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共11篇)由网友“嘎比”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三个“遵照”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高考辅导《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解析】该句中加点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意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以……为”或“把……看作”。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该句是苏轼散文《放鹤亭记》中的一句韵文,“兮”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字不译出也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顺畅。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调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不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误区点拨:该调不调。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没有找到。”(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即“寻找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四、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篇2:文言文翻译技巧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篇3: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要按照信(忠实原文)、达(畅达明白)、雅(文辞优雅)的原则再作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理解同现代汉语语句理解一样,离不开语境,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句义。
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题,因为文言语句的翻译是在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文字表述能力。翻译的总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再串联大意,最后调整通顺。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直译时主要应运用替、扩、留、补、删、调六字法。
例如:原句: 十年 春, 齐 师 伐 我。
│ │ │ │ │ │
译句:鲁庄公十年 春天,齐国的 军队 攻打 我们鲁国
①替: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文例句中的伐译为攻打,师译为军队 。
②扩:扩充。就是在文言文单音词上加上一个字,扩充为双音词。如上文例句中的春译为春天,齐译为齐国 。
③留:保留。就是保留不必译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文例句中的十年就是这样。
④补:增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句中率的主语愚公在翻译时应增补出。
⑤删:删去。就是删去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词语。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句中的后一个之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就可以删去不译。
⑥调:调整。就是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篇4:文言文翻译技巧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留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5.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例6.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换
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例11.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12. 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13.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例14.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5.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1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四.补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16.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例17. 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 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18. 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例19. 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 )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 补出量词。
例20.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21.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五.删
1.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22.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23.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例24.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此外,为保证译文准确,翻译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甚至其它外围信息(出处、标题、注解)进行推断和印证,译完后还要将译文与原文仔细核对,以免出错。
篇5: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实词[思考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
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进行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二、虚词[思考译或不译]
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对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三、句式[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考生翻译句子时,往往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应学会灵活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如何掌握文言实词的方法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高中文言文阅读做题方法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用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4、翻译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5、多积累有关官职的词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6、多多练习,积累经验。
篇6: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第一步:反复读语句,整体理解之。
第二步:标出关键词,找出得分点。
第三步:判断出句式。
第四步:调整好语序。
第五步:选翻译方法,连词写成句。
篇7: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首先,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准确。这里所说的准确就是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词翻译精准,能够用现代汉语将古代的文言文翻译出来,其次,文言文翻译要做到通畅。所谓通畅就是翻译之后的句子意思要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相符合,并且不能出现病句或者是语义不通的问题。第三,文言文翻译要具有一定的文采。一般来说,翻译如果能够达到语句通畅,符合要求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分数,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数需要加入文采这一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翻译方式以直译加意译。即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让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和精彩。这两种翻译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共同应用。
篇8: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
一、善于联系,做到知识迁移
1. 联系课文。考试中遇到的词语,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遇到词义不理解,首先想到的便是相关的课文内容。
2. 联系成语。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依旧保留着。
3. 联系诗句。文言语段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可能就在你熟悉的诗句中出现过,适当的联系,也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二、考虑全面,注意文言词的特殊用法
1. 通假字。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可推断出来。
2. 偏义词。偏义词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在翻译中也不容忽视。
3. 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等等,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改变词性,这种现象平时一直作为重点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也要充分考虑到。
遇到解释不通的句子
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每个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但连缀在一起,句意却不通。这时应考虑到以下两种情形: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就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
二、特殊句式
1. 倒装。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2. 省略。补充省略部分,常常就是命题考点。
3. 被动。这种句式虽较为常见,但如果忽视,也很容易被扣分。
篇9: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
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篇10: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分享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篇11:高中生文言文翻译技巧
关于高中生文言文翻译技巧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技巧: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还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 文言文翻译技巧
★ 高考冲刺技巧
【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共11篇)】相关文章: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2023-11-20
高考语文阅读之文言文的答题技巧2023-03-24
高考答题要领2023-10-31
巧妙攻破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022-09-26
高考阅卷老师指点答题技巧解读2024-01-18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2022-09-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13
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技巧2023-09-17
高三语文答题方法2023-04-10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典型错误2022-09-25