大多数农户的生产还处于 单兵
独将 游离状态,生产效益不明显,制约了规模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户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依然不高,在当前粮食收购中买方居于主导地位的局面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四是缺乏优质高效产业。该村原本土地气候水利等资源相对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受国家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不大、农民个体自主投入能力弱小、农村信贷规模小等不利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本村种养植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90%以上的农户无力扩大现有种养植业和加工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大多数农户依然处于 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的小农经济状态,由于村里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企业,全村基本上都只是向市场提供原料这种初级产品,未有经过初加工的产品,更不用说产值高的农副上加工产品了,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方,这样就导致了导致农户种养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种养殖结构不合理、品种不健全、品质不优质、生产无规模、产品无特色,产品销售难、供需矛盾突出、效益不明显等制约农户增收的现象依然很突出。
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现状,因此充分发挥该村地理、交通区位与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对外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乡镇企业,新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物流商贸业,尤其是引进涉农企业和产业;国家必须完善农副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监测好市场价格信息,积极引导服务农民种养;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防止谷*伤农现象的出现,实现农民丰收年份要增收的良好局面;尝试农村集体土地和山林的流转、入股、承包、租赁,对吸引当地中青年人就近就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对增加镇级财政和集体经济收入有重大作用,是加快该村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同时也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是真正实现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所在,形成农民增收的 软件 。
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国家在确保现有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的情况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大对三农事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实施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增加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资金投入,新建、改建、扩建涉农基础设施工程,既要考虑从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予以支持,也可以在招商引资中借助企业、市场的投资弥补资金短缺问题。镇村应该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挥好村集体的力量,最大程度上广泛动员村民集资与合作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来满足生产生活求,形成农民增收的 硬件 。
三是提高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在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兴县、以工兴农、以工促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下,积极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种养殖结构调整战略,着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农业体系,实施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战略;扶持壮大重点涉农产业和企业,尤其是像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这些七里桥镇本土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地区界限和小团体主义,大力加强与全县其他涉农企业像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银光粮油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合作发展关系,为进一步拓宽涉农市场和壮大本土涉农产业奠定好的基础;在农户生产中,要大力广泛实施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模式,暨 公司+基地+协会+农户 的订单式农业模式,在农户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三个阶段提供全程跟踪与指导服务,实现多赢,提升农户抵御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的 定心丸 。
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高效农业应该是科技投入较高、产业集中度较高、有规模、有特色、效益高的集约化的农业模式。这需要在市场需求上寻找突破口,以技术、资金为保障,以当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为支撑,以实力比较强大的涉农企业为载体,以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为目的;除了培育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本土企业和树立他们良好的品牌形象外,县里、镇上也可以以合适的方法引进外来企业参与良性竞争,在发展当地经济和激励本土企业发展上会有较大作用;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种养殖结构,在品种、规模、质量、效益上统筹兼顾;目前全县比较有影响力和规模的农业资源是大米、茶油、油菜、水果、蔬菜、禽畜(生猪、鸡、鸭)、花卉、鱼类等八大产品,另外,还有比较有特色如肉鸽、肉兔、小山羊、蜜蜂等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以上这些专业户需要政府部门、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市场等主体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政府应该在发展高效农业上提供必须的支持扶持措施,为涉农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方便,引导他们更好地 走出去 ;政府也要推动以上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各主体间的多赢,形成农民增收的 保险绳 。
五是努力完善涉农服务体系。目前,农村的涉农服务需求与各种提供者的供给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和单位以及企业、科研单位、市场在提供这种涉农服务资源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要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切忌不能搞对农民无多大实际利益的形象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发挥好技术能人和农村专业户、致富能人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形成传、帮、带、教的良好机制;针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种养殖结构特点与需求,完善涉农服务体制机制;政府在其中应该充当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更多的依靠科研单位、企业、市场、学校、培训机构等载体的力量来完善涉农服务体系,为农户增收保驾护航,最终形成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
篇8:城区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华北片国家教育督学课题研究进程安排,10月29日至31日,在省督学张利同志和基教处范世昕同志的协同下,对我省阳泉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期间,听取了市教育局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市辖平定县、郊区和城区的3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普通高中,并召开了校长教师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阳泉市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概况
阳泉市地处我省东部,太行山中麓,东与河北省接壤,是我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全市辖有5个县区,129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68万人。,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25.92亿元,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3.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0.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阳泉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化底蕴深厚,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33所,在校学生257275人,其中普通高中17所,在校生21345人,职业中学26所,在校生15835人,初中94所,在校生63187人,小学868所,在校生121887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19301人,其中专任教师15357人。
二、阳泉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近几年来,阳泉市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积极深化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基础教育呈现出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1995年,阳泉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两基”后,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强化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促进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在中央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以后,阳泉市把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作为保障县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首要措施来落实,
一是把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责任,落实到了党政主要领导身上。以来,阳泉市始终坚持每年一度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进行考核,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的一个根本原则,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之一。他们规定,凡教育实绩不达良好的干部,一律不予提拔重用。这一措施大大强化了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的责任意识,为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是针对过去教师工资由乡镇一级发放所带来的发放时间不统一,标准不统一,待遇不平衡,特别是边远贫困乡镇,由于经济条件差,而导致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兑现的客观实际,全面推行了教师工资以县统筹发放,他们通过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经费管理体制,教师工资全部实现了以县为足额预算,财政专户储存,银行专户发放,城乡教师基本做到了同工同酬。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三是理顺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过去的管理体制是“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学校布局是村村有初中、乡乡办高中。在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时,阳泉市根据该市乡村经济较强,办学积极性高的实际,提出“以县为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的办学作用,他们要求,县级集中财力、物力办好1~2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示范初中、示范小学,乡镇应集中财力、物力办好1―2所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行政村(联合)办好1所小学。通过合理分解县乡村三级办学责任,增强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职能发挥,同时调动了各级办学的积极性,使得基础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
由于各级领导树立了均衡发展的思想,并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阳泉市的基础教育呈现出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阳泉市于1995年率先在山西省实现“两基”达标,之后,采取“两基”督导复查的有效机制,继续将高标准推进“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全市两县三区先后两次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成为全省“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的先进地市。
幼儿教育长足发展。全市在园幼儿26695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6%,全市已有三个县区通过省“基本满足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县”验收,郊区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区)”称号。
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市19所高中学校,普通高中在校生达2.1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77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在全省领先水平,高中教育升学率不断提高,升学率达68%。
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6所,在校生15835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4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年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7%,基本扭转了职业教育低迷和疲软的状态。全市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对口考试,有近20%的毕业生能进入高等院校就读,毕业生就业率达90%。
2、整体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阳泉市地处太行山区深处,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庄窝铺遍布山岭之间,由于过去农村教育实行的是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几乎每个行政村都办有小学,加上近几年来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阳泉市的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学校在校生在相应逐年递减,不少学校不得不重新拾起复式教学,这种状况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为此,阳泉市从打造优质教育,让山城孩子共享优质教育出发,开始了全市中小学布局的大调整。一方面,他们将城市中小学布局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集约化发展为目标,在市区新建了“阳泉市实验小学”等3所小学,缓解了城市中小学过分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在农村实行大规模的撤点并校,积极整合和重组教育资源,实现规模办学。在这方面,阳泉郊区可谓典范。该区从开始实施“撤点并校,规模办学”,6年来共撤并小学76所,初中4所,使全区小学初中分别由19的159所、18所撤并为83所、初中11所,同时,通过整合,新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而且,根据规划,到,郊区中小学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为52所。阳泉郊区在布局调整的同时,综合考虑地域、交通等因素,通过政府发放住宿补贴、乡村配备学生接送车、家校联合送接制、建寄宿制学校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撤并后学生走读的安全问题和学生住宿费用过高问题,使撤点并校工作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从年以来,全市共撤并小学140余所。通过重新整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使阳泉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发生了明显改善,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均衡化发展的效益日渐显现。
3、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阳泉市把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列为政府的实事工程,在广泛调研论证后,市政府计划投资7000万元启动阳泉市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截止204月,已投资2600万元,教育城域网一期工程完工,有53所学校加盟,共配备计算机3600余台,实现了千兆到校园,百兆到桌面。100%高中学校、72.2%的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师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备课、教学,学生享受多媒体环境下的现代化教学,并开始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全市城乡开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目前,第二期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已开始启动,又将有50所学校加盟。
4、实施扶贫济困保学工程,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让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也是党和政府的应尽职责,更是公民接受平等教育权利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阳泉市认真解决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把保证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基本指标,通过健全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督导等措施加以落实。一是建立了义务教育保学金制度,为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每年提供初中260元、小学160元的保学金,以保证其顺利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年,阳泉市财政划拨专款73万无,县区配套资金92万元,加上省拨款66.5元,共对9000多名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资助。二是建立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按时接受完义务教育。阳泉市在办好仅有的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通过加强“两基”督导复查和县级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保证了偏远山区残疾儿童少年实现随班就读。目前,全市共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563名实现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2.3%。三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学区学生就学同等对待;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实行就近入学,而且随到随学;在学籍的管理上,打破学期初办理转学手续的常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籍实行随到随办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开方便之门,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充分发挥督导评估机制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导向作用。
教育督导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机制。阳泉市是山西省教育督导制度建立比较早的地市,1988年,在全省第一家成立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各县区也都成立了政府教育督导室,抽调有威望的领导、校长和教师担任督学,并建立了“‘两基’督导复查制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县级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县区年度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督导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强化了县区领导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加大了县区对基础教育工作统筹力度,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郊区、矿区等县区还建立了“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性评估制度”,通过对学校实行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性评估,调动了各学校的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校际间均衡发展。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调整学校布局,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该市处于山区丘陵地带,目前还有单人校166所,布局调整还有相当的空间。从城区学校布局来看,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与城区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心区域住宅密集、人口密度大、小学布点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学校拥挤、班容量严重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布局调整任务繁重。此外,该市是一个以煤炭、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企业办学在全市占有一定比例,但目前企业学校剥离缓慢,还有企业办的28学所校未移交地方管理,影响到全市在布局上的统一规划,难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
2、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仍然是制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来,阳泉市的农村基础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偏远山区教育,仍然是整个区域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城乡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该市农村教育的现状看,突出的问题,一是经费投入不足。税费改革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但在一些地方农村转移支付的教育经费还未得到真正落实。教育公用经费大多被乡村挤占,造成中小学公用经费普遍紧张,学校运转困难,有的学校连电费、水费都无力支付,只能靠举债度日,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流失、老化严重,农村师资60%来是上世纪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由于这些教师专业基础差、学历偏低,加之教师的培训提高又相当欠缺,无法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向城市,仅郊区三年来就流失教师130余名,此外,多年农村教师得不到补充,老化严重,不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5岁以上。三是教学设施薄弱,教学手段远落后于城市,山区学校信息化程度很低,这都影响到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以及监督保障体制还不适应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化的需要。据该市城区教育部门反映,城区政府承担了所属基础教育办学的主要责任,而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权在市里而不在区里,人事、经费管理与支配权也与区里承担的教育责任不相称。另一方面,城区的企业学校,有省、部属的,也有市区所属的,人财物都在企业,而教学业务归区管。由于市、区、企之间的职责与分工在实践中还不十分明确,对调整学校布局、科学规划城区基础教育发展、合理分担教育经费投入、调动城区办学积极性、促进城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农村虽然明确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在具体执行中,市、县、乡的职责与任务在一些地方并未真正落实。在调查中,一些基层教育干部感慨地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很对,但实施很艰难。均衡发展能不能做到,关键在制度。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各自为政,均衡发展不可能做到。从阳泉情况看,在制度建设与监督机制上仍有待于完善与加强。如在人事管理上,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还没有建立,教师的补充、考核、辞退还有体制上障碍。经费投入与管理以及对薄弱学校政策倾斜上,也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监测、预警机制还未形成,距离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四、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各地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各地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全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教育服务对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县级政府的'统筹力度,加大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抓好薄弱环节,建立对口扶持制度,进一步调整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县域基础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同时,要提高市级教育管理协调的水平,促进县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2、抓好农村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推动农村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全社会都形成了关注农村教育的氛围,但在政策落实上还有较大差距,最为紧迫的是真正落实“以县为主”体制,加大投入,做到“三保”,尤其是落实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通过布局结构调整,实现农村教育规模办学,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管理;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加大对农村师资的培训;建立、完善城市对农村的对口支援与服务制度,增强农村教育的“造血”功能,从而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
3、已实现“两基”的地方,要加快基础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要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办好每一所学校。要用信息化武装教育,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内的薄弱学校实现跨跃式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要全面推进课改,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4、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对均衡发展的导向作用。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督导观念,坚持以有效的教育督导评估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督导在“督政”方面,要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教育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督学”方面要加强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督导,保障他们所应有的政策权利,同时,发挥教育督导的智力优势,引入发展性督导评价的理念,帮助学校充分争取外部资源,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篇9:城区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1.市委彭晓春书记批示:调研情况报告就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思路是对的,建议是科学合理的。请教育部门认真抓好落实,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城区基础教育发展。
2.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黄建宁批示:市政协专题调研组的调研报告写得很好,客观地反映了百色城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无论是这几年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报告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表述,对下一步的工作也提出了十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充分反映了人民政协对百色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关心关切,是建设“给力政协”的一个充分表现。很感谢调研组奉献的劳动和智慧。请教育局、住建委、财政局、右江区对报告认真学习研究,切实按自己在发展百色城区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和对百色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拿出意见和措施,科学地推进城区教育的发展,造福城区及城乡人民。
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百色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情况,以为有关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百色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在蔡文姬副主席的带领下,从10月初至月中旬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到华桐幼儿园、迎龙中学、百色民族高中、百色市第一小学等11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参加人员除调研组成员,还有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右江区政协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右江区发改局、教育局、计生局各一名领导,城区内各公办幼儿园园长和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初中校长、高中校长);与此同时,调研组还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收集了相应的背景资料和汇报材料,最后形成调查报告的初稿。1月5日上午,蔡文姬副主席主持召开了“百色市中心城区教育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对口协商会”,参加会议的有调研组成员、部分政协委员或专家学者,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市住建委、市统计局、右江区教育局等分管领导或业务员。通过以上调研活动,调研组对百色市中心城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的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或主要困难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一致认为: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及百色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中心城区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枢纽和中心,具有对各种资源聚集和辐射的功能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和功能发挥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作用。目前,百色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底中心城区人口约27.9万人。中心城区现有基础教育学校140所,在校学生55991人、教师2654人,基础教育师生占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为21%。其中幼儿园97所,在园幼儿12579人;小学21所,在校生18025人;初中8所,在校学生10139人;高中5所,在校学生15248人。
近年来,百色市委、市政府和右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百色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中心城区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中心城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基础教育资源不足、“上学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得到缓解。
(一)坚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右江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扩充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新建了百色市第一小学、迎龙小学、龙景初中、百色高中新校等一批标准化、上规模的学校,其他学校的软硬件也有不同改善。
(三)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各个学校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育质量。
(四)加强队伍建设,师资总体素质得到提升。各个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引进高素质教师力度、提高培训实效性等方式,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教育资源建设滞后,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1.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须引起足够重视。按国家有关规定,小学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应不低于20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不低于8.16平方米;初中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应不低于25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3.56平方米。而我市中心城区现有的中小学校占地面积不足,小学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只有10.92平方米,只达国家规定标准的54.6%;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5.89平方米,只达国家规定标准的72.2%;初中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只有15.24平方米,只达国家规定的6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5.08平方米,只达国家规定标准的37.5%。另据统计,年秋季学期,我市中心城区小学平均班额为54.8人,比规定原则上小学班额不得超过45人,超出了9.8人;初中平均班额为71.9人,比规定原则上初中班额不得超过50人,均超出了21.9人。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中学班级人数多达80人。据测算,要使我市中心城区小学的班额达到要求,需增加63个班,即需新办2个学校;要使中心城区初中的班额达到要求,需新增56个班,即需新办2个学校。我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资源扩充跟不上城市开发的进程,其直接影响有“三难”:即教学过程规范难、教学质量提升难、安全管理保障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心城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其对全市教育水平提升的示范引领作用。
2.人口增长对基础教育资源有更多需求。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各类学校接收越来越多从农村或外地的学生,使得本来就比较有限的基础资源日渐紧张。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虽然投资新建和改扩建了一些学校,但还是没能完全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大扩容的需要。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在校生30213人,其中具有本地常住户口学生人数19777人,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子女入学人数10436人,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子女入学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34.5%,而且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
3.教育资源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己建成的住宅小区22个、占地面积81.26万平方米,在建的住宅小区40个、占地面积298.5万平方米,待建的住宅小区约92个、占地面积约135.08万平方米。但是,在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和面积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规划和预留教育用地不足、学校建设滞后等问题及其不良影响也日益凸显。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育公平有待落实
1.择校现象比较普遍。“入好的小学初中难、入公立幼儿园更难”,这种情况近年来在我市尤其是中心城区日趋严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以及部分家长学生盲目崇拜“名校”,因此出现资源优质学校报读人数爆满,而一些条件或所处位置稍差的学校报读数较少的现象。2014年秋季招生,百色市实验小学计划招生6个班270人,实际招生8个班459人;百色市五中计划招生7个班350人,实际招生9个班797人;百色市第一幼儿园计划招生4个班120名,报名人数达300多人,实际招生170人。
2.资源分布不均的表现。我市中心城区形成“入好的小学初中难、入公立幼儿园更难”的被动局面,主要原因:一是公办幼儿园只有8所,在园幼儿2732人,仅占当年在园幼儿总数的21.7%,且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较小,扩大规模已不可能。目前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严重不足,普及学前教育主要靠民办幼儿园支撑,但真正上规模、合标准、有档次的民办幼儿园少之又少,87所民办幼儿园平均在园幼儿仅113人,多数民办幼儿园规模很小、条件简陋,办学行为及教学管理不规范,甚至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使得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上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二是受学校布局、师资生源、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心城区中小学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差距,由此也引发了小学和初中等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普遍存在。
(三)办学经费投入不足,高级中学债务较多
1.义务教育阶段:右江区财力有限,难以满足中心城区教育快速增长的需要。目前,百色市中心城区建成和在建的住宅小区共有102个,入驻人口中适龄儿童逐年增多,但配套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跟上。其主要原因,就是右江区已率先“脱贫”,每年得到上级专项资金极少,本级财力又较为有限,无法投入更多经费支持加快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高中教育阶段: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政策重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尚需加强。在这种客观形势下,百色市中心城区多数高中学校为了加强建设,特别是为了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只得通过不同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截止2014年9月底,我市中心城区高中学校负债总额达1.4222亿(其中银行贷款9860万)。比如,百色学院附中上划百色学院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办学规模没有重新核定,造成上级有关部门只能按20以前的办学规模下拨生均办公经费(710元/年.生),学校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非常突出。
(四)学校教师编制偏紧,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目前百色市中心城区各学校的教师队伍普遍是人数偏少且缺编、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师结构不合理。比如就高级中学校来说,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生物及社会实践指导等学科的教师紧缺或有人无编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的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制约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一)科学制定教育用地的规划并严格进行实施
1.做好中心城区教育用地的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教育用地的意见》(桂政发〔2014〕9号)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龄人口及城镇化进程情况,以及国家的建设标准,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组织教育、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教育用地专项规划,明确各级各类教育项目布局,研究制定与城镇化进程同步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各类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用地专项规划。要将教育用地专项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在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严格落实。”因此,建议百色市人民政府和右江区人民政府注意指导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在修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时,将教育发展用地优先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百色市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和“百色市城区教育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每所新(扩)学校的用地地块、具体位置、占地面积、办学规模等,尽快完成每所学校的选址意见书和红线图,报经规工委、政府常务会等通过后,出台专门文件。
2.严格规划实施和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教育用地的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规划实施,确保教育用地落到实处”、“加强管理,严防现有教育用地流失”。因此,建议市人民政府和右江区人民政府研究制定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教育用地专项规划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划调整修改程序、调整修改材料要求及批准机关、监督检查、纠正违规、法律责任等内容;规范教育用地专项规划的调整修改;严格教育用地专项规划实施。同时,要切实加强现有存量教育用地管理,进一步梳理、解决目前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教育用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育用地资源不流失。
(二)结合城市发展加快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力度
1.抓好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工作,大力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一是加快市第一幼儿园龙景分园(逻索幼儿园)扩建项目和迎龙第二幼儿园新建项目,使之尽快完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市第二幼儿园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完善现有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尽快落实龙景区第一幼儿园、龙景区第二幼儿园、迎龙第三幼儿园等建设用地,并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提升办园质量,逐步解决“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的问题。三是大力支持和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市人民政府和右江区人民政府应设立民办幼儿教育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大力支持“普惠型”民办幼儿园发展,真正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使“普惠型”民办幼儿园的法人、教师、受教育者享受与公办幼儿园相同的“国民待遇”;把民办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的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强化民办幼儿园管理,进一步完善审批、检查、整改机制。
2.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作,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一是加快龙景初中(新五中)、迎龙小学(二期)、莲塘小学、特殊学校、百色市第十小学、六塘小学等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启动迎龙第一初中、迎龙第二初中、龙景第二初中、百色体育中学、凤凰小学、迎龙第二小学等项目建设。通过新建一批小学、初中学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办学规模,完成五中、特殊学校、莲塘小学等学校搬迁和民族高中小学部、初中部剥离工作。二是建议把百色中学的高中部从百色中学剥离出来,避免“一流初中加三流高中混合办学体”的继续存在,把百色中学办成我市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实力最强的示范性初中。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中心城区就读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容速度超过了学校的扩容速度,建议政府在中心城区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力度,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能就近入学。四是加大改造各类薄弱学校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造扶持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安排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选派部分薄弱学校老师到等级学校挂职学习,挑选一批等级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锻炼;同时,调剂一批教学设备供薄弱学校使用,促进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满足中心城区日益增长的义务教育学生入学需求,真正为民办实事好事。
(三)加大支持力度使高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1.加快新建项目和扩建项目建设力度。加快龙景高中(新百高)建设进度,早日整体搬迁,并将六中搬入百色高中旧址,实现优化教育资源目标;加快民族高中扩建项目建设进度,为民族高中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打好基础;在迎龙片区新建一所高中,尽快把百色中学的高中部从百色中学剥离出来。
2.化解高中学校债务负担。一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二是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以弥补因地方财力紧缺而造成的投入不足,逐步化解高中学校债务负担。
3.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大力支持百色民族高中立项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争取于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继续支持和指导百色学院附属中学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把学校打造成全区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学校。
(四)加大经费投入增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1.合理调剂专项资金。市本级资金要优先考虑中心城区的基础教育,市政府和右江区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级投入的原则,解决不同学校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教师待遇上的差异。按照属地征收、当地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好教育附加费、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促进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出台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办法。市政府要出台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小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实施办法,新建住宅应配建的中小学幼儿园必须与其他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投入使用。新建小区开发商应根据开发建设的面积分担所属区域学校及幼儿园的建设资金,并全额用于基础教育投入,倡导社会办学新风尚。
3.重视和加强民办学校管理。民办教育学校的存在是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有益补充,解决了近千名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在办学中却遇到很多困难:如昂贵的场地租金,负担自聘教师工资,学校因临时租用场地而经常会面临搬迁等问题。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通过落实相关政策,对民办学校扶持指导,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其与公办学校一同均衡发展。
(五)强化培训和引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按新编制标准及时核定编制并足额使用编制。自治区编制部门已颁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关于印发<广茜壮族自治区幼儿园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编发〔2012〕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学校编制标准暂行办法》(桂编发〔2012〕7号),对各类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建议市、区编制部门按照上述文件要求,以实有在校学生数为依据核定、落实百色中心城区各学校教师编制;对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坚持每3~5年核定编制一次,及时核定教的师编制给予足额补充教师,以便解决中心、城区基础教育教师总量不足结构失调问题。
2.拓宽进人渠道。一是教师招聘工作在规范进人程序的情况下,扩大教育部门招聘教师自主权。二是适当放宽招聘资格条件,尤其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我市人事调配、“学历”的规定要求,应该根据学校需求实际情况而确定招聘资格条件。三是对优秀骨干教师调入,适当放宽调入条件,不受市人事调配“不能人为两地分居”的规定限制。
3.推行公推直选校长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对中心城区各学校推行公推直选校长制度,形成公开、透明的干部竞争机制,增强教育活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校长队伍。
4.加大中心城区教师培训的力度。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7号)精神,把教师培训经费敖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2%标准安排,并以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包括百色中心城区在内的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适应教育的动态拓展和日新月异,推动百色中心城区教育事业更快发展。
篇10:基础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矛盾多,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城市管理,既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代化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搞好城市管理,关键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就城市管理中的责任与权利、事权与财权、管人与管事相统一,以及实行市、区两级政府分工负责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一年多来,《决定》贯彻落实情况如何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管理体制情况
街道城管工作是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重要职责。在街道办事处领导成员的分工上,一般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此项工作。街道办事处内设城管科和城建监察总队,一般定编为5-6人。部分街道办事处根据需要聘请了一些义务城管人员,他们主要协助街道城管人员在一些重要地段进行监督管理。城管科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实施行政处罚,并对口市、区级12个部门。而市、区级12个部门则分别对街道城管工作相对应的方面进行领导、管理、检查、验收。由于执法机构多,职能交叉,造成街道办事处很多时候工作上撞车的现象。在市、区级部门实行机构改革之后,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多头指挥的管理体制基本未变,致使街道城管工作存在工作任务变化无常、工作安排无序、工作主动性不强的状况,基本上是在围绕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开展工作。
财政体制情况
我市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财政收入基本上由包干经费(区财政承担)、税收分成和其他收入三方面构成。由于区情不同,各区街道办事处之间也存在一些具体差异。如有的街道办事处包干经费为零,有的街道办事处税收超收部分全返(因国税的75%要上缴中央财政,所以国税的全返指上缴后余下的25%)。例如,某区街道办事处包干经费为在职人员每人每年5800元,含人头经费、公用经费、公医经费、增资及其他经费,人均每月不足500元,仅占工资支出的50%左右。税收返还分别确定地税、国税的任务数、奋斗数。完成任务数按3%分成,奋斗数按10%分成,超奋斗数部分全返。其他收入除财政划拨的包干经费和税收分成外,街道办事处自己还有市场管理出摊占道、罚没返还等收入,共同构成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的总和。而街道办事处的财政支出包括不断增长的工资、福利、业务经费等基本支出,公益事业支出以及招商引资和税收引进奖励等其他支出。总的情况是,由于财政体制将街道办事处税收任务与财政收入挂钩,我市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街道办事处肩负着与企业一样的创收任务,必须为维持生计和发展做出种种努力,尽可能多地获得税收分成、引税返还和其他收入,满足支出需求。所以,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创收上。
城管工作的成效
近几年,我市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治街,依法施治,提出了建管并重,建管同步的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城管工作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使城管工作逐步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获得并保持了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并先后进入了全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全国环境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当前街道城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市委、市政府《决定》颁发后,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增强了信心,加强了对城市管理的领导,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得到了初步治理。但是,从依法治市、依法治街的高度看,我市贯彻落实《决定》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城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决定》仍只停在文件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已经下发一年多了,但至今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市政府曾经拟了一个60条的实施意见,由于在征求意见时,市级有关部门意见分歧较大,认为要等机构改革以后才能出台,从而造成《决定》中要求的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各街道办事处在城管工作中仍如以前一样处于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状态中。
街道城管工作责、权、利分离,缺少动力。街道办事处在城市工作中承担着大量的管理职能和治理任务。但是,其执法权限极为有限,这样就形成了责任与权限的不匹配,使管理工作乏力。城市管理工作是大量具体繁杂的工作,如治理环境脏乱差、禁止和拆除违章搭建、制止破墙开店、取缔占道经营、纠正车辆乱停乱放等,没有相应的权和利作保障,缺少行政手段,使街道办事处对城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不少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由于注重办证、审证的收费,因而多采用罚款方式来处理违规现象,结果使一些违规人员以罚款单充当合法手续继续违规,形成违规罚款再违规再罚款的恶性循环,不但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量,而且使问题日积月累,成为顽症。虽然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明确在城市管理中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以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但在具体落实中,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以致条块责权分离、脱节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街道城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形象欠佳。街道办事处城管工作人员素质高低,是直接关系《决定》能否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之一。就目前街道办事处城管人员的组成来看,不适应任务需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部分城管监察队员文化层次较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受到局限;二是一些城管监察队员的业务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其中有一部分人越权执法、随意执法,甚至出现为一些违法违规人员充当保护杀守门神的现象,这在群众中微辞不少;三是城管监察队员多数为事业编制,没有纳入行政编制系列,在《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潜伏着较大的危机和不稳定因素。
街道城管工作保障措施不到位,缺乏活力。一是经费无保障。街道城管工作所需经费由街道办事处自身财力解决,每年要为此付出数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比如聘请的城管协管员,他们的月工资待遇由区城管监察部门负责每人50元,其余由街道办事处补贴至最低界限以上(200元以上)。城管工作的某些政策性收费,如破墙开店、占道经营等收费以及罚没收入,均由市、区级有关部门收龋因此,街道城管工作在经济收支上入不敷出,从而把城管视为包袱,缺乏搞好城管工作的主动和热情。二是办公条件差,人员待遇低。部分街道城管工作缺乏交通工具,无正规着装,无佩带标志,管理、执法有失严肃性,在公众面前形象差,难于得到社会认同。部分街道办事处由于给城管工作人员下达有创收任务,而城管工作人员由于在城管中花费时间多,相对完成经济任务差,从而待遇普遍较低,造成街道城管工作无人愿干,城管队伍不稳定。部分街道办事处为追求自身利益,靠罚款以收代支,因此对城管工作是重利轻管,以罚代管。
关于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基础地位的建议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稳固基石和中坚力量,城市管理能否上台阶、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街道办事处能否正常发挥作用。要使街道办事处真正在城市管理中起到基石作用,只有加强街道办事处的建设,界定其位置,完善其功能,调动其潜能,彻底解决街道办事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才能保证城市管理运转通畅、见效显著。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加强工作:
加快立法,建章立制,解决位的问题
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发展,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对辖区内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参与或行使分级管理、综合协调、行政执法等职权,指导居委会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街道办事处在城管方面的法律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首先,通过对我市已实施的有关城管法规的修订或制定新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城市管理的内容、范围、执法主体,执法体系中的职责分工、执法程序、处罚条款等,明确赋予街道城管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同时,将街道城管队伍纳入公务员系列,使其具有真正的执法权。比如北京市已出台了《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其中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辖区城市管理的行政主体,搞好城市管理是街道办事处的重要职责。因此,街道办事处有权有责,依法参与和主持辖区的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也有权有责,依法协调辖区内所有单位在本辖区内的相互关系,督促辖区内各单位服从并完成城市管理各项任务。
其次,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决定》的《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保证三级管理尽早落到实处,确保政令畅通,使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真正下移。
理顺体制,下放权力,解决权的问题
加强城市管理,关键是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关系到城市管理的效能,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市城市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主要是条块分割,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未能有机结合,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有利的都去管,无利的无人管的状况。块过多地承揽了本就由条、社会组织和企业承担的任务,而条则过多地集中了城市综合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权力,形成了有权的因为力量有限等原因而无法管到底,有力量管得过来的又无权去管的状况。街道办事处能否享有相应的事权,是发挥其作用,强化其城市管理基础地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健全街道*作层,使街道职能五脏俱全。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条块关系,相应明确各条在块里的机构归属,按照属地、高效的原则,原则上能归街道管的尽可能归街道管,将各条的职能迁移到街道之中。
二是条块联动,共同加强对第三级的管理,使街道的责任和权利统一起来。要赋予街道办事处必要的城市管理事权,如城市规划监督管理权、住宅小区竣工验收权、卫生管理权、城市管理执法权、文明单位一票否决权等,以发挥和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暂时不能下放、授权或委托执行的权力,应设立条、块责任制和工作协调配合制度,以减少管理漏洞和死角。
只有通过健全体制,事权下放,增强街道办事处自身的区域管理、社区服务、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街道办事处无权办事的状况。
费随事转,财力下沉,解决钱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项需要财力支撑的工作。而街道办事处缺乏管理经费是一个普遍存在,带有共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切实做到条随块转费随事转。建议取消现行财政经费包干的管理办法,街道办事处的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还街道经济管理职能给政府经济及税务等部门,密切街道办事处与税务部门在税务征收方面的配合,扩大税收征管面,调整条块的收费分配比例,以块为主。街道办事处要切实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把城市管理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同时可采取政府财政拔一些专项经费,对街道办事处服务性行业给予政策上的免税,街道办事处坚持实行有偿服务收取费用等渠道,确保街道办事处进行城市管理有钱办事。另外,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指导下,通过搞好社区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无偿服务抓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
强化管理,建好队伍,解决人的问题
目前,街道办事处存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年龄结构老化,招聘的城管协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业务素质低、执法能力不强、执法活动不规范、不文明执法,甚至野蛮执法现象也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居委会的干部也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且待遇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更不可能协助街道办事处完成大量的、繁杂的城市管理工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街道办事处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以事定岗,优化人员配置,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用人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城建监察队伍和招聘人员的培训、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城市管理队伍的建设。街道办事处还要加大对居委会的领导和指导,直接委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优秀干部到居委会任职,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城市管理的基矗。
篇11:基础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现状,因此充分发挥该村地理、交通区位与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对外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乡镇企业,新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物流商贸业,尤其是引进涉农企业和产业;国家必须完善农副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监测好市场价格信息,积极引导服务农民种养;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防止谷*伤农现象的出现,实现农民丰收年份要增收的良好局面;尝试农村集体土地和山林的流转、入股、承包、租赁,对吸引当地中青年人就近就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对增加镇级财政和集体经济收入有重大作用,是加快该村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同时也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是真正实现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所在,形成农民增收的软件。
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国家在确保现有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的情况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大对三农事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实施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增加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资金投入,新建、改建、扩建涉农基础设施工程,既要考虑从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予以支持,也可以在招商引资中借助企业、市场的投资弥补资金短缺问题。镇村应该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挥好村集体的力量,最大程度上广泛动员村民集资与合作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来满足生产生活求,形成农民增收的硬件。
三是提高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在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兴县、以工兴农、以工促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下,积极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种养殖结构调整战略,着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农业体系,实施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战略;扶持壮大重点涉农产业和企业,尤其是像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这些七里桥镇本土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地区界限和小团体主义,大力加强与全县其他涉农企业像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银光粮油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合作发展关系,为进一步拓宽涉农市场和壮大本土涉农产业奠定好的基础;在农户生产中,要大力广泛实施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模式,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订单式农业模式,在农户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三个阶段提供全程跟踪与指导服务,实现多赢,提升农户抵御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的定心丸。
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高效农业应该是科技投入较高、产业集中度较高、有规模、有特色、效益高的集约化的农业模式。这需要在市场需求上寻找突破口,以技术、资金为保障,以当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为支撑,以实力比较强大的涉农企业为载体,以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为目的;除了培育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本土企业和树立他们良好的品牌形象外,县里、镇上也可以以合适的方法引进外来企业参与良性竞争,在发展当地经济和激励本土企业发展上会有较大作用;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种养殖结构,在品种、规模、质量、效益上统筹兼顾;目前全县比较有影响力和规模的农业资源是大米、茶油、油菜、水果、蔬菜、禽畜(生猪、鸡、鸭)、花卉、鱼类等八大产品,另外,还有比较有特色如肉鸽、肉兔、小山羊、蜜蜂等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以上这些专业户需要政府部门、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市场等主体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政府应该在发展高效农业上提供必须的支持扶持措施,为涉农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方便,引导他们更好地走出去;政府也要推动以上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各主体间的多赢,形成农民增收的保险绳。
五是努力完善涉农服务体系。目前,农村的涉农服务需求与各种提供者的供给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和单位以及企业、科研单位、市场在提供这种涉农服务资源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要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切忌不能搞对农民无多大实际利益的形象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发挥好技术能人和农村专业户、致富能人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形成传、帮、带、教的良好机制;针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种养殖结构特点与需求,完善涉农服务体制机制;政府在其中应该充当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更多的依靠科研单位、企业、市场、学校、培训机构等载体的力量来完善涉农服务体系,为农户增收保驾护航,最终形成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2017基础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范文篇3
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调查报告的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调查报告的目的
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大田集镇中学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农村初中到县城初中,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大田集镇李楼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大田集镇李楼村镇北联小,调研结果如下
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5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经费方面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师资方面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15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启示与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李楼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篇12:基础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
村情介绍
七里桥镇观音堂村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城浯溪镇东南方向,距县城仅3.5公里,3路公交车从县城直达七里桥镇上,该村紧邻镇政府,离七里桥镇街道不足500米,祁羊公路(县道)穿村而过,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是镇里重点发展的6个行政村之一;全村现建有3公里多的通村联户水泥路,实现了对全村各组的覆盖,通户率达95%;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308户,共1125人,其中党员35人;全村地势较为平缓,有多座100-300米的小山,山上多种植油茶、柑橘,该村相对本镇其它村来说,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人均占有率较高;全村80%的成年人以在家务农为主,20%的外出经商务工,村里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目前,由于受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该村仅有一家私营锰矿加工冶炼厂,这是村里唯一的吸纳就业和给村里创收的经济实体。2015年,七里桥镇党委、镇政府研究决定动员全镇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县里也给予土地、财税、融资等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镇财政还拿出一部财力鼓励作为招商引资杰出单位和个人,目前。该镇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协议金额已过千万,种植漆树的投资项目已经在该镇乌山冲村破土动工。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该镇其他一些行政村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瓶颈,以下几点是在调查观音堂村中发现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二是农业基本设施投入不足。该村现有的水库、水渠、提灌站农业基础设施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近些年新建较为先进的比较少,这样不仅在总量上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我国众多农村的社会矛盾依然比较简单,但在农业生产高峰时期,当地的农业生产设施远不能满足众多农户的生产需求,因此造成了一些影响农户之间产生矛盾的问题,有些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化,从而影响农村的稳定、发展与和谐。该村作为县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基础设施在全镇属于上游水平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那些条件较差的村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因为资源的不均衡和分配的不公平,可能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谐的不利因素。对于如何有效改善本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村里的一事一议制度显得不足,镇里对加快全镇农村基础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想得而做不到。
三是农产品市场风险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在全县城镇化和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带动下,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七里桥镇和该村也出现了订单农业这一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现在该镇有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一直是全县消耗水稻的主力军,年加工粮食达几十万吨,它们也在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的推动下实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收购优质水稻。但该村参加的订单农户不到全村总户数50%,覆盖面较小,大多数农户的生产还处于单兵
独将游离状态,生产效益不明显,制约了规模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户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依然不高,在当前粮食收购中买方居于主导地位的局面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四是缺乏优质高效产业。该村原本土地气候水利等资源相对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受国家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不大、农民个体自主投入能力弱小、农村信贷规模小等不利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本村种养植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90%以上的农户无力扩大现有种养植业和加工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大多数农户依然处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状态,由于村里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企业,全村基本上都只是向市场提供原料这种初级产品,未有经过初加工的产品,更不用说产值高的农副上加工产品了,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方,这样就导致了导致农户种养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种养殖结构不合理、品种不健全、品质不优质、生产无规模、产品无特色,产品销售难、供需矛盾突出、效益不明显等制约农户增收的现象依然很突出。
对策与建议
★ 我国学前教育价值
【学前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推荐12篇)】相关文章: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论文2022-09-07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2023-02-20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论文2023-07-03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12-09
实践研究论文范文2022-12-18
文献读后感2022-05-06
农村学前教育的论文2023-01-18
文献综述格式参考2023-10-15
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2023-09-25
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招生思考论文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